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640704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39KB
下载 相关 举报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doc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doc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doc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7、 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教学设计南安市毓元中学 林金朗【教材分析】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是语文版九年级下册第二单元的第三篇课文,是典型纪录时代苦难的诗歌,表现的是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的迷茫,这一课是本单元最具代表性的诗歌,本诗表现的忧患意识,流露的忧郁情感,蕴含的时代悲剧性内涵,能产生巨大的情绪冲击力,激起学生的共鸣。【学情分析】学生处于九年级下学期,经过两年的学习,已经基本掌握阅读现代诗歌的能力,所以,在教学中,探讨诗人感受的任务交给学生,课文的思想内容由师生共同探讨。由于本文写的是文革时期知识青年上山下乡运动,离学生的生活背景有些远,所以必须充分介绍本文的写作背景。【教学目标】(一)知识与能力

2、:1、了解食指及本诗的写作背景;2、 (二)过程与方法:放在时代大背景来理解诗歌深刻内涵,强调思想性;反复朗读,突出诗歌的音乐美,品味富有弹性与张力的诗歌语言,强调人文性。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理解诗人独特地内心感受,培养热爱家乡的真挚感情。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 【重点难点】教学重点:感受诗人深刻的人性关怀,体会本诗的语言特点,品味诗句的含义深刻主题。教学难点:本诗幻觉意象的组合,解析幻觉意象的组合;体会诗歌词语和诗句的深层含义。【课时安排】1 课时。【教学流程】一、情境导入北京是我们国家的首都,是世界文化名城,2008 年我们要在这里举办奥运会。去看

3、奥运会是很多中国人的梦想,但中国这么大,怎么去北京最便捷呢?当然是乘坐火车了。假如你去过北京,你就一定会知道北京火车站,这个号称全世界最繁忙的火车站,每天要发送几十万人,几乎每个中国人都在电视上见过它,那个有着大钟楼极具中国特色的建筑。虽然我们很熟悉它,但它不过是忙碌与拥挤的象征,你能想象得到有人为它写诗吗.?今天,我们就要学习这样一首诗,它就写于四十年前北京的火车站。二、走近作者:1、作者介绍:食指本名郭路生,生于 1948 年。著名诗人,被称为新诗潮诗歌的第一人。因其诗相信未来被江青点名批评,所以一度被人侮辱、嘲弄和指责,所以笔名为“食指” (也有“实质”的意思) 。 “文革”中因救出被围

4、打的教师而遭受迫害。1968 年到山西插队,1970 年进厂当工人,1971 年参军,1973 年复员,曾在北京光电技术研究所工作。因在部队中遭受强烈刺激,导致精神分裂,曾一度寄住精神病院。著有诗探索金库:食指卷等。2、时代背景:一些曾经参加上山下乡运动的人后来经过自己的努力成为了作家,如史铁生,叶辛,梁晓声,张承志,张抗抗等,他们都曾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创作了知青文学。然而,更多的知青则永远失去了受教育的机会,他们在九十年代的下岗潮中更是首当其冲,经常被工作单位裁减而失业。 三、整体感知1、题目解说:诗的标题是一个特定的历史时间一九六八年十二月二十日“四点零八分” 。作者就是在这一时刻被火车载着

5、上山下乡成了“知青” ,离开了北京。当时才 20 岁,带着对未来的迷惘,带着对北京的依恋,带着亲人道别的眼神,带着一支抒写内心郁闷的诗笔,作者踏上了没有目标的路2、字词积累:骤然(zhu) 缀扣子(zhu) 绷(bng) 窗棂(lng)3、理清条理:全诗共七节。第一节是对当时告别情景的真实记录:“一片手的海浪翻动” , “一声雄伟的汽笛长鸣” 。第二节写了火车开动诗人离开北京时的感受:挥手送别的景象,反衬了离乡人得依恋之情,车站晃动的幻觉以及自己对眼前景象的不解,则分明表达了诗人以及当时青年人所共有的迷惘与失落。第三节,诗人化用了那首有名的游子吟 ,既写出了诗人失落和迷惘的心绪,又强烈地表达了

