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8-2019 苏教版语文选修唐诗宋词选读(选练 6)李仕才一、基础巩固层1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A闻道欲来相问讯 问讯:探望B犹自音书滞一乡 犹自:仍然是C肯将衰朽惜残年 肯:愿意D吊影分为千里雁 吊影:形影相吊,孤独寂寞【解析】 C 项,肯:岂肯。【答案】 C*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错误的一项是( )A晓镜但愁云鬓改 云鬓:美发如云B猜意 雏竟未休 猜意:猜想C残星几点雁横塞 横塞:越过关塞D凫雁满回塘 回塘:回到池塘【解析】 D 项, “回塘”应为“曲折回环的池塘” 。【答案】 D2古人常借“杜鹃”寄寓哀怨、悲苦的情思。下列诗句中没有表现这种情思的一项是
2、( )A其间旦暮闻何物?杜鹃啼血猿哀鸣。B杜鹃也报春消息,先放东风一树花。C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D可堪孤馆闭春寒,杜鹃声里斜阳暮。【解析】 “杜鹃”报春,繁花满树,表现的是盎然春意。【答案】 B3陆游西村诗中“茂林风送幽禽语,坏壁苔侵醉墨痕”两句,以“声” “色”调动人的听觉和视觉感受。下列诗句“声色兼备”的一项是( )【导学号:75302029】A梁台歌管三更罢,犹自风摇九子铃。(李商隐齐宫词)B横笛闻声不见人,红旗直上天山雪。(陈羽从军行)C春来茗叶还争白,腊尽梅梢尽放红。(韩元吉送陆务观福建提仓)D梅子留酸软齿牙,芭蕉分绿与窗纱。(杨万里闲居初夏午睡起二绝句其一)【解析】 本
3、题考查对古代诗歌内容的理解和对其表达技巧的分析。所谓“声色兼备”实为视听结合的手法。B 项中, “横笛闻声”为听觉, “红旗”和“雪”为视觉,体现了“声色兼备” ;A 项中, “歌管”和“铃”只是体现了听觉;C 项中, “争白”和“放红”只是体现了视觉;D 项中, “留酸软齿牙”体现了味觉, “分绿”体现了视觉。【答案】 B24下列诗句所用手法与其他三项不同的一项是( )A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B楼船夜雪瓜洲渡,铁马秋风大散关。C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D细草微风岸,危樯独夜舟。【解析】 “丝”即“思” ,一语双关。其他为列锦手法。【答案】 C5下列说法错误的一项是( )【导学号:7
4、5302030】A 寄扬州韩绰判官既写了景美、人美,又写了传说之美,使美妙的传说与秀美的扬州城融合在一起,让人心驰神往。B李商隐的无题中“相见时难别亦难,东风无力百花残” ,以抒情开篇,再用景物作烘托,显得摇曳多姿。这一联好就好在先以“见难”加重“别难”的分量,后以花比喻美好年华将逝,极力渲染了“黯然销魂者,唯别而已矣”的悲凉气氛。C 安定城楼通篇运用典故,却无晦涩之感,反而将低沉的心情表达得十分充分、确切。D温庭筠商山早行中“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用十个名词将旅人清早赶路时的情景,有声有色地表现了出来。【解析】 C 项, “低沉的心情”错误,诗歌表达了诗人用世的决心和对隐居的向往,嘲讽
5、、鞭挞了那些猜忌自己的朋党势力。【答案】 C6文学常识填空。(1)李商隐,_代著名诗人,字义山,号玉谿生。一生郁郁不得志。有李义山诗集 ,著名诗作有_、_、_等。(2)杜牧,字_,唐代诗人,与_并称“小李杜” 。作品集有_。(3)温庭筠,字飞卿,太原人。诗与_齐名,人称“温李” ;词与_齐名,人称“温韦” 。【答案】 (1)唐 无题 贾生或(夜雨寄北) 锦瑟(2)牧之 李商隐 樊川文集(3)李商隐 韦庄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空缺的部分。(1)晚唐诗感时伤怀,风格多样,个性鲜明,散发出秋花的晚香。如李商隐的“相见时难别亦难,_” ;杜牧的“_,不用登临恨落晖” ;赵嘏的“残星几点雁横塞,_”等诗句,
