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赵简子“守礼”形象探析兼谈左传剪裁史料之笔法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J 呻 lalofh 埘 A 鲥“lraIvty(daIScienceEdition)2009 年第 5 期(第 11 卷总第 47 期)No.52009(Vol-11SumNo.47)赵简子“守礼 “形象探析一兼谈左传剪裁史料之笔法靳婷婷(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甘肃兰州 730070)摘要:左传叙事写人,注重择取,剪裁史料之法,形成其实录 ,形象化塑造,评价态度三者结合的修史风格.而史家对于人物所表露出的感情偏袒,甚至中断人物记事加入插曲来表达主观态度,已脱离“直书 “传统而上升为文学手法,形成左传鲜明的文学特色.本文以
2、赵简子为个案,分析左氏剪裁运化史料塑造其“守礼“ 形象及掩饰其“ 违礼 之笔法.关键词:左传;赵简子;守礼;违礼中图分类号:K2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4458(2009)O50322 一 O3左传被誉为春秋信史,一代实录,这与作者长于组织史料,工于剪裁运化密不可分.故其叙事写人因侧重不同,史家笔法亦丰富多样.赵简子不属左传中历来为人称道,性格刻画丰富鲜明的人物,故篇法不若刻画晋文公,楚灵王等,在人物发展变化中体现性格的多重性.总的来说,左氏对赵简子性格刻画比较单一,但是,在其形象塑造上仍体现史家笔法之匠心,不失为左传中较突出的人物形象.左传对赵简子以“开篇定位 “之法叙事传
3、人,将其一生行迹定位为“守礼 ,在以时为序的前六个纪年中,四年纪事以“守礼“为主题.分别见于昭公二十五,二十九,三十二及定公四年,从择取史料角度,可见作者深谙选材与写人的辩证关系.左传)有根据人物行事及性格特点注重人物“出场“ 的手法,让人物一上场就进人性格的刻画之中,从而体现史家对历史人物的评价,如成公十八年晋悼公的出场,就鲜明地表现了个有作为贤君之风度,襄公二十六年楚灵王登场,开篇写他与穿封戌争获郑囚之功,更是“开卷欲使人知围之为人也 “,1对赵简子的刻画亦如此,开篇以赵简子向郑子大叔“问礼“ 亮相,赋予他“守礼“的性格形象,其文云:(昭公二十五年) 夏,会于黄父,谋王室也.子大叔见赵简子
4、,简子问揖让周旋之礼焉,对日:“是仪也,非礼也.“ 简子日:“敢问何谓礼?,j 时日:“吉也闻诸先大夫子产日:夫礼,天之经也,地之义也,民之行也.天地之经,而民实则之.则天之明,因地之性,是故为礼以奉之:为君臣上下,以则地义;为政事,庸力,行务,以从四时;为刑罚威狱,使民畏忌,以类其震曜杀戮 ;为温慈惠和,以效天之生殖长育.是故审则宜类,以制六志.哀乐不失,乃能协于天地之性,是以长久.“简子日:“ 甚哉,礼之大也!“对日:“ 礼,上下之纪 ,天地之经纬也,民之所以生也,是以先王尚之.故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谓之成人.大,不亦宜乎?“简子日:“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这段叙事见晋召集诸侯会盟于黄
5、父期间.据有关考古材料,昭公二十五年赵简子当在三十岁左右.2从赵简子以盟主身份出席黄父会盟与谋定王室子朝之乱中表现出的成熟的政治能力推断,其代父赵成为卿当早于这一年.而左传作者独取这年作为记事之始,且以向郑子大叔问礼开篇,表明了作者对赵筒子的评价态度和刻画意图,即以“守礼 “作为其形象定位.又赵筒子首次亮相,记述文字 504 字,其中“谋定王室子朝之乱“ 本事只 135 字,作者用多于三分之二的篇幅记述二人关于“礼“ 的对答,可见对 “问礼“之事的强调,这进一步显示作者以“礼“ 作为线索记述评价人物的意图.就“ 问礼 “内容看 ,大部分是子大叔给赵简子述礼 ,而记赵简子的话很少,仅简单三句.但
6、这三句,尤后两句,对赵简子形象的塑造有重要作用,显示了史家将历史评价寄寓于历史叙事之中的独特匠心.“甚哉 ,礼之大也“ 一句 ,言辞间颇露茅塞顿开之感 !将赵简子内心表露无遗:其一,子大叔将礼制与天道统一起来的立论 ,使赵氏认识到,礼治是治国之根本,要治国“是以长久“, 唯有礼治;其二,作为春秋末晋六卿之一,赵氏宗主的赵简子心怀“化家为国“政治理想,从可行性上讲,这时期赵氏仍处于“蓄势“ 期 ,在时机尚未成熟前,礼制路线是其为政,治族,得民之最佳方案,可使其事业发展合法化,最大效益化.所以守“礼“ 是处于“蓄势“期的赵氏所必须保持的一种政治姿态.类似的例证还见于昭公三十二年:*收稿日期:2OO
