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谈创新型广电主持人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ocx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640660 上传时间:2018-09-24 格式:DOCX 页数:23 大小:67.2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创新型广电主持人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1页
第1页 / 共23页
谈创新型广电主持人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2页
第2页 / 共23页
谈创新型广电主持人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3页
第3页 / 共23页
谈创新型广电主持人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4页
第4页 / 共23页
谈创新型广电主持人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docx_第5页
第5页 / 共2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试谈创新型广电主持人的高校培养模式研究张舰心指导教师姓名:杨丽君申请学位级别:硕士研 究 方 向:播音与主持论文提交日期:2010 年 5 月 25 日论文答辩日期:2010 年 6 月 9 日摘 要“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21 世纪是知识经济时代,国际领先水平的创造性人才的缺失,已经成为制约我国创新能力和竞争能力的主要因素之一。创新同样是当今广播电视节目生存与发展的灵魂,更是广播电视节目得以充实、提高从而获得更多观众的不竭动力。广播电视节目要想创新离不开拥有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电视主持专业人才。但是,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上显得相对薄弱和滞后。院校

2、培养的主持人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适应电视新闻前沿要求等缺乏创新精神和能力的问题日益显现出来。由此,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为其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是本论文中要探讨的问题和研究的目的。本文主要基于文献研究、比较研究,综合了国内外的创新型人才的培养理论,考察创新型主持人的素质特征,结合案例,深入分析了制约我国高校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因素和我国高校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问题,并提出相关建议。本文由五章组成。第一章,绪论部分主要介绍了本论文选题的依据和意义、研究现状、研究主要内容以及使用的方法。第二章主要分析了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进一步探讨了高校培养

3、创新人才的意义。第三章主要分析了我国高校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第四章在分析我国高校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在培养创新人才方面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相关建议。第五章结论,对全文进行了总结。关键词:广电主持人 创新能力 创新人才 培养模式 AbstractInnovation is not only the soul of the national progress but also theinexhaustible dynamics of country development. The 21st century is theknowled

4、ge economy age, now it is a great factor to restrict the innovativeability and competitive ability of our country that whether has theinternational-level creative intellects. Innovation is todays radio andtelevision programs the soul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innovation isalso a radio and tel

5、evision programs to enrich, enhance and get moreaudience an inexhaustible motive force. Radio and television programs inorder to be innovative with the ability to innovate has hosted radio andtelevision professionals. However , in our radio and television host ofprofessional creative talents cultiva

6、tion appear to be relatively weak andbackward. The host college training when entering the job into the roleslowly,and cultural background, lack of innovation and capacity issues areincreasingly apparent. As a result,Chinas radio and television host ofprofessional scientific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

7、e talents in front of us,how todevelop an innovative capacity of radio and television host, its growth andcreate a good internal environment is in this paper to explore issues andresearch purpose.Basing on literature researches and comparative studies,this thesisinvestigates the characteristics of i

8、nnovative talented people,analyzes thefactors that limit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host specialty cultivation of creativetalented people in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and problems that existing inthis field, and finally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in radio and televisionty. This thesis is comp

9、osed of five chapters. Chapter one startswith the introduction which dealing with the basic ground, significance,current research level and research thinking of this thesis topic as well asdefinition of the relevant concepts. Chapter two mainly gives an analysis ofthe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of inno

10、vative talented people,and a furtherdiscussion of the significance of cultivating innovative talented people.Chapter three mainly analyzes problems institutions of higher learning in ourcountry encountered in radio and television host specialty cultivatinginnovative talented people. Basing on the an

11、alysis of these problems Chapterfour proposes relevant suggestions to speed up the radio and television hostspecialty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talented people. Chapter V the conclusionshave a summary of the entire textKey Words:Radio and television host specialty innovative ability creativetalents

