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分享赚钱 收藏 举报 版权申诉 / 21

类型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

  • 上传人:dzzj200808
  • 文档编号:2650220
  • 上传时间:2018-09-24
  • 格式:DOC
  • 页数:21
  • 大小:120.50KB
  • 配套讲稿:

    如PPT文件的首页显示word图标,表示该PPT已包含配套word讲稿。双击word图标可打开word文档。

    特殊限制:

    部分文档作品中含有的国旗、国徽等图片,仅作为作品整体效果示例展示,禁止商用。设计者仅对作品中独创性部分享有著作权。

    关 键  词:
    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
    资源描述:

    1、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学院杯”经济案例分析大赛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学院杯”经济案例分析大赛经济案例现象简述: 随着粮食价格的飞速上涨以及冲突、自然灾害频频爆发,世界各地纷纷出现粮荒。2010 年我国被联合国粮农组织评为面临粮食安全“中度风险” ,粮食安全立法也被人大代表提上议案。主要论点:粮食安全是人类共同面对的全球问题,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粮价相互影响,危机在国与国之间传导;目前世界范围内尤其是非洲地区国家面临严重的粮食可持续危机,粮食安全日益受到重视;我国粮食的供给与需求开始出现不平衡,必须密切关注粮食可持续发展;针对粮食安全必须防范于未然,通过调节供需、形成民间储粮和国家储粮结合的储

    2、备体系、科技创新带动粮食单产提高、做好人口控制等工作来保障我国粮食安全,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探索我国粮食增长背后的安全危机摘要:粮食安全正逐渐成为全球性问题,近年来不少国家爆发大饥荒给世人敲醒了关注饥饿、营养不良等警钟。研究我国目前粮食安全发展状况有利于我国防止饥荒爆发于未然。本文试从粮食安全问题提出、世界各国与我国爆发的饥荒史、我国粮食生产发展现状各方面深入剖析我国粮食安全问题,并针对发现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关键字:农业 粮食安全 可持续发展 一、粮食安全的研究综述(一)粮食安全问题的提出粮食安全的理论研究最早可追溯到 18 世纪马尔塞斯人口理论,该理论认为:人口的繁殖能力无限大于土地为人

    3、类提供生产生活资料的能力;人口若不受到抑制便会以几何比率增加,而生活资料却仅仅以算数比率增加,发展中国家的人口增长势头如果无法遏制,将会给社会带来巨大的压力。在农产品上,他主张通过国家的适当干预,限制农产品的进口和实行农业补贴政策,刺激和鼓励本国农业的发展。自人类耕种生存以来,世界各国不断爆发饥荒,人类财产和生命安全受到极大威胁,社会动荡不安。为使人类对粮食安全问题保持正确的认识,重视农业生产和粮食增产,1979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决定,将1945年其成立之日 10月16 日,定为“ 世界粮食日”。 1983年4月该组织通过了“粮食安全”的概念,将粮食安全定义为“保证任何人在任何时候都能够得到为了

    4、生存和健康所需要的足够食品。 ”国际组织和社会普遍认同这一观点。一般而言,粮食安全包括有充足的粮食供给,有充分获得粮食的能力以及可靠性。具体指标是粮食自给率(不低于95%) 、粮食储备率(不低于18%) 、粮食人均占有量(不低于400 公斤) 、全世界范围内基本农田和播种面积数量(分别为18亿亩和16亿亩)等。与粮食安全相对应的一个概念是饥荒,据联合国的定义,饥荒状态要达到三个条件:第一,有30%以上的儿童处于严重营养不良状态;第二,每天每一万人中至少有2名成年人或4名儿童饿死;第三,在该地区的所有人每天的摄入的食物热量远低于2100 卡路里。80 年代后半期,许多国家开始重视粮食安全问题,欧

    5、盟实施了“共同农业政策”大力支持粮食生产,世界一度出现了粮食过剩,但后来由于各种原因也爆发了多场大饥荒。(二)我国学者对影响粮食安全问题因素的研究概述我国一直本着“国以民为本,民以食为天”的观念,作为一个人口大国和粮食生产大国,近 2 个世纪我国同样多次面临着粮食安全危机。20 世纪 80 年代,我国学者开始关注世界粮食安全问题。20 世纪 90 年代后期,我国政府和不少学者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越来越重视,并作了相关研究。梁子谦和李小军(2006)认为科技进步水平、物质投入、环境与气候和政策等因素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率占比较大。王祖力和肖海峰(2008)的研究,认为 1978-2006 年化肥施

