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脏腑图点穴按摩疗法审阅者的话 王雅儒老先生早年继承了河北省雄县王文医师的按摩术,接受了推按精义的精髓,并积累了几十年丰富的临床经验。现为进一步推广应用和提供科学研究资料,由王雅儒老先生口述,其子王振国笔录,濮卿和先生系统整理,编辑成脏腑图点穴法一书。 这是按摩疗法的一种。此种疗法是根据经络穴位和脏腑部位,用点穴方法,从脏腑治疗着手,调理脏腑气分,恢复脏腑机能,故其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它既治疗五脏六腑的疾病;也治疗一些四肢和头面部的内科和外科方面的疾病;对妇科和小儿科,也有它的适应症。它的特点是:既无药饵疗法之偏胜,也无外科手术之痛苦,并能与药物疗法相结合。在临床实践方面,不仅对许多疾病有显著
2、疗效,更有其他疗法所不能及的治疗效果。在学术理论方面,有些论点与现代科学理论不相吻合,而且祖国医学的经典著作中亦无记载,又因王文老先生已故,推按精义遗失,既乏精此术者商榷,亦无善本可查,审校困难。在审阅 中为了对学术问题慎重处理,本院将原稿复制数十册,邀请了中西医师数十人审阅,提出了若干不同的见解和修改意见,经与王雅儒老先生同意修改的,就修改了;不同意修改的,我们则本着“ 一家之言” 百家争呜的学术研究精神,仍然保留原来的词意,例如“论痰” 、“论脏腑 ”以及其它学术论点等等。此外就本书原稿的体裁和文字的组织方面,为力求文字通俗,便于阅读,有些章节亦作了些整理;但有些章节或文词不便加工的地方,
3、仍保留了原稿面貌。如“ 师训”一节,虽然不是系统的理论,而且与以后各章节有些重复,但是根据王雅儒老先生尊师的美德,并志业师王文老先生业绩的意愿,仍保留于“总论 ”中的首章。本院对审阅现代老中医的著作,整理老中医的学术理论和临床经验,还缺乏经验。对本 书的编辑整理,如有不妥之处,尚希读者指正。对于学术理论方面的异见,尚望于原作者商榷,共同研究,以便本书更为完善。 河北中医研究院一九六二年七月前 言按摩与汤液,针灸诸疗法,在祖国医学经典之内经中皆有记载。所谓按而收之、摩之、浴之,皆按摩之意。自汉以后,历代太医院内均设立按摩科,有博士、按摩 师、医生等职,掌按摩医术以防治疾病。但其发展,因受种种条件
4、所限,远不及汤液流传之广。只是习气功武术、深明医学先辈,以其取法简,收效捷,可以施僻壤之乡,济针药之穷,遂参悟阴、阳之旨,阐发灵、素之秘 ,按人体脏腑之功能,气血之周流,经络、骨骸、穴道之所在,广辟按摩法门,各授门徒,俾修习之学者,既可以与御自己之疾病,亦可以治疗大众之疾苦。然口授心传,视为秘籍,遂致派别产生,著作罕见,而政府所设太医院习按摩术者,又鲜著作传于世,故历代医者,每每以按摩为绝学相惋叹。近百年来,西洋医学东渐,祖国医学,在反动统治阶级压迫之下,均被蔑视、排挤与摧残。按摩学术,亦随之日益消沉,甚至几造成泯灭之境遇。余世习针灸,嗣执业于先师王文先生之门,习按摩学术,遂以先师所授之术行医
5、,疗效甚着。此术乃就人体脏腑气血之本能,衰退则恢复之,错乱则改正之,使其复归正常。余经数十年行医之经验体会,深感此术乃系祖国医学宝贵遗产之组成部分,奈过去处于反动阶级统治时期,与世浮沉,难于进展。自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党和政府非常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继承与发扬祖国医学遗产就是党和政府对我国医药卫生事业的一项重要方针政策。我国的医学事业在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与关怀下,已呈现出欣欣向荣的面貌。广大医者同仁在党的中医政策感召之下,有设班授徒训练,有以秘籍、秘方或心得刊行于世,如雨后春笋,层出不已。此蓬勃气象,我个人感触甚深,会兴起著书问世之意愿,但又苦无执笔之能力。荏苒数年,未能实现。嗣 经好友敦促,
6、思前想后,余已年迈,先师所授之推按精义原书既已遗失,先师所收门徒又仅余一人,为不辜负党和人民的关怀,为不辜负先师之训诲,遂于诊于之暇,就先师所授,及余四十余年临床经验所得,逐一口述,命子笔录编述成册,并冀望趁此之机,访求推按精义原书贡献于世,俾得这一按摩学术之原始精髓全部为人民所有,也必将有利此术全面发展,使其更好的为人民服务。此等乃编述本书问世之意旨。 为使阅者明了此术之源流,兹将先师简史、我个人学习此术之经过及本书之凡例等,概括分述于后。一、先师王文先生简史及我个人学习经过先师王文,河北省雄县人,生于公元一千八百四十余年间。种烟叶为生。长身鹤立,性耿介,不苟取与,落落寡合。中年,患咯血,养
