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2014032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通研(一至四单元).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690592 上传时间:2018-09-25 格式:DOC 页数:13 大小:94.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2014032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通研(一至四单元).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2014032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通研(一至四单元).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2014032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通研(一至四单元).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2014032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通研(一至四单元).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3页
20140321 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通研(一至四单元).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四年级数学下册教材简析通研人员:翟公珍:内容总监张会凤(县一小):全册教材简析、第一、三、四单元刘晓艳(县一小):第二单元全册教材简析全册教材简析(一)教学内容本册共有九个单元的教学内容,数与代数领域包括:四则运算,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几何与图形领域包括:位置与方向,三角形;统计与概率领域包括:统计;综合与实践领域包括:数学广角,营养午餐,小管家。其中小数的意义与性质,小数的加法和减法,运算定律与简便计算,三角形是本册的教学重点。(二)全册教学目标通过本册教材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 知识目标:1. 让学生掌握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会进行简单的整数四则混合运算。

2、2. 初步掌握确定物体位置的方法,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3. 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掌握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和小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4. 认识三角形的特性,会根据标准给三角形分类,理解三角形任意两边之和大于第三边和三角形的内角和 180o5. 认识折线统计图,了解折线统计图的特点,能根据折线统计图和数据进行数据变化趋势的分析。6. 能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并能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过程目标:1. 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体会小数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发展数感。2. 探索和理解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会应用它们进行一些简便运算,进一步提高计算能力。3.体

3、会折线统计图在实际生活中的作用。4经历从实际生活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体会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初步形成综合运用数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5了解解决植树问题的思想方法,培养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的意识,初步培养探索解决问题有效方法的能力,初步形成观察、分析及推理的能力。 情感态度目标:1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2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第一单元 四则运算一、单元内容简析学生在前面已经学会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两步式题,并且知道小括号的作用。在此基础上,本单元进一步教学含有同级和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并梳理混合运算顺序。二、单元教学目标通过

4、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1.使学生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能正确计算三步式题。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和方法,学会用两三步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方法。3.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培养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4使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养成认真审题、独立思考等学习习惯。三、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掌握含有同一级、含有两级以及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和解决问题的策略。四、具体内容分析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整理同级运算顺序(例 1、例 2) ,教学并整理两级运算顺序(例 3)以及

5、含有小括号的运算顺序(例 4、例 5) ,有关 0 的运算(例6)同级运算(例 1、例 2)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1.使学生掌握含有同一级(加减或乘除)运算的运算顺序及书写格式。2.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让学生明确含有加减或乘除算式的一般运算顺序是: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计算。2.让学生明确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优越性。3.会用规范的书写格式进行运算。4.让学生明确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和已知信息,通过具体分析,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三、教学重点:让学生掌握同一级混合运算

6、的运算顺序。四、主要内容分析例 1 主要是让学生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只含有加法和减法的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即让学生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从左往右运算的道理。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时关注分步计算和的两种不同做法,从而理解运算顺序,引导学生比较两种做法的过程中,明确用综合算式解决问题的简洁性。例 2 主要是让学生用综合算式解决实际问题,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只含有乘法和除法的同一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引导学生交流时关注不同的解决方法,从而明确运算顺序。五、学生学习的难点:根据分步计算的算式,正确列出综合算式。两级运算(例 3)一、目标(即教什么)1.使学生掌握含有

7、两级(加减和乘除)运算的运算顺序和书写格式。2.让学生经历和探索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全过程,体会根据信息提出问题的方法及解决问题的策略。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让学生明确含有加、减和乘、除算式的一般运算顺序是:先算乘、除,后算加、减。2.会用规范的书写格式进行运算。3.让学生能根据信息提出不同的数学问题,提高学生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能根据信息提出问题,通过具体分析,进行正确解答。4.能把几个分步算式写成一个综合算式。三、教学重点: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 3 主要是让学生先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明确含有加法和减法的两级运算的混合运算顺序,即

8、让学生在具体问题解决的过程中,理解先算乘除,后算加减的道理。再通过让学生提出问题并加以解答,进一步掌握含有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因此教学时,应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问题,交流时关注学生的运算步骤:有两步计算,有三步计算。比如:算法一:242+242 算法二:242+242=48+242 =48+12=48+12 =60(元)=60(元)老师在肯定的基础上,通过比较明确乘法和除法可以一步计算的道理,从而理解运算顺序。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例 4、例 5)一、目标(即教什么):1.使学生掌握有小括号的两级运算的运算顺序。2能准确的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3. 让学生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

