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649908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X 页数:28 大小:49.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8页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8页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8页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8页
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环境保护部文件环发201163 号关于印发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的通知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环境保护厅(局),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环境保护局,辽河保护区管理局,各直属单位:为贯彻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和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纲要的任务部署,提升环境科技创新能力,为探索中国环保新道路构建强大坚实的科技支撑体系,我部组织编制了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现印发给你们,请参照执行。附件: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二一一年六月九日主题词:环保 科技 规划 通知附件:国家环境保护“十二五”科技发展规划环境保护部二一一年

2、目 录一、“十二五”环境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一)“十一五”环境科技发展基本情况1.科技计划全面部署实施,各项任务进展顺利2.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3.当前环境科技存在的主要问题(二)环境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1.环境科技发展趋势2.“十二五”环境保护科技需求二、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二)规划原则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二)具体目标四、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一)水污染防治领域1.流域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水质改善2.“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3.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研究4.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与示范(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1.区域

3、大气复合污染与灰霾综合控制研究2.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3.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开发和示范4.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5.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技术研究(三)生态保护领域1.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研究2.城市生态保护研究3.农村生态保护研究4.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保护研究(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1.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2.固体废物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3.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4.化学品及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五)土壤污染防治领域1.农村土壤环境管理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技术研究2.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3.矿区

4、和油田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4.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支撑技术研究(六)绿色经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领域1.低碳经济环境评估和绿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2.工业污染预防和过程控制技术研究3.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七)环境与健康领域1.环境健康调查技术和相关政策研究2. 环境污染的人体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研究3.环境与健康综合监测与预警技术研究(八)环境监管技术领域1.环境监测技术研究2.环境风险评估与预警技术研究3.环境政策与法规研究(九)环境基准与标准领域1.环境基准理论与技术方法研究 2.环境保护标准制订技术和方法研究 (十)核与辐射安全领域 1.核安全设备

5、质量保障及核材料安全与放射性物品运输安全技术研究 2.核应急与反恐技术研究 3.辐射照射控制技术与辐射源安全管理研究 4.放射性废物安全和核设施退役安全研究 5.电磁辐射环境容量及污染防治技术研究 6.核与辐射安全管理技术和法规标准研究 (十一)全球环境问题研究领域 1.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保护支撑技术研究 2.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研究 3.生物安全管理技术研究 4.保护臭氧层研究 5.全球持久性有机污染物控制研究 6.全球汞污染控制技术研究 7.污染物跨国境输送机制研究 (十二)战略性新兴环保产业培育 1.依托重大专项建立产业化平台 2.关键技术、装备和产品研发 3.环境服务业支撑技术研究

6、五、环境科技支撑能力建设 (一)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建设 (二)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建设 1.共性和关键技术类 2.重点行业污染控制类 3.城镇污染控制类 4.农村污染控制类 5.环境保护产业类 (三)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建设 六、投资估算和落实途径 (一)投资估算 (二)落实途径 七、实施保障措施 (一)提高认识,强化环境科技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二)创新体制机制,确保环境科技工作的连续性和高效性 (三)培育创新型人才,加强环境科技队伍建设 (四)加强国际交流,消化吸收国外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 (五)倡导公众参与,加强环境保护科学普及 一、“十二五”环境科技面临的形势与挑战(一)“十

7、一五”环境科技发展基本情况“十一五”以来,在科学发展观的引领下,我国环境科技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为适应环境保护历史性转变的科技发展要求,开拓创新,深入落实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 年)的任务部署,大力实施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规定的目标和任务,取得了较大成绩,为国家环境管理与决策提供了有效技术支撑。1.科技计划全面部署实施,各项任务进展顺利(1)“科技兴环保战略”正式确立,三大建设工程不断推进。2006 年,原国家环境保护总局组织召开了第一次全国环保科技大会,出台了关于增强环境科技创新能力的若干意见,确立了科技兴环保战略。环境科技创新工程、环

8、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取得明显进展。“十一五”期间,在环境科技创新工程实施过程中,环境保护系统组织实施环境保护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项目 234 项,承担国家科技支撑项目 6 项,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计划项目(973 项目)6 项、其他科技计划项目几十项。在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国家环境保护标准数量年增幅超过 100 项,总数已达到 1250 项,环境标准体系建设实现了跨跃式发展。在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建设工程实施过程中,先后发布了国家先进污染防治技术示范名录和国家鼓励发展的环境保护技术目录,新发布了 20 余项污染防治技术政策、30 余项环境保护工程技术规范和 6 项

