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基础颅脑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PPT课件.ppt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660885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PPT 页数:101 大小:10.31MB
下载 相关 举报
基础颅脑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PPT课件.ppt_第1页
第1页 / 共101页
基础颅脑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PPT课件.ppt_第2页
第2页 / 共101页
基础颅脑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PPT课件.ppt_第3页
第3页 / 共101页
基础颅脑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PPT课件.ppt_第4页
第4页 / 共101页
基础颅脑正常和基本病变表现PPT课件.ppt_第5页
第5页 / 共10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颅脑CT与MRI,正常CT表现 颅骨及含气空腔 脑实质 含脑脊液的间隙 非病理性钙化 正常MRI表现 脑实质 脑脊液腔隙 颅神经 脑血管 颅骨与软组织 磁共振波谱、扩散、灌注及脑功能成像,正常CT和 MRI学表现,正常CT表现,窗技术:骨窗、脑组织窗 平扫 颅骨及含气空腔: 脑实质 含脑脊液的间隙 非病理性钙化 增强 脑实质: 血管 颅内其他结构,窗位35HU,窗宽100HU,窗位200HU,窗宽2000HU,CT平扫,颅骨及含气空腔:骨窗观察,层厚5mm 颅底层面:颈静脉孔、卵圆孔、破裂孔、枕骨大孔、乳突气房、鼻窦 枕大孔上方层面:颈静脉结节、岩骨、蝶骨小翼、蝶鞍和视神经孔,内耳道 高位层面

2、:颅内外板、颅缝,脑实质: 皮质CT值3240HU,髓质CT值2832HU,易于分辨 基底核:尾状核、豆状核(壳核、苍白球),侧脑室、外囊、丘脑、内囊。密度皮质、略高于内囊 脑干:延髓、桥脑和中脑,环池和桥池衬托 新生儿:大脑半球前中央沟前区及岛盖未发育,额极与颞极较短,皮质与髓质分界不清 出生24月:各脑叶间的比例与成人相等 老年人:脑髓质的密度随年龄的增长有下降趋势,CT平扫,CT平扫-脑实质,含脑脊液的间隙: 脑室系统、脑池、脑沟、脑裂,呈低密度区(020HU) 枕大池、桥池、桥小脑角池、鞍上池、环池、侧裂池、四叠体池、大脑大静脉池 第三脑室、第四脑室、侧脑室、大脑纵裂 新生儿:鞍上池、

3、侧裂池、四叠体池、大脑纵裂较宽大,脑室发育小 老年人:含脑脊液的腔隙 ,年龄腔隙,CT平扫,正常表现(CT轴位4)-含脑脊液的间隙,正常表现-含脑脊液的间隙,非病理性钙化:出现率较X线平片高 松果体钙化:三脑室后,见于7580成人,5mm 侧脑室脉络丛钙化:出现率在75,可两侧不对称 大脑镰钙化:多见于40岁以上的成人 基底核钙化:老年人,年轻人出现-甲旁低? 齿状核钙化:老年人,CT平扫,CT增强,(1)脑实质:轻度强化,脑皮质较髓质稍明显,血脑屏障 (2)血管:明显强化, Willis动脉环、大脑前动脉及前交通支 大脑中动脉水平段及侧裂段的岛叶分支 基底动脉 静脉和静脉窦结构 (3) 其他

4、结构: 硬脑膜:血供丰富,无血脑屏障,明显强化 大脑镰:中线,线状高密度影,大脑半球占位- 蛛网膜:不强化 侧脑室脉络丛:不规则带状致密影 松果体、垂体:无血脑屏障,明显强化,正常表现(CT轴位1),正常表现(CT轴位2),正常表现(CT轴位3),正常表现(CT轴位4),正常表现(CT轴位5),正常表现(CT轴位6),正常MRI表现,头颅正常MRI表现磁共振波谱、扩散、灌注及脑功能成像,头颅,1脑实质 脑髓质(与脑皮质相比)-含水量少而含脂量多,其氢质子的数目比脑皮质少10左右,在T1WI上脑髓质信号高于脑皮质,在T2WI上则低于脑皮质 基底节、内囊、丘脑、外囊,后颅窝 2脑脊液: 主要成分-