6、诗人对故乡和亲人的依恋之情。第四节承接第三节,写诗人不由自主地探出车窗,与亲人告别,他从送行者的表情中明白了此刻的意义。第五节写出了自己“四点零八分”的强烈的感受:无比的失落。最后两节,诗人直接写自己对北京的依恋之情。这里诗人刻画出的是那个动乱时期年青一代的生存状况:动荡、惶恐,却不乏深沉的忧患。这首诗通过对“四点零八分”在北京车站与亲人离别的撕心裂肺的场面描写,表达了作者对亲人、对故乡的难舍难分之情,更反映了一代知青对自己、对未来的迷惘、失落、恐惧的诸多心理感受。四、合作探究:1、作者用“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开头是有深刻用意的,它隐含了三个事实,是哪三个呢?明确:四点零八分是一次列车的始发

7、时间:当时每天有三列运送知青的专列,从北京开往全国各地,这种情况一直维持三年。这一时刻知青们将要远离亲人和故乡:据说当时在北京火车站要设立急救站,由于过度悲痛,很多人都昏死过去了,哭喊声震天动地,场面异常壮观,很多人离开北京和亲人之后就再也没回来,客死他乡,谁也不知道这场运动要什么时候结束。这一时刻将影响一代人的命运北京:上山下乡前,无数中国城市青年对农村的了解仅仅局限于课本的文字和政府的宣传。一些曾经积极参与过文革运动的城市年轻人经过在农村的艰苦生活后,意识到自己被人所欺骗利用,至此彻底放弃了曾经坚信不疑的革命理想以至于一切理想,中国社会在改革开放后的道德失序可以在此找到部分根源。这场运动改

8、写了一代人的命运。 2、在汽笛声中,为什么作者感觉“北京车站剧烈地抖动”? 作者又为什么“吃惊” “不知道发生什么”?明确:这是一种幻觉:鲁迅说,当人睡到布知道时候的时候就会有影来告别。人一迷茫就会产生幻觉。“剧烈地抖动”的车站是诗人心灵的外化:在开阔的空间范围上,作者把握住这特殊的历史时刻,作者此时对“北京火车站高大的建筑”的感受,超越的传统的视觉逻辑,深入到生命的潜意识中去,表现为一种冥想的哲理意味。强烈地表达了诗人的迷惘、无助和对不可知的未来的恐惧:每个人都对未来存在或多或少的恐惧,但没有哪一个人的恐惧像当时的知青,恐惧来得如此强烈。这就好比我们算命算卦一样,只不过是对未来不可知所产生的

9、恐惧的一种安慰吧。在尖锐的汽笛声,就好像在宣读死亡判决书一样,他们已经隐约认识到了,现实好像不像他们了解的那样美好,但还有很多人没有察觉,诗人是敏感的,这也印证了一句话:艺术的功能告诉我们,有些既成事实是错我的。3、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这句诗化用了那位诗人的名句?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感受?有什么作用? 明确:唐代诗人孟郊。表达告别母亲时的眷恋和痛楚:记得在斯皮尔伯格的电影拯救大兵瑞恩 ,有一个非常震撼人心的画面,盟军抢滩登陆奥马哈海滩,遇到了德军疯狂的抵抗,重机枪的子弹不停的扫射,很多士兵还没有登岸就死在了海滩上。有一个士兵,他被炮战击中了,肠子流了一地,但还没有死,他在要死的那一刻,

10、一直在呼喊一个音符:妈妈,妈妈,救救我!不是上帝,不是总统,是妈妈,世界上所有民族,各样人种都在妈妈这个发音上是一样的,当我们最无助的时候往往想到的是妈妈。说明了在普通的人性面前, “政治神话”是那么苍白无力4、作者为什么将自己比喻成“风筝”?明确:感觉自已的前途像风筝一样飘摇:能唤起童年记忆,表达对母亲的依恋:在诗人的心中,北京和母亲始终是叠合在一起的,远离北京就等于原离母亲和文明,在文革中年轻一代的艺术探索中成了一个很重要的手段,表现出他们对政治权力话语的轻蔑与反叛。这场运动赵城几千万年轻人的青春被荒废,无数家庭被强行拆散,这场运动也造成了各个层面的社会混乱。由于无数本应成为学者专家的年轻