7、病于戚家。戚设肆乡镇。某年冬 ,大雪,有游方道人叩门询旅店觅宿。戚告以荒村店陋,一切设备太简,如不以敞肆见弃,愿作东道主。道人欣诺,遂寄宿焉。道人随身 仅一黄袱,但寸步不离,店友见其重视过甚,欲窃视之,又苦无机会。一日,道人睇视先师曰:“ 汝有疾耶?”先师告以咯血多年来未愈。道人遂就肺俞穴按摩数次,告以“愈矣。”先师慢应之。雪莲日不止,戚招道人至室内饮酒,黄袱遂置于外室,店友见有机可乘,遂解袱窥视,仅书两函而已,仍包装如故。道人餐毕,自内出,微笑曰:“汝等窃我物耶? ”店友否认,即指黄袱,始以实告,并致歉意。道人曰:“无关,此书名推按精 义南京版,北方少有,汝等即喜爱,当留赠。”翌日雪止,道人
8、留书而去。先师自经道人按摩后,咯血未发,逾数月,吐黑色淤血数口,宿疾顿处。心讶其术之精,遂向戚索书借阅。戚谓:“ 汝既喜之,我即转赠。”先师得书,披览后,知是书分内科、外科、正骨科,及各省人体骨骼异同等四种,每种图、说各一册,共八册。遂朝夕钻研弗辍,数年后,尽明其精髓,即以按摩为人治病。内、外、正骨科,以及沉疴奇疾,应手辄愈,虽精于医者,咸目瞠心讶,视为奇迹,而卒莫名其所以然。先师为人治病不索酬,不耐俗扰。凡遇贫苦求治者,无弗应。遨游于河北津沽各县间,远近知名。公元一千九百十余年间,余患气结胸症,呕吐不食,气喘胸闷,上下管格不通,已七日矣,针药无效,势将不救。延先师来诊。曰: “病虽笃,尚可救
9、。”用脏腑图点穴疗法,推按腹、背、任、督各穴,连续施治三次,胸开食进,诸症悉退。余滤复发,恳求定期复诊,先师笑曰:“ 汝勿虑 ,此乃有余之症,病退即愈。元气未伤,勿须再治。饮食调理,即可复元。”遵嘱,调养月余,恢复健康。因思斯病已濒垂危,针药所不能救,而按摩数小时即能痊愈,其术之神妙,令人甚感敬服。遂兴起拜师求学之志愿,踵门拜谢,时往请教,经岁余,陈述拜师之意。先师首肯,并将得书研习经过相告,曰:“ 医以利济为心,品行为先,妄传匪人,反增罪恶。余虽得此术有年,未敢,收徒,知汝谨饬,宅心仁厚,可以相传。奈原书遗失有年,访求弗得,只可就余所知口授耳。” 追随十数年,始得略窥堂奥。一日师呼余告之曰:
10、“所传内科、正骨科,已足以济世而有余,勿多求也。余已年迈,亦不再传第二人矣,望善守之。”余谨受教。先师仅有一女,早卒,晚年乡居,余奉菽蔬弗缺,享年八十有七,为营葬于板家窝镇。二、编录本书之凡例1按摩手术,种类繁多,本书所述,是按摩之一种,出自推按精义中之脏腑图点穴法,故本书亦名为脏腑图点穴法,以符实际。2本书分为上下两篇。上篇均系师授,但原书已失,师又去世,只能就师传授之推按精义原文,与师训之语及点穴疗法各式,逐一述录。遇有疑点,或缺欠不完整者,宁暂缺疑,未敢妄加增补,以保存原来真貌,留待有收藏推按精义原书者,或有高深按摩学术者,为之增订补充。因学术理论与文化水平所限,书中原文仅系回忆录出,不
11、便转译语文体,以免讹解。其间有因原文隐晦需经本人略加说明者,则加“浅注”。3本法专用手术,图式最关重要,故所列各式,多有绘图,以便明了。4本法所用穴道,大多加载针灸大成及十四经发挥两书,其间有两穴位为书所未载者,均注明之。5 上篇内有数节,如治腹、背部及任、督脉时感觉说明,“ 临症概要”等,则系本人就经验所得,分别叙列,以便研究斯学者阅读。6下篇所论病症,系本人四十余年经历治验病例,分别列举。其未经医治之症,概未述及。7所列临床实验各医案,就各种病症不同,及症状虽同而治法不同者,酌举数则,附于论病之后,以供参考。8.凡列推按各穴及部位,大都不计施治遍数(其间有因施治不能超过若干遍者,则书明三、
12、五遍,或十数遍), 与其它各种按摩书籍所载,某穴应推若干遍者稍异。因此法推按之轻、重、久、暂,系就病症虚、实、深、浅情况临床判断,以指下感觉气通为度。若逐一记载遍数,既嫌呆板,且恐徒乱人意,反易误事。灵机活法,总以医家运用得宜,方能奏效。9本法对于腹内虫病及生瘤者,不再医治范围之内。10本书文义浅陋,所述理论或有与其它按摩书籍及医学文献所载略有出入之处,但原理上仍属一致。望读者勿以辞害意。如有 讹错,尚希指正。近年来在总路线的光辉照耀下,出版了不少有关按摩的专书。本书在编写中蒙诸友好大力协助,脱稿后,承人民卫生出版社初步审查,复经河北省中医研究院审阅,在不伤原意下做了局部整理,均致谢意。目 录