6、作者或登楼远眺,或登高怀古,其感情基调给人以“落日余晖”之感。(2)古代诗词常以“月”烘托意境。李商隐的无题中“晓镜但愁云鬓改,_”,杜牧的寄扬州韩绰判官中的3“_,玉人何处教吹箫” ,温庭筠的商山早行中的“_,人迹板桥霜”都通过“月”烘托自己的情感。【答案】 (1)东风无力百花残 但将酩酊酬佳节 长笛一声人倚楼(2)夜吟应觉月光寒 二十四桥明月夜 鸡声茅店月二、阅读提升层8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导学号:75302031】苏武庙温庭筠苏武魂销汉使前,古祠高树两茫然。云边雁断胡天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 ,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 不见封侯印 ,空向秋波哭逝川。【注】 甲帐:
7、汉武帝所造的帐幕。茂陵:汉武帝的陵墓。封侯印:苏武持节归来,汉宣帝赐爵关内侯,食邑三百户。(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句“魂销”二字,真切传神地写出了苏武在异域度过漫长岁月,骤见汉朝使者时,强烈复杂难以言表的激动心情。B颔联像两幅图画。一幅是望雁思归图,表现了苏武在胡地对祖国的思念。另一幅是荒塞归牧图,展现了苏武单调、孤寂的牧羊生活。C颈联写苏武在匈奴时与出使时的人事变换,流露出恍如隔世的感慨。 “非甲帐”意指不是武帝时的甲帐,隐含着对武帝的追思。D颈联先说“回日”再说“去时” ,调整时空顺序, “化板滞为跳脱” ,在意思不变的情况下增加了诗的动荡离合之美。【解析】 C
8、项, “在匈奴时”错误,应为“从匈奴回国时” 。【答案】 C(2)诗题为“苏武庙” ,但诗中实写苏武庙的文字并不多,而是大量运用虚写来呈现内容。请问这样安排有什么好处?【答案】 好处:大量运用虚写,通过想象,形象生动地展现了苏武出使时英气勃发的情景,苏武被扣留匈奴牧羊、思归的凄凉痛苦生活,以及回到汉朝后物非人也非、恍若隔世的感慨和对汉武帝的无限追思。塑造了一个爱国忠君、富有高尚民族气节的汉臣形象。9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访 秋4李商隐酒薄吹还醒,楼危望已穷。江皋当落日,帆席见归风。烟带龙潭白,霞分鸟道红。殷勤报秋意,只是有丹枫。【注】 此诗为诗人客居桂林所作。(1)对这首唐诗的赏析
9、,不恰当的一项是( )A “酒薄吹还醒” ,是经过长久的离别,尝尽愁苦滋味以后,盘纡于胸中的感情的猛然倾泻,给人以十分强烈的感染。B诗歌的前两句虚实结合,蕴含着深厚的诗意;“还” “已”二字,使得诗句上下紧密联系,曲折起伏。C颔联用“江皋” “落日” “帆席” “归风”四种物象生动地描绘出一幅落日归帆图,颈联则选取“烟” “龙潭” “霞” “鸟道”四种物象组成一幅桂州山水画。D最后一联,字字浸透着作者的思乡之泪,那火红的丹枫,又给人留下想象的余地,令人回味无尽。【解析】 B 项, “虚实结合”在诗中体现不出来,应为“情景交融” 。【答案】 B(2)这首诗是如何表现“访秋”之“访”的?请作简要分
10、析。【解析】 诗题是“访秋” ,而全诗通过形象的景物描写,婉曲深沉地表达出无穷的乡思,这已是一层曲折。中间各联在具体的描写中,又起伏变化,峰回路转,用笔极尽曲折之妙。作答时,可紧扣“访”字,逐联进行分析。【答案】 诗人将“访秋”写得一波三折。首联:薄醉思乡,高楼望秋。秋天当归而未归,欲借异乡访秋自我安慰。颔联、颈联:南方秋意难访,徒增羁旅惆怅。异乡落日、归帆、烟白、霞红,虽然所见皆晴秋爽朗之景,却极难发觉。尾联:终于访得秋意,聊慰苦苦乡思。唯有“丹枫”怜我,以一树火红,报我真正秋意。10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下面的题目。【导学号:75302032】柳长句杜 牧日落水流西复东,春光不尽柳何穷。巫
