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09 学年交大附中浦东实验高中高二历史会考复习题第一分册1-1 古代两河流域 P251两河流域的地理位置:两河流域是指亚洲西部幼发拉底河与 底格里斯河流经的区域,基本上位于今天的 伊拉克共和国境内。古希腊人称之为“ 美索不答米亚 ”,意为 “两河之间的地方 ” 。 2楔形文字:古代两河流域最主要的文化成就是楔形文字,又被称为“钉头文字” ,是迄今发现的最早的文字之一。3 汉漠拉比法典:古代两河流域最辉煌的时期是古巴比伦王国 统治时的 汉姆拉比王国,他留给后人最重要的历史遗产是集古代两河流域各国法律之大成的汉漠拉比法典 ,是得益于楔形文字而保留下来的古代宝贵文献。法典的作用是;它规范了王国的
2、社会秩序,进一步巩固了王国的统治,全面维护统治集团的根本利益,严惩各种社会犯罪;法典的历史价值:是目前已知世界历史上第一部比较完备的成文法典,比较清晰地展示了古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状况,是了解和研究古巴比伦王国历史的第一手文献。1-2 古代埃及 P691法老专制统治:古代埃及位于非洲 东北部 ,其地理范围与今天的阿拉伯埃及共和国大致相当。尼罗河自南而北流经埃及全境,河水定期泛滥带来充沛的水量,使其成为世界古代文明的又一发祥地。2金字塔:世界建筑史上的一大奇迹金字塔是古埃及人卓越的创造性智慧的结晶,其中最负盛名的是 胡夫金字塔和哈夫拉金字塔。这些建筑的象征意义:古埃及法老的陵墓,是古埃及法老专制权利
3、的象征,向世人展示了法老至高无上的权威,也是古埃及人来世信仰的具体体现。3象形文字:古埃及的另一项重要文化成就是发明了象形文字。1-3 古代印度 P10121种姓制度:古代印度的四大种姓是指婆罗门、刹帝利、吠舍和首陀罗。种姓制度的特征是:职业世袭、内部联姻和排斥外人的社会集团,各自的法律地位、社会权利和宗教生活均不相同。2佛教:相传佛教创始人是悉达多,佛教经典总称为 大藏经 ,由于内容主要由 经藏 、 律藏和论藏三部分组成,又称三藏经。佛教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1-4 美洲印第安文明 P1518美洲印第安文明的杰出代表是中美洲的玛雅文化、阿兹特克文化和南美洲的印加文化。其中玛雅人对人类生活的贡
4、献是从野生植物中培包括了玉米、马铃薯、西红柿、可可、 烟草在内的 40 多种农作物,后来都陆续传播到世界各地。1-5 古代希腊城邦制度 P24281.古希腊城邦:古代希腊的地域范围比今天希腊共和国的版图大一些:除了希腊半岛、爱琴海诸岛和爱奥尼亚群岛之外,还包括小亚细亚半岛西部沿海地带。2.“古典时代”:古代希腊城邦一般是以一座城市为中心、连带周边乡村地区而形成的独立国家,以小国寡民为基本特征。古代希腊历史上的“古典时代”是社会经济、政治、文化高度发展的繁荣时期,也是古代希腊城邦制度的全盛时期。3.雅典民主政治:雅典城邦民主政治形成、发展、全盛的三个里程碑分别是:公元前 594 年的“ 梭轮改革
5、” 、公元前 508 年的“ 克里斯替尼改革”和公元公元前 443 年至公元前 429年的“ 伯利克里时代” 。雅典民主政治的历史影响:其进步性:雅典民主政治是古希腊城邦中先进的政治制度,它重视公民的个体自由和责任感,铸就了希腊人渴求知识,乐于探究的民族性格,有利于推动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使古代希腊在众多文化领域取得了辉煌成就,产生了一大批文化巨匠;其民主政体的理论和实践为后来的欧美资产阶级提供了思想基础。其局限性是:古代希腊民主政治其实质还是建立在奴隶制基础上的,真正能够享受民主权利的只有成年男性公民,妇女、外邦人和奴隶则被排斥在外。1-7 希腊古典文化 P29331.史诗:古代希腊人创作
6、的荷马史诗是世界文学宝库中的瑰宝。2.哲学:古希腊是欧洲 的发源地,三大哲人是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3.史学:古希腊的历史学诞生是以希罗多德及其 历史为标志的。1-8 古代罗马政治制度 P3438罗马共和国开始于公元前 509 年。公元前 27 年,屋大维被元老院授予“奥古斯都”称号,罗马进入了帝国时代。到公元 2 世纪初,罗马成为一个地跨欧、亚、非三大洲的环地中海大帝国。公元 3 世纪以后罗马帝国盛极而衰,帝国社会各个领域出现了全面危机。公元 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为以君士坦丁堡为都城的“东罗马帝国” (拜占庭帝国)和以罗马为都城的“西罗马帝国” 。476 年,西罗马帝国灭亡,也是
