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专题四 中国近现代社会生活的变迁/一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中国近代女子最具代表性的服饰是 ( )A旗袍 B. 连衣裙 C. 上衣下裙 D. 长袍2.在中国近现代,有这样一种男式服饰,它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分离和五族共和,它的四个口袋,代表礼义廉耻,它综合了西式服装与中式服装的特点,是一种直翻领有袋盖的四贴袋服装。它名为 ( )A长袍马褂 B西装 C中山装 D列宁装3.文化大革命时期,被称为“干部服”的是下列哪种服饰 ( )A. 西装 B. 列宁装 C. 制服装 D. 中山装4.近代中国第一家西式饭店最有可能出现的在 ( )A北京 B上海 C重庆 D青岛5.下列属于西餐传入对中
2、国传统饮食产生的影响是 ( )对中国四大菜系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 西餐中常用的原料进入餐桌 经营西式食品的食品厂出现 中国传统的饮食习惯发生改变A. B. C. D. 6.“番菜争推一品香,西洋风味睹先尝。刀叉耀眼盆盘洁,我爱香槟酒一觞。 ”这一情景在上海最早可能出现于 ( )A明朝 B清朝 C民国 D新中国 7.下列图片资料中属于近代北方地区的典型民居是 ( ) 8.“别墅”在今天仍是人们追求的高档居室建筑,20 世纪 30 年代在中国开始出现,其最初风格特点是 ( ) A中国传统建筑 B中西合璧 C完全欧化 D中国创新9.“恋爱自由、婚姻自主”成为一种时尚是在 ( )A. 鸦片战争后 B.
3、 辛亥革命后 C. 新中国建立后 D.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10.下面不属于民国时期变化的风俗是 ( )A. 剪辫 B. 火葬 C. 放足 D. 握手11.据史料记载,1909 年,留日女学生张维英在南昌创设“自由婚姻演说会”,宣传婚姻自主。1911 年,贵州一任姓女学生“醉心男女平权,婚姻自由”,反对父母包办婚姻,后被逐出家门,甚至遭到官府拘押,但仍不肯屈服。上述材料反映出 ( )A.民国初年婚礼仪式日趋简化 B.主张婚姻自由的思想开始出现C.人们婚俗观念已受西方影响 D.自古以来人们就追求男女平等12.1914 年的一份中国报纸在一则告示中说道:“更有一般孤僻的人,自己觉着不肯趋时, 他那里晓
4、得孔子是时中的圣人。他若生在这个时候,也是要剪了辫子,同大家一样。 ”这则告示的直接目的是 ( )A劝导大家剪掉辫子 B倡导移风易俗C批判儒家传统道德 D鼓吹反满革命13.下列歌谣中,不能反映民国初年社会风尚的是 ( )A结婚证书当堂读,请个前辈来证婚 B文明洋伞小包裹,长统洋袜短脚裤C辫线斜拖三尺短,之乎者也说荒唐 D改良的头,改良的花,改良的姑娘大脚丫二非选择题1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近代中国社会生活的变迁,折射出社会进步和近代化的进程。 材料一 近代中国社会生活变迁简表 鸦片战争前 鸦片战争后的新变化 长袍马褂 中山装、西装等 中餐 西餐 马车、轿子 人力车、火车、电车、汽车等 父母
5、之命,媒妁之言 自由恋爱、新式婚礼 材料二 在北京以及各省省会城市,出现了所谓“四合院欧化” ,即在保留传统四合院的基本格局上搞点洋化:简单的装扇玻璃窗代替格子糊纸绢,复杂的搞点外国式柱子如此,既存四合院之传统格局,又吸收西式房屋之优点情调。可谓中西合璧、相得益彰。 摘选自图说中国百年社会生活变迁 (1)根据以上材料,概括近代以来中国社会生活在哪些方面发生了变化?(2)根据材料二,指出社会生活变化的特点是什么?写出导致变化的外部因素。(3)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归纳近代社会生活变迁对中国社会的积极影响。/二 物质生活和社会习俗的变迁/一.选择题1.20 世纪 50 年代以后,人们日常生活中主要的
