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参考答案诗歌之部第一单元 以意逆志 知人论世1(1)春风桃李花开夜 (2)梨花一枝春带雨 (3)天长地久有时尽 此恨绵绵无绝期(4)袅袅兮秋风 洞庭波兮木叶下 (5)安能行叹复坐愁 (6)长风破浪会有时(7)出师未捷身先死 长使英雄泪满襟 (8)楼船夜雪瓜洲渡 铁马秋风大散关(9)矮纸斜行闲作草 晴窗细乳戏分茶 (10)才下眉头 却上心头2(1)诗经 风 雅 颂 赋 比 兴 (2)孔雀东南飞 乐府双璧 新乐府 文章合为时而著 歌诗合为事而作 (3)屈原 李白 杜甫 白居易 辛弃疾 李清照3世事艰难,人生壮志难以实现之愤;山河沦丧,当政者不图收复之愤;报国无门,雄才大略不能施展之愤。4略(此题较
2、为开放,分析时只要能结合文本,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一般而言,前一种观点更为大家认同)5示例:本联选取“春日映照下台阶上碧绿葱翠的小草”和“繁茂枝叶间婉转啼呜的黄鹂”两个典型意象,营造出春意盎然、生机勃勃的意境;然而,草“自”春色,鸟“空”好音,又包蕴着英雄不再、才略抱负难展的感慨,(此题较为开放,只要能够结合诗中的意象和诗人的情感来分析,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即可)6 “重露成涓滴”紧扣第一句中的“竹” ,夜露凝聚成小水珠从竹叶上滴下来;“稀星乍有无”紧扣第二句中的“月” ,星星因明月而黯淡,变得若有若无。7诗人因国家和人民遭遇接连不断的战争而忧心不已,彻夜未眠,所以十分困倦。8全诗前六句写景
3、,形象地渲染出诗人夜深而不能人睡,只能孤寂地观景度夜的“倦”态。尾联一语点破“倦”因,正是由于“万事干戈里” ,所以诗人无限悲愁,不能合眼,倦怠不已。9.菊:不求高位,不慕虚利,只求有益于人的高尚品格。 画菊:坚守大义、宁死不屈的民族气节。10郑谷的菊一诗运用了对比手法来突出菊的品格,一方面,王孙公子对菊持轻视的态度,而普通人对菊却非常尊重喜爱;另一方面,菊与身居高位而于人无益的瓦松不同,虽然地位低微,却毫不吝惜地把芳香献给人间。11本诗运用托物言志的手法,将瀑布人格化,读来气势如虹,情感充沛,使人激奋。12涓涓细流不辞辛劳,汇集成一落千丈、雄伟壮观的瀑布,而后又谢绝溪涧的挽留,继续向前流向大
4、海,决心化作汹涌澎湃的波涛。这“瀑布”乃是胸怀大志、不惧艰难、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志士的化身。13 “夜如何”写出诗人心中的担忧, “试卷”刻画诗人既抱希望而又疑虑不安的心态, “依旧”则透露出诗人无限欣喜之情。14风雨总是暂时的,风浪总归会平息,青山绿水是永恒的,一切美好事物的生命力终究不可遏制。(或:人生道路总不会一帆风顺,只要逆流而上,搏击风雨,就能达到青山绿水的理想境界,享受胜利的喜悦。意思对即可)15不矛盾。作者用了先扬后抑的手法,以乐更衬其哀,说明听者“边愁”之重,以至任何欢乐的乐曲和舞蹈都不能排遣。16前三句叙事抒情, “高高秋月照长城”一句写景。好处:以景作结,寓情于景;创造意境
5、,无限含蓄。17友人相对无言,只是凝视着银烛青烟。(扣住关键词“神情”作答)18此联精于炼字,巧用衬托。 “隐”字写出高高的树荫遮住了西沉的明月;“没”字写出了银河淹没在破晓的曙光中,表明时光催人离别,衬托出离人难舍难分的心绪,(可从“遣词造句”和“手法技巧”上切人分析)19提示:首句“钓罢归来不系船”:写渔翁夜钓归来,懒得系船, “不系船”三字是全涛的关键,以下三句全从这三字生出,是全诗的总起文字。 “江村月落正堪眠”:第二句承接上句,点明“钓罢归来”的地点、时间及人物疲倦想睡觉而懒得系船的心情。情景结合,表现了悠闲的生活情趣。 “纵然一夜风吹去,只在芦花浅水边”:“纵然” 、 “只在”两个
6、关联词语,一放一收,把诗歌的意思推进了一层,生动地表现了钓者悠闲的生活情趣和江村宁静优美的景色。20这首诗表现的是一种悠闲的生活情调。第二间示例:诗歌即事抒情,将“钓罢归来不系船”这一事件,与“江村”夜景融为一体,表现出一种看似懒散实则是一种闲适的美好的生活情趣,这正是现代都市人包括我们特别向往的理想的生活境界。提示:也可从“看似闲适实则是一种懒散的生活情趣” 、 “缺乏积极进取的激情” 、 “不符合生活真实”等角度回答。21第二联中的“片云” 、 “孤月”既为实景,也有喻意。 “片云”在空中飘荡,就像自己漂泊他乡;漫漫长夜中,月亮和“我”都是如此孤独寂寞。第三联用“落日”比喻自己黄昏暮年,