7、欧洲古代历史终结的标志。1-9 罗马法体系 P3942罗马共和国建立以后,罗马平民为争取自身权利而斗争的意识不断提高。公元前 451 年至公元前 450 年,罗马共和国政府先后制定了 12 个法表,并将全部条文刻于 12 个铜牌之上,公布于罗马广场,因而被称为“十二铜表法” 。它是古代罗马第一部成文法典,成为罗马法体系的渊源。古代罗马法律制度的发展历史体现了罗马人崇尚法治的精神和追求法律地位平等的决心。它对后来欧洲各国的法律制度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罗马法有其历史局限性,它将奴隶排斥在法律对象之外,因为他们在当时只是其主人的财产,不具有任何权利。1-10 伊斯兰教和阿拉伯帝国 P4346伊斯兰教兴
8、起于阿拉伯半岛,创始人是 穆罕穆德 。8 世纪中叶阿拉伯成为横跨亚、非、欧三大洲的军事大帝国,伊斯兰教随之广为传播,逐渐发展为世界性宗教。1258 年,蒙古骑兵攻陷巴格达,阿拉伯帝国覆亡。1-11 奥斯曼帝国 P47511453 年,奥斯曼土耳其人攻占君士坦丁堡后迁都于此,改名为伊斯坦布尔。奥斯曼帝国成为横跨亚、非、欧三洲的大帝国,控制了亚欧商路,其影响:长期战争以及奥斯曼帝国政府对过往商旅强征苛捐杂税,破坏了地中海区域原来的商业秩序和环境,迫使欧洲商人另行寻找通往东方的新航路。 。1-12 封建制度 P53561.西欧封建制度:8 世纪上半叶,法兰克王国宫相查理?马特改革土地分配制度,变无条
9、件赏赐为有条件分封,史称“采邑改革” 。改革促进了西欧封建制度的发展。2.采邑改革:采邑连同居住其上的耕种者一起分封,加速了农民的农奴化进程。后来,有条件的封建主也层层分封土地,逐渐形成封建等级制度。在采邑制度下,国王仅仅是名义上的全国最高的土地所有者,实际权力有限。法兰克王国后期,采邑渐渐演变为世袭领地,封建领主势力坐大,王国陷入分裂割据状态。3.中世纪的庄园:庄园是西欧中世纪农村基本的经济和社会组织,是一个自给自足的经济实体。1-13 城市的复兴与自治 P6062从 11 世纪开始,城市再度兴起,城市争取自治斗争的常用方式是金钱赎买和武装斗争。(1)等级君主制形成的背景:12 世纪以后,随
10、着城市的复兴和商品经济的活跃,英、法等国王权呈加强之势,以国王为代表的中央集权势力和市民阶层为打破封建割据局面而携手联合。(2)等级君主制的特征:等级君主制是王权借助等级代表会议实施统治的一种政权形式,贵族和平民共同参政,在一定程度上分享权力。这是西欧封建制度的重要特征之一。(3)等级君主制的影响是:在等级君主制时期,司法和军事等权力逐渐集中到中央,等级代表会议主要掌控国家赋税的批准权和分摊权;等级君主制有利于结束当时的政治混乱和割据状态,推动社会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4)英法等级君主制的形成:1265 年召开的英国议会和 1302 年举行的法国三级会议,标志着英、法两国等级君主制的初步形成。
11、1-14 王权与教权 P56591.西欧王权与教权互相利用,互为依存的重要史实是:“丕平献土”和查理加冕称帝。751 年,在教会支持下,丕平在法兰克贵族集会上废黜墨洛温王朝末代君主,自立为王,创建加洛林王朝。为了酬谢教会相助,两次远征意大利,把夺得的罗马周围的地区交给教皇统治,史称“丕平献土” 。此举奠定了教皇国的基础,并使罗马教会掌握了世俗权利。丕平篡位开创了教皇干预世俗君主废立的先例。查理帝国时期王权与教权的关系进一步密切,查理加冕称帝,体现了“君权神授”的古老原则,教权和王权各有所得。2.卡若沙觐见及其影响:从 11 世纪开始,一度携手的王权和教权冲突时起。1077 年初,德皇亨利四世迫
12、于国内形势,只得俯首屈服,请求格利高利七世宽恕。他亲赴意大利北部教皇驻地卡若沙城堡,摘去王冠,身批毛毡,赤足冒雪伫立在城堡外,哀求三天,始得觐见。教皇最终同意恢复其教籍和统治权。这就是所谓的“卡若沙觐见” 。这一事件表明,教皇当时已完全摆脱了世俗君主的控制,并具备了与之抗衡的能力。13 世纪达到极盛,教皇基本上实现了对西欧教区的集权统治,罗马教廷也成为西欧封建统治的国际中心,处于万流归宗的无上地位。3.阿维尼翁之囚及其影响:13 世纪末叶,十字军运动以失败而告结束,作为倡导者的天主教会威望骤降,教权开始走下坡路。阿维尼翁之囚是教权 由盛转衰的历史转折点。1309 年,在法王腓力四世的压力下,新