6、代步工具是 ( ) 2.徐志摩在一首诗中写道:“匆匆匆!催催催!一卷烟,一片山、几点云影;叶道水,一条桥,一枝橹一林松,一丛竹;红叶纷纷。 ”“催催催!是车轮还是光阴。 ”诗人在这首诗中描写的交通工具应该是( ) A公共汽车 B飞机 C火车 D轮船3.据记载,1888 年清朝政府在北京西苑修建了一条铁路,慈禧太后因火车司机坐在自己前面开车,弃用了从德国引进的蒸汽机车而改用太监牵拉。这说明 ( )A顽固势力拒绝引进西方科技 B封建等级制度阻碍社会发展C清朝天朝大国思想根深蒂固 D封建迷信阻碍近代科技传播4.小明的爷爷生活在近代中国的通商口岸,他先在外商轮船公司打工,后来他到与之相邻的第一家中国从
7、事江海运输业的轮船公司工作,那么他应生活在 ( )A广州 B天津 C上海 D福州5.交通工具的进步给近代中国人的生活带来巨大变化。下列选项中,不属于近代新式交通工具的是( ) A马车 B轮船 C火车 D自行车6.1924 年 l2 月,北京开通有轨电车。民间竹枝词写道:“电车一动响郎当,来往行人上下忙;乘客不分男女座,可怜坐下挤非常。 ”这能够印证新式交通工具 ( )A促进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B影响了人们的思想观念C推动了城市人口的增长 D取代了原有的出行 方式7.右图反映的是 20 世纪初近代中国的社会生活状况,该状况 主要体现了 ( ) A清朝政府全盘引进西方技术 B中国交通近代化与西方同步
8、C国人无法接受西方先进技术 D西方文明影响近代中国社会8 “朝寄平安语,暮寄相思字;驰书迅已极,云是君所寄。既非君手书,又无君默记;虽署花字名,知谁箝缗尾。寻常并坐语,未遽悉心事,况经三四译,岂能达人意?只有斑斑墨,颇似临行泪。”该诗歌吟咏的新事物是 ( )A电话 B电报 C邮寄信件 D电子邮件9.近代有竹校词写道:“举头铁索路行空,电气能收夺化工。从此不愁鱼雁少,音书万里一时通。 ”此诗赞扬的是 ( )A铁路运输业 B水运业 C航空业 D电报电信业10.1877 年,福建巡抚丁日昌架设了中国第一条电报线。这条电报线架设于 ( )A北京 B台湾 C山东 D新疆11.辛亥革命时期,中国不可能存在
9、的现象是 ( )A发送电报 B观看有声电影 C拨打电话 D乘坐火车旅游12.历史学家白寿彝先生在 1937 年指出:“九十年来中国交通事业之设施,殆非以前数千年间之交通事业所可比拟。在此一点上,我们不能不说是近年交通事业之进步。 ”他所说的“进步”应包括 ( ) 传统的代步工具逐渐被新式交通工具所取代 由机械牵引的电车与汽车出现 城市交通系统有所发展 内地与西北、西南等地区之间都有铁路交通 A B C D13.关于中国近代交通和通讯事业发生变化的原因及特点的叙述,正确的有 ( ) 从根本上来讲,是受到西方工业革命的冲击 开端艰难,起步晚,落后于同时代的西方国家 发展缓慢,受到封建顽固势力阻挠和
10、帝国主义势力的排挤 分布不均衡,沿海、沿江尤其是通商口岸地区发达A B C D二.非选择题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材料二 一些闭塞的地区因铁路而活跃,一些古老的城镇因铁路而面目一新。铁路在畅通经济、带动繁荣的同时还意味着信息的流通、知识的传播,意味着建立“铁路交通日常急需的各种生产过程” 。所有这一切,无疑都有助于打破中国传统社会“自给自足的惰性” ,推动中国的现代化的进程。 周积明最初的纪元 回答问题:(1)观察材料一,与传统交通工具相比,近代新式交通工具有什么进步之处?(2)根据材料二,归纳新式交通工具的出现对中国社会产生的积极影响。/三 大众传播媒介的更新/一.选择题1.近年以来,社