7、9 一 O412作者简介:靳婷婷(1982 一),女,甘肃定西市人,西北师范大学文史学院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魏晋文学.靳婷婷赵简子“守礼“ 形象探析 兼谈左传 剪裁史料之笔法历史赵简子问于史墨日:“季氏出其君,而民服焉,诸侯与之,君死于外,而莫之或罪?“对曰:“天生季氏以贰鲁侯,为日久矣.民之服焉,不亦宜乎? 鲁君世从其失 ,季氏世修其勤,民忘君矣.虽死于外,其谁矜之? 社稷无常奉 ,君臣无常位“此处问答缘于此年鲁昭公因与国内权卿“三桓“ 对立而被逐出鲁国,流落在外八年,最终客死他乡.在问答中,赵简子特别询问为何“ 出其君“ 而“民服“,“诸侯与之“ 这一问题,表现出对这一现象的钦慕
8、态度,体现了赵简子在思考“卿权向新的君权如何合法蜕变“ 这一内在心理,从另一个角度表现出赵简子在寻找最佳“ 化家为国“ 的方案,这个最佳方案正是 “守礼“,即在政治上保持“守礼“ 的姿态,为今后合法蜕变取得“礼“ 的支持.这与开篇“问礼“形成呼应.承前文“甚哉 ,礼之大也“, 后一句 “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一语既概括说明了赵简子的为政准则,又揭示了其为人的德行修养.礼的要义是上下之纪,人伦之则,是自古统治者思考的头等大事,因此,赵简子作为赵氏宗主,晋六卿之一,“终身守此言“ 就揭示其一生为政守礼.从“礼“ 的道德层面看 ,“人之能自曲直以赴礼者“,方“ 谓之成人. 杨伯峻先生说,“有委屈其情以
9、赴礼者,亦有本其情性以赴礼者“,此即所谓“ 能自曲直以赴礼 “.31 珊人若不能自曲直以赴礼贝不可谓 成人“.赵简子对此的态度是:“鞅也 ,请终身守此言也“.揭示他为人从礼,这是道德层面的自觉,这并不是说赵简子要做谦谦君子,而是作为为政者,认识到在以礼治国的系统中,领导者“为政以德 “的重要性 .众所周知,史籍中人物语言不应由作者“代庖“ 自主而成 ,因此单看“ 鞅也请终身守此言也“ 这句话,则体现出史家尚实之史笔 ,又完成人物自身的塑造,同时也体现了史家的评价态度.首先,若赵简子一生为政为人与此言相违,则没有必要在此作“适如其人之言“;其次 ,如果用其他态度替代许诺守“ 礼“,也与行文无碍,
10、读者不会认为“礼“ 对其影响重大;最后,从反面看,正因有这一笔,则突出了作者的态度,即“礼“ 对其人生有长久影响 .此笔正可谓 “把严肃的科学内容跟具有高度艺术性的表述方法结合到一起 o“D3此段叙事,将历史评价寄寓于历史叙事之中,可见左氏剪裁运化史料之高妙!对赵简子为人从礼“,为政以德的刻画还见于定公四年,共计62 字,本事只有“反自召陵 “四字可见前有周,晋主盟召陵之会 ,其余篇幅全为展现赵简子之“德“ 服务,可见左氏择取史料之用心 :反自召陵,郑子大叔未至而卒.晋赵简子为之临,甚哀,日:“黄父之会,夫子语我九言 ,曰:元始乱,元怙富,无恃宠 ,无违同,无敖礼,无骄能,无复怒,无谋非德,无
11、犯非义.“召陵会后,郑子大叔未至郑国卒于途中.赵简子亲临并“甚哀“, 这是赵筒子纪事中唯一表现哀情的段落,可见赵氏对子大叔的尊重和怀念,其原因是“黄父之会 ,夫子语我九言“,此时距黄父之会已过 l1 年(前 51 一+前 506 年), 但他仍亲临吊唁感念伤怀!之所以如此,主要因为前番论“礼“ 之精义使其颇多顿悟 ,受益深远.而这九言,全都是关于道德修养层面的,并无一字与大叔所言之“ 丰 L,同,何以说是“黄父之会,夫子语我九言“? 实际上,这正是赵简子问“礼, 后对其思想接受后的结晶,体现了赵简子懂得领导者在道德上规范自己的必要性:领导者尚德守礼,为政以德 ,才可“ 齐家“, 继而 “治国
12、“,最终完成“化家为国“ 的政治宏愿.此处细节,强调赵简子感念子大叔赠其“九言“ 一事,突出了“礼“对其道德修养的影响,从而体现史家表现赵氏为人“从礼“, 为政以德的意图 .如无此笔,则使人忽略“问礼,对其道德修身的影响,而仅注意到作为政治家采取使其获得政治利益层面的“礼“ 的接受.故而此段与前昭公二十五年中有关“礼“与“成人“层面的言语,形成前后映衬的效果.左传)胙为记事之史代表作,首先具有“实录“ 性质.对于赵筒子,作者的基本定位是“守礼 “,但是史书的实录性, 也不可避免地暴露了赵简子的“失礼之处.如昭公二十九年:冬,晋赵鞅,荀寅帅师城汝滨,遂赋晋国一鼓铁,以铸刑鼎,着范宣子所为刑书焉.