13、教皇将教廷从罗马移至法国南部小城阿维尼翁,教皇事实上成了法国国王的人质,史称“阿维尼翁之囚” 。1377 年,教廷重新迁回罗马。此后,天主教会一度严重分裂,甚至出现三个教皇鼎力的局面,教权由此急剧衰落。第二分册2-1 中华文明的起源 P251.原始农耕:距今一万年前后的新石器时代,人们学会了栽培谷物和驯养牲畜,开始农耕生活,人类不再单纯依靠采集与渔猎谋生,实现第一次经济变革。农业生产为人们提供了可持续供给的食物来源,人们聚族定居。2姜寨遗址:陕北姜寨遗址是早期农耕聚落的一个典型,其呈现共同耕作,平均分配的特征表明当时处于还原始社会阶段。3中华文明的祈愿:早期先民创世的集体记忆形式是神话传说。4
14、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和中心地区:中华文明起源的特征:满天星斗, 八方雄起,核心地区是在黄河中游的中原地区。2-2 文献与考古中的夏文化 P681.夏王朝和其具备的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儒家典籍礼记?礼运说这一王朝建立之前是“大同之世” 的“天下为公” ,之后进入了“小康之世”的 “天下为家” 。从文献记载来看,夏朝已经具备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夏朝有一定数量的 军队,设置了监狱,并制定刑法以镇压反抗者。2从传世文献和考古看夏朝国家、私有制和阶级的产生:半个多世纪以来,考古学家一直在寻找与文献记载的夏朝地域和年代相一致的遗址和遗物,希望发现属于夏朝的考古资料,与历史文献相互印证。
15、与夏朝最吻合的是河南偃师的二里头文化遗存。该遗存中,发掘出两座类似 宫殿的遗迹,说明了社会的分化已很明显。该文化遗址已进入青铜时代,遗址中出土的青铜器和玉器大多属于礼器和祭器,与礼记 礼运中记载的“礼仪以为纪”相吻合。2-3 商朝与青铜文化 P9111.商朝是我国历史上第一个有直接文字记载的王朝,也因 文献、甲骨卜辞和考古资料的多重印证而成为信使。历史文献与考古资料相互印证,此乃史学研究的二重证据法。2青铜时代:这一时期,著名“司母戊鼎”等大型青铜器,制作精良,造型独特,纹饰瑰丽。青铜器主要是礼器,专用于王室和贵族的典礼、 祭祀等重要活动。青铜器物的大小,形制和数量组合,是器主等级身份和政治地
16、位的象征。青铜器上还铸有浅浮雕的动物纹饰,被赋予了沟通天地和支持政治权利的功能。3甲骨文:商朝甲骨文是我国目前所发现的比较成熟的汉字,真实地记载了商朝社会各个领域的历史状况,为我们探究商史提供了第一手资料。2-4 封邦建国与礼乐文化 P14161.西周的建立:公元前 1046 年牧野之战,周武王伐纣,商灭,西周建立。2.封邦建国体制:周朝创立了封邦建国体制,一方面分封已臣服的 殷人后裔 和原殷邦方国的首领;另一方面,将同姓诸侯分插到各地方国间,达到“封建亲戚 ,以藩屏周”的功效。周公是礼乐制度的制定者,将礼的规范作用推广到宗法关系和政治等级上,以显示 贵与贱、尊与卑、长与幼、亲与疏之间的 身份
17、差异及权利义务。周公又创作舞乐、史诗,以 音乐激起人们的认同感,维系社会成员的团结。2-5 社会变革与百家争鸣 P18201.东周的建立:公元前 770 年,周平王把都城迁到洛邑(今河南洛阳东北) ,后人把东迁后的周朝称为“东周” 。2.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内容和影响 :春秋战国时期是社会急剧变革的转型期。(1)政治领域: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2)经济领域:铁制农具和犁耕技术把农业提高到一个新水平。私人手工业、商业也活跃起来。(3)思想领域:由礼乐制度到百家争鸣。先秦诸子的思想是我国后世学术思想的源头,其中影响最大的是儒、法、道三家。春秋战国社会变革的影响:春秋战
18、国时期,社会的经济、政治、文化等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急剧的变革,由西周的“封邦建国”体制变为秦的中央集权大一统体制,是我国古代历史上一个重大的社会转型时期。3.百家争鸣:儒家学派兴起于春秋,由孔子创始。他发展了周公的礼治思想,创造出“仁”这一核心观念,倡导“仁者爱人” 、 “克己复礼为仁” ,为“礼”输入了新的生命力。孔子的“礼”和“仁”以造就理想人格为最高目标,试图以伦理道德来规范社会秩序、协调人际关系。之后,孟子、荀子分别从不同方向发展了儒家学说。孟子由“仁”发展出“仁证” 。荀子重新解释孔子的“礼” ,熔礼、法于一炉,其学生韩非子、李斯由此而走向法家。后世儒家多认孟子为正统,奉为儒家的又一宗
