1、1宗教学概论第一讲 宗教与宗教学一、当代世界与中国宗教的基本情况1、世界宗教状况当代世界绝大多数人是某一宗教的信徒。一般认为,宗教信徒占世界人口的四分之三。这并不是说其余四分之一的人就完全是真正的无神论者。他们中很多人也有某种宗教情节,只是没有正式皈依,或宗教信仰比较隐秘。按照人口,第一大宗教当属基督教。现在全世界基督徒大约 21 亿。基督教也是近代以来人口皈依发展最快的宗教。当代基督教的人口增加,不仅是信教人口的自然增长,更多的是靠传教所获得的人口。基督教主要分布在欧洲和美洲。20 世纪以来撒哈拉以南非洲的基督教发展迅速,已成为当地第一大宗教。大洋洲的澳大利亚和新西兰作为欧洲的移民殖民地国家
2、,也是基督教的天下。西亚地区是基督教的发源地,当地教会虽然历史悠久但是人口并不多。近代以来,东亚和南亚的基督教信徒增长也比较快,如印度、斯里兰卡、韩国、日本、中国等。但除去菲律宾,基本未在当地占据优势。值得注意的就是韩国,近年基督教皈依人数猛增,有数字说,现在韩国的基督徒(含新教与天主教)已超过信教人口半数。但是当代的基督教并不是一个单一的宗教,首先它分为三大支派。其中天主教大约10 亿多人。爱尔兰、法国、比利时、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奥地利、波兰、克罗地亚、斯洛文尼亚以及捷克和斯洛伐克等是传统天主教国家。此外德国南部各州也是天主教的地盘(占人口 33) 。拉美国家受殖民宗主国影响,大多信奉
3、天主教。菲律宾作为西班牙的前殖民地,84的人口信奉天主教。美国天主教虽然不占美国社会主流,但人口也在 5000万以上,成为美国最大的单一教派。基督新教主要分部在西北欧和北美以及非洲和大洋洲的一些前英国殖民地国家。基督新教又分为信义宗(路德派) 、归正宗(加尔文派) 、安立甘宗(英国国教、圣公会) 、卫斯理宗(循道宗) 、浸礼宗(浸信会)等以及众多派别。东正教主要分布在东欧和东南欧。最大的是俄罗斯教会。此外在中东地区还存在一些古老的教派,如一性派、聂斯托利派等。伊斯兰教应该是当今世界第二大宗教,但人口逐渐被印度教超过。其人口大约在 8 到9 亿。但其分布广泛,世界影响巨大是印度教无法比。当代伊斯
4、兰教的人口发展也是比较迅速的,但人口主要来自自然增长。伊斯兰教主要分布在从西非到北非到西亚、中亚、南亚一直到东南亚的连续地带。其中印度尼西亚、孟加拉国、巴基斯坦的信教人口都超过 1亿。佛教。当代世界佛教信徒大约 3 亿 7 千万人。佛教分为大乘和小乘两大教派。大乘佛教主要是北传佛教,以中国为中心,日本、韩国为主要分布,海外华人中也有相当信徒。韩国 24左右的人信仰佛教,日本 44.6信仰佛教。中国的佛教信徒是一个很难统计的数字。所以上述 37000 万也只能是一个估计数字。小乘佛教即南传部派佛教,主要分布在南亚、东南亚。斯里兰卡、缅甸、泰国、柬埔寨、老挝的绝大多数信仰佛教。越南的主要宗教也是佛
5、教(2000 万左右,占人口 25) 。现在印度佛教占人口 1。印度教随印度人口的自然增长而迅速增加,现在大约已经超过 10 亿。但印度教的人口分布比较单一,主要是在印度。尼泊尔大多数人信仰印度教。斯里兰卡的泰米尔人也信奉印度教,在东南亚也有一些影响。神道教,当代日本主要宗教,明智维新到二战结束日本的国教。日本人口 49.6信仰神道教。道教,中国古老的宗教。信众人数不祥。2锡克教,印度旁遮普邦的宗教,人数大约 2000 万。创建于 15 世纪末。综合印度教与伊斯兰教的一些因素。锡克教提倡平等、友爱,强调现实。锡克教反对印度教的多神论和不平等的种姓制度,同时也反对偶像崇拜和男尊女卑,而且还反对妇
6、女戴面纱和幽居深闺以及印度教和伊斯兰教中繁琐的祭礼。特色是男人的大胡子。犹太教,犹太人的宗教,人口只有 1000 多万。此外少数非犹太人也皈依了犹太教。耆那教,古老的印度宗教。人口极少,但广为人关注。信徒只有 260 万。琐罗亚斯德教,古代波斯古老的宗教,现在影响较小,但仍有存在。巴哈伊教,产生于伊朗,但现在广泛分布于全世界。人数在 400 万到 1000 万之间。其它新兴宗教。各地民间信仰和萨满崇拜。尤其是中国的民间宗教信仰和非洲的本土宗教。其人数都是较难统计,但其人数无疑都在数亿以上。此外,大洋洲、加勒比地区的土著居民和黑人、东南亚的一些居民中也有各种本土宗教。其它2、中国五大宗教与民间宗
