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第三章 桐城派古文的发展、中兴与末路桐城派与“桐城三祖”桐城派是清中叶形成的一个以学习唐宋古文相号召的散文流派,其创始人是同出于安徽桐城一邑的方苞、刘大櫆、姚鼐,号称“桐城三祖” 。桐城派的分期与代表人物分期 时段 代表人物初创期 康、雍、乾年间 方苞 刘大櫆 姚鼐 承守期 嘉、道、咸之间 管同 梅曾亮 方东树 刘开 姚莹 中兴期 咸丰中至同治、光绪初年 曾国藩 薛福成 黎庶昌 张裕钊 吴汝纶复归期 光、宣年间 吴汝纶 马其昶 姚永朴 姚永概 五四文学革命与“桐城谬种”新青年刊钱玄同寄胡适之信惟选学妖孽,桐城 谬种, 见此又不知若何咒 骂。虽然得此辈咒骂一声,便是价值增加一分也。 1917.2
2、惟选学妖孽所尊崇之六朝文,桐城 谬种所尊崇之唐宋文, 则实在不必 选读。1917.7彼选学妖孽与桐城谬种,方欲以不通之典故与肉麻之句调戕贼吾青年。1917.7然对于迂谬不化之选学妖孽、桐城谬种, 实不能不以如此严厉面目加之。1917.7第一节 鸦片战争前后桐城派的发展与危机中国古典散文的发展,至唐代贞元、元和以后,生出古文一派。韩愈等人以恢复儒家思想统治为己任,以取法先秦、两汉奇句单行文体相号召,以改革文风文体、文学语言为内容,形成了极有声势的古文运动。古文运动荡涤了六朝绮丽委靡的文风,恢复了奇句单行散体之文的历史地位,开创了自由抒写、言之有物、简练干净、文从字顺的散文传统,使散文走向了写景、
3、抒情、言志、议论的广阔天地韩愈与古文的“道统” 、 “文统”说在唐代古文运动中,韩愈以恢复儒家思想权威为己任,称尧、舜、禹、汤、文、武、周公以至于孔、孟相传之道为古道,而以上至六经,下逮庄 、 骚 、先秦、两汉奇句单行文章为古文。此种关于古道与古文传统的排列和叙述,成为古文一派道统、文统说的滥觞。 方苞、姚鼐对桐城派的道统与文统建构姚鼐辑古文辞类纂于唐宋八家之后,明录归有光,清录方苞、刘大櫆,以标明文统传绪所在。方苞(16681749) ,生于康熙七年,康熙三十年入京师,康熙四十五年进士,后因南山集案入狱两年,因学问好能古文,被康熙赦免,官至礼部侍郎。享年 82 岁。刘大櫆(16981779)
4、 ,生于康熙三十七年,晚方苞 30 年,雍正四年(29 岁)游京师,拜在方苞门下。享年 82 岁。姚鼐(17321815) ,生于雍正十年,晚方苞 64 年,晚刘大櫆 35 年,乾隆二十八年进士,官至刑部郎中,充四库全书编修官。未与方苞见过面,乾隆四十年(1776)拜在刘大櫆门下。嘉庆二十年卒于江宁钟山书院,享年 84 岁。方苞之“义法”说方苞揭橥的“义法”说,规范与奠定了桐城派的古文理论基础。“义”:言之有物,非阐道翼教,有关人伦风化,不苟作;“本经术而依事物之理” ,而经术与事物之理,大凑于程朱之学。“法”:言之有序,即古文写作的程式、法度、规模,其中又以删繁就简、言明意赅、语言雅洁为至上