13、仲尼日:“晋其亡乎!失其度矣!夫晋国将守唐叔之所受法度,以经纬其民.?今弃是度也而为刑鼎.民在鼎矣,贵贱无序,何以为国?“蔡史墨日:“范氏,中行氏其亡乎?中行寅为下卿,而干上令,擅作刑器以为国法,是法奸也.又加范氏焉,易之,亡也!及其赵氏,赵孟与焉,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显然,左氏认为“铸刑鼎“ 事件违背礼制 ,便借孔子之言 ,表达对“ 铸刑鼎 “事件的批评 .然而文本中 ,明记此事由赵简子 ,苟寅(中行寅) 主持 ,却没有批评赵氏,反而指责范氏,中行氏失礼.为何单独开脱赵氏? 从文本看 ,作者此处可能有两种意图:第一种,借圣贤之言认为此事违背礼制,但文章立意是赵简子“守礼 ,故而紧接孔子批
14、语,借史墨之口“抢救,立意, 将“ 失礼“之责推给范氏,中行氏,说“赵孟与焉 ,然不得已,若德可以免“.“铸刑鼎“ 并非赵简子本意,是他“不得已“而从之,从而将其从孔子的批评之列中开脱出来.第二种,这记述基本上是对当时政治斗争考察后的实录,即“铸刑鼎“ 是违背礼制的 ,而史墨之言亦为实情 ,“铸刑鼎“不是赵氏本意,因非出于本意,故“不得已 “而参与,所以并不违背 “守礼“之立意.,我们同意第二种推断,因为左传作为记事之史代表作,首先要肯定其“实录 “性质;并且左传中,有用“君子“,“孔子“ 或“仲尼日“ 这样的形式发表作者意见,却没有用史墨之言表达作者评价的传统,史墨作为史官,其言是实录的.既
15、然是实录,我们结合其他史料看其“不得已“ 之原委是否成立.自昭公三年,晋“政在家门 “的局面已是世人皆知的现实 (叔向语),六卿架空晋君,遂按自己的意愿致力于发展各自的势力,政令所出多以此为基点,故郑子产语“晋政多门“(昭公十三年).然而,他们也会因为共同的政治利益而采取一致行动,如昭公二十八年,以“ 益弱 “(史记?赵世家)晋公室为目的,六卿以淫乱枉法罪为由,诛灭祁氏,羊舌氏最后两家公族.因此发生在次年,即昭公二十九年的“铸刑鼎 “事件,应当也是在六卿实力大致均衡,相互承认各自既得利益的前提下,所采取的共同行动.另外,从当时晋国诸卿地位看,昭公二十九年,(前 513)正值魏献子执政5,晋中军
16、将以次更代,因此接任魏献子执政的是范献子,作为已知的政权接任者,范氏在昭公二十九这一年在政坛应已有很大的影响力,事实上仅过四年,范献子就因魏献子卒而代任.由此可见,将“失礼“ 责任之一归于范氏,也是据实以录.因而,赵简子的参与非其本意有其合理一面,因为晋公室卑弱,列卿争强,站在其他诸卿对立面,就可能面临被吞并的危险.魏献子(?一前 509)昭公二十八年一鲁定公元年(前 514 一前509)为执政正卿.323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但是,赵简子虽在“铸刑鼎“时尚未担任晋国执政正卿中军将一职6,但从昭公 25 年(前 517)所记赵简子以盟主身份参加黄父之会,并令各国大夫输送粮食给被王子朝逼迫
17、出居的周敬王之事可看出,赵简子在晋国众卿中的重要位置.又事隔十三年,在定公六年(公元前 504),宋派乐祁使晋,往昔乐祁之族以“范氏为主“,而乐祁此行则以“赵氏为主 “.这一年晋国由范献子执 ,乐祁却改投赵氏门下,表明赵氏势力已胜于范氏.由此得知,从昭公二十五年到定公六年,赵氏一直呈现发展壮大的态势.而一起参与“ 铸刑鼎 “的苟寅不过是“下卿“,另外从文本排名先后看 ,也是赵简子地位高于苟寅,由上所述,尽管赵简子参与“铸刑鼎“ 非其本意有其合理的一面,但以赵简子权势地位,如非出于本人政治意愿,如何也看不出是以较低姿态被迫协从此事“不得已“ 而为之!不难看出,作者增加“不得已 “三字,一方面是作
