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一篇 总论篇第一章 管理学概论1.管理:人们为了实现预定的组织目标,通过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等职能,有效地整合和利用人力、财力、物力和信息资源等要素,以达到预期目的的活动过程。这个过程可用一个简图加以反映(图 1-1):创 新计划 组织 领导 控制人力资源财力资源物力资源信息资源2.管理的二重性1)管理的自然属性:又称为管理的生产力属性,它是指管理要处理人与自然的关系,要合理组织生产力。管理是合理组织生产和工作的过程,使得劳动对象、劳动手段和劳动力得以有效组合,形成生产力的必要条件。可以说,管理是社会劳动过程中的一个组成部分,是组成生产力的第四要素。因此,管理具有自然属性。 (组织劳
2、动)管理的这种自然属性,反映了社会协作过程本身的要求,是适应社会生产力发展和社会分工发展的要求而产生的,它是由生产力发展水平及人类活动的社会化程度决定的。因此,它与具体的生产方式和特定的社会制度无关。2)管理的社会属性:又称管理的生产关系属性。社会要进行分工活动,就必然要发生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主要表现在生产以及工作过程中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各部门、各单位、各环节之间以及它们内部的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这些关系错综复杂,客观上要求正确处理,否则社会的生产工作就无法正常进行。因此,管理具有社会属性。 (指挥、监督劳动)3)二重属性的意义:明确管理师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辩证统一;大胆批判的吸收;因地制宜,因
3、时制宜。管理的社会属性表明管理与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相联系,受一定生产关系、政治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与制约;因此,社会主义制度下的管理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管理的本质区别就体现在管理的社会属性不同。3.为什么说管理具有科学性和艺术性,如何理解?1)科学性是指它以反映管理客观规律的管理理论和方法为指导,有一套完整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理论体系和科学方法。2)艺术性主要表现为管理的实践性,因为理论还不能保证管理的成功,必须在实践中发挥主管人员的创造性,运用管理的科学理论和方法,随机制宜地采取措施,恰如其份地处理好各种管理中的实际问题。所以,管理的艺术性是强调管理活动除了要掌握一定的理论和方法外,还要有灵
4、活运用这些知识和技能的技巧和决窍。4.管理的对象应包括“六要素” ,即、人、财、物、信息、时间和业务技术。人(人尽其才、才尽其用、用人所长) ; 财(财尽其力) ; 物(保证供应和物尽其用) ; 信息(不断交换传递、把各个要素有机结合) ; 时间(充分利用时间,抓住时机、把握机会) ; 业务技术(遵循其自身的规律和特点,保证和促使其健康地发展) 。5.管理对象的动态性体现为: 管理对象是由诸要素组成的有机整体,它具有系统的特征; 管理对象还包括诸要素之间的关系; 管理对象中诸要素及其相互关系随组织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的发展变化而变化。组织目标6.管理的基本特征(明确的目标,人,系统性结构)1)管