7、“秋风”则是眼前实景,与上句的“落日”相对,虚实结合,两联情景交融,塑造了一种天高路远、孤月独照的冷清意境。22示例一:同意该诗“洋溢着诗人自强不息的精神”的说法。诗中提到“心犹壮” 、 “病欲苏” 、 “存老马”等,从中可以看出诗人不怕病、不服老,希望为国效力。 示例二:同意该诗“表达了诗人的怨愤之情”的说法。诗中写到“思归客” 、 “腐儒” 、 “片云” 、 “落日”等,特别是结尾两句:“难道我这腐儒,连一匹老马也不如了吗?”表达了诗人一生漂泊的沧桑之感和报国无门的怨愤之情。(此题比较开放,言之成理即可)23提示:苏轼和王国维二人看问题的角度不同,各有所爱,但都不失为各有一得。答案并不绝对
8、化。示例一:更认同苏轼的看法。词末两句似是词人在对郴江说:郴江啊,你本来是围绕着郴山而流的,为什么却要老远地向潇湘而去呢?其实是借此问含蓄地表达了词人的感情:(以下三种任选其一)(1)意即郴江也耐不住山城的寂寞,流到远方去了,可是词人还得羁旅此地,得不到自由,孤苦伶仃:(2)意即词人自叹身世:自己好端端一个读书人,本想为朝廷做番事业,正如郴江原木足绕着郴,厶而转的,谁会想到如今竟被卷入政治斗争的旋涡中去呢?(3)意即词人感悟到:生活并非固定的,而是不可预测的,就像这郴江,也是不由自己地奔向潇湘而去。生活的洪流滚滚向前,不知它还将把自己带到怎样苦涩、荒凉的地方!这两句既采用拟人手法,显得山水有情
9、,同情着词人的凄苦命运;同时也采用了象征写法,景物中注入词人被贬谪异乡的孤苦凄情、深长怨恨,显得意味深远。(以上两种写法任选其一) 示例二:更认同王国维的看法。 “可堪”两句是正面实写词人羁旅客馆的 生活:怎能忍受孤寂的旅馆,紧紧封闭于春寒之中,而在杜鹃的阵阵悲鸣中,惨淡的夕阳正徐徐落下。(以下分析任选其一)(1)内容分析:杜鹃“不如归去”的叫声、 “斜阳”都能引起游子的归思和乡愁,触发游子沦落天涯、身世凄凉之感,写法:这两句巧妙地化用典故和前人诗句, “杜鹃声”自然容易使人联想到古代神话中蜀王杜字死后化为杜鹃悲鸣啼血的故事,以及前人“一叫一回肠一断,三春三月忆三巴”等诗句,蕴藉深沉,内涵丰富
10、。(2)内容分析:春寒,即心境寒。词人独处客馆,一个“闭”字,锁住了馆门,也锁住了词人的心。杜鹃声勾起乡愁,斜阳渐沉,表现出词人担心夜晚来临更寂寞难耐的心情。所有景物触动词人身世凄凉之感。写法:本词句借景抒情(融情于景),连用“孤馆” 、 “春寒” 、 “杜鹃” 、 “斜阳”等色调灰暗、令人生悲伤心的景物,营造出一种强烈的凄凉气氛,显得委婉含蓄。24略第二单元 置身诗境 缘景明情1(1)滟滟随波千万里 何处春江五月明 江天一色无纤尘 皎皎空中孤月轮 人生代代无穷已 江月年年望相似 (2)半壁见海日 空中闻天鸡 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 使我不得开心颜 (3)吴楚东南坼 乾坤日月浮 戎马关山北 凭轩涕
11、泗流 (4)春水碧于天 画船听雨眠 垆边人似月皓腕凝霜雪2(1)张若虚 贺知章 (2)韦庄 温韦 花间派 (3)山水田园(隐逸) (4)诗史(5)近体诗 古体诗 首联 颔联 颈联 末联 尾联3(1)“孟浩然”:唐,孟浩然。 (2)“乐天”:唐,白居易。 “韦郎”:唐,韦应物。 (3)“公”:宋,苏轼。 “周郎”:三国,周瑜。 (4)“陶谢”:晋,陶渊明;南朝,谢灵运。 (5)“少陵”:唐,杜甫。 (6)“放翁”:宋,陆游。 “眉山”:宋,苏轼。 “诚斋”:宋,杨万里。“谪仙”:唐,李白。 (7)“青莲”:唐,李白。 (8)“介甫”:宋,王安石。4(1)悠闲自适 (2)七言古诗。第二、三两联没有
12、对仗。(这是最明显的特征,讲到其他特征亦可。)(3)前句承“渔梁渡头争渡喧”一句,是写村人各自上岸还家;后句承“山寺钟鸣昼已昏”一句,写自己回到鹿门。这两句是以人归引出自归,作为前文的具体补述。两种归途展现两样心情,运用的是对比反衬的手法。表现出诗人与世无争的隐逸志趣和不慕荣利的淡泊情怀。5(1)共三联对仗:首联、颔联和颈联。提示:首联开门见山,雄厚有力。一般认为该联表现了杜甫终于实现登楼夙愿的愉快,但细细品味,这两句还有更深层的含义。杜甫是怀着怀才不遇、壮志未酬、漂泊天涯等许多感触,才写下这开头两句:过去只听说有洞庭水,到迟暮之年才真的上了楼。这是沉郁之感,与结尾“凭轩涕泅流”遥相呼应。颔联
13、写登楼所见:洞庭湖水划分了吴国和楚国的疆界,日月星辰都像是漂浮在湖水之中。该联极力形容洞庭湖水的浩瀚壮阔、无边无际,显诗人技巧精湛,运笔自然。颈联意境从宽阔转到狭窄,与颔联承接紧密。空阔之境往往能激发人们的飘零之感;,浦起龙说:“不阔则狭处不苦,能挟则阔境愈空。 ”到尾联,意境又转到宽阔,前后衬托,意境浑然。杜甫为什么“亲朋无一字” ,一身是病,只有“孤舟”呢?因为“戎马关山北” ,于是诗人只能“凭轩涕洲流” 。 (2)孟诗写洞庭湖生动而有声势,令人读后如见浩渺的湖水及其冲激之状。其中的“撼”字足见诗人炼字之功力。但全诗有些头重脚轻,稍见缺憾、而杜诗同样抓住洞庭湖最显著、最典型的特征雄伟壮阔来