12、culture the mode of teaching 独 创 性 声 明本人声明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指导下取得的研究成果。本人声明:论文中除了特别加以标注和致谢的地方外,不包含其他人和其它机构已经发表或者撰写过的研究成果。对前人及其他人员对本文的启发和贡献已在论文中作出了明确的声明,并表示了谢意。学位论文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学位论文使用授权书本学位论文作者完全了解吉林艺术学院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吉林艺术学院有权保留并向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或者电子版,允许论文被查阅和借阅;本人授权吉林艺术学院可以将本人学位论文的全部或者部分内容编入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可以

13、采用影印、缩印或者其它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学位论文。(保密论文在解密后应遵守此规定) 。作者签名: 签字日期: 年 月 日发展阶段:(上个世纪 80 年代) .13三、市场竞争阶段:(上个世纪 90 年代) .14四、整合与数字化阶段(本世纪初至今) .15第二节 我国主持人培养现状16一、广电主持人的培养模式 .16二、新形式下广电主持人的要求 .19三、主持人培养模式的瓶颈 .21第四章 高校广电主持人创新教学模式构建 .22第一节 高校广电主持人培育模式革新的必要性23一、基于人才观念变化的需求 .23二、新媒介环境催生教学模式多元化 .23第二节 高校广电主持人培养的理念创新24一、以学

14、生为中心的理念 .25二、以实践为重点的理念 .25三、以成才为目标的理念 .26第三节 高校广电主持人教学模式构建26一、基于创新意识的培养 .26二、基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27三、优化主持人培养过程 .29四、构建实践创新平台 .30第五章 结论 .31参考文献.33目 录第一章 绪 论 .1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1一、本课题研究背景 1二、本课题研究意义 2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分析.2一、国外研究综述 2二、国内研究综述 3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4一、本课题研究内容 4二、本课题研究方法 4第二章 创新理论:主持人培养新模式.5第一节 创新理论的基本阐释.5一、创新的内涵及外延 5二、

15、创新型人才的提出 6第二节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9一、以创新精神中心的个性化 .10二、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 .10三、求是精神、批判和怀疑意识 .10四、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 .11五、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 .11第三章 我国广电主持培养模式现状 12第一节 我国主持人培养历程12一、创始阶段:(1940 年上个世纪 70 年代末).123对青少年创新性或创造力的重视。而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人的“创造力”或“创造性”(creativity)更是国外教育研究的重点。最早对“创造力”进行研究的是英国心理学家高尔顿(F.Galton,1822-1991 ) ,他在 1869 年出版的遗传与天才一书中

16、,研究了 977 名天才人物的思维特征,但并未有实验研究,只是从理论上进行探讨。 遗传与天才一书的出版,引起了学术界的广泛兴趣。其后,1908 年,心理学家弗洛伊德(S.Fred,1856-1939 )先后出版了 诗人与白日梦 、1930 年美国心理学家华莱士(J.Wallas)的思维的艺术分析了艺术创作过程中创新思维的过程。20 世纪 40 年代,“创造力”的研究进入实验阶段。美国心理学家克劳福德(R.P.Clauforde) 、德国心理学家韦特海默(M.Weigheimer)通过社会调查和实验研究对“创造力”进行了分析。“创造力”研究的繁荣是在 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以美国心理学家吉

17、尔福特(J.P.Guilford, 1897-1987)为代表的一些心理学家开始对“创造力”给予广泛重视,并且把创造性与科技实力和国家的综合国力结合起来,认为创造力是提高国家综合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因素。70 年代后,创造性的研究越来越受到心理学界和教育学界的重视,创造性人才的培养也提到国家的教育议程上来。二、国内研究综述我国对创新人才的研究大体经历这样几个阶段。首先是陶行知先生。受美国实用主义教育家杜威的影响,20 世纪 20、30 年代末,陶行知在创办晓庄师范时开始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 “处处是创造之地,天天是创造之时,人人是创造之人” ,并发表了创造宣言 ,这时对创造性教育的理解还