19、师,而视荀子为旁门别支。法家起兴于战国初期。法家正面肯定当时激烈的社会变革,以提倡“法治”为特色,倡导激进的功利主义,主张实行君主集权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耕战,富国强兵,受到当政者的欢迎。然而其提倡专制独裁、严刑峻法等,消极面也十分明显。道家以老子为始祖。道家对现实政治持绝对否定的态度,认为仁礼、法制 都徒生是非,主张“无为而治” ,幻想回到“小国寡民”的时代。他们鄙视世俗的物质享受,鄙薄财富权力的追逐。道家关于事物恒变、矛盾对立转化的朴素辩证法思想,对中国后世哲学具有深远的影响。2-6 大一统中央集权国家的形成 P22241.战国七雄:战国七雄是指齐、楚、秦、燕、赵、韩、魏。2.商鞅变法
20、:战国初期,秦国势日弱,秦孝公任用商鞅,以富国强兵、兼并天下为目标,先后实行了废除井田制制度、废除世卿世禄、奖励农耕、建立县制和什伍连坐等一系列法规史称“商鞅变法” 。3.秦帝国建立:秦国因商鞅改革由弱变强,后来居上,开始发起对六国的兼并战争,至公元前 221 年,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大一统帝国。4.皇帝与中央集权体制:秦朝统治者建立起一整套中央集权国家机器。帝国的最高统治者为皇帝,赢政自称“始皇帝”。中央政府的最高官职为丞相、御史大夫、太尉,其下设廷尉、治粟内史等诸卿,分工负责司法、财政等政务。丞相是百官之长, “助理万机” ,一切军国大事均由皇帝裁决。秦朝的地方政府为郡、县两级。郡下辖若
21、干县,县下还设有乡里等组织。乡设三老管教化,啬夫管听讼、收赋税。郡县的长官均由朝廷直接任命,郡县的属吏则由郡守、县令自行选用。秦汉时基层属吏职权颇重,地方百姓尚有知啬夫而不知郡县的。秦虽短命而亡,但秦创立的中央集权体制,却成为我国历代王朝政治制度的蓝本。2-7 秦末农民起义 P26281.秦亡的原因:(1)暴政:滥用民力、赋役沉重、严刑酷法、(2)用打天下的经验治理天下,不适应社会的需要审时度势,改弦易辙,仍一味重功力、恃酷法,最终导致了社会矛盾的激化,造成普天之下民怨鼎沸的局面;(3)宫廷争斗加速了秦朝灭亡。(4)六国臣民对秦朝的分离倾向,影响了政权巩固;2.起义领导人和结果:由陈胜、吴广领
22、导的大泽乡起义揭开了秦末农民大起义的序幕,各地响应,导致秦朝灭亡。3.楚汉战争和西汉建立:之后,刘邦与项羽展开了长达四年的“楚汉战争” ,公元前 202 年,刘邦 即皇帝位,建立汉朝,史称“西汉” 。2-8 大一统帝国的重建 P31331.汉承秦制:汉朝建立之后,统治者从皇帝制度、中央官制,到地方郡县制度,虽继承秦朝的中央集权体制,但政令施行宽简舒缓。在继承郡县制的同时,又封同姓王为诸侯,形成郡县与郡国并行的局面,随着封国实力的增强,封国与中央政府的矛盾最终导致“吴楚七国之乱” 。2.黄老思想的原因:黄老思想以道家为主,又采取儒、法,主张守道尊礼,礼法并用,达到“清静无为”的境界。汉初,黄老思
23、想既符合汉族人民厌恶战争、渴望社会安定的意愿,也与汉初统治者朴实谨厚的作风相一致。3.文景之治内容:文帝、景帝时期,采取“清净无为” 、 “与民休息”的政策,倡导以农为本、轻徭薄赋、省刑约法的措施,为社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创造了条件,形成 “吏安其观,民乐其业”的社会景象,史称“文景之治” 。2-9 汉武帝时代 P34361.汉武帝“有为”的表现:汉武帝刘彻是一位雄才大略的君主。他即位后,一改汉初“无为而治”的国策,在政治、思想文化、民族关系等方面推行一系列新政策,锐意进取,积极有为,主要表现:(1)政治方面:加强皇帝集权。有意裁抑丞相职权,起用身边的亲信近臣,让他们参与朝廷军国大事的讨论。由皇
24、帝与亲信近臣形成了宫廷的决策核心,称为“内朝”或“中朝” ;而以丞相为首执掌政务的政府机关,称为“外朝” ;创设刺史制度,由中央特派监察官员,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监督和控制;颁布“推恩令” ,削弱诸侯王的权力,大体消除了汉初 制带来的负面影响。2.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内容和实质:(2)思想文化方面:罢黜百家 ,独尊儒术 。采用董仲舒、公孙弘等人的建议,设立五经博士,将儒学定为官学,其他诸子之学“罢黜”在官学之外。后又在长安建立太学,教授五经,从中选拔官吏。郡县的学校也配有经师授学,以培养官吏的后备人选。随着儒家在官学中“独尊”地位的确立,经学的教授,学习,为儒家学者置身仕途开辟了道路,通经致