9、决问题的一些方法和策略。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让学生明确含有小括号的混合运算的运算顺序:算式里有小括号,要先算小括号里面的。2.能熟练、准确地进行四则混合运算。正确地把步算式合成综合算式。3.知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4.让学生进一步体会解决问题的一般策略,提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即根据要解决的问题和已知信息,通过具体分析,灵活选择合适的方法进行解答。三、教学重点:使学生掌握含有小括号的两级运算顺序。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4 是学生在掌握了基本策略的基础上选择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通过经历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的过程,进一步体会小括号的作用,从而理解先算小括号里面

10、的道理。教学时,应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时关注把分步算式合并成综合算式的策略,即倒推策略。例 5 是结合具体的四则运算式题,总结四则运算的运算顺序。教学时,应让学生独立运算,交流时关注两道式题的比较,通过总结提升,让学生知道加法、减法、乘法、除法统称四则运算。五、学生学习难点:根据分步算式写出综合算式。0 的运算(例 6)一、目标(即教什么)让学生掌握 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体会 0 在四则运算中的作用和地位。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学生能概括和掌握 0 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即:一个数加上 0 还得原数; 一个数减一个数还得原数;一个数和 0 相乘,仍得 0;0 除以一个非 0 的数

11、,还得 0。2.理解 0 不能作除数的道理,即:找不到一个数同 0 相乘仍得原数。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 0 的有关运算特性。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6 主要引导学生通过实际计算,体会 0 在四则运算中的地位和作用。让学生在进一步理解 0 的有关特性,明白 0 不能做除数的道理基础上总结、概括 0在四则运算中的特性。教学时,要放手让学生小组合作,讨论总结概括特性。五、学生学习的困难:理解 0 不能作除数的道理。第二单元位置与方向一、单元内容简析学生已经能够根据上、下、左、右、前、后和东、南、西、北等八个基本方向描述物体的相对位置,而且通过第几行、第几列确定物体的位置;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学习

12、根据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确定物体的位置,并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使学生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的,更准确的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二、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能达到以下目标: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体会确定位置在生活中的应用,了解确定位置的方法。2. 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并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三、单元教学重点让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能描述简单的路线图;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四、具体内容分析本单元包括以下内容: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例 1) ,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例 2) ,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 3) ,描述简单的路线图(

13、例 4).这部分内容可以用 4 课时进行教学。确定物体位置的条件(例 1)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1、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使学生能根据方向和距离确定物体的位置。2、了解确定位置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3、学会用不同的方式探索和思考问题,培养学生创造性解决问题的能力。二、目标浅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让学生知道确定物体的准确位置同时需要具备“方向和距离”这两个条件;2、让学生学会测量物体所在方向的方法,并能根据给出的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出物体的位置。三、教学重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描述物体的位置。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1 主要让学生在确定 1 号点检查点的过程

14、中,知道确定物体的位置需要方向和距离两个条件。教学时,确定物体在起点的什么方向,具体方法是:例如:东偏北 30,先把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观测点重合,把 0刻度线与”东”方向重合,再把量角器的 90刻度线对准北,看角的另一条边,读出角的度数。最后让学生会描述 1 号观测点的位置。即 1 号观测点在起点东偏北 30的方向上,距离起点 1 千米。 五、学生学习的难点:确定物体在中心点的哪个方向和测量角度的方法。学生在交流例 1 的结果时,可能会出现两种答案:东偏北 30或北偏东 60,应告诉学生在生活中一般我们先说与物体所在方向离得较近(夹角较小)的方位。平面图上标出物体位置的方法(例 2)一、教学目标

15、(即教什么)1、让学生能绘制简单的平面示意图,在经历制作平面图的过程中,知道如何根据方向和距离在图上标出物体的位置。2、使学生进一步认识到方向和距离对确定位置的作用。二、目标浅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确定观测点并画出方向标。2、确定一个长度单位代表实际距离的长度。3、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定位标出物体的位置。三、教学重点:能根据方向和距离准确标出物体的位置,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2 让学生经历画图的全过程。教学确定距离时,让学生想办法,引出用一定长度的线段表示实际距离的长度。具体方法是:第一步:确定观测点和方向标。第二步:确定各建筑物相对于观测点的方向。第三步,确定各建筑物与观测点的距离。用直尺在

