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闵行(一) 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18 分)悲伤的裁缝她做的是服装定制生意,近十年来真的不错,购大套房,开“大奔”,通过自己的手艺跻身于较高的社会阶层。她的业务流程是这样的:在店里展示最流行的款式,然后根据客户需要“依葫芦画瓢”,复制服装卖给客户。她有 15 年的裁缝经验,对各种体形的客户有自己的“心传”。但是去了一趟上海科技馆后,她觉得“整个人都不好了”。她说她在上海科技馆里看到了服装业的未来,也许时间不需太久,像她这样的裁缝会被一种新技术取而代之。她很悲伤。这种让裁缝悲伤的新技术叫“全息测量”。一个人 站在测量仪前,几秒钟后 可以精准地测量身材,并且可以精准计算出衣服、裤子每个部
2、件的大小。更为令人感叹的是,这台人工智能机器积累了海量的大数据,它可以在几秒钟内给你“制订”出最佳的着装方案,并可以在几个小时内就给你生产出服装来。本来,一位出色的裁缝最引以为傲的东西就是“经验”和“手艺”。但“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显得太渺小了,一个人积累经验,需要十年甚至二三十年历练,“阅人无数”。但是机器不需要,只要输入累积下来的数据,几秒钟后,这台机器就具备了人类需要几十年积累的“经验”,而且机器的“经验”可以比人类多出成千上万倍。再来说手艺。除了文学、书画等以人脑的主观能动性为主的行业外,在非常广阔的领域内,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我看到一段让人惊讶的小视频,拍摄于离我居住
3、的地方只有 30 公里的一个名叫“云栖小镇”的地方。在一座厂房内,几十个通信基站构成了一个 5G 网,里面高速行驶着各种无人驾驶汽车,它们在里面超车、变道、避让等,可以做到精确无误。当我们还在为“特斯拉”汽车无人驾驶技术频出事故而吐槽时,还应该想到,只要等待信号技术、物联网技术升级到位,无人驾驶必然会超过人工驾驶,“特斯拉”偶发性事故将越来越少。美国作家库兹韦尔被盖茨称为“预测人工智能未来最权威的人”,在美国他拥有 13项荣誉博士头衔。他提出了一个奇点理论:大多数人对未来技术的预测,都低估了未来发展的力量。20 世纪人类所取得的成就,等同于过去 2000 年发展所得到的成就。人类从狩猎时代到农
4、业时代用了十几万年的时间,从农业到工业时代用了几千年,而从工业时代 1.0机器制造时代到 2.0 电气时代,再到 3.0 自动化时代只用了 200 年。他认为人类文明创造技术的节奏正在加速,它会在某一个“奇点”出现后出现指数级的爆发式增长。如果我们固执地认为人工智能会像以前的新技术一样,需要一个漫长的发展过程,那就大错特错了。他预测,在 21 世纪行将结束的时候,人类智能中的非生物部分将无限超越人类智能本身。曾经担任过美国前总统肯尼迪顾问的沃伦本尼斯说,未来工厂只有两名员工:一个人和一条狗。人的职责是喂狗,而狗的任务是让人不要碰机器。因为机器可以胜任一切,不再需要人来打扰。几十年前,觉得这是一
5、个笑话。而现在,你还会觉得这是一个笑话吗?14.请为第段空白处选择适当的关联词( )(2 分)A.只要 就 B.只有 才 C.即使 也 D.因为 所以15.第段画线句的表达作用是 。 (4 分)16.文章-段写“悲伤的裁缝”的故事,有何作用?(4 分)17.阅读第段和第段的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3 分)A.人工智能机器已经远远超过了人类。B.终有一天无人驾驶会超过人工驾驶。C.人们都低估了未来技术的发展力量。D.人工智能需要经历漫长的发展过程。18.以下语段放在文中哪两个语段之间比较恰当?请阐述理由。 (5 分)一位技术娴熟的司机需要多年的实际操作,在驾驶时还需要保持高度的清醒度和判断
6、力,但人工智能不需要。控制汽车行驶的是性能强大的各种感应元件和电脑中枢,人类驾车最多可以判断 100 米内的情况,但智能驾驶可以通过卫星遥感技术、物联网技术、感应技术等判断几公里范围内的各种情况,并做出最合理的精准驾驶动作。14. A15. 通过作比较、列数字的说明方法,准确突出地说明了“经验”在强大的计算机面前是非常渺小的。 (“作比较” 、 “列数字”共 1分, “准确突出”1 分,说明内容 2分)16通过写未来新技术将取代传统裁缝技术,使女裁缝很悲伤,引出了本文的说明对象“全息测量”技术(1 分) ;举女裁缝悲伤的例子具体说明了人工智能的优越性(1 分) ;照应了题目(1 分) ;增加文