11、人莫名其妙地在乡间长期务农,八十年代以后出现了知识断代,学术研究后继乏人的现象。希望母亲能够拯救自己,因为线在母亲手里。5、 “北京在我的脚下,已经缓缓地移动”是作者真实的感受吗?这一感受对诗人意味着什么呢? 明确:这是物我颠倒的错觉:作者感觉到已经被北京抛弃了,被时代和文明抛弃了:在当时的官方政治话语里“上山下乡”被解释为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改天换地、大有作为的神话,从而掩盖了当事人的真实感受,其实很多人是不想走的。食指这样的诗却以真诚朴素的态度,将个体的真实而独特的经验彰显出来。他具有天生的诗人的敏感气质,表现在这首诗中就是敏锐地抓住个体的“我”心灵中的几个幻觉意象。食指个人主观感受的表现

12、,无疑是冲破文革中虚假的权威话语对个人的真实生活的遮盖,在这种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的艺术中,蒙在时代表面的灿烂辉煌的神话面纱才被撕得粉碎,显示出现实“黑暗与血污”的真相。在此之后,人性的觉醒才有可能随着个人的觉醒进入人们的脑海与视野之中6、 “这是我的北京”作者为什么说了两遍?为什么要强调“最后”这个词?明确:反复呼喊表达绝望与不舍,这是最后的诀别,透射浓烈的悲壮色彩。 北京是故乡,是文明的家园。茫然而绝望地抓住同样迷惘的青年人的手,仿佛落水者去抓住 一根稻草,这样的迷惑不安,绝望与痛楚怎能不牵动读者的心呢?动乱时期青年一代的生存状况不能不说透射着浓烈的悲壮色彩。这是一种“歇斯底里的绝望” 。邓

13、小平曾说:我们花了三百亿,买了三个不满意:知青不满意,家长不满意,农民也不满意五、品味语言:1、北京车站高大的建筑,突然一阵剧烈的抖动。 (诗人当时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明确:产生这种感觉有两种原因,一种是外界的火车开动给作者造成的错觉,实际并不是北京站的建筑剧烈的抖动,而是火车启动时的抖动;另一种是作者内心的抖动,此刻的火车启动,提醒他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马上就开始漂泊无着的生活了,这对于一个 20 岁的知青内心是一种极为强烈的撞击和震撼。2、我的心骤然一阵疼痛,一定是妈妈缀扣子的针线穿透了心胸。 (“我”的心为什么会如此疼痛?)明确:因为马上就要离开母亲,离开北京了,强烈的依母恋

14、乡之情使他不愿离开这里,但又不得不离开,所以内心无比痛苦。3、我再次向北京挥动手臂,想一把抓住她的衣领,然后对她大声地叫喊:永远记着我,妈妈啊,北京!(诗人把“妈妈”和“北京”叠合在一起写,有何深意?)明确:这样写的目的是既表达对母亲的依恋,也表达了对家乡北京的难以割舍的感情,同时跟深刻传达出内心对党、对国家、对政府的殷切期望,希望党和国家关注知青的命运,不要忘记知青,不要抛弃知青,在这里“妈妈”和“北京”已不是表层意义了,而是代指党和政府了。4、因为这是我的北京,这是我的最后的北京。 (“最后”有什么含义?)明确:这里的“最后”是最后一面的意思,这个词语表达了诗人对北京的依依离别甚至是诀别的

15、心理感受。因为那个动荡的年代谁也无法知道自己将来会怎样,谁也无法预知将来能否回来,这也是内心迷惘与失落的一种外在表达。六、课堂小结:1968 年 12 月 20 日四点零八分,诗人离开北京到山西插队, “四点零八分的北京”成了诗人个人命运的记号。朗读课文,体会诗人在这一瞬间独特的内心感受。明确:这一瞬间诗人的内心是非常矛盾和迷惘的。因为此刻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但随着火车的开动、汽笛的长鸣,他明白了四点零八分可能是他与北京、与母亲的最后一面,他不知道将来会发生什么,他有一种被北京抛弃的感觉,内心无比的动荡、惶恐,他从此将到处漂泊,没有立身之地,他对北京、对母亲依依不舍,但却无法抗拒离别,内心感到无比的失落和茫然,这也是一代知青当年共同的心理感受吧!七、布置作业:1、熟读诗歌;2、完成练习册。八、板书设计: 7、这是四点零八分的北京四点零八分告别北京;火车离京迷惘失落;幻觉叠合眷恋母爱;告别亲人回归现实;物我颠倒漂泊无依;依恋北京惶恐忧虑。特定的历史,深刻的反思。【教学反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企业管理 > 管理学资料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