16、相应的方向上量出距离,做出标记,再写上对应建筑物的名称。五、学生学习难点:画出物体所在的方向。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例 3)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1、使学生在学会确定任意位置方向的基础上,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2、进一步从方位的角度认识事物,更全面感知和体验周围的事物,发展空间观念。二、目标浅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观测点不同,一地相对于另一地的方向也不同,两地的位置具有相对性,知道上海在北京的南偏东约 30的方向上,是以北京为观测点,北京在上海的北偏西约 30,是以上海为观测点,北京和上海的位置是相对的。2、掌握这种位置相对关系的特点,即方向相对,角度相等,距离相等。确定两个位置的相对关系

17、时,只确定出一个物体在另一个物体的什么位置,根据位置的相对性,不用测量就知道另一个物体在这个物体的什么位置上。三、教学重点:体会位置关系的相对性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3 主要让学生先不同的地点为观测点判断方向,体会两地位置的相对性。教学时,先让学生描述北京和上海的位置,然后组织学生思考,讨论,比较这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最终得出结论。教学时,通过日常具体事例,多加强实际活动的体验,如:同学之间互相观测,体会相对性,强调方向相对,即方向相反。五、学生学习的难点:体会位置关系中“方向”的相对性描述简单的路线图(例 4)一、教学目标(即教什么)1、能用语言描述简单的路线图。2、在合作交流中能绘制简单的

18、路线图。3、体会路线图在实际生活中的广泛应用。二、目标浅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观测点在不断发生变化时,仍然会描述物体的位置。2、会绘制观测点在不断发生变化时简单的路线示意图。三、教学重点观测点的变化时重新确定物体的位置。四、具体内容简析:例 4 学习在观测点位置变化的情况下,让学生学会判断行走的方向和路程,练习描述简单的路线图。教学时充分放手让学生在小组内完成然后全班交流。第三单元 运算定律与简便算法一、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是运算体系中具有普遍意义的规律,是运算的基本性质,是推理的依据。在数学教学中具有重要的地位和作用。被誉为“数学大厦的基石” 。学生在前面的学习中,已经接触到了反映这五条运算

19、定律的大量例子,这些经验构成了学习本单元知识的认知基础。本单元结合学生熟悉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的现实背景。这样便于学生依托已有的知识经验,分析比较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引出运算定律。通过本单元的学习,可以加深学生对加法、乘法运算的理解,提高学生选择计算方法的灵活性,同时,在今后进一步的数学学习中,还会继续不断地发挥不可或缺的基础作用。二、单元教学目标。1.引导学生经历发现和概括加法和乘法的运算定律过程,培养学生选择算法的意识与能力,发展思维的灵活性。2.能灵活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能用所学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三、单元教学重点。1.掌握加法、乘

20、法的交换律结合律,乘法分配律。2.综合运用运算定律灵活地进行简便计算。四、具体内容分析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是:加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 1、例 2、例 3)乘法交换律和结合律, (例 1、例 2)乘法分配律, (例 3)连减、连除简便计算, (例 1、例 2、例 3)运算定律的一些简单应用(例 4、例 5) 。加法运算定律一、目标(即教什么)1. 探索和理解加法交换律,加法结合律。2.能准确、灵活的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初步学会运用加法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概括总结出加法的定律。2.灵活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三、教学重点:让学生经历加法运算定

21、律的形成过程。运用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主要内容简析 。例 1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概括加法交换律。概括方式有多种,可以用汉字表示,比如:甲数+乙数=乙数+甲数。可以用图形表示,比如: + = + 。还可以用字母表示,比如:a+b=b+a。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多举例,经历由个别到一般,由具体到抽象的认知过程,提高抽象概括能力。例 2 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算法及两组算式的比较中,让学生发现、概括加法结合律。教学时,关注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结合很律:先把前两数相加,或先把后两个数相加,和不变。例 3 是通过解决实际问

22、题,让学生明白运用加法的运算定律,使计算简便的道理,是某些加数可以凑成整十、整百、或整千等。教学时,应该让学生用不同的算法进行计算,通过比较,发现运用加法运算定律的简便性。五、学生学习的难点:灵活运用两个加法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乘法交换律、结合律与分配律一、目标(即教什么)1.探索和理解乘法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2.灵活、准确地选择恰当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3.学会运用乘法运算定律来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简析(教教到什么程度)1.概括总结出乘法的运算定律。2.灵活运用乘法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三、教学重点运用迁移方法探索乘法运算定律。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1 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发