7、章的趣味性,激发了读者的阅读兴趣(1 分) 。17. B18. 放在第段和第段之间(1 分) 。这一段写了人工智能凭借性能强大的各种感应元件和电脑中枢让“技术娴熟的司机”也无优势, (2 分)写出了人工驾驶需要“经验”和“手艺” ,承接了两段的内容。 (1分)在此基础上,作者又通过作比较(举例子)的说明方法,突出说明了人工智能还具有判断力强、实际操作精准的优越性(1 分) 。静安:(一) 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19 分)锔瓷技艺锔瓷,是指陶瓷器修补技术。中国是瓷器的发源地。瓷器光亮圆润、坚固耐磨,因而广 泛用于日常生活。但瓷器易碎,且无法通过粘合或捆绑复原。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
8、碎瓷再生的需求。同时瓷器可制成工艺品,有的晶莹剔透,有的大器沉雄。这些作品往往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于是,锔瓷技术便应运而生。锔瓷需要金刚钻,因为瓷器的硬度非常高,其它金属钻头都无法钻孔打眼,所以民间有“没有金刚钻,别揽瓷器活”的说法。锔瓷讲究精工细作。比如紫砂壶的锔补,因为壶壁较薄,锔钉眼的深度要控制在壶壁的一半,这种精确到毫米的工作,完全靠工匠的手感。用力稍欠,深度不够,则事倍功半;用力稍过,壶壁钻透,则前功尽弃。再如形似订书钉的“锔钉” ,两只脚打入钉眼时角度要好,否则难看不说,天长日久就走形了。在将碎瓷修补完好的基础上,如何使这些再生之器看得上眼,就要讲点艺术了。
9、因为单纯的修补只是匠活,而修复却不觉丑陋,再生而没有缺憾,就接近艺术了。乾隆年间兴起的“锔活秀” ,要求锔匠们在修补瓷器时,重视对器具的装饰,能将镶嵌、锻打等工艺融入锔补拼接中。于是对瓷器进行镶边、雕花、包口、刻字等修饰工艺便产生了。“锔以合道”是这项技艺的顶峰,碎瓷的每一条裂纹,每一道缝隙都有它的走势和趋向,工匠的匠心在于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此时的作品雅性自然:破碎的纹络或正或斜,亦曲亦直,状如枝蔓,形似闪电,自然而生,看似有为却若无为,从而达到“补而不失其真,修而愈增其美”的化境。锔瓷技艺的起源已无法考证,但清明上河图描绘了锔匠做活的一幕,可见它至少跨
10、越了千年历程。锔瓷是一门成人之美的手艺,每一次成功修复破损的物件,就像是修复一份破损的感情,但社会在前进,伴随着中国工业化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锔瓷技艺日渐式微,昔日穿街走巷的锔瓷工匠,已经淡出人们视野。15.从第段可概括出锔瓷之技应运而生的原因是(共 4分) 16.下列对文章内容理解正确的一项是(3 分)A.瓷器是一种兼具实用和审美价值的器具。B.除钻石外的其它金属也能用作金刚钻钻头。 C.举修补紫砂壶的例子说明锔瓷是一门艺术。D.清明上河图可证锔瓷技艺起源于宋代。17. 第段画线部分乃匠心所在,其含义是 。 (3 分)18. 锔瓷之技有三个境界,可概括为:(共 6分) 看得上眼,讲点
11、艺术。 19.中国传统民间技艺有七十二行当之说,很多行当与锔瓷技艺一样,渐渐消失,例如爆米花、捏泥人、纳鞋底、弹棉花等,请选择一种,简要说说你对这一技艺的了解。 (3 分)二现代文(40 分)(一) (19 分)15.( 1)在生活水平低下的年代,市场有碎瓷再生的需求;(2)工艺品出于大师之手,不可重复,不得再生,只有修补。 (共 4 分)16.A(3 分)17. 通过艺术构思,运用精湛的手艺,在残缺的器物上完成二次创作。 (3 分)18. 精工细作,修补完好。 (3 分)锔以合道,达到化境。 (3 分)19.能答出该技艺的本质属性或操作中的特征性过程(步骤) ,都给 3 分。 例 1:爆米花
12、是一种膨化食品的加工工艺。例 2:捏泥人是以泥巴为材料,手工塑像的一门技艺。例 3: 弹棉花是一种使棉花蓬松(或恢复棉花弹性)的传统手艺。例 4:纳鞋底是一种通过手工缝纫、制作鞋底的工艺。例 5:捏面人是一种以面粉等为材料,手工塑像的一门技艺。青浦(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 题(20 分)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穿过乌镇西栅景区往西北方向行走,经过一个民宿群,便见成片簇新的青瓦飞檐迎面而立,错落的粉墙蔓延开来,瓦檐跌宕起伏如波浪层层铺开,这便是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作为世界互联网大会的永久会址,会展中心需要具备举办国际会议的各项功能,所以体量庞大,很容易与乌镇的整体环境相冲突,产生压迫