5、。语言雅洁:不可入语录中语,魏晋六朝藻丽俳语,汉赋中板重字法,诗歌中隽语,南北史佻巧语等。 刘大櫆之“神气”说 文法与神气:古文之能事,可言论者为文法,可致意处为神气,文法可以言传,而神气则只可意会。行文之道,当以神气为极致。 因声求气法:以纵声朗诵和低声讽诵的方式阅读古文,从古文抑扬顿挫的音节字句中,体味精神气势,揣摩文脉法度,从而提高古文鉴赏与写作水平其要只在读古人文字时,鞭设以此身代古人 说话,一吞一吐,皆由彼而不由我。烂熟后,我之神气即古人之神气,古人之音节都在我喉吻 间,合我喉吻者,便是与古人神气音节相似处,久之,自然铿锵发金石声。刘大櫆论文偶记 积字成句,积句成章,积章成篇,合而读
6、之,音节见矣;歌而咏之,神气出矣。 刘大櫆论文偶记 大抵学古文者,必要放声疾读又缓读 ,祗久之自悟。若但能默看,即终身作外行也。 姚鼐与陈硕士 姚鼐:义理、考据、辞章三事合一 义理、考据、词章三事合一的主张,是强调思想性、科学性与艺术性的结合。义理存乎识,考据赖乎学,词章本乎才。阴阳刚柔说 姚鼐编选古文辞类纂 。初纂于乾隆四十四年(1779) ,其后三十多年中又随时修订,至晚年才定稿。全书七十五卷,分论辩、序跋、奏议、书说、赠序、诏令、传状、碑志、杂记、箴铭、赞颂、辞赋、哀祭十三类。选文 715 篇,上自秦汉,下迄明清,而以唐宋八家为主。八家之后,明代仅录归有光,清代录方苞、刘大櫆,以明示古文
7、传统所在及传绪所系。姚门弟子当时异之与梅伯言、方植之、刘孟涂称姚门四杰。姚莹惜抱先生与管异之书跋姚先生晚而主钟山书院讲席。门下著藉者,上元有管同异之、梅曾亮伯言,桐城有方 东树植之、姚莹石甫。四人者,称为高第弟子。各以所得,传授徒友,往往不 绝。曾国藩欧阳生文集 序管同(1780-1831) ,字异之,江苏上元(今南京)人。姚鼐主讲钟山书院时入姚门受业。道光五年(1825)中举,入安徽巡抚邓廷桢幕。有志经世,然会试不中,胸怀所蓄,抒发为文,时有卓见,传诵一时。有因寄轩文集 。梅曾亮(1786-1856) ,字伯言,江苏上元人,曾于钟山书院受业于姚鼐。道光二年进士,用知县,不乐外吏,援例改户部郎
8、中。居京师二十余年,文名甚高。凭借古文方面的精深造诣和仕宦京师、身处文化中心的特殊条件,成为姚鼐之后桐城文派的一面旗帜和精神领袖。有柏枧山房文集 。方东树(1772-1851) ,字植之,桐城人,诸生,未入仕途。早年于钟山书院师从姚鼐,而后随侍讲习最久。1824 年,阮元延请修广东通志 ,晚年著书讲学,历主庐州、亳州等书院,卒于祁门。著有仪卫轩文集 、 汉学商兑 、 昭昧詹言等。刘开(1784-1824) ,字孟凃,桐城人。出生数月丧父,少时牧牛常依塾窗外傍听,塾师爱怜,留馆就读。刘开如饥似渴,遍读诗文。14 岁以书谒姚鼐,姚授以古文法。曾补县学生。家贫不能养,游人幕府。40 岁卒于亳州志局。
9、著有孟凃文集 。姚莹(1785-1853) ,字石甫,姚鼐之从孙。1806 年从姚鼐就读于敬敷书院。越二年中进士。1838 年为台湾兵备道,鸦片战争期间,多次击退侵台英军。1842 年南京条约签定后,被弹劾入狱。不久贬官四川,后复用为广西按察使。著有中复堂集 。在对道统的坚守中,姚门弟子津津乐道于程朱孔孟相传之道,积极卫护程朱理学的思想地位;在对文统的坚守中,姚门弟子不遗余力地编排由方、刘、姚上接唐宋八家、由八家上接六经左史的古文传承系统,以桐城三祖作为六经左史的古文传人。 欲志乎古,非有三先生之说,不能得其门。 方东树答叶漙求论古文书 承守期的桐城派文人所奉为救世灵丹的程朱理学,在封建社会的