14、加以描绘,以两句抵四句。一个“坼”字,仿佛是洞庭湖的万顷波涛、千层巨浪把吴、楚两地的广袤区域冲开、分裂,显示出洞庭湖的磅礴气势。一个“浮”字,具有十分鲜明的动态感,几乎使洞庭湖包容了整个天地万物,并且主宰着它们的沉浮,日月星辰都随着湖水的波动而飘荡起落。这两句诗与全诗是统一的,显得深沉博大。清代诗论家沈德潜评价杜甫的这两句诗说:“孟襄阳(指孟浩然)三四语实写洞庭,此只用虚写。 ”(唐诗别裁集卷十)这是从“实”和“虚”的手法上指出了两诗写景的差异。孟诗是借写洞庭湖景来表达个人“欲济无舟楫” ,想做官而无人引荐的心情,局限于个人的仕宦得失。而杜甫从洞庭湖写到江南大地,又从江南大地写到天地日月,从更
15、大的空间范围表现出了洞庭湖的壮阔气象。他眼中不只是一个洞庭湖,而是整个吴楚乃至乾坤;他胸中不仅仅有他自己,而且有天下的百姓。这就使他的这两句诗比起孟浩然的诗更显得气势不凡,惊天动地,因此西清诗话说此二句“大与诸子迥别” ,而区别就在“不知少陵胸中吞几云梦也” 。孟浩然的四句诗,特别是杜甫的两句描绘洞庭气象的诗,意境壮阔,气势极大,成了千古绝唱,为历代诗人和诗论家所叹服。因此后人不敢再题岳阳楼。6(1)风景 生活 卓文君 人物 (2)示例一:词人想回乡。这首问被认为是他避乱江南时所作。我们可以从字里行间悟出词人的一片思乡情。如第一句“人人”的劝说,第二句“只合”的不能回乡的苦衷,第七句的“莫”字
16、无可奈何的极端说法,最后一句因战乱而导致有家不能问,所以反过来说“还乡须断肠” ,全词刻画出特定历史环境下词人怀念故乡、欲归不得的心态,隐约中使人感到故乡今日之事事物物皆有足以使人断肠者,可谓语尽而意不尽。 示例二:阔人不想回乡。这首词一说为词人早年浪游江南时所作。作者以写意的画法,画出了江南水乡的碧水青天、春雨画船、美女似月、皓腕如雪,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开头用“人人尽说”这一侧面描写的手法,令人信服。一般游子总会发出思归而不得的感慨,而这首词的结尾巧妙地响应开头,反传统而用之,说游人与客居者愿老死于此,否则将遗憾无穷,俏皮而极富有新意。游人恋江南,合平常情;异地为客,不愿还乡似乎有悖
17、常理,但正因为如此,更加表现了江南的好处。如果南来的游人正当年华就回到了北地(词人的家乡在陕西),岂不要日思夜想这迷人的江南了?(只要理由充足,两种答案均可) (3)提示:陈廷焯读出了韦庄想回乡的伤心断肠,从字里行间感受到了语言的凄楚苍凉,郁闷曲折。词人综合运用记叙、描写、议论等表达方式,并以侧面描写、烘托反衬的手法,给读者留有极大的想象空间。李冰若读出了词人描写的江南的美丽,从词中感受了语言的赏心悦目,清新自然。全问语言显得优美清新,简洁明快,抒情性强。(言之成理即可)7(1)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18、 (2)越人语天姥,云霞明灭或可睹。天姥连天向天横 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势拔五岳掩赤城;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3)起兴(先言他物以引出所咏之物),如“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对比,如“云霞明灭或可睹”与“炯涛微茫信难求”相对比、夸张,如“天姥连天向天横” , “天台四万八千丈,对此欲倒东南倾” ,(三种表现手法说到一种即可)8(1)梦中游览天姥山的所见所闻 青云梯 半壁见海日 见海日 忽已暝 (2)不好。 “忽”字写出了诗人由于纵情山水,留恋奇花,浑然不知夜幕降临的游兴和天姥山上千岩万岭、奇花异石使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的奇特景象。 (3)把描写声音特点的词前置可造成特
19、殊意境,闻声不见物,更能扣动人心扉。(4)E (5)我欲因之梦吴越 惟觉时之枕席 宏伟壮丽 名山胜景和不受权贵束缚的精神生活 ( 6)梦(7)上段中所写的游仙经历 (8)诗中的天姥山(9)表现了诗人对现实不满,蔑视权贵,决不折腰趋奉,不与现实社会合作的生活态度。9浪漫主义是李白诗歌最突出的艺术特色,表现为:豪迈奔放、饱满洋溢的激情;丰富奇特、灿烂瑰丽的想象;飘逸洒脱、自由放达的文笔。(提示:李白诗歌的主要艺术风格是豪放飘逸、清新自然)10岁岁不知春。11一是行文上富于变化,二是形式上整齐划一,三是音韵上和谐动听,四是描写上形象分明,五是表达上感情真切。12先写山路幽暗深远,溪涧寂寥冷落,继写鸟
