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百合狐惑阴阳毒病证治第三,概述,病名含义,百合病:由热病之后,余热未清,或情志不遂,郁而化火导致,以精神恍惚不定,口苦,小便赤,脉微数为临床特征。 狐惑病:感受湿热虫毒,以目赤、咽喉、前后二阴溃烂为特征的疾病。 阴阳毒:分阴毒与阳毒,与感受疫毒有关,以发斑,咽喉痛为主证。,合篇意义,百合病,论曰:百合病者,百脉一宗,悉致其病也。意欲食,复不能食,常默默,欲卧不能卧,欲行不能行。欲饮食或有美时,或有不用闻食臭时。如寒无寒;如热无热。口苦、小便赤,诸药不能治,得药则剧吐利。如有神灵者,身形如和,其脉微数。每溺时头痛者,六十日乃愈;若溺时头不痛,淅然者,四十日愈;若溺快然,但头眩者,二十日愈。其证或
2、未病而预见;或病四、五日而出;或病二十日,或一月微见者。各随证治之。(一) 【提要】论百合病的病因、症状、预后和治则,病因,大病之后正虚,营卫气血失调,余邪留连,百脉不和 情志所伤 误用用汗、吐、下,致使气阴虚损 房劳过度,病机:心肺阴虚内热,“百脉一宗,悉致其病”由于心主血脉,肺主治节而朝百脉,故心肺正常,则气血调和而百脉皆得其养。如心肺阴虚成病,阴虚而生内热则百脉俱受其累,证候百出。,证候,多变证由于阴血亏虚,神失所养所致神志:卧起不安,神志恍惚不定语言:默默不言行动饮食:欲饮食而不能食感觉:如寒无寒、如热无热 必见证口苦、小便赤、脉微数(阴虚生内热),治法:养阴清热 注意:在用药治疗同时
3、,还应配合语言开导,调畅情志和饮食调理等方法。 预后:据小便时的感觉,治疗原则,百合病,见于阴者,以阳法救之;见于阳者,以阴法救之。见阳攻阴,复发其汗,此为逆;见阴攻阳,乃复下之,此亦为逆。(九)提要 论百合病的治疗原则,“阴阳”多认为指虚寒虚热。 阴:虚寒之象,为阳虚;阳法:甘温扶阳之法。 阳:虚热之象,为阴虚;阴法:甘寒养阴之法。,证治,百合病正治法,百合病,不经吐、下、发汗,病形如初者,百合地黄汤主之。(五)【提要】论百合病的正治法,病机:郁热或余热耗伤津液,阴虚内热 治法:养心润肺,益气安神 方药:百合地黄汤百合润肺清心,益气安神生地汁益心营、清血热泉水引热下行,利小便,病案,余某,男
4、,22岁,未婚。1986年3月30初诊。患者于85年7月起病。开始于个人问题处理不当,情志不遂,自觉心慌、心跳、眠差,尔后头昏、头跳痛,时有丧失感,症状逐渐加重,食不安稳,卧不安寝,恶梦缠身,醒后头昏胀,无精打采,食欲不振,小便黄,终日忧心忡忡,不知所措。西医诊断:神经衰弱、神经官能症。服药罔效。中医又多从肝气不舒,肝脾不和,肝肾阴虚着手,内服逍遥散、四逆散、六味地黄丸、归脾丸亦无效。,又添夜间盗汗、梦遗,舌尖微红,苔薄白,脉虚数。患者不堪其苦,精神恍惚,善言谈。投百合地黄汤原方:百合40克,生地35克。停用其他药物,并嘱条畅情志,避免精神刺激。4剂后,第九天前来致谢:“服药后第三天开始症状缓
5、解,日渐好转,现已十去七八。”效不更方,考虑生地多服可致便溏,减量为百合30克,生地20克,加甘草15克补中气,再服2剂而愈。随访4年,未复发。,临床应用:本方多用于治疗一些情志病,如更年期忧郁症、癔病、神经官能症、植物神经功能失调、梅核病等,也用于急性热病后期,或余热未尽,神志恍惚者。注意事项:百合病是一种慢性虚热性疾病,不容易在短时间内治愈,往往一服中病,停药后又复发,所以在服用百合地黄汤时,应以守方为宜,长期服用,不可中间停服。,百合病误治后的治疗,百合病,发汗后者,百合知母汤主之。(二)【提要】百合病误汗后的治法,误用汗法:阴液受伤,肺阴不足,虚热更甚 出现心烦、口渴、五心烦热治法:养
