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去一不回, 千去千不还。 崖州在何处, 生度鬼门关。 -白居易,疟 疾,疟原虫 Plasmodium,4 species infecting human,1、间日疟原虫 (Plasmodium vivax) 2、三日疟原虫 (P. malariae) 3、恶性疟原虫 (P. falciparum) 4、卵形疟原虫 (P. ovale),严重性,主要风险区域是非洲,东南亚,印度和南美洲 (在发展中国家疟疾是发病率和死亡率的主导因素),疟疾每年导致3百万人死亡和5亿个急性临床案件,多数死亡发生于儿童,死亡率为3000名/天,高风险人群包括儿童,孕妇,旅行者,难民以及进入 发病地区的劳工,生活史,
2、人体内发育阶段 红细胞外期 红细胞内期,按蚊体内发育阶段,生活史,在人体内无性生殖,在蚊体内有性生殖,迟发型,速发型,子孢子,裂殖体,子孢子,裂殖子,RBC外期(在肝细胞内),RBC内期(在红细胞内),环状体,大滋养体,裂殖子,配子体,裂殖体,(RBC破裂),配子,合子,动合子,囊合子,阳性按蚊叮人吸血 子孢子进入人体到达肝脏侵入肝C 红外期裂体增殖,形成裂殖体肝C破裂,释放裂殖子(部分被吞噬,部分侵入红细胞)目前认为子孢子有两种: 速发型子孢子(TS) 迟发型子孢子(Bs) (休眠体,进入肝脏处于休眠状态的子孢子是间日疟复发的根源),红细胞外期肝细胞内,行裂体增殖形成裂殖子,P.v. 8d;
3、 P.f. 6d; P.m. 12d,红外期裂殖子,红细胞内期裂体增殖/配子体形成,红外期裂殖子,侵入RBC,环状体(早期滋养体),大滋养体,早期裂殖体,成熟裂殖体,48h,RBC 破裂,裂殖子释放,裂殖周期,配子体 配子体,侵入RBC,四种疟原虫生活史比较,P v 7天 (速发型) 48小时一年以上(迟发型)P f 6天 36-48小时P m 12.5天 72小时 P o 9天 48小时,红外期发育时间,红内期发育时间,在蚊体内发育(配子生殖/孢子生殖),按蚊吸血,各期疟原虫 进入蚊胃内,配子体发育形成 配子,结合受精 形成合子,动合子(新月形),穿过胃壁,在弹力纤维膜下形成卵囊),入蚊血腔
4、至唾液腺,卵囊孢子生殖,破裂 子孢子逸出,蚊胃基底膜下发育(孢子生殖),几个重要的概念:疟疾发作:疟原虫红内期裂殖体发育成熟后,胀破红细胞,大量裂殖子、疟原虫代谢产物、残余变性的血红蛋白及红细胞碎片通过血液循环,刺激体温调节中枢,导致宿主出现周期性寒站、高热和出汗的典型症状,称为疟疾发作。再燃:急性疟疾患者发作停止后,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下,红细胞内残存的疟原虫因抗原变异和机体免疫力下降,重新大量繁殖,再次引起疟疾发作的过程,称为再燃。复发:疟疾初发后,红细胞内的疟原虫已被消灭,在无重新感染的情况下,经过半年或更长时间有出现疟疾发作,称为复发。复发是由肝细胞内迟发型子孢子结束休眠状态后,经裂体繁
5、殖而引起疟疾的发作。 恶性疟原虫和三日疟原虫无迟发型子孢子,不引起复发。,生活史要点,1、终宿主:按蚊 中间宿主:人,2、感染期;子孢子,3、感染方式:,(1)人被含子孢子按蚊叮咬, 子孢子注进人体。 (2)输血感染。 (3)胎传感染。,形态学,疟原虫无色透明,基本构造为核、胞质、胞膜。用吉姆萨染色或瑞氏染色后,光镜下核红色,胞质蓝色,疟色素不着色,为棕褐色。薄血膜中形态分为:小滋养体、大滋养体 、裂殖体、配子体。,以p.v.为例。吉氏或瑞氏染色。,1、环状体(早期滋养体),胞质环状、蓝色。细胞核1个,红色。,2、滋养体,胞核增大,胞质增多。出现伪足、疟色素、薛氏小点、被寄生RBC胀大。,模式