5、理是一种文化或社会现象,必须是两个人以上的集体活动,包括生产、行政等活动,并且有一致认可的目标;2)管理的载体是组织: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人组成的为了一定目标而进行的协作活动;3)管理有其特定的任务、职能(四大职能: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和层次(三个层次:上、中、基层) 。7.管理的本质:放大所管理系统的功效和产生新的功效。管理的手段:指开展管理工作必须具备的条件,应该采取的措施,以及提供有效力量和先进的技术方法,具体表现为机构、法及政策、人和信息。8.管理的目的:设法提高被管理单位功效的放大倍率和创新能力。也就是设法通过管理,使人、财、物等有限资源发挥最大的效益和效率。管理就是通过合理配置各种
6、资源,提高组织运行效率,使组织的预定目标得以实现。在社会主义制度下,社会主义的生产目的是最大限度地满足整个社会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生活的需要。而卫生工作的目的就是最大可能地满足人民群众对医疗、预防、保健工作的需要。第二章 管理者与管理环境1.何谓管理者?作为管理者应具备哪些条件。管理者是指在组织中负责管理、决策、解决管理问题,从事管理过程的实现,而且对组织内的资源进行计划、组织、领导、控制和创新的有关人员。美国管理学教授巴达维认为,一个真正能称得上管理者的人,必须具备以下三个条件:1)管理者必须借助于一系列的协调活动,通过计划、组织、领导和控制来开展工作。2)管理者必须直接参与解决管理问题并作
7、出决策;管理者的责任就是对不同的选择方案进行评价,然后作出最后抉择。3)管理者至少要有一个下属,能负责在事情办理过程中贯彻他的设想,并按他的设想指导工作,同时把实际情况向他汇报。2.管理者的类型高层管理者 管理的中层管理者 层次基层管理者业务 财务 人事 行政后勤 管理领域(不同业务内容)3.管理角色:决策方面的角色;信息方面的角色;人际关系方面的角色。管理者的素质:是指管理者为实施管理在品德、知识和能力等方面应该具备的基本条件。4.何谓管理环境?管理环境是如何构成的。管理环境是指存在于一个组织内部和外部的影响组织目标实现的各种力量和条件的总和,任何管理活动都是在特定环境中进行的;管理环境具有
8、客观性、系统性、动态性和区域性;管理环境不仅包括存在于组织内部的组织内部环境,也包括存在于组织外部的组织外部环境。1)管理的内部环境:指组织内部对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包括管理主体、管理客体、管理机构和管理方式和方法等。但在管理的内部环境中对管理绩效影响最重要的因素包括两个方面:一是主观环境,即管理者个人的环境因素;二是客观环境,即组织气氛环境因素。2)管理的外部环境:通常指特定组织外部对管理活动发生影响的诸因素的总称。它包括管理者的自然环境和管理的社会环境。第三章 管理学的历史发展1.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即古典管理理论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和现代管理理论阶段。1)古
9、典管理理论阶段 时间是从 19 世纪末至 20 世纪初。古典管理理论基本上可分为两大流派:一是“科学管理理论” ,这一理论以工作管理为重点,着重研究车间的生产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是美国的泰罗;二是“古典组织理论” ,这一理论以组织管理为重点,着重研究企业的整个活动,主要代表人物是法国的法约尔。2)行为科学理论阶段 时间 从 20 世纪 20 年代至 20 世纪的 50 年代;西方行为科学理论产生的标志是著名的“霍桑实验” ;一般将行为科学理论划分为两大发展阶段、三大部分内容;三大部分内容是人际关系理论、激励理论和效能理论。在内容上分为两大阶段,前期阶段主要以人际关系理论为核心内容,注重研究人际关