7、教当代中国的主要宗教概况;五大宗教、民间宗教;五大宗教为:佛教、道教、伊斯兰教、天主教、基督教。中国的基督教就是基督教新教,又称耶稣教。当代中国信教人数,没有一个确切的统计数字。二十世纪九十年代中期的数字是 1 亿多,十余年的发展应该突破了这个数字。现在中国天主教徒,一般认为在 1000 万左右,基督教徒(含各个异端分支)应该在 4000 万左右。佛教、道教没有明确的数字,也没有明确信教界限,民间宗教同样如此。伊斯兰教主要在信教少数民族中。二、宗教的社会存在与特征作为一种社会存在和社会文化现象,宗教具有几个明显的社会特征。第一、宗教是一种社会群体现象。宗教是以社会群体形式存在于社会之中的,具有
8、社会群体的一般特征一定人口、一定目标、相对长的存在时间、一定的组织管理与纪律约束。宗教的群体特征正是宗教区别于迷信与一般巫术行为的重要标志。第二、宗教具有一套以崇奉超自然、超人间力量或神灵为核心的信仰体系。宗教信仰的对象必定是超人间、超自然的力量。这是宗教与社会生活中一般信仰的区别所在。第三、宗教具有社会实践性。这种实践性即包括表达宗教信仰的社会行为宗教活动,同时还要在宗教信仰者的日常社会活动中得到践行。宗教不能只停留在信仰层次,宗教信仰必然指导宗教信仰者的社会活动。宗教的社会实践性,也是宗教区别于个别哲学家思想团体的特征。三、宗教的社会功能1、宗教的心理消解功能。心理消解功能是宗教自身的一个
9、最为重要的功能。心理调节就是使人的心理由不平衡变为平衡,并通过心理调节使人在精神上、生理上得到较好协调。宗教在这方面具有非同一般的功效。正如马克思所讲“宗教是苦难者的灵光圈,是被压迫心灵的叹息”。人在恐惧、苦难、苦闷时,往往可从宗教中得到解脱。人生活中总有不如意之处。由于客观世界和人类社会存在着众多复杂性和偶然性,人类对自然界和社会规律都有不能把握之处:对自然灾难的恐惧、对日益增多的社会性灾难的恐惧、对无法把握预测自己命运前途的焦虑、对感觉自己过于渺小,无法对抗周围种种压力的焦虑,对于死亡的焦虑和畏惧。宗教可以通过对神的追求给以解释、解脱。宗教可以消除人的怨恨和愤懑。现实社会是有缺陷的,存在各
10、种不公。受到不公正待遇后,往往产生愤怨。宗教提倡宽容、忍让、宽恕,帮人消解心中不快,此外宗教讲求因果报应,使人产生精神胜利。宗教还讲求超越精神,可以帮人暂时摆脱人生的烦恼。宗教3活动和组织也可以帮助现代社会苦受孤独寂寞人世隔膜之苦的现代人得到爱的温情。心理研究和生理研究都表明,心理调节会在生理上引起良性反应。一个精神苦闷、精神委靡的人,其自身免疫力就会降低,甚至下降 50%,而一个心情愉快、心胸开朗的人,免疫力就会上升。宗教要人有一颗平常心,可以使人精神解脱,提高自身与疾病做斗争的能力达到自治,而且有些宗教强调静修,如道教的内丹法和佛教的禅功。2、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宗教的整合功能,是使社会之
11、中个人、小集团、群体在共同的宗教信仰的旗帜下,成为一个团结、统一的大集体。宗教发挥社会整合作用,首先是通过宗教信仰的神圣观念。由于信仰同一个神灵、是同一个神的子民,信仰的相同使他们接近、认同,由于宗教信仰的神圣性,这种宗教信仰上的认同产生的影响远大于世俗生活中类似观念相同产生的整合作用。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还通过宗教仪式宗教组织发挥出来。此外宗教还通过它的一些副产品发挥社会整合作用。信仰同一宗教,过共同的宗教节日,念同一本经典,使用同一种文字,共同的宗教、共同的习俗、共同的语言文字,必然产生强烈的互相认同,增强凝聚力,加强社会整合。伊斯兰教的社会整合作用。古代阿拉伯人四分五裂,穆罕默德创建伊斯兰
12、教,不仅统一了半岛阿拉伯人,而且同化了西亚北非的其它民族,构成了现代的阿拉伯民族。正因为宗教具有超常的社会整合功能,所以历代统治者在建立异质文化、或多民族地区构成的帝国时,都重视采用统一宗教的手段。古代波斯帝国,就是在全境推行琐罗亚斯德教。近代殖民统治,在亚非地区,积极传播基督教,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加强殖民地人民与外来统治者的社会整合和文化认同。3、宗教的社会认同功能。宗教的社会认同功能是指宗教让人认同现有的一切,社会环境、社会地位、社会生活等,不对之产生异议。这与我们上面所说的人们之间的互相认同是不同的。宗教的天命思想在这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天命、前定的思想让人不会对现实的不幸产生改变的要求。同