6、图 实物照片,细胞核,细胞质,早期滋养体(环状体),晚期滋养体(大滋养体),模式图 实物照片,薛氏点,疟色素,3、裂殖体核分裂、胞质也分裂,形成裂殖子。疟色素成堆。被寄生RBC胀大明显。,圆形或椭圆形,疟色素分散,核增大,1个。胞质占满胀大RBC。配子体,配子体。,4、配子体,裂殖子,疟色素,裂殖体,配子体,致病 Pathogenesis,致病阶段:红内期,机理: 1、红内期裂体增殖完成 裂殖子、代谢物、 RBC碎片等物WBC吞噬内源性致热物刺激体温调节中枢 2、TNF等细胞因子,发作间隔: P.v./ P.o. 隔日 P.f. 隔天或不规则 P.m. 隔二天,典型症状: 周期性寒颤,发热,出
7、汗,疟疾发作 malaria paroxysm,贫 血 Anemia,原因:1、疟原虫直接破坏RBC,特别是p.f.。2、脾功能亢进,正常RBC被吞噬破坏。3、骨髓造血功能被抑制,RBC生成障碍。4、免疫病理引起RBC的溶解、吞噬、破坏。,脾肿大急性期:脾充血,并有单核巨噬细胞增生,脾明显增大,质软慢性期:脾高度纤维化,包膜增厚,质地坚硬,临床分型:(1)脑型疟 (2)胃肠型(3)超高热型,以脑型疟最常见也最危险。 脑型疟的临床表现为:头痛、谵妄、昏睡或昏迷、惊厥等,凶险型疟疾,诊断,病原学:厚、薄血膜涂片染色法 Wright stain; Giemsa stain 免疫学:抗原/抗体检测 分
8、子探针:DNA杂交;PCR等,病原检查,1.厚血膜法,2.薄血膜法,采血部位:无名指或耳垂末梢血液。小孩在足后根。 采血时间:p.v. p.m.在发作数小时至10余小时内。 p.f. 在发作开始时采血。 血液涂片:,虫期、虫种、密度,流行,传染源:病人及带虫者(阳性配子体血症者)传播媒介:中华按蚊、大劣按蚊嗜人按蚊、微小按蚊易感人群:无免疫力人群,尤以儿童、孕妇易感,防治,综合性防治措施 消灭传染源:查治病人 切断传播途径:防蚊灭蚊 保护易感人群:化学预防;疫苗等,治疗,杀灭红外期原虫伯喹 杀红内期原虫氯喹、青蒿素 杀配子体伯喹(伯氨喹啉) 杀子孢子乙胺嘧啶,抗疟药的应用,根治间日疟:氯喹+伯
9、喹 无抗性恶性疟:氯喹 抗氯喹恶性疟:青蒿素/甲氟喹/咯萘啶,青蒿素,2011年度拉斯克奖公布获奖名单,中国科学家屠呦呦因发现并提炼出用以治疗疟疾的青蒿素而获得“临床医学奖”。,以表彰她“发现了青蒿素一种治疗疟疾的药物,在全球挽救了数百万人的生命”。这是中国科学家首次获得拉斯克奖,也是迄今为止中国生物医学界获得的世界级最高大奖。,积极防御疟疾,世界首富、美国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及其夫人梅林达在莫桑比克进行访问。在接受采访时,比尔盖茨说:“疟疾吞 噬了非洲无数的人民和非 洲的经济潜力,它是导致 非洲贫穷的罪魁祸首之一。” 为此,他为全球抗疟疾战斗捐款数亿美金,以用来研制新的抗疟疾疫苗和药物。,机会致
10、病原虫,某些寄生虫在健康宿主体内不表现明 显致病,处于隐性感染状态;当宿主免疫 力受损时原虫出现异常增殖,致病力增加, 可使患者致死。,(opportunistic protozoa),刚地弓形虫,Toxoplasma gondii,弓形虫属机会致病原虫。 弓形虫病是人兽共患寄生虫病,是艾滋病患者致死原因之一,也是当今致畸胎的四大原因之一。,形态 (中间宿主体内),人或温血动物有核细胞内 滋养体:速殖子 包囊Cyst :有囊壁,内含大量缓殖子,速殖子(tachyzoite) 主要寄生于中间宿主的有核细胞内,呈不对称的新月形,一端较尖,一端钝圆,一侧扁平,另一侧膨隆,大小约47m23m。,Tac