11、会生活的联系越来越密切,需要有一种大众化、传播快的媒介,作为人与人之间沟通的渠道。适 应这种需要,近代中国最先出现的媒介是 ( )A电影 B电报 C报刊 D电话2.1873 年,在汉口出版的一份报纸开创国人自己创办近代报刊的先例。此报纸是 ( ) A 昭文新报 B 中外纪闻 C 强学报 D 时务报3.时务报1896 年创办于上海,下列有关此报刊的说法正确的是 ( ) A开创了近代国人办报的先例 B近代第一份通俗性报刊C有利于推进变法、开启民智 D拉开了近代报刊业的序幕4.创刊于 1861 年的上海新报称:“因上海地方五方杂处,名商贾者或以言语莫辨,或以音信无闻,以致买卖常有阻滞。 ”出版报纸“
12、贵乎信息流通” , “可免经手辗转宕延,以及架买空盘之误。 ”可见上海新报创办的目的是 ( )A报道国内外大事 B娱乐大众 C宣传政治主张 D传播商业信息5.“在只有邸报的年代,怀疑官方记载的人们只能如鲁迅先生所说,到野史杂说中探求真相。而晚清近代化报刊的出现改变了这一传统格局。 ”材料认为近代报刊 ( )A取代政府成为社会的评判法官 B迎合民众多方了解信息的需求C剥去了朝廷官方活动的神秘感 D实际是社会上野史杂说的汇编6.申报在某一时期陆续报道了几篇新闻,其标题分别是:“宋教仁上海遇刺身亡” 、 “世界大战中的华工” “还我青岛” 、 “公共汽车开始运行” 。由此判断,该时期是 ( ) A晚
13、清时期 B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C北洋军阀政府时期 D南京临时政府时期7.1919 年京报对巴黎和会中国外交失败做了专门报道,这一报道最能体现出报纸具有的功能是( ) A图文并茂、声像俱备地传播重大事件 B传播时事新闻,以助人们快捷了解重大事件C舆论监督,以助人们提高参政议政的能力 D通达民情,以助人们更便利地上书言政8.中国人自己拍摄的第一部电影是 ( )A 渔光曲 B 歌女红牡丹 C 定军山 D 难夫难妻9.我国制作的第一部有声电影是 ( )A 定军山 B 歌女红牡丹 C 姊妹花 D 三毛流浪记10.假如你生活在近代,你可能体验到的是 ( ) 乘轮船到外地 用电报与亲友联系 观看电影 在申报上
14、登广告 A B C D11.大众“四大传媒”中,报纸、电视的共同作用不包括 ( )A及时传播时事信息 B高效互动,双向传受,信息反馈及时C促进了科学知识的普及 D开阔了人们的视野12.1958 年 5 月 1 日,新华社在首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第一座电视台已于当晚 1905 开始试播,它标志着中国电视事业的诞生。这座电视台是 ( )A北京电视台 B上海电视台 C江苏电视台 D山东电视台13.“hold 住” “神马都是浮云” “土豪”等网络热词作为一种醒目的文化存在,普遍流行于虚拟世界和现实生活中,影响着人们的思维和表达方式。这表明 ( )A网络已主导了大众文化消费 B人们在实践中创造和发展文化
15、C大众传媒的商业性影响越来越大 D大众文化的日益庸俗化 11.中央电视台探索?发现14.下列传播媒介在中国近代出现的先后顺序是 报纸 电影 电视 因特网 ( )A. B. C. D.二非选择题1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以来,外报传入中国后,一些知识分子积极投身报界,引进“西学” ,自办报刊。中国人自己办报刊,在国内始于19世纪70年代。具有代表性的有艾小梅办的汉口昭文新报王韬主编的香港环球日报容闳等创办的上海汇报以及广州的述报等。这些报刊对西方先进科学技术和文化广收博览,学习吸收,洋为中用,以求自身发展。其版式、体例和印刷技术,都仿效外国报纸。 材料二 维新变法迎来了中国国