6、阴清热,补虚润燥方药:百合知母汤(也可用百合地黄汤+知母)百合清心润肺,益气安神知母清热除烦,养阴止渴泉水清热利尿,导热下行,病案,王某,女,13岁,1960年4月15日在看解剖尸体时受惊吓,随后因要大便跌倒在厕所里。经抬到医院治疗,据代诉查无病,到家后颈项不能竖起,头向左右转动,不能说话,问其痛苦,亦不能答,曾用镇静剂二日无效,转来中医诊治。患者脉浮数,舌赤无苔,无其他病状,当即从“百合病”处理,用百合七枚,知母一钱五分。服药一包后,颈项已能竖起十分之七,问她痛苦亦稍知道一些,左右转动也减少,但仍不能说话,再服一剂,颈项已能竖起,不向左右转动,自称口干燥大渴,改用瓜蒌牡蛎散,服一剂痊愈。,百
7、合病,下之后者,滑石代赭汤主之。(三)【提要】百合病误下后的治疗,误下: 津液耗伤,内热加重小便短赤涩痛百合地黄汤+滑石 损伤胃气,胃气上逆呕吐、呃逆上方加代赭石 治法:养阴清热,和胃降逆 方药:滑石代赭汤,病案,李某,女,来诊时步履艰难,必以他人背负,自诉胸痛、胸闷、心悸、气短、头晕,乃按胸痹治之,投以瓜蒌薤白半夏汤之类,久治不效。细审之,该患者每于发病时除上述症外,尚喜悲、欲哭、嗳气、善太息,便于前方中合以百合、地黄、旋复花、代赭石之类,药后其症渐消。赵锡武医疗经验,百合病,吐之后者,用后方主之。(四) 【提要】误吐后的治法 误吐:损伤脾胃之阴,扰乱肺胃之气 阴愈损,虚热愈盛 虚烦不安,胃
8、中不和 治法:养阴清热,安中和胃,方解百合:补益肺气,清热润燥鸡子黄:养心胃之阴,安中和胃泉水:清热利小便临床应用:本方不论百合病误吐损伤肺胃之阴,或其他热性病后,或久病后之阴精不足,肺胃阴虚,舌红苔少乏津,脉象虚数或细数者,皆可用之;亦可用于肝昏迷、病毒性脑炎等病症而见本方证者。,百合病变证的治法,百合病,一月不解,变成渴者,百合洗方主之。(六)【提要】百合病经久变渴的外治法 一月不解:阴虚内热甚,肺津不布,胃津 已伤渴不已,治法:养阴清热 方药:内服:百合地黄汤外洗:百合洗方 “洗其外,亦可通其内”单味百合饮食调理:食百合饼,禁咸食,百合病,渴不差者,用后方主之。(七)【提要】渴不差的治法
9、,内服外洗,仍口渴不解:热盛津伤,药不胜病 治法:增强清热生津之力 方药:百合地黄汤+瓜蒌牡蛎散瓜蒌:生津止渴,清肺胃热牡蛎:咸寒引热下行,百合病变发热者,百合滑石散主之。(八) 【提要】百合病变发热的治法,发热:病久不愈,热盛于里,外达肌肤 治法:清润心肺,泄热利尿 方药:百合滑石散滑石清热利小便,狐惑,狐惑之为病,状如伤寒,默默欲眠,目不得闭,卧起不安,蚀于喉为惑,蚀于阴为狐,不欲饮食,恶闻食臭,其面目乍赤、乍黑、乍白,蚀于上部则声喝一作嘎,甘草泻心汤主之。(十)【提要】论狐惑的证治,病因:湿热虫毒 主证:湿热蕴蒸,邪正相争:发热内扰心神:卧起不安、面色乍赤、乍黑、乍白 内蕴脾胃:食欲不振
