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3708-中国近代史纲要笔记依据目录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三章辛亥革命第四章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第五章中国革命的新道路第六章中华民族的抗日战争第七章为创建新中国而奋斗第八章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的全面确立第九章社会主义建设在探索中曲折发展第十章改革开放与现代化建设新时期 第一章反对外国侵略的斗争第一节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和世界鸦片战争前的中国,封建统治走向衰落,落后的生产关系严重制约着生产力的发展,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而此时的世界却发生了急剧的变化,欧美许多国家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并开始了工业革命,生产力发展迅速。一、鸦片战争前的中国(一)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特点从公元前
2、5 世纪的战国时代到1840 年的鸦片战争,中国的封建社会前盾延续了两千多 年。中国的封建社会有以下几个特点:在经济上,封建土地所有制占主导地位。皇帝、贵族、官僚和地主占有大量土地,而占人口绝大多数的农民则占有很少的土地,需要租种地主土地并缴纳高额的地租;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的基本生产结构,其主要特征是个体家庭为单位并与家庭手工业结合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它曾有利于封建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但又束缚了生产力的发展,对新的生产方式具有较强的排斥力。在政治上,实行高度中央集权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从秦始皇建立中央集权制的封建帝国开始,历代统治者不断加强皇权,以维护“家天下”的统治。中央集权的封建君
3、主专制制度,一定程度上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同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抑制了中国社会的生机和活力。在文化上,以儒家思想为核心。自汉武帝独尊儒术以后,儒家思想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以三纲五常为伦理道德规范,主张仁政,提倡经世济民,以助君主、明教化。儒家思想还与道教、佛教,以及其他思想相融合,共同为封建统治阶级服务。(二)中国封建社会末期的社会危机清朝是中国历史上最后一个封建王朝。在其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三朝,中国国家统一,政权巩固,社会稳定,经济繁荣,史称“康雍乾盛世” 。乾隆朝后期,清王朝由强盛转向衰落 。其主要表现是: 政治上,中央集权进一步强化,官僚机构膨胀,各级官吏营私舞弊、巧取豪夺,
4、无所不用其极。经济上,各级官吏和地主大肆兼并土地,无地或少地的农民日益增多;地租剥削、赋税征收、苛捐杂税、徭役摊派逐年加重,广大农民生活极端困苦。思想文化上,厉行专制主义,大兴文字狱,整个社会万马齐喑。军事上,军力衰败,军备废弛,军纪荡然,不堪一击。对外关系上,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使中国处于与世隔绝的状态。种种迹象表明,中国封建社会已走到了它的尽头。二、鸦片战争前的世界(一)西方资本主义制度的确立1640 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至 18 世纪,资本主义制度在英国、美国、法国等欧美主要国家先后确立。新兴的资产阶级利用国家政权,制定符合本阶级利益的各项政策,以巩固自己的政治统治,并利用国家政权发
5、展资本主义经济。资本主义经济昀发展突出表现在工业革命的发生上。工业革命首先发生在英国的纺织业上,以后随着蒸汽机的发明和推广,迅速遍及机器制造业、冶铁业、采掘业等行业。大机器生产替代了工场手工业,资本主义发展十分迅速。(二)西方列强的殖民扩张商品生产的无限增长,需要开辟新的原料市场和产品市场,寻求新的殖民地。在资本原始积累时期,殖民主义者主要是通过海盗式地掠夺土地与财物、欺诈性的贸易和奴隶贩卖等方式,从世界各地攫取巨额财富。而在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和工业革命之后,殖民主义者加紧对一些国家和地区进行军事、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侵略,使其沦为列强所垄断的商品倾销市场、廉价劳动力与廉价原料的供应地和自由
