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中国企业对外投资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对策姓名:孟庆洋 班级:国经 0826 班 学号:20601082622从我国近两年对外直接投资的状况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应处在较高的水平上。但实际上,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在总体规模上还存在一定差距。截至 2009 年底,我国 1.2 万家境内投资者在境外设立对外直接投资企业 1.3 万家,分布在全球 177 个国家和地区,境外企业资产总额超过 1 万亿美元,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累计净额 2457.5 亿美元,虽有所增长,但由于受资金、技术、经验、人才等多种因素的限制,发展速度慢,规模不大,与我国的发展和经济实力极不相称,因此,分析我国企业对外直接资
2、投存在的问题,制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思路和解决对策具有重要意义。随着国内外投资环境的变化,当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面临的问题,具体表现在:一、宏观层析的障碍近年来,我国经济形势、市场化改革和对外开放都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境外投资政策与管理体制都还来不及做出充分的相应调整,不利于我国企业“走出去” 。(一)立法严重滞后,管理体制亟须完善尽管中国自对外开放以来,经济腾飞,海外直接投资也有大幅增长,但到目前为止中国尚没有一部专门规范海外投资的法律。加入世贸后,随着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走出国门,这一问题显得尤其突出。尽管商务部商务部日前出台境外投资管理办法 ,将企业海外投资审批核准权利下放到地方。但是当前
3、最主要的是国家应出台一部促进“走出去”的国家性法律,将促进境外投资提高到立法高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的国内立法严重滞后于企业跨国经营的发展,海外直接投资在国内基本上处于无法可依的状态,使我国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对企业海外投资合法利益的保障不够。管理体制方面,由于无法可依,我国的境外投资管理涉及财政部、税务总局、商务部、国家外汇管理局、国资委等众多部门,由此造成行政审批程序复杂、环节多、周期长问题,降低了企业投资效率。而且,多头管理容易造成管理和监管缺失。与此同时,我国的投资协定更注重为“引进来”提供优惠政策,忽略了为“走出去”的企业争取平等待遇。截至 2009 年 5 月,我国已签订了 127 个
4、双边投资保护协定,对促进企业海外投资发挥了良好的作用。但是,面对复杂的国际投资环境,我国签署的双边投资协定对争端解决机制规定有待加强。比如,需要进一步明确针对发展中国家的例外条款,为减少贸易摩擦创造有利条件。(二)尚未建立对外投资的配套机制目前,我国国内还没有建立起一整套适宜企业“走出去” 的工作机制,在促进“走出去”战略的融资机制、人才培养机制、中介服务机制等方面,远不能适应企业走出去的要求,也没有形成实施“走出去”战略的整体合力。1.我国企业对外投资缺乏中介机构的有力支持目前,我们国家本土中介机构的服务水准远未达到提供我国对外投资服务的要求:不仅数量少,业务范围有限,而且在运营模式、业务规
5、范、诚信和行业自律等方面存在一系列的问题。近年来,我国企业大型的对外投资项目几乎全部聘请有外资背景的投资银行担任财务顾问,而聘请外资中介机构可能存在泄密风险及立场不一致等问题。因此,我国企业对外投资需要中介机构提供完善的服务和支持,进行有效的引导与协助。2.企业对外投资出现了专业化人才储备不足的状况对外直接投资的企业,需要了解各个国家对国外投资的监管重点、标准及程序,熟悉东道国的政治制度、民族理念。既需要懂得中国企业管理经验,还要熟悉国外语言和商业2模式;既要善于利用国外技术人才,也要尽快培养自主创新型人才队伍。而我国企业在对外直接投掷中虽掌握了控股权,但技术与管理却由于缺乏专业人才而相对滞后