10、分崩离析中已没有多大的号召力,其所乐道的文以载道,不过是在圣贤语录中的蹈旧翻新;他们的文章虽也表现了“经世”倾向,但所运用的思想资料仍是修齐治平老一套,不过是书生意气的纸上谈兵;他们虽则认识到文章应因时而变,但同时拘守着桐城家法,限制了散文向更广阔的领域发展。 鸦片战争前后,作为桐城派传人的姚门弟子面临着汉学家、骈体文派、经世文派的重重攻击,不管是从政治上、学术上、还是文学上,姚门弟子们都感到自己力量不支。同治中兴名臣曾国藩于桐城派渐行式微之时援之以手,别辟“湘乡派” ,被誉为桐城派中兴的“大将”与“明主” 。 第二节 曾国藩与桐城派的中兴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历史人物之一 同治中兴第一功臣桐城派古
11、文中兴大将 咸同宋诗运动的倡导者 毁誉参半的曾国藩曾国藩是中国近代史上最著名的人物之一。他镇压了太平天国运动,保住了大清王朝;他 创立的军制,又加速了大清王朝的覆亡。誉之者称颂其“学有本源,器成远大,忠 诚体国,节劲凌霜,德埒诸葛,功迈萧曹,文章无愧于韩欧, 实为中兴第一名臣、一代名将名相” ;毁之者则指斥其倡“就地正法之制”,兴“抽厘聚敛之风”, “以夷狄攻中国 ”,残 杀同胞,取媚洋人, 实为祸国殃民的“罪魁祸首”、遗臭万年的“卖国贼”、残忍嗜杀的“曾剃 头”、 “曾屠户 ”。著名民主革命家章太炎评价说:“誉之则为圣相,谳之则为元凶”;“命以英雄诚不虚”,斥为“民 贼”,亦 “虽孝子 贤孙
12、,百世不能改也” 。功耶?罪也?是耶?非耶?任人评说 朱东安曾国藩文选内容提要 曾国藩是桐城派古文的中兴第一大将。-胡适五十年来中国之文学假如说姚鼐是桐城派定鼎的皇帝,那么曾国藩可说是桐城派中兴的明主。周作人中国新文学的源流曾国藩(18111872) ,字伯涵,号涤生,湖南湘乡人。道光十八年(1838)中进士,改名国藩,入翰林院。十年七迁,连跃十级,37 岁时已官居二品。授内阁学士兼礼部侍郎,先后兼署兵、工、刑、吏各部侍郎。咸丰二年(1852)在家乡守母丧期间,奉命兴办团练,号“湘勇” 。后与太平军转战于长江中下游,改称“湘军” 。自 1854 年率湘军出省讨伐“粤匪” ,湘军便逐渐成为与太平
13、军作战的主要军事力量。克天京后,因战功晋升一等勇毅侯。官至两江总督、直隶总督、武英殿大学士。死后谥号“文正” 。今有曾国藩诗文集 、 曾国藩全集行世。曾国藩的“文道观”周濂溪氏称“文以 载道” ,而以 “虚车”讥俗儒。夫虚车诚不可,无 车又可以行远乎?孔孟没而道至今存者,赖有此行远之车也。吾辈今日苟有所 见,而欲 为行远之计,不可不早具坚车乎哉! 致刘蓉(1843)欧阳生文集序乾隆之末,桐城姚姬传先生鼐,善为古文辞,慕效其乡先辈方望溪侍郎之所为,而受法于刘君大櫆及其世父编修君范。三子既通儒硕望,姚先生治其术益精。历城周永年书昌为之语曰:“天下之文章,其在桐城乎!”由是学者多归向桐城,号“桐城派