    6、用量对粮食单位面积产量影响最大。张海翔和张德亮(2011)认为我国粮食安全与区域不平衡、耕地面积、粮食储备制度、农业生态环境、粮食概念拓展、补贴政策有关。金丽馥和刘晶(2011)认为我国粮食供需矛盾突出,粮食危机进一步加深,应健全粮食宏观调控机制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二、近 2 个世纪爆发的粮食危机(一)国外较严重的粮食危机2010 年世界上食物不足人口的数量为9.25 亿人,占发展中国家人口的16% ,出现了自 1995 年来的首度下降,这一下降主要归功于发展中国家在2010 年出现的经济快速增长,以及自 2008 年以来的国际粮价回落。然而2012年粮食危机又重新抬头,表明我们面临着更深层的

    7、粮食安全结构性问题,它严重威胁了我们实现国际社会商定的减少饥饿的目标,即第一项千年发展目标和1996 年世界粮食首脑会议目标的能力。与此同时,这也表明经济增长本身并不足以在可接受的时间内消除饥饿。据国际粮农组织2011年报告显示,有22个国家(或部分地区)处于粮食持续危机中,食物不足人口总数超过1.66 亿,占这些国家人口总数近40%,占全球食物不足人口总数近20% 。回顾历史,不少国家的大饥荒依然让人历历在目。1. 1932 年至 1933 年的乌克兰大饥荒。这次饥荒有两方面原因:一是持续的旱灾影响粮食收成;二是苏联推行农业集体化,派遣大量苏共党员往农村加入集体农庄,大量“富农”被逮捕、流放

    8、,同时导致很多人不愿意耕作。这次饥荒造成大约 240 万至 750 万乌克兰人因饥饿和刑法而死亡,给乌克兰人民造成严重的心灵创伤。 2002 年初乌克兰总统库奇马签署法令,将 11 月 22 日定为“饥荒纪念日”。 2006 年 11 月 25 日,乌克兰各城市下半旗,并在国旗上缠上黑丝带,向大饥荒的死难者致哀。乌克兰总统尤先科和议会议长莫罗兹主持了大饥荒纪念馆的奠基仪式,并在市中心广场举行烛光哀悼活动,希望粮食短缺问题能够铭记在每个乌克兰人心里。2. 1944 年至 1945 年由于日本侵略导致的越南饥荒。一方面,日军当局在越南推行“统制经济”政策,先强行从居民手中征收大量粮食,再定量限额配

    9、发。起初城市居民每人每月的大米供应量为 15公斤,太平洋战争爆发后骤减到 7 公斤。日军还将越南作为维持战争机器运转的“燃料”来源地,将大量大米、橡胶、煤炭等战略物资从越南南部运往北部,造成越南大米短缺、粮价飞涨。另一方面,日军要求法国人强迫越南人用黄麻(用以编织军用麻袋) 、橡胶等经济作物代替水稻,导致粮食耕种面积大量缩减。据法国当局当时统计,1944 年种植黄麻等作物面积是 4.5 万公顷,是 1940 年种植的 9倍。粮食被强征和粮食耕地大面积锐减导致越南横尸遍野,据法国殖民政府总督德古则在印度支那的牢笼写道“约有 100 万越南北方人死于饥荒” 。3.埃塞俄比亚大饥荒。20 世纪 80

    10、 年代初,埃塞俄比亚经历很长一段时间的大旱,作物连年歉收,百姓失业现象严重不得已流离失所。世界粮食计划署鉴于粮食来源日益减少被迫将埃塞俄比亚部分地区的粮食配给由每位饥民每月 15 公斤小麦减到每个家庭每月125 公斤。在国内粮食供给不足而外援有限的情况下,引发了1984 年至 1985 年的埃塞俄比亚大饥荒,一些受灾的家庭以树根杂草为食甚至大部分饿死在迁居途中。那尸横遍野、饿殍满地的惨景至今仍令人不寒而栗,大饥荒导致近 100 万人因营养不良、饥饿而丧生。长期以来埃塞俄比亚经济基础薄弱,1997 年至 1998 年年度人均 GDP 只有 107 美元,以农牧业为主的经济体系在遇上长时间旱灾时粮