18、缺乏一种系统的指导,带有一些浪漫主义色彩。20 世纪 80 年代末 90 年代初,提出“素质教育”的目标。在“素质教育”中,以发扬创新精神和提高实践能力为核心,但并未提出“创新人才”这一说法。1999 年,江泽民同志在第三次全国教育工作会议上指出:“面对世界科技飞速发展的挑战,我们必须把增强民族创新能力提到关系中华民族兴衰存亡的高度来认识。教育在培养民族创新精神和培养创新人才方面肩负着特殊的使命。 ”这是我国首次明确提出教育要培养创新人才的使命。进入 21 世纪后,知识经济和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提高创新精神被摆在了时代发展之重。 “创新教育” 、 “创造教育” 、 “创新素质教育” 、 “创造

19、学”等有关创新的研究轰轰烈烈,先后出版了一些专著以及学术 4论文等。比较典型的如:学者孙吉力人在其创新人才的专著中从人才学的角度对创新人才的内涵、特征进行了研究。还有一些创新教育方面的论著如教育创新论 (张武升,2001) 、 创新素质教育论 (燕良轼,2002) 、 创新:新世纪的教育使命 (丁纲,2000 ) 、 创造性教学通论 (段继杨,2000) 、 教育创新集 (朱卫国、王廷山,2003 ) ,这一阶段的研究比较注重对创新人格的关注。第三节 研究内容及方法一、本课题研究内容创新是当今广播电视节目生存与发展的灵魂,创新也是广播电视节目得以充实、提高和获得更多观众的不竭动力。广播电视节目

20、的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电视主持专业人才。本文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运用模式理论作为理论基础,通过对创新人才素质的分析,与时俱进,纠正传统观念对创新人才理解的误区,总结出新时期创新人才素质特征,深化创新人才的意义。进一步分析分析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题,并以别国成功经验为借鉴,对改善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模式提出的意见和策略。二、本课题研究方法本文使用了如下研究方法:1.文献研究方法。收集有关创新人才培养的文献资料,为解决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的困境做好准备。2.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方法。主要是把创新人才培养基本理论和解决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创新人才的

21、培养问题的实践结合起来。3.学科交叉法。本选题的研究充分利用政治学、经济学、社会学、教育学等多学科的知识和研究方法。1第一章 绪 论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意义“创新”是一个历久弥新的话题。面对知识经济的挑战,科技的日新月异,国际间激烈的竞争,世界各国都在加强国家创新体系建设;社会各行各业也在探索创新之路。创新已成为 21 世纪的主旋律。没有创新就没有发展。一、本课题研究背景创新是从稀缺资源的配置效率角度考察经济运行规律和战略选择的行为,起源于经济学范畴。自奥地利经济学家熊彼特首次提出了创新的概念并分析了创新与经济发展的关系后,创新理论开始引起经济学家们的关注,20 世纪 90 年代之后,随着经济的

22、全球化和知识化,创新理论更加丰富的同时,也受到人们的日益关注。胡锦涛主席于 2006 年发出要建设创新型国家的动员口号,提出了要把创新作为社会经济发展的首要推动力量,将建设创新型国家作为未来发展的重要战略。培养富有创新精神的人才的意义在于创新作为高质量、可持续发展的资源,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核心生产力。创新人才的开发,实质上是成才者在环境、教育和实践活动诸因素影响下,通过主观能动性的发挥,使其内在素质达到优化状态,并由此引起自身外在劳动方式发生质变,从而取得创造性成果并获得社会承认。创新人才往往具有开拓进取精神,有着灵活驾驭知识的社会适应能力、较高的思想品质和责任感,还具有团队合作精神,终身学习

23、的能力以及参与国际交往的能力等,该类人才的开发需要社会、政府、企业、高校共同努力,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教育部在面向 21 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中规定:高等学校要跟踪国际学术发展前沿,成为知识创新和高层次创新型人才培养的基地。除了高校和科研院所,当前我国许多组织都积极探索创新人才开发培养的模式,对于创新人才的内涵理解、开发途径的理解和实践都逐步成熟。5第二章 创新理论:主持人培养新模式第一节 创新理论的基本阐释一、创新的内涵及外延中文“创新”一词出现较早,但其涵义与现代不同,古汉语中的“创新”主要是指制度方面的改革、变革、革新和改造,并不包括科学技术的变革。从目前已有的文献史料来看, “创新”一词