25、用成为古代学者的普遍追求。 “独尊儒术”之后,以五经为代表的儒学成为官员选拔,学校教育和人才培养的主要内容。从此以后,儒学成为历代王朝的统治思想和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3)民族关系:汉武帝通过匈奴的三次战争,大体解除了匈奴对北边的威胁;为了加强对西域的控制,在河西走廊设置河西四镇,天山南北地区遂与内地联为一体;在西南,东北、东南和西部地区设置郡县或其他管理机构,进行有效的管辖。其时,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疆域辽阔,影响远播,西汉王朝是当时世界上强盛的国家之一。2-10 东汉的兴衰 P38401.东汉的建立:公元 25 年,南阳豪族刘秀登上帝位,重建汉朝,史称光武帝。因定都洛阳,位于旧都长安之
26、东,历史上称“东汉” 。2.豪强地主势力的膨胀:东汉后期,豪强地主势力不断膨胀;与此同时,朝廷上也出现外戚 宦官士大夫等多支政治力量的相互角逐,政治更趋腐朽黑暗。2-11 割据与分裂 P42451.三国鼎立格局的形成:公元 208 年赤壁之战,形成三分天下之势。220 年,曹操的儿子 废汉建魏,定都洛阳,史称“曹魏” 。221 年,刘备在成都称帝,国号汉,史称“蜀汉” 。229 年,孙权正式称帝,国号吴,定都建业(今江苏南京) ,史称“孙吴” 。三国鼎立格局最终形成。2.区域经济的发展:东汉末的战乱集中发生在中原地区,北方人口被迫向长江流域以及更南的地区转移。蜀汉丞相诸葛亮促进西南地区经济发展
27、与民族融合的举措:兴修水利、开展屯田、大力发展农业;推动煮盐、织锦等手工业的发展;致力于开发少数民族集聚的南中八郡(今云南、贵州和四川西南部地区) ,想方设法改变山地运输的落后面貌。孙吴政权开发江南的举措:农业:水稻种植;手工业:丝麻纺织、铜铁冶炼、瓷器烧造、造船技术日益进步;开发山越人的经济和文化。2-12 南北对峙与民族融合 P46481南北朝:三国之后,西晋实现短暂统一,后进入东晋十六国分裂时期,南方比较安定,北方战火频仍。随后,历史进入南北朝时期。鲜卑族建立政权,国号魏,史称“北魏” ,至 439 年,统一北方,持续近百年后,分裂为东魏与西魏,北齐与北周。历史上将北魏及其后继政权合称“
28、北朝” 。南方的东晋于 420 年被宋取代,其后,齐、梁、陈三朝相继更替,历史上合称这四朝为“南朝” 。2.孝文帝改革:北魏孝文帝时期,北方的民族融合被推向新的高潮。孝文帝拓跋宏即位时年仅五岁,朝政大权掌握在祖母冯太后手中,仿照汉制,推行政治、经济制度改革。在地方基层实行“三长制” ,以加强中央集权,完善地方行政;推行“均田制” ,将政府控制的荒地分给农民耕种,以利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孝文帝亲政后,全面推行汉化:迁都洛阳;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语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改鲜卑族复音姓氏为汉族单音姓氏;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促进胡汉通婚。此外,还尊崇孔子,实行礼治,提倡以孝治国。冯太后和孝
29、文帝的改革的影响:孝文帝改革促进了民族融合,极大地推动了北方少数民族社会、经济和文化的进步。2-13 隋唐政治新格局 P51531隋、糖的建立:581 年,杨坚篡周建隋,是为隋文帝;589 年,重建全国大一统局面。618 年,李渊称帝,建立唐朝,是为唐高祖,仍以隋都长安为都城。2.三省六部制的内容及影响:隋唐两朝尤为重要的制度创新是三省六部和科举制度。三省六部制初创于隋文帝时,唐朝继承和发展。制度规定,中央设中书省、 (隋称内史省) 、门下省、尚书省三省为最高政务机构; 分别负责草诏、审核、执行。作为行政机构的尚书省下设吏、礼、兵、刑、户、工六部,分管具体事务。该制度的实质是皇权逐渐增强的产物
30、 。3.科举制度:秦汉至隋唐人才学选拔方式的变革:秦汉:推举制;魏晋南北朝:九品中正制;隋唐:科举制,是通过科举考试形式选拔官员的制度。2-14 贞观之治与开元盛世 P55P581.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 “贞观之治”的主要内容:唐太宗善于体察民情,明白“水能载舟、亦能覆舟”的道理,实行舒缓刑法、宽政安民、轻徭薄赋、休养生息的政策,使社会日趋安定、生产逐渐恢复。他深知“为政之要、唯在得人” , 广招贤才、知人善任。他居安思危,时时以长安久治为念,鼓励臣下敢言直谏。在唐太宗统治间,政治清明,经济发展,社会安定,民族和谐,史称“贞观之治” 。2.唐蕃关系:唐太宗重视边防,平息边患,改善民族关系。如把