6、投资市场。第二节资本一帝国主义对中国的侵略 及近代中国社会的演变自 1840 年鸦片战争以来,外国列强通过军事侵略迫使中国签订一系列不平等条约,在政治上侵犯中国主权,经济上掠夺中国财富,文化上麻醉中国民众。列强的侵略,使中国社会发生急剧变化,中国进入了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一)军事侵略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对中国的侵略,首先和主要昀是进行军事侵略,迫使中国政府签订不平等条约。1840 年,英国发动第一次鸦片战争。清政府先后与英国签订中英江宁 条约 (即南京条约) 、 五口通商章程 、 虎门条约 ,与美国签订中美望 厦条约 ,与法国签订中法黄埔条约 。1856 年,英法发动第二次
7、鸦片战争。1858 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美、俄签订天津条约 。1860年,清政府分别与英法签订北京条约 ,与俄国先后签订中俄瑷珲条约 、中俄北京条约 、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等。1884 年,中法战争爆发,1885 年两国签订中法新约 。1894 年,日本发动中日甲午战争,1895 年中日签订马关条约 。1900 年,八国联军发动侵华战争,1901 年,清政府与十一个国家签订辛丑条约 。对中华民族优秀文化造成空前浩劫。1860 年,英法联军攻占北京后,对融会了中外建筑艺术精华,珍藏着中国历代图书典籍、文物书画和艺术珍品的圆明园进行了连续 12 天的抢劫,放烧毁了这座皇家园林。这是对人类文明的一次
8、空前践踏。同期,万寿山清漪园、香山静宜园、玉泉山静明园等中国明清两代修建的皇家园林,也遭侵略军的焚毁。1900 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后,对皇宫、北海、中南海、颐和园等地的金银财宝、文物古籍肆意抢劫。(二)政治控制资本一帝国主义列强还通过军事侵略和不平等条约,控制中国内政和外交,把持中国海关,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扶植、收买代理人。控制中国内政。 天津条约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中国政府允许外国公使常驻北京。这些公使并非普通的外交官,而是负有侵略使命的侵略者,他们秉承本国政府的旨意,直接对清政府发号施令,驻京公使成了清政府的太上皇。勾结清政府,镇压中国人民的反抗斗争。为了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外国列强不
9、仅向清政府供应军火、舰船,而且派遣军官组织并指挥“洋枪队” ,甚至直接动用陆海军,与太平军战。当中国人民反对外国教会侵略,即发生“教案”时,外国侵略者便指使清政府屠杀中国人民,惩办对人民镇压不力的地方官员。1899 年,义和团运动在山东兴起后,列强对山东巡抚贤镇压不力不满,要求清政府派袁世凯去山东进行镇压。袁升任山东巡抚后,即用血腥手段屠杀义和团团民。 辛丑条约中,列强强迫清政府作出永远禁止中国人民成立或加入任何反对它们的组织的承诺,井规定清政府各级官员如对人民反抗斗争“弹压惩办”不力, “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三)经济掠夺控制中国通商口岸。1842 年,南京条约开放广州、厦门、福州、宁波
10、、上海 5 口为通商口岸。1858 年, 天津条约又开放牛 庄(后改营口) 、登州(后改烟台) 、台湾(后定为台南) 、淡水、潮州(后改汕头) 、琼州、汉口、九江、南京、镇江等 10 个口岸。1860 年, 北京条约又开放天津为通商口岸。陆路方面,开放伊犁和喀什噶尔为商埠。这些通商口岸大多成为列强对中国进行经济侵略的基地,并控制口岸的工商、金融业,甚至设立租界,实行殖民统治。操纵中国的经济命脉。一是形成了对中国近代工业的垄断。以1913 年为例,外国资本占机械采煤投资总额的79.6%,占新式采铁和冶铁企业投资总额的 100%,控制 41.20/0 的纱锭和 49.6%的织布机。二足迫使清政府举
11、借外债,以还赔款,并以关税、盐税担保。列强通过控制这两项税收,扼住了中国财政的咽喉。三是在中国设立银行,使之成为对华输出资本的枢纽。1845 年, 英国丽如银行(又称英国东方银行)成为 在中国开办的第一家银行,以后各国纷纷在中国开办银行。这些银行及其分支机构操纵中国外汇、经办对华贷款,投资开设厂矿、发行纸币,形成在中国金融系统中的垄断地位,成为列强对华经济侵略的中心。四是控制中国近代的交通运输业。以铁路为例,1911 年全国共有铁路 9 618.1 公里,其中外国控制的达 8 952.5 公里,占93.1%。铁路成为列强控制中国,扩大势力范围,获取政治、经济利益的工具。沿海和内河航运业大都被外
12、资公司所控制。五是给中国的农业经济造成了严重破坏。外商低价收购中国农副产品作为其工业生产原料,并向中国大量倾销工业品,利用剪刀差进行剥削,加速了中国传统农业的萎缩和衰败,导致了近代中国经济的落后和人民的贫困。(四)文化渗透外国列强利用宗教进行侵略活动,鼓吹“种族优劣论” ,为侵华制造舆论。宗教渗透和侵略。一些外国传教士一直充当列强侵略中国的急先锋。1832 年德国传教士郭士立在中国沿海进行过长达数月的间谍侦查活动,并鼓吹对中国进行侵略。鸦片战争期间,他担任英国陆军总司令的翻译,出任英军占领浙江定海时的“民政官” ,并参与了中英南京条约的起草和谈判。第二次鸦片战争期间,在京活动的俄国东正教传教向