18、者出于对赵简子“ 守礼 “认知形象统一的考虑而使用的笔法,另一方面 ,也使我们看到作者的主观情感,即出于对人物的喜爱,而不忍心对其指责,以至于跳出史官身份一改实录,对人物进行情感袒护.如果说“铸刑鼎 “事件是史家在实录原则下 ,感情上回护赵简子,那么在杀涉佗事件上则直接上升为文学笔法,体现了明显的主观袒护进而在文本中进行掩饰.如:定公八年夏.赵简子日:“群臣谁敢盟卫君者?“涉佗,成何日:“ 我能盟之 .,卫人请执牛耳.成何日:“ 卫,吾温,原电,焉得视诸侯?“将歃,涉佗拨卫侯之手,及挽.卫侯怒.乃叛晋.晋人请改盟,弗许.定公十年(前 500).晋赵鞅围卫,报夷仪也.初,卫侯伐邯郸午于寒氏,城其
19、西北而守之,宵熠.及晋围卫,午以徒七十人门于卫西门,杀人于门中,日:“请报寒氏之役.“ 涉佗目:“夫子则勇矣,然我往,必不敢启门.“亦以徒七十人旦门焉 ,步左右,皆至而立,如植.日中不启门,乃退.反役,晋 Xi,-t 卫之叛故,日:“由涉佗,成何.“ 于是执涉佗以求成于卫.卫人不许,晋人遂杀涉佗.成何奔燕.君子日:“ 此之谓弃礼 ,必不钧.诗日:人而无礼,胡不遄死. 涉佗亦遄矣哉!“赵氏杀涉佗,事起于定公八年夏,晋师将盟卫侯于郭泽(卫地),赵简子因前年卫叛晋与齐郑同盟,故欲在郭泽侮辱卫灵公,涉佗,成何自告奋勇前往.盟会上,二人以无礼行为侮辱卫侯:成何说卫国仅同晋之县邑,卫侯不能从诸侯礼.将歃,
20、涉佗又推卫侯之手,使剧顷流及腕.卫侯怒,遂叛晋.定公十年,赵简子围卫,为报定公九年齐为卫取夷仪,至此中断叙事而插入邯郸午与涉佗斗勇一事,继而又转回对赵简子叙事,写围卫而不能破,欲与卫重结盟,故“ 杀涉佗 “,而 “成何奔燕“.辱卫侯一事,原是赵简子本意,涉佗,成何不过依其意而行.左氏特意做文章,以“初“ 引入插叙 :先让邯郸午徒七十人于门内斗杀卫兵以“示勇 “,继而引出涉佗与之 “斗勇“,运用对比 ,陪衬手法,突出涉佗好斗,傲慢无礼的张狂性格,为其该杀做恩陛格铺垫.此事明为赵氏“失礼“, 然而作者却无只字片语批评或暗示是赵氏之过,反而紧接着就借君子之言直接批评涉佗,成何弃礼.而弃礼程度涉佗为重
21、,故受罚不同.继而又引诗说,人没有礼,为何不速死?最后一句 ,直接点名指向涉佗 ,“涉佗亦遄矣哉!“涉佗也是该速死啊!之前对涉佗性格的铺垫,使读者很容易主观上认为涉佗该杀,从而对赵简子失礼之根本进行了视线转移,成功地将失礼一事转嫁于涉佗.左传在记述赵简子史实中,涉及相关人物百名,有语言描写3242009 年第 5 期(第 l1 卷总第 47 期)的三十多人,语言,动作,性格描写兼有的除赵简子外,还有五人:涉佗,卫侯,邯郸午,董安于,卫世子蒯聩.这五人中卫侯,卫世子因其身份有刻画必要.其他三人,描写文字较多且以两个场景来刻画的是涉佗和邯郸午.而邯郸午的第一场景刻画,则完全是为了陪衬涉佗.涉佗身为