13、感和突兀感。为了让这个庞然大物真正“藏”进江南小镇,设计师决定用参差不齐、错落有致的瓦片和披檐,替换原有的玻璃墙面,让整幢建筑恢复与人亲近的尺度和质感,在视觉上融入环境。江南的小青瓦是朴素、文雅、平民化的文化元素,外立面上采用 260 万片江南小青瓦,成为会展中心最先入人眼帘的景致。外围原本平直的墙面,被改成长短不一的片墙,形成一个个高矮不一、前后错落的小空间,营造出江南园林的古典景致,让眼前这座大型建筑,看起来像一个土生土长的江南民居集群,而非凭空安置于此的“外来客” 。设计师又对会展中心“精 dio 细 zhu”:在各个入口处和片墙外栽竹、植树,遍植芦苇、睡莲、芦竹等江南植物。通过打造充满
14、野趣的田园风光,让建筑自然融入乌镇的大环境中,承接古镇文脉,展现水乡的宁静优美。 乌镇邂逅互联网,最具民族特色的千年古镇,借着互联网走向了国际化和现代化;造这座代表性的建筑,同样要从民族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找到联通世界的“入口” 。粉墙黛瓦,小桥流水。乌镇有四通八达的水道、80 多座石桥,这与互联网“互联互通”的理念完全吻合。这一意象,被借用到会展中心三座建筑沿南、东、北三个方向,围绕中心的池塘而建。接待中心是乌镇的客厅,也是连接世界的入口 。通过接待中心连接两翼的展览中心和会议中心。会议中心是核心建筑,主会场以“乌镇”为名,可容纳3000 人。另外还有 18 个会议室,名称也极具乌镇气质:枕
15、水、雨读、慈云、垄行设计师认为,虽然整个建筑体量相当于北京的人民大会堂,但要体现互联网的特点和精神,不该是单一的空间,而应该是像互联网那样呈高度分散的结构。所以,这里密集设计了很多小空间、小场所,每处能容纳几个人到几十人,像极了乌镇的小亭子、小围廊。如果远眺就会发现,会展中心像被一簇簇丝线笼罩着。走近看,5.1 万根不锈钢索形成了垂挂帘幕,又以三层、五层重叠的方式交织成网状,这恰好成为设计师们用来寓意“互联网”的绝好载体。夜幕降临,恬静的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亮起了暖黄色的灯光,似在宣告:这是千年古镇之夜,也是互联网的时代之光! (选自浙江日报 ,有改动)14.根据拼音填写汉字:精 dio(
16、 )细 zhu( )(2 分)15.第段的“藏”在文中的意思是_(3 分)16.对两段内容的理解和分析,错误的一项是(3 分)A. 第段在介绍三座建筑时采用的是时间顺序B.“3000”是以准确的数字来介绍主会场的容量C. 举几个会议室名称为例说明了会议中心的“乌镇气质”D. 与人民大会堂作比较是为了说明建筑体量之大17.根据文章内容,完成下面的填空。 (8 分)(2)体现古镇特色 以片墙营造古典景致以植物打造田园风光会展中心设计以围绕中心池塘的建筑来象征互联互通(1)_ (3)_(4)_18. 有人觉得第段可以删去,你同意吗?请简述理由。_(4 分)14. (2 分)雕 琢15. (3 分)会
17、展中心的建筑风格要与古镇整体环境融合一致/恢复与人亲近的尺度和质感,在视觉上融入环境(意思对即可)16.(3 分)A17. (8 分)(1)体现互联网理念(特点 精神)(2)以瓦片和披檐呈现江南文化元素(3)以小空间、小场所来象征分散、自由(开放)(4)以不锈钢垂挂帘幕象征互联网18. (4 分)不能删。这段文字概括了乌镇互联网国际会展中心的设计理念,也引出了下文千年古镇文化与互联网精神完美整合的内容。宝山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18 分)闲话咖啡关于咖啡的发源地,有一种说法认为是非洲的埃塞俄比亚,但历史上却找不到有关的记载。比较公认的看法是,阿拉伯人是最早种植咖啡的人。之后,阿拉伯人将
18、咖啡的豆晒干、烘焙、研磨、水煮,于是质纯味醇、香气独特的咖啡从此 (dn shng)了。15 世纪时,在也门的苏菲教派中,饮用咖啡成为一种仪式。并逐步传播开来。16世纪中期,叙利亚商人将咖啡引入奥斯曼帝国的首都伊斯坦布尔,咖啡在这里快速流行起来。到 1566 年,伊斯坦布尔已有 600 多家出售咖啡的店铺。人们对咖啡的痴迷程度甚至到了没有咖啡可以离婚的地步。17 世纪,咖啡开始走向世界。当时,土耳其人在法国进行外交活动,他们带去的咖啡成了巴黎上流社会的新时尚。1683 年,奥斯曼帝国在“维也纳之国”的战役中失败,从此一蹶不振,走向衰弱。维也纳人不仅摆脱了围困,保住了城池,还获得了土耳其人留下的
19、咖啡,并很快适应且爱上了咖啡的味道。咖啡进入英国市场后则开启并促进了咖啡馆文化。这主要得益于当时新兴的中产阶级的需要,尤其是文职人员和商人,他们需要得体的举止、优雅的风度和清醒的头脑。咖啡馆出现在牛津之后,成为校园里最有人气的消遣场所。咖啡在北美洲第一次出现是 1688 年,随后纽约、费城、波士顿和其他城镇都出现了咖啡馆。今天人们所熟知的纽约证券交易所和纽约银行都是在咖啡馆里创办的。20 世纪 30 年代,上海最早的咖啡馆开在外滩,供那些外国水手们过过咖啡瘾。当时的上海人称咖啡为“咳嗽药水” 。此后多少年里,咖啡之于大多数国人来说依然是电影中的一个道具。直至 20 世纪 80 年代,中国人才开