9、污染防治最佳可行技术指南,技术引领总量减排取得成效。(2)“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以下简称“水专项”)全面实施。2007 年 12 月,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实施方案顺利通过国务院常务会议审议。“十一五”期间,“水专项”任务已全面部署落实,共设置 33 个项目,238 个课题,总资金投入为 112.66 亿元。其中,中央财政投入预算 45.43 亿元。目前围绕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体系和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建设,已产出了一大批标志性成果,重点突破了一批“控源减排”关键技术、城市污水处理厂提标改造和脱氮除磷关键技术,以及饮用水安全保障关键技术,研发了一批关键设备和成套装备,综合

10、集成多项关键技术,有效支撑了示范流域水质改善。(3)公益性行业科研专项有序开展,阶段性成果显著。紧密围绕国家环境保护“十一五”科技发展规划重点领域和优先主题,积极开展应急性、培育性、基础性科研工作。截至 2010 年年底,环境保护公益行业科研专项支持的项目总经费已达 7.8 亿元,为奥运空气质量保障、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区划、政策创新和环境标准制定提供了重要技术支撑。2.重大成果不断涌现,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1)重大成果不断涌现。“十一五”期间,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快速发展。共有 443 项基础理论类、软科学类和应用技术类成果获得国家环境保护科技成果登记,有 218 项成果获得环境保护科学技术奖

11、励,其中部分成果还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励。在环境污染的治理技术和环境管理技术方面,缩短了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2008 年,在多年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我国成功发射了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 A、B 星,为我国环境监测能力初步实现天地一体化提供了科技支撑。开展了“第一次全国污染源普查和产排污系数核算”,完成了覆盖全国32 个大类工业行业、362 个小类工业行业的产排污系数核定,完成了城镇生活污染源与集中式污染治理设施的产排污系数核定,填补了我国相关行业产排污系数基础数据空白。全面完成中国环境宏观战略研究环境科技保障战略研究,确立了未来 1020 年环境科技的总体思路、工作目标、重点任务和保障

12、措施,为谋划“十二五”及至更长远的环境科技工作奠定了坚实的基础。(2)环境科技支撑决策能力全面提升。“十一五”期间,成立了国家环境咨询委员会和环境保护部科学技术委员会,形成了环境保护“统一战线”的基本构架,广聚了国内环保领域的顶级专家,建立了环境科技的国家级人才库,为中国环保事业的快速发展和重大决策发挥了关键科技支撑作用。环境科技体制改革不断深化。国家级社会公益非营利性环境保护科研院所得到较快发展,建立了一批科技创新基地。环境科技队伍进一步壮大,截至“十一五”期末,环境保护系统内有中国工程院院士 7 人,涌现出一批学有专长的创新基地首席专家和中青年学术骨干。实施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十一五”

13、专项规划和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十一五”专项规划,截至 2010 年年底,建成 11 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另有 9 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正在建设中。初步建成了与环境科技、环境管理和综合决策相适应的重点实验室体系,形成了重点突出、布局合理、规模适度、技术先进和运行高效的科研实验平台,使其成为我国环境应用基础研究的核心力量和原始性知识创新的重要基地。在水、气、土壤、固体废物与化学品污染防治和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和产业重点领域,已建成 11 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另有 9 个国家环境保护工程技术中心正在建设中,提升了我国环境保护工程技术研发和工程化、产业化能力。3.当前环境科技

14、存在的主要问题尽管我国的环境科技取得了长足进展,获得了一批重要成果,但是与科技发达国家相比尚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同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环境保护科技发展需求不相适应,主要表现为:(1)环境管理决策中部分热点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从总体上看,环境科技需要进一步与环境管理决策紧密结合。针对区域大气污染防治、流域水环境保护、农村生态环境保护、重金属污染防治、污染土壤修复、突发环境事件应对等环境保护热点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需进一步提高。环保产业总体创新能力不强,工艺材料、关键技术和设备水平整体比较落后。(2)基础性研究需要进一步加强。我国环境保护领域的基础研究与应用基础研究尚不足以完全解决复