24、最早见于三国时期的魏书:“革弊创新者,先皇之志也。 ”(魏书卷六十二) ,这里的“创新”指的是制度方面的兴利除弊之意。现代汉语中“创新”一词的词义较之古汉语又有新的发展,1999 年出版的辞海里讲创是“始造之也” ,是首创、创始之义;新:初次出现,与旧相对;“创新”有三层涵义,一是抛开旧的,创造新的;二是在现有的基础上改进更新;三是指创造性、新意。在英文中,Innovation(创新)一词起源于拉丁语,其原意有三层含义,第一,更新。第二,创造新的东西。第三,改变。而创新作为一种理论,最初是由美籍奥地利经济学家,哈佛大学教授 J.A 熊彼特(JosephASchumpeter)首先提出,他在 1

25、912年德文版一书中首次使用创新(Innovation)一词,第一次把创新引入了经济学领域,他认为创新就是要建立一种生产函数,实现生产要素的从未有过的组合。而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知识的扩散, “创新”已经成为多学科多领域广泛运用的一个词,从不同角度各人有不同理解:“创新”一词从字面上讲, “既包括事物发展的过程,又包括事物发展的结果,包括新的发明发现、新的思想和理念、新的学说与技术以及一切新事物。 ”美国创新杂志对创新所下的定义是, “运用已有的知识想出新办法、建立新工艺、创造新产品。 ”简单地说,创新是人类主体在处理和客体的关系中弃旧图新、破旧立新的独创性活动过程及结果。2二、本课题研究意义当今

26、时代广播电视已经深入千家万户,其发展速度更是迅猛。事实上,本时期是广播电视行业发展真正从散漫无条理状态步入理性和科学发展状态的过渡时期,是个机遇与问题并存的阶段。广播电视行业严重的“结构性过剩”以及“节目大量同质重复”现象让广大电视观众在选择节目时很容易产生无所适从的感受,受众经济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则又让他们对电视节目无论精神高度还是内容表达上的要求都越来越高。在近乎残酷的市场竞争中,如何抓住受众,保证收视率,是广播电视媒体需要解决的首要课题。毫无疑问,只有不断推动节目创新,才能适应观众越来越多元化的收视需求,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创新是当今广播电视节目生存与发展的灵魂,也是其得以充实、提高和获得

27、更多观众的不竭动力。广播电视节目的创新离不开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电视主持专业人才。在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创新人才的培养仍然相对薄弱和滞后。应届毕业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的上手业务,大学教育期间积累不够造成文化底蕴不足,基本业务都很勉强,更不要提如何创新。基于此种现状,本论文中要探讨一下关于如何培养具有创新能力的广播电视主持人,以及如何更好为其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内部环境的相关问题。本文运用调查研究的方法,运用模式理论作为理论基础结合传播学中的相关原理和管理学中人力资源管理的理论来探讨我国广播电视主持专业创新人才的科学培养问题,对改善当今的主持人培养模式提出意见和设想,于现实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28、。第二节 研究综述及分析一、国外研究综述关于“创新人才”的研究很多。像英国、德国、美国、日本等这些教育比较发达的国家(虽然他们并没有明确提出“创新人才”的概念) ,从基础教育阶段到高等教育阶段培养人才的教育目标中,都很具体的提出培养创造性的目标,无不凸显出 6管理学和经济学上的创新有其特定的涵义:创新是新产品的开发、新市场的开拓、新生产要素的发现、新生产经营管理方式的引进及新组织形式的实施。如管理是金一书定义“创新”就是:形成创造性思想并将其转换为有用的产品、服务或作业方法的过程,即富有创新力的组织能够不断将创造性思想转变为某种有用的结果。综合各种研究和各个领域的创新定义,我国学者唐五湘在其创