20、始从广告中“真正”认识了咖啡。其实,当时人们了解的咖啡,是广告上的速溶咖啡,以至于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把“速溶咖啡”等同于“咖啡” 。直到诸如美国的星巴克和香港的茶餐厅进入内地,人们才开始意识到原来“咖啡”和“速溶咖啡”不是一回事。如今,喝咖啡已与时尚、现代生活相融合,咖啡消费量也呈逐年增长之势。不过,比起同在亚洲的日本(人年均消费 200 杯)和韩国(人年均消费 140 杯)相比,北上广的人年均消费量不过 20 杯左右。但这也恰恰说明, 。所以,有业内人士预测,2018 年,中国咖啡消费将迎来井喷时代:10 年之内,中国咖啡消费市场将达到万亿元人名币。15根据第段中的拼音, “ ”上应填入的
21、词语是 (2 分)16第段第段,作者主要介绍了哪两方面内容?如何进行有序介绍的? (4分)17下面这段文字应放入文中哪两个段落之间?请简述理由。 (5 分)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并不长。1884 年,英国人首先将咖啡传入我国台湾,台湾人开始种植咖啡。1892 年,法国传教士将咖啡从越南带到云南宾川县,这是中国大陆最早的关于咖啡种植的记载。18简析第段中加点短语的表达效果。 (4 分)19联系上下文,第段横线上应填入的语句是 (3 分)A我国的咖啡消费市场极具潜力。B亚洲国家咖啡销量差异很明显。C咖啡对于中国人而言还很陌生。D国人没将咖啡与现代生活融合。(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9 题15.(2
22、分)诞生16.(4 分)主要介绍了咖啡传播的过程以及对人们的影响 作者根据时间推移空间转换进行有序介绍的17.(5 分) 本段写了咖啡传入我国的历史,说明咖啡传播的范围不断扩大。对第段,本段承接上文的咖啡传播继续展开;对第段,本段是下文写咖啡在上海情况的前提18.(4 分)用上海人对咖啡的比喻,生动地表现出当时人们对咖啡味道难以接受,形象地说明当时的人们对咖啡并没有“真正”了解。19.(3 分)A奉贤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8题(18 分)桥按照科学定义,桥是一种架空的人造通道,是人类战胜自然、改造自然的一大创举。桥的出现与不断完善,贯通南北、连接东西、跨越江海,表现了人类高超的智慧和非凡的创
23、造力。说文解字里说:“梁,以木跨水,今之桥也。”木桥应是最早的桥梁形式之一,由跨河过江而引延到架于悬涯峭壁、楼阁宫殿,乃至城市空间的栈桥、天桥、高架桥等。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追根溯源,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中国自古有“桥的国度” 之美誉。史料记载,商周时就有了浮桥;战国时出现了排柱式木桥、伸臂式木桥;南北朝时有木石混合的桥;隋唐时出现形式多样的石拱桥,如隋朝李春设计建造的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逾一千五百年而不毁;宋时造桥技术突飞猛进,出现了各式各样新式桥梁,如名画清明上河图里雄跨汴河、极富美感的虹桥等,成为经典;明清时期西南地区还出现了藤桥、索桥等,
24、如建于清康熙44 年(公元 1705 年)横跨大渡河的泸定桥,就是由 13 根铁链构成的铁索桥。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而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湘子桥,因设计科学合理、建筑工艺先进、桥体造型优美、建筑时代久远,被称为“中国四大古桥”。桥作为实用与艺术的融合体,如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无不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英国科技史家李约瑟说:“没有中国桥是欠美的,并且有很多是特出色的美。”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让工程技术与人文精神交相辉映,独具特色:长安灞桥的柳丝、扬州二十四桥的月光、苏州枫桥的钟声、西湖断桥的邂逅,还有钱塘江大桥