14、” ,犹前世所称江西诗派也。这是一篇为桐城文派重新溯源并画龙点睛的妙文,对“中兴”桐城文派起很大作用。该文有意凸显姚鼐在桐城派形成中的关键作用,肯定其文坛正宗地位,指出桐城事业濒于灭绝的原因在于洪、杨之乱,并委婉表露接续桐城派传绪的意向。这是曾国藩在桐城派命运式微之时试图重新掮起古文旗帜所走出的第一步。 思想与学术追求总纲 :圣哲画像记曾氏精心选择的 32 圣哲,是清代各学派推尊的精神领袖。如宋学家崇尚的文王、周公、孔子、孟子、周敦颐、程颢、程颐、朱熹,汉学家推为鼻祖的许慎、郑玄,经世派奉为楷模的诸葛亮、陆贽、范仲淹、司马光,辞章家推崇的左丘明、庄子、司马相如、班固、韩愈、柳宗元、欧阳修、曾巩
15、、李白、杜甫、苏轼、黄庭坚。其中,清代顾炎武、姚鼐等人被列入考据学科中。系曾氏思想与学术追求之总纲。经史百家杂钞古文辞类篡是桐城派尊奉的古文学习范本,姚鼐严格按桐城义法编选,其中不收六经、诸子、史传及六朝辞赋。曾国藩编选的经史百家杂钞则选入经、史、诸子之文及辞赋,别辟取范门径,渐次露出其对桐城派的改造意向。曾国藩对桐城派的两大改造意向:一、补救桐城派文内容空疏之病,将其引导到关心经世要务,摭谈当代掌故,虚实相济,体用兼顾的路径上来。二、针对桐城派文规模狭小、气势孱弱的缺点,提出广开门径,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气象光明之文。韩愈志在恢复儒学传统,其所谓“道” ,以儒家仁义思想为核心。宋之古文
16、家,将韩愈所说的儒道(古道)平易化,认为“道”即现实生活中万事万物所蕴含的事理、物理。明清古文家生于理学盛行之后,其“道”多指义理、性命之学。义理之学经过官方的提倡,逐渐成为全社会至高无上、恪守不移的思想准则。 桐城派以道统、文统传人自居,把正人心、兴教化、明伦常看作包治社会百病、解决现实矛盾的总药方。标榜文以载道、文以明道、言之有物,其所言的“道”和“物”几乎专指圣人之道、义理之学,不过几句理学陈言,在圣贤语录中蹈旧翻新,其“文以载道”不免显得迂腐陈旧而遭“虚车”之讥。 义理 德行 考据 文学 辞章 言语 经济 政事 经济者,在孔门为 政事之科,前代典礼政书及当代掌故皆是也。曾国藩劝学篇示直
17、隶士子 文者,道德之钥而 经济之舆 。桐城派文谨守义法之说,追求言简有序、清正雅洁的文章风格,故而渐渐走向禁忌繁多、画地为牢、深美有余而浩瀚不足的狭窄表现领域。这种规模狭小而又禁忌繁多、阴柔有余而阳刚不足的文章,难以表现重大题材和复杂思想。对此,曾国藩提出广开门径,扩大取范路径,主张熟读杨雄、韩愈之文,参以汉赋和魏晋文章,打破骈散界限,转益经史百家,作雄奇瑰玮之文。扩姚氏而大之,并功德言于一途 :1、桐城派“中兴明主” 2、曾国藩对桐城派古文表现内容与艺术风格上着意改造,有助于古文从规模狭小、气势柔弱的窄小尺幅中走出。但他对桐城派文的改造意向中,也确实透露出与桐城派所不同的审美情趣、审美识度和
18、风格追求。 3、别辟“湘乡派” 曾国藩文集中,绝少有性理之辨及徜徉山水,怡情遣兴之作,重在以襟怀、学识、议论、事功示人。 曾国藩为文欲得桐城派文平实惬适之风韵,而去其迂腐头巾之气;追求汉魏辞赋瑰玮俊迈之境,而避其繁声僻字之弊。曾氏于奏议之文,师心贾谊、陆贽、苏轼之作。讨论经世要务,以明于利害,晓以义理,动以人情为写作之要。论学记事序跋之作,大抵立论通达,情理熨贴。 讨粤匪檄(略)第三节 曾门弟子及桐城派的复归居常诲人,以 为将相者,天下公器, 时来则为之,虽旋乾转坤之功,邂逅建树,无异浮云变幻于太虚,怒涛起灭于沧海,不宜 撄以成心。文者,道德之 钥,经济之舆也。自古文周孔孟之圣,周程 张朱之贤