    11、食根本无法自足,1998 年的大面积干旱又使埃塞俄比亚相当一部分农田大幅度减产,甚至颗粒无收。2000 年 4 月 3 日,联合国粮农组织认为由于雨水稀少、作物连年歉收和人口流离失所等原因,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乌干达和吉布提 7 个非洲国家将有 1600 万人面临食品短缺的问题,其中,埃塞俄比亚的灾情最为严重。4. 2008 年的海地饥荒。由于地理位置原因,海地农作物长期饱受飓风威胁,导致粮食供给不足。2008 年一连串极具破坏性的飓风将海地的农作物、牲畜席卷一空,导致海地国内粮食价格急剧攀升,市场上粮食日益短缺,海地很多偏远地区由于只能靠毛驴或者步行达到,世界粮食计

    12、划署无法将大量粮食运往救援,许多孩子和妇女因营养不良而死去。5. 2011 年 8 月东非大饥荒。非洲之角包括吉布提、埃塞俄比亚、厄立特里亚、肯尼亚、索马里、苏丹和乌干达 7 个国家,本身就是长期备受饥荒困扰的地区。2011 年,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统计,索马里、肯尼亚、埃塞俄比亚、吉布提、苏丹以及乌干达共有将近1200 万人食品短缺。7 月份以来索马里南部地区已有超过 40 万人受到饥饿的影响,死亡人数过万,成为这场饥荒的重灾区。联合国驻索马里人道主义食物协调办公室认为在索马里的部分饥荒地区,每天至少有 6 人死亡,50%以上儿童严重营养不良,索马里全国近一半人口,即有 370 万人面临被饿死的

    13、境遇。6. 2011 年至 2012 年南苏丹饥荒。由于 2011 年粮食种植季节初期降雨不足导致南苏丹收成减少粮食供应紧缺,持续冲突更是扰乱了正常的农业生产活动使得饥荒雪上加霜。2012 年联合国粮农组织和粮食计划署编写了南苏丹收成和粮食供应评估 ,认为南苏丹粮食不安全形势急剧恶化,粮食不安全人口已经从 2011 年的 330万猛增至 2012 年的 470 万,2012 年约 100 万人面临严重的粮食不安全。目前全球粮食安全并不乐观,多个国家尚处于粮食持续危机中,对粮食供给构成威胁的冲突仍在不断发生。粮食持续危机被联合国粮食与农业组织定义为“使较大比例的人口在较长时期内极易受死亡、疾病和

    14、生计中断威胁的某些环境”。其中包括三个主要标准:一是持续时间长。一个国家在2001 年至2010 年间有8 年或更多年份,或是在1996 至2010 年间有12 年或更多年份出现在全球粮食和农业信息及预警系统名单上,该国就被视为处于持续危机中。二是援助量即该国接受的人道主义援助在其援助总量中所占比例。如果一个国家自2000 年以来官方发展援助(ODA)中人道主义援助比例达到或超过10% ,该国就被视为处于持续危机中。三是经济及粮食安全状况处于持续危机中的国家出现在低收入缺粮国名单上。人道主义对饥荒受灾国提供的救援越来越多,占比越来越大。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我们仍需与粮荒抗争,解决饥饿、营养不

    15、良等问题。表1 处于持续危机中的国家:1996-2010年的危机类型及2000-2008年的人道主义援助比例国家 仅自然灾害 仅人为灾害 自然灾害和人为灾害 粮食危机总数人道主义援助在 ODA 中所占比例%阿富汗 - 5 10 15 20安哥拉 1 11 - 12 30布隆迪 - 14 1 15 32中非共和国 - 8 - 8 13乍得 2 4 3 9 23刚果 - 13 - 13 22科特迪瓦 - 9 - 9 15朝鲜 6 3 6 15 27刚果民主共和国 - 15 - 15 27厄立特里亚 2 3 10 15 30埃塞俄比亚 2 2 11 15 21几内亚 - 10 - 10 16海地 1