5、水:长T1、长T2,T1WI低、T2WI高信号 脑室、脑池和脑沟、脑裂:位置、形态、大小、内部结构以及与周围组织的毗邻关系与CT同,3颅神经:高分辨率MRI能清晰显示,T1WI呈等信号 在颅底层面:第、X、八对颅神经 在蝶鞍层面:第V对颅神经 在鞍上池层面:第、对颅神经 4脑血管 动脉:血流迅速-流空效应-无信号区 静脉:血流速度慢-高信号 MRA:直接显示颅内血管的位置、分布与形态,对比剂? 5颅骨与软组织 头皮和皮下组织:脂肪,T1WI及T2WI均呈高信号 颅骨内外板、硬脑膜、乳突气房、含气鼻旁窦腔:无信号 颅骨板障:含脂肪较多+静脉血流较慢-呈高信号,头颅,正常表现(MRI冠状1),冠状

6、位 T1WI,正常表现(MRI冠状2),冠状位 T2WI,正常表现(MRI矢状1),矢状位 T1WI,正常表现(MRI矢状2),矢状位 T2WI,2018/9/24,30,T1WI,Gd-T1WI,T2WI,三叉神经,动眼神经,Carotid MRA. 42 sec,Cerebral MRATOF,磁共振波谱、扩散、灌注及脑功能成像,1磁共振波谱 (magnetic resonance spectroscopy, MRS) 利用核磁共振现象及其化学位移或自旋耦合作用,进行特定原子核(1H、31P)及其化合物分析的一种检测方法。它能提供活体上的定量化学信息,一般以数值或图谱来表达 测定分子组成及

7、其空间构型,目前MRS可检测的原子核:1H、32P应用为多。 1H-MRS可用来检测许多微量代谢物,如肌酸(Cr)、胆碱(Cho)、氨基丁酸(GAB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in)、乳酸(Lac)和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等,分析组织代谢改变 正常脑1H-MRS最高波峰为NAA, Cho和Cr波相对较低 颅内可检测的疾病有颅内肿瘤、癫痫等,1磁共振波谱(MRS) 临床应用:,MRS of Brain Tumour,2.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iffusion weighted imaging, DWI),利用MRI的特殊序列,观察活体组织中水分子的微观扩散运动的一种成像方法,是一

8、种对水分子扩散运动敏感的成像技术 目前DWI进展到扩散张量成像(diffusion tensor imaging, DTI),显示脑白质纤维束的各个方向,用于弥漫性轴索损伤等,临床应用: 多用于脑缺血、脑梗死,特别是急性脑梗死的早期诊断 还可用于颅内占位病变的鉴别诊断,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 (DWI),右侧大脑半球梗塞(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男性,53岁,右侧肢体麻木、头晕1天,病例1,两个梗死灶均未累及皮质脊髓束,病人肌力正常,病例1 DTI,女性,72岁,突发左侧肢体无力1天,肌力级,病例2,病灶累及右侧皮质脊髓束,病人肌力下降,病例2 DTT,3磁共振灌注加权成像 (perfusion we

9、ighted imaging, PWl),用来反映组织微循环的分布及其血流灌注情况、评估局部组织的活力和功能的磁共振检查技术 评价指标:局部血容量(rCBV)容量指标;局部血流量(rCBF)流量指标;平均通过时间(MTT)速度指标 三者关系:rCBFrCBVMTT 主要用于:脑梗死的早期诊断和肿瘤良恶性的鉴别诊断,DWI,TTP-局部达峰时间,T2WI(8d),急性期(24h) 男,67岁,左额颞叶、左基底节区梗死 梗死面积:DWIPWI;DWIT2WI 提示:灌注异常而DWI正常者为缺血半暗带或一过性缺血组织,4脑功能性MRI检查(functional MRI, fMRl),脑fMRI是一项

