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人教历史 2019 高考一轮基础习练(10)李仕才一、选择题1、列宁说:“革命之所以如此容易发生,只是因为任何一个国家也没有像俄国那样严重地受到战争的磨难和痛苦。 ”据此可知,列宁认为( )A.俄国参加“一战”引发了“二月革命”B.俄国爆发“二月革命”具有历史必然性C.俄国是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D.“一战”前夕的沙皇政府的统治最脆弱【答案】A2、新航路开辟后,各种新的商业组织在欧洲纷纷出现,如股份公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等。这表明( )A.西欧商业经营方式的发生转变B.资本主义世界市场初步形成C.商业资产阶级的地位逐渐上升D.资本主义经济结构的新变化【答案】A【解析】股份公
2、司、期货贸易、近代商品和证券交易所是商品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一种全新的经营方式,故 A 项正确。3、下面是发生于 1894 年的某场战争双方兵力、损失对比表。下列相关说法正确的是( )项目 参战舰艇(艘) 火炮(门) 兵力(人) 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中方 10 191 2 052 5 艘沉没 1 200日方 12 272 3 566 5 艘重伤 300A.北洋舰队损失较大B.北洋水师实力损失过半C.日本舰队毫发无损D.中国军队率先撤离导致中国惨败【答案】A2【解析】黄海海战后,北洋水师主力尚存,排除 B;黄海海战中,日本有五舰重伤,三百人伤亡,排除 C;黄海海战中,日本率先撤离战场,排除
3、 D。从“舰船损失” “伤亡人数”两项对比来看,中国损失较大,故 A 项正确。4、下图为 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中国出口商品分类比重示意图,它反映出当时中国( )A.传统手工产品的质量下降B.开始卷入资本主义世界市场C.沦为列强资本输出的场所D.民族资本主义工业有所发展【答案】D15.1914 年 10 月张謇在给大总统的呈文中提出“棉纱土布,无论何种花色种类,所有常关、海关、厘金、落地捐等项税厘,一律免除。因吾之工业幼稚,恐为先进国所压制,则发达无期” 。呈文反映了( )A.民族工业发展迅速B.经济主权意识增强C.列强经济侵略加剧D.民族工业缺少保护【答案】B【解析】材料所提建议有利于民
4、族工业的发展,但不能说明民族工业发展迅速,故 A 项错误;材料中的免税和保护民族工业的主张说明,面对西方国家的经济侵略,国内有识之士维护经济主权意识增强,故 B 项正确;材料无法说明列强经济侵略加剧,且一战期间列强放松对中国的经济侵略,故 C 项错误;辛亥革命后政府采取了一些政策保护民族工业,故D 项错误。35、有学者认为:“八二宪法”是对“五四宪法”甚至共同纲领的一种结构性的回归。正是在具有回归内涵的改革进程中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这说明“八二宪法”( )A.与共同纲领性质完全一致B.将“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C.为改革与稳定提供了法律保
5、障D.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答案】C【解析】 共同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国家的性质是新民主主义国家, “八二宪法”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第四部宪法,规定国家的性质是社会主义国家,A 项错误;“依法治国”首次写入宪法是在 1999 年,B 项错误;“改革才始终在相对保守的改良主义轨道上前进,而没有演变成再一次的激进主义革命”说明“八二宪法”有利于保证改革的稳定进行,C 项正确;把市场经济体制作为改革目标是 1992 年中共“十四大”提出的,D 项错误。6、阅读西方国家经济发展情况表 。针对表中所反映的经济发展问题,西方国家采取了( )大力发展“混合经济” 增加政府对经济的干预 减少政府的
6、财政支出 削减社会福利开支GNP 年增长 失业率 物价指数年增长率19681972 年 4.3% 3.2% 4.8%19731975 年 2.4% 5.3% 9.4%A. B. C. D.【答案】B7、1948 年 10 月丘吉尔提出了三环外交思想,他认为当时并存的三个圆环将西方串联起来:第一环是英联邦;第二环是英国、美国等英语国家;第三环是联合起来的欧洲。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的国家。这体现了英国( )A.迈出了西欧联合的关键一步4B.对美国有利用与轻视的心态C.强调国家利益淡化意识形态D.力图保持自己昔日大国地位【答案】D【解析】根据材料“英国是唯一一个在每一环中都占重要地位
7、的国家”可以看出英国对自己大国地位的迷恋,故 D 项正确。8、1984 年 3 月 24 日, 福建日报刊登了本省五十五名厂长、经理联名写给省委、省政府的一封公开信(见下图)。这封公开信很快轰动全国。厂长、经理们的“呼吁”源于( )A.计划经济体制的弊端日益显露 B.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C.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的成就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答案】A【解析】材料中五十五名厂长、经理的呼吁“请给我们松绑”指的是企业受计划经济体制的束缚,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故 A 项正确;平均主义的分配原则阻碍农业发展,与材料内容不符,故 B 项错误;从材料五十五名厂长、经理的呼吁“请给我们松绑”
8、得不出改革开放取得巨大的成就,而是要改革从农业转向工业,故 C 项错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深入人心是在 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故 D 项错误。二、非选择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1937 年抗日战争爆发,东南沿海地区被日军占领,中国军费开支剧增,财政状况极为窘迫。中国 108 所高等院校中,91 所遭日军轰炸,25 所院校被迫停办。 “抗战是长期的,各种人才都不可缺少,而战后的建国事业,更需要大量人才,因此教育不能中断,是中国可以薪火相传的根本” ,这是当时中国政府的基本判断。政府有计划地将沦陷区 90%的高级知识分子和 37 所高校转往大后方。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 33
9、所(31%),教员增加了 3 623 人(48%),学生增加了 41 575 人(99%)。在教育规模扩大的同时,国民政府也重视大学的科学研究。1938 年到 1944 年,经济部共5获准专利 423 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 182%。时任驻华参赞的英国著名学者李约瑟认为:“这七年间的科学进步与贡献,比起过去 30 年来,在质在量皆有增无减。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 66 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等 8 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摘编自侯杨方不绝的薪火:抗战时期的教育(1)根据材料指出抗战时期国民政府教育改革的时
10、代背景。(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论证材料中李约瑟的观点。【答案】(1)背景:抗日战争全面爆发;东部的高校遭受破坏,被迫内迁;国民政府对教育的重视。(2)论证:李约瑟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教育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学校数量增加、高校规模扩大;重视科学研究;科技专利数量增加;培养出一批杰出科学家。第(2)问,首先点明李约瑟的观点是认为抗日战争时期,中国的教育科技有了长足的发展。结合材料中“抗战期间,全国专科以上高校增加了 33 所(31%),教员增加了 3 623 人(48%),学生增加了 41 575 人(99%)”得出教育规模扩大,根据材料中“1938 年到 1944 年,经济部共获准专利 423 项,是从民国初年到战前专利总数的 182%”得出政府重视科研, “抗战期间国民政府还选拔了 66 名的自费或公费留学生赴美国和欧洲各国,其中包括两弹一星元勋王大珩、黄纬禄等 8 人,超过了两弹一星元勋总数的三分之一”得出抗日战争时期培养了一批杰出的科学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