13、俄国公使和英法联军提供了有关2清军在大沽口的设防情况和详细的北京地图。1860 年中法订立北京条约时,担任翻译和文件起草的法国传教士孟振生在条约的中文文本中加上法文原本上所没有的。并任法国传教士在各省租买土地,建造自便”的字句。外国传教士由此获得了在中国各地租买土地和盖房的特权,为外国教会在中国内地霸占地产、遍设教堂提供了根据。一些传教士凭借外国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的庇护,扰乱地方,横行无理,欺压百姓。19 世纪 60 年代至 90 年代,各地群众反对外国教会侵略的斗争此起彼伏,并非偶然。为侵略中国制造舆论。西方教会中一部分人利用传教和传播西学的名义为外国列强侵华制造舆论。他们在中国办报
14、纸、杂志,翻译、出版各种书刊。较早的外文期刊有中国丛报 和北华捷报 (后改名字林西报) 。 广学会是基督教在中国设立的最大的出版机构,英国人李提摩太把 u 争取中国士大夫中有势力的集团,启开皇帝和政治家们的思想”作为办会的指导思想。广学会发行的万国公报 ,除介绍西方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外,还竭力宣扬殖民地奴化思想,为外国列强侵华进行辩护。二、近代中国成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一)中国近代史的开端和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1840 年第一次鸦片战争是中国近代史的开端。战争以中国失败而告终。英国与其他西方列强强迫清政府与之签订了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迫使清政府割地、赔款,攫取一系列经济、政治
15、和文化特权,中国的主权独立受到侵犯,领土完整遭到破坏,中国逐渐沦入了国家政权形式上仍然存在,而主权受制于外国列强的半殖艮地社会。与此同时,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一方面促使中国传统的封建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开始解体,中国的农业经济也日益依附于世界资本主义,并成为其市场体系中的一部分;另一方面促进了中国城乡商品经济的发展,为中国资本主义的发生发展造成了某些客观条件,中国出现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不再是完全意义上的封建社会,而是一个半封建社会了。近代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特点是: 第一,资本一帝国主义不但逐步操纵了中国的财政和经济命脉,而且逐步控制了中国的政治,日益成为支配中国的决定性力量
16、。第二,中国的封建势力同外国侵略势力相勾结,成为外国列强压迫、奴役中国人民的社会基础和统治支柱。第三,中国自然经济的基础虽然遭到破坏,但是封建剥削制度的根基即封建地主的土地所有制依然在广大地区内保持着,成为中国走向现代化和民主化的严重障碍。第四,中国资本主义有所发展,并在政治、文化生活中起了一定的作用,但没有成为中国社会经济的主体,在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压迫下,它的发展很缓慢,力量很软弱,它的大部分与外国资本一帝国主义和本国封建主义都有或多或少的联系。第五,由于近代中国处于外国列强的争斗和间接统治之中,加上中国地域广大,以及在地方性的农业经济的基础上形成地方割据势力的存在,近代中国各地区经济、
17、政治和文化发展极不平衡。后来,外国列强还分别支持不同的政治势力以分裂中国,使中国处于不统一状态。第六,在外国列强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下(后来还加上官僚资本主义) ,中国的广大人民尤其是农民日益贫困化 以至大批地破产,过着饥寒交迫和毫无政治权利的生活。中国的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是逐步形成和逐渐加深的,在不同时期和不同地区有所区别。在 20 世纪三四十年代,中国的部分地区成为日本帝国主义直接统治的殖民地。(二)社会阶级关系的变动伴随着社会经济结构的变化,中国近代社会的阶级构成和阶级关系也开始发生了新的变动。旧的封建统治阶级即地主阶级继续拥有大量的土地,掌握着国家政权,对人民实行专制统治,但自身也有了
18、很大变化。晚清时代,因镇压太平天国由军功擢升的官僚地主,在兼并土地和剥削农民方面与过去地主相比有过之而无不及;民国时代,大大小小军阀利用武力,占有土地。一部分地主由于各种原因从乡村搬到城市,开贻投资于新式工商业,成为资本家。但是,大部分地主仍依靠地租剥削为生,农民与地主的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旧的被统治阶级即农民阶级,仍是近代中国社会人数最多的被剥削阶级。由于土地兼并严重,不少自耕农失去土地,向贫农或雇农转化。破产或失去土地的农民流入城市成为产业工人的后备军。农民阶级具有强烈的革命要求,是中国革命的主力军。但是,由于作为小生产者的保守、散漫和狭隘等阶级局限性,农民不可能单凭自身的力量求得解放,更不