29、新论一书中,总结归纳了五种主要的关于创新的定义,即:创新是开发一种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运用知识或相关信息创造和引进某种有用的新事物的过程;创新是对一个组织或相关环境的新变化的接受;创新是指新事物本身;创新是从产生新思想并付诸行动。这些定义从不同侧面反映了创新的本质特征。综上所述,本文认为,创新是一个内涵丰富的、综合的概念,具有目的性、能动性、规律性、变革性、新颖性、发展性和价值性等特征。 “创新”从本质意义上理解,可以概括为:创新,是人们为实现一定目的,遵循事物发展的规律,对事物的整体或其中的某些部分进行变革,从而使其得以更新和发展的活动。这种更新与发展,可以是事物的一种形态转变为另一种形态,

30、也可以是事物的内容与形式由于增加新的因素而得以丰富、充实、完善等;还可以是事物内部构成因素的重新组合,这种新组合导致事物的结构更合理,功能更齐全,效率更提高。在本文中,所谓的“创新”是针对播音主持人的培养而言的,主要是指播音主持人专业毕业的本科生或者研究生走上岗后能够结合实践,结合个人理解思考学习知识,解决问题,在现有播音主持种类模式上实现新的突破进步,并取得实践成果。二、创新型人才的提出(一)国内教育界对创新型人才的界定早在 20 世纪 30 年代末,陶行知先生在南京创办晓庄师范时就开始了创造教育理论和实践的探索。他所发表的创造宣言至今仍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20 世纪 80 年代中期开始明确

31、提出培养创造型人才或创新型人才。1985 年,哈尔滨师范大学教育科学研究所情报研究室编辑出版名为怎样培养创造型人才的内部资料,但对创造型人才培养这一问题的深入研究,却是 20 世纪 90 年代以后特别是江泽民同志 19987年在新西伯利亚科学城会见科技界人士时的讲话发表以后才开始。这个时期有许多专门探讨创造型、创新型人才培养或创新教育的著作,如李金松著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与学校教育 ,孟天雄编著的创造型人才的培养 ,孙玉朱等主编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 ,佟景才主编的创新教育与创新人才培养 ,郭淑英、戴万津主编的高素质创新人才研究等等。我国从开始倡导培养创新型人才或创造型人才以来,有关创新型人才培养

32、的学术论文不胜枚举。但对于什么是创新(创造)型人才,大家的观点并不一致。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1.所谓创造型人才,是指富于独创性,具有创造能力,能够提出、解决问题,开创事业新局面,对社会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做出创造性贡献的人。这种人才,一般是基础理论坚实、科学知识丰富、治学方法严谨,勇于探索未知领域;同时,具有为真理献身的精神和良好的科学道德。他们是人类优秀文化遗产的继承者,是最新科学成果的创造者和传播者,是未来科学家的培育者。2.创造型人才的主要素质是:有大无畏的进取精神和开拓精神;有较强的永不满足的求知欲和永无止境的创造欲望;有强烈的竞争意识和较强的创造才能;同时还应具备独立完整的个性品质

33、和高尚情感等。3.创新型人才是指具有创造精神和创造能力的人,它是相对于不思创造、缺乏创造能力的比较保守的人而言的,这个概念与理论型、应用型、技艺型等人才类型的划分不是并列的。实际上,不论是哪种类型的人才,皆须具有创造性。由此看出,我国教育界主要是从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角度阐释创新人才或创造型人才的。这似乎给人一种错觉,只要专门培养人的创造性、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等素质,创新人才的培养便可大功告成。虽然也有个别专家的定义、解释涉及到了基础理论知识、个性品质和情感等因素,但并没有形成主流。(二)国外对创新型人才的理解国外对创新人才的理解比我国要宽泛一些,他们大都是在强调人

34、的个性全面发展的同时突出创新意识、创新能力的培养。这从国外有关大学教育培养目标的阐释中可以清晰地看出来。应该注意的是,世界主要发达国家对人才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思维、创新能力的重视已有很长的历史,只不过近年来更加突出而已。8在英国,培养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是大学教育的培养目标。什么是绅士型的领袖和学者?按照英国 19 世纪教育家纽曼的话来说,就是 “学会思考、推理、比较、辨别和分析,情趣高雅,判断力强,视野开阔的人” 。牛津大学校长 C鲁卡斯要求大学培养的人才“要有很高的技术,非常宽的知识基础,有很强的个人责任感、革新能力和灵活性。个人能够不断地获取新的技术以适应其需要。 ”至 2001