19、,葛 陆范马之才,鲜 不借文以 传。苟能探厥奥妙,足以自淑淑世。舍此则又何求?当是 时,幕府豪彦云集,并包兼 罗。其治古文辞者,如武昌张裕钊廉卿之思力精深,桐城吴汝纶挚甫之天资 高隽,余与莼斋咸自愧弗逮远甚。 薛福成拙尊园丛稿序 “曾门四弟子”:张裕钊(1823-1894) ,字方侯,号濂亭,湖北武昌人。道光举人,官内阁中书,历主江宁、湖北、直隶、陕西各书院。以文事得知于曾国藩,又以专攻文章之学而穷其一生。主要著作有濂亭文集8 卷,濂亭遗文5 卷, 濂亭遗诗2 卷。1916 年,其后人重刻文集,与遗文、遗诗,合为濂亭集 。 张裕钊固属桐城嫡派,但并非亦步亦趋的模仿者,而是深具凌迈桐城之志。其凌
20、跨桐城最显著者,乃在文风方面的独创。张裕钊踵武曾氏之雄奇,又调以方、姚之平淡,既集众家之成,又在众家之外别辟新境,终成自家面目。其文初始偏于柔弱,后经曾国藩教诲,始趋雄奇。而寓平淡于雄奇,则是其有别于桐城诸老和曾国藩之文的独到处。 游狼山记 光绪二年秋八月,黎 莼斋筦榷务通州,余过焉;既望,与莼斋游于州南之狼山。山多古松桂,桧柏数百株,倚山为寺,寺 错树间 。最上 为支云塔,危踞山巅,万景毕纳。迤下若萃景楼及准提、福慧诸庵,亦绝幽夐。所至僧舍,房廊屈曲,左右苍翠环合, 远绝尘境。侧身回瞩,江海荡天,近在户牗。隔江昭文、常熟诸山青出林际蔚然。 时秋殷中,海气正白,怒涛西上,皓若素蜺,灭没隐见。余
21、与 莼斋顾而乐之。狼山、淮扬以东雄特胜处也。江水自眠蜀径吴楚行万里,至是灏溔渺莽,与海合会。山川控引,界 绝华戎,天地之所设险,王公以是慎固,古今豪杰志士之所睥睨而筹也。昔阮籍遭晋室之乱,作咏怀诗以见志,登广武山,叹悼时之无人。今余与莼斋幸值兹世,寇乱殄息,区内无事,蕃夷 绝域,中外以恬熙相 庆,深忧长计,复奚以为!余又益槁枯朽钝,为时 屏弃,独思遗外身世,捐去万事,徜徉于兹山之上。荫茂树而撷涧芳,临望山海,慨然凭吊千载之兴亡,在挟书册,右持酒杯,啸歌偃仰,以终其身。人世是非理乱,天地四 时变移,眇若 坠叶与飘风,于先生乎何有哉?归书而为之记。皇清足与文章之事者,姚鼐、梅曾亮和曾国藩后,惟张裕
22、钊而已。 吴汝纶 答严几道廉卿死,则广陵散 绝矣。 吴汝 纶 与吴季白黎庶昌(18371896), 字莼斋,贵州遵义人,同治禀贡生。曾任驻英使馆参赞(兼驻法、德、西班牙使馆参赞)、驻日本使馆大使、川东兵备道等职。他提倡洋务,力主革新,是一位颇有影响的外交家和文学家。散文文字简洁,清新流畅,传记体散文和记游散文尤为出色。著有拙尊园丛稿 、 莼斋四种 。西洋杂志:黎庶昌撰。八卷。光绪三年(1877)黎氏随郭嵩焘使英、法,旋转任驻德、西班牙使馆参赞,据闻见纂为此编。所记欧洲地理、风俗及政治、经济情况较详,赞美议会制度。书中另摭录郭嵩焘、刘锡鸿、李凤苞、陈兰彬、曾纪泽等人日记、书信和随笔等,具有史料价