10、系,主张通过协调组织中的人际关系提高组织效率,代表人物是梅奥(美)以及罗特利斯伯格;后期阶段主要包括 激励理论 和 领导效能理论,前者侧重研究人的需要和人类行为动机的激发,代表人物有马斯洛、阿德佛、麦克雷格等;后者主要研究领导方式和领导绩效理论,代表人物有坦南鲍姆、利克特、布莱克、默顿等。概括地说,行为科学理论是以“社会人”假设为理论前提,从心理学、社会学等行为科学角度研究管理问题。3)现代管理理论阶段时间是从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 20 世纪 50 年代未 60 年代初盛行并延续到现在。西方现代管理理论是一组理论的总称,一般将该组理论划分为六个学派,即社会系统学派、决策理论学派、系统管理学派、经
11、验主义学派、管理科学学派和权变理论学派,各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分别是巴纳德、西蒙和马奇、卡斯特和罗森茨韦克、德鲁克和戴尔、卢桑斯、明茨伯格、伍德沃德以及劳伦斯和洛希。尽管各学派研究管理问题的测重点不同,但各学派共同的出发点是以“决策人”假设为理论前提,采取运筹学、系统科学、行为科学和电子计算机等手段研究和处理管理问题。2.泰罗(美)的科学管理理论1)主要内容概括起来有五条:关于工作定额的 时间研究 与 动作研究:“搬运铁块”的研究工作时间研究,是研究人们在工作期间各种活动的时间构成,包括工作日写实与测时;动作研究,是研究工人干活时动作的合理性;关于工人工作能力 与 工作适应性研究为了提高劳动生产
12、率,必须为工作挑选第一流的工人。第一流工人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该工人的能力最适合做这种工作;二是该工人必须愿意做这种工作;要根据人的能力和天赋把他们分配到相应的工作岗位上去,还要对他们进行培训,教会他们科学的工作方法,激发他们的劳动热情。关于提高工效的 工具标准化研究:“铁锹试验”标准化是指工人在工作时要采用标准的操作方法,而且工人所使用的工具、机器、材料等都应该标准化,以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关于工资制度的研究:“差别计件工资制”关于计划与执行相分离的研究在企业中应把计划职能同生产操作分开,成立专门的计划部门承担计划工作,而所有的工人及部分工长只承担执行工作。2)对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评价(1)主
13、要贡献: 提倡在生产管理的实践中,运用科学的方法代替传统的经验管理方法; 促使劳资双方的互相合作,实现人们的心理平衡; 谋求最高的生产效率,降低成本; 初步建立了管理科学知识体系,使科学管理的知识、方法和制度构成一个整体,并促使全社会认识理解使用它。(2)不足: 重视工作,忽视人性;重视物质,忽视精神; 重视规章制度,忽视相互的沟通与创新; 重视局部的高效益,忽视整体的经营管理。3.法约尔(法)的管理过程理论 其主要内容大多包含在他的代表作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书中。其思想、观点和理论精华概括起来有三个方面:(14 条管理原则、6 类活动和 5 项职能构成法约尔管理过程理论的重要内容)1)关于企业
14、的经营与管理法约尔第一次明确区分了经营与管理的概念。为了区别经营与管理的概念,法约尔从企业角度出发,将企业的经营活动划分为六大类,并认为所有的企业组织,无论其中内部是简单的,还是复杂的,也无论其规模是大还是小,这六类活动总是存在的,但在不同的工作中,这六种活动所占的比例各不相同。随着组织层次中职位的提高,人员的技术能力的相对重要性降低,而管理能力的要求逐步加大,并且随着企业规模的增大,管理能力显得更加重要,而技术能力的重要性减少。 6 类活动:技术活动,商业活动,财务活动,安全活动,会计活动,管理活动; 5 项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图 3-2 企业经营活动与管理活动的关系2)关于
15、管理的职能第一次提出了管理的组成要素,即划分了管理的五职能。他认为,管理的基本职能包括计划、组织、指挥、协调和控制。 3)关于管理的原则14 条原则:合理的分工,权责的对应,严明的纪律,指挥的统一,目标与计划的统一,个人利益服从整体利益,公平合理的待遇,集权与分权相适应,良好的等级制度,良好的工作秩序,公平,人员的稳定,首创精神,团结合作精神;4.泰罗的科学管理理论与法约尔的管理过程理论有何区别?泰罗极为重视低层次的技术能力,是从个别工人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每个工人的工作效率从而提高整个企业的效率;法约尔的管理理论则强调较高层次的一般管理,是从企业整体的角度来研究如何提高企业的生产效率的。这就