20、鸣声,反衬深山幽静,再用风雪的凛冽表现山中的冷峻。最后以“朝朝不见日”显示自然界的寒冷。写自然环境的“冷” ,是为了表现诗人的心“冷”(诗人超然物外的冷漠心情)。13巴南 津亭(江亭) 秋夜 江边 塞北14提示:“送”字,既是写江水流动的迅速无情,又点明了诗歌的主旨送别。 “横”字,既写夜云的浓密厚实,又写离别的遥远无情。 “乱”字,既是形容夜烟弥漫,也表达了诗人心情的迷乱。 “飞”宇,既说明时间的推移,也暗示诗人伫立凝望时产生的聚散匆匆之感。 “寂寞”一词,既是写外界的景象,也是写内心的情怀。 “寒”字,不但表现了江山夜寒,令人感觉到肢体寒冷,而且写出了在这个特定的离别夜诗人心情的沉重与冷寂
21、。诗人就是运用这样一些字眼把画面点活,把送别后的孤寂帐惘之情融化在景色的描写之中的。15示例:这一夜夜深月转,这一刻离亭笼罩在乱烟浓雾之中:这一眼从离亭远眺,月驰中天,这一瞬江山一片寂冷。16,相同之处:均用拟人、夸张等修辞手法,虚写与实写结合,语言凝练,讲究炼字(如第一首的“送” 、“横” ,第二首的“乱” 、 “飞” 、 “寂寞” 、 “寒”)。不同之处:第一首用“谁见泣离群”反问,直接抒情;第二首寓情于景,景与情会。第二首更好。因为“寒”字画龙点睛,境界全出;全诗融情于景,空灵蕴藉。17(1)“弄”:苏轼的“起舞弄清影”是与自己的清影为伴,一起舞蹈嬉戏的意思。 “弄”字以形写意,表达出自
22、己虽孤单一人,但仍不失热情;从幻想上天写到这里,又回到热爱人间的感情上来。 (2)“舒”:舒,舒展,开阔、词人毛泽东曾说:“游长江两小时漂三十多里才达彼岸,可见水流之急。都是仰游侧游,故用极目楚天舒为宜。 ”一个“舒”字,情景交融,描写出楚天的开阔舒展,又表达出词人的心情极为舒畅。 (3)“惊”:鹊惊时常啼,这里不说啼而啼自闻。辛弃疾的一个“惊”字,静中取动,视觉转听觉,使明月和鹊都具有人的感觉和感情,使景色显得清幽奇丽。 (4)“点”:这是自居易的名句。钱塘江水面因风翻起干层白浪,恰如千片随风飞舞的花儿;长空列队而过的群雁,又像在青天写一行字。 “风翻”与“雁点”可谓妙对,如果说“翻”字还比
23、较平实的话,那么这个“点”宇就极有动感。一只只大雁,在蓝天上写出了人间最美的书法。一个“点”字,十分传神。(意思对即可)18C 19 20(1) (李涉题鹤林寺僧舍) (2) 21B22(1)这首诗的题材是写“夜归鹿门” ,读来颇像一则随笔素描的山水小记,但它以小见大,抒写出诗人清高隐逸的情怀志趣和道路归宿。 (2)这首诗,格调疏淡,从黄昏闻钟,渔梁晚渡到月开烟树、夜归鹿门,次第写来,如话家常,诗人新鲜的感受以及隐者洒脱的形象,便随之托出。(以上两点,说到一点即可,意思对即可)23(1)它们在意境上是有一定区别的。 枫桥夜泊一诗表现的是枫桥的诗意美和寒山寺的历史文化色泽。夜半钟声仿佛回荡着历史
24、的回声,渗透着宗教的情思,给人一种古雅庄严之感。全诗让人感觉到舟中的旅人和舟外的景物之间的一种无言的交融和契合,自然体现水乡秋夜幽寂清冷的氛围和羁旅者的孤孑清寥的感受。 涛声依旧化用了枫桥夜泊的意境,但重心已落在了“依旧”的“涛声”上,物是人非,表现出当代人的离愁别绪和感情失落:或许是失恋,或许是告别了一段友情。歌词中表达了希望从头再来、重归于好的一种感慨和心愿。 (2)略第三单元 因声求气 吟咏诗韵1(1)因声求气 吟咏涛韵 (2)白居易 琵琶行 韩愈 听颖师弹琴 李贺 李凭箜篌引2(1)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 朝如青丝暮成雪 天生我材必有用 干金散尽还复来 钟鼓馔玉不足贵与尔同销万古愁 (2
25、)五更鼓角声悲壮 三峡星河影动摇 (3)昆山玉碎凤凰叫 芙蓉泣露香兰笑 (4)水面清圆 一一风荷举3B(“首联”应为“颔联” 。)4D(A“因声求气”和“吟咏诗韵”后面说明的内容应对调;B 秦观属婉约派;C 周邦彦号清真居士,清真集是以其号命名的。)5唐诗和音乐密不可分。 6略7所见:霜雪,星星在三峡中的倒影;所闻:跟战争有关的声音,如鼓角、野哭、夷歌;所想:与夔州这个地方有关的历史人物,如诸葛亮、公孙述。8提示:知人论世,可联系杜甫的其他涛作分析,如诗句“落日心犹壮,秋风病欲苏”等。9 李凭箜篌引多用侧面烘托的手法,主要描写音乐产生的效果,只有“昆山玉碎凤凰叫,芙蓉泣露香兰笑”两句是直接描摹
26、音乐的。 琵琶行(节选)多用直接描写的手法,主要通过比喻来描摹音色的强弱,只有“东船西舫悄无言,唯见江心秋月白”两句侧面描写音乐演奏的效果。 听颖师弹琴前十句用比喻直接描摹琴声的起落变化及其意境,后面八句用抒情方式表达听琴的感受,是侧面烘托。10提示:李贺用大胆的夸张、神奇的想象,用生活中不习见的意象作比喻,鬼泣神惊,极其浪漫。白居易描摹音乐形象,严格按照音乐的本来面貌,全部运用人们在日常生活中所见所闻的事物设喻,朴实自然,亲切可闻。韩愈不论描摹音乐形象,还是渲染音乐效果消 6 不乏巧妙的夸张、丰富的联想、新颖的比喻,让人虽感到奇险而又不觉得怪诞。11写景 抒情 风荷12 “五月渔郎相忆否?”