13、上 篇第一章 总论第一节 师训第二节 论脏腑第三节 论女子行经及胎儿第四节 论痰第五节 论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 下 篇第一章 气分各症第一节 气结胸第二节 气水臌第三节 气膈及转食第四节 夹肋痞第五节 肋下气积第六节 癫狂第二章 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第一节 按摩穴位一、头面部二、胸腹部三、腰背部四、手臂部五、脚腿部第二节 练手指手腕法第三节 手法 第三章 点穴法第一节 胸腹部一、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二、胸腹部及任脉点穴法说明三、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要点四、治胸腹部及任脉各穴的感觉第二节 腰背部一、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二、治腰背部及督脉点穴法说明三、治腰背部及督脉各穴要点四、治腰背部及
14、督脉各穴的感觉第三节 四肢一、臂部分筋法二、腿部分筋法三、四肢分筋法说明第四节 头面部一、治头痛法二、治牙痛法三、治口眼蜗斜法第五节 小儿科点穴法第六节 其它专用手法一、腾骨法二、治羊毛疹法三、治穿肠毒法第四章 临症概要第七节 气滞 第二章 脾胃各症第一节 脾胃各症第二节 噤口痢第三节 黄疸第四节 呃逆 第三章 肺病及吐血第一节 肺病第二节 喘第三节 吐血第四章 虚痨第一节 虚损第二节 贫血痨第三节 抽筋痨第四节 稀屎痨第五节 失眠第六节 遗精 第五章 四肢各症第一节 半身不遂第二节 拘挛第三节 下痿第四节 鸡胸驼背 第六章 妇科及小儿科第一节 血崩及痛经第二节 气漫胎第三节 产后痨第四节 小
15、儿诸症 第七章 杂症第一节 夹气伤寒及内伤外感第二节 头痛第三节 大小便便血第四节 鱼口难言第五节 青盲第六节 鹤膝风第七节 羊毛疹第八节 穿肠毒 附:先师医案数则上 篇 第 一 章 总 论脏腑图点穴法是按摩术的一种。它是用不同的“ 指法”依照脏腑部位的经络、经筋、穴位,直接作用于人体的疾病。这种独特的按摩方法,是王文先生得自一道人的口授,并赠推按精义一册。对道人的教诲,和推按精义的要旨,领会颇深;并且从临床实践经验中,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因推按精义已遗失,无可查考,现仅就王文先生所授的推按精义中的重要理论,回忆选录。虽非全貌,但对指导临床实践有重要意义。第一节 师 训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一大周
16、天,人为一小周天。浅注人体的气血,生命力的要素,人身内部的“ 气分 ”盛衰和变换,与天时气候的 变换有密切关系。故称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参阅本章第五节:论气候变换与人身体内部气分的关系)人身纯阳不够,阳常不足,阴常有余。 浅注阳气为清气,阴气为浊气。出生婴儿为纯阳之体,无七情六欲的烦扰,保持纯阳。随年 龄的增 长,情欲亦随之增生,清阳日消,浊阴日长,所以阳常不足,阴常有余,是致病的原因。明朝周慎斋说:“ 小儿不用枕,纯是阳气,胸无壅滞故也。如常人年大,清阳日衰,浊 阴日盛,苟非高枕,则胸隔浊气不降,不能安卧。”颠倒,倒颠,颠颠倒,倒倒颠。浅注重病,病情复杂,所有内部各脏腑潜伏的疾病,均
17、要颠颠倒倒,发现于外,须随其病况而施治之。至于“ 颠倒五行”之说,昔贤颇多阐述,可参阅昔贤著作所载以资研究。五行学说中,有颠倒五行的说法。即万物不外五行,治病不离五脏。五脏属五行,如金、木、水、火、土,循环相生;金、木、水、火、土,循环相克,是为顺五行。颠倒五行学说,用作临床指导,如金生水,水亦生金;金燥则肺萎,必须滋肾以润肺。金克木,木亦克金;肝木过旺,木反克金而肺萎,必须扶土生金,肝木自平,肺萎亦愈。其余类推。万物土中生,万物土中消。浅注脾经机能正常,胃部消化力强,各脏腑均得滋养。若脾胃亏损,各脏腑既失其养。脾绝则死。故曰万物生于土 ,万物消于土。气有气之海,血有血之源。浅注气海与丹田相通
18、,为生气之枢纽。心根名膈俞,为出血纳血之总机关。 为血液之源泉。清气属阳,浊气属阴,孤阴不生,孤阳不长。浅注人体内部气分,分清浊二气。轻清者上升为阳,重浊气者下降为阴,阴阳二气,不能分离 ,故孤阴则不生,孤阳则不长。人不见气,鱼不见水。人见气则病,鱼见水则浮。 浅注人与气的关系,和鱼与水的关系一样。人体健康, 外而大气流行,内而宗气通畅, 但觉行止舒适,不见气的流动。犹如 鱼在水中依存于水而不知水。若气候变化 ,与内部气分小阻滞 ,就有非正常的感觉。犹如 鱼病不能游泳于水中 ,而漂浮于水面。人有气则生,无气则死。气能养人,气能害人。 浅注人赖气以生存,故有气则生,无气则死。若病,必须调 气以治