16、使泰罗的管理理论比较具有实践性,而法约尔的管理理论比较具有概括性和普遍性。二者的理论并非是相互对立的,而正好是相辅相成的。5.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1) 工业文明的社会问题是他的主要代表作。霍桑试验:是指 1924-1932 年在美国芝加哥郊外西方电气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中进行的一系列实验,霍桑工厂是一家拥有 2.5 万人的大型企业,专营电话机和其它电器设备,霍桑工厂具有较完善的娱乐设施、医疗制度和养老制度,但工人仍有强烈的不满情绪,生产效率很低。为了探究原因,美国国家研究委员会组织了一个包括多方面专家的研究小组进驻霍桑工厂,开始进行试验,试验分成了四个阶段:照明试验、继电器装配工人小组试验、大规模
17、访谈试验 和 对接线板接线工作室 的研究。2)人际关系理论的主要内容(三个方面) 工人是社会人而不是经济人 ; 工人的工作态度以及与周围人的关系是影响工作效率的关键因素; 企业中存在着非正式组织。企业经营技 术活 动商 业活 动管理活 动财务活 动会计活 动安全活 动计 划 组 织 指 挥 协 调 控 制6.现代管理理论有哪些主要学派?在理论与实践上都有哪些基本特征?1)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是切斯特巴纳德(Chester IBarnard)(美) 管理人员的职能建立了社会系统理论。这种理论是以协作系统为核心论述组织内部平衡和对外部条件适应的管理理论。巴纳德认为,社会的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
18、,管理人员是协作系统中的关键因素,这些协作系统是正式组织,每一个协作系统都包含有三个基本要素:共同的目标(基本要素)、协作的意愿、信息联系;因此,管理人员的主要职能应是: 建立和维持一个信息传递系统; 促使每个人都能在组织中做出贡献; 阐明并确定本组织的目标; 授权的职能; 决策的职能。而管理人员在社会协作系统中的作用,就是相互联系,主动协作工作,保证组织目标的实现。2)决策理论学派:是从社会系统学派中发展出来的,代表人物是赫伯特西蒙(Herbert ASimon)(美) 管理决策新学科 ;主要观点包括: 决策贯穿于管理的全过程,是由搜集情报、拟订计划和 选择计划三个阶段所构成; 决策的准则是
19、达到“令人满意” ,因为绝大多数的决策过程是由环境与人的认识能力交互作用的复杂性所决定的; 决策可分为 程序化决策 和 非程序化决策两大类; 设计组织的任务就是建立一种进行决策的人机系统,这是现代社会发展的需要。这些观点阐明了决策不是单纯局限的具体性决策,而是一个具有特殊性、复杂性的决策过程。3)系统管理学派:侧重于用系统的观点来考察组织结构及管理的基本职能,来源于一般系统理论和控制论。代表人物为卡斯特;系统理论和管理 ,理论要点: 企业是一个人造的开放系统; 企业的组织结构是一个完整的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管理信息系统。同时认为系统管理的特征应该是:着重目标,不断强调客观的有效性;着重整个系统,
20、强调整个系统的最优化,而不是各分系统的最优化;着重责任,明确任务,进行考评;着重人的行为、作用和结果。4)经验主义(或案例)学派:强调要把管理的经验(或案例)作为管理活动研究的对象,使管理者们从分析、比较和研究各种管理的实际经验中,获得一般性的结论和原则,然后再指导他们的管理活动。代表人物是杜拉克(PFDrucker)(美)和戴尔(Edale)(美) ,其代表作有有效的管理者和伟大的组织者 ;5)权变理论学派:是一种较新的管理思想,代表是卢桑斯(FLuthans)(美)发表的管理导论:一种权变学说 ,强调在管理中要概括所处的内外条件随机应变。6)管理科学学派:是以现代自然科学和技术科学的最新成