16、人办报的一次高潮,据不完全统计,在18951898年间,全国新出版的中国报刊约120种,其中80%左右为中国人自办。同时资产阶级改良派的领袖人物开始了办报活动。在北京创办的中外纪闻 、在上海创办的强学报 时务报 、湖南维新派创办的湘学新报 湘学报等,宣传变法图存。这些活动推动了维新运动的发展,促进了变法的实现。 姚福中中国编辑史 (1)根据材料一指出,19世纪70年代中国办报者的主体是哪些人?报刊的基本内容有哪些?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当时出现国人自办报刊的原因。 (2)材料二所述报刊的核心内容是什么?这些报刊的创办有什么特点? (3)综上材料,国人自办的近代报刊在当时有什么意义?专题四测试卷一
17、 选择题1吕思勉在中国通史 “衣食”篇中提出, “以中西的服饰相较,大体上,自以中国的服饰为较适宜。现在的崇尚西装,不过一时的风气罢了。 ”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 ( )A.西装必将风行全国 B.传统服饰有强大生命力 C.中西服饰各有特点 D.列强侵略引起服饰变化2据记载:清朝末年的贵州新军服装开始有了突破,新军的着装学习外国,戴大圆帽、穿军装、扎绑腿、戴肩章、穿皮鞋,一改旧时八旗、绿营的装束。这反映的实质是 ( )A.经济近代化推动了近代服饰的变革 B.社会巨变促进军队形式上的近代化C.近代西方资产阶级学说在内地传播 D.清政府改革军事,国防力量有所增强3近代外来服饰的传入促成了中国服饰的改良
18、。在吸收欧美服饰优点的基础上形成的民族服饰有( )A、中山装和旗袍 、列宁装和连衣裙 、长袍和马褂 、中山装和连衣裙4近代中国物质生活与社会习俗变迁的主要因素是 ( )A西方文化的冲击和渗透 B中国民众主动学习西方 C政府的提倡 D资产阶级革命派的宣传5中国近代“一向被社会歧视受性别不平等压制的妇女,开始走向社会,从事各种社会工作,并为男女平等而斗争。 ”这种变化折射的历史发展趋势是 ( )A.封建经济渐趋衰落 B.西学进一步传人中国C.人性日益解放,社会日趋开放 D.科学技术进一步发展61902 年 6 月大公报刊登了如下一则征婚广告:“今有南清志士某君北来游学,此君尚未娶妇,意欲访求天下有
19、志女子聘定为室,其主义如下:一要天足;二要通晓中西学术门径;三聘娶仪节悉照文明通例,尽除中国旧有之陋俗。 ”这则征婚广告反映了当时中国人婚恋观的变化。下列对引起这一变化的原因分析,正确的有 ( )中国近代工业文明的发展 近代西方思想的传播、人们思想观念的改变中国封建剥削制度的彻底结束中华民国政府政策的引导A B C D7泰山东岳庙供奉的娘娘,泥塑金身,三寸金莲。民国成立以后,朝拜者多用自制的大脚锦鞋为娘娘祝寿。这主要表明 ( )A尊孔复古思想开始盛行 B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C妇女社会地位显著提高 D废止妇女缠足得到认可8陈旭麓这样评价南京临时政府的一项政令:“它反映了礼节上的尊卑等级观念已逐渐
20、被平等观念所取代,成为一种不言而喻的意识。 ”这项政令是 ( )A剪发辩 B禁缠足 C易服饰 D废跪拜9 “新礼服兴,翎顶补服灭,剪发兴,辫子灭, 天足兴,纤足灭,阳历兴,阴历灭,鞠躬礼兴,跪拜礼灭。这首民谣反映了一重大事件引起的社会风貌的变化。这事件是 ( ) A、戊戌变法 B、洋务运 C、辛亥革命 D、护法运动10鲁迅先生说:“中国社会上的状态,简直是将几十世纪缩在一时:自油松片以至电灯,自独轮车以至飞机,自镖枪以至机关炮都摩肩挨背的存在。 ”鲁迅先生的话未能反映的是 ( )A中国近代社会生活受到西方舶来工业文明的影响 B中国近代文化的多层性C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的渐进性 D近代中国社会生活
