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传染病流行趋势与学校传染病防控,厦门市疾控中心 2010.3,内容 传染病流行现状及趋势 传染病防制的工作内容、方法 学校传染病防工作的几点建议,一、传染病的流行现状与趋势,1.传染病发病和死亡基本上得到有效控制:20世纪40年代以前 ,传染病是导致人类死亡的主要疾病。鼠疫、天花、霍乱、伤寒副伤寒、疟疾、血吸虫病、性病等传染病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存与健康,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达50%-60% 。18世纪,欧洲死于天花的人数占所有死亡人数的10%;1900年,美国传染病总病死率为797/10万,流感和肺炎的死亡率高达202.2/10万,结核病死亡率达194.4/10万。 20世纪中后期,全球的
2、传染病死亡人数占总死亡人数的比例由50%-60%下降至10%以下。人类生产生活条件的改善,抗生素的发现和使用,生活饮用水的供应、疫苗的出现和计划免疫的实施、卫生知识的普及等措施使得传染病得到了有效控制。,我国急性传染病的死亡在50年代初居全死因的第二位,而从70年代开始,已降至十位以后。 50年代消灭了古典型霍乱,60年代消灭了天花和人间鼠疫,性病、血吸虫病、丝虫病等也得到了有效控制。80年代开始实施计划免疫以来,严重危害儿童健康的麻疹、白喉、百日咳、破伤风、脊灰、乙脑、流脑等传染病发病率显著下降, 1995年以来持续保持无脊灰状态,2000年我国被WHO正式确认为无脊灰野毒株流行的国家。,2
3、.旧传染病再燃与新发传染病流行:20世纪70年代以来,传染病再度肆虐人类。特别是在发展 中国家,传染病仍然是居民发病和死亡的主要原因。 一些早已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卷土重来,如结核病、白喉、登革热、鼠疫、霍乱、流脑和疟疾等。 新发现40余种传染病,一系列新的和危害更大的传染病相继出现,其中一些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灾难和恐慌,如艾滋病。我国可能存在或潜在20多种。,新近发现的病原及所致疾病,续表,续表,结核病(再燃传染病): WHO估算,全球已有20亿人感染结核菌,有2000万结核病人,每年新发生的结核病病人数为800-1000万人。1990年新发结核病患者750万例,1994年为880万例。1995
4、年全球结核病死亡人数达300万人,创历史(1850年以来)最高记录。 我国是全球22个结核病高负担国家之一,位居第二(仅次于印度),全国有5亿以上人口感染结核杆菌,活动性肺结核病人600余万,每年有113万新发病例,每年因结核病死亡人数达25万。,艾滋病(新发传染病) 目前全球有3300多万人感染艾滋病病毒。HIV感染者中,成年人约为3080万,15岁以下约为200万。 撒哈拉以南非洲地区依然是受影响最严重的地区,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人数达2200万,占全球总感染人数的67%。我国艾滋病疫情报告: 截至2009年6月30日,历年累计报告HIV/AIDS 300510例,其中艾滋病病人94091例;
5、死亡报告44526例。 2008年报告HIV 45572例, AIDS 14509例(其中由HIV发展为AIDS 3844例),死亡9748例。 平均每月新报告HIV约3800例。,1985-2008年全国历年报告HIV/AIDS变化趋势,我国传染病流行趋势的明显变化大约开始于7080年代,90年代起更为明显。目前,其呈现出的主要特点是:传染病总体发病率明显降低,经典传染病呈显著减少趋势; 一些曾得到控制的传染病又重新复燃,如结核、疟疾等,性传播疾病(STD)呈明显增加趋势; 发现较多新传染病如艾滋病等,控制难度大、危害严重; 由于儿童预防接种,部分传染病如麻疹发病年龄上移; 再燃和新发传染病
6、是当前疾病防控工作的难点和重点。,二、传染病防制的主要工作,总体而言,疾病的预防控制活动,必然包括三个组成部分: 监测 干预 卫生服务或预防控制措施 研究 卫生学(流行病学)研究,1、疾病监测,疾病监测指有计划、连续、系统地收集疾病的动态分布及其影响因素的资料,经过整理、分析及时将所获得的信息(疾病的分布规律、发展趋势及其影响因素的变化)上报和反馈给相关机构和人员,用于疾病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制定、调整和评价。 我国主要的传染病监测系统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信息系统)救灾防病与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监测系统专病监测系统,监测的目的掌握疾病的发生、发展规律及其相关因素,为制定预防、控