13、时宗教的来世观念也具有这方面的作用。来世观念让人鄙视现世生活,认为现世的苦,是由于前世的孽,或为后世或彼岸世界的幸福积聚善业。宗教还往往神化现有统治秩序,把现世的统治说成是神意。基督教给国王皇帝加冕,使之蒙上神圣的面纱。中国把皇帝称为天子。日本神道教把天皇说成是天照大神的后裔。宗教还把现实社会秩序宗教伦理化。宗教教义把现实秩序定为宗教礼仪,现实社会表现统治阶级意志的法律称为教法教律。这也是宗教政治职能的表现形式。对于宗教的政治功能,我们将在后面单章讲述。4、宗教的行为规范功能宗教的行为规范功能是通过成文的宗教教律和不成文的宗教伦理实现的。宗教伦理道德,比世俗的宗教伦理道德更具有威力,因为神是神
14、圣的,不可侵犯的,某些不道德行为将是直接对神的亵渎,是不可饶恕的。此外道德自律同时要有它律做保证,在独处时,往往是人最不能自律之时,所以儒家讲君子要“慎独”,而在宗教中,神是万能的,无处不在的,人的一切行为都逃不脱神的觉察,这对约束人的不轨行为很重要。宗教把许多人必须遵守的道德规范列入宗教禁忌,这些宗教禁忌规范这人们的行为,不得违制。宗教中往往对触犯了禁忌的行为规定了极其严格的惩罚措施。5、宗教的文化功能。宗教是一个社会文化体系,宗教在人类社会中的文化功能是至关重要的。前述,宗教在古代涵盖人类文化的全部。人类的全部文化活动都表现为宗教。在人类历史上,宗教起到文化体现和积累功能,人类的文化创造通
15、过宗教活动积累起来,并通过自己教育传给后人。各种古代宗教都是古代人类长期文化活动的结晶。宗教作为人类文化的积累,记4录了人类早期的活动。神话传说不但给予人神圣性的说明,大多通过歪曲的形式记录了人类早期活动中的一些事件。教育功能。尤其在古代,教会组织垄断了教育。宗教教育是人类文化发展的重要途径。宗教的科学功能。这似乎是矛盾的。但是在古代,宗教是人类对自然和人类社会的唯一解释体系。人类许多科学发现都是在宗教活动中,或是由教士完成的。宗教的文化传播功能。宗教作为文化的载体,宗教传播促进了人类的文化传播交流。宗教的社会习俗功能。6、宗教社会功能的两重性。宗教的社会功能具有两重性。既有正面功能作用,又有
16、副面的功能和影响。有些宗教社会学家重视宗教的正面的社会作用,而有些社会学家重视宗教的负作用。其实宗教的正负作用是向对应的。它的每一种功能都有正负双方面。1、宗教的社会整合功能在使一个社会群体达到整合时,同时使这个群体产生排他性,妨碍进一步的、更广泛的社会整合。尤为严重的是在一个原本广泛整合的社会中,宗教小团体的群体整合和排它容易导致社会的分裂,产生社会隔阂和社会冲突。波黑就是一例。2、宗教的社会认同、行为规范、心理消解功能都是要信徒认同现有一切,不做进一步努力,这会影响宗教社会发展创造力的发挥。造成现实的消极行为和思想的保守。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具有多重的含义。宗教认为一切真理都包含在神启之中,人
17、的工作是对神的旨意的领悟、信仰,不用有自己的认识。宗教会采取最严厉的手段镇压异端思想 3、宗教在发挥其文化功能过程中,往往把人的文化活动局限于宗教范围之内。在中世纪西欧,哲学是神学的俾女,宗教促使了文学艺术的发展,但同时限定了文学艺术的内容形式,是其深受神学的束缚,变成枯燥乏味。宗教促进了科学的萌芽,但是一旦科学对宗教观念提出异议,就会遭到宗教的镇压和封杀。宗教终于在历史上曾发挥巨大作用,但是宗教教育目的是培养神人的中介,不允许学生具有独立思维,也不讲授任何宗教以外的东西。宗教的社会功能的两重性是具有历时性的,具有可变性。有时可能时正功能居主要地位,有时是负功能居重要地位。就某一单个功能来说也
18、是如此。影响宗教社会功能发挥的因素如下:1、社会历史时期不同,生产力的发展水平不同,人们认识世界的广度、深度和方式也不同,这些都会影响宗教社会功能的发挥。如中世纪的欧洲,早期社会生产力发展水平低下,基督教在社会教育、社会控制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对于促进欧洲社会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但是,随着社会发展,到中世纪晚期,基督教却成为社会文化发展的阻力。统治阶级一般要注意引导宗教尽量大的发挥正面功能,减少副面功能。历史上的统治阶级都重视宗教在巩固其统治中的作用,在历史上许多情况下也的确起到了一定作用。同时,对于宗教的副面功能采取法律、行政手段加以镇压、限制。四、宗教学学习与研究的几个问题主要要区分两个
19、问题1、宗教学与无神论,尤其是科学无神论的关系无神论是对宗教的批判。马克思主义科学无神论认为宗教所信仰只是人对客观世界的歪曲的反映,神是不存在。宗教学不研究神的信仰与存在的真假问题,它研究的是人类社会中宗教产生发展的规律、宗教在社会中存在的各种现象及其原因的分析。2、宗教学与神学研究的关系。各个具体的宗教都有自己的神学,一般用于论证其神的信仰的合理性,并批驳其它宗教的不合理。这与宗教研究是不同的。宗教研究一般不做价值判断,要求中立地对待各个宗教,分析其现象。第二讲 宗教的发展与构成5一、宗教的产生宗教本有说:认为宗教是人类自古就有的。这种说法不承认人类是进化的产物,当然也否认宗教是人类发展的产