27、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友人,而是从友人角度落笔:在这盛夏五月的时节,我的在故乡一起钓鱼的朋友们,你们是否想念我?我可非常想念你们,在梦中划着小船,和你们一起畅游芙蓉浦中。这样,更突出了词人的乡愁。13借“一江春水向东流”这一意象为喻,不仅赋予“愁”以巨大的数量,而且表达出“愁”这种情感升腾中的深度和力度:春江水满,汪洋恣肆,长流不断,无法控制。以遍天下之春草,把人人心中所欲言而又不能言的“愁” ,写得让人心里能感受得到,眼里似乎也能看得到,手里几乎还能捉摸得着:春草一望无际,是离愁浩渺无边;春草尖细绵密,是离愁绵绵郁结;春草破土而萌,是离愁割之不尽。这是写他亡国被囚后,幽居在汴京一座深院小楼的愁苦滋
28、味:离愁,似乎是有形的,就像一团被弄乱的丝,时时紧紧地缠绕着人,挥也挥不去,斩也斩不断,无计可施,索性想个透,整理一下吧,可是越想越烦,越理越乱。人间所有滋味人皆有所尝,而李煜这种“愁”却“别有一般” ,是人世无与伦比的悲苦之味,让人实在无法承受。14要点:词人葆有一颗自然、真诚、热情之心,才能有创作激情,人世稍深,便可能失去创作冲动。这几首词写于李煜亡国前后的不同时期,却一如既往地表现出一颗赤子之心,细微有致、深哀结郁、悲凉凄楚在词中体现得淋漓尽致。李煜生在深宫之中,终成一个亡国之君,似乎没有什么好称道的,可是他却给后人留下了许多惊天地、泣鬼神的血泪文字,千古传诵不衰,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诗”
29、的艺术规律。15示例:乐人吹笛、击鼓,美女唱歌、跳舞,啊,我们尽情狂欢。突然,这一切让人感到,青春飞逝,犹如桃花乱落16示例一:这两首诗都流露出时光飞逝、人生苦短的悲愁,表现出及时行乐的情感倾向,而实际上都是在抒发诗人怀才不遇的人生感慨。不过,李白的诗内涵更丰富。 示例二:李白的诗前后是不断的变化的,有时悲,有时喜,有时狂,有时愤,很有气魄,有一种不吐不快的感觉;而李贺的诗相对来说则主要是悲,前面写喜,后面一下子落到悲的万丈深渊,也是非常震撼人心的,但该诗读起来有些压抑。示例三:读李白的诗,感觉虽然也愁苦,但又觉得心里是爽快的,情绪是激昂的,精神是舒展的:而李贺的诗,虽然整首诗没有一个愁字,开
30、头也的确是在写乐,但读着读着,觉得处处在说愁,而且这种愁似乎无法解脱,似乎成为生命中不能承受之重。 示例四:李白的诗境界更高,特别是结尾一句,令人眼前一亮:原来这愁再深,也是可以消解的;但李贺诗的结尾给人的感觉是,醉眼朦胧之中,死神正在向你逼近,给人留下的酸楚回味无穷无尽。(此为开放题,言之有理即可)17词牌名 题目 宫调名 曲牌名18要点:(1)以青青春草衬托初人仕途的年轻人踌躇满志、英姿勃发的风采;(2)以草色和服色的相映生辉,巧妙地把写景和写人贯通起来,使全篇内容和谐自然;(3)突出初春之草的生机逼人,与下片暮春之草的凄凉衰败形成强烈对比。19(1)作者一反诗词中草木摇落、红衰翠减、肃杀
31、凄凉的悲秋情调,而以乐观豪情去写秋景的磅礴绚丽和沛然生机。(2)景中寓情:红叶、山溪,皆林泉之士所爱;苍松、黄菊,凌霜傲雪,经久不凋,象征超尘拔俗,志洁行芳,而为陶潜所赞,为下文“学取他渊明醉”张本, “堪题” 、 “偏宜”赞美之情溢于言表,(3)景色描写有声、有色,有态,且极有层次,第一、二两句写全景,是出乎其外,第三、四两句写局部,是人乎其内,绘出一幅绚丽多娇的秋山图。20宋词:(1)写春草易衰、春光易逝,表达了惜春之情。(2)写少年得志,草怨归迟,表达了对仕途的失望之情和思归之意。元曲:表现出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和对污浊现实的不满,抒发了不屑仕进的归隐之情。21略 22略散文之部第四单元
32、创造形象 诗文有别1放翁 南宋 2纪传 通 褚少孙3杜牧 铺采摘文 体物写志 后人哀之而不鉴之 亦使后人而复哀后人也4(小孤山:)碧峰巉然孤起,上干云霄,已非它山可拟,愈近愈秀,冬夏晴雨,姿态万变 (大孤山:)大孤则四际渺弥皆大江,望之如浮水面 (分析:)小孤山高耸而秀丽,大孤山虽不及小孤山秀丽,但它四周没有沙洲芦苇,看起来好像浮在水面上5苏轼的诗句运用“小姑嫁彭郎”的传说,加强了全诗的情调和风趣,让读者展开想象,课文中引用这句富有浪漫想象的诗,并对有关传说予以考证,让读者身临其境。6方法:臣以神遇而不以目视,官知止而神欲行。依乎天理,批大卻,导大窾,因其固然,技经肯綮之未尝,而况大軱乎!启示