25、下的怒涛、卢沟桥边的枪声,或寄寓一个美丽梦想,或承载一段历史伤痛,平添了一份别样的情怀。桥既是工程技术的化身,也是精神家园的载体。一座桥,一段故事,一份情怀。造桥人、过桥者、写桥人,共同演绎的故事,成就了丰富而独特的桥文化。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桥梁不只建在河江之上,早已延伸到大海上、平原上、高山之间,桥路相连,桥隧相通,跨越更大的空间,连接更远的世界,创造出一个个伟大的工程奇迹,演绎一串串精彩的桥梁故事。如杭州湾跨海大桥征服了举世著名的钱塘江大潮;丹昆特大桥长达 165 千米多,成为世界上最长的高铁桥;而港珠澳大桥是目前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 55 千米,桥、岛、隧结合
26、,成千上百的技术人员连续攻克了“五大制约性难题”,共同完成了这一“ 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 一桥飞架南北,天堑变通途”,不仅是伟人的浪漫想象,更是现代科学发展与工程技术的完胜!一座桥,一个传奇,是非凡的人间奇迹!一座桥,一段历史,折射出新时代的精神风貌,也成为了创新文化的显著标识! ( 选自 科学 24 小时2017 年 12 期 有改动)14. 第段画线词语“悬涯峭壁”中有一个错别字是 ,它的正确写法是 。(2 分)15. 以下信息中,与第段画线句不相关的选项是 (3 分)A、古人送别友人 B、司马相如立誓出川 C、唐代诗人张继 D、许仙与白娘子的爱情故事16. 请分析第段画线句在文中的作
27、用。 (3 分)17. 以下内容中,不符合文意的是 (4 分)A、现代桥梁纵使千姿百态,归根结底,都可归于梁桥、浮桥、拱桥、索桥等几大类型。B、赵州桥历经多次强烈地震、战争和自然灾害等,一千五百多年而不毁。C、梁桥的平直、索桥的凌空、浮桥的韵味、拱桥的涵影等,都显示出工程与艺术结合的精妙风采。D、桥梁早已延伸到大海上,港珠澳大桥是世界上最长的跨海大桥,长达 55 千米。18. 文章第、段顺序能否调换,请说明理由。(6 分) 14涯 崖(各 1 分)15B(3 分)16列举了杭州湾跨海大桥的例子(1 分),具体说明了现代科技飞速发展,桥梁建筑技术日臻完善。(2 分)17D(4 分)18不能(1
28、分) ,第 3段说明了中国古代桥梁建筑技术堪称世界桥梁史上的奇迹(1 分) ,第 4段说明了中国桥梁是实用和艺术的融合体(1 分) ,第 5段说明了许多古桥还蕴涵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信息(1 分) ,这三段内容由技术到艺术再到文化,这符合人们认知事物的客观规律。 (2 分) (且第 3段的介绍紧承第 2段的内容。1 分)虹口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题(20 分)地球上的水是哪里来的?地球上有很多水,从外太空看,就好像是一个大水球。那么地球上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我们先说一下水的形成:一个氧原子和两个氢原子合成一个水分子,而氧原子和氢原子在宇宙中是普遍存在的。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都有水,甚至星
29、际尘埃物质也有水分子。所以地球在形成之初,其本身乃至外围都有水的存在,不过可能是气态的。当然,在最初的时候,地球上的水并没有现在多,那么,这些水主要来自哪里呢?2006 年,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的天文学家发布报告,宣布在小行星带靠近木星轨道的位置发现了彗星族群,他们推测这些彗星可能是地球上海洋水的来源。小行星带在开始形成的时候,在距离太阳 2.7 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了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 雪线,在这条线之外形成的星子能够累积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并凝结成冰。在小行星带生成的彗星都在这条线之外。这些彗星受到外围木星强大力场的影响,开始在太阳系游荡,一旦来到地球轨道附近就会被地球捕获,彗星彗尾上的