    16、1 1 3 15 11伊拉克 - 4 11 15 14肯尼亚 9 - 3 12 14利比里亚 - 14 1 15 33塞拉利昂 - 15 - 15 19索马里 - - 15 15 64苏丹 - 5 10 15 62塔吉克斯坦 3 - 8 11 13乌干达 - 4 10 14 10资料来源:粮农组织粮食和农业全球信息及预警系统和发展倡议(二)国内自民国时期以来爆发的粮食危机我国作为一个人口和粮食生产大国,自民国以来也多次面临粮食不安全问题。由于战争、自然灾害、人为因素导致我国发生了多次饥荒,对国人影响同样沉痛而深远。1. 1938 年的饥荒。1938 年国民党政府为了阻止日军进攻郑州,在黄河花园

    17、口决堤,造成黄河泛滥对黄河下游造成严重影响。其中大水淹死了约 89 万人;黄河改道使周边地区的农业被破坏,粮食严重歉收。在当时战争期间外界救济困难,灾民陷入无助状态,饿死人数粗略统计最高可能达到 300 万。2. 1959 年至 1961 年的大饥荒。这是我国建国以来受灾面积最广、受灾人数最多的饥荒。导致饥荒的原因是前期粮食产量浮夸现象严重、天气干旱以及上缴公粮不断攀高百姓粮食短缺。此次饥荒,官方公布非正常死亡数字为 1348 万人,前提假设是这三年没有因新生婴儿而发生的人口增长。国内外学界对本次饥荒死亡人数基本认为在 1700 万至 3800 多万人之间。其中,蒋正华、李南(1986)估计三

    18、年的死亡人数有 1700 万;金辉(1993)估计 3471 万;曹树基(2005)估计 3245 万。另外,党史专著 曲折发展的岁月认为,1959 年至 1961 年的非正常死亡和减少出生的人口数量大约在 4000万人。茅于轼则对此次饥荒的死亡人数做一下基本研究:死亡的人口中包括正常死亡和饿死的,公式表示为:(上一年人口数量+新生人口数量)(正常死亡人口+非正常死亡人数 +本年人口数量) 。按其方法计算饥荒大致导致 3500 万人死亡,饿死人数达到了全国人口的 5之多。其中四川、河南、安徽、山东和甘肃这五省饿死的比例大大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继“丁戊奇荒”之后我国面临的最大粮荒灾难。3. 19

    19、 世纪 80 年代至今我国多次人均粮食占有量不足。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对粮食安全的界定,粮食人均占有量不应当低于 400 公斤。1973 年,我国粮食人均占有量突破 300 公斤, 1984 年 为 395.5 公斤 接 近 400 公 斤 。 此 后 人 均 占 有 量 又 下 降 , 1995 年 达 到 387 公斤 , 而 2003 年 降 到 334 公 斤 , 回 到 了 1982 年 以 前 的 水 平 。2010 年 终 于 突 破 了 400 公 斤 , 达 到 409 公 斤 。 然 而 , 联 合 国 粮食 及 农 业 组 织 2010 年 报 告 认 为 世界上大部分食物

    20、不足人口居住在发展中国家,其中三分之二居住在孟加拉国、中国、刚果民主共和国、埃塞俄比亚、印度、印度尼西亚和巴基斯坦,超过 40% 居住在中国和印度这两个国家。表 2 2005-2007 年发展中国家食物不足人口比例 单位:%处于持续危机中的国家 中国和印度 其他发展中国家37 15 13资料来源:联合国粮农组织三、我国 20 世纪以来粮食安全发展的现状我国粮食安全现状不容乐观,截至 2007 年,我国粮食不足人口数基本稳定在 130 万人左右,粮食不足人口占总人口比例约为 10%。粮食短缺问题依然威胁我国相当部分人的生活。2008 年国家发展与改革委员会提出了国家粮食安全中长期规划纲要(200

    21、8-2020 年) ,要从多方面保障耕地促进粮食供给稳定增长。2011 年 3 月,第十一届全国人大四次会议上任玉奇向湖南代表团议案组递交了关于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粮食安全法的议案,认为粮食需求刚性增长,长期确保粮食供需基本平衡压力越来越大,希望能够通过立法促进粮食安全可持续发展,维护国家粮食安全。下文将对我国今年来粮食发展现状进行详细分析,以针对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一)从整体看粮食产量持续增加1. 1998 年至 2003 年粮食减产阶段。 2003 年,我国粮食产量仅为 43 069.5 万吨,相比 1998 年减少了 8160 万吨,减少幅度为 15.9%,年均递减 3.4%。其中主要是