33、:(1)一切事物都有它的客观规律,只要“依乎天理” , “因其固然” ,不断积累经验,就能够逐渐掌握客观规律,在实践中进入自由的境界,做到“游刃有余” 。(2)即使把握了客观规律,面对具体问题,仍旧要有谨慎的态度,才能够把事情做好。7第一次是项羽被汉兵追及,自认为难以逃脱的时候;第二次是乌江亭长让他渡江时。这表现了项羽对自己的战斗能力充满了自信,可是又无法面对楚军即将彻底覆亡的现实,于是他认为这一切都是天命的安排。项羽刚愎自用又优柔寡断,自满于所获得的战功,想要靠武力经营天下,最终众叛亲离,导致了失败,可他自己却没有认识到这一点。8用了借喻(比喻),把湖面比喻成镜子写出了鄱阳湖明亮如镜、水天一
34、色的景象。9还写了生活中的常识、郡县沿革、地形防戍等情况。这样写丰富了作品的内容,使写景记游具有思想深度,同时亦为景物添彩生色,历史的积淀与胜景互相映发,更为引人人胜。10略(提示:此题为开放题,可根据自己的人生经验作出判断,也可结合教材“相关链接二”中的五首诗谈自己的看法)11示例:在江水拦住去路,项羽已无路可逃时,司马迁却写成他有充分的机会脱逃而偏偏不肯过乌江,好像他不是被追杀得走投无路,不得不死,而是在生与义、苟活幸存与维护尊严之间,从容地做出了选择。司马迁写项羽对自己的死毫不在意,但却不忍爱马被杀,把它赠给亭长,显出了项羽重情义。最后,司马迁又再加上项羽把头颅留赠故人这样一个出人意表、
35、千古未闻的细节,使一个末路英雄的形象跃然纸上。12用了排比和对比,借古讽今。针对秦始皇和老百姓之间的关系,展现了两者之间的矛盾:秦始皇穷奢极欲、挥霍无度,老百姓却在辛勤劳作-揭露秦统治者穷奢极欲,滥用人力物力,导致灭亡,以此讽喻当今帝王。13(1)语言描写。通过大铁椎的活,我们可以看出他极有抱负,想与真正的英雄为伍,干一番大事,又表现他有知人之明,豪放而坦诚。同时,他行事敢做敢当,不连累他人。(2)动作描写。通过描写一场惊心动魄、以寡敌众的厮杀,栩栩如生地再现了大铁椎的威武雄姿。(3)环境烘托。 “鸡鸣月落,星光照旷野,百步见人”的阴森环境渲染了肃杀的气氛,烘托大铁椎从容上阵、沉着应战的姿态。
36、(4)人物衬托。以豪贼人员之众、来势之凶衬托了大铁椎“大呼挥椎”的非凡气概和“奋椎左右击”势不可当的神威。威名远播的将军“屏息观之,股栗欲堕”的反应也从侧面写出了这场决斗之凶险惨烈、惊心动魄,同时也形象地印证了大铁椎的知人之明与泣天神威。(5)作者评论:作者把大铁椎和行刺秦始皇的“力士”作比较,可以看出他对大铁椎的推崇。14略 15略第五单元 散而不乱 气脉中贯1(1)赂秦而力亏 (2)不赂者以赂者丧 2祸患常积于忽微3必先得成竹于胸中 兔起鹘落 4伯 仲 叔 季 太牢 少牢 5悼词 祭十二郎文6 “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 “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7作者
37、在充分论述赂秦之害的基础上,巧妙引用战国时苏代(苏秦之弟)劝阻魏王时的一句话。这句话比喻精当,一语击中了秦欲难填的要害,形象地说明了赂秦必致灭亡的道理,从而有力地支持了本文论点,在结构上也有收束上文的作用。8未赂秦的齐、燕、赵三个国家。观点:不赂者以赂者丧。9两国形势、环境相同,都处在秦革灭殆尽之际;两国军事策略相同,能守其土,义不赂秦。两国灭亡的原因不同:燕太子丹招募荆轲刺秦于招致祸患;赵因李牧被谗言所害自毁长城。10 “呜呼” ,承接上段末尾,提出六国合力抗秦的主张、 “悲夫” ,感叹六国破灭的可悲结局,抨击六国的政策。连用两个叹词,表达了作者对历史的思考与感慨,起到了连接作用。11这一句