10、20世纪90年代初才开展的,以MRI研究活体脑神经细胞活动状态的崭新检查技术。它主要借助超快速MRI扫描技术,测量人脑在思维、视、听觉,或肢体活动时,相应脑区脑组织的血容量(CBV)、血流速度(CBF)、血氧含量(oxygenation)以及局部灌注状态等的变化,并将这些变化显示于MRI图像上,4脑功能性MRI检查(functional MRI,fMRl),脑fMRI检查主要有造影法、血氧水平依赖法(BOLD) 目前更多的仍在研究阶段,用以确定脑组织的功能部位 临床: 用于脑部手术前计划的制定,如癫痫手术时,通过fMRI检查识别并保护功能区 评估卒中偏瘫病人脑的恢复能力 研究精神疾病神经活动,

11、Bilateral inferior parietal lobules and occipital lobes activated,3-D shape recognition,Wrist Activation,fMRI,正常CT和 MRI表现 (小结),正常CT表现 颅骨及含气空腔: 脑实质:皮质,髓质,灰质核团 含脑脊液的间隙: 非病理性钙化: 增强:脑实质,血管,大脑镰,脑膜,脉络丛,松果体,垂体 正常MRI表现 脑实质:皮质,髓质,灰质核团 脑脊液腔隙、颅神经-第、八对颅神经 脑血管、颅骨与软组织 : 磁共振波谱、扩散、灌注及脑功能成像:应用,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异病同影,CT表现 脑质

12、密度改变:高、等、低、混杂 结构、形态改变: 对比增强改变:意义、机理、程度、类型 脑血管改变 MRI表现 脑质信号异常:高、等、低、混杂,T1、T2 形态结构异常: 脑血管改变 对比增强改变:与CT相仿,基本病变CT表现,1脑内密度改变: 与正常脑组织相比:显示病灶+判断组织类型 高密度灶:钙化,急性血肿,脑出血,某些转移瘤 等密度灶:亚急性出血、部分脑肿瘤、脑梗死的某一阶段 判断病变的存在:占位表现、水肿 增强扫描:增加检出率、定性诊断 低密度灶:部分脑肿瘤、囊肿、脑梗死、慢性出血、脑水肿 混杂密度灶:两种以上,颅咽管瘤、脑挫裂伤,2结构、形态改变 密度变化 大小、部位、边缘、数目 有无出

13、血、坏死、囊变及钙化 周围有无水肿以及水肿的程度 是否对颅骨发生浸润破坏 中线结构是否有移位或变形 有无脑疝、脑室脑池扩大或变形,基本病变CT表现,3对比增强改变: 病灶强化密度增高 强化意义: 可以使平扫未显示的病灶显影 根据病灶强化的程度和形式来判断病变的性质 强化机理: 病变血循环丰富 病灶血脑屏障形成不良或遭到破坏,使对比剂外漏 强化程度: 明显强化:脑膜瘤、垂体瘤、恶性胶质瘤 轻度强化、无强化:I级星形细胞瘤、囊肿、坏死 强化形式 均匀强化:脑膜瘤 不均匀强化:恶性胶质瘤、脑脓肿-中心、环状、部分强化 4脑血管改变:CTA,基本病变CT表现,脑膜瘤,出血性脑梗死,血肿破入脑室系统,胼