23、现、概括乘法交换律。提炼出字母表示方式:ab=ba。例 2 从解决实际问题的两种算法和列举大量的例子中,让学生观察、比较、概括得出乘法结合律:先乘前两个数,或者先乘后两个数,积不变。及字母表示方式:(ab)c=a(bc)。教学时,让学生运用知识迁移的方法自主发现和总结。例 3 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发现、概括乘法分配律。教学时,关注学生用不同的方法进行计算,体验方法的多样化。让学生经历猜想-验证-总结的全过程。通过观察、比较,概括出分配律:两个数的和与一个数相乘,可以先把它们与这个数分别相乘,再相加。五、学生学习的困难:乘法分配律的理解和应用。简便计算(例 1、例 2)一、目标(即教什么)

24、 。1.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2.能灵活的运用方法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让学生掌握减法的性质:依次减去几个数,等于减去这几个数的和;减去几个数的和,等于分别减去这几个数。2.能根据减法性质,灵活、准确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理解并掌握减法的性质。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1 是从解决实际问题的几种不同的算法中,让学生理解和掌握减法的性质:依次减去两个数等于减去这两个数的和;减去两个数的和等于依次减去这两个数。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经历观察、比较、计算的过程,从而理解简算的道理。明确哪种方法简便,要看具体的数据特点。比如:234-66-34,先算

25、66+34 简便;266-66-34,先算 266-66 简便 。例 2 通过解决实际问题,体验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化,体会简便计算的优越性。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教学时,要给学生充分的讨论和交流的时间与空间,让他们从探索不同方法的过程中体会运算定律的综合应用,从而达到灵活运用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五、学生学习难点:灵活运用减法性质进行简算。简便计算(例 3)一、目标(即教什么) 。1.理解和掌握连除算式的简便计算方法。2.能灵活、准确的进行连除算式的简便计算。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让学生理解连除算式运算规律的道理,掌握运算规律,即: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

26、数的积。2.能根据连除算式的运算规律,灵活、准确进行简便计算和解决实际问题。三、教学重点:理解连除算式的运算规律。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3 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引导学生思考两种解法分别先算什么,理解连除算式的运算规律:一个数连续除以两个数,可以除以这两个数的积。教学时,应该放手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时关注不同解法分别先算什么,从而明确运算规律。五、学生学习难点:理解连除算式的运算规律。简便计算(例 4、例 5)一、目标(即教什么)1.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实际问题中的作用。2.能根据具体问题,灵活、准确的选择运用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使学生能根据要解决的具体问题和算式的

27、特点,灵活、准确选择恰当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三、教学重点:灵活、准确地选择恰当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4、例 5 是通过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运算定律在解决实际问题中的简便性,明确如何根据算式中数据的特点,灵活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教学时,建议让学生自主解决。交流时关注算理的理解。比如:1225=121005 是根据积不变的规律把 25 扩大 4 倍,再缩小 4 倍。五、学生学习难点:不能准确地选择合适的运算定律进行简便计算。第四单元 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一、单元内容简析本单元内容是在三年级“分数的初步认识”和“小数的初步认识”的基础上教学的,是学生系统学习小数

28、的开始。通过这部分内容的教学,使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的意义和性质,为今后学习小数四则运算打好基础。二、单元教学目标。通过本单元的学习,使学生达到以下教学目标:1.使学生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意义,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2.知道小数的组成,会读、写小数,学会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能准确比较小数的大小。3.使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和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4.使学生会进行小数和十进复名数的相互改写,发现名数改写的规律。5.使学生能够根据要求会用“四舍五入法”保留一定的小数数位,求出小数的近似数,并能把较大的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小数。三、单元教学重点本单元的教学重点是:小数的意义和性质,小数的组成