20、物。宗教起源论:认为宗教是人类发展历程中形成的。早期的人类没有宗教。宗教的产生有一定的历史条件。古人类学研究表明,从类人猿到人的过度中、人只有简单的语言能力,直立人阶段,人的思维和智力有所发展,但尚不具备抽象思维能力。智人阶段人类已经能制造专门化、定形的工具和武器,复合工具已经出现,这表明智人的智力水平已能进行抽象的思维。已经能具有抽象的幻想,产生灵魂观念。现代考古资料表明只有到智人阶段才有宗教遗迹。现代考古学发现的宗教遗迹最早距今 6 万年。在法国南部发现的尼安得特人遗迹中,发现了坟墓以及陪葬品,有石器,此外还发现附近有烧烤过的兽骨。在中国的山顶洞人遗址,在尸骨周围发现撒有赤铁矿粉末以及一些
21、随葬品。在这一时期,还发现了埋葬动物尸骨的现象以及早期的动物绘画。宗教的产生具有一定的生理与社会条件。首先、宗教的产生,使人的生理条件发展到一定的产物,脑容量得发展使非常重要的。人类在适应自然、利用自然过程中,改造和发展了人自己,脑容量发展了,语言丰富了,思维敏捷了。尤其是抽象思维和逻辑的产生,人可以归纳自然和社会规律。正如陈麟书所讲,如果原始人的认识能力还没有认识到昨天的太阳和今天的太阳是同一个太阳,前天的风与今天的风具有质圣的相同,原始人不会产生神的观念和宗教意识。人正式企图用代表规律的神来统帅偶然。其次、原始人类已经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对人与自然的关系具有了较为清晰的认识。人可以制造工具,
22、这是人从自然分离开来的标志。人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过程中,同时改造发展了自己,人具有人的观念,自我意识,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区别。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认识到人与自然的对立与统一,人对自然的利用与依赖。人从自然中分离出来,同时人有通过另一种形式达到人与自然的同一,这就是把自然人格化。这构成人与自然的关系构成宗教的重要方面。第三、原始人在生产实践中,产生了人与人的关系,意识到这种社会关系,也是宗教产生的重要前提。只有这样,人才会把人性抽象抽来,并把之赋予其它东西,使之人格化。只有产生了社会意识,人才意识到对社会的依赖和社会的义务、束缚。总之,宗教的产生是人类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人已经具有自我意识
23、,具有抽象思维能力,开始企图把握世界发展的规律。 “宗教观念使处于特定历史条件下的人在想象中把握世界的本质。 (在他们看来)整个世界比在是杂乱无章的现象堆砌,而是具有一定秩序的系统和有规律的运动。宗教是本能的人向自觉的人发展的一个重要环节。 ”正因如此,我们说那种认为宗教是愚昧无知的产物的观点是站不住脚的。二、宗教的社会发展宗教的历史形态发展与变化1、宗教的原始形态:自然崇拜、祖先崇拜、图腾崇拜、偶像崇拜原始宗教具有一定共同特征:原始宗教形式比较简朴,宗教信仰内容比较单纯,宗教神学比较直观,逻辑简单,一般没有独立于社会团体之外的单独的宗教组织,后期虽然已经有专职神职人员,但人数较少,大多也未完
24、全脱离生产。原始宗教大部分是自发形成和发展的。原始宗教在人类宗教史上,以及现存宗教中占有重要地位。应该强调的是,原始宗教并未随人类进入文明社会而消亡,虽然有大量的原始宗教消逝在人为宗教之中,或为人为宗教所取代,但是,大量的原始宗教遗存下来,使得现在社会宗教更加丰富多彩。灵魂与丧葬按照爱德华泰勒的观点,宗教起源于灵魂观念。灵魂不死和万物有灵是原始宗教的两个源头。有灵魂观念,产生亡灵崇拜。古代人的亡灵崇拜反映在墓葬中。墓葬是现代考6古研究古代宗教的一个重要依据。丧葬仪式是一个重要的宗教仪式。古代人的丧葬仪式应该说是多样的。但不同的丧葬仪式往往反映不同的宗教观念,特别是灵魂观念。古代丧葬的葬法有土葬
25、、火葬、石崖葬、洞穴葬、石棺葬、瓮葬等,有多人共葬、有二次葬等。自然崇拜自然崇拜是原始宗教中最重要的一种形式。一般说来,原始人由于对大自然的依赖和畏惧产生一种特殊的情感。这种情感就是一种准宗教情感。同时结合灵魂观念和万物有灵,产生自然崇拜。一般说来,原始人只会对与自己息息相关的自然现象崇拜。在自然崇拜中,太阳往往占据重要地位。在大多民族的宗教中都会发现太阳神,而且经常是宗教中的主神。渔猎民族一般会崇拜山神和河神,并且把一些凶禽猛兽视为神灵。为保佑渔、猎的成功,要采取宗教仪式。一般都认为古代人的动物形象的岩画是一种宗教象征。畜牧民族中,山林之神、湖河之神以及水草之神等,尤其是逐渐产生了对至上神“