21、果和知识为基础形成的一系列新的管理方法与技术为代表的管理学派;该学派认为,决策的过程就是建立和运用数学模型的过程,只有这样才能减少决策的个人主观因素,增强决策客观的科学性,还强调决策方案应以经济效果为依据,广泛使用计算机技术。在名称上又有数量管理及运筹学等不同称呼,是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代表人物是伯法(ESBuffa)(美) ,代表作为现代生产管理 。7.人际关系理论之父梅奥; 组织理论之父马克思.韦伯; 现代管理学之父彼得.德鲁克 。第四章 管理原理1.管理原理有哪些特点?你对管理原理的相对性特点是如何认识的?管理原理是研究如何正确而有效地处理管理各要素及其相互关系,以达到管理的基
22、本目的,它是对管理工作的 本质及其基本规律的科学概括和总结;管理原理的特点: 相对性(概括出的“规律”并非恒久不变、放之四海而皆准的) ; 历史性(随着社会政治、经济及管理科学和管理实践的发展,内容和形式上,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与完善) ; 多样性(表现形式的多样性) 。2.现代管理的十条基本原理:系统原理、整分合原理、反馈原理、封闭原理、弹性原理、 丨 能级原理、人本原理、动力原理、竞争原理和效益原理。前五条原理是以系统为研究对象,是系统论、信息论和控制论在管理科学与管理实践中的具体运用;后五条原理则可以综合在“人本原理”之下,在本质上都是以人为出发点和归宿而提出来的。3.系统:是由事物间相互
23、依赖、相互作用的各种要素组合而成,具有特定功能并处于一定环境之中的有机整体。系统必须具备的条件:要素、联系、结构、功能和环境。系统的特征:目的性,整体性,关联性,层次性(系统结构的层次性、有序性和规律性),最优性。4.系统原理:是指为达到最佳的管理功效而进行的系统分析原则和方法。系统分析主要任务:对一个系统的基本问题,运用逻辑推理和分析计算方法,找出可行方案进行比较,使系统整体效益达到最大值。系统分析应遵循的准则:内部条件和外部条件结合,当前利益和长远利益结合,局部效益服从整体效益,定量分析和定性分析结合或交错进行。系统分析一般包括要素分析,结构分析,环境分析,功能分析,历史分析。管理中的系统
24、分析的三个基本步骤:1)提出问题,确定系统目标; 2)搜集情况,分析资料; 3)建立模型,并进行综合分析和评价,确定最优方案。5.整分合原理:现代高效率的管理,必须对如何完成整体工作有深入地、整体地了解,在此基础上将总体任务分解为一个个基本组成单位,进行明确分工,建立责任制,然后进行科学地组织综合。整分合原理把管理过程分为三个步骤:即 整体把握(前提) 、科学分解(关键) 、组织综合(管理水平的体现) 。科学分解是整分合原理的核心,管理职能不能分解,严密有效的协作是有效管理的保证。6.反馈原理1)反馈:是由控制系统把信息输送出去,又把作用结果返送回来,并对信息的再输出发生影响,起到控制作用,以
25、达到既定的目标。自动调节系统中,为了使系统维持在规定状况下运行,必须时时调节,时时反馈,因而“反馈”成为控制的基础和前提;反馈的本质特征就是根据过去的情况去调节未来的行为。反馈原理的基本要求:1)建立功能齐全的信息反馈机构; 2)信息反馈必须客观、及时; 3)根据反馈信息进行适时有效的控制。2)反馈不良的表现:信息来源少:民主不健全,言路堵塞发扬民主; 感受器少:缺少反馈制度(如登记,汇报) ;信息传递损失大(信息过滤和选择性知觉) ,且数据来源的真实性和可靠性不强;没有高效的信息分析系统(收集,整理,加工,分析,传递,储存等) ;决断权,权力过于集中。3)如何开发有效的反馈技能?答:强调具体
26、的行为,使反馈不对人,反馈面向目标;把我反馈的良机:接受者的行为与获得该行为的反馈相隔时间非常短时,反馈最有意义;确保理解:反馈应清楚,完整,使接受者能确切的理解;使消极反馈指向接受者可控制的行为。7.封闭原理:是指管理者在进行组织系统管理时,必须把组织系统当成一个与外部环境有密切的物质、能量和信息交换关系,但内部又有着相对稳定的结构和特定的投入产出功能的系统来管理。管理的封闭原理反映了管理系统及管理活动的相对独立性、组织活动的目的性和组织管理活动联系的方式。管理系统的基本闭环回路如图,管理封闭的基本方法有后果评估法和动态封闭法。提出问题 收集资料决 策分析评价 建立模型指 令 产品劳务 监督