19、之。但气有清浊二气 ,必 须调匀,人既得养。否 则二气错乱,人即患病。筋(应为“精”字吧)养气,气养血,血养筋。浅注气、血、筋三者循 环相生,不可或缺。( 参看本章第二 节:论脏腑,第三章第十一节:四肢分筋法说明)(这个观点是新的,没有看到过的。如果是“精” 字, 则与古今之理通)左转行轮右转补,补泻莫妄施。补泻不明,气血错乱。浅注点穴法所用手法,左转行轮,顺其气而引之;反用(右转)为补。治并病 时,必 须辨明疾病的虚实,虚则补之实则泻之,勿犯虚虚实实之诫。若用之不当 ,导致气血错 乱,反使病情加剧。气分错乱则病,气分调顺则愈。浅注再申述手法补泻的重要性。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痰积生血,血积
20、生肉。浅注此言饮食入胃,运化成“痰”后,生血长肉的顺序。 (参阅本章第二节:论脏腑,第四 节:论痰)(这时痰的概念已经被赋与了新的意思了)无痰不生,无痰不死。浅注“痰”为血之本,无“痰” 不能生血,故无痰不生。若内部气分错乱,不能将“痰” 运化生血,积滞胸中,导致 脏腑机能衰竭,“痰”涌上逆,气闭而死,故无痰不死。(懂了本 书作者赋痰之义,方能懂本节之内容)肾为先天之根本,脾胃为后天之基础。浅注人在胎腹中,先有肾脏,天一生水。故肾为先天的根本。出生后 ,食物由口入胃,依脾胃的机能 ,消化为津液,各脏腑赖以保养,故脾胃为后天的基础。点阑门,泻建里,泻下肚腹诸般积。浅注此言治诸积要决。阑门位居中焦
21、,是任脉的关键。建里属脾,脾乃后天之基。脾的机能正常 ,积 滞自消。是结不是结,先放带脉穴。浅注带脉通于各经,是治任脉不可少的要穴。腹胀水分多得力。浅注水分穴为分水的关键,治腹胀的主穴。面黄唇白湿脾经。浅注脾恶湿。脾湿 则胃寒,消化机能渐失,食谷不化。脾属土,故面黄。脾败血亏,故唇白。脾经茶,四肢无力。浅注脾主四肢,脾脏动作力慢,气血循环即慢,故四肢无力。茶音聂,委顿无力的意思。幽门进,金门泻。通幽门穴,内部积滞已动;再通金门穴,痞积自下。为治夹肋痞的要决。口吐清水久,久重心痛。浅注此系胃寒症。胃酸上逆,口吐清水,久久食道不能下咽。胃上口被胃酸侵蚀, 干涸作痛。平常所说的心痛 ,系胃脘作痛 ,
22、非心脏疼痛。寒出口中腥。浅注胃气不固,胃中所含五味,上逆于口。病人觉口中有苦味,或有辣、酸、咸、甜及淡水气等味。惟师系口授原书已无 ,此句腥字,有无舛讹,不能肯定。逆气上逆,吐逆。浅注脾胃弱,所有食物的精液,不能蒸发,上升肺部,遂成白腻,浮滞于胃中水谷之上,渣滓入于小肠而下,浮滞于胃的白 腻,上下不得,堵闷胃中,气即被阻上逆,白腻亦由食道上逆吐处。恶味不入口 浅注胃气衰败,或者吃了大寒冷的食物,损伤了胃气,胃中的气上冲,病人遂觉口内发出臭气)(即胃中浊气),腥臭难嗅,并闻食味即发生厌恶,不能入口。寒极生火,热极生风。浅注寒极生火,是寒极于内,虚阳外越,出现面赤、口干等症状,即真寒假热。 热极生
23、 风,脏腑蕴热太深,内风鼓动 ,出现抽搐、角弓反张等症状,从而风生。作痛气不通,气通则不痛,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浅注此言气滞,气串,气冲等病的病因,是气分不调顺所致,故作痛。气机流 畅,疼痛自然消失。血聚成痞,痞老开花。浅注血积聚于肌肉之间,硬化成痞。久之,气血亏损,浊气旺盛,血聚而腐。浊气攻于上 ,口烂;攻于下,肛门烂;凝于腹 ,脐烂。是为痞老开花。久病不愈即市劳。浅注凡久病不能痊愈,气血枯竭,致人于死者,谓之劳(痨)。受惊即泻,胆经病。浅注受经(应为“惊”吧)腹泻,是气分伤及胆经。胆囊收缩,胆汁冲入胃囊过多,胃中食水即由小肠转入大肠,顺直 肠而下,故腹泻。第二节 论 脏 腑人身脏腑的运化机
24、能,虽然各有不同,都以气分为原动力,内部的气分顺调,就能增强脏腑的运化机能,加强对疾病的抵抗能力。例如我国养生学中的外功和内功,都讲究气贯丹田。尤其是内养功,如导引术、吐 纳法等,不论坐式、卧式、立式都讲究运气调息,所以现在称为气功。长期练习,可以防病、治病、祛病、延年。反之,内部气分不顺调,或气被七情所伤,脏腑运化机能失常,七情损于内,四时不正之气侵于外,必然生病。由此可见,气分对人体健康的重大作用。人体疾病,系受七情所伤,四时不正之气所侵,表现出寒、热、风、湿、燥、火不同的特征。用按摩术引导调理气分,以恢复脏腑机能,气分调顺,寒则暖,火则息,风则散,热则平,燥则润、湿则化而百病除。五脏即心
25、、肝、脾、肺、肾。五行即金、木、水、火、土。五脏配五行,五行分五色。心属南方丙丁火,赤色。肝属东方甲乙木,青色。肾属北方壬癸水,黑色。肺属西方庚辛金,白色。脾属中央戊己土,黄色。肺居各脏之上,色白,属金,而通秋气。心色赤,属火,而通夏气。肝色青,属木,而通春气。肾脏居下焦,属水,而通冬气。脾居中央 纳谷物,各脏腑赖其滋养,如土之载成万物,故脾属土,而通四时季月之气。五脏生克制化。五行相生: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五行相克: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五脏相生:肝生心,心生脾,脾生肺,肺生肾,肾生肝。五脏相克:肝克脾,脾克肾,肾克心,心克肺,肺克肝。人的性情各有不同。