6、。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不仅缺乏科学管理手段,相关优惠政策也没有得到充分的引用,特别是在境外加工贸易的信贷资金和金融保障支持方面,申办难度相较大,境外加工贸易项目可以享受的商业银行信贷和扶持贴息政策没有得到完全落实。(三)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政策导向作用有待加强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个是缺乏总体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在国家这个层面上缺乏统一规划和合理布局,宏观系统不完备。第二个是管理创新不足。协调力度仍需加大,从中央到地方,对于对外投资都在遵循一个原则,也就是说以风险防范作为第一位,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制约了对外投资发展。在立项审批方面,分别由中央和地方审批,贸易和非贸易性的关税也不同。项目审
7、批程序也比较复杂,更影响了企业在海外发展的积极性,甚至本身有积极性的企业,为了提高效益,绕过了管理部门,出现了实有对外投资企业远远大于现有统计数字的现象。(四)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和体系尚不完善目前,我国企业在“走出去” 的过程中普遍存在融资难、发展战略不明确、对投资国政府政策、技术政策、市场环境、人文环境不熟悉,投资风险大等诸多难题,需要政府部门在信贷、外汇、税收、保险、投资情报服务和技术援助等方面给予支持和指导,而我国目前尚未建立一套完善的境外投资服务促进体系。世界经验表明,企业在海外投资初期往往是靠政府促进政策的强大力量获得成功的。没有与之匹配的政策支持体系,往往难以支持海外竞争的强大
8、压力。1.信息服务严重滞后。长期以来政府职能转变比较慢,服务意识,特别是为企业服务的意识不强,没有建立专门提供国内国外商情信息的官方的或者半官方的机构,这样使用内有优势的产品或项目无法得到投资的机会。这在某种程度上也导致了企业“走出去”的盲目性。2.外汇管理和银行信贷限制过严。在外汇管理上,出于保障我们国家经济安全,尤其是金融安全的考虑,目前对资本项目,外汇管理是从严控制,由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中国银行实行统一监管,相对来说,自行创汇还有很多问题。从客观上虽然有利于防范金融风险,但也使许多有好项目而缺乏外汇资金的企业,没有办法按照需求发展,对国际市场的竞争只是一种隔岸观火的状态。二、企业自身
9、的问题(一)企业缺乏国际直接投资和经营经验1.区位选择不当。从投资区域结构看,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更为广泛,2009 年底,中国的 1.3 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 177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 90%和 81.4%。但是我国对外投资区域仍较为集中,根据商务部统计数据,我国对外直接投资从境外企业的地区分布看,亚洲是中国设立境外企业最为集中的地区,其次为欧洲,非洲位居第三。境外企业分布的主要行业依次为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建筑业及农、林、牧、渔业,其中,制造业、批发和零售业分别占 30.2%、21.9%。我国 90%以上的对外直接投资投
10、向了亚太地区,相比之下,欧洲等其他地区所占份额极小。这种过于集中的区域投资结构容易造成一些企业设点交叉重复、自相竞争的不正常局面,影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市场的进一步拓展。2.普遍规模小、自己不足。近几年,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增长较快,规模不断扩大,2009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规模超过 2000 亿美元,亚洲、拉丁美洲是存量高度集中的地区,对发达国家、地区的投资存量占 7.4%;国有企业和有限责任公司占到存量份额的90%左右;在非金融类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中,中央企业和单位占 80.2%,地方企业占319.8%。但是,从总体规模看,我国与部分发达国家还存在一定差距。 2009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存量仅
11、占全球存量的 1.3%,中国企业距真正意义上的跨国公司还有很大的差距,需要在长期实战中不断的历练和成长。(二)企业内部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比如企业投资决策盲目,经营亏损严重等当前我国“走出去”的企业中有许多企业缺乏“知己知彼”的战略分析,没有对外投资的长期发展战略和明确目标,更由于没有通过科学论证而盲目投资,直接影响了跨国经营的成功率。麦肯锡 2009 年发布的一项研究报告指出,过去的 20 年中,中国企业有 67%的对外直接投资是不成功的。商务部统计也显示,目前我国境外兼并收购的企业只有 1/3处于盈利和持平状态。如 TCL 集团与阿尔卡特建立的移动电话合资企业因为亏损,在合作9 个月之后于