26、天”的崇拜。农业民族对周围环境的关系更加密切,他们的自然崇拜更加复杂。农业分离于畜牧业,畜牧业的天神崇拜一般湖保存下来,但太阳神地位和重要性上升,风雨之神、大地神日益重要。此外生活环境周围的山川草木也逐渐步入其宗教视野。祖先崇拜祖先崇拜来源于灵魂不死。祖先崇拜的出现起源于学院关系的确定。就是有“群”到“血缘群体”的过渡。人崇拜有功于氏族的祖先,是必然的。这种功劳可分为两种,结合原始社会的两种社会生产人与物的生产。A、始祖神。原始宗教中的女神。如女娲、姜塬等。B 血缘祖先崇拜。C、英雄或首领崇拜。最后,对死去的祖先崇拜发展为对现在的老人和首领的神化。图腾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一个较高级阶段。有的学
27、者认为图腾崇拜是原始宗教的起源。我认为图腾崇拜是自然崇拜与祖先崇拜的结合,应该是原始宗教的较高级阶段,并且在很多地区沉积在民族文化之中,长期存在。“图腾”一词是北美印地安人的阿尔衮琴部落奥吉布瓦方言。意思是“他的亲属” 。同样指意的词,在其它民族中也很多,比如我国鄂温克族称“嘎布尔 ”,克木人叫“达” 。图腾现象在许多民族中存在,引起广泛关注。十八世纪末,英国商人约翰布郎最早描述了印地安人的图腾崇拜,图腾称为一个通用代名词。西方许多著名学者都对图腾问题给予研究和关注。并根据自己的研究对象,给图腾不同的解释。摩尔根“意指一个民族的标志或徽章” ,弗雷泽以为图腾既是亲属,又是祖先;涂尔干认为图腾既
28、是氏族的象征和标志,又是氏族的神。弗洛伊德说图腾既是宗族的祖先,又是其守护者等。一般说,图腾有三层含义:血缘亲属、祖先、保护神。其实,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差异很大,图腾的文化含义和宗教意义要远为丰富多彩。图腾崇拜物种类繁多,多为动物,其次是植物,也有些无生物或人以及人体部位。一般来说,一个民族选择图腾是,往往是与本民族息息相关的,大家都比较熟悉的。动物,一般多选择较大的动物。如狮子、老虎、鳄鱼、熊、羚羊、狼、狐狸、猎鹰等,老鼠、野兔、蜜蜂等较少见,少见并不是没有。比如我国的傈傈族中有鼠胞族,下有松鼠、花耗子、田鼠、臭耗子、长耗子、小眼睛鼠、粗毛鼠、钻土鼠、贼精灵鼠、好吃鼠等氏族。图腾的数量不一
29、,有的部族一个图腾,有的部落有多个图腾。图腾崇拜中有一下含义:其一、相信某种生物或无生物与自己的群体或个人存在血缘关系。其二、相信自己的始祖是某种动物、植物或无生物,有时相信自己的始祖是由人与某种动物结合而生。其三、以某种动植物或无生物作为保护神。图腾崇拜与禁忌:对于图腾,原始宗教具有崇拜与禁忌的态度。 (1)崇拜。图腾物的7选择,往往是具有一定能力的、与本部族生活息息相关、影响很大的东西。所以要崇拜他。这种崇拜的一个极端就是分享图腾的能力。有些部族在青年成年时要求杀死一只图腾,并分食之。 (2)禁忌。禁止伤害图腾物,禁止吃图腾物。禁止同一图腾崇拜者发生性关系。(3)图腾巫术。偶像崇拜偶像崇拜
30、是原始宗教的最高阶段,并且在后来的高级宗教中长期残存、反复,反对偶像崇拜一直是后来宗教史斗争中的重要内容。偶像崇拜在一定程度上与图腾崇拜有关,但是,图腾往往是与部族生活息息相关的动植物或个别无生物,而偶像则是本来没有任何意义的无生物物品,而人的宗教信仰强行给它添加了一定的意义。偶像可以是一块异形的石头、一根怪异的树根以及一些人工的造型。有时偶像与图腾也是重叠的。当人把他们崇拜的图腾以一定材料塑造出来加以膜拜,也就成了偶像。随着偶像进入神庙,产生专职的神职人员,宗教也就逐步的进入了一个高级阶段。高级宗教中许多宗教仍保持有偶像崇拜,塑像、画像都是偶像。但是有些宗教是反对偶像崇拜的,如伊斯兰教、基督
31、教。大象无形,真主和万能的上帝是无法用偶像表现的。在基督教史和伊斯兰教史上不断的发生偶像崇拜的泛滥和破坏偶像运动。2、人为宗教的发展演变进入文明社会后,宗教由自发进入人为的阶段。首先,专职的神职人员出现。而专职的神职人员出现,一般可以视为人类的第三次社会分工,即脱离体力劳动的脑力劳动者的出现。而专业知识分子的出现又是促使人类进入文明时代的重要动力。其次,宗教的神学理论加强,神学的复杂化是促使专业神职人员产生的原因,而专职神职人员的出现无疑使神学理论化、系统化。再次,专职神职人员的出现,使世俗的政治与生产和宗教出现分离,独立的宗教组织体系出现,宗教趋于体制化。最后,我们还发现此时逐步出现了人创的