15、杂、潜在和新型环境问题。部分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研究不足,环境污染过程、演变规律、污染物传输和控制途径等研究还有待于进一步加强。环境基准研究基本上是空白,环境监测理论体系亟待进一步完善,应对突发环境事件的基础理论和规律研究明显不足。(3)现有环境科技体制机制和人才队伍难以适应科技创新需要。目前,我国环境科技创新体制有待进一步完善,环境科技投入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公益性科研机构缺乏稳定的投入机制,环境科研工作的系统性和延续性不够,难以形成长期的、整体的科技支撑能力。环境科技成果转化率低,难以形成成熟的环保产业。环境科技创新基础能力薄弱、人才匮乏。(4)环境基础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相对薄弱。目

16、前,我国环境保护野外观测与综合实验条件严重不足,环境监测评价表征技术亟须深入研究,环境基础信息获取与共享能力薄弱,环境监测和科研仪器设备研发能力相对落后,特别是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建设缺乏长期稳定的资金投入,科研能力和水平需要进一步提高。(5)应对国际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尚显不足。目前,我国在应对气候变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防治、生物安全管理、汞污染防治、污染物跨境输送等方面的举措备受世界各国关注。我国相应的环境监测和环境质量控制网络体系尚不健全,相关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均落后于西方发达国家,履行国际公约和应对全球环境问题的科技支撑能力需要进一步加强。

17、(二)环境科技发展趋势与需求1.环境科技发展趋势当前,环境科技已成为世界各国促进可持续发展最为重要的手段之一,众多环境问题的解决更加依赖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与此同时,环境科技的研究对象、内容不断增多,手段和方法不断创新,环境污染防治技术的内涵不断丰富。(1)研究领域从单一环境要素向生态系统整体转变。发达国家在环境科学基础研究方面,已经进入以地球生态系统为对象的综合集成研究阶段,并通过数字地球技术,建立了高度发达的环境信息网络,实现环境要素的长期连续观测,能够在更大程度上揭示人类活动对地球系统的影响机制。我国在环境基础研究中,也加强了天地一体化、多环境要素交互影响的区域生态系统研究。在具体研究领域

18、,表现出研究过程从微观到宏观,研究内容由单一因素到多元因素,研究范围由小尺度到区域,以至全球性大尺度的转变。(2)研究手段从传统技术方法向大力发展交叉学科促进技术创新转变。针对复杂的自然过程及重大的资源、环境、生态问题,需要加强学科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集成。与此同时,其他学科的一些基本思想也不断融入到环境科学的研究中。分子技术、生物技术、信息技术等在环境领域的应用不断拓宽和深入,使环境科研与高技术发展融为一体。在环境监测与信息管理方面,已由常规监测向集多种类型、多种手段监测分析为一体的综合技术方向发展。我国环境与灾害监测预报小卫星星座系统的建立,为环境科学研究搭建了新的平台。(3)污染防治技术

19、的研究重点从末端治理向全防全控转变。环境科技与各行各业密切相关,需要把绿色技术融入各个领域,从环境问题产生的根源采取措施,寻求可持续的生产和消费方式,从而使环境与发展协调。发达国家普遍加强了绿色制造技术、绿色建筑技术、清洁能源技术、生态农业技术等清洁生产技术的研发。我国自上世纪 90 年代开始,从发达国家引入了清洁生产理念,本世纪又引入了循环经济理念。当前,全球又兴起了绿色经济、低碳经济的浪潮。(4)环境应急技术从事后应急向事前预警和事后应急并重转变。目前,多数发达国家已经建立了先进的环境预警体系,欧美各国在其主要河流上都建有完善的水质预警系统,对突发事件造成的环境污染事故起到积极有效的监控作

20、用。近年来,随着突发环境事件的频繁发生,有效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提升环境应急能力和预警水平,保障环境安全,已成为我国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内容。环境风险识别、评估、预防、应急处置等环境预警和监控技术已成为我国环境科技发展的重点之一。(5)研究热点向危害人体健康的各类环境风险转变。随着对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损害关系认识的逐步深入,在关注以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等为代表的常规污染物及其控制的同时,国内外越来越关注重金属、持久性有机污染物以及纳米材料等新型化学物质对人体健康的影响,关注环境污染导致的突发性和累积性健康风险。环境健康风险防范已成为国内外环境与健康领域的研究热点。研究环境污染的人体