    22、稻谷和小麦大幅减产,分别降低到了1982 年和 1989 年以来的历史最低水平。在此阶段,2000 年全国粮食产下降幅度为历史罕见,比上年减少 4621.1 万吨 ,同比减幅达9.1%。2. 2003 年至 2011 年粮食连年增长阶段。2003 年至 2007 年,全国粮食增产 7090.5 万吨,增长了 16.5%,年均递增 4.1%。此期间全国粮食产量的年均增长速度是 1984 年至 1998 年在周期性波动中逐步提高阶段的 2 倍。2006 年至 2011 年粮食产量也在不断提高,当然期间受经济危机和各种自然灾害的影响较为明显,粮食产量增长速度波动幅度较大(见表 3) 。表 3 200

    23、6-2011 年我国粮食产量及增长速度统计表2006 2007 2008 2009 2010 2011产量(万吨) 49804 50160 52871 53082 54648 57121比上年增长% 2.9 0.7 5.4 0.4 2.9 4.5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二)从供给方面看,粮食安全压力日益增加1. 粮食供求的地区结构趋于不合理, 产能向主产区集中。 2009 年,我国 13 个粮食主产区即冀、蒙、辽、吉、黑、苏、皖、赣、鲁、豫、鄂、湘、川的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 77.1%; 11 个产销平衡区即晋、桂、渝、黔、滇、藏、陕、甘、宁、青、新粮食产量占全国粮食总产的 16.4%;

    24、7 个粮食主销区即京、津、沪、浙、闽、粤、琼占全国粮食总产的 6.5%。粮食供给越来越依赖主产区,其他地区粮食自给率不断下降。2011 年 13 个粮食主产省产量占全国的 76% 对全国粮食增产贡献 90.5%。 2009 年主销区的粮食自给率为 34.6%,与 2005 年相比下降了 4.7 个百分点。我国的粮食主产区主要集中在水资源短缺的北方地区,未来粮食的产能增长压力有限, 相对水源充裕的南方地区则更能够持续发展。2. 农药和化肥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率下降,限制了粮食单产大幅度增长。根据经济学原理中的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在一段时间内在其他商品的消费数量保持不变的条件下,随着消费者对某种商品

    25、消费数量的增加,消费者从该商品中连续增加的每一消费单位所得到的效用增量即边际效用是递减的。该规律同样能够解释农药化肥对粮食单产增长的效用。在我国刚刚开始大量投入农业化肥时,粮食单产不断增长,贡献率显著。但投入过多后,杂草和昆虫开始对农药化肥产生抵抗力,同时土壤和水源也被遭到破坏,自然对粮食单产影响越来越小。据中国农业大学资环学院课题研究组的研究数据表明,过去 8 年我国粮食单产几乎没有显著增长,但每亩化肥施用量却增长了近 40%,每公斤化肥生产的粮食不足 19 公斤,并且生产效率正在以每年 1 公斤的速度下降,农药化肥增长对粮食增产的贡献率降低到 10%左右。可见,农药化肥对粮食单产提高的贡献

    26、率下降必会对粮食单产增长产生限制,粮食供给将趋于稳定甚至是下降趋势。(三)从需求方面看,粮食需求不断扩增1.我国人口不断增长必将导致粮食需求量日益增长。粮食的首要任务是保证人口的食物消费,我国是人口大国,13 亿人口本就是对粮食有很大的需求。近年来,虽然人口增长速度已经放缓,但因为基数过于庞大,总人口还是增长较快。人口的增长也带动了对生产、生活资料的需求增长。2. 大规模使用生物循环燃料必将拉动对粮食的需求由于我国石油储藏量贫乏,石 油 稳 定 供 给 不 会 超 过 20 年 ,而 国 际 油 价 节 节 攀 升 依 赖 进 口 绝 不 是 长 远 之 计 。 可 再 生 的 生 物 循环