14、胝体脂肪瘤,基本病变MRI表现,1. 脑质信号异常 2形态结构异常 3脑血管改变 4. 对比增强改变,1.脑内信号异常,长T1、长T2:T1WI-低信号,T2WI-高信号 绝大多数的脑内肿瘤、梗死灶、脑软化、脱髓鞘病变、脑脊液种植、脑积水、脑水肿、脑脓肿等炎性病变 长T1、短T2:T1WI、T2WI-低信号 血管、钙化、骨化 短T1、长T2:T1WI、T2WI-高信号 脑出血亚急性期、脂肪类肿瘤 短T1、短T2: T1WI-高信号,T2WI-低信号 急性出血、黑色素瘤 混杂信号:与病变的性质及其包含的成分有关 AVM伴有血栓形成、肿瘤合并出血/坏死/囊变/钙化、动脉瘤出现湍流现象,和CT相同

15、占位效应 病灶的大小、部位、边缘、数目 病灶有无出血、坏死、囊变及钙化 病灶周围有无水肿以及水肿的程度 中线结构是否有移位或变形 有无脑疝、脑积水、脑池扩大或变形MRI的软组织分辨力更高,可以进行多方位成像,利用病灶各自的信号表现,对颅内各种病变进行定位和定性诊断,2形态结构异常,3脑血管改变:,有独特的优越性 流空效应 正常或异常血管结构 周围脑组织的情况,与CT强化一样,顺磁性对比剂Gd-DTPA 强化机理:病变血供是否丰富、血脑屏障破坏的程度 强化程度:病变性质-明显强化、轻度强化、无强化 强化形式: 均匀强化 不均匀强化:中心、周边、环状和部分强化 强化意义: 进一步区分肿瘤与水肿 检

16、出复发的肿瘤 勾画肿瘤的形态 显示脑膜病变和垂体微小占位,4. 对比增强改变:,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垂体巨腺瘤出血,四叠体池脂肪瘤,转移瘤,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小结),异常CT表现 脑质密度改变:高、等、低、混杂 结构、形态改变: 对比增强改变:意义、机理、程度、类型 脑血管改变,基本病变影像学表现(小结),异常MRI表现 脑质信号异常:高、等、低、混杂,T1、T2 形态结构异常: 脑血管改变 对比增强改变:与CT相仿,(一)外伤 颅脑外伤,骨折、移位, X线平片, CT检查,颅内有无出血及出血量 脊柱外伤,X线平片、CT、MRI检查 (二)颅内肿瘤 CT和MRI;大脑表面、颅底或后颅窝MRI

17、,椎管内肿瘤优选MRI (三)炎症和脱髓鞘性疾病 颅内炎症性病变:CT平扫和增强 可疑性病变和后颅窝的炎症:MRI 脑内脱髓鞘性疾病:CT提示、MRI 脊髓的炎症和脱髓鞘疾病:MRI (四)血管性疾病 出血:急性期CT;亚急性期和慢性期MRI更敏感 脑梗死:首先行CT检查,超急性期需行CT 灌注或MRI检查 动脉瘤、血管畸形:CT、MRI、CTA、MRA、血管造影(介入治疗) (五)先天畸形:CT、MRI检查,成像技术的优选和综合应用,颅内肿瘤,中枢神经系统常见病 临床要求: 确定肿瘤位置、大小、范围、数目和性质 CT和MRI: 明显优于传统X线检查 CT: 定位与定量诊断可达98,定性诊断正

18、确率可达80 MRI: 定位诊断更准确,定性诊断较CT有很大提高 1H-MRS:提供不同代谢产物信息-进一步协助诊断和鉴别,发病情况: 婴儿及儿童期以幕下肿瘤常见,其中髓母细胞瘤、星形细胞瘤和室管膜瘤发生率较高 成人中约70的颅内肿瘤位于幕上 中年人最常见为神经上皮组织肿瘤和脑膜瘤 老年人最常见转移瘤、脑膜瘤 临床表现: 肿瘤类型和部位 常见症状:癫痫、偏瘫、视听觉障碍、复视、头痛以及其它颅内压增高的症状体征 症状无特异性且晚期出现,影像检查是诊断的重要工具,颅内肿瘤,颅内肿瘤,一、脑膜瘤 二、神经上皮肿瘤 三、垂体瘤 四、颅咽管瘤 五、生殖细胞瘤 六、听神经瘤 七、转移瘤,脑瘤基本影像学表现