19、可能把反帝反封建斗争引向胜利。近代中国诞生的被压迫阶级是工人阶级。中国工人阶级的很大一部分比中国资产阶级的年龄和资格更老一些,它的社会力量和社会基础也更广大一些。鸦片战争后,外国资本在广州、上海等地经营近代工商业,其中产生了中国最早的一批产业工人。19 世纪60 年代以后,在洋务企业中,又产生了一批产业工人。70 年代以后,在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中,产业工人队伍又一次得以扩充。中国工人阶级具有世界无产阶级的共同 优点,又有其特点:第一,它深受帝国主 义、封建势力和资产阶级三重压迫和剥削,劳动条件差,劳动时间长,工资待遇低,又毫无政治权利,其革命性最强。第二,它人数虽少,但相对集中,从地区上讲主
20、要集中于上海、广州、武汉、天津等大城市,从行业上讲主要集中于纺织、面粉、采矿、铁路等行业,便于形成革命的力量和传播先进的思想。第三,它主要是由破产农民和家庭手工业者转化而来的,同农民有着天然的联系,便于结成工农联盟。因此,中国工人阶级是近代中国社会中最先进、最革命、最有力量的阶级。三、两对主要矛盾和两大历史任务(一)两对主要矛盾及其关系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封建主义与人民大众的矛盾是两对主要矛盾,而帝国主义与中华民族的矛盾,乃是各种矛盾中最主要的矛盾。这两对主要矛盾相互交织在一起,贯穿了整个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始终,并对中国社会的发展变化起着决定性作用。两对主要矛盾
21、之间的关系,一是当外国列强向中国发动侵略战争时,为避免亡国灭种的危险,中国内部各阶级,除了汉奸、卖国贼外,能够暂时团结起来共同对敌,阶级矛盾降到次要地位,而民族矛盾上升到主要地位。鸦片战争、第二次鸦片战争、中法战争、中日甲午战争和八国联军侵华战争时期都出现过这种情况。二是当外国侵略者同中国封建政权相勾结,共网镇压中国革命,尤其是封建地主阶级对人民的压迫特别残酷时,中国人民往往用战争的形式反对建政权,这时阶级矛盾就上升为主要矛盾。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和辛亥革命。三是当国内战争发展到直接威胁帝国主义在华利益以及中国封建地主阶级统治时,外国列强甚至直接出兵,镇压中国人民,援助中国反动派,这时帝国主义和
22、国内封建主义完全公开站在一条战线上。如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后期中外反动势力的勾结。(二)两大历史任务及其关系近代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主要矛盾决定了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始终面临着两大历史任务: 一是求得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二是实现 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两大历史任务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其区别在于,前者是要从根本上推翻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统治秩序,着重解决生产关系问题;后者是要改变近代中国经济、文化和社会落后的地位和状况,是要充分发展近代民族工商业,着重解决生产力问题。其联系在于,只有完成第一大任务,才能为第二大任务的完成创造条件。一方面,争取民旗独立和人民解放是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共同富裕的
23、前提条件。只有实现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才能废除列强同中国签订的一切不平等条约,才能推翻封建专制制度,改变买办的和封建的生产关系,解放生产力,开辟走向现代化的道路。另一方面,争取民族独立和人民解放的最终目的是使中国走向现代化,实现国家繁荣富强和人民的共同富裕,使中华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第三节抵御外来侵略、争取民族独立的斗争一、反抗外来侵略的斗争历程(一)人民群众的反侵略斗争鸦片战争时期,中国人民便掀起了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1841 年5 月,广州郊区三元里人民联络附近 103 个乡的群众,与英国侵略者展开激烈战斗。这是中国近代史上中国人民第一次大规模的反侵略武装斗争。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后期,太
24、平军曾多次重创外国侵略者。1862 年 5 月,太平军在江苏奉贤(今属上海市 )击毙法国侵华海军司令卜罗德。6 月,在青浦(今属上海市) 活捉“常胜军, ,副统领法尔思德。9 月,在浙江慈溪击伤“常胜军”统领、美国人华尔 (不久因伤重死去) 。1863 年 1 月,在绍兴打死“常捷军”统领勒伯勒东。(二)爱国官兵的反侵略斗争在外国列强侵略面前,清政府的爱国官兵也同全国人民一道英勇抗击侵略者。鸦片战争开始后,清朝的许多爱国官兵英勇奋战,拼死抵抗。1841 年 2 月,广东水师提督关天培战死虎门;1842 年6 月,江南提督陈化成在吴淞西炮台以身殉国,7 月,剐都统海龄(满族)在镇江战死疆场。第二