21、暴露和健康风险评估技术、环境健康基准、标准及法律法规,建立环境健康风险评估、预警和应急体系等是我国环境与健康领域的发展方向。2.“十二五”环境保护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是我国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的关键时期,环境保护工作任务十分艰巨。环境科技要遵从“削减总量、改善质量、防范风险” 的环境保护总体思路,通过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促进环境保护的跨越式发展,为积极探索新时期环境保护新道路,为“十二五”以至更长时间我国环境保护工作提供科技支撑。(1)面向改善质量的环境保护目标,探明环境污染演变与生态退化机理和调控机制的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进一步贯彻以人为本理念,逐步强化环境质量的约束性

22、要求。为此,迫切需要面向环境质量改善的目标,开展总量控制与环境质量改善之间的关系研究。针对区域性重大环境问题,进一步探索污染物在区域、流域尺度和多介质环境下的演变机理和调控机制,探索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水环境管理技术,以及区域大气复合污染的作用机理和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技术。针对重金属、危险废物、微量有机污染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等影响人体健康的重大环境问题,研究其复合生态毒理效应,探索其控制和削减的技术原理。(2)面向污染减排的环境保护目标,研发污染控制技术、培育环保产业的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按照环境优化经济增长要求,进一步实施环境污染全防全控战略,有效控制重点污染物的排放。为此,

23、迫切需要研究环境污染源头预防、全过程控制和高效治理的对策和技术途径。需要探索我国环境保护的新机制、新体制和新制度,完善环境经济政策,并开展环境基准与标准、污染物总量控制、环境监测、生态管理、环境污染综合防治等技术研究。要加强水、大气、土壤、固废等污染控制技术、快速高效的污染治理技术和循环经济技术的研发,提高环境保护技术装备水平,加强技术示范和推广,促进高科技产品和技术手段在环境保护领域应用的产业化和市场化。(3)面向风险防范的环境保护目标,提升环境综合监管能力的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我国将加强重点领域的环境风险防控,维护环境安全。针对支撑环境管理从常规管理向风险管理转变的关键技术问题,急需

24、开展重金属、危险废物、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危险化学品等重点领域的预防与应急、监测与预警、生态修复与恢复等一系列环境应急管理的技术研究。针对我国环境与健康方面研究分散、基础数据缺乏、风险性大、事故频发等问题,需要加强环境健康调查和管理研究,构建环境健康管理信息系统,重点开展健康风险评价、突发环境健康事件应急处理和预警技术等方面的研究。针对我国核与辐射安全领域技术支撑能力薄弱等问题,迫切需要加强核与辐射安全监管、核与辐射应急与反恐防恐、放射性废物处理处置、退役核设施安全防范、电磁辐射污染防治等技术研发,促进核与辐射安全科技进步。(4)面向环境保护国际合作,提升应对全球和区域环境问题能力的

25、科技需求。“十二五”期间,针对气候变化等全球关注的热点问题,迫切需要开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的环境政策、技术和方法研究,同时需要强化生物多样性保护技术、适应气候变化技术、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安全控制方法、消耗臭氧层物质环境管理技术、全球汞污染控制支撑技术、国际水域与跨境河流环境污染管理和控制技术、大气污染物长距离传输机理和控制技术等方面的研究。(5)面向环境保护主战场,促进科技创新和技术进步能力建设的需求。“十二五”期间,环境科技能力建设要紧扣环境科技发展趋势,结合环境科技发展规划确立的重点任务,立足于提高环境科技基础研究与应用研究实力,加大科研成果转化力度。需要继续完善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

26、验室和工程技术中心体系建设,同时针对环境科技基础数据与信息获取能力薄弱的现状,为阐明重大环境问题的成因、机理和机制,需要建设长期的、多要素的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为我国环境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指导思想和原则(一)指导思想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建设生态文明、构建和谐社会为宗旨,紧密围绕制约当前及今后一段时间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环境问题,满足环境保护的需要,坚持“自主创新、支撑发展、重点跨越、引领未来”的科技发展方针,全面落实“科技兴环保”战略,引领环境保护科技发展方向,为探索中国环境保护新道路、保障国家环境安全、优化经济发展方式和改善民生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二)规划