    27、燃 料 则 是 石 油 的 很 好 替 代 品 , 随 着 我 国 城 镇 化 的 推 进 对 生 物 循环 燃 料 必 将 有 着 巨 大 需 求 。 而 生 物 循 环 燃 料 以 目 前 的 技 术 水 平 主要 是 利 用 玉 米 、 薯 类 和 浓 作 物 秸 秆 等 加 工 成 其 他 燃 料 , 这 就 对 粮食 尤 其 是 玉 米 产 生 了 偌 大 需 求 。 生物能源工业的发展必然会扩大粮食的利用,增加对粮食的需求。问题在于,如果不能够有效增加粮食供给,生物循环燃料对粮食的需求就会导致减少人口消费粮食市场的供给。汽车消耗石油,而石油需要粮食,从而形成机器与人争粮的局面,将引

    28、发更多更深远的问题。(四)对粮食生产要素投入减少1. 供粮食生产的耕地、水源不断被破坏。耕地是粮食生产最基本的生产要素,是粮食生产的基础和条件,是粮食安全的保障。然而耕地资源是有限的,伴随着工业化和城市化发展,将有更多人口进入城市,城建和工业用地将占用更多的耕地。在城市化发展进程中所占用的土地大多是良田,这必将导致人均占有耕地面积不断减少,人地矛盾将更加突出。水利是农业的命脉,粮食耕种另一不可或缺的资源就是水,我国人均淡水资源是世界人均量的 1/4,居世界第 109 位,而且分布不均,大量淡水资源集中在南方,北方淡水资源只占南方水资源的 1/4。水利部部长陈雷认为,2007 年我国600 多个

    29、城市中有约 2/3 城市不同程度缺水 。加上农药化肥等化学物质对水源和土地质量的损害,可利用的自然资源越来越少。表 4 2000 -2010 年我国水资源统计表年份水资源总量(亿 )3m地表水资源量(亿 )3m人均水资源量( /人)3m2000 27700.8 26561.9 2193.92001 26867.8 25933.4 212.52002 28261.3 27243.3 2207.22003 27460.2 26250.7 2131.32004 24129.6 23126.4 1856.32005 28053.1 26982.4 2151.82006 25330.1 24358.1

    30、1932.12007 25255.2 24242.5 1916.32008 27434.3 26377 2071.12009 24180.2 23125.2 1816.22010 30906.4 29797.6 2310.4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 20112.农业劳动力人数和劳动质量明显下降古人云:“丈夫丁壮不耕,天下有受其饥者。 ”由于农村耕种成本不断上升,前期投入大风险高,很多农村青壮劳动力都外出务工,造成农田经营中人力投入呈现出老龄化趋势。一方面,粮食耕种劳动力减少,偏远地区的农田就会出现抛荒现象。另一方面,农村中剩下的是留守儿童和老龄农民,他们自身缺乏足够的精力和能力管理农田,粮食产量

    31、低可能仅仅足够维持基本生活。3.资本投入占国内生产总值下降改革开放 30 多年来,我国财政对农业的资金投入在绝对量上是有所增加,但从与 GDP 和财政收入的占比中可以看出是呈现下降趋势。财政农业支出从 1996 年的 774 亿元增加到 2006 年的 3397 亿元,增加了 3.4 倍,同期中央财政收入则增加了 4.6 倍,即中央“三农”支出在中央财政总收入中所占的比重从 21.1%降低到 16.6%,呈下降趋势。一般而言,财政农业投入每增加 1%,农业生产总值将增长 0.12%,国家加大对农业的财政投入对促进农业生产总值增长、粮食供应量提高至关重要。此外,我国还对产粮大县进行财政补助。20

    32、11 年中央财政对 200 个产粮大县奖励补助 200 亿元,这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产粮大县的财政困难,保护了产粮大县发展粮食生产的积极性。但因为奖励资金规模偏小,所起到的激励作用不明显。以 2011 年中央财政对河南省产粮大县奖励资金为例,平均每亩补助有 11 元,按粮食总产量计,平均每斤不足 1.5 分钱。 (五)自然灾害对粮食产量影响越来越严重气候对农业的影响非常大,极端气候不断增多,直接影响或终止了农业生产进程,使得一些粮食作物减产或绝收。以俄罗斯为例,2010 年该国由于遭受了“130 年来最严重的干旱” ,受灾面积达 1000 万公顷,小麦产量从 2009 年的 9400 万吨下降到