25、次鸦片 战争时期,1859 年 6 月,英法联军进攻大沽炮台,守军沉着应蠛;击漉、击伤军舰多艘。提督史荣椿、乐善(蒙古族) 战死。1885 年年初,法舰炮轰浙江3镇海炮台,也被击退。3 月,冯子材率领清军和当地民众在镇南(今友谊关)取得关 键性胜利,完全扭转了整个中法战局,史称镇南关大捷。在中日甲午战争中,爱国将士浴血奋战。左宝贵战死平壤,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带林永升在黄海战斗中英勇牺牲,北洋舰队统帅丁汝昌、定远舰管带刘步蟾在威海卫以身殉国。近代中国人民包括统治阶级中的爱国人士在反对外来侵略的斗争中表现出来的爱国主义精神,铸就了中华民族的民族魂。正是由于中国人民前仆后继、英勇斗争,才使我们
26、的国家民族历尽劫难、屡遭侵略而永不灭亡。那些不畏强暴、赴汤蹈火、血染沙场、宁死不屈的民雄,乃是中华民族的脊梁。二、粉碎瓜分中国的图谋(一)边疆危机和瓜分危机19 世纪 70 至 90 年代,自由资本主义向垄断资本主义即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帝国主义国家展开了争夺殖民地的狂潮,也开始了瓜分中国、灭亡中国的罪恶阴谋。19 世纪 70 至 80 年代,帝国主义列强开始蚕食中国的边疆地区。英国从印度侵入西藏,又从缅甸侵入云南;法国则从越南侵犯广西;俄国从中亚入侵新疆;日本吞并琉球, 侵犯台中国陷入了严重的“边疆危机”之中:(二)义和目运动与列强瓜萨学酋图谋的破产19 世纪末期,帝国主义列强瓜分中国的图谋并
27、未实现,其原因是多方面的。帝国主义列强之间的矛盾和相互制约,是一个重要原因。第二章对国家出路的早期探索第一节农民群众斗争风暴的起落19 世纪中叶,外国资本主义入侵激化了中国社会各种矛盾,广大农民饥寒交迫,纷纷揭竿而起。1851 年,洪秀全在广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太平天国是中国历史上空前模的农民战争前后坚持了 14 年之久,势力先后扩展到 18 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达到了历代农民战争的最高峰。一、太平天国农民战争(一)金田起义和太平天国政权的建立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是发生在第一次鸦片战争后一个新旧交替时代的一场伟大农民战争。和古代封建社会所爆发的农民运动一样,太平天国
28、农民战争爆发的根本原因,是封建专制政权和地主阶级对农民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但是这次农民战争的爆发,正如马克思所说,不管引起这些起义的社会原因是什么,推动这次大爆炸的毫无疑问是英国的大炮。鸦片战争中清政府所消耗的战费、战争赔款都摊派给各省担负,其结果便层层转嫁给农民。鸦片战争后,外国商品的输入和鸦片贩卖年年激增,加速了中国社会经济的萎缩和人民生活的贫困。此外,太平天国农民起义发生前十年,正是全国自然灾害频发时期,大量灾民流离失所。残酷的压迫和剥削,迫使广大人民走上了反抗的道路。1842 年至 1850 年间,全国各地反清起义在百次以上。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爆发地广西,各种矛盾更加激化,饥民抢米闹
29、事,群众闹衙抗粮,抗租斗争不断发生。太平天国主要领导人洪秀全正是在这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情况下,开始他的传教宣传活动的。洪秀全(1814-1864),广东省花县人。1843 年,洪秀全读了梁发编写的传教书劝世良言 ,感到基督教教义宣传的平均、平等观念,很合自己的口味和革命斗争需要。于是,他假托自己是上帝次子、耶稣弟弟下凡救世,宣称皇上帝为唯一真神,其他诸神都是妖邪,决定创立拜上帝教,作为宣传、动员和团结群众的组织。他写作了具有朴素平等观念的原道救世歌 、 原道醒世训和原道觉世训 ,为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提供思想基础。1847 年洪秀全到广西紫荆山区与冯云山会合,共同订定了十款天条 ,作为教众的政治生
30、活准则,起义后成为太平军的军纪。1851 年 1 月,洪秀全率领拜上帝教教众在广西省桂平县金田村发动起义,建号太平天国。3 月,洪秀全在东乡宣布称天王。9 月攻克永安后驻扎半年,进行封王建制和整顿军纪等工作。洪秀全封杨秀清为东王,萧朝贵为西王,冯云山为南王,韦昌辉为北王,石达开为翼王。 所封诸王皆受东王节制。 永安建制使太平天国政权初具规模,有利于起义的发展。随后,起义军从广西经湖南、湖北、江西、安徽,一直打到江苏。1853 年 3 月,太平军攻克南京,改名天京,定为太平天国首都。仅仅经道两年的战斗,太平军就席卷 6 个省,取得伟大的胜利。这是因为太平天国农民起义是反对清政府腐朽统治和地主阶级
31、压迫的正义战争。所到之处,太平军镇压和打击官僚、豪绅、地主,焚烧衙门、粮册、田契、借券,冲击了封建统治秩序,太平军受到百姓的欢迎和拥护。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先后进行了北伐、西征和天京城外的破围战。到 1856年上半年,除北伐失利外,太平军在湖北、江西、安徽和天京附近战场都取得了重大的胜利,控制了大片地区,达到了军事上的全盛时期。(二) 天朝田亩制度和资政新篇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在政治、军事、经济、文化等方面采取了一系列的政策和措施,其中最重要的是天朝田亩制度的颁布。天朝田亩制度颁布于 1853 年冬,是最能体现太平天国社会理想和这次农民战争特点的纲领性文件。天朝田亩制度确立了平均分配土地的方案,