29、,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的变化规律,名数的改写,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四、具体内容分析本单元主要教学内容有:小数小数的产生和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小数的性质,小数的大小比较,小数的小数点移动规律,生活中的小数,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第一节:小数的产生和意义一、目标:(即教什么)1.让学生经历测量活动过程,了解小数产生的过程,2.进一步理解和掌握小数的本质意义。3.理解和掌握小数的计数单位,弄懂相邻两计数单位之间的进率。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学生要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为什么要用小数,即小数是怎样产生的。2理解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30、 、 、 、 、的道理,即一位小数是把“一”平均分成 10 份,表示其中几份的数,两位小数是把“一”平均分成 100 份,三位小数是把“一”平均分成 1000 份,表示其中几份的数、 、 、 、 、 、 。3.让学生能说出任意一个小数表示的意义。比如:0.34 表示百分之三十四。4.让学生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百分之一(0.01) 、千分之一(0.001) 、 、 、 、 、 、能说出任意一个小数的计数单位及里面有多少个计数单位。比如:0.34 的计数单位是百分之一,里面有 34 个百分之一。5明确小数与整数一样都是十进制计数,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进十。三、教学重点:

31、理解小数意义。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1 是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理解小数的意义,让学生明确分母是10、100、1000、 、 、 、 、的分数可以用小数表示,即一位小数表示十分之几,两位小数表示百分之几,三位小数表示千分之几、 、 、 、 。在此基础上认识小数的计数单位是十分之一(0.1) ,百分之一(0.01) ,千分之一(0.001) 、 、 、 、 、 、弄懂每相邻两个计数单位间的进率是 10。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观察直观教具,引导学生理解小数意义,明白小数是十进分数的另一种表示形式。五、学习学习困难:理解小数的意义。小数的读法和写法一、目标(即教什么) 。1.认识并掌握小数的组成。2.概括小

32、数的读、写方法,会正确读、写小数。3.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各个数位的数字的意义,掌握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掌握小数的读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读,整数部分按整数读法来读(是 0 时就读 0) ,小数点读作“点” ,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个数字。能准确、熟练地读小数。 2.掌握小数的写法:按从左往右的顺序写,整数部分按整数写法来写(是 0 时就写写 0) ,小数点写作“.” ,小数部分依次写出每个数字。3.掌握小数的组成:包括整数,小数点和小数三部分。4.熟练记忆小数的数位顺序及计数单位,知道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的意义,让学生能说出任意一个小数每个数位上的数表示

33、的意义。5让学生能说出任意一个小数是由哪几个计数单位组成的;能根据给出的计数单位,准确地组成一个小数。三、教学重点: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理解各个数位上的数字表示的意义。四、主要内容简析。课本运用情景图,让学生发现小数是由整数部分、小数点和小数部分组成。通过理解各数位上的数的含义,整理小数的数位顺序表。教学时,引导学生运用知识的迁移自主整理数位表,交流时关注小数的数位与计数单位的对应关系。例 2 通过情境图中的数据,让学生明确小数读法:整数部分按整数的读法读,小数部分依次读出每一个数。教学时,让学生利用已有经验自己读一读,交流时关注读法的概括总结。例 3 是通过一组气温变化的数据,让学生概括小

34、数写法。五、学生学习的困难:小数数位顺序表的整理。小数的性质和大小比较一、目标(即教什么)1.让学生掌握小数的性质,能准确的运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小数和改写小数。2.掌握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正确掌握小数的基本性质: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的大小不变。2 理解小数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大小不变的道理3.让学生经历小数性质的形成过程,培养学生发现与概括规律的能力,提高数学思维能力。4能熟练地运用小数的基本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5.掌握小数大小的比较方法,正确进行比较小数的大小。三、教学重点。理解小数的末尾添上 0 或去掉 0,小数大小不变的道理。四、

35、主要内容简析例 1 是通过让学生量出 0.1 米,0.10 米,0.100 米的纸条,观察发现归纳小数的基本性质。教学中应该让生在实际操中发现:0.1 米=0.10 米=0.100 米,提练出 0.1=0.10=0.100,引导学生从小数的意义或组成上理解 0.1=0.10=0.100的道理,即:把 1 米平均分成 10 份,其中的一份是 0.1 米,是 10 分米;把 1米平均分成 100 份,其中的一份是 0.10 米,也是 10 分米,把 1 米平均分成1000 份,其中的一份是 0.100 米,还是 10 分米。或 0.1 里面有 1 个 0.1,0.10里面有 10 个 0.01,0

36、.100 里面有 100 个 0.001 而 10 个 0.01 是 0.1,100 个0.001 也是 0.1。教学时,应该让学生自主动手测量,体验小数性质的形成过程,从而真正理解小数的性质。 例 2、例 3 中让学生应用小数的性质化简和改写小数,加深性质的理解和巩固。教学时,要关注只有小数末尾添上或去掉 0,才大小不变,中间是不能去掉和添上 0 的。例 4 通过引导学生给四位跳远同学排出名次,总结、概括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就比较十分位,十分位上的数大的就大;十分位相同,再比较百分位,百分位上的数大的数就大、 、 、 、 、 。教学时,让学