7、制策略和措施、评价效果提供科学依据。具体来说,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定量描述或估计传染病发病规模、分布特征、传播范围。如法定传染病疫情报告系统。 2.早期识别流行和暴发,如麻疹监测。 3.了解疾病的长期变动趋势。 4.对于已经/正在消灭(消除)的传染病,判断疾病或病原体的传播是否阻断。如AFP病例监测。 5. 监视病原微生物的型别、毒力、耐药性及其变异。如结核菌耐药性、流感病毒抗原变异、流脑的流行菌群的变迁等病原学监测。,6.人群免疫水平监测。 7.相关的危险因子监测:如动物宿主和病媒昆虫等的密度、季节消长、病原携带率等。 8.评价预防控制策略和措施的效果,如疫苗可预防传染病的监测等。 9
8、.建立和检验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假设。 10.进行传染病流行趋势的预测、预报和预警。 11.发现新发传染病。,病例数,6月16日首例输入,2009年612月厦门市甲型H1N1流感周流行曲线,秋季开学,国庆长假后,入冬降温,五周移动平均线,总传染病职业构成,A/H1N1流感职业构成,2009年厦门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职业构成分布,病例数,年龄组,厦门市甲型H1N1流感病例年龄组分布曲线,8月前以输入为主,9月后进入社区快速播散期,6月16日8月31日各区报告病例分布,9月1日以来各区报告病例分布,月份,流感毒株数,2%,11%,58%,97%,95%,病原构成比,6月以来哨点医院共采流感样病例标
9、本1256份,检出流感核酸阳性401份,检出率32,检出流感中新甲型H1N1占40,2009年哨点医院流感监测数据,2、干预(预防控制措施),传染病流行病学(理论依据): 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三个条件):即传染源、传播途径、易感人群。只有这三个环节同时具备、并互相联系,才能构成传染病的流行过程。如果能够采取措施,切断这三个环节的任一环节,流行即可终止。传染源 : 人和动物传播途径: 介空气、水、食物、土壤传播 介接触传播介血液传播 经媒介节肢动物传播 母婴传播 医源性传播 人群易感性:高低取决于人群中免疫个体所占的比例以及人群一般健康 水平。,取决于:传染病流行或主动免疫,影响传染病流行的两
10、个因素:自然因素:对传染病有影响的自然因素主要包括气候、地理等。1)对传染源的影响:主要影响动物传染源,特别是野生动物的习性。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介节肢动物媒介传播的传染病最为明显。社会因素:包括社会制度、风俗习惯、生活方式、宗教信仰、社会动荡、人口迁移、生产活动、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服务、职业、文化水平等。1)对传染源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传染源的管理上。2)对传播途径的影响:传播途径受社会因素影响最大。改善饮用水质量、食品卫生管理、爱国卫生运动、污水处理、灾后防疫等。3)对易感人群的影响:最明显的是预防接种的组织和实施。,传染病预防控制措施1)针对传染病病人(传染源)的措施做到“四早”早发现、
11、早报告、早隔离、早治疗。病人发现愈早,愈能迅速采取防疫措施,防止扩散蔓延。(基于完善的疫情和疾病监测网络)2)切断传播途径的措施 呼吸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流行期间暂停聚会和集体娱乐活动;保持室内空气清新,必要时采取空气消毒措施,如紫外线照射、3%过氧 化氢或2%过氧乙酸喷雾消毒;病人衣物和排泄物消毒处理。 肠道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管水、管粪、管饮食,把好病从口入关。,自然疫源性传染病传播途径的控制杀虫、消除滋生地和灭鼠。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大都由媒介生物传播,鼠类是多种自然疫源性传染病病原体的保菌宿主。消灭传播途径上的病原体和媒介昆虫,主要方法消毒和杀虫。3)易感人群的措施 预防接种:主动、被动
12、免疫,应急接种。 药物预防(预防性服药):当传染病暴发时,对接触者或易感者进行药物预防。但对大多数病毒性传染病无效。,三、学校传染病防控工作的几点建议,1.制订应对传染病疫情的应急预案、工作方案,明确各相关部门和人员的具体职责。 2. 加强后勤保障管理,完善卫生设施,应在厕所、食堂、宿舍、教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配备充分的洗手设施。 3. 定期开展学校爱国卫生运动,做好环境清洁工作,尤其厕所、食堂、宿舍、教室、浴室、会议室、图书馆等公共场所的卫生保洁。 4. 厕所和垃圾存放场所应定期消杀。,5. 建立学生缺勤登记、报告制度,加强学生缺勤原因分析并作为医务室/卫生室的一项常规工作。一旦发现因某种疾病或症状所致缺勤异常增多现象时,应立即向所辖区的区疾控中心报告。 6. 加强健康教育工作,普及呼吸道、肠道传染病的预防知识, 培养学生良好的卫生习惯,提高学生和教职员工对传染病的自我防护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