30、水蒸气也会一并被捕获,这样就带来了大量的水。由此,这些彗星就成为影响地球水形成的主要因素了。也有科学家认为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首先提出这种观点的科学家托维利,他认为太阳风到达地球大气圈上层,带来大量的原子核,这些原子核与地球大气圈中的电子结合成氢原子、碳原子、氧原子等。再通过不同的化学反应变成水分子。这种通过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以雨、雪的形式降落到地球上,成为了地球上水的来源之一。据估计,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几乎产生 1.5 吨这种“宇宙水”,在地球 45 亿年的历史中,形成了 67.5 亿吨。然而与现今地球表面的水贮量 1.38601010亿吨相比,依然是九牛一毛。我们了解了这些水
31、从哪来的,那么为何这些水到了地球能以液态的形式存在呢?其关键在于星球表面的温度。在地球上,温度通常在 0 到 100 摄氏度之间。有的星球如金星,表面温度达到 400 多摄氏度,远远超过了水的沸点,所以没有液态水;有的星球如火星,表面温度达到了零下四五十摄氏度,低于水的冰点,即使有水也都冰冻了,所以也不会有很多液态水。(选自科普时报,有删改)15.第段中加点词语“这条线”具体是指 。 (2 分) 16.第段主要运用了 说明方法,其作用是 。 (5 分)17.根据选文内容,概括地球上水的来源。 (6 分)(1) (2) (3) 18.文章第段和第段能否调换?说明理由。 (4 分)答: 19.以下
32、内容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A.太阳系的行星、卫星、彗星甚至星际尘埃物质基本都有水。B.在宇宙中地球像一个水球,但并不是唯一有液态水的星球。C.在地球大气的高层,每年产生 1.5吨太阳风形成的“宇宙水” 。D.彗星将星际尘埃中的水分子凝结成冰,成为地球水的主要来源。15.距离太阳 2.7天文单位的地区,形成的一条温度低于水的凝结点线雪线(2 分,回答完整,得 2分,只答后一句得 1分)16.列数字、作比较(各 1分) 具体准确突出(强调) (1 分)说明了太阳风形成的水少(2 分) 。17.(各 2分) 地球本身乃至地球外围就都是有水存在的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的大量水太阳风形成的水降落
33、地球18.文章第段写的是地球本身有水存在,是一个内部原因(1 分) ,而文章第段开始写外部带来水, (1 分)是一个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1 分) ;(“太阳系的所有物质都含有水”是地球水形成的前提和基础) ;同时,第段与第段紧密相接,说明地都是“彗星被地球捕获带来大量水”同一内容,所以不可分割。 (1 分)19.A或 D金山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19 分)楹联趣话对联,汉族传统文化之一,又称楹联或对子,是写在纸、布上或刻在竹子、木头、柱子上的对偶语句。对联起源于汉文学形式中的对仗或偶句,可谓源远流长。比如诗经采薇篇中“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 , 尚书大禹谟中“满
34、招损,谦受益”之句,皆属于工稳之对仗。到骈体文出现后,几乎通篇皆用偶句,对仗俯拾即是。比如唐人王勃滕王阁序中的经典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更是对仗的千古绝唱。而对联,则是偶句与早在先秦时期便已形成的我国民间过年悬挂桃符的习俗相结合的产物。所谓桃符,即书写着传说中二位降鬼大神“神荼”和“郁垒”之名号的两块桃木板,悬挂于左右门,以驱鬼压邪。这种习俗续了千余年后,至五代时,人们开始把联语题于桃木板上。 【A】据宋史西蜀孟氏世家载,五代后蜀主孟昶“每岁除,命学士为词,题桃符,置寝门左右。 ”孟昶自题的“新年纳余庆,嘉节号长春”是我国最早出现的一副春联。【B】到明代,开始用红纸代替桃木
35、板,与当今所见的春联如出一辙。据簪云楼杂话载,太祖朱元璋定都金陵,某除夕前,曾命公卿士庶家门须加春联一副,并微服出巡,逐门逐户观察欣赏,大得其乐。朱元璋采取行政命令之方式,要求家家户户贴春联,对形成春节贴春联的风俗功莫大焉。 【C】尔后,文人学士无不将题联作对视为雅事。 【D】清代,对联更是鼎盛一时,出现了不少脍炙人口的名联佳对。直至当今,对联仍随处可见,表现出其强大的艺术生命力。就应用类型而言,随着时光推移,早已不限于春联,还衍生出喜联、寿联、挽联、行业联、交际联、谐趣联和装饰联等多种形式。民国年间出版的楹联集成 ,将对联分成二十个类别,即庆贺、哀挽、学校、商业、会馆、祠庙、寺院、剧场、第宅