32、宗教。在古代埃及,曾经有一个法老进行宗教改革,命令放弃阿蒙神的信仰,改信阿顿神。以后我们发现了大量的人为创立的宗教。3、民族宗教(族群宗教)与世界宗教原始社会时期。人类社会生活组织的单位是很小的。随着人类社会生产力的发展,社会组织的规模越来越大。由氏族发展到部落从部落发展到部落联盟,进而出现城邦国家和国家联盟。最后出现幅员辽阔的帝国。人类的宗教也要伴随人类社会组织的发展而发展。宗教中的神灵由氏族的保护神发展到部落的保护神,进入文明社会以后发展为城邦、国家、民族的保护神。这种宗教的特点是局限于一定的局域,神灵只是自己社群的保护神,只保佑自己的民族、国家。这种神灵往往与本民族人民具有血缘或契约关系
33、,与本国统治者有更加密切的关系。这种宗教是原始的氏族宗教和祖先宗教的直接发展。随着人类交往的增多,大帝国的出现,世界宗教产生了。这种宗教的神灵具有普世性,它不是祖先,而是全人类的创造者,它不是代表某一部族、城邦的利益,而是代表全人类的利益。世界宗教的产生是人类发展到一定程度后才产生的,世界宗教是人的抽象思维更加发达的产物。这时人类宗教所要解决的已经不仅是与人类生活直接相关的生活问题,而是开始思考人的本体问题、人的本原问题、人生价值问题等抽象的问题,要考虑这些问题,人必须具有高度的抽象思维能力,具有对人的抽象的理解,世界宗教中的人是抽象的人的概念,所以它防之四海皆准,具有世界意义和普世性。必须强
34、调但是,民族宗教与世界宗教是并存的,两者没有优劣之分。典型的世界宗教就是基督教、佛教、伊斯兰教。民族宗教的神具有一定局限性,它只是自己民族的保护神。民族宗教的教义、礼仪等与本民族的风俗文化息息相关。而世界宗教则超越了这一点。应该说,任何世界宗教也都是起源于一定的特殊民族文化之中,它能不能超越本民族文化的特殊性,是这一宗教能否世界化的前提。这里我们可以注意一下保罗书信。保罗是一个住在异邦的犹太人和虔诚的8犹太教徒,积极参与了早期对基督教的迫害。但是有一次去迫害基督教徒的途中,他受到耶稣的启示,皈依了基督教。外邦生活与传教的经历是保罗主张基督教教义和礼仪要超越犹太人的礼俗。也正是因此,基督教才由一
35、个犹太教异端成为了世界宗教。民族宗教的神灵一般拥有一些具体的职能,刮风、下雨、保佑平安等关切人的现实生活,而世界宗教一般要超越这个阶段,考虑的是一些形而上的人生问题,人的来源、人生的意义、人的归宿等问题。当然,对这些问题的解答是世界宗教的要的,但并不能满足世界大众的要求,所以,世界宗教在发展传播中不得不衍生出一些具体的有关现实生活的职能。而这些职能其实是与宗教的本义不相符合的。三、宗教构成的基本要素我国学术界一般承认宗教构成的四要素说:宗教的观念与意识、宗教的情感与体验、宗教的行为、宗教的组织与制度。人头脑中产生宗教观念(神灵观念) ,神灵是支配人的超人间、超自然的神秘力量。人有此观念,必然对
36、之产生依赖、崇敬、恐惧等感情体验,并进而行之于宗教活动:献祭、祈祷、礼拜、修行。宗教信仰和行为具有社会性,往往是集体行为,为统一信教者的信仰与行为,日益规范化,形成宗教组织和制度。宗教观念信条化、经典化,宗教行为仪式化,宗教组织和宗教生活制度化。宗教的观念与意识主要包括灵魂观念(灵魂观发展为灵魂不死与万物有灵,产生鬼神崇拜、精灵崇拜、祖先崇拜等) 、神灵观念以及神性观(即神对人间社会的干预的意志和权能) 。宗教情感与体验主要包括人对神的崇拜感、敬畏感、依赖感以及人与神的直接交流的体验。统称为宗教经验。宗教行为主要包括人对神的祈祷、献祭、禁忌以及人对神的意志与权力了解和运用的各种巫术手段。宗教组
37、织和制度包括宗教的组织形式和内部纪律,体制化的宗教信条和宗教礼仪等。宗教四要素呈宗教观念宗教体验宗教行为宗教体制 。分别处于宗教形态的四个层次。其中宗教观念居于核心,宗教体验次之。此二者构成宗教的内在要素。宗教行为、宗教体制处于外层,是宗教的外在要素。宗教的内层要素是一个宗教的根本要素,它们决定一个宗教的实质,并对宗教外在要素的形式产生决定作用;而宗教的外在要素是一个宗教赖以定型、稳定发展的保证。一般说来,宗教的内层要素是一些精神的要素,是宗教外的人士和我们宗教研究者无法直接观察的。研究、观察一个宗教首先要从宗教的外层的那些要素入手,根据对外层要素的人士来分析内层要素,整体把握一个宗教。四要素