32、根据“凡天下田,天下人同耕”的原则,田地分为9 等,好坏搭配,不论男女老幼按人口平均分配,16 岁以上分一整份,16 岁以下分一半。太平天国制定了森严的封建等级制,各级官员之间,上下尊卑的等级界限十分严格,连服饰、仪仗、卫队、舆马等都有严格的规定。诸王出行,官兵必须回避道旁,高呼“万岁”成“千岁” ,否则要受到严厉惩处。太平天国领导集团在生活上追求享乐,在政治上争权夺利。洪秀全深居内宫,不思进取,把天国大事交给东王杨秀清,杨秀清则“自恃功高,一切专擅” 。1856 年 9 月,天京事变发生,东王杨秀清、北王韦昌辉先后被杀,翼王石达开率部出走后败亡天京事变是太平天国由盛到衰的转折点,它大大地削弱
33、了太平天国的领导和军事力量,造成了严重的危机。为了挽救危局,洪秀全提拔了英王陈玉成、忠王李秀成等一批年轻的将领,封洪仁歼为干王总理朝政。但是,这已经无法挽回败局。洪秀全宗教迷信思想越来越严重,不能妥善处理军政事务和各种矛盾,只能采取滥封王爵的办法,结果竞封了 2 700 多个王,诸王在各地拥兵自重。1864 年春夏,太平军在苏南、浙江、皖南的根据地全部丢失,天京被湘军围困,内无粮食,外无援兵。李秀成建议“让城别走” ,洪秀全则坚持死守天京。1864 年6 月,洪秀全病逝。7 月,天京被湘军攻破。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失败。二、农民斗争的意义和局限(一)太平天国的历史意义太平天国起义虽然失败了,但它具
34、有重要的历史意义。第一,它沉重打击了封建统治阶级,强烈撼动了清政府的统治根基。太平天国起义坚持了 14 年之久,革命酌势力先后扩展到 18 个省,其规模之大,时间之长,影响之深,是以往历次农民起义都比不上的。在太平天国起义的影响下,各地各族反清起义风起云涌。如南方和东南沿海各省的天地会起义,北方的捻军起义,西南、西北的各族起义等。天京陷落后,太平军余部仍坚持战斗 4年之久。这些斗争加速了清王朝的衰败过程。第二,它是中国旧式农民战争的最高峰,具有了不同于以往农民战争的新的历史特点。太平天国建立了自己的政权,提出了天朝田亩制度 ,比较完整地表达了千百年来农民对拥有土地的渴望。资政新篇则是中国近代史
35、上第一个具有资本主义色彩的方案,反映出太平天国新的历史特点。第三,太平天国对孔子及儒家经典予以严厉批判,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封建统治的精神支柱。第四,太平天国农民战争有力地打击了外国侵略势力。太平天国领袖们拒绝不平等条约,严禁鸦片贸易。1861 年,清政府公然宣布“借师助剿” ,中外反动势力勾结在一起镇压太平天国。太平天国将士们与英法军队和由外国军官指挥的“常胜军” 、 “常捷军”进行了英勇的斗争。第五,在 19 世纪中叶的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中,太平天国农民战争和其他亚洲国家的民族解放运动汇合在一起,冲击了西方殖民主义在亚洲的统治。(二)太平天国失败的原因和教训太平天国失败的根本原因,是缺乏先进阶
36、级的领导。农民阶级不是新的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的代表,带有小生产者所固有的阶级局限性,既不能提出完整、正确的政治纲领和社会改革方案,也无法长期保持领导集团的团结,无法制止腐化现象的滋生。太平天国昀失败还在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是以拜上帝教来发动、组织群众的,但是,拜上帝教教义不是科学的思想理论,不仅不能正确指导斗争,而且也无法维持内部长久的团结,给农民战争带来危害。正是由于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太平天国也不能正确对待传统文化。此外,太平天国领导人笼统地把信奉上帝的西方人都视为“洋兄弟” ,说明他们对外国资本主义列强缺乏理性的认识。太平天国起义的发生和失败表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农民具有伟
37、大的革命力量,但它不能担负起领导反帝反封建斗争取得胜利的重任。第二节地主阶级统治集团“自救”活动的兴衰洋务运动是在 19 世纪 60 年代清4政府镇压太平天国农民起义的过程中和第二次鸦片战争结束后兴起的。当时,民族矛盾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内忧外患一起袭来,面对统治危机,地主阶级统治集团内部的洋务派进行了一系列“自救”活动。一、洋务运动的兴起(一)洋务派的形成19 世纪 60 年代,为挽救清王朝的危机,封建统治阶级中的部分成员如奕诉、曾国藩、 李鸿章、左宗棠、张之洞、刘坤一等,主张仿造西方的武器装备,学习西方的科学技术,以“自强” 、 “求富”为目标,兴办洋务。这些官员被称为洋务派。恭亲王奕诉