36、、圆墅等。而按字数来分,又可分为短联、中联、长联。按联语来源来分,有集句联、集字联、摘句联、创作联。就表现形式而言,有正对、反对、流水对、联珠对、集句对等。不管何类对联,使用何种形式,都必须具备以下特点:一曰字数相等,断句一致。除有意空出某字的位置以达到某种特定效果外,上下联字数必须相同。二曰平仄相合,音调和谐。传统习惯是仄起平落,即上联末句尾字用仄声,下联末句尾字用平声。在实践中,对联创作所遵循的的平仄规律,与律诗对仗基本相同,一般上下联的第一、三、五个字平仄不必严格相合,第二、四、六个字平仄要相合。三曰词性相对,位置相同。一般称为“虚对虚,实对实” ,即名词对名词,动词对动词,形容词对形容
37、词,数量词对数量词,副词对副词,而且相对的词必须在相同的位置上。四曰内容相关,上下衔接。上下联的含义必须相互衔接,而又不能重复。对联作为一种习俗,是汉族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05 年国务院把楹联习俗列为第一批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楹联习俗在华人乃至全球使用汉语的地区以及与汉语汉字有文化渊源的民族中传承、流播,对于弘扬中华民族文化有着重大价值。15对 联 在 语 言 形 式 上 的 最 大 特 点 是 , 律 诗 中 的 颔 联 和 颈 联 也 有 此 特 点 。 ( 2 分 ) 16下列不符合文意的一项是( ) (3 分)A对联是在古代“桃符”和 “偶句”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B对联又叫
38、“楹联” 、 “对子 ”、 “春联” 。C春联源远流长,起于五代后蜀主孟昶。D楹联习俗对弘扬我国民族传统文化有着重要的意义。17上文围绕“楹联” ,第段依次介绍的内容有:(1) ;(2) ;(3) ;(4)楹联的文化价值。 (6 分)18下列文字若要放回原文,放在 A、B、C、D 哪处最合适?请写出你的理由。 (5 分)宋代以后,民间新年悬挂春联已经相当普遍,王安石诗中“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之句,就是当时盛况的真实写照。由于春联的出现和桃符有密切的关系,所以古人多有沿袭旧贯,将春联称为“桃符” 。19假设你的爷爷要过六十大寿了,下列最适合送给他的一副对联是( ) (3 分)A春至百
39、花福满地 时来万事祥临门B人顺家和福星照 心想事成鸿运开C八月秋高仰仙桂 六旬人健比乔松D爆竹声声福来到 祥和处处岁时新(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519 题(19 分)15对偶(对仗) (2 分)16B(3 分)17 (1)对联的起源与发展(2 分) ;(2)对联的分类及标准(2 分) ;(3)对联的特点(2 分)18放在 B处最合适。 (1 分) 因为第段是按照时间顺序这一说明顺序介绍了对联的发展历史,而这段话是介绍“宋代”时的对联发展情况,应放在“五代”后, “明代”之前,所以放在 B处最恰当。 (4 分,本段文字的内容概括正确 1 分,放置段落的要点概括正确 1分,关系的阐述正确 2 分
40、)19 C(3 分)徐汇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7 题(19 分)水 痘水痘是由“水痘-带状疱疹 ”病毒感染引起的发热出疹性疾病,属呼吸道传染病,一 1般经空气飞沫和接触患者新鲜水疱液或黏膜分泌物的方式传播。水痘潜伏期一般为 1221 天,平均 14 天,传染期一般从皮疹出现前 12 天到疱疹 2完全结痂为止。多数患者在出疹前有身体不适症状,随后进入临床表现期,出疹时均有不同程度的全身症状。皮疹最初表现为红斑状,而后迅速发展成疱状丘疹,在 2448 小时内破裂、糜烂。1 2 周过后,皮疹开始结痂脱落,通常在皮肤表面会留下疤痕或遗留色素沉着,数月后可消失。水痘好发于温带地区,并呈现出明显的季
41、节性,在冬春季节干燥、寒冷的月份中, 3水痘疫情的发生率会达到全年的高峰。有学者曾对水痘患者的性别和年龄特征进行调查研究,多数报道提出男性和女性对水痘病毒的易感性无差别; 中小学生则是水痘的高发人群,其原因主要是由于学生具有群体社会性特点,一旦出现水痘传染源,容易造成蔓延传播。水痘最有效的预防方法是接种水痘疫苗。国外有关研究表明,目前使用的水痘减毒 4活疫苗对水痘预防的总效果为 44%100% ,其中预防中等与重度出疹水痘的效果为86%100% ,预防重度出疹水痘的效果为 100%。但是,水痘突破病例也并不少见。水痘突破病例,是指在接种过水痘疫苗 42 天之 5后患水痘的病例。有学者对 201