35、年,牛津大学共为英国培养出 40 名诺贝尔奖获得者、25 位首相。德国大学的人才培养深受洪堡大学理念的影响。至 20 世纪,德国教育家雅斯贝尔斯提出大学应该培养“全人”的理念,追求“全人”前提下的创新。美国大学教育有着自由教育的传统。早在 20 世纪初叶,弗莱克斯纳就提出大学教育应培养社会的精英。至 20 世纪中叶,美国教育家赫钦斯批评美国大学教育在人才培养上的专业化和非智力化倾向,强调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完人,使人成为作为人的人、自由的人,而不是片面发展的工具。大学教育的目的与教育目的是一致的,就是要发展人的理性,养成智性美德,实现最高的智慧(睿智)及最高的善,从而培养出“完人” 。美国有许多

36、大学其实都在追求培养创新型人才。截止到 1998 年,仅哈佛大学一所学校,就已有 35 名教师、38 名毕业生获得诺贝尔奖,可以说是培养创新人才最成功的大学之一。该校以追求真理为办学宗旨,在人才培养上以全面发展的人、有教养的人为目标,强调培养的人才应该是在情感、智力方面全面发展的人,应该是受过广泛而深刻的教育的人,是独立思考能力、分析能力、批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高度发展的人才。麻省理工学院(MIT)也很重视创新人才的培养,该校规定:“MIT 的本科教育扎根于广泛的学科领域,结合这些学科的力量来形成对价值和社会目标的看法。除了广泛的自由学习的机会之外,还鼓励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基本知识和继续学习

37、的兴趣,并成为创造性的智力探索者,能够独立追求学问” ;“MIT 致力于给学生打下牢固的科学、技术和人文知识基础,培养创造性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日本把培养面向 21 世纪的日本人作为教育改革的重要目标,这个培养目标具体包括三个方面:“1.宽广的胸怀、健康的体魄、丰富的创造力。教育的中心问题是要对学生进行身心两个方面的均衡发展的教育。要在精心培养学生德、智、体协调发展中寻求真、善、美的宽广的胸怀与健康的体魄 。2.自由、自律与公共 9精神。自由、自律精神要求学生具有总结自己的思考、提出判断、做出决定、敢于负责的能力、意愿和态度。公共精神要求学生要有为公共事业尽职的精神,对他人关心,为

38、社会服务的精神,爱国爱家乡之心,尊重社会规范和法律秩序的精神。 公共精神只有在自由,自律精神基础上才能够确立起来。3.世界之中的日本人。要站在全人类、全世界的视野,培养能够在艺术、学识、文化、体育、科学技术、经济社会等各个领域为国际社会做出贡献的日本人。 ”英国、德国、美国、日本可以称之为高等教育的强国,他们虽然在高等教育目标的表述上有所不同,但在培养人才的目标上都体现了重视智性的培育、和谐精神与创造性品格的培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提出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但在教育目的阐述上仍坚持全人或完人的培养目标。1972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和明天中指出:教育的目标就是要培

39、养出“完善的人” 、 “使人日臻完善:使他的人格丰富多彩,表达方式复杂多样;使他作为一个人,作为一个家庭和社会的成员,作为一个公民和生产者、技术发明者和有创造性的理想家,来承担不同的责任。 ”1996 年,由雅克德洛尔任主席的“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向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提交的题为:教育:财富蕴藏其中的报告,重申了一个基本原则:“教育应当促进每个人的全面发展,即身心、智力、敏感性、审美意识、个人责任感、精神价值等方面的发展。应该使每个人尤其借助于青年时代所受的教育,能够形成一种独立自主的、富有批判精神的思想意识,以及培养自己的判断能力,以此由自己确定在人生的各种不同的情况下认为应该做的事情。