31、宗室女文成公主嫁给吐蕃赞普松赞干布,增进汉蕃两族友谊。3.开元盛世:武则天的政治延续了贞观年间的政策,使唐朝的发展得以继续。唐王朝由盛转衰是在唐玄宗统治的后期,而他统治的前期是唐朝的鼎盛时期,史称“开元盛世” ,主要表现为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经济高度繁荣的景象。2-15 中外文化交流 P5963 1丝绸之路的全盛:丝绸之路是西汉张骞出使西域后开通的。为保障丝绸之路的畅通,唐在西域设安西都护府和北庭都护府,使丝绸之路臻于全盛。2.国际大都会长安:丝绸之路东端的长安是国际大都会,有东市、西市两个商业区。3.唐文化圈:在 19 世纪西方影响进入前,东亚诸国形成以中国本土为地理中心,以中国文化为轴心的
32、东亚文化圈, (又称汉字文化圈、儒家文化圈) 。宽容、开放的唐文化正是在广泛吸收、融会外域文化的基础上更显其博大恢弘。第三分册3-17 宋朝建立及其制度创设:1.北宋的建立:960 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定都开封;北宋与辽、西夏以及 金等民族政权长期并立。2.文官体制:北宋实施重文轻武的政策,确立文官体制:961 年,宋太祖以“杯酒释兵权”的方式,解除禁军高级将领的兵权,确立枢密院主军政(文官担任长官称枢密使) 、三衙统兵和皇帝总揽兵权的体制;实行内重外轻的方针,各地强壮士兵编入中央禁军,地方留老弱者充任厢军和乡兵;采取更戍法,轮流变换驻地,以防将领分立割据、拥兵对抗朝廷。宋初的基
33、本国策是重文轻武,防范武将专权,也不以开国功臣及其后代组成统治集团,而是通过科举制度大量提拔文人担任官职,中央政府重要的官员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宰相) 、参知政事(副相)等大都由文人担任,形成一个以科举出身的士大夫为主体的文官政府。为了便于官员的调遣撤换,宋朝还实行官、职、差遣相分离制度。3.科举制度改革的影响:宋朝科举考试改革的举措:制度上:确立解试、省试、殿试(即皇帝亲临复试)三级;规则上:创设“弥封” 、 “誊录” ,防范考官考生徇私舞弊。内容上:废帖经(单纯记忆背诵性的内容) 、增策论考试(对儒家典籍的理解和对社会事务的分析) 。科举考试影响:北宋科举制的完善,不仅为宋朝选拔了大量的文官
34、人才,也对普及教育和传播知识起到积极影响。3-19 多民族政权的并立 P10131.澶渊之盟:1005 年,宋、辽订立澶渊之盟,结束战争状态,维持了百余年的和好关系。2.靖康之变和南宋建立:1127 年,金军攻入宋都开封俘虏宋徽宗、宋钦宗二帝及后妃贵戚等数千人北撤,史称靖康之变,北宋灭亡。同年,钦宗之弟赵构被拥立为帝,是为宋高宗。后定都临安(今杭州) ,史称“南宋” 。3.岳飞抗金和绍兴和议:岳飞抗金,郾城会战 ,大获全胜。无奈朝廷求和。1141 年,宋金达成“绍兴和议” ,后形成长期对峙的局面。4.榷场的设置: 宋、辽、西夏、金并立对峙时期,各政权都在边境接界地区设置了 的市场,称为榷场 。
35、特征:由官府管理,贸易方式和交易的商品种类都由官府控制;交易:宋朝主要输出茶叶、瓷器、丝织品等,输入马、皮革、药材和盐等;设置意图:控制边境贸易以挟制对方的意图客观作用:促进了边境地区的商品交流,是各对立政权、地区间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渠道。5.大蒙古国和元朝建立、南宋灭亡:宋金对峙时,北方蒙古族迅速崛起。1206 年,各部贵族推举铁木真 为全蒙古大汗 ,尊号成吉思汗,建立大蒙古国。其孙忽必烈 继承汗位后,采纳汉人建议,依据中原王朝体制,称帝建年号。1271 年,定国号为元。次年,定都大都(今北京) 。后继续南下攻宋,1276 年,占领临安。1279 年,南宋灭亡。3-20 经济重心的南移 P1
36、4151经济重心南移时间:南宋时期中国完成了经济重心的南移。2.南方农业和手工业发展的表现:农业大发展:a.水田农具的改进、农业耕作技术的成熟、水稻轮作的推广、耕地的大量开垦,如圩田、沙田、梯田;b.水稻 跃居全国粮食作物的首位,太湖流域成为全国的粮仓,有“苏湖熟,天下足”的谚语;c.棉花、茶叶等经济作物的种植业很普遍,桑蚕业中心也移到南方。手工业兴旺:a.丝织业杭州、苏州、成都等地出现官办丝织作坊,江浙出现独立的 作坊,称为“机户” ;b.棉纺业棉花种植由海南、闽广传播到江南一带,至南宋末年,海南岛出现先进的棉纺织工具;c.制瓷业江西景德镇成为全国的制瓷中心;d.造船业东南沿海的造船技术居世