38、在宗教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宗教意识和观念是一个宗教的决定性要素,也是本宗教区别其它宗教的根本所在,是它决定了一个宗教的产生和衰亡。宗教意识和观念主要是人对超自然、超人间力量的认识。宗教情感和体验的作用往往会被一些宗教研究着忽视,其实它是非常重要的。一来,我们的观念和认识只有诉诸到情感,才真正会对我们自身发挥作用。不能调动我们情感的观念和认识,虽然存在于头脑中,但是其实是与我们无干的身外物,与存于电脑和字典中无异。二来情感会丰富、活化我们的观念和意识。此外我们的观念和意识只有诉诸情感,才会激发我们的行为。宗教行为是我们的宗教意识和情感的外化表现,但不仅于此。宗教人类学非常重视宗教行为的意义,因为
39、它反过来可以强化甚至升华宗教意识和情感。宗教组织和制度,合称宗教体制,宗教的体制化是宗教生命力的重要保障。注意,这里说的是生命力而不是活力。因为体制化又是以牺牲多样性和灵活性为代价的。体制化的宗教越来越重视仪式,而忽视性灵的培养,对超仪轨的灵性生活采取怀疑和压制。过度体制化的宗教会成为一个自为的封闭的官僚体系,扼杀任何活力,害怕任何新生的、活力的举措。9第三讲 三大宗教概述一、佛教概述1、佛教的产生与传播印度古代宗教是婆罗门教。在婆罗门教中具有严格的等级制度,是不可超越的。随着印度社会历史的发展婆罗门教越来越不能适应印度社会的需要。首先随社会发展,刹帝利阶层的政治权利和社会地位上升,他们不再满
40、足于身居宗教社会的第二等级。吠舍阶层中有些人也聚敛了大量财富,要求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同时,婆罗门教严格的等级制度不利于弥和社会矛盾,对劳动人民没有社会吸引力。在这种情况下,各种反婆罗门的异端思想纷纷兴起。佛教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兴起的。 。释加牟尼原名乔达摩悉达多, BC565-486 年(中国佛教界一般认为是 BC565486,南传佛教认为是佛灭于 544 年, 1出生于印度的迦毗罗卫国的释加部族。释加牟尼就是释加牟族的圣人的意思。他的父亲是迦毗 罗卫国国王。释加牟尼七日丧母。8 岁开始学习婆罗门教经典吠陀,17 岁娶妻生子。29 岁时感觉人生无常,看破红尘,出家修行 2。传说是看到了宫女们醉
41、酒后的丑态。他先学习外道数论和禅定,又苦修 6 年, 3仍达不到解脱。他 35 岁时,一个人坐在菩提树下苦思解脱之道。经过七天七夜,突然大彻大悟,找到了解救终生的途径。成为佛。此后 40 余年释加牟尼在恒河中游一带传教。佛教不讲究出身门第,适合社会各个阶级,释加牟尼的弟子中有国王、贵族,有富商大贾,也有平民、奴隶、乞丐。到他去世时,佛教已初具规模。佛教的创建符合新兴奴隶国家统治需要,许多国王信奉佛教。特别是当时强大的摩揭陀国历代国王大多信奉佛教。公元前三世纪中叶阿育王统治时期,大兴佛法,兴修佛寺,派出佛教传教士四处传教,期望通过传教扩大统治和影响。据说,他派王子到锡兰传教,派公主到尼泊尔传教。
42、传教士甚至远之非洲东欧。公元一世纪,大月氏人在中亚建立强大的贵霜帝国。贵霜的迦腻色迦提倡佛教,召集僧侣,编辑了三藏经典。佛教广泛传播的东亚南亚东南亚,但是在印度却逐步为印度教取代,到十世纪,印度教在印度次大陆已经代替佛教。13 世纪伊斯兰教在中亚确定统治,佛教在其发源地遭到灭绝。2、佛教的发展和派别一般讲来,释迦牟尼通过讲道建立的佛教,我们现在称为原始佛教。释迦牟尼去世后,佛教不断发展、传播,教义也相应发生变化。佛教产生了不同的教派。释迦牟尼去世 100年后,佛教围绕戒律的宽严问题产生了第一次大分裂,产生了上座部与大众部 4。后来上座部和大众部继续分裂为二十部派,称为部派佛教。各个不同教派之间
43、在一些教义上产生重大分歧。大乘佛教的产生。大约在公元二世纪,经龙树等人的努力,产生了一个全新的佛教教派,这个教派革命性地全面发展了佛教的教义。它不再局限于个人的拯救、超脱生死的罗汉果位,而是追求普度众生的菩萨境界,自称大乘佛教,而把原来的各部派佛教贬称为小乘佛教。大乘佛教与小乘佛教的区别在于:一、在世界观上,小乘主张“我空法有” ,大乘佛教主张“我法皆空” ,二、小乘佛教主张佛陀是个历史人物,大乘佛教则把佛陀神格化。1 孔子生于公元前 551 年2 一说 19 岁。3 据说,苦修中,乔达摩悉达多经常几天只吃一顿饭(几粒米) ,几天不睡觉。睡卧荆棘、与死尸同眠。目的在于戒除贪心和嫌恶之心。4 大
44、众要求放宽的十条戒律是“允许用角器储蓄食盐;午后日影过二指宽度时仍可进食;食后还可以到其它村落进食;同一地区的比丘可以分别举行布萨法事;可由部分比丘通过决议再征求教团同意;老师平时所行之事允许比丘依例而行;进完午餐后,除水乳之类外还可进食石蜜;可以饮未发酵的酒;造坐具可以不用边,大小随意;可以接受金银钱财。 ”10三、小乘佛教主张个人解脱,达到阿罗汉的境界,大乘佛教主张普渡众生,目标是菩萨境界。菩萨已经修炼成佛,但是为普渡众生仍滞留人间,不进入极乐世界。此外,小乘佛教重视的是业力,通过个人的功德积攒来了断业缘。大乘佛教重视的是般若智慧,通过智慧参修,了断尘缘。小乘佛教更接近原始佛教,而大乘佛教