40、 ”第二节 创新人才的素质特征创造力和创造性人格作为创新人才两个不可缺少的因素,那么作为外显的创造性人才有哪些特征呢?通过对前人研究的分析和归纳,我认为创新人才应具备以下特征:10一、以创新精神中心的个性化日本临时教育审议会关于教育改革的第一次审议报告指出:“创造性与个性有着密切的联系。只有充分发挥个性,才能培养创造性能力。 ”创新人才,必须是真正自由的人、具有个体独立性的人,而不是作为某种工具的人、模式化的人,被套以种种条条框框的人。虽然不能说个性自由发展了,人就有创造性,就能成为创新人才,但没有个性的自由发展,创新人才就不可能诞生。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是人们自觉地进行创新活动的动力要素,表现

41、为乐于甚至崇尚创新,执着不倦的创新追求。没有创新意识,就不会有创新活动。创新意识是一种独创性的观念和认识,它是新活动产生的前提,只有那些具备强烈创新意识和创新观念的人,才能在实践中打破常规,提出不同于常人的见解。创新人才的特点就在于他们具有强烈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勇于克服创新过程中的各种挫折、困难和压力,坚信自己的创造力,敢为天下先。二、好奇心、求知欲和探索精神人们的创新意识和探究欲望,源于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好奇心和求知欲,人生而有之,但在成长过程中,有的人好奇心和求知欲则增强了,这主要受他们所生活的环境和所受教育的影响。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是人们不断探究未知,实现创新的基础。爱因斯坦曾

42、说过:“我没有特别的天赋,我只有强烈的好奇心” 、 “推动我进行科学工作的是一种想了解自然奥秘的抑制不住的渴望,而不是别的感觉。 ”这句话集中反映了他的独特的科学气质。爱寻根问底,能够长时间地思考着一个百思不得其解的问题。确实,正是强烈的好奇心使爱因斯坦以最深沉的思想去思索那些只有孩童才会提出的问题,从而把爱因斯坦引上了发现狭义相对论的道路。三、求是精神、批判和怀疑意识这也是进行科学研究,进行探索和创新最基本的科学态度。雅斯贝尔斯曾经指出:“大学教育的特色在于教育的科学性上,它强调学生基本的科学态度上。 ”创新人才固然表现为探索、求异,但这种探索不是随心所欲的行为。相反,它是在尊重 11事实、

43、尊重客观规律的前提下进行的。其实质是“求是” 。 “求是”的目标是发现事物的内在规律性。在求是的基础上要敢于批判。科学,无论是自然科学,还是社会科学、人文学科,都是在后人对前人不断批判中前进的,都是在新的理论、学说不断地挑战旧的理论、学说中发展的,可以说这是科学发展的一个规律。正如罗素指出的:一切科学知识“是诉之于人类的理性而不是诉之于权威的,不管是传统的权威还是现代的权威” 。例如,由伽利略开始的牛顿完成的经典的物理学,成为物理学领域,乃至整个科学领域,统治了 200 年之久的最有权威性的学说。但爱因斯坦以批判精神,对牛顿的绝对时空概念提出异议,揭示了时间、空间、物质与运动的统一性,创立了著

44、名的相对论(狭义相对论与广义相对论) ,引起 20 世纪物理学界最深刻的革命,使他成为当今最富有创新的伟大的科学家。怀疑是创新的前提,有怀疑,才有创新。如果一个人对任何事物,任何理论、学说,都源于对传统的、权威的理论、定理的怀疑,提出不同的想法、假说,并锲而不舍地坚持下去,最后取得成功。胡适指出:“科学之精神的处所,是抱怀疑的态度;对于一切事物,都敢于怀疑,凡无真凭确据的,都不相信,这种态度虽然是消极的然而有很大的功劳,因为这种态度可以使我们不为迷信与权威的奴隶。怀疑的态度是建设的,创造的,是寻求真理的唯一途径。 ”四、具有坚忍不拔的意志人的创造能力是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从某种