37、界领先地位。3.海上丝绸之路:(商业繁荣):民间 商业贸易有所发展,四川地区出现的交子是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海外贸易发展,广州、泉州、明州是著名的三大外贸港, 官府在贸易港口设立市舶使,专门管理贸易事务,征收商税。宋代的海外贸易,输入的商品主要有香料、珍宝、药材等,输出商品主要是丝织品、瓷器、茶叶等,所以当代学者把宋代的海上商路称为“海上丝绸之路”或“香料之路” 。这条以中国泉州为起点的海上商路向北可通往日本、高丽,向南可通往东南亚,向西可通往印度、波斯、阿拉伯,不仅使宋朝政府获得了巨额的财政收入 ,也给通商各国的文明进程增添了活力。3-21 辉煌的科学技术 P18201.毕昇创制泥活字印刷术:
38、北宋平民毕生创制泥活字印刷,集活字、排版和印刷于一体,是近代活字印刷的先驱,比欧洲古腾堡铅活字发明早四个世纪。13 世纪时,活字印刷东传朝鲜、日本,后又西传到中亚、波斯和欧洲。对中外文化交流和传播 产生了巨大影响。2.火药武器:我国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火药和火器的国家。火药在唐末开始用于战争。 宋代官府设专门作坊制作火器。南宋创制的“突火枪”和宋元年间发明的“火铳”都已具备管形火器的基本特征。火器的发明和使用改变了战争方式,开始进入冷兵器和火器并用的时代;13 世纪随 蒙古国西征传入阿拉伯地区,后又传入欧洲,对欧洲历史发展产生巨大影响。3.梦溪笔谈:梦溪笔谈是北宋科学家沈括用笔记体裁写成的一本科学
39、著作,该书保存了大量的科技史料,被誉为中国科技史上的里程碑。3-22 元朝的统一 P22231元大都:首都大都是元朝的政治中心,也是世界闻名的商业大都市。2. 行省制度:为了对辽阔疆域进行有效统治,取法汉族王朝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央设中书省(又称“都省” ,下设六部,总理全国政务;管辖“腹里” ) 、枢密院(管军事)和御史台(管监察) ;地方创置行省制度,该制度的确立是我国古代行政制度的一大变革。 “省”作为地方一级行政区的名称沿用至今。吐蕃作为特别地方行政区 ,由中央的宣政院兼管,西藏自此正式成为中国的一个行政区域;元朝后期,还设立澎湖巡检司管理澎湖和琉球(今台湾) 。3.马可.波罗来华:
40、元朝时期西方使者多次来华,其中最著名的是意大利人马可.波罗来华,他深的元世祖忽必烈的赏识和信任,出任元朝官职。1295 年返国后完成了著名的马可.波罗行记 。3-23 明朝前期的经济与政治 P28311明朝的建立:1368 年,朱元璋建立明朝,是为明太祖 。2.内阁制度与皇权加强:明朝大力加强皇权:朱元璋废中书省和丞相之职,权分六部,直接听命于皇帝,延续 1600 年的宰相由此终结;明成祖即位后正式确立内阁制度,逐渐成为协助皇帝决策的中央机构。内阁大学士职责为起草诏敕、票拟批答、咨询顾问、秘疏禁言等,完全遵照皇帝旨意行事,内阁实质是皇权思想的组成部分,与前朝宰相不可同日而语。3-24 明末社会
41、危机和农民起义:清的建立和明朝灭亡:1616 年,满族首领努尔哈赤建立大金政权,史称“后金” ;1636 年皇太极继位,改国号为清。1644 年明朝灭亡,清军入关。 3-25 康乾盛世(上)P37411军基础的设立:清代前期的康熙、雍正、乾隆 三朝,政权稳固,社会安定,经济繁荣,文化上也有建树,后人誉为“康乾盛世” 。雍正即位后,以应对西北战事为由,宫内创设军机房,完全秉承圣意,执掌参赞机务、批答奏章、草拟诏旨等,是为皇帝出谋划策、辅佐皇帝总揽全国军政事务的中央机构。其主要成员由皇帝挑选信信满汉大臣充任,拟就的诏令不经内阁直接发各地,称“廷寄” ;直接下达中央各职能部门,称“交片” 。乾隆时,
42、进一步强化其职能,至此,皇权得以空前加强。2.清朝巩固多民族国家的措施: 东北:抗击沙俄入侵。康熙帝时经过两次雅克萨之战,后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西北:历经康、雍、乾三朝,最终平定蒙古准噶尔部叛乱。乾隆时,平定天山回部叛乱,统一天山南北,设立伊犁将军,管辖当地的军务与民政。西南:不断加强对西藏的治理 。雍正时派出驻藏大臣,直接监督西藏事务;乾隆时,驻藏大臣与达赖、班禅共同管理西藏事务;实行金瓶掣签制,由驻藏大臣监督达赖、班禅的转世程序。东南:1662 年,郑成功从荷兰殖民者手中收复台湾;康熙时攻占台湾,设台湾府,将台湾置于中央政府的统一管辖之下。3-26 康乾盛世(下)P42461.