22、普通晋大夫,在这六人中地位较低,政治影响力最低,是叙事必要性最小的人物.但他的性格之所以被刻画得如此生动,完全是左氏为维护赵简子“守礼“ 之需要 ,让涉佗充当赵简子“失礼 “的替罪羊 .史家叙写人物,偏重对史料择取,剪裁运化,目的是为了客观呈现历史真相,忠实于历史传述.左传对春秋末晋六卿之一,奠定赵国立国之基的赵氏宗主一一赵简子以“守礼“ 为定位叙事写人,从田野考古角度看这一定位是准确的.1988 年,在山西太原金胜村发现赵简子墓,据太原晋国赵卿墓报告称,这是迄今所见最早的积石积炭木椁墓,棺椁之制为一椁三棺.众所周知,周代有一套自天子至庶人的等级制度,在礼制上“ 名位不同,礼数亦异“5(庄公十
23、八年).下面,我们就依据文献记载,结合考古报告太原晋国赵卿墓中赵简子墓葬的实际情况,考察其墓葬规格是否依旧遵守了等级制度中的“卿“ 制.据左传哀公二年记载,赵简子在与敌对势力范氏,中行氏进行铁之战前,曾对部属有如下一段动员令:范氏,中行氏反易天明,斩艾百姓,欲擅晋国而灭其君.二三子顺天明,从君命,经德义,除诟耻,在此行也.志父无罪,君实图之!若其有罪,绞缢以戮,桐棺三寸,不设属辟,素车朴马,无入于兆,下卿之罚也.对这段话进行分析,可以得出如下结论:(1)铁之战关系到赵氏家族生死存亡,在这次誓师中,赵简子既然指责范氏,中行氏背叛国君,那么他自己在此时肯定是以维护晋君的形象出现的,不会有违背礼制的
24、举动.(2)赵简子自言如果有罪,当受“不设属辟“的惩罚,那么显然如果他无罪,则其善终之后理应有“属辟“ 之设.所谓“辟“,即指内棺棹 “,“辟“与 “棹“二字同音假借.既然有棹,属之设,那么理应还有最外一层大棺.显然,赵简子死后享用三棺之制在当时是合情合理的.如果属于“僭越“, 在这种场合中提出是不恰当的.(3)赵简子说其死后“不设属辟“为“ 下卿之罚“,则简子其时的身份当已为上卿.考诸文献,赵简子担任晋国正卿是在定公十三年(前 497 年)_61,知此时赵简子已任为晋国正卿.根据礼记?丧大记“君松椁大夫柏椁,士杂木椁“ 的记载,可见当时 “士“以上均设有“ 椁 “,由此可知 ,仅有“一椁“而
25、又“ 三棺“应是此时晋国正卿一级的贵族正常享用的葬制.从赵筒子言谈之自然及出言的场合来推断,此制在当时已是为大众普遍接受的事实.因此,太原金胜村赵简于墓使用“一椁三棺“是顺理成章的,绝无僭越之嫌 .白国红依据文献中记载,结合赵筒子墓葬的棺椁情况,得出的结论是:在春秋晚期,在当时各国国君失政,卿大夫.(转第 33g 页)赵简子担任晋国正卿是在鲁定公十三年(前 497 年)范献子(前 559 一?)鲁定公元年一定公十二年(前 509-498)为执政正卿.邯郸午,是引发之后晋国四卿灭二卿内战的导火索事件“卫贡之争“ 的当事人,故有叙事的必要 .内蒙古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09 年第 5 期(第 11 卷总第 47 期)处理的呢?施美志牧师回忆,当教案发生后的晚上才求得一支护卫队到达事发地点进行现场清理,据田贝致奥尔尼函第 2303 号的函件中称:“( 据)总理衙门递来关于福建省古田闹事复照的译本总理衙门 1895 年 8 月 7 日致田贝照会,从中可以看出该衙门业已咨行逮捕和惩办凶手,并保证给外国人以保护,“3 而且得到中国皇帝上谕的保障“饬令地方官迅速将首要各犯兜擒,并采取切实的保护措施;各地发布告示,告诫居民不得借端生事 ,不得散播或听信谣言.“_7 但是美国华盛顿国务院方面并不相信中国皇帝和总理衙门这套冠冕堂皇的言辞,责令田贝“查明并报告在古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