45、更注重新形势下的新发展。到七世纪以后,佛教中又发展出密宗。大乘佛教讲佛有三身法身(即佛性本身) ,报身(以法身为因,经过修行成为佛之身) 、应身(指为了度化众生,佛所显现的各种不同形象身体),密宗说原有佛理经典(显教)是应身佛释加牟尼在公开场合向大众宣讲的,讲授的内容适合大众的理解和接受,因而是显宗。而法身佛如来只向自己亲淑弟子讲授了一些不利于大众理解接受或不便于向大众公开讲授的密法。就是密宗的教义和由来。密宗主张“菩提为因,大悲为根本,方便为究竟” ,通过师承传授、密法咒语等达到我佛合一的境地。这是印度佛教向婆罗门教的回归。3、佛教的基本知识与术语。佛教的三宝:佛、法、僧。佛是音译,觉的意思
46、,大乘佛教认为佛不仅自觉,而且觉他,觉行圆满。法即达摩。僧,音译,是僧伽的简称,译为“和合众” ,就是出家的合居僧人。佛教的三藏:经、律、论佛教的三学:戒、定、慧。戒。音译为尸罗,戒为实践佛道之基础,小乘佛教应在家、出家、男女之别,制定五戒、八戒、十戒、具足戒(略称为五八十具) 。凡此,大乘佛教指为声闻戒(又作小乘戒) ,而另制菩萨戒(又作大乘戒) ,合称为二戒。五戒:(1)不杀生戒,(2) 不偷盗戒,(3) 不邪淫戒,(4)不妄语戒,(5)不饮酒戒。为佛教基本。在家信徒遵守。八戒:又称八斋戒,在家信徒六斋日所持之戒,除五戒(其中不邪淫戒在此为不淫戒)外,尚有离眠坐高广严丽床座(即不坐高座、不
47、卧好床) 、离涂饰香鬘(即身不涂香油或装饰)离歌舞观听(即不观戏听歌) 、离非时食戒(即过午不食)等三戒。十戒。此为沙弥(未满二十岁之男出家众) 、沙弥尼(未满二十岁之女出家众)所守之戒,分别称为沙弥戒(又作勤策律仪) 、沙弥尼戒(又作勤策女律仪) 。内容如下:(1)不杀生,(2)不偷盗, (3)不淫,(4)不妄语,(5)不饮酒,(6)不涂饰香鬘,(7)不歌舞观听,(8) 不坐卧高广大床,(9) 不非时食,(10)不蓄金银宝。具足戒,又称具戒、进具戒、近圆戒、大戒。此乃比丘、比丘尼所守之戒。比丘之具足戒共二五戒,比丘尼共三四八戒。菩萨戒:。菩萨戒之内容为三聚净戒,即摄律仪戒、摄善法戒、饶益有情
48、戒等三项,亦即聚集了持律仪、修善法、度众生等三大门之一切佛法,作为禁戒以持守之。其戒相为十重禁戒、四十八轻戒。不论出家、在家,皆可受持。菩萨,菩提萨垂,意为觉有情。 5戒是针对人的缺点而设置的。真正修习佛法,讲究定慧双修。定,音译为三昧。令心不散乱之修行,及由此而有之特殊精神状态,通称为定。慧,音译为般若,明见一切事物及道理之高深智慧,即称般若。有定无慧,是为痴; 有慧无定 ,是为狂。修习定慧,配以六度(波罗蜜):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四摄:即菩萨摄受众生,令其生起亲爱心而引入佛道,以至开悟之四种方法布施摄、爱语摄、利行摄、同事摄。三毒六烦恼:贪、瞋、痴为三毒。加上慢、疑、恶见为
49、六烦恼。三界:众生所居住的欲界、色界、无色界。欲界指即具有淫欲、情欲、色欲、食欲等有情所居之世界。色界指乃远离欲界淫、食二欲而仍具有清净色质等有情所居之世界。此界在欲界之上,无有欲染,亦无女形,其众生皆由化生;其宫殿高大,系由色之化生,一5 有情世间和器世间,前者指有情众生的社会,后者指有情众生的依存环境如国土、山河。11切均殊妙精好。以其尚有色质,故称色界。此界依禅定之深浅粗妙而分四级,从初禅梵天,终至阿迦腻吒天,凡有十八天。(三) 无色界,唯有受、想、行、识四心而无物质之有情所住之世界。此界无一物质之物,亦无身体、宫殿、国土,唯以心识住于深妙之禅定,故称无色界。此界在色界之上,共有四天(空无边处天、识无边处天、无所有处天、非想非非想处天) ,又称四无色、四空处。六道:(一) 地狱道,( 二)饿鬼道,(三)畜生道,( 四)修罗道 6,( 五)人间道,(六) 天道。 7五蕴:色、受、想、行、识。十八界:六根、六尘、六识。 。界为种类、种族之义。谓十八种类自性各别不同,故称十八界,又作十八持。即眼、耳、鼻、舌、身、意等六根(能发生认识之功能) ,及其所对之色、声、香、味、触、法等六境(为认识之对象) ,以及感官(六根)缘对境(六境)所生之眼、耳、鼻、舌、身、意等六识,合为十八种,称为十八界。十八界中,除去六识,则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