26、或刚或柔,或沉默多虑,或暴躁多言,皆由五脏之气所发。脏腑互有强弱,性情表现亦异。心在志为“喜”,过喜伤心气,故有大笑而气闷,或气绝而死。肝在志为“怒”,暴怒伤肝,故有猝逆大怒,不能抑制而至疾,甚至呕血而亡。肺在志为“忧”,悲忧过甚伤肺 ,故忧伤过久,抑郁气阻,伤 肺脏而至疾。脾在志为“思”,过思伤脾,故思虑过多,脾胃机能受伤,消化力减弱,易致胸闷腹胀消化不良之疾。肾在志为“恐 ”,大恐伤肾,故遇有猝逆大恐怖之事 ,小便随之而下 ,此为肾气不能摄,膀胱失去控制能力所致。人体新陈代谢的机能,与吃、喝、拉、撒、睡有密切关系。脾胃强,肺健全,肝、胆气调,食物入胃,即易消化。“水谷之精华”上蒸于肺,运行
27、而生血。肾气足,水化运行正常,大小肠和膀胱之气调,二便无滞泻癃闭之患。心气足,血液循环正常,睡眠足而神旺。故吃、喝、拉、撒、睡正常,人体即健康;否则疾生。吃喝先入胃,胃的初步作用,依赖脾脏,脾脏功能正常,摩擦力强,胃即健全。水谷经食道入于胃中,以脾脏之动力,使胃蠕动加快。水谷化乳糜输入小肠,再和胆汁而后消化吸收。也就是“脾与胃行其津液 ”上输于肺的意思。肺将谷的津液,吸收入于肺经,即以气分蒸发成痰;再将痰蒸发开了,由背后的毛细络管,传入四肢;再由四肢上回,痰即成血,成血后,其血液的循环,即以心脏为中枢。“痰积生血,血积生肉。痰为血之本,血为肉之本”。胃将水谷蒸发提炼,吸其精华。水谷的渣滓渐渐排
28、送至胃下口,入于小肠。经过小肠的循环曲折(共十六曲),传送至将近小肠的下口,缓缓运转至大小肠交会稍上处,此处为“阑门 ”。经阑门的一栏水食的运行就慢了。阑门以下为“水分” 。水分将水谷分开,水被气分蒸发,如露如雾,入于肾脏。所剩谷物渣滓,即转入荷包肠。荷包肠即大肠上口。将谷物的渣滓转入大肠,经过大肠回环曲反(计十六曲) 节节传送至直肠。谷物的渣滓(粪便)由此排出体外。肾脏把水蒸发过虑后,将其精华经由上通双目的经络上升,以保养眼睛。瞳孔与肾经相通,视力的强弱与肾水有关,故肾水足,视力强。水的精华被肾脏蒸发上升后,所剩之水,既由肾脏渗入膀胱。膀胱水(尿)满,由尿道排出体外。人体的各部机能,有如人的
29、劳动相象,需要有劳有逸。劳动过久,需要适当休息,以恢复体力和脑力。血液循环过久,也昏沉欲睡。血液大部分顺血管回膈俞(即心根,为血之源)伏于膈俞,循环较缓,即入睡眠。待休息过来,即由膈俞潮散,达于四肢,血液循环,复加速正常,人即醒转,精神舒畅。心与小肠相表里。如心与小肠的气分不调,即有失眠现象。因小肠气分错乱,浊气上逆冲动膈俞;血归膈俞,聚而复散,血不得养,心脏既不得安。这时虽然疲劳,亦不能入睡,即患失眠症。必须将小肠气粉调顺,清升浊降,小肠浊气,不在上逆,血归膈俞,即能伏住,心脏安宁,即能入眠,血得保养。人肢体强弱与灵活迟钝,皆在“筋” 的长短。血足则筋得养;筋长则气顺;气顺则血液循环正常,体
30、力亦强。反之,血亏则筋不得养而萎缩弛缓。气以筋为轨,筋弛萎则气受阻,或滞或串而作痛。血随气行,气不通畅,则血液循环受阻,筋必致疾。故筋养气,气养血,血养筋,循环相生,互相联系,不可或缺。(看来此“ 筋”非彼“精” ,原书无误,作者能够自成一说)肺居各脏之上,为五脏之华盖。肺脏机能可分为三部分:一、肺为呼吸器官,与大肠相表里,与大肠的气分,有互为传达的作用。如气分调和,呼吸正常,呼则气由丹田而上,经心脏入肺,顺鼻孔而传达于外。吸则气经肺入心脏,下至丹田。上下往来,运行不息。二、肺脏专能吸收由胃上蒸的谷物之津液,将津液蒸发提炼以成“ 痰”顺脊背的毛细血管将“ 痰” 运化,输 于四肢以生血。(此处能
31、否理解“痰” 之义为“精”之义)三、肺脏蒸发的谷物的津液,将其精华提炼成“ 痰”后所剩的劣质,不能入细络,运化循环以生血,肺中亦不能容留,即成“涕”, 随呼吸 ,顺气嗓,经鼻孔而排出。脾胃居于诸脏腑的中央,为后天之基础,各脏腑养命之源。脾脏形如草鞋底,有胰相护,形如脂膜与胃相靠接。脾脏摩擦动作的机能很强,胰性极滑,脾借胰滑以利其动作。胃形如囊,上口与食道相接,下口与小肠相接。胃纳谷物而消化蒸发之,其功能的动力则在脾。脾与胃相表里,具有消化、蒸发、提 炼、排泄谷物的机能。脾脏的本身动作很强,以气推动摩擦,带动胃的动作。气分调和,脾脏的摩擦力强,胃既生热;热度适合,胃的蒸发机能则正常;将谷物的津液