23、值。有光绪二十六年(1900)刊本。1985 年岳麓书社据旧本校点重印,收入走向世界丛书第一辑。 罗文彬评其文:“特有奇气。虽大旨远祖桐城,近宗湘乡,而不规规一格。 ” 卜来敦记卜来敦者,英国之海滨,欧洲 胜境也。距伦敦南一百六十余里, 轮车 可两点钟而至, 为国人游息之所。后带冈岭,前 则石岸 斩然。好事者 凿 岸为巨厦,养鱼其间,注以原泉,涵以颇黎,四洲之物,奇奇怪怪,无不毕致。又架木为长桥 ,斗入海中数百丈,使游者得以扳援凭眺。桥尽处 有作乐亭。余则浅草平沙,绿窗华屋,与水光揜映,迤 逦一碧而已。人民十万, 栉比而居,衢市从衡,日辟益广。其地固无波涛汹涌之观、估客帆 樯之集,无机匠厂师之
24、 兴作、 杂然而尘 鄙也,盖独以静洁胜。 每岁会堂散后,游人率休憩于此。方其风日晴和,天水相 际,邦人士女,联袂娭游,衣裙袭,都 丽如云。时或一二小艇,棹漾于空碧之中。而豪华世家, 则又鲜车怒马,并辔 争驰,以相遨放。迨夫暮色 苍然,灯火粲列,音乐 作于水上,与风潮相吞吐,夷犹要眇,飘飘乎有遗世之意矣。予至 伦敦之次月,富细阿什伯里道往游焉,即叹为绝 特殊 胜,自是屡游不厌。再逾年而之他邦,多涉名迹,而卜来敦未 尝一日去诸怀,其移人若此。英之为国,号 为强 盛杰大, 议者徒知其船坚炮巨,逐利若驰,故尝得志海内;而不知其国中之忧游暇豫,乃有如是之一境也。昔荀卿氏论立国惟 坚凝之难,而晋栾 针之对
25、楚子重则 曰:“好以众整。 ”又曰:“好以暇。 ”夫唯坚凝,斯能整暇,若卜来敦者,可以觇 人国已。大清前驻英参赞黎庶昌记。光绪六年七月。黎庶昌编选续古文辞类纂 ,意在按照曾国藩经史百家杂钞之标准,续姚鼐古文辞类纂 。分上、中、下三编。上编经与子,中编史传,下编辑方、刘前后之文,曾国藩、吴敏树、郑珍及曾门弟子文,均在编选之列,以示传统所在。该著比较全面地体现了曾国藩之后湘乡派的扩姚氏而大之、并功、德、言为一途的理论选择;认为本朝文章自方、姚而辞始雅洁,至曾氏而变化以臻于大;对湘乡派与桐城派继承、变革关系作出了最为全面、权威的诠释。 薛福成(1838-1894),字叔耘,号庸庵,江苏无锡人。同治间
26、副贡,参预曾国藩军幕。光绪间曾出使英、法、意、比等国,撰写了大量奏疏、日记,向朝廷和国内人士报告所见所闻,记录各种感受,自觉地从各个方面对中西文化、制度、风俗进行比较,提出中国应改进、学习的事宜。文笔简洁生动,流畅细腻,脍炙人口。著有庸庵全集 。 观巴黎油画记 (略)吴汝纶(1840-1903),字挚甫,安徽桐城人。同治四年(1865)进士, 留用曾国藩幕府,是曾门弟子中的唯一桐城籍人。曾任李鸿章幕僚及深州、冀州知州,后弃官从教,任保定莲池书院山长,晚年充京师大学堂总教习,赴日本考察学制,编成东游丛录一书 。后期桐城派一代宗师 。有桐城吴先生全书传世。 以中体西用为思想基调的吴汝纶,以曾经沧海
27、的眼光看待康梁维新之说,认为振兴国运,重在培养人才,信奉教育救国之途。而培养人才,西学当学,中学也万不可废。中学书籍浩如烟海,惟有姚选古文融会了中学的精华,以此为学堂必用之书,当与六艺并传不朽也。在湘乡派文陷入穷途末路之时,吴汝纶在反思中自觉肩负起对湘乡派文的纠偏责任。 桐城派文的复归吴汝纶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的复归,主要围绕以下几个方面进行:1、尚醇厚而黜闳肆。 2、义理考据,皆于古文文体有妨。 3、重建辞约旨博、清正雅洁之义法。学邃者,其文常醇以厚,而学掩才;学未至,其文常闳以肆,而才掩学。 与杨伯衡论方刘二集书说道说经,不易成佳文,道贵正,而文者必以奇胜。经则义疏之流畅 ,训诂之繁琐