19、(CT与MRI),部位:脑内/外,幕上/下,皮/髓质,脑室,CPA,鞍区 病灶显示:密度/信号、大小、形态、边缘、数目 强化表现:有无、程度、形式 均一强化、部分强化、环状强化、不规则强化 脑水肿:有无、程度,密度/信号,无强化 占位效应:有无、程度 中线结构移位、脑室、池、沟移位与变形、缩小 脑积水:阻塞性,有无、程度 种植转移:沿脑脊液,一、脑 膜 瘤(meningioma),发病率:仅次于神经上皮肿瘤 占颅内肿瘤15-20左右 来自蛛网膜粒帽细胞,与硬脑膜相连 成年人,女性是男性的2倍,脑 膜瘤-病理,大多居脑外,其好发部位与蛛网膜颗粒的分布部位一致 多单发,可多发,还可与听神经瘤并发

20、有包膜,类圆形,质坚韧 可钙化,少囊变坏死出血 生长缓慢,血供丰富,供血动脉-脑膜动脉 肿瘤可嵌入脑内,脑皮质受压 可颅骨增厚、破坏或变薄,甚至穿破颅骨向外生长,脑膜瘤-临床,生长缓慢、病程长,症状出现较晚,程度较轻 意外发现 癫痫,颅底者可有颅神经症状 不同程度的神经功能障碍,脑膜瘤-影像学表现 CT 、MRI,部位:脑外,以宽基靠近颅骨或硬脑膜 密度:略高、等密度,均匀,可钙化,出血坏死囊变少见 增强:明显均匀强化 形状:类圆形 边界:清楚、锐利 水肿: 轻度水肿,与肿瘤部位和大小有关 占位:明显,与肿瘤大小和水肿有关 颅骨改变: 硬化增厚、吸收变薄或破坏 MRI: T1WI等、低信号;T

21、2WI高信号、等或低信号,钙化- 硬膜尾征(dural tail sign)或脑膜尾征:脑膜瘤邻近脑膜发生鼠尾状强化 1H-MRS-NAA峰缺乏,Cho峰升高,Cr峰下降,可出现丙氨酸(Ala)峰,2非典型表现 非典型征象约占2-14.1 全瘤以囊性为主 肿瘤内有各种形态的不均匀密度 环形增强; 壁结节 全瘤密度低,并有不均匀强化 瘤内出血;肿瘤完全钙化; 骨化性脑膜瘤;瘤周低密度区 酷似脑内的肿瘤;多发性脑膜瘤,脑膜瘤(影像学表现),脑膜瘤(图),左额脑膜瘤(图),左额脑膜瘤(图),左顶镰旁脑膜瘤(图),右侧CPA脑膜瘤(图),右蝶骨嵴脑膜瘤(图),枕大孔区脑膜瘤(图),左额脑膜瘤伴骨破坏(图),脑膜瘤伴局部颅骨增厚(图),脑膜瘤(诊断与鉴别诊断),诊断要点: 临床症状出现晚 CT平扫:以宽基靠近颅骨或者硬脑膜,略高、等密度CT增强扫描:均匀显著强化,边界清楚 MRI: T1WI为等、低信号,T2WI为高、等、低信号,脑膜瘤(诊断与鉴别诊断),鉴别诊断: 脑凸面和大脑镰脑膜瘤:转移瘤、恶性淋巴瘤 鞍上和颅前窝:垂体腺瘤、动脉瘤 颅中窝脑膜瘤:垂体腺瘤、三叉神经鞘瘤、动脉瘤 颅后窝脑膜瘤:听神经瘤、转移瘤、颈静脉球瘤 诊断价值比较: MRI和CT:都很好 与相邻结构和大血管关系、枕骨大孔区:MRI优于CT,2018/9/24,101,谢谢大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医学治疗 > 临床医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