42、1 学年长宁区小学生水痘病例进行统计,1828 名学生中共有138 例病例,其中幼儿期曾接种过水痘疫苗的学生水痘发病率为 6.68%,未接种过疫苗的学生水痘发病率为 12.00%。产生这种情况的原因可能有两个方面:一为原发性免疫失败,即疫苗没有刺激受种 6者产生对水痘病毒的体液免疫。原发性免疫失败者不断累积造成了突破病例的发生和传播。二为疫苗接种后,抗体水平随时间延长不断下降,1 剂水痘疫苗的接种程序可能推迟了发病年龄,但还不足以在学校形成群体免疫屏障。同时水痘突破病例仍然具有很强的传染性,而且突破病例往往症状较轻、发热不明显、皮疹少且不典型,给临床诊断和疾病控制带来了新的难度。因此,国际上有
43、些国家开始推荐 2 剂水痘疫苗的接种程序,即 1 岁儿童接种第 1 剂,46 岁时加强接种 1 剂,但我国对 2 剂水痘疫苗的接种间隔时间和接种效果还在深入研究中。除了接种水痘疫苗这一保护措施外,要使疫情得到有效控制,还需综合运用包括严 7格晨检、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教室开窗通风和消毒等在内的其他常规传染病控制措施。14.下列不属于水痘传播途径与方式的一项是( ) (3 分)A.经空气飞沫传播B.经不洁食品传播C.经接触患者新鲜水疱液传播D.经接触患者黏膜分泌物传播15. 第段说明了水痘疫情在 、 、 方面的分布情况(6 分)16.下面句子应该放在原文中的位置是( ) (填选项) ,理由是 。
44、 (7 分)统计表明接种水痘疫苗对水痘发病有一定免疫作用,但并不能完全阻止水痘疫情。A.第 段后 B.第段后 C.第 段后 D.第段后2 417.根据本文内容,目前我国控制水痘疫情的最有效方法是( ) (3 分)A. 注射 1剂水痘疫苗。B. 注射 2剂水痘疫苗。C. 严格晨检、及时发现并隔离病例。D. 教室开窗通风和消毒。 (一)阅读下文,完成第 1417 题(19 分)14.(3 分)B15.(6 分)地域、季节、人群16.(7 分)D(2 分) 参考答案:此句是对水痘疫苗的作用的评价(1 分) ,是在第段案例统计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出的结论(2 分) ,引出第 段对接种水痘疫苗不能完全阻止水
45、痘6疫情的原因分析(2 分) 。 (评价方案:对此句理解 1分,对此句与第 5段内容的关系分析2分,与第 6段内容的关系分析 2分。言之有理即可得分)17.(3 分)A杨浦(一)阅读下文,完成 1518 题(18 分)什么决定了你的口味?为什么有些人天生就不爱吃葱、姜、蒜、香菜等刺激性食物?为什么萝卜白菜各有所爱?为什么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依旧改变不了自己的饮食习惯?为什么我们无法重现儿时的味道?现在,科学家已经可以告诉我们这些问题的答案了。过去我们常常认为挑食是娇生惯养的结果,但科学研究证明,挑食的原因并非这么简单。拿香菜来说,喜欢香菜的人吃什么都想放点香菜进去,厌恶香菜的人闻着味道就有一种
46、本能的排斥。在喜欢香菜的人看来,香菜清爽可口,但是对另一些人来说,香菜和肥皂就是一个味道。美国食品化学专家认为,香菜的气味大约源于 6 种物质,其中大多数是名叫“醛”的脂肪分子。在肥皂和洗涤剂里都有这种“醛”分子,臭虫体内也有类似的分子。对讨厌香菜的人来说,他们察觉不到香菜叶中令人愉悦的化学物质,而只察觉到香菜与肥皂相似的那一面。因此,挑食或许只是因为基因差异。美国佛罗里达大学嗅觉和味觉中心的一位科学家称,与男性相比,味觉超常的能力在女性身上更为常见,而亚洲人和非洲裔美国人中味觉超常的人又比白种人多。中国人讲“民以食为天” ,这句话非常有道理,出门在外,饮食是否可口,直接关系到心情的好坏、身体
47、的健康,甚至工作的效率,还有一句更准确的描述“吃饱了不想家” 。有一种理论认为,人的胃口是有记忆能力的,饮食习惯将在 6 岁前养成,一旦形成,终生难以改变。大多数人都具有小时候形成的故乡味觉记忆,它非常强烈,让人对其念念不忘,据说孩子想家了,多半是想家里的饭菜了。即使是在海外生活多年的华人,真正能够适应西餐口味的,仍然是少之又少。甚至可以说,海外华人对于中餐的记忆,比对家乡的记忆更加深刻。从这个意义上来说,人们对食物的口味,它蕴含着丰富的感情与历史。在追忆逝水年华里,一块小小的蛋糕触动了普鲁斯特的味蕾,让他开始努力找回失去的时光,对普鲁斯特来说,蛋糕是他心中永不退色的记忆。看不见、摸不着的味道,为什么会有这么大的魔力?科学家表示,味道之所以能够有效地唤醒记忆,是因为它非常难以重现。比如我们在农家乐吃水煮鱼,当我们离开以后,我们可以轻易回忆起水煮鱼的样子,耳边也能回响起辣油浇在干辣椒上滋滋的声响。然而,我们却根本没有办法“回忆起”那盘水煮鱼的味道,虽然它是如此美味,独一无二。只有当我们再一次闻到或者尝到水煮鱼时,我们才会重拾这种美好的感觉。味道是无法被大脑直接保存或重塑的。脑海中关于“味道”的记忆,总是那么模糊。我们无法像复制视觉或者听觉记忆一样,在脑海中勾勒味觉的体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