27、原则1.需求引导、自主创新面向经济发展和环境保护的主战场,突出问题导向和需求引导,通过原始创新、集成创新与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形成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核心技术、关键技术和有利于自主创新的体制机制,促进环境问题的根本解决。2.立足全局、突出重点适应全球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围绕国家经济社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工作重心,优先安排制约区域或行业可持续发展的重大或共性技术研发,逐步解决制约经济发展和群众反应强烈的环境问题,改善重点区域和流域的环境质量。3.技术优先、夯实基础重视应用技术研究,支持技术综合、技术集成和成果转化,同时加强应用基础研究,真正发挥环境科技在环保工作中的支撑和引领作用。4.跟踪

28、深化、注重实效集成已有科技成果进行跟踪深化和系统开发,及时攻克实际工作中的重大技术难题,将已取得的科技成果尽快转化为现实生产力。5.整合资源、保障实施充分利用全社会资源,促进产学研相结合,发挥各方优势,鼓励竞争,确保规划的有效实施。三、发展目标(一)总体目标适应“十二五”以至今后更长时期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环境保护要求,初步阐明区域、流域重大生态与环境问题的发生机制与演化机理,基本建立起基于环境污染和生态退化全防全控的环境科技创新体系和环境技术管理体系。围绕约束性指标取得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控源减排共性和关键技术;围绕环境质量改善构建适合中国国情的环境管理技术体系;围绕风险防范构建风险管理和

29、风险控制技术体系。调查和掌握重点地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的状况,夯实环境基准、标准制订的科学基础;逐步搭建起国家环境科技基本能力、基础数据信息获取与人才培养平台,为全面完成“十二五”环境保护目标、建设生态文明和环境友好型社会提供强有力的科技支撑。(二)具体目标(1)初步构建国家环境科技的理论体系。阐明我国区域/流域性重大环境问题的主要形成机理和机制。提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优控污染物筛查、环境暴露和风险评价优先/关键技术,提出应对危害人体健康的突发环境事件的快速评估方法和缓减措施,为维护生态安全、保障人体健康提供科技支撑。(2)产出一批污染防治技术成果和示范工程。研发出一批具有核心竞争力的环境污染

30、物控制与生态保护关键技术,提出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的绿色经济、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与关键技术,初步建立适合我国国情的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最佳可行技术体系。引导和培育 5 家以上环保产学研联盟,创新流域、区域污染治理机制,促进产学研用有机结合。(3)提供满足国家环境管理决策的技术支撑。初步建立以总量削减和源头控制为核心的环境综合管理技术支撑体系及应对生态退化的全防全控科技支撑体系,提出我国重点地区和城市主要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对策。初步形成环境应急监测、风险评估、预报预警及环境质量管理等技术体系,为完成“十二五”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削减的约束性指标、实现重点地区和城乡环境质量有所改善的目标提供科技支撑。(4

31、)形成与国家环境科技需求相适应的环境科技创新能力。新建 10 个国家环境保护重点实验室,进一步完善工程技术中心的布局,启动国家环境保护野外观测研究站的建设,初步建成相对完善的国家环境保护科技创新平台,不断提升环境科技基础数据和信息获取能力、科技成果转化能力和环境管理决策支撑能力。造就一支数量充足、结构合理、适应国家环境保护发展需要的高素质创新型科研人才队伍,培养一批“生态环境杰出人才”,在科研骨干、学科带头人和杰出人才中,中青年科研人才所占比例达到 40%以上。四、重点领域与主要任务(一)水污染防治领域继续实施“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科技重大专项。重点突破流域“减负修复”关键技术、饮用水安全保障

32、技术和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技术。自主研发水污染治理技术、水生态监测和饮用水净化与输送成套工艺与装备。基本建立流域水污染治理技术和水环境管理技术体系,支撑重点流域示范区水质明显改善,确保饮用水安全。1.流域综合整治技术研究与示范,支撑水质改善与国家、地方重点流域水污染防治、能力建设规划紧密结合,以“三河三湖、一江一库”流域为重点,针对流域主要水环境问题及科技需求,研发和集成流域控源减排、水环境质量改善、风险防范、生态修复等整装成套技术,并开展工程规模化示范。开展流域水环境管理技术集成与应用研究,重点开展流域水环境监控预警业务化运行管理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同时开展水污染控制决策技术与经济政