12、 2005 年 5 月宣告解散。(三)企业跨国经营能力和技术水平不足1.跨国经营人才缺乏。高素质、复合型的国际化管理、技术人才,是企业占领国际市场的有力武器。目前科技企业“走出去”普遍存在创新人才数量不足,素质不高等问题。根据麦肯锡公司关于国际化人才需求的调查显示,中国企业跨国经营至少需要 75000 名中高级人才。而由于受企业规模、资金和研发平台所限,通过聘请、设立海外研发机构、与世界最优秀的研发机构合作等途径充分利用国际研发人才并培养自身研发队伍的机会受到一定限制。此外,我国现行的海外人才引进战略由于受国内人事制度、用人机制、社会保障、配套服务等方面内在缺陷的制约,致使海外高端人选择回国时
13、面临工作环境、社会环境、子女教育等方面的诸多不适应,从而使我国科技型企业吸引海外高端人才困难。2.中国企业的技术进步还明显不足,不仅同发达国家相比存在很大差距,同一些新兴工业化和发展中国家相比也存在一定差距。联合国开发计划署在 2001 公布的世界主要国家技术成就指数(TAI)评价体系和资料显示:世界技术成就指数最高的是芬兰,其指数为 0.744。美国和瑞典居世界第二位和第三位,技术成就指数分别为 0.733和 0.703。技术成就指数居前十位的国家依次还有日本、韩国、荷兰、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和新加坡。中国的技术成就指数为 0.299,排在第 45 位,居世界中等偏下水平。中国与处于同一类
14、的巴西和印度相比,中国除了在中高技术产品出口所占比重和平均受教育年限略高于巴西,在各方面都低于巴西;与印度相比,中国各项指标都优于印度。但是,中国与第一类国家的差距巨大,特别是在技术创新方面存在着鸿沟,在新技术传播方面也明显不足,在人类技能培养方面的差距制约着整体技术成就水平的提高。3.跨国经营企业信息信息不灵。对于技术寻求型境外直接投资,其直接目的就是利用技术外溢效应,学习和借鉴国外先进技术,以此获取并长期保持企业技术优势。而目前中国对外投资的大部分企业中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尚未建立,国内为之服务和支持的信息也不够,与国外相比,现有的信息系统对国际信息收集和处理、和反馈功能都很弱。根据商务部的
15、统计数据显示,2008 年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净额的 94%分布在亚洲、非洲和拉丁美洲地区,其中中国香港、开曼群岛、英属维尔京群岛占 75.6%。由此可以看出,我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多数并非技术全球领先的地区,中国对外投资的大部分企业在技术全球领先的地区中几乎都未建立信息收集和反馈系统,这也是跨国企业经营发展的障碍和制约。中国企业资在“走出去”的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大局观,还要制定一个长期发展战略。这要求从政府部门到企业,形成一个自上而下的统一共识,并达成某种默契,根据以往的经验教训及时制定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发展思路和解决对策,从而尽可能提高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成功率。一、以对发展中国家投资为
16、基础,不断扩大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4(一)继续保持对发展中国家投资的基础优势2009 年度中国对外直接投资统计公报显示:2009 年底,中国的 1.3 万多家境外企业共分布在全球 177 个国家和地区,其中亚洲、非洲地区投资覆盖率分别达到 90%和 81.4%。从投资区域结构看,我国对外直接投资分布区域较为集中。对外直接投资的很大部分流向了亚洲,占投资总量的 88.1%,其中约 3/4 的投资流入香港地区。加上占总额近 20%的拉丁美洲,对上述三个经济体的对外投资存量占中国企业对外投资的 78.2%,并且有了较好的投资基础和经验。鉴于目前现状,从投资区位上看,除继续保持在亚洲地区投资的基础优势
17、外,还应积极扩大对拉美地区,尤其是非洲地区的投资。从投资产业看,有两个方面:1.是加快制造业,尤其是传统制造业的梯度转移。目前,中国制造业中轻纺、家电、电子、机械部门已经具有较强的竞争优势,相当一部分产品技术性能和质量稳定,已经相当适应国外市场,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的需求,具备了向发展中国家转移的条件。2.加快资源密集型产业的投资。发展中国家大多有丰厚的资源,尤其是拉美、非洲地区矿产资源丰富,利用当地廉价的劳动力成本和资源条件加强合作开发有利于扩大当地市场,缓解国内资源约束。(二)加强对发达国家和地区投资力度发达国家一直是国际直接投资的主要地区。相比对发展中国家的对外直接投资,中国对发达国家(或地