27、与检查 产指 令 生运 行信 监督信息 息反馈信息市场信息8.弹性原理1)是指管理者在对组织系统进行管理时,要在对组织系统与其外部环境联系的深入了解和认识的基础上,结合组织系统内部结构功能的特点,对影响组织系统运行的各种因素进行科学的分析和预测,在充分了解组织系统的所有可能发展前景的情况下,对制定的决策、目标、计划、战略等都留有充分的余地,以增强组织系统的应变能力。2)管理弹性的类型:局部弹性(管理环节) ,整体弹性(每个层次的管理系统) ,积极弹性(有备无患,以防不测) ,消极弹性(为了管理者自己的个人利益而“留一手” ) ;3)运用弹性原理应:既要注意局部弹性,又要注意整体弹性,努力保持积
28、极弹性,尽力克服消极弹性9.能级原理1)管理能级中的“能”是指人们的不同的才能;“级”是指人员所处的不同层次或级别的岗位或职位;一定层次的管理组织有一定的管理范围,即管理能力所及的范围,叫做“管理场” 。管理的层次与管理的能级成正比,高层次的管理组织对低层次的管理组织具有一定的影响力,叫做“管理势” 。因此,任何一级的管理组织都具有自己的管理范围和影响力,从而形成了该管理组织的能级。2)能级原理的基本内容 管理能级的结构和划分:管理组织稳定的能级结构形态应当是正立的三角形,上面尖、下面宽;一般划分为四层:第一层为决策层,第二层为管理层,第三层为执行层,第四层为操作层,根据执行层的组织、调配,进
29、行具体操作,完成各项具体任务。 能级和权益相对应:在职务链中,职位(职务)和职责是能级的标志;职权和职酬是能级的外在表现,是执行职务、履行职责的条件和保证。 能级和人才动态对应:根据不同管理能级和各种不同的管理岗位的要求,配备相适应的人才,做到管理岗位能级与人才的能级相对应。3)运用能级原理应注意: 能级的确定必须保证管理结构具有最大的稳定性; 适应组织环境的变化,及时调整组织管理结构,实施动态的能级层次管理; 按组织管理机构中各管理成员的特点安排其岗位和工作,做到能力与层级的动态适应。10.人本原理1)要求在管理工作中把人作为管理活动的主体,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既是实现组织目标的重要保证,又是
30、促进人的发展的必然要求。2)人本原理的基本内容: 人是管理活动的主体; 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是管理工作的核心; 关注人的发展是精髓。3)人本原理的应用: 注重知人、用人与育人的有机结合; 注重人的个性差异,用人所长; 处理好组织中的人际关系,创造和谐、协调的组织环境。决策中心 执行机构 用户对象监督机构反馈机构11.动力原理1)管理的动力:是指在管理活动中可导致人们的活动朝着有助于组织整体目标方向作有序的、合乎管理要求的定向活动的力量。管理的动力源和动力机制:研究管理的动力问题必须同时研究产生这个力量并保证这些力量指向同一个方向的源泉和约束机制。2)管理的基本动力:物质动力,精神动力,信息动力。
31、3)应用动力原理应注意: 正确认识和综合运用各种管理动力,保证管理活动有足够的动力源; 建立有效的动力机制,使各种动力作用方向与实现组织目标的方向尽可能保持一致; 注重现代管理学中的各种激励理论与方法的学习与运用,保证动力原理的应用建立在科学的理论与方法之上。12.竞争原理1)竞争原理:是指在不同的管理系统之间,或在同一管理系统的不同子系统之间,或在同一子系统的不同要素之间,通过某种较量而分出高低优劣,择优汰劣,以推动管理系统的有序演化,从而优化地实现管理目标。2)竞争原理的内容:谁在竞争? 与谁竞争? 竞争有什么规则? 明确竞争主体问题是开展竞争的前提和条件; 竞争客体或竞争对象问题; 竞争