32、,蒸发提炼出来,上升于肺以成“痰” 。所剩的谷物渣滓,转入小肠,运送于大肠而排出。故各脏腑皆赖脾胃蒸发水谷之津液以培养之。气分调和,脾胃之机能正常,各脏腑即强,纵有亏损,皆能补益。如气分错乱,脾胃机能减退,各脏腑均受其影响而减退。故脾胃为后天之基础,养命之源。心脏为全身之主宰,内分七孔,外衣心包,位居于肝脏和肺脏之间,与脊第五椎相对。有两大动脉,分布各脏腑及周身四肢,为血液循环的总机关。血液循环,自心脏起,循行于全身肢体脏腑脉络,有固定的循环规律。心气调和,循环的规律不紊乱,各脏腑经络均得其营养。循环终点,亦归心脏,周而复始。血液休养,回归心脏,伏于膈俞(心根),循环较缓,人即入眠。肝为纳气之
33、脏,主筋。筋为气行的轨道。肝脏机能正常,筋脉舒畅,气分调和。肝脏纳气机能失常,则筋不舒,气分错乱,因而周身的气分就要错乱。聚于何处即作胀,串于何处即作痛,故肝不能纳气则气乱,肝平则气舒。肝木不能纳气,均由闷郁而成。郁 则气逆而阻。肝 经受逆气冲动,纳气机能受制,即不能纳气。纳气使气归于正轨。治肝必先调气,气调则肝自平。胆含于肝叶之内。食物入胃,胆汁输于胃中,滴滴如点卤,以助胃的消化。人受惊恐,胆被惊气冲动,胆囊突然收缩,胆汁即大量入于胃中。胆汁性极滑,水谷不能留于胃中,急转入小肠,小肠亦不能缓缓运动,遂不待水分分离,一同急转入于大肠,即突然作泻。凡有此病的人,不能见惊恐可怖之事,如遇惊恐,必突
34、然排泄。出生数月的小儿,受大声惊恐,必腹泻作绿色,即胆汁大量冲入胃而作泻。肾为水脏,为先天之基础,天一真水孕结之所。人体内部的机能,必须水火既济,即肾脏水与命门相火(命门在脊椎骨第十四椎属相火)。命门为太阳之火,脏腑皆赖以温暖之。肾脏经命门火以温暖,蒸发水力的机能即正常,将水蒸发提炼的精华,即为“天河水”,上升于目。天河水的作用,系经由肾脏向上的两条经络,直达于目,以保养眼睛。眼睛的瞳孔与肾相通,肾水足,视力即强,肾水亏,视力即减。肾将水的精华提炼后,所剩之水,即渗入膀胱。膀胱形如葫芦,下口通尿道,其作用与肾脏相关联。水经肾脏蒸发过滤后,其精华保养眼睛;剩水顺肾脏向下的两条细络管下降,渗入膀胱
35、,膀胱水满,即入尿道排出(尿)。脏腑各器官互为表里: 心与小肠相表里,肺与大肠相表里,脾与胃相表里,肝与胆相表里,肾于膀胱相表里。鼻属脾,鼻孔与肺相通。耳窍通肾。舌 为心之苗。眼通肝。口通胃。眼属肝,瞳人属肾,眼白属肺,大眼角属大肠,小眼角属小肠,上眼皮属脾,下眼皮属胃。牙为骨之苗,发为血之苗,爪为筋之苗。第三节 论女子行经及胎儿女子到十四岁时,身体发育成熟,经血每月来潮一次,称为月经。到四十九岁左右,生育机能衰退(气血衰),月经即停。故古人对月经的规律的总结:“女子二十七(应为“二七”,十四岁的意思)而经血痛,七七而天癸绝。”气分与月经的正常与否有很大关系。若气分错乱,正气不固,不能调摄,月
36、经周期的规律失常,如逾期不至,或每月两三次来潮;或因气分阻滞,血亦随之受到阻滞,经络闭塞,血瘀不行,遂至经闭。“气为血之帅,气行血即行 ”,故治妇科疾病,必须以调气为先。气顺,血液循环,即能正常,月经疾病,即能痊愈。女子受孕以后,不在行经。十个月,胎儿产出,满月以后,产妇气血恢复正常,月经又至;或哺乳期停经,也属正常。胎儿在母腹子宫之内,赖母亲气血的滋养。胎儿的呼吸在脐,是为先天,降生后,由口鼻呼吸,是为后天。因气血皆父母所遗传,人的相貌、性情,每每与父母相似或相近,甚父母的疾病,亦遗传于子女。母亲气血足,胎儿发育健康。母亲某一脏腑的气血,不能完全通达于胎儿,胎儿的某一脏腑器官即弱,甚则疾病。
37、如小儿先天性胎聋、胎哑,胎盲、 闭肛各症。凡小儿先天性疾病必须先诊疗其父母。胎儿患病在成胎三月以内,脏腑肢体尚未完全长成,可以治疗,治愈其疾,胎儿即愈。百日以后,肢体已全则无效。人身元气,最初一点“ 真元”, 系于结 胎之际,父母遗传,血则母所滋养。胎儿在母腹,先成两珠如豆,即两肾。每一肾中间,有两条须,一根向上,一根向下。向上的须,随经脉上通于目;向下的须,随经脉入膀胱,故肾为先天之基。胎儿所需营养,皆以母亲气血,由脐带通入。迨分娩时脐带一离母体,即属后天,饮食由口入胃,化为津液,如雾如露,蒸于肺部,轻清者为气,随肺呼吸而周行于全身,重浊者蒸发为痰而成血,以滋养脏腑百骸,是以气血以及各脏腑百
38、骸,皆赖脾胃以滋养之。故脾胃为后天之肾。何谓气?气发于丹田,随呼吸出入。一呼一吸,谓之一息。吸入清气为阳,呼出浊气为阴。吸入清气,由口鼻入肺,肺叶舒张,再由肺部转到心脏而达于各脏腑、四肢、百骸,下至丹田。呼出浊气,亦自丹田经各脏腑肢骸、由心脏转入肺部,从口鼻呼出。血液循环,随气而行,一呼一吸,昼夜不停,息息相随,终身不息。血所以能循环周流,全在于气,气阻则血滞,运行即不能正常,各脏腑即不能完全受其灌溉滋养,机能即发生种种障碍,疾病丛生。呼吸停止,血液即不能流行,人即死亡。常人七日不饮食,尚可以不死,若一旦闭其口鼻,不使呼吸,就很快的死亡。由此可见,只知饮食营养,生长血液,可以全生,而不知人的生
