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1 -台风的形成及影响摘要:台风每年给人类带来巨大的危害。文章阐述了台风的成因与危害,并从正反两个反面分析了台风对人类的影响,介绍了人类对台风的防御措施。关键词:台风,利弊,防御每年的台风,都会给人类造成巨大的灾害,尤其是沿海城市。但台风究竟是怎样形成的呢,它的危害到底有多大,是否它一点益处都没有呢?1、台风名称由来,形成原因及产生条件1.名称由来:希腊神话中一位泰坦神的名字为提丰或又译堤福俄斯,象征风暴的妖魔巨人。该词在希腊语中义为“暴风”或“冒烟者” 。堤丰也象征恶风。 神谱说它战败后,从身上生出无数股狂台,专门滋害往来的海船。这个希腊词到波斯变为 (Tufn ) ,特指印度洋的风暴,
2、到了英语里便成了Typhoon。中文台风一词的由来,有人认为来自台湾的“台” ,也有说就是 Typhoon 的音译。但据清王士禛香祖笔记 , “台湾风信与他海殊异,风大而烈者为飓,又甚者为台。飓倏发倏止,台常连日夜不止。正、二、三、四月发者为飓,五、六、七、八月发者为台。 ”可见今日的“台风”一词,源出彼时的“台”字。仅此一字,不太可能是音译 typhoon。又有说该词源于粤语“大风”者,因为粤语中“大风”发音为“tai fong ”,传至英语成 typhoon,再译回普通话成“台风” ;或源自闽南语“风筛” 。2.形成原因:台风,是热带海面受太阳直射使海水温度升高,并蒸发形成水汽升空,而周围
3、较冷的空气又流入补充,然后再上升,如此循环,使整个气流不断扩大形成“气流柱”,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风。由于海面广阔,无遮无拦,会使气流不断循环,气流柱的直径不断得以加大,其圆形涡旋的半径可达数百乃至上千千米,其高度可达 20 千米以上。同时,由于地球由西向东高速自转,致使气流柱和地球表面由于相对运动而产生磨擦,并且越接近赤道磨擦力就越强,这样,将引导气流柱作逆时针漩转(南半球系顺时针漩转)。由于地球自转的速度很快,而气流柱的移动速度滞后于地球的自转,这便形成了我们感觉上的气流柱西行。当近地面的最大风速到达或超过每秒 17 米时,我们就称之为台风(在大西洋或北太平洋东部又称之为飓风),这就是我们现在
4、所说的台风的形成和台风的行进路径。3.形成条件:(1)要有广阔的高温、高湿的大气。热带洋面上的底层大气的温度和湿度主要决定于海面水温,台风只能形成于海温高于 2627的暖洋面上,而且在 60 米深度内的海水水温都要高于 2627;(2)要有低层大气向中心辐合、高层向外扩散的初始扰动。而且高层辐散必须超过低层辐合,才能维持足够的上升气流,低层扰动才能不断加强;(3)垂直方向风速不能相差太大,上下层空气相对运动很小,才能使初始扰动中水汽凝结所释放的潜热能集中保存在台风眼区的空气柱中,形成并加强台风暖中心结构;(4)要有足够大的地转偏向力作用,地球自转作用有利于气旋性涡旋的生成。地转偏向力在赤道附近
5、接近于零,向南北两极增大,台风发生在大约离赤道 5 个纬度以上的洋面上。二、台风影响1.负面影响台风对人类的危害是巨大的。其危害性主要来自以下八个方面:(1)强风。台风是一个巨大的能量库,其风速都在 17 米/秒以上,甚至在 60 米/秒以上。据测,当风- 2 -力达到 12 级时,垂直于风向平面上每平方米的风压可达 230 公斤。而且风力与风速的平方成正比,一个以100 米/秒速度行进的台风,每平方米建筑物承受的风压可达 2.5 吨。在如此强大风力的作用下,海上船只很容易被吞没而沉入海底;在陆地上,会造成人畜伤亡,建筑物摧毁,农作物也会被一扫而光。所以,强风具有极强的破坏性。(2)暴雨。台风
6、是最强的暴雨天气系统之一。一次台风登陆,降雨中心一天之中可降下 100-300mm的大暴雨,少数台风甚至能够产生 1000mm 以上的特大暴雨。台风带来的暴雨强度大,洪灾出现频率高,波及范围广,来势凶猛破坏性极大,是最具危险性的自然灾害 1。1975 年我国的第 3 号台风在淮河上游所产生的特大暴雨,创造了中国大陆地区的暴雨极值,形成了河南/75.80 特大洪水。(3)风暴潮。所谓风暴潮,就是当台风移向陆地时,由于台风的强风和低气压作用,会形成海水向海岸方向的强力堆积,致使潮位猛涨,海浪排山倒海般压向海岸,可使沿海水位上升 5 到 6 米之多,不仅会造成海岸侵蚀,海水倒灌和土地盐渍化,而且风暴
7、潮与天文大潮高潮位相遇,还会产生极高潮位,导致潮水漫溢,海堤溃决,淹没城镇农田,冲毁房屋和各类建筑设施,造成大量人员的伤亡和财产损失。如我国的“96080”和“97110”号台风,曾使江苏省沿江沿海出现了超历史的高潮位;2008 年 9 月 23 日,美国路易斯安那州新奥尔良市由于受飓风/丽塔 0 袭击,其风暴潮导致工业运河的大堤出现 3 大缺口。据美国应急部门统计,“丽塔”至少摧毁该州 6000 所房屋,受影响的人数高达 520 万,直接经济损失至少为 82 亿 2美元之多。(4)疾病。热带气旋过后所带来的积水,以及下水道所受到的破坏,可能会引起流行病。41(5)破坏基建系统:热带气旋可能破