11、hyzoites of Toxoplasma gondii in macrophages of mouse in peritoneal exudate. (SEM),包囊(cyst),1、外形:包囊圆形或椭圆形 2、大小:直径5m-100m 3、虫体结构:有一层弹性坚韧囊壁,囊内滋养体称缓殖子,内含几个至几千个缓殖子,形态(终宿主体内),猫科动物小肠上皮细胞内 裂殖体:无性增殖 配子体:雌雄配子受精 卵囊Oocyst :含2个孢子囊,各含4个子孢子,卵囊(oocyst) 卵囊是随猫科动物的粪便排出体外,为圆形或椭圆形,大小约1012m, 成熟的卵囊内含2个孢子囊,每个孢子囊含有4个呈新月形的子
12、孢子。,生活史(循环传播型),卵囊(猫粪排出),速殖子(假包囊),包囊(缓殖子),裂殖体/子,配子体,合子,(中间宿主人、猪等动物),(终宿主猫),子孢子,口入,弓形虫的生活史,生活史要点,感染期:卵囊,包囊,速殖子 感染方式: 垂直传播 - 胎盘 水平传播 - 口入、输血、伤口等 寄生部位:除红细胞外,所有的核细胞内。 宿主关系:(1)终宿主兼中间宿主:猫科动物。 (2)中间宿主:人、羊、猪、牛、猫都可寄生,只能无性生殖,致病机制,速殖子细胞内增生与破坏 包囊累及重要脏器、组织 代谢物等致变态反应,获得性弓形虫病Acquired toxoplasmosis,免疫功能正常时 多数无症状(90%
13、) 少数可见:急性淋巴结炎视网膜脉络膜炎;罕见肺炎,肝炎,心肌炎, 脑膜脑炎,免疫功能缺陷时重症型,全身性感染(脑炎、心肌炎和 肺炎),预后差。隐性感染激活,发病,获得性弓形虫病Acquired toxoplasmosis,弓形虫淋巴节肿大,弓形虫眼病,脑弓形虫病标本,先天性弓形虫病,一般只发生母体在怀孕期感染者。据统计,母体在孕 期感染者,约50的胎儿得先天感染。,只发生于初产妇。受染胎儿或婴儿多为隐性感染,有的出生后数月或数年才发病。,(1)妊娠早期(前3个月):感染的胎儿病情较重,往往不能完成妊娠(流产、早产、畸胎、死胎)。,(2)妊娠中晚期:胎儿感染率相对较高(与早期比),但病损多数较
14、早期轻,常见的有小脑积水,小脑畸形、脑钙化,精神障碍,眼球畸形,脉络膜视网膜炎及肝脾肿大合并黄疸等。存活的胎儿常因脑部损害,智力发育不全或癫痫。,先天性弓形虫病Congenital toxoplamosis,四联症视网膜脉络膜炎脑积水脑钙化小头畸形,弓形虫病畸形儿,先天性弓形虫病(婴儿肠管外露),脑水肿,弓形虫病内脏外翻畸形儿,弓形虫病畸形儿,胎盘粘住头部,先天性弓形虫病(无脑婴儿),先天性弓形虫病,小头畸形,脑积水-大头畸形,先天性弓形虫病,斜视,斜视、弱智,斜视、脑瘫,实验室诊断,病原学:组织体液活检,涂片染色动物接种分离、细胞培养、 PCR测DNA。 免疫学:测抗体(IgG+:有感染; IgM+:可能是新感染)测抗原、羊水测抗体,流行,传染源:猫、家畜和野生温血动物 传播途径:人 (胎盘,输血) 人动物 (肉食品,水) 人动物 (食肉) 动物,弓形虫阳性率,人群抗体阳性率法国 45%美国 25-36%日本 15-40%中国 5-10% 家畜 猪 28-71%猫 5-85%,流行特点,生活史多期均有传染性 多传播途径 多宿主、寄生部位 中间宿主间可相互传播 组织内包囊存活长,卵囊抗力大 猫为主要传染源(粪便内卵囊污染),防治原则,治疗患者:乙胺嘧碇,磺胺嘧啶螺旋霉素 预防为主:不食未煮熟肉类/生菜 严格个人卫生及食品卫生要求 孕妇防止与猫接触、产前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