33、策示范研究。将重点流域示范区水环境质量提高一个等级或消除劣 V 类。2.“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技术研发与示范,提升饮用水安全保障能力针对我国饮用水水源污染形势严峻、水污染事故频发、供水设施不适应、监管体系不健全、安全保障能力不足等突出问题,突破关键技术,加强技术集成,建立“从源头到龙头”全过程的饮用水安全保障技术体系,初步构建饮用水安全保障的业务化监管平台、工程化技术平台和产业化研制平台。在重点地区开展饮用水安全保障综合示范,使示范城市饮用水源地建设规范、水质达标,出厂水水质全部稳定合格;支撑重点示范区“水龙头”水质达到新标准要求,服务人口超过 1000 万人。3.近岸海域污染防治与生态保护研

34、究研究近岸海域环境功能区划理论与方法,研究入海河口区水质质量评价指标,研究海岸带环境综合监测与评估管理技术。研究近岸海域环境容量与总量分配利用技术和近岸海域污染控制与生态保护对策。4.地下水污染防治研究与示范研究地下水污染状况调查评估、监测模拟预测和环境风险评价技术。开展地下水和地表水补排和协同控制技术研究。研究工业危废堆存、垃圾填埋、采油、采矿、地下管道、地下储藏、农业种植等污染源对地下水污染的机理及其源头控制技术与对策。研究地下水环境质量标准制定方法,地下水污染分区防治策略。开展典型污染场地地下水污染修复技术试点研究。(二)大气污染防治领域积极促进区域大气污染防治科技专项的开展。阐明重点地

35、区和城市大气污染特征及成因,研发大气常规污染物、有毒和恶臭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建立区域大气环境质量综合调控方法,初步构建复合型大气污染防治技术体系。1.区域大气复合污染与灰霾综合控制研究研究典型区域大气颗粒物及其前体物源排放特征的在线/离线观测技术、颗粒物分物种的定量源解析技术。研究典型区域光化学污染与灰霾的成因和控制对策。选择典型城市群区域,针对光化学污染与颗粒物污染,开展区域空气质量监控、预警与污染源管理技术示范。2.城市空气质量改善综合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城市多污染物复合污染成因解析技术。研究新兴城市群大气污染的来源、成因、控制对策,并进行技术示范。研究城市间污染物相互作用方式、机理、程度

36、及潜在城市群区域大气复合污染区域化程度的诊断与评估技术。研究城市重点污染源综合控制关键技术和优化方案,并选择典型城市开展空气质量达标技术示范。3.区域大气污染物总量削减技术开发和示范研发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针对发电锅炉、钢铁窑炉、建材窑炉等,有机组合现有的脱硫、脱硝、除尘技术,开展多种污染物协同控制技术研究与示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火电厂脱硝催化剂生产技术、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恶臭气体典型污染源控制技术及其相应的工艺与设备。研发移动源从油品检验到排放控制的一系列整装技术。开展重金属和二噁英等有毒空气污染物排放控制技术研究。4.环境空气质量管理关键技术研究研究区域大气污染联防联控制度

37、和机制、大气污染物排放许可制度的支撑技术。针对氮氧化物、细粒子、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C)和恶臭气体等关键污染物,研发污染控制技术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和定量评估方法,筛选出最佳可行大气污染控制技术。研究车用油品综合保障和监管技术及在用车、非道路机械、飞机、船舶大气污染物排放监管技术,研究移动源大气污染排放控制管理技术。5.室内空气质量改善技术研究研究室内(车内)空气主要污染物来源、污染特征与控制途径,研发高效、节能的室内空气污染物控制与削减技术、设备和净化材料。(三)生态保护领域为建立国家生态安全和生物安全基本框架提供科技支撑。掌握重大生态问题发生机制、演化机理及其动态监测与调控措施,研究资源开发

38、环境准入、风险评估和预警机制,集成并创新生态系统过程调控、生态重建与生态系统管理关键技术。1.区域/流域生态保护研究研究区域/流域生态质量调查与评估方法,以及重大生态工程综合效益评价技术与方法。研究区域/流域生态系统分区调控技术,各类生态功能区保护评价和调控指标体系,以及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机制与生态风险评估预警技术。研究生态系统碳汇功能区识别与管理技术、重要生态保护地保育与监管技术,以及基于生态资产流转的区域生态补偿技术方法。集成并创新区域/流域退化生态系统过程调控、生态恢复与重建关键技术,并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技术示范。研究干旱半干旱地区地下水位下降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及相应对策。研究人类开发活动及海