10、,恶闻饮食虫毒下蚀二阴:二阴溃疡 上蚀咽喉:咽喉溃烂(足厥阴肝经,湿热虫毒循经危害),治法:清热除湿,扶正解毒 方药:甘草清热解毒,安中 连、芩苦泄清热利湿,解毒杀虫 夏、姜辛散化湿 参、草、姜、枣补益脾胃,安中化湿,郭某,女,36岁,口腔及外阴溃疡半年,在某医院确诊为口、眼、生殖器综合征,曾用激素治疗。效果不佳。据其脉症,诊为狐惑病。采用甘草泻心汤加味,方用:生甘草30克,党参18克,生姜6克,干姜3克,半夏12克,黄连6克,大枣7枚,生地30克,水煎服十二剂。另用生甘草12克,苦参12克,四剂煎水,外洗阴部。复诊时口腔及外阴溃疡已基本愈合。仍按前方再服十四剂,外洗方四剂,患者未再复诊。赵锡
11、武医疗经验,蚀于下部则咽干,苦参汤洗之。(十一) 蚀于肛者,雄黄熏之。(十二)【提要】蚀于前后二阴的治疗,治法:清利湿热,杀虫解毒 蚀于前阴:化湿解毒苦参汤(外洗) 蚀于肛门:燥湿解毒雄黄(熏),病者脉数,无热,微烦,默默但欲卧,汗出,初得之三、四日,目赤如鸠眼;七、八日,目四眦一本此有黄字黑,若能食者,脓已成也,赤豆当归散主之。(十三)【提要】狐惑病成脓的证治,脉数、微烦、默默但欲卧:里热盛 无热汗出:病不在表,而血分已有热 目赤如鸠眼:血中之热,随肝经上注于目,为蓄热不解,湿毒不化,即将成痈脓 目眦黑:瘀血内积,脓已成熟,病热集中于局部,脾胃的影响减轻、故能食,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排脓 方
12、药:赤小豆当归散 赤小豆清热利湿,解毒排脓 当归活血,去瘀生新 浆水清凉解毒,刘某,男,25岁,战士,1980年1月21日初诊。患者自1979年10月开始眼睑微肿,继而阴茎瘙痒。10月中旬舌面出现白色溃疡,服牛黄上清丸后稍减。今年1月舌面及阴茎逐渐成片状,口唇干燥,周身倦怠不适伴有热感,小便黄。舌红,舌面见小片溃疡数处,阴茎龟头及包皮亦有数个片状溃疡,脉弦细略数。,辨证:湿热浸淫,邪毒内盛。治则:清热利湿,凉血解毒 方药:赤小豆当归散加减。当归15克,赤小豆30克,升麻12克,生地15克,木通7克,竹叶12克,甘草3克,栀子9克,水煎服,日一剂。 二诊:服上方7剂后,舌面及阴茎溃疡消失,自觉周
13、身发热已除,精神好转,小便转清,已无明显不适,舌红少苔,脉沉弦,嘱原方再服六剂,以图巩固。,阴阳毒,阴阳毒认为与疫毒感染有关,为急性发热性疾病,临床证候以发病急骤,症状以发斑、咽喉痛为特征。,小 结,百合病 病因:平素情志不遂,五志化火;伤寒热病之后出现阴液损伤 病机:心肺阴虚内热 症候:以神志恍惚不定,语言、行动、饮食、感觉异常及口苦、小便赤、脉微数 治则:养阴清热主方:百合地黄汤误汗心烦、口渴、五心烦热百合知母汤 误治:误下小便短赤、涩痛、呕吐、呃逆滑石代赭汤误吐虚烦不安,胃中不和百合鸡子汤 变证:日久变渴百合地黄汤+百合洗方+瓜蒌牡蛎散发热百合滑石散,狐惑病 病因:感染湿热虫毒 主证:咽喉、前后二阴溃疡、目赤 治法:清利湿热,解毒杀虫 内治法: 甘草泻心汤、赤小豆当归散 外治法:苦参汤外洗、雄黄熏,思考题,1试述百合病的病因、病机、证候及正治、误治和变证的治疗。 2试述狐惑病的证候特点,及临床如何辨证施治。,目的要求,掌握:百合病、狐惑病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 了解:百合病、狐惑病、阴阳毒三病的概念及合篇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