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说木叶说课稿1.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695042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6 大小:48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说木叶说课稿1.doc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说木叶说课稿1.doc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说木叶说课稿1.doc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说木叶说课稿1.doc_第4页
第4页 / 共6页
说木叶说课稿1.doc_第5页
第5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说“木叶” 说课稿齐齐哈尔市第六中学 李宏伟尊敬的各位领导、评委,老师:2大家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说“木叶” ,选自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册第三单元。我的说课分为六部分。一、说教材二、说学情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四、说导学案设计五、说教学过程六、说教学反思一、说教材说“木叶” 一课编排在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必修五册第三单元第二课。第三单元是文艺评论和随笔单元,探讨的是艺术表现的语言形式和审美现象。 说“木叶” 一课,以木叶为例,运用举例论证和对比论证方法,深入阐发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观点。有利于拓宽学生的思路,加深学生对文艺创作和文艺鉴赏的认识。二、说学情我任教的班级

2、是高二文科一班,是我校分层教学文科的第一的班级。学生的特点是,阅读量比较大,理解能力强,但欣赏文学作品时,习惯于运用积累的知识进行感性的判断,缺乏理性思考。所以说, 说“木叶” 一文对大多数学生来说,学习起来并不轻松,需要学生理清文章思路,透过重要的段落和关键语句,抓住课文的主旨。 三、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本文是学者林庚的一篇文艺随笔,虽是一篇自读课文,但其内容主要是围绕古诗中的意象“木叶”深入到“木”的艺术特征进而谈诗歌语言的暗示性这个理论问题的。而学生,学过几首诗,但只是局限于对词句的分析和对情感的理解,并没有深层挖掘诗句的表达技巧,对语言的微妙处也没有敏感的体察,要他们单凭自己的知识、

3、能力积淀就能把握作品的精髓几乎是不可能的。因此,教师应担任引导者角色,引导学生进行思索、探究,通过比较的方法,协作学3习,反馈交流,才能很好地突破本课的难点,达到预期的目标。 所以我将教学目标,重、难点设计为: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对“木叶” “树叶” “落木” “落叶” “黄叶”的不意味的对比,理解“木”的艺术特征。2、把握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特质,掌握诗歌语言的鉴赏方法。过程与方法目标:1、通过设置导学案来达到预习字词、通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的目的。2、利用探究-质疑、提问、比较优等方法,让学生掌握规律性的东西,并尝试将其运用到诗歌鉴赏中去。以此来培养学生思考、探究、质疑的精神。情感态度与

4、价值观目标:1、学习作者严谨的治学态度。在阅读与写作中养成一字不肯放松的习惯。2、让学生感受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积淀,感受古代诗歌的语言美,提高审美情趣。重点:中国古典诗歌语言暗示性的特点。 难点:全文表面是分析古诗中“木叶”的艺术特征而实质是谈诗歌语言暗示性特点,如何透过现象看本质四、说导学案设计我在导学案中设计了三道题:一、掌握并积累生字、生词、熟语,让学生扫清语言文字障碍。不落言筌 橘树 陇 恽 万应锭 窸窣 翩翩 得鱼忘筌 相去无几 二、了解作者,理解创作意图林庚(1910-2006 ) ,福建闽侯人。1933 年毕业于清华大学中文系,同年秋出版了第一本自由体诗集夜 。1934 年后,他

5、作为一名自由体新诗人尝试新的格律体,先后出版了北平情歌 冬眠曲及其他等新诗集。林庚从为一名学者,主要研究唐诗、楚辞、文学史等方面的知识,提出了很多颇有深度的见解。三、熟读全文,理清总体思路,拟出全文纲要。4四、诗文填空:这样的导学案设计,能让学生在导学案的指导下对课文进行初步的感知文章,扫清语言障碍,理清文章思路,拟出全文纲要。课前检查导学案完成情况,了解学生预习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在教学中做到有的放矢。这样既提高了课堂效率,又锻炼了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五、说教学过程根据教材和学情特点,在教学过程中我构建了导学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课前把学生每四人分成一个小组,作为合作探究