39、平面上升、海水酸化对近岸海域生态系统的影响及响应对策。开展国家保护目标导向下的自然保护区覆盖空缺研究、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自然保护区制度体系研究、自然保护区有效管理评价指标与方法研究。2.城市生态保护研究研究典型城市及城市群土地利用变化与空间布局生态效应评价、生态适宜性分区、城市景观生态格局构建与空间优化关键技术。研究城市生态承载力估算方法和水土资源高效配置利用技术。研究基于生态功能分区的生态城市建设和成效评估指标,以及建设低碳城市与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的管理和绩效评估等技术。3.农村生态保护研究研发农村生态系统监测、诊断、评估技术,构建农村环境生态系统健康模式。研发农业面源污染监测与评价技

40、术。研发农村畜禽粪便、农作物秸秆资源化途径及农村清洁能源生产、利用的技术与设备。研发农村生活垃圾收集、贮运及无害化处理处置技术与设备以及农村生活污水收集、处理技术与设备。研究农产品产地生态安全评价技术与区划方法,以及农村环境综合整治、环境友好型产业和农业循环经济等关键技术,并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技术示范。研究生态农业的环境、经济效益,开展农业政策环境影响评价研究。研究不同生态经济区新农村人居环境质量综合评价技术。开展支撑和完善农业农村环境管理的政策法规研究。4.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保护研究重点研究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胁迫机理、风险源识别、生态监测指标、生态影响评价、环境风险评估与分区分

41、级预警技术。研究资源开发区和重大工程区生态效应评价、生态系统演变过程调控、生态风险规避与应急对策、生态保育与恢复重建、生态环境恢复治理标准和技术导则等技术方法,并选择典型地区开展技术示范。研究森林、草原和湿地等自然资源可持续利用制度与保育技术,并开展资源开发矿山环境治理恢复保证金制度、生态补偿政策等方法研究与技术示范。(四)固体废物污染防治与化学品管理领域研发一批科技含量高、应用前景广、具有核心竞争力的固体废物污染控制与处理处置关键技术,提升我国固体废物污染控制科技水平。初步开发一批满足国家化学品环境管理需求、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有毒化学品管理技术,从源头防范化学品长期潜在的环境风险,为制定化学

42、品环境无害化科学管理政策提供技术支撑。1.固体废物源头减量和再生利用技术研究选择化工、有色、钢铁和制药等重点行业,研究一般固体废物和危险废物减量化关键技术,并进行工程示范,提出相关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包装废物、低品质塑料、电子废物、废旧轮胎等固体废物的破碎分选和综合利用技术。研究垃圾焚烧飞灰资源化处理技术。开展大宗重金属尾矿渣回收和综合利用示范,深入研究固体废物资源化过程中的污染控制技术。针对含铅废物、无机氰化物废物、石棉废物等产生量大、处置和利用困难的危险废物,开展源头减量、循环利用技术研究。研究以资源消耗、环境安全等评价为核心的固体废物再生利用技术评估方法。针对已经处理的大宗固体废物,研究其

43、长期安全性评估标准以及管理机制。2.固体废物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开展生活垃圾填埋新工艺研究与工程示范,研发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大型垃圾焚烧成套设备、大型炉排生产技术和焚烧工艺控制技术,研发垃圾综合处理及有机物厌氧产沼关键技术与设备,系统研究固体废物焚烧产生的飞灰、持久性有机污染物(POPs)类废物非焚烧处理处置新技术。研发固体废物工业窑炉共处置关键技术、设备及建筑类废物处理处置技术。开展污染型尾矿渣无害化、稳定化处理技术研究和示范。研发固体废物填埋场渗漏检测、污染场地探测、堆体稳定化等填埋场安全操作运行技术。3.危险废物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研究研究不同行业危险废物产生途径、污染特性以及与其相