    33、 6500 万吨。目前全球都无可避免地要面对气候变暖的问题,全球气温升高引发了严重干旱、洪涝灾害、冰雪灾害,也导致粮食作物产量下降。2008 年我国南方遭受雨雪冰冻灾害、汶川地震的影响,粮食产量急剧下降。2010 年西南地区大面积干旱也导致粮食作物歉收,全国各地纷纷捐款帮助受灾人群。2012 年春季播种时节云南贵州等地出现干旱,广西多地则连续降雨导致春播推迟。频繁的自然灾害对粮食生产而言无疑是沉重的打击,加之民间抗自然风险能力较弱,农作物耕种只能是听天由命更使粮食生产越来越受到制约。表 5 2005 年-2010 年我国耕地受灾面积和粮食产量统计表 单位:万年份 2005 2006 2007

    34、2008 2009 2010水灾成灾面积(公顷) 604.7 456.9 510.5 365.6 316.2 702.4旱灾成灾面积(公顷) 847.9 1341.1 1617 679.8 1319.7 898.7成灾面积(公顷) 1996.6 2463.2 2506.4 2228.3 2123.4 1853.8粮食产量(吨) 48402.2 49804.2 50160.3 52870.9 53082.1 54647.7数据来源:中国经济统计数据库(六)粮食储备体系不完善,降低了粮食应急调控能力2000 年 1 月经国务院批准组建了中国储备粮管理总公司,主要负责中央储备粮的管理和轮换。不可否认

    35、,2003 年以来中央储备粮垂直管理体系成功经受了非典疫情、局部地区洪涝灾害、粮价大幅上涨等实际应急检验,为稳定粮食市场发挥了重要的调控作用。但我国粮食储备主要由中央政府控制,市场化程度比较低,地方粮食储备和农民储粮能力偏弱,储粮装具简陋、储粮技术水平低,这些都大大降低了我国应对粮食安全风险的能力。目前,中国农村有2.4 亿多农户存粮,每年储存量约占全国粮食总产量的 60以上。然而,由于中国粮食主产区农民普遍采用编织袋、麻袋、木柜、陶瓷罐、围席囤等简易的储粮装具,鼠害、虫害、霉变问题严重,加上农民缺乏科学储粮知识,粮食损失巨大。据国家粮食局最新抽样调查,农户储粮每年损失量高达 150 亿公斤至

    36、 200 亿公斤。可见,我国的粮食储备体系还有待完善以更灵活地应对粮食不安全问题。四、针对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政策性建议(一)扩大粮食综合生产能力,提高粮食总体产量1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是粮食稳定发展的物质保证。针对我国农业基础设施薄弱等问题,国家必须大幅度增加对农业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尤其是对农田水利设施的投入;加快农业基础设备的更新换代,提高设备利用率;增加大型农机具的数量,普及机械化耕种模式,减轻种粮劳动强度;重视田间机耕道建设,突破制约农田机械化的瓶颈。深入探索研究粮食的结构,提高粮食的单产水平。如:开展以非口粮为主的转基因粮食品种选育工作。2坚持科技带动粮食生产的路线

    37、。杂交水稻对我国粮食生产的提高功不可没,可以说是杂交水稻的单产量突破才解决了我国人口吃饭问题。在耕地资源有限甚至呈下降趋势的情况下,我国必须加大力度支持粮食生产科技,包括对粮食生产、粮食加工和粮食作物如稻杆等的科学利用。科技创新的难题最主要的还是人才缺乏,国家应对有所倾斜地对选择农业专业的高校学生给予生活补助或是学费减免,吸引更多大学生投入到农业研究中。另一方面,应对在中低产田改造、粮食高产创建、改造农用机械等方面有贡献的人才加大奖励力度。进一步深化粮食科研机构改革,为粮食研究营造良好的环境;改进粮食科技投入支持办法,吸引高素质的专业人才。(二)完善我国的粮食储备制度我国自古有储粮备荒的传统,

    38、中央粮食储备制度对确保粮食安全发挥了中流砥柱的作用。但是国家储粮是远远不够的,还应当鼓励民间储粮,使“藏粮于国”与“藏粮于民”共同为我国粮食安全发挥互补作用。家庭粮食安全是国家粮食安全的基础,一方面国家要鼓励粮食生产富足的家庭进行一定的粮食储备以应付各种自然灾害。同时,国家要为农户提供粮食仓储便利,可以考虑提供像货币储蓄方式的代存储模式,也可以提供一些粮食储存技术支持和服务,指导农户科学仓储,改善仓储条件,减少粮食在储存环节中的损失。(三) 保护农业生态环境随着农村经济快速增长,农业生态环境却不断恶化,农业生态资源超载过度、土壤不断退化、水土流失面积不断扩大,严重破坏了农业生态系统的稳定,构成