28、,考证之该博,皆于文体有妨。故善为文者,尤慎于此。 与姚仲实 必欲以义理之说施之文章, 则其事至 难、不善 为之,但堕理障。程朱之文,尚不能尽 餍众心,况余人乎?方侍郎学行程朱,文章韩欧,此两事也。欲并入文章之一途,志 虽高而力不易赴。答姚叔节 与其伤洁,毋宁失真,凡琐屑不足道之事,不记何伤?若名之为文,而俚俗鄙浅,荐绅所不道。此则昔之知言者,无不悬为 戒律 。文无剪裁,专以求尽 为务,此非行远所闻。 吴汝纶 答严几道 第四节 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一、后期桐城派发展概况 张裕钊、吴汝纶门下治古文名声较著者,有范当世、贺涛、马其昶、姚永朴、姚永概等。 1903 年,吴汝纶去世。次年范当世去世。
29、贺涛晚年盲目。此后,在文坛上承继桐城派传绪的惟有桐城藉的马其昶及姚永朴、姚永概兄弟。 马其昶(1855-1930),字通伯,晚号抱润翁,桐城人。1910 年任京师大学堂教习。1916 年任清史馆总纂,撰有清史稿的光宣列传,并修订文苑传等。奔走于张裕钊、吴汝纶之门,转益多师,有着振兴乡邦文化的强烈意愿,是吴汝纶之后的后期桐城派主将。著有抱润轩文集 、 毛诗学等。 马其昶之文,以雅洁有序,瘦硬精谨为尚,追求言简意赅、音节铿锵的阅读效果,尤其擅长叙记碑传文。因具备雅洁有序、言简意赅、音节铿锵之特征,而被推为向桐城派文人之文回归的典范之作。其古文荟萃于抱润轩文集 。 姚永朴(1862-1939),字仲
30、实,晚号蜕私老人,桐城人。光绪甲午举人。少承家学,好古文辞,与弟永概同师事张裕钊、吴汝纶,曾任职京师大学堂。辛亥革命后,任清史馆协修,从教于北京大学。1920年南归,教授于东南大学、安徽大学。其诗古文辞收入 蜕私轩集 ,其传志之文最得桐城精神,传主或师或友,皆一代宿儒。1914 年,撰成文学研究法一著,仿文心雕龙体例,摭拾各家论文要旨,参以桐城派古文理论,讲述文章之学、古文辞之学的起源、范围、功效、根本及写作应知等基本问题。姚永朴文学研究法与林纾春觉斋论文之用意,都是要在桐城派韶华未尽之时,将桐城派古文辞理论作一总结,并以大学讲坛作为布道之所。姚永概(1866-1924),字叔节,桐城人。光绪
31、十四年(1888)举人。1892 年前后从吴汝纶学于莲池书院。光绪末任安徽高等学堂教务长及师范学堂监督。民国后任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正志学校教务长,清史馆协修,分任诸名臣传。1922 年返乡,1924 年卒于桐城,著有慎宜轩文集 、 慎宜轩诗集 。1912 年,严复出任北京大学校长;不久,便聘请姚永概担任文科学长之职,林纾同时任职于北大。 “严译名著”与“林译小说”19 世纪末 20 世纪初,在桐城古文面临着西风残照境遇时,为桐城古文开疆辟域,延一线生机的是以译才并世的两位翻译家严复和林纾。严复、林纾对桐城古文理论的认同及他们极富有影响的翻译成绩,使得桐城派古文显示出最后的辉煌。 严复译天演论