18、区)的对外直接投资所占份额极小。他们拥有世界先进的技术、管理、以及悠久的海外投资历史,这些都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学习和借鉴的宝贵财富。首先,有一定技术条件的高新技术产业要率先进入发达国家和地区,这类产业包括电子、通信设备、航天航空、生物工程等行业,由于这些技术与外国先进技术有着较大的差距,加强对发达国家(或地区)投资,以海外公司的区位优势为平台获取世界领先技术,迅速向母国扩散,有利于加速中国技术水平的快速提升。其次,已具有较为丰富投资经验和市场经验的优秀企业应积极向发达国家投资。如海尔、华为、联想等企业都应是领先者。第三,积极鼓励企业在发达国家和地区设立研发中心。通过海外研发中心可以雇佣大量当地
19、科学家、工程师,从而为获得最前沿的技术信息。二、调整海外投资结构,积极投资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目前,我国对外直接投资的产业结构仍然处于以劳动密集型产业为主的初级状态,这不仅与全球投资的产业走向存在较大差距,而且与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的现状也存在较大差距。许多产业的潜能并没有在海外投资中得到释放。为此,在保持现有投资产业的基础上应加大制造业、服务业,尤其是现代服务业的投资力度,形成以传统产业为基础,以现代制造业、现代服务业为先导的海外投资产业体系。因此,在制造业中,应加强以电子信息为主导的高新技术制造业的比重,通过向发达地区投资加快获得核心技术能力。在服务业中,应加强信息服务业、金融业、现代物流业
20、等现代服务业的投资比重,这类产业不仅能够获得丰厚利润,而且为制造业的海外投资提供服务支撑。三、大力推进本土化战略,与当地企业一起成长经营当地化是海外经营成功的规律和基本原则。近年来,随着国家支持力度的增大、企业自身实力的提高,东道国的环境制约,日益成为我国科技型企业“走出去”过程中需要给予高度关注的问题。因此,中国企业要成功地实施全球化战略,主要表现有四方面的内容:(一)要学会本土化经营,积极融入东道国经济。跨国公司当地化经营的一个重要理念就是实施“全球公民”战略,如 IBM、SONY、飞利浦等全球公司都在极力淡化本公司的民族身份。目前,我国企业对外投资大多习惯于“独往独来”,这势必会造成与东
21、道国的隔阂,不利于跨国经营。5(二)树立当地服务意识。跨国公司在海外经营中十分注意为当地的服务,他们把自身利益与东道国利益有机地结为一体,这不仅为树立其全球品牌奠定了基础,也使跨国企业深深扎根在东道国的土壤。(三)积极吸引使用当地员工和管理人才。著名跨国公司沃尔玛、通用电气、摩托罗拉等企业在我国经营中,员工的本土化都在 90%以上。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则几乎是从普通员工到高管人员全盘“移师海外”,这种“国内员工海外经营“ 的模式必将难以为继。(四)尊重当地风俗习惯,融入当地企业文化,实现共同发展。我国“走出去”的企业应该充分认识到跨文化沟通能力对于企业成功经营所起的关键作用,积极在跨文化沟通培训
22、上投资,重视跨文化沟通策略的研究,积极融入东道国当地社会。四、积极推进品牌战略,着力培育中国的世界跨国公司目前,培育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已经成为各国提高综合国力,参与全球经济竞争的重要战略。中国跨国公司发展尚处于起步阶段,属于典型的发展中国家中小型跨国企业。因此,加快创建和培育世界级跨国公司对于加强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具有更为重要的意义。(一)要加强产业政策扶植。国外经验证明,在发展跨国公司初期,国家实施产业政策扶植是十分必要的。日本许多跨国公司在初期阶段所面临的环境与目前我国企业非常相似,而日本政府用产业政策这双“有形的手”扶植它们度过了“襁褓“ 时代,成为世界品牌的跨国公司。韩国的情况也大体相
23、当。(二)产业政策要坚持扶优扶强原则。只有扶优扶强,才能加快大企业的迅速成长,形成一定数量的世界级企业,并利用大企业的竞争优势带动中小企业走出去。(三)充分发挥民营企业的作用。随着民营企业规模不断壮大以及中国对外投资政策的鼓励,民营企业的海外投资势头会日益强劲。五、注重技术战略,形成海内外一体化的技术开发体系近 10 年来,跨国公司的技术战略发生了明显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一)研发中海外子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近年来,跨国公司开始大量在海外设立研究开发中心,目的是把母公司的技术通过海外的研发机构更好地向外扩散,并根据当地市场条件、运用当地科技人员,对技术进行二次滚动的 N 次开发,子公