38、是作者对历史事实分析后的议论,明确了赂秦的根本原因,同时也切合当时北宋王朝的实际情况,委婉地劝谕掌权者不要重蹈历史的覆辙。12先写晋王临终遗嘱,庄宗恪守父命,出兵报仇,终于凯旋,有“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的壮举,证明“成则由人”的道理。次写庄宗报仇雪耻后,以为大功告成,不思强盛,宠信伶官,由盛而衰,最后落得仓皇出逃,出现“士卒离散,君臣相顾,不知所归”的“惨状” ,证明了“败亦由人”的道理。13借古讽今,告诫当时北宋统治者要吸取历史教训,居安思危,防微杜渐。不应满足于表面的繁荣。14对比论证。成败“皆白于人” , “忧劳可以兴国,逸豫可以亡身” 。15盛:“系燕父子以组,函梁君臣之首”
39、,把它们献于太庙,并且“还矢先王,而告以成功” 。衰:君臣相顾,不知所归,至于誓天断发,泣下沾襟。16为当代和后世帝王提供历史教训(实际上也为一般人提供历史教训)。17示例:庄宗受矢,太庙藏之。每逢出征,则遣从事。以太牢告祖庙,请三矢于灵前。盛以锦囊,负而前驱。凯旋而还朝,纳矢而人庙。分析:全部使用对偶句,显得板滞。奇偶并用,长短错落,给文章注入灵动之气。18(1)悲叹家族人丁不兴。父母早亡,兄殁南方,两世一身等久已令他体会到家境凄凉之悲。而如今侄儿又撒手西去,儿于,侄孙尚年幼,韩氏能支撑门面的只有自己。 (2)悲叹自己仕途失意。韩愈 29 岁才开始人仕途,到 36 岁写作本文之时的几年间,辗
40、转迁徙,在京城、汴州、徐州等地四处漂泊。他饱读诗书,才华出众,却不得施展,内心自然郁郁寡欢。19作者之所以这样不厌其烦地叙写,意在指责自己、反省自己为“求斗斛之禄”而带来无法挽回的悔恨,使人读来无限悲哀。20作者祭奠与自己关系密切、感情深厚的侄儿,抒发了刻骨铭心的骨肉至情,通篇“汝” 、“吾”相称,像是与侄儿面谈对语,异常真切,使人很容易感受到叔侄情深,感受到作者的悲痛。21作者一连用了三个“邪”字,表现了他乍听到噩耗时的分外意外,震惊,以至怀疑消息是否可靠的心理状态。连用三个“乎”字,强化了质疑的语气。作者由于惊疑、悲痛而神志恍惚,他感觉像是在梦里一样,待稍稍冷静一些后,仍然觉得侄儿已死的消
41、息是误传。连用四个“也”字,前三个“也”字带动了三个判断句,强调消息的不可信,最后一个“也”字却把语气由不能相信转换到不得不相信上来。后用七个“矣”字,表达了肯定、无奈的语气。句句紧扣前面的追问,自己最不愿意看到的结果却得到了现实无情的印证,天意难料,天理难推,神明不明,寿命不可预知。这些语气助词的运用,强化了作者情感发展变化的节奏,也准确地抒发了作者不愿相信、不能相信而又不得不信的失去亲人的至悲至痛之情。22示例:祭十二郎文融抒情于叙事之中,作者围绕十二郎的生前身后事,于叙事之中生发出无限的悲情。韩愈与十二郎,在家庭连遭不幸的情况下,一起度过了苦难的童年。又因为家族的、亲情的和年龄上的关系,
42、韩愈与十二郎虽名为叔侄,却情同手足。这是韩愈写作本文无需为文造情的感情基础。祭文追忆了幼时与十二郎共同度过的艰难岁月,借其嫂的话,突出了家族的苦难和凄凉孤单;又一一追述了自己离家之后叔侄短暂的几次相聚,突出了十二郎的遽死给自己带来的无可弥补的精神创伤。问十二郎究竟患何病、何时殁等语,表面语气较低缓,却令人觉得作者锥心的痛楚。整篇文章行文质朴自然,情深语切。如第十一段先说与十二郎“生不能相养于共居,殁不能抚汝以尽哀”的痛苦,继写自己“不孝不慈,而不得与汝相养以生,相守以死”的无奈,再表达“生而影不与吾形相依,死而魂不与吾梦相接”的凄凉,三个句子从不同角度强调了未能与十二郎生前相互照料的无穷遗憾和
43、死时不能亲临吊祭的深深内疚。其他诸如“少者殁而长者存,强者夭而病者全”之类的句子,文中更是反复出现。23第段写其妹死后不能回归故里,竟葬在离家七百里的异地,一开头就充满无限哀伤之情。第段直抒悲痛之情, “哭汝” 、 “奠汝”与第段悲情相应。结束时连说“呜呼哀哉” ,呼应第段的悲叹,使悲痛的气氛回荡不息,加强了抒情的效果。24幼年读经书, “爱听古人节义事” ,因而“以一念之贞”造成了终生的悲剧。指出了“识诗书”是亡妹一生悲剧的根源。虽然作者还不是旗帜鲜明地提倡反对封建礼教,但他对于妇女的守节,对于吃人的封建伦理道德观念,毫不隐讳地表示了怀疑。这也揭露了封建礼教和道德观念对人的精神毒害,具有一定