45、意义上说,创新能力受兴趣、爱好、情感、意志、性格和动机等非智力因素的影响比受智力因素的影响还要大一些。创新精神是一种奋斗精神。它需要以创造者的奋力拼搏为支点。创造离不开灵感,但灵感是对艰苦劳动的奖赏。创造会遇到挫折和阻挠,最初的想法可能会遭到别人的嘲笑,初级的成果可能经不起别人挑剔,独到的发明可能得不到别人的承认。这一切都要求创造者有克服挫折和阻挠的毅力和勇气。五、为社会服务的价值取向我国心理学家林崇德先生将“社会价值和个人价值”作为创造性一个不可缺少 13时它是新华社的口语广播组织,故称延安新华广播电台。1943 年被迫停止播音,到1945 年,经多方努力才恢复播音,1947 年改名“陕北新

46、华广播电台” ,于 1948 年迁到河北平山县继续播音。1949 年,北平解放后,陕北新华广播电台在 3 月 25 日随党中央迁到北平改名北平新华广播电台。1949 年 9 月 27 日,改名为北京新华广播电台,12 月 5 日改称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1958 年 5 月 1 日,我国建立的第一座电视台北京电视台,试验播出黑白电视节目,9 月 2 日正式开播,10 月 1 日上海电视台建成,1978 年,北京电视台改名中央电视台。从 1940 年延安新华广播电台诞生,1958 年第一座电视台诞生,建国后我国有计划地在中央及各省创建了广播电台和电视台。但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广播电视事业的发展受

47、到了很大的挫折。这一阶段广播电视事业主要体现党和政府宣传喉舌的特点。二、发展阶段:(上个世纪 80 年代)虽然 50 年代中国电视事业便已起步,但很长的时间里,它距离大多数中国人还是很遥远。直到 1980 年中央电视台播出了审判林彪、 “四人帮”集团的实况,中国百姓在感受到十一届三中全会政治春风的同时,才不知不觉迈入了名副其实的“电视时代” 。改革开放提供的有利契机,使得 80 年代成为电视业发展和繁荣的黄金时代。 1983年 3 月召开的全国广播电视工作会议提出了实行中央、省、地市、县“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并于同年 10 月得到党中央的批准。这一方针极大地推动了中国

48、广播电视事业的全面发展。到 1990 年底,中国有电视台 509 座,比 1980 年增长了 13.4 倍,电视覆盖率达到了 79.4%。各地建起的卫星地面收转站,使边远地区的人民群众都可以收看到电视节目。1982 年,中国中央电视台首次转播的世界杯足球赛,成为了中国球迷的盛大节日。1984 年,在传统的旧历年除夕夜,中央电视台首次举办了春节联欢晚会 ,这一形式甚至一直延续至今。“四级办广播、四级办电视、四级混合覆盖”的方针在改革开放这一历史时期,14给我国的广播电视事业带来了全面发展的政策指引和机遇,对于中国这个幅员广阔、人口众多的国度来说,的确是普及广播电视的一种好办法,迅速提高了广播电视

49、的覆盖率,将党中央的声音传遍全中国。三、市场竞争阶段:(上个世纪 90 年代)随着改革开放及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广播电视也由原来的纯事业向产业化发展。一方面,对影视节目的需求带动了我国电影,尤其是电视节目制作业的快速发展;另一方面,广播电视作为主要的媒体,广告成为主要的收入来源,经济发达地区、运营较好的电视台逐渐由原来需要事业经费支撑向赢利阶段过渡。上海电视台率先于 1979 年 1 月 28 日开始受理广告业务。1979 年 2 月,中央电视台开办商业信息节目,开始集中播送国内外商业广告。1980 年 1 月 1 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播出该台有史以来的第一条广告。到 1983 年时,全国广播电视广告营业额达到 3400 万元。据中国广告协会统计的数字,全国电视台 1998 年电视广告为 132.57 亿元,1999年收入为 156.15 亿元,2000 年广告收入为 168.91 亿元,据媒体报道,2001 年电视广告收入有所下降,约为 162 亿元。广播电视的广告收入大约可占全国广告营业总额的 1/4 左右。进入 90 年代,有线网络与卫星技术应用在电视上,在加强覆盖的“四级办台”的方针及寻求市场发展两方面因素的同时作用下,出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