37、生小组合作,探索、归纳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五、学生学习的困难:理解小数末尾添上 0 和去掉 0 的道理。小数点的移动一、目标(即教什么)1.使学生探索,发现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并理解掌握规律。2.熟练运用规律解决问题。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让学生明确小数点向右移动,小数变大;小数点向左移动,小数变小。2.让学生明白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3.掌握小数点的移动规律:小数点向右移动一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 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两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0 倍;小数点向右移动三位,小数就扩大到原数的 1000 倍、 、 、 、 、 、 ;小数点向左移动一位,

38、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十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两位,小数就缩小到大的原数的百分之一,小数点向左移动三位,小数就缩小到原数的千分之一、 、 、 、 、 、4.让学生经历小数点移动规律的探索过程,培养学生用联系变化的观点认识事物。5灵活运用小数点的移动解决问题。三、教学重点:1.探索、发现小数点移动的规律。2.理解小数点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5 通过情境图中孙悟空金箍棒变化的几个数量,让学生观察、发现探索小数点的移动规律,从而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教学时,应该引导学生从小数的意义上加以理解。比如:从 0.009 到 0.09,小数点向右移动了一位,千分位上的

39、 9 由表示千分之九,变成了表示百分之九,正好扩大了 10 倍。例 6、例 7 是小数点移动规律的应用。教学时,先让学生根据自己的理解去判断,交流时借助直观图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小数点的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五、学生学习的困难:理解小数点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道理。生活中的小数一、目标(即教什么) 。1.联系生活理解小数的实际意义,感受单名数和复名数与小数的关系。2.认识单名数和复名数,学会名数之间的转换方法即名数的改写。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掌握单名数与单名数、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方法:把高级单位改成低级单位,乘两个单位间的进率;把纸级单位改成高级单位,除以两个单位间的进率。

40、2.能运用改写方法准确、熟练地进行单名数与单名数、单名数与复名数之间的改写。3.通过生活实例,让学生感受小数在生活中的应用。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三、教学重难点:掌握单名数与单名数,单名数与复名数间的改写方法。四、主要内容简析课本通过让学生感受生活中的小数,体会小数在生活中的作用,加深对小数意义的理解。教学时,应该让学生多说说生活小数,交流时关注结合具体的意义来进一步理解小数意义。例 1、例 2 是通过具体的名数改写,让学生探索和归纳名数改写的方法。教学时,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探索改写方法,交流时关注方法的概括和归纳。五、学生学习的困难:掌握复名数改成单名数的方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一、目标(即教

41、什么)1 掌握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2 能根据求一个小数的不同位数的近似数,理解近似数的精确度。3 学会把非整万、整亿数改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二、目标简析(即教到什么程度)1.任意一个小数,根据不同的要求, (保留整数、保留一位小数、保留两位小数或保留三位小数、 、 、 )学生都能准确地写出近似数。2.让学生明确保留整数,就是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就是精确到百分位,保留三位小数,就是精确到千分位。3.能熟练、准确地把不是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整万、整亿的数。三、教学重点:1 用“四舍五入”法求小数的近似数。2 把非整万、整亿数改

42、写成用“万”或“亿”作单位的数。四、主要内容简析。例 1 是通过豆豆的身高引出用“四舍五入”法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的方法。即让学生掌握用“四舍五入”求一个小数的近似数。教学时,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切入,教学保留整数,表示精确到个位;保留一位小数,表示精确到十分位;保留两位小数,表示精确到百分位、 、 、 、 、 、让学生明白,在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 0 不能去掉。清楚保留整数,要看十分位上的数;保留一位小数,要看百分位上的数;保留两位小数,要看千分位上的数、 、 、 、 、 、例 2 结合具体数据,让学生明确把不是整万、整亿的数改写成“万”或“亿”作单位的方法:在万或亿的后面点上小数点,在数的后面加上万或亿字。还通过求改写后的数的近似数,帮助学生理解求一个数的近似数和把一个数改写成指定单位数的区别。五、容易出现的问题1.求近似数时,学生不会找小数的尾数,确定不了尾数最高位上的数。2.写成万或亿做单位的数时,容易把万或亿后面的数全部删除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