32、规则是保证有序地开展竞争的重要条件。3)运用竞争原理应注意: 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 加强对竞争的指导与管理,杜绝无序竞争; 遵循竞争的基本规则,反对不正当竞争。4)在全球化社会中,竞争与合作都非常重要,你是如何认识这对矛盾的?竞争与合作是对立统一的关系,都是系统生存和发展的要素。在实际的管理活动中,不可以没有竞争,也不可以没有合作。没有竞争的合作或没有合作的竞争都是不可想象的,都会严重影响管理系统整体功效的发挥。因为没有竞争的合作,可能会抑制子系统的积极性,诱发惰性,引起增熵;没有合作的竞争,必然产生盲目性,出现内耗,同样引起熵增。因此,在管理活动中,管理人员要充分认识管理系统中竞争与
33、合作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要在竞争的基础上开展合作,使竞争成为合作的基础,成为激励子系统或个体的能动性、创造性,克服伴随合作而来的惰性和依赖性,同时要在合作指导下开展竞争,合作为竞争指引方向,并用以制约竞争,克服竞争所产生的盲目性和破坏性,减少不必要的损失和浪费,避免由于无序竞争所带来的混乱和损失。可见,正确处理竞争与合作的关系,是管理者必须高度重视的一个重要问题。13.效益原理1)效益原理:是指在管理工作中要始终不断地追求效益,并以最小的资源消耗和代价,获得最佳的社会效果和经济利益。2)管理的两种效益:管理效益包括管理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经济效益,是以最小的代价创造出最大的价值,获得最佳的
34、经济利益。经济效益是对管理的经济目标实现程度,从数量方面进行经济评价的方法。社会生产的经济效益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劳动成果(符合社会需要的产品(或劳务)总量)经济效益 =社会劳动耗费及占用的总量 社会效益,是劳动所产生的成果,对社会非常有用,为满足社会上人们的需要做出了贡献。社会效益是对管理的社会目标实现程度,从数量方面进行社会效果评价的方法。社会生产的社会效益,可用下列公式表示:对社会的贡献(对社会产生有益作用的产品或劳务总量)社会效益 =社会劳动耗费及占用的总量3)应用效益原理应注意: 要树立正确的效益观念,不仅注意效益的最大化,更要注重效益的最优化; 效益原理必须贯彻并运用于管理的全过程和
35、各个管理环节中; 获取最大和最优效益的关键是充分发挥管理者和被管理者的积极性、主动性与创造性。第二篇 职能篇第五章 计划职能1.目标是发挥计划职能的起点,或者说是它的首要任务和基础;预测是计划的前提,没有科学的预测就不会有成功的计划;决策是计划的核心,没有决策,计划等于是没有产出或结果;计划工作只是计划职能的一个部分或者说是一个阶段。计划职能的三个主要要素:确立目标、预测、决策2.目标是指有目的的主动行为所要达到的境地或标准;管理领域中,目标是各项管理活动的依据,也是各项管理活动所指向的终点。目标的分类:1)按目标作用的时限分:长期目标,中期目标,短期目标;需要注意的是按时限划分的目标的种类是
36、相对的,不能一概而论。2)按目标的可考核程度划分:定量目标,定性目标;3)按目标的内容划分:真实的目标,宣称的目标。目标的特征:可分性,时间性,相对重要性,层次性。目标的作用:指向作用,协调作用,推动作用,标准作用。确立目标的要求:目标要有全局性,目标的难度要适当,目标要有一致性,目标要有可考核性。3.目标管理(MBO):一种将组织目标转换成各个部门乃至个人岗位目标,并以此为行动指南和考核标准的管理方法。按目标进行授权,明确责任,并以目标来衡量工作成果的过程。目标管理的作用:有利于更好地执行计划,有利于更好地控制,有利于调动员工的积极性。原则: 期望原则:反应每个人的目标/期望; 参与原则:激
37、励手段; SMART 原则:Specific.具体的,Measurable.可测量的,Achievable.可实现的;Relevant.相关联的;Time bound.时间限制.4.目标管理的特点1)整体性:由于组织是可分的,因此为达成目标要把组织的总目标按组织层次分解成许多具体目标,只有通过这些具体目标的实现,总目标才能达成。但是,具体目标的分解必须以总目标为依据,必须以有利于总目标的实现为原则,组织的总目标与具体目标是不可分割的统一整体。这个特点有利于通过目标分解,把组织的每个人都纳入到目标体系中,以促进他们共同努力去完成组织目标。2)时间性:目标管理注重成果的管理,对完成目标的时间就要有