32、,吴汝纶 为之作序1916 年, 春觉斋论文由北京都门印书局出版,系林纾在京师大学堂讲述古文的讲义。是一部详尽论述古文要旨、流别、应知、禁忌、用笔等知识的入门指导性著作,也是对古文写作理论、技法与桐城派义法说的系统概括与总结,客观上起到了为桐城派张目的效应。二、后期桐城派与五四新文学以今日历史进化的眼光观之,则白 话文学之为中国文学之正宗,又 为 将来文学必用之利器,可断言也。胡适文学改良刍议 吾国文学界豪杰之士,有自负为中国之虞哥(雨果)、左喇、桂特郝、卜特曼、狄铿士、王尔德者乎?有不顾迂儒之毁誉,明目 张胆一与十八妖魔宣 战者乎?予愿拖四十二生的大炮,为之前驱。 陈独秀文学革命论 “十八妖
33、魔”与“桐城谬种”1917 年初,陈独秀在文学革命论中拈出“十八妖魔”说,言明前后七子及八家文派之归有光、方苞、刘大櫆、姚鼐,为尊古蔑今、称霸文坛之“十八妖魔” 。1917 年, 新青年2 卷 6 号通信栏内,还刊载钱玄同致陈独秀的一封信,首次使用了“选学妖孽,桐城谬种”的说法。之后,这两句话成了批判桐城派和文选派的锐利武器, “目桐城为谬种,选学为妖孽”也成了新文化阵营的共识。林先生为当代文豪,善能以唐代小 说之神韵, 迻译外洋小说。所叙者皆西人之事也,而用笔措 词,全是国文风度,使 阅者几忘其 为西事。是岂寻常文人所能企及。林先生所 译小说,无虑百种。不特译笔雅健,即所定书名,亦往往斟酌尽
34、善尽美,如云吟边燕语,云香 钩情眼,此可谓 有句皆香,无字不艳。王敬轩 林先生所译的小说,若以看 闲书的眼光去看他,亦尚在不必攻击之列 若要用文学的眼光去评论他,那就要说句老实话:便是林先生的著作,由“无虑百种”进而“ 无虑千种”,还是半点儿文学的意味也没有! 刘半农 荆生良多事,可笑。余在台湾,宿某公家,畜狗二十余,终夜有声,余坚卧若不之闻。荔枝 树巢白鹭千百,余亦若无闻焉。何者?禽 兽自语,与人胡涉? 荆生吉莫吉于人人皆知伦常,凶莫凶于士大夫甘 为禽兽,此 妖梦之所以作也。 死文字三字,非田恒独出之言也。英国大师迭更先生已曾言之,指腊丁罗马希腊古文也。夫以迭更之才力,不能 灭腊丁,讵一田恒
35、之力,能灭古文耶? 妖梦致蔡鹤卿太史书:此信重点强调伦常不可铲,孔孟不可覆,古文不可废等须知此事,全属天演,革命时代,学 说万千,然而施之人 间,优者自存,劣者自败, 虽千陈独秀、万胡适、钱玄同, 岂能劫持其柄,则亦如春 鸟秋虫,听其自鸣自止可耳。林琴南 辈与之较论,亦可笑也。 严复与熊纯如书 1921 年 10 月 3 日,严复留下临终遗嘱,重申“须知中国不灭,旧法可损益,必不可叛”的信仰,不久便带着无限的遗憾离开人世。1924 年 10 月 9 日,林纾带着无穷的遗恨溘然长逝。同年,姚永概去世。是年,马其昶、姚永朴也垂垂暮年,老归乡里。作为一个文学流派,桐城派已不复存在。思考题方苞提出的“义法说”奠定了桐城派古文理论的重要基石,请谈谈你对“义法说”的理解。试析曾国藩对桐城派的两大改造意向。以曾国藩为例分析中兴期桐城派文的创作特征。吴汝纶是如何致力于湘乡派文向桐城派文复归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