39、命本源于气,气分调顺,则百病蠲除。治病之要,调气为先。本法重在调气,即在于此。(附注:所论各脏腑,系就师晚年口授所述。余性迟钝,记忆力弱,未免有挂一漏万。奈无原书可以校正,又未敢擅自补充,恐失真相。现今医学昌明,解剖学对人体脏腑部位较古精详,若就现代医术,互相勘对,似亦有所帮助。倘若将来原书出现于世,脏腑之论述,得有更精密正确之记载,则于医学上获益更深且巨矣。)第四节 论 痰五谷及各种食物由口入胃,所生津液精华,上升于肺;经肺脏吸收蒸发成“痰”,型如浓液;再由肺脏以气运化输送,顺脊背的毛细络管达于四肢;再由四肢顺血管循环,既变化成血,以归心脏。变化成血后,循环功能即属心脏。故“ 痰积生血,血积
40、生肉”。一般常见之痰,是脏器受病之痰,即受病淤结 之痰,不能由肺气运化。输于四肢。而瘀结于肺,肺亦不能容纳,由口吐出。受病瘀 结之痰和生血之痰,犹如血有周流与淤滞之别。生血之痰,如循环周流之血;病人口吐的痰,如淤滞的败血。无病之人,或偶微咳,或喉间微闷,顺喉吐出一、二块即止,其色晶亮如藕粉,小者如米粒,大者如豆,此系正常生血之“痰” 。痰之 为病,由于肺脏技机能不足,气氛错乱,不能推动循环以生血,被浊气瘀结败坏而为病。病愈,则败坏之痰自消,其生血之机能自复。痰的为病原因:一、 因肺脏气分错乱,不能将痰运化以生血,瘀结于肺,被逆气上冲,肺叶被浊气冲激,鼓动合张,则喉咙嗓部感觉塞闷,或作痒,人即作
41、咳。必须将痰由喉吐出,始稍邻适。痰为血之本,伤痰过多则血亏。二、 因其他脏腑气分错乱,传经入肺,肺受邪气之克刮,化痰的机能削弱,痰即瘀结于肺,不能运化循环于四肢以生血,被逆气冲激,肺叶合张,人即作咳,痰被气推拥吐出。因痰受其它脏腑发出的污邪之气所熏染,故吐出之痰,其色各异:吐黑痰为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青痰,为肝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吐白痰,为肺气错乱本脏所致,吐白痰带血丝、血块(所谓痰中带血),为心脏气分错乱,瘀血上冲于肺所致,随痰吐出。吐黄痰,为脾脏气分错乱,传经入肺所致。痰色如黄土,为险症,为脾土已败的明证,最难医治。以上所述之痰,皆系痰块,由肺经吐出,若口吐白粘沫,为“白腻
42、”, 系胃受病,其食谷所生津液,不能上升于肺,遂顺食道上逆而吐出,为“逆气上逆吐腻”, 此乃胃病,与痰不同。第五节 论气候变换与人身内部气分的相互关系脏腑运化之机能,与血液之循环,皆以气推动之,其运转循环方能正常。人身内部之气,分为清浊二气,发源于气海,轻清者上升,重浊者下降,二气调和,循环于脏腑及周身脉络之间,周流不息。“清气属阳 ,浊气属阴 ,孤阴不生,孤阳不长”, 无阴 则阳不生,阳灭则阴绝,阴亏则阳亦亏,阴过滥则阳衰。故二气必须调匀,脏腑方强,身体方健。内部的抵抗力充足,方能适应天时之气候变化,内气方能不紊。“天地之气人之气 ,天 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大小周天之气,相应而不相同。
43、天时气候,旺极则变。其更换发动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候己 变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故天 时气候 变化之节为八,而四时之序定。人内部之气分,亦随天时气候的变化而更换,其换气之节则不同,旺盛更拽之节为二:立春、立秋。气分分清之节为二:春分、秋分。气候变纯之节为二:立夏、立冬。气分过纯之节为二:冬至、夏至。气分 过纯则换 ,故变换之节亦为八,以与气候相应。天时气候,寒暑往来,周而复始,人体内部的气分,亦随之变化而适应。气候在暑热之季,倘若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阳,则内外均热,如火上加油,人不热死而何?严寒之季,如人体内部之气分纯阴,则内外均寒,如冰上泼水,人不冻死而何?故人
44、内部之气分,与季节相应,以随气候之变化。上述“天地之气人之气,天为大周天,人为小周天”, 此系指天时之气候,与人内部之气分而言。大周天为四时八节气候之变化,小周天为人体内部的气分,亦按四时八节之气候而更换。小周天与大周天之气相应,与地气相合。人体内部气分充足,则抵抗力强,故无病之人,虽建交节换气之时,皆无感觉。人体内部气分亦亏损,则抵抗力弱,每遇交节换气之时,吨节气之前后,其病易于反复或加重。因交节之时,天时之气候必变,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气候之变化而变化。病人之气分已亏,抵抗力不足,最易错乱而疾作。又四时气候失常,夏季忽转寒冷,人体内部气分,此时为纯阴,两阴相抵,时疫流行。冬季忽转温暖,人体