6、学习小组。设计以下四个步骤来落实课堂教学模式。第一步:已知导入未知。我是以李白的春夜洛城闻笛一诗为导语导入新课的。诗中的“折柳”暗示着送别,是本文讲的诗歌语言的暗示性的一个很好的例子,而且学生对这首诗很熟悉,这样导入就把已知未知联系起来。在学生说出“折柳”的暗示义之后,教师进一步引导说像“折柳”这样的具有暗示性的词语,在中国古代诗歌中还有很多,今天我们来学习林庚先生的说“木叶”看看作者又是如何来分析“木叶”的暗示义的。这样的导语既明确了学习的目标,又能激发学习兴趣。第二步:导学引领,理清结构检查学生的导学案,小组之间互相展示拟好的全文纲要。合作探究、取长补短,将小组探究结果展示到黑板上。第一段

7、 木叶现象举例子第二段 落木现象第三段 概念相同,形象不同 总结 第四段 艺术特征一第五段 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 分析第六段 艺术特征二第七段 概念相同,艺术形象不同 总结 5第三步: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在理清结构的基础上,让学生在用“木叶” “落木” “落叶” “黄叶”的地方做了标记,学生开始质疑,为什么不用“树叶” ,并主动从文中寻找答案,学习氛围一下变的活跃起来,通过分析,明确了问题的关键在于“木”与“树”的区别。再通过比较“木”与“树” ,了解“木”的艺术特征。再质疑“木”为什么会有这样的艺术特征,通过合作探究,能在第五段找到答案因为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整个学习过程气氛活跃、水到渠成,通过

8、学生自己质疑合作探究的学习调动起了学习的积极性,不爱阅读和思考的学生也受到了感染,进入了有效阅读、认真思考的状态,很快就达成了部分教学目标。然后教师明确:正是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树与木就有了不同的意味,正有了诗歌语言的暗示性,我们的诗人才会“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 ,才有了“ 推敲 “的美谈。第四步:拓展提升掌握了诗歌语言具有暗示性的特征之后,进行拓展阅读,让学生将这一知识运用到阅读之中,先思考质疑,再合作探究,完成以下由浅入深的三道题:投影展示王安石的梅花 、陆游的卜算子 咏梅和毛泽东的卜算子 咏梅问题如下:1、分析三首诗中梅的三种不同形象和诗人抒发的不同的情感。目的是让学生明白,由于诗

9、人表达的情感不同,同一个意象在不同的诗歌当中,暗示义不同。2、分析梅的三种不同含义是通过什么表现出来的?目的是分析诗歌的表现手法。3、你是运用什么方法分析出它们的不同的?目的由内容的学习上升到方法的学习,让学生规纳总结学习方法,指导以后的阅读。王安石墙角数枝梅,凌寒独自开。遥知不是雪,为有暗香来。6卜算字咏梅陆游驿外断桥边,寂寞开无主。已是黄昏独自愁,更著风和雨。 无意苦争春,一任群芳妒。零落成泥碾作尘,只有香如故。卜算子咏梅毛泽东风雨送春归,飞雪迎春到。已是悬崖百丈冰,犹有花枝俏。 俏也不争春,只把春来报。待到山花烂漫时,她在丛中笑。最后由学生做课堂小结。教师提出希望,通过今天的学习,在今后

10、的诗歌学习中,能够思考诗歌语言的暗示性,准确把握诗歌语言的含义。作业:举例说明古代诗歌中“梅” “柳” “草”等词语的暗示义。作业设计旨在引导学生借鉴课文分析诗歌的方法,举一反三,学以致用,提高欣赏诗歌的能力。板书树:绿色、湿润结论:诗歌的语言具有暗示性木:落叶、枯黄、干燥六、说教学反思:这堂课值得借鉴和发扬之处在于教学模式的构建。本堂课我构建了一个导学引领自主学习合作探究拓展提升的课堂教学模式。在这样一个模式中,学生可以在导学案的指导下进行有效阅读,在有效阅读的基础之上进行理性思考,在理性思考中产生疑问,带着疑问进行合作探究,达成共识,最后运用所学到的知识指导课外阅读。在这样一个模式中,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学生在自学与合作之间收获了知识,享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模式合理而有效,提高了课堂教学效率,充分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提升了学生的质疑水平。但在如何提高学生合作探究的效率方面,仍需探索更有效的办法。感谢专家评委的批评指正,谢谢!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中等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