38、是清朝统治集团申倡导洋务的首领,他提出: “查治国之道,在乎自强,而审时度势,则自强以练兵为要,练兵又以制器为先。 ”冯桂芬对兴办洋务事业的指导思想最先作出一、戊戌维新运动的兴起(一)维新派倡导救亡和变法的活动维新运动作为一次具有相当规模的政治运动的兴起,是列强在华划分势力范围、民族危机急剧激化的产物。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初步发展,是维新运动兴起的物质条件。洋务运动的开展和民族近代工业的出现,催生了早期维新思想家,其代表人物有冯桂芬、王韬、薛福成、马建忠、郑观应、陈虬、陈炽、何启、胡礼垣等人。他们在从事洋务活动的过程中逐渐认识到仅仅依靠新式枪炮船舰和兴办企业,还不能使中国富强,因而进一步要求清政
39、府吸收西方国家进步的政治制度和文化,进行自上而下的社会政治改革,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中日甲午战争后,人们普遍对洋务派所标榜的“求富” 、 “自强”的口号发生怀疑,逐渐形成了一种共识,即要救国,只有维新。康有为、梁启超、谭嗣同、严复等成为推动维新思潮的领军人物,并于 1898年把这种思潮发展成为一场变法维新的政治运动。资产阶级维新派主要通过以下行动宣传变法维新主张:第一,向皇帝上书。康有为曾多次向光绪皇帝上韦,其中最著名的是他在 1895 年联合在京参加会试的举人共同发起的“公车上书” ,康有为则成为倡导维新运动的旗手。第二,著书立说。康有为写了新学伪经考 、 孑 L 子改制考和人类公理等著作;
40、梁启超写了变法通义 ,谭嗣同写了仁学 ,严复翻译了英国博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的前两篇,汉译名为天演论 。第三,介绍外国的变法。康有为向光绪皇帝进呈了日本变政考等书,希望中国以日本的明治维新为榜样,走自上而下的社会改革道路。第四,办学会、办报纸、设学堂。影响较大的学会有强学会、南学会、保国会等。影响较大的报纸有梁启超任主笔的上海时务报 、严复主办的天津国闻报以及湖南的湘报等。重要的学堂有康有为主持的广州万木草堂、梁启超任中学总教习的长沙时务学堂等。维新派以各种方式宣传变法主张,培养骨于力量,制造社会舆论,逗点则放在争取光绪皇帝及其周围的帝党官员的支持上,希望通过他们自上而下地实行变法。(二)
41、维新派和守旧派的论战维新运动的高涨,引起了守旧势力的反对。守旧势力认为变法思想是异端邪说,攻击维新派人士是“名教罪人” 、 “士林败类” 。1898 年 3 月,洋务派官僚、湖产总督张之洞写了劝学簏 ,宣扬“中学为体、西学为用”思想,强调封建制度的纲常名教是不能改变的。这本书成为对抗维新变法的代表作。维新派和守旧派之间的论战主要围绕以下 三个问题展开:第一,要不要变法。守旧势力坚持“祖宗之法不能变” ,否则就是“违背天理” 。维新派指出,事物的进化是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必然法则,世间的万事万物“无时不变,无事不变” , “祖宗之法”必须随着时代的变化而有所改变。中国面临被瓜分的严重危机, “
42、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乃亡” 。只有维新变法,才能挽救危亡。第二,要不要兴民权、设议院,实行君主立宪。守旧派认为民权之说无一益而有百害。二、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及教训(一)戊戌维新运动的意义戊戌维新运动虽然失败了,但却具有进步的历史意义和影响。第一,戊戌维新运动是一次爱国救亡运动。维新派在瓜分危机迫在眉睫的关头挺身而出掀起了变法图存、维护民族独立和发展资本主义的救国运动,反映了 l 时代的要求。第二,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资产阶级性质的政治改革运动。维新派冲破了洋务派“中体西用, ,思想的局限,鼓吹民权,提倡设议院,主张用君主立宪制来取代君主专制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封建专制制度。第三
43、,戊戌维新运动是一场思想启蒙运动。第三章辛亥革命第一节举起近代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资产阶级革命派举起民族民主革命的旗帜,成立了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性质的政党中国同盟会,提凼了三民主义学说并同改良派展开了论战,进行了多次武装起义,揭开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 新篇章。一、辛亥革命爆发的历史条件(一)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辛亥革命的发生,是与当时中国民族危机加深,社会矛盾激化密切相关的。一方面,外国列强对中国的侵略日益扩大,民族危机加深。 辛丑条约签订后,列强加强了对清政府的政治控制,竭力扩展在华经济势力。外国在华投资规模急速扩张,铁路、矿山的利权成为列强掠夺的重要目标。1904 年至
44、1905 年,日、俄两国为了争夺在华利益竟然在中国东北进行战争,清政府却宣布“局外中立” ,结果日本战胜俄国,俄国将所攫得的中国东北南部所有一切权益“转让”日本。与此同时,英国侵入西藏地区,德国则企图将势力延伸到原属英国势力范围的长江流域。另一方面,社会矛盾激化,民变四起。清政府既要对外赔款,又要对内搞“新政” ,1901 年至1911 年 10 年间,财政开支激增4 倍,人民负担沉重,激起民众的普遍反抗。农民、手工业者的抗捐、抗税、抗租和抢米斗争,工人罢工斗争,商人罢市,少数民族与会党起事等层出不穷。(二)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原因和教训戊戌维新运动失败的主要原因在于维新派自身的局限和以慈禧太后