44、的积极意义。25写幼年共同捉蟋蟀时,妹“奋臂出其间” ,表现了她天真活泼的情态;写兄妹共同读书时,妹“梳双髻,披单缣” ,显示了她稚嫩可爱的神态;写作者远游时,妹“掎裳悲恸” ,作者中进士返家时,妹“从东厢扶案出” , “一家瞠视而笑” ,这一恸一笑,表现了纯真的兄妹之情、总之,这些细节描写都表现了妹妹活泼可爱的少女形象,以及与作者之间天真无邪、亲密无间的兄妹之情。26从地理位置上看: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从历史来看:秦国出兵六国必先解决韩、魏问题,否则恐有后顾之忧 i“厚韩亲魏以摈秦。 ”27(1)苏洵认为六国破灭的根本原因在于以地赂秦;苏辙则认为根本原因在于六国没有远略,背盟败约
45、,自相残杀。 (2)苏洵一文是借古讽今,不是单纯论史,所以结尾谈到现实问题;苏辙一文是就史论史,结尾只表示了悲痛的感情。 (3)苏洵之文着眼于当时宋朝统治者屈服妥协的对外政策,围绕“赂”选材,批评统治者屈辱苟安的国策;苏辙之文着眼于战略形势,围绕“势”选材,批评统治者缺乏战略眼光,见利忘义。28(1)韩、魏两国阻挡了秦国出入的要道,遮蔽(掩护)着骰山东边的诸侯国家。(2) 不如厚待、亲近韩、魏来抵御秦国。29略 30略第六单元 文无定格 贵在鲜活1(1)韩愈 柳宗元 (2)顺木之天以致其性 (3)序天伦之乐事 开琼筵以坐花(4)桂影斑驳 风移影动 (5)君看流水尚能西2B(秋水是庄子中的篇目。
46、) 3D(归有光是明代“唐宋派”古文家。)4例 1:凡植木之性,其本欲舒,其培欲平,其土欲故,其筑欲密。既然已,勿动勿虑,去不复顾。其莳也若子,其置也若弃,则其天者全而其性得矣。 赏析:运用排比,描写郭橐驼种树娴熟的技术细节简洁却义详尽,连用四个“其”和“欲” ,一以贯之,造成一气呵成的效果,其说话的神情、口气毕现,自信、智慧的郭橐驼真实得让人触手可及 i 例 2:旦暮吏来而呼曰:“官命促尔耕,勖尔植,督尔获,早缫而绪,早织而缕,字而幼孩,遂而鸡豚。 ”鸣鼓而聚之,击木而召之。赏析:以短句排比摹写“吏来而呼”时神气活现的情景,节奏快。把排比中的“尔”(或“而”)稍作重读,造成循环的语言效果,
47、“扰民”之态便更为突出。5我与他们三个人的为政才能不一样。6描述略。评价:这幅与民同乐、天下太平的图景,强调以礼乐治天下,符合儒家思想。(或:曾皙描绘的是一种顺应自然的生活,追求的是心境的淡泊、灵魂的自由。)7提示:主要是曾皙的理想符合孔子以礼乐治国的政治理想,而且曾皙说得也含蓄委婉,态度谦逊。也可以认为曾皙的这段话表达了隐士的生活景象,可能隐约触动了孔子周游列国屡遭失败、心力交瘁而想过平静无为的生活的想法。8,游赏的缘由 游赏的过程 自然景物 同游人的情况 思想情绪9文中句式多变,长短相间,有多处上下两句构成整饬、巧妙的对仗,中间夹有两个间句引人思考,读来抑扬顿挫。10运用拟人手法。认为是春
48、天主动用美丽的风光召唤自己,是大自然把各种美景全部呈现出来借自己享用,富有情趣。而句中以“阳”饰“春” ,暖意融融;“景”前着一“烟”字,阳气蒸腾;“文章”一词,则写出风光多姿多彩?11李白珍惜时间,热爱生活,虽有仕途不达的郁闷和世事难料的迷惘,却没有醉生梦死地追求宴饮之乐。从序文中可以看出李白旷达、洒脱的性格特点。12如胶似漆,其乐融融。13译文:听说姐姐家有一个阁子,那么什么叫阁子呀?“奇”处:稚气未脱的小妹们的一句平常的问话,妻子竟在丈夫面前津津乐道,这透露出的是妻子的幸福感与满足感。 “南阁子”就是丈夫读书的地方,妻子自得于“南阁子” ,实际上是自得于丈夫,是对丈夫的一往情深。14(1
49、)归有光散文写人的特点是:注意选择印象最深、感触最大的细节,形声兼备,亲切可感、如写母亲以指叩扉,祖母以手阖门,妻子凭几学书,都让读者有亲眼目睹之感:自然之中注意用笔的变化。如语言描写,写母亲用转叙,写祖母、妻子则用直叙;祖母的语言描写最多,共有三次,其中两次是向孙儿讲话,一次是自言自语。每一次的言语包含的情感、所显示的心理也不相同。 (2)归有光散文的一个显著特色是:含而不露,不去刻意追求强烈的效果,却感人至深。结尾一句,使人仿佛看到归有光独白面对枇把树,胸中如有千言万语,欲吐却难畅,物是人非之叹,对亡妻的思念,尽在不言中。15(1)以民俗的懒惰及自身的迂腐来突出妻子的能干与用心。 (2)表现妻子的善良与感恩之心。两人相继去世,突出了无以言说的悲情。 (3)借自己老父的话,把全文的感伤情调推向了极致,有一种“不提起倒也罢了,一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