43、商业的繁荣:清朝康雍乾时期商品生产的发展使各地商业日臻繁荣,长江沿岸出现不少著名的商品集散地,如:汉口为“船码头” ,镇江为“银码头” ,无锡为“布码头” 。首都北京成为全国贸易中心。2.文化典籍的整理与编撰:康雍乾三朝重视文化事业。康雍年间,官方组织学者编成古今图书集成1 万卷,是我国现存最大的一部类书;乾隆时编成的四库全书 ,全书分为经、史、子、集四部,是我国最大的一部丛书。3-27 明清对外贸易 P46501朝贡贸易(将朝贡和互市合一,唯有接受中国册封的各国才能获准与中国通商):朝贡贸易特点是 政府严格限制,厚往薄来,重政治,轻经济,政治意义大于商业意义。2.清朝逐渐走向闭关道路的原因及
44、表现:原因 a. 隔离东南沿海的反清武装;b. 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的封闭性;c. 统治者对西方势力的戒备以及自大和保守的心态。表现:康熙晚期收缩对外贸易路线,乾隆时更实施闭关政策,规定外国商船中能在广州一地,通过官方指定的特许行商“广东十三行”进行贸易。3-28 早期的西学东渐 P52551早期西学东渐的重要史实及作用史实:a.数学译著:意大利传教士利玛窦与徐光启合译欧几里得几何原本 (前六卷)成为第一部译成中文的西方科学著作;利玛窦与李之藻合译同文算指 ,系统介绍西方算数的笔算法;b.地理学:利玛窦绘制坤舆万国全图等多种世界地图;c.水利技术译著:徐光启与传教士熊三拔合译泰西水法 ,介绍了西
45、方的水利设施和技术;d.机械工程译著:远西奇器图说等。e.历法:徐光启与李之藻、汤若望等受命修改历法,完成崇祯历法 ,其影响至于清代。作用:引入了西方文艺复兴以后的科学技术,揭开中西文化交流与融合新的一幕。使中国一些先进的知识分子开阔了眼界,认识到中国与西方的差距,开始对中国的传统和现状进行反思。2.中外经济文化交流的过程和影响:第四册考点4-2 民族国家的形成 P681.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民族国家是指具有现代社会特征的国家形态。民族国家有确定的领土疆域,统一的国内市场和国民经济,全民族通用的语言和国民的文化认同。民族国家的全体国民构成民族共同体,并享有国际法意义上的独立主权。2.英法民族国
46、家形成:15 世纪末,英、法民族国家形成。3.君主专制:背景:民族国家的形成和资本主义的发展,推动英、法两国政治制度的变化;社会各阶层都支持加强王权。封建贵族要依靠王权来维持自己的地位,新兴的资产阶级需要王权为资本主义发展开辟道路,部分农民和城市贫民希望借助王权改善生存环境。过程:15 世纪下半叶开始,英法两国的等级君主制逐渐演变为君主专制。影响:君主专制政府全力强化王权,推行重商主义政策,促进了资本主义发展。4-3 开辟新航路和早期殖民活动 P10121.新航路的开辟:必要性:15 世纪,西欧商品货币关系发展,黄金是主要的货币,西欧与东方贸易出现逆差,造成黄金与白银稀缺;马可.波罗行记的流传
47、,刺激了西欧人追求财富的欲望;奥斯曼帝国崛起,破坏了传统的东西方贸易秩序和环境,阻断了东西方陆上贸易路线。可能性:西欧各国君主支持;造船与航海等科学技术的进步。2.新航路开辟的简况;时间 航海家 资助国家 最远到达地点 意 义15、16 世纪之交 迪亚士 葡萄牙 非洲最南端 到达非洲最南端,克服了前往东方道路上的主要障碍达?伽马 印度南部 开通了欧亚之间的海上航路哥伦布 西班牙 美 洲 四次横渡大西洋,开辟了欧美航路麦哲伦 环球航行 完成了人类历史上首次环球航行3.新航路开辟的影响:随着全球贸易范围的扩大和商品流通数量、品种的急剧增加,世界市场开始形成,各国和各地区之间联系日益密切;它是资本原
48、始积累的重要手段,加速了封建制度的解体和资本主义的发展,同时也给亚非拉人民带来空前浩劫,造成当地长期的贫穷落后。4-4 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 P14161.发源地:文艺复兴运动兴起于意大利。2.代表人物:有但丁 、达?芬奇、米开朗琪罗、马基雅弗利等。他们在“复兴古典文化”的旗帜下,以人文主义为武器,抨击罗马天主教会及其神学理论。4-5 英国革命 P19211.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原因:英国资产阶级革命前,资本主义经济已有相当发展,新生的资产阶级和资产阶级化的农村新贵族,渴望废除君主专制,发展自由资本主义。国王詹姆士一世和查理一世鼓吹“君权神受” ,迫害清教徒;经济上实行专卖制度,斯图亚特王朝的专制
49、统治严重阻碍了资本主义的发展。2.开始的标志:1640 年, “长期议会”的召开。3.光荣革命:1688 年,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发动宫廷政变,迎请荷兰执政王威廉任英国国王,废黜詹姆斯二世,史称“光荣革命” 。4.权利法案和君主立宪制的确立:1689 年,议会通过限制王权的权利法案 ,规定国王未经议会同意,不得终止任何法律或增加税收;议员有言论自由。1701 年又通过王位继承法 ,规定英国国王不得为天主教徒,不能与天主教徒结婚。两部法案使英国确立了“议会至上”原则和君主立宪制度。意义:使英国进入一个较长的稳定发展时期,为工业革命的到来创造了条件。4-6 启蒙运动 P23251.背景:17-18 世纪,一批先进的思想家适应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需要,高举理性大旗,批判封建专制和中世纪的宗教神学,主张建立和乎理性的社会国家。这一时期 的发展也为人们的思考和批判提供了新的思想武器。2.启蒙运动代表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