45、内部之气分,此时为纯阳,两阳相抵,冬瘟易作。大周天之气候正常,则小周天之气分,亦随变换不紊,时疫杂灾,因之减少。如大周天之气候反常,小周天之气分,亦受大周天影响而紊乱。时疫杂灾,因之流行。大小周天之气候相互关系,至为深巨。兹将天时气候与人体内部气分之变化交换,按节列序于下。冬至阳生,天时气候之热度,由上而下降,压迫寒度,寒度凝于地上,故天时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抗其寒冷。立春,天气热度已将寒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暖和。因天气已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阳气渐渐往外,阴气渐渐入内,为阴阳气分交替之候,驳而不纯。故人于春季,有病者易于反复,无病者亦易感冒。因春季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
46、加之气,阴入阳表,人必软弱无疑。春分天气热度,已将寒度压迫入地,天气已暖,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达外,阴气完全入内,分解己清为阴。立夏,天气由暖转热。人体内部气分,由阴转为纯阴,以御其暑热。夏至,天时气候,又在变化发动之时,寒度由上而下降,压迫热度,凝于地面,故天时暴热。人体内部气分,则为大纯阴,以御其暴热。立秋,天气寒度已将热度渐渐压迫入地,天气渐渐凉爽。因天时气候己渐转,人体内部气分,亦渐渐更换,阴气渐渐往外,阳气渐渐入内,人体内部气分,为阴阳交加之际,阳哳内伏,阴渐外出,故常人于秋季,神清气爽,病人不在此论。秋分,天气寒度已将热度压迫入地,气候转凉。人体内部气分,阳气已见入内,阴气完全表出
47、,分解己清为阳。立冬,天气寒度已旺,气候转冷。人体内部气分,变为纯阳,以抵抗天气之寒冷。冬至,天时气候,因旺极转变而严寒。人体内部气分,则变为大纯阳以抗之。如此周而复始,天时之气候,按周天之节气变化,人体内部之气分亦随周天之节气而变化之,以应其气候之寒热。然人受天地伏载,岂能相建以生存?人体内部气之变化,系与地气相合,与天气相应。试观地下室,井中水,皆冬暖而夏凉,春温而秋平。人之内部,亦复如此,此其明证。第二章 按摩穴位和手指手腕练习法第一节 按摩穴位 一头面部 百会 前顶后一寸五分。 主治昏迷不语, 头痛等症。印堂 两眉间隙中。 主治头痛、 头晕等症。 攒竹 即两眉头,有两筋可以拨动。 主治
48、头痛等症。承泣 目下七分,直对瞳子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四白 在目下一寸,直对瞳子。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 太阳 眉后陷中的紫脉上,距两眼梢五分陷中。 主治等症。 颊车 耳下八分,曲颊近前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等症。人中 鼻柱下近孔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承浆 唇棱下陷中。 主治口眼喎斜等症。 天庭 从鼻直上入发际五分。 主治头痛、 头晕等症。 率谷 耳上入发际一寸五分,陷处宛宛中。 主治头痛。 风府 颈后入发际一寸宛宛中。 主治受风等症。 风池 脑空下发际陷中。 主治伤风感昌、 头痛、头晕、口眼喎斜等症。 哑门 颈后入发际五分 主治舌强不语等症。 内迎 香鼻孔内,鼻膈两边。 主治穿肠
49、毒等症。 大迎 曲颔前一寸二分,骨陷中动脉。 主治口眼喎斜、牙痛等症。附:头面部穴位:二胸腹部 天突 喉下一寸宛宛中。 主治气闭、痰厥等症。 璇玑 天突下一寸六分。 主治胸闷胀满, 为开胸利气之穴。华盖 在璇玑下一寸六分。 主治咳嗽哮喘,胸胁胀满等症。华盖、璇玑、天突三穴,同 时并用,在治巨阙时,使胃中浊气下降,不得上逆。或中 华盖穴旁开二寸。 主治咳逆喘急,胸 胁支满。 或中与阴陵泉并用,可使上下气分疏通。为虚实诸症,在治任脉各穴后的必须施治之穴。巨阙 在胸骨歧骨下二寸,胃上口,膈膜稍下处。 主治胸胁胀满,不思饮食,或饮食不下;以及胃痛、气逆等症。推按此穴,可通顺食道之气。为治诸病时开胃纳气之穴。建里 脐上三寸,系脾脏部位。 主治调和脾胃经的气分。凡治 诸症,必须施治此穴。也可以斟酌病情与上脘、中脘并用,以调和脾胃气分。 上脘 在巨阙下一寸,胃上口处。 主治腹痛、积聚,翻胃呕吐、 恶心等症。中脘 在上脘下一寸,脐上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