24、司的技术开发成果可以提供母公司和全球其他子公司共享。(二)技术创新成果主要是通过海外子公司转化为规模经济。技术创新需要依赖于一个规模的市场,跨国公司正是通过全球子公司的生产补偿少则几亿美元,多则几十亿美元的开发费用,由此也导致跨国公司技术成果内部化趋势越来越明显,外部转让的比重越来越小。(三)跨国公司在投资某种新技术、新产品进入国际市场的过程,同时也建立了新的国际标准体系,这种首先获得的标准体系会在海外投资中获得极大的竞争优势。因此,应借鉴跨国公司经验调整技术战略。主要表现为,由逐步进入市场到大幅度转让技术。中国对外投资的技术投入和其进入市场同步进行。应采取十分谨慎的策略,先设立企业(小规模的
25、),向海外投资企业适当转让生产应用技术,再逐步扩大生产规模,增加新产品的生产,相应加大技术投入,并不断地投入动态技术,当投资达到一定规模,市场占有了相当份额后,开始设立研发中心,从事既满足市场也面向全球的基础研究,由单纯的技术转让向研究开发经营战略转变。此外,应注重对技术的控制性。越是高新技术产业越是要对企业控股,愈是技术先进的企业,愈是倾向于采取独资方式。六、注重投资方式选择,加大跨国并购力度企业在对外投资的起步阶段大多采用合资方式,用以降低海外经营的风险成本,这是6对外直接投资的规律,跨国公司进入中国时如此,中国企业初期的海外投资也是如此。随着对当地经营环境的不断熟悉,以跨国并购为主要手段
26、的对外直接投资方式会增加,成为主要方式。近年来,中国企业跨国并购的速度和规模都在大幅度增长。2009 年并购投资占当年对外投资总额的 34%。2010 年上半年公布了 14 宗资源行业领域的海外并购交易,最大一宗海外并购交易是中石化以 47 亿美元的价格自 ConocoPhilips 购买了加拿大 Syncrude公司 9的股份;另外一宗大额海外并购交易是中投公司再次投资加拿大 PennWest Energy公司,累计投资额达 12 亿美元。这反映出中国企业跨国并购水平在不断提高。但是,目前我国企业跨国并购仍然处于起步阶段,需要采取积极慎重的态度。七、加强对外投资促进的政策支持,创建完备的企业
27、海外投资促进体系强有力的对外投资促进政策是企业海外投资成功的保证。世界各国为了鼓励企业“走出去”都实施了不同的促进政策。如,设立海外投资促进机构,加强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持等。英国不仅设立了各种行业协会,为企业的海外投资沟通信息,搭建桥梁,政府还成立了出口信贷担保局(ECGD )专门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担保和保险。正是这种完备的促进体系使企业的海外投资有了强大的后盾。目前,中国在这方面还十分欠缺。为此,首先要加强海外投资的财政信贷和税收政策支持。尤其是对鼓励的产业,如高新技术产业;对国内企业关联带动性强的企业,如海外投资企业通过国内零部件采购带动了国内企业出口,应该给予更优惠的财政政策和税收政策
28、支持。二是建立政府、民间各种形式的海外投资促进机构,通过不同渠道为企业海外投资提供服务。三是逐步改革政府投资审批制度,降低门槛,鼓励各种不同行业,不同所有制的企业“走出去 “。八、以企业主导,市场为导向促进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扩大对外投资越来越得到中央和各级地方政府的重视,但政府的高度重视也往往容易形成“一哄而上”,“定指标,下计划层层考核”,使本应市场推动的事情成为由政府主导的一场运动,这是中国建国以来无数教训的总结。因此,要做到科学理性投资。由于政府大力倡导,企业在对外投资中会充满热情,同时也容易产生盲目性。在中国,跨国公司“拿银子当金子卖“ ,而中国企业 “拿金子当银子卖”,甚至 “拿着
29、金子换来一堆费铜烂铁”的也教训不少。因此,只有冷静分析判断和科学决策,才能减少风险和损失。此外,应坚持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政府提供服务和“谁投资、谁决策、谁收益、谁承担风险”的原则,加快“走出去”的法制建设,制订涉及对外投资管理的法律、法规和规章,并制订配套的管理办法和实施细则。九、借势借力,“走出去“和“ 引进来“相结合“走出去”和“引进来”是中国对外开放并行不悖的两个轮子,两者的有机结合会大大提高中国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的水平。首先,应继续通过吸收外资引进先进的技术和管理来促进了内资企业的技术水平、管理水平的全面提高,尤其是提升内资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的能力。二是把我国向外资开放的市场与中国海外投资的市场进入联系起来,力争为企业扩大海外投资创造更多条件。三是与已在华投资成功的跨国公司携手进入国际市场,进行第三国投资,充分利用跨国公司在国际上的销售网络渠道和影响力,提高投资的成功率。总之,对外投资是一个循序渐进的探索过程,是一个道路崎岖的开拓过程。在知识时代,要想取得成功就必须特别重视技术研发和自主品牌问题。企业对外投资成功与否,既与企业自身的选择和决策有关,又与政府的政策和扶持有关。这就需要双方紧密合作,共同进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