8、坏道路,输电设施等等,阻碍救援的工作。(6)农业。风、雨可能破坏鱼、农产物,导致粮食短缺。(7)盐风。海水的盐分随著热带气旋引起的巨浪被带到陆上,附在农作物的叶面可导致农作物枯萎,附在电缆上则可能引起漏电。(8)加强季风寒流或大陆反气旋强度。当热带气旋遇上相当强烈的大陆寒流时,两者之间的气压梯度增加,后者会吸收热带气旋的能量,使寒流增强。1987 年 11 月至 12 月间,西太平洋的台风莲娜在南中国海北部遇上当时最强烈的西伯利亚寒流,使香港的气温由摄氏 26 度急速下降至 9 度以下,冬季提早降临。2.正面影响在我国沿海地区,几乎每年夏秋两季都或多或少会遭受台风的侵袭,作为一种灾害性天气,可
9、以说提起台风没有人会对它表示好感。然而,凡事都有两重性,台风在给人类带来灾难的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不少的益处:(1)台风这一热带风暴的出现,能为人类提供(输送)大量的淡水。据测算:一个直径为 750 千米左右的中等尺度的台风,登陆时可带来 25 亿立方米的降水。以每立方米市场价为 0.5 元人民币计算,价值可高达 12 亿元以上。据统计,每年台风给我国和日本、菲律宾、印尼、越南、美国等沿海国家所带来的降水量会占到各国总降水量的 25%以上!3所以说,台风暴雨的光临,可以极大地缓解旱情,对改善这些地区的淡水供应和生态环境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如果没有台风,这些国家所面临的困境将不堪想象。(2)测量
10、表明,台风的最高时速可达 200 公里以上,其能量相当于 400 枚 2000 吨级的氢弹爆炸时所释放的总能量,所到之处,摧枯拉朽。这巨大的能量既是直接给人类造成灾难的祸源,也是地球保持热平衡的能量库,正是因为有了它,才使得人类能够安居乐业,生生不息。众所周知,地球上的热带地区由于接收太阳辐射热量最多,因此气候也最为炎热,而寒带地区则恰好相反。由于台风的活动,能够将热带地区的热量驱散至高纬度地区,从而使寒带地区的热量得以补偿。如果没有台风,势必会造成热带地区越来越热,寒带地区越来越冷,而温带也将从此在地球上消失。那样,我国将不会再有昆明这样的春城和四季长青的广州、北大仓、内蒙古草原亦将不复存在
11、,众多的植物和动物都将会因难以适应恶劣的环境而灭绝,那将是我们整个世界的悲哀。(3)专家们在研究过程中发现,海上发生台风时,巨浪会卷起深层海水,这些从深层上翻的较冷海水能使上层水温下降 3 度至 4 度,同时,台风带上来的深层海水中的营养物质不仅有利于海洋表层浮游藻类- 3 -的繁殖,还能为海洋鱼类提供间接的食物来源。(4)台风带来的暴雨时常会伴随着闪电一起来临,而闪电,既是人类勤奋的“清洁工” ,又是一座巨大的“化肥厂” 。因为雷电交作时,空气中的部分氧气被激变成臭氧,这稀薄的臭氧能吸收大部分的宇宙射线,使地球表面的生物免遭紫外线过量照射的危害。同时,闪电过程中产生的高温又可杀死大气中 90
12、%以上的细菌和微生物,从而使空气变得更加纯净而清新宜人!另外,在大气中含有 78%的不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游离氮,闪电发生时,由于其电流高达 10 万安培,在这样的强电流下,空气分子能够被加热到 3 万摄氏度以上,致使大气中不活泼的氮和氧化合,变成二氧化氮。大雨又将二氧化氮溶解成为稀硝酸,并随着雨水降至地面,而后再与其他物质化合,即可转化成能被作物直接吸收的氮肥。据测算,全球每年由雷雨而/合成 0的氮肥就有 20 亿吨。这 20 亿吨从天而降的氮肥,相当于 20 万个年产 1 万吨的化肥厂的产量总和!它对农业经济带来的影响是不言而喻的。三、对台风的防御对台风的防御措施,在现阶段还主要是加强台风的
13、监测和预报。对台风的监测主要是利用气象卫星。在卫星云图上,能够清晰地看见台风的存在和大小,再利用气象卫星资料,可以确定出台风中心的位置,估计出台风的强度,并监测台风移动的方向、速度和狂风暴雨出现的地区,这些信息对防止和减轻台风所带来的灾害起着关键的作用。当台风到达近海时,可以利用雷达监测台风的移动方向。气象台再根据所得到的各种资料,综合分析台风的动向和登陆的地点与时间,并及时地发布台风预报,台风警报或者是紧急警报,并将这些信息通过电视、广播等媒体公布于众,让沿海渔船及时避风回港,并为各级政府提供防风救灾的决策依据。总之,建立城市预警系统和应急响应机制,并努力提高应急能力,是现阶段抵御台风减轻灾害的重要措施。由于目前人类科技还没有发展到可以控制台风等自然灾害的水平,所以目前只能以防御为主。参考文献:1台风对人类造成的危害.中国天气网,2009-10-14.2杨晴川.新奥尔良:不能承受的“飓风之痛”N.平顶山日报,2008-9-24(3)3杨兆民,张璐.台风的物理效应及其对我国农业经济的影响J.全国商情(理论研究),2010 年 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