38、个限定,也即要求每个人要在一定的时间内去实现自己的目标。3)参与性:目标管理的一个最显著的特点就是下级参与制定目标,它把自上而下的目标分解与自下而上的目标期望结合起来,这就要求上下级共同制定工作目标,这样制定出来的目标既能反映组织全局的利益,又能反映具体执行者的要求,这样就能够实现组织成员的“自我控制”和“自主管理” 。4)激励性:这也是目标管理的一个重要特点,因为通过共同参与制定的组织目标不仅反映全局的利益,而且反映执行人的要求,因此每个执行人在达成自己的目标时必然受到很大的激励,从而提高自主权和积极性。5.目标管理的过程:即开展目标管理活动的步骤和主要工作内容,它是一个围绕确定目标和实现目
39、标进行管理活动的过程,可以概括为:一个中心、三个阶段、四个环节和九项主要工作,它们相互依存和制约,构成了目标管理体系和目标管理的全过程。主、客条件 环境干扰组织宗旨确定目标 目标展开 目标实施 目标考评或上级指令论证决策 咨询指导 考评成果 协商分解、定责授权 反馈控制、调节平衡 实施奖惩、总结经验反馈:目标实现?经验教训?目标阶段 执行阶段 检查阶段 图 5-2 目标管理过程图1)一个中心:以目标为中心统筹安排工作;通过目标统一思想认识,加强目标意识和整体观念;处理和协调好各部门之间的相互关系以及目标任务和日常工作的关系,以保证目标的顺利实现,又不至于影响其他工作任务的完成。2)三个阶段:包
40、括计划、执行、检查(含总结)三个阶段。3)四个环节:包括确定目标、目标展开、目标实施和目标考评四个环节。4)九项工作:是按三个阶段的不同要求安排的;(1)计划阶段:包括二个环节,有三项工作。第一环节是确定目标,其中有一项工作,是论证决策;第二个环节是目标展开,其中有二项工作: 协商分解; 定责授权。(2)执行阶段:有一个环节,即目标实施,有三项工作: 咨询指导; 反馈控制; 调节平衡。(3)检查阶段:有一个环节,即目标考评,有三项工作: 考评结果; 实施奖惩; 总结经验。6.预测:根据已有的情况和资料,对事物未来的发展变化及趋势预先进行研究和推测,然后作出科学的判断,是对客观事物的未来发展作出
41、估计和推测。预测的作用:预测是计划的前提,预测是进行决策的基础。7.影响预测准确度的主要因素:预测资料,预测人员,预测方法。提高预测准确度的主要措施: 全方位、多角度审视预测课题; 提高预测资料的全面、完整、准确性; 提高预测人员的素质水平; 选择运用适宜的预测方法。8.预测的分类1)按预测内容分有:经济预测、科技预测、社会预测;2)按预测期限分有:长期预测、中期预测、短期预测;3)按预测性质分有:直观性预测、探索性预测、目标性预测(规范化预测)和反馈性预测;探索性预测和目标性预测是从不同角度对事物进行的预测,两者既有区别又有联系;探索性预测是建立在可能的基础上,尤其考虑未来技术进步的可能性;
42、而规范性预测是建立在需要的基础上,因此,两者是一种互补关系,而不是一种对立或取代关系。反馈性预测是建立在探索性预测和目标性预测相互补充、相互作用基础上,使这两种预测方法处于一个不断反馈的统一整体中。4)按预测的方法分有:定性预测和定量预测;定性预测有头脑风暴法、特尔菲法、主观概率法、社会调查研究方法、关连树法等;定量预测有时间序列预测法(包括移动平均法、指数滑动平均法、周期变动分析法等);计量模型预测法。9.定性的预测方法1)头脑风暴法(畅谈会议法):通过专家之间直接的信息交流、相互启发,充分发挥专家的创造性思维,在较短的时间内产生尽可能多的设想或方案。具体步骤为:选择专家,组织会议,归纳整理;2)特尔菲法:亦称专家函询调查法,采用寄发调查表的形式,以匿名的方式征询专家对某类问题的看法。3)社会需求调查法:调查某个预测对象的社会需求,这个“对象”一般是指产品、设施、服务等。4)主观概率法:是指预测者根据自己的经验、所占有的资料及所掌握的情况,对未来事件发生可能性的确信程度,这种确信程度是以概率值来表达的;把若干名预测者的主观概率值相加取平均值,即为某一事件发生可能性大小的值;主观概率法适用于缺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