11、娥 庙里低含雨,宋玉 宅前斜带风。不嫌 榆荚共争翠,深与桃花 相映红。灞上汉南千万树,几人游宦别离中。【注】 巫娥,指巫山神女,亦泛指美女。宋玉,战国楚国人,是楚国继屈原之后的第二大诗人。仕途坎坷,政治上终不得志。不嫌,一作“莫将” 。与桃花,一作“感杏花” 。5(1)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引兴托喻,借景抒情,写“落日” “流水” “春光” “柳树” ,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B颈联两句,色彩艳丽, “翠”和“红”是春天常见的颜色,突出了春天的蓬勃生机。C尾联借柳伤别,新春柳绿,在游宦的别离中抒发对家人的依依不舍,抒情真切、自然。D诗的前六句写景,写柳树的婀娜多姿,柳在榆
12、荚、桃花映衬下的妖娆,景中融情。【解析】 A 项, “营造了令人伤感的氛围”不恰当,写“落日” “流水”意在突出时光的流逝,写“春光” “柳树”意在突出春景之胜。【答案】 A(2)本诗的颔联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答案】 “含” “带”二字写柳因雨重而低垂,因风拂而斜飘,突出柳树的动态美,表达了诗人对柳的喜爱。“巫娥” “宋玉”用典,诗人以“巫娥”来象征自己美好高洁的情趣;诗人以宋玉自比,表达了虽怀才不遇宦途失意而仍矢志不渝的操守。三、语言表达层11请将“鸡声茅店月,人迹板桥霜”一联改写为十二字或十四字的对联。【答案】 (示例)鸡声茅店残月,人迹板桥微霜。鸡声茅店映残月,人迹板桥落
13、微霜。12找出下面文字在语言表述方面存在的 3 处错误(包括标点),并加以改正(错误只填序号)。(1)李商隐十岁那年,父亲在幕府中去世。(2)孤儿寡母扶丧北回郑州, “四海无可归之地,九族无可倚之亲” 。(祭裴氏姊文)(3)虽在故乡,却情同外来的逃荒者。(4)或者正是由于家世的孤苦不幸,加之瘦羸文弱,形成他易于感伤的性格,(5)但同时也促使他想通过科举,振兴家道。错处 修改【答案】6错处 修改(2) “。 ”放在“(祭裴氏姊文)”后(3) “外来的”去掉(4) “或者”改为“或许”13.下面这副对联有明显对仗不工整的地方,在不改动字句的前提下,请适当调整下联词语的顺序,使上下联对仗工整。【导学
14、号:75302033】上联:胜地据淮南,看云影当空,与水平分秋一色;下联:桥过下扁舟,何处问箫声,有人吹到月三更。(扬州二十四桥联)【答案】 修改后的下联:扁舟过桥下,问箫声何处,有人吹到月三更。14(2018全国卷)下面是某报社一则启事初稿的片段,其中有五处词语使用不当,请找出并作修改。要求修改后语意准确,语体风格一致。【导学号:75302034】如果您是重大事件的参加者,事故现场的目击者,业界内幕的打探者,社会热点的关爱者请与我报“社会深度”栏目联系。本栏目长期公开征询有价值的新闻线索,等着您的支持。【解析】 本题给出的是某报社一则启事片段,明确题目中“五处词语使用不当”的提示,注意从书面语的使用以及词语的搭配、得体、感情色彩等方面考虑。本则启事中,“参加者”与“重大事件”搭配不当,应将“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参与者” ;“打探者”用语不庄重,应改为“知情者” ;“关爱者”与“社会热点”搭配不当,应将“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征询”与“线索”搭配不当,应将“征询”改为“征集” ;“等着”用语口语化,应改为“期待”或“等待” 。【答案】 (示例)(1)“参加者”改为“亲历者”或者“参与者” ;(2)“打探者”改为“知情者” ;(3)“关爱者”改为“关注者” ;(4)“征询”改为“征集” ;(5)“等着”改为“期待”或者“等待”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