45、为首的强大的守旧势力的反对。当时,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力量十分弱小,民族资产阶级的社会基础相当狭窄,远不是封建势力的对手。民族资产阶级的政治代表维新派虽然广泛地进行了变法维新的舆论动员,但所争取到的有力支持者甚少,只有不掌握实权的皇帝和少数帝党官僚。维新派既无严密的组织,又不掌握军队,也没有发动群众的支持,把希望完全寄托在一个没有实权的皇帝身上,其结果只能是失败。维新派自身的弱点和局限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第一,不敢否定封建主义。在政治上,维新派不敢根本否定封建君主制度,而是幻想通过和平、合法的手段实现君主立宪制,让资产阶级及开明绅士的代表参加政权。在经济上,维新派要求发展民族资本主义,但却没有
46、触及封建主义的经济基础封建土地所有制。茌思想上,维新派提倡学习西方,但却仍要借古代圣贤孑 L 子之名来“托古改制” 。第二,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维新派大声疾呼救亡图存,却一直幻想西方列强能帮助自己变法维新。而帝国主义列强决不愿意中国成为一个独立强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当时,英国与日本,虽然为了抵制俄国的扩张,曾对中国维新运动表示同情并拉拢维新派,但始终未能给予实质性的具体援助。在戊戌政变前,维新派曾分别乞求英、美、日公使的支持,结果都落了空。第三,脱离人民群众。维新派的活动范围很有限,基本上局限于一些官僚士大夫和知识分子。维新派不仅脱离人民群众,而且害怕人民群众。由于缺乏群众的支持,当维新派得知守
47、旧势力要发动军事政变时,只能求助于拥有兵权的袁世凯,结果被其出卖。戊戌维新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的第一次表演,显示了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知识分子的政治朝气,表达了这一新兴阶级的政治追求。戊戌维新以悲剧性的失败而告终,不仅暴露出这个阶级的软弱性,同时也说明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企图通过统治者进行自上而下的改良的道路,是行不通的。要想实现国家的独立、民主、富强,必须采用革命的手段。 “戊戌六君子”血的教训促使一部分人放弃改良的主张,开始走上草命的道路。(二)清末“新政”及其破产辛丑条约的签订,标志着以慈禧太后为首的清政府已彻底放弃了抵抗外国侵略者的念头,甘为“洋人的朝廷” 。清王朝为取得外国
48、列强的信任,平息国内日益高涨的民怨,安抚统治阶级内部各派,拉拢民族资产阶级改良派,于 1901 年 4 月设立督办政务处,宣布实行“新政” 。清末“新政”涉及面很宽。一是改革官制,整顿吏治,1901 年 7 月改总理各国事务衙门为外务部, “班列六部之前” ,新设商部、学部和巡警部等中央部门;二是改革兵制,训练新军,各省筹建武备学堂,裁汰绿营和防勇;三是改革学制,提倡新学,从 1906 年起废除科举考试;四是奖励工商,兴办实业,颁布商律 ,对兴办实业有贡献者进行奖励。迫于内外压力,1906 年清政府宣布“预备仿行宪政” ,1908 年颁布钦定宪法大纲 ,制定了一个学习日本实行君主立宪的宪法,且
49、又规定了 9 年的预备立宪期限。5预备立宪并没有能够挽救清王朝,反而激化了社会矛盾,加重了危机。主要愿因在于,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延续其统治。清政府迟迟不答应资产阶级立宪派提出的关于速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立宪派的国会请愿运动,并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1911 年5 月,责任内阁成立,国务大臣13 人,其中满族 9 人,而满族中的皇族达 7 人,被讥为“皇族内阁” 。这不仅引起立宪派不满,而且加剧了统治集团内部汉族官僚同满族官僚的矛盾。清政府陷入了无法照旧统治下去的境地。(三)资产阶级革命派的阶级基础和骨干力量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是由以孙中山为首的资产阶级革命派首先发动的,其阶级基础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中国民族资本主义在 20 世纪初获得了一定的发展。1895 年至 1911年间,新设立资本额超过万元的民族资本厂矿达 800 家,资本累计金额达 1.6 亿元。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民族资产阶级及其相联系的社会力量也有了较大的发展。为了冲破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桎梏,发展资本主义,民族资产阶级需要自己政治利益的代言人和经济利益的维护者。这正是资产阶级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