    39、粮食减产的重要原因。实现粮食增产、保障粮食安全,必须正确处理好资源保护与开发利用之间的关系,不断改善生态环境。粮食的可持续发展,既要立足于当前的粮食供应,也要着眼于粮食生产的持续发展能力。建立农业循环经济的机制,按照高产、优质、高效、生态、安全的要求,优化粮食品种品质结构,发展特色农业、畜牧养殖,推进农村沼气建设、秸秆综合利用,调整优化粮食产业结构,不断提高土地等农业资源的利用效率,全面提升粮食生产综合效益,实现粮食可持续发展。与此同时,要健全农业生态环境补偿机制,通过多种渠道筹集生态效益补偿资金,建立和完善保护耕地、水域、森林、草原、湿地等自然资源和农业物种资源的激励机制。(四) 完善粮食补

    40、贴制度由于粮食种植成本不断提高,而南方农耕田地弃荒现象严重,国家应当加大对粮食作物的财政投入力度。目前我国财政补贴对提高种粮农户的积极性作用不明显,主要是我国粮食种植户大多属于小规模,获得最小补贴比例,金额不大激励效果不明显。同时部分地区还是通过乡村基层组织进行补贴,中间可能面临中饱私囊的道德风险。因此,我国应当提高补贴金额比例,对大规模种粮户实行更高的补贴标准。另一方面,在传统“国家 - 乡村基层组织 - 农民”的补贴系统下逐步转为“国家 - 农民”的直接补贴模式,把财政阳光直接撒向农民,让更多的农民直接从补贴中获益,保护农民的种粮积极性,通过种子补贴等形式直接提高种粮农户的收入,稳步提升粮

    41、食产量,保证国家的粮食安全。五、结语粮食是国计民生,确保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物资。2007 年,全球粮食储备量下降到近 25 年的最低点,全球饥饿人口目前仍呈上升趋势,全球一起消除饥荒保障粮食安全任重道远。虽然目前我国粮食供应没有出现明显不足,但依据联合国粮食和农业组织将我国认定为粮食“中度风险” ,我们也需要对粮食安全问题高度关注,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在中国古代粮食安全问题相关思想和防范措施以及国外经验的基础上加大对维持粮食供给安全的力度。参考文献:1 张瑞红.我国粮食直补政策的绩效、问题与对策研究J.2011(40 ) .2 仇婕. 我国粮食主产区农地使用权流转的调查与思考J.湖北农

    42、业科学.2011(1).3 金丽馥,刘晶. 基于世界粮食危机的我国粮食安全问题的新思考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11(1).4卜祥.七连丰后的粮食安全预警J.农经.2011(1 ).5 国家粮油信息中心:我国粮食市场状况月度分析与展望 J.中国粮食经济.2011(1).6 刘良军 .全球视野下我国粮食价格走势分析J.中国粮食经济.2011(1).7 陈锡文. 产需结构不合理粮食安全不容乐观J.财经.2011(1).8 江丽,安萍丽.我国自然灾害时空分布及其粮食风险评估 J.2011(1)9 姜长云,张艳平. 我国粮食生产的现状和中长期潜力J.2009(15).10 王征兵.粮食现状与粮食政策J.农业经济 .2002(1).

    展开阅读全文
    提示  道客多多所有资源均是用户自行上传分享,仅供网友学习交流,未经上传用户书面授权,请勿作他用。
    关于本文
    本文标题:西北民族大学第三届经济案例分析大赛3.doc
    链接地址:https://www.docduoduo.com/p-2650220.html
    关于我们 - 网站声明 - 网站地图 - 资源地图 - 友情链接 - 网站客服 - 联系我们

    道客多多用户QQ群:832276834  微博官方号:道客多多官方   知乎号:道客多多

    Copyright© 2025 道客多多 docduoduo.com 网站版权所有世界地图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ICP备2021046453号    营业执照商标

    1.png 2.png 3.png 4.png 5.png 6.png 7.png 8.png 9.png 10.png



    收起
    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