44、适应的污染控制与管理技术。研发阴极射线管含铅玻璃等危险废物处置和利用技术、疫情期间医疗废物应急处理技术与设备。研发危险废物鉴别分析和标样制备、风险评价等应用技术与配套设施。研究危险废物处置运营、管理技术及技术经济政策。研究危险废物处置设施选址的风险评估技术,突发环境事件中危险废物环境风险评价技术。4.化学品及化学物质环境管理支撑技术研究研究化学品风险管理、无害化管理基本技术方法和相应的政策制度。开展重点区域、重点行业化学品及化学农药环境风险防控技术研究与示范。研究新化学物质生态危害测试、预测评估和化学品暴露评价技术。(五)土壤污染防治领域积极促进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科技专项的开展。初步建立适合我

45、国国情的有机物、重金属等污染土壤修复实用技术体系,形成若干解决不同地域农村土壤环境问题的成套技术,推动土壤环境质量的逐步改善,保障农产品质量和人体健康。1.农村土壤环境管理与土壤污染风险管控技术研究研究农用地土壤污染来源、发生机制及污染特征,以及土壤环境质量评估与安全性划分方法。研究典型重金属污染地区识别技术。研发农用地土壤环境监测技术与设备。研究基于种植制度调整及保护性耕作的面源污染防控技术、农用地土壤环境管理技术。研究农用地土壤重金属和有机污染物风险管控和修复技术。2.典型工业污染场地土壤污染风险评估和修复研究研究典型工业场地及含水层污染特征调查、监测与风险评估技术。研究新型污染物筛查与毒

46、性测试技术、工业场地土壤污染监控预警技术和监管机制。开展不同类型工业场地土壤污染防治与修复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3.矿区和油田区土壤污染控制与生态修复技术研究研究矿区、油田区土壤及废弃地污染特征、污染物迁移转化规律,以及污染源动态监测、控制与预警技术。研发矿区土壤及废弃地复垦和稳定化风险控制技术、生态修复关键技术与设备,并开展技术集成与示范。4.土壤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标准制定支撑技术研究开展我国土壤污染环境管理急需的法律、法规、标准及规范制订方法学研究。研究我国污染场地环境风险调查、监测、评估技术方法以及工业污染场地建档和分类管理技术。开展土壤环境区划方法及土壤污染事故应急预案研究。(六)绿色经

47、济、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领域研究确立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和绿色经济的发展策略。重点突破环境优化经济的有关理论,研究重点领域和重点行业循环经济、清洁生产和废物资源化关键技术,掌握工业污染预防、过程控制和工业园区生态化管理技术,为国家环境管理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战略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撑。1.低碳经济环境评估和绿色经济发展对策研究研究我国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关系,构建不同经济类型区生态文明建设、低碳经济环境评估和环境考核指标体系。研究我国绿色经济发展潜力,并选择典型地区和行业开展绿色生产模式示范。研究我国绿色生产和消费模式评价指标及绿色贸易政策。系统研究发展循环经济与实施污染物减

48、排的互动关系。2.工业污染预防和过程控制技术研究研究适合于我国国情和不同区域特点的产品生命周期评价方法,企业和产品生态效率评估、生态设计、污染过程控制途径和方法。研究重点行业基于全过程控制的产污强度准入指标,并开展产排污系数后评估及其应用研究。系统研究环境标志认证、清洁生产、节能减排和温室气体控制之间的互动关系。研究典型工业园区和工业聚集区物质代谢机理、产污途径、削减措施和生态化管理技术。研究重污染行业或地区发展生态工业的关键支撑技术和产业链接技术。研究我国静脉产业园区污染减排源头控制、过程调控和二次污染控制技术。研究工业园区预防和处置突发环境事件的技术与方法,并选择典型地区开展示范。3.重点行业清洁生产和废物循环利用技术研究针对有色金属采选和冶炼业、铅蓄电池制造业、皮革及其制品业、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制造业等重金属污染行业,开展清洁生产技术研发。开展钢铁、稀土、火电、煤炭、化工、建材、造纸、酿造、发酵、制药、纺织等重点污染行业清洁生产关键新工艺和新技术研发与示范。开发从锰、铅、锌、铜、汞、砷和黄金冶炼企业废气、废水和废渣中回收重金属和贵金属的工艺技术,并开发规模化综合利用废渣的技术和设备,推进其产业化。(七)环境与健康领域以重金属污染等为重点,研究区域性和流域性环境健康风险控制技术。开展环境与健康风险管理机制研究,为初步构建环境污染与人体健康综合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