21、的多样性11中国近代有人曾赞叹一种西方发明:“无智愚长幼之别,无学习译录之难,人手而能用,着而能得声。坐一室可对百朋,隔颜色而可亲声咳。此亘古未有之便宜,故创行未三十年,遍于各国。其始之达数十里,现已可通数千里。 ”这项发明是 ( )A电话 B有线电报 C无线电报 D广播电台121918 年,一名外国商人在中国做生意,他往来于中国各地,可以乘坐的交通工具包括 ( ) 轮船 火车 飞机 有轨电车A B C D13甲午战争期间,如果你有十万火急的军情要向朝廷报告,你当时会采用哪种方式 ( )A通过驿站传递 B通过轮船传递 C通过有线电报传递 D通过无线电报传递14中国的电报电话事业始于 ( )A明
22、朝 B晚清 C民国时期 D中华人民共和国时期15近代交通工具的更新产生的影响有 ( )促进了经济的发展 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人们的思想观念 大大增强了同世界的联系 促进了人们生活的多姿多彩 A B C D16下列组合正确的是 ( )A上海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B广州中国第一个电报机房 C上海中国第一条有线电报线 D 无线电报20 世纪初在民间普遍使17近代中国曾出现许多期刊,其中部分存在时间较短,影响也不大,但期刊的名字却反映出时代气息,例如:曙光、新社会、新中国、进步青年、新生、新气象、救国等,这些期刊表达了一种精神。这种精神的主旋律是 ( )A爱国主义 B民主科学 C追求真理 D平等进步18下列
23、四部电影,按电影艺术的发展阶段来划分,不同于其他各项的是 ( ) A 歌女红牡丹 B 渔光曲 C 风云儿女 D 定军山 19下面是“18951898 年创办的中文报刊统计表” 。对表中信息叙述正确的是 ( ) 中国人自办报刊 年份 当年创刊总数 总数 所占百分比 1895 7 3 42.9% 1898 47 39 83.0% 中国人自办的报刊日益成为报刊业的主体 维新变法推动了报刊业的发展 言论自由的局面已经出现 报刊成为新思想传播的载体A B C D20晚清时期在交易中,一些店铺所有权、经营权的转让,票股、信票、栈单的遗失等,其主人往往在报上登报声明,公告示人。仅 1909 年大公报上关于股
24、票、信票、栈单遗失,登报“声明作废”的告示就有 12 条之多。这主要说明当时 ( )A报纸的功能有所拓展 B民众普遍拥有法律意识C商业的环境日益宽松 D国家金融体系已趋完善21 渔光曲是第一部在国际电影节上获奖的中国故事影片,其外景是在浙江象山县石浦渔村进行拍摄完成。下列关于中国近现代电影的说法正确的是 ( )A18 世纪末电影在中国上海首次出现 B 渔光曲是近代中国第一部有声影片C新中国初期电影的特点是题材丰富多彩 D近代中国首部国产电影取材于传统戏曲22克林顿丑闻事件、西方其他国家高级官员的丑闻屡屡被曝光。这突出反映了 ( ) A西方国家的民主政治进程出现了曲折 B报刊、网络和电视等媒介监
25、督作用增强C政府完全处于公民的监督之下 D第三次科技革命的消极影响日益突出23报纸杂志、电影电视、互联网等传媒手段反映了近现代社会信息传播媒介的演变。以下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报刊是印刷媒介,是最早的大众传播媒介 B影视是音像媒介,在工业社会中扮演着极为重要的角色C互联网是电子媒介,是信息社会的一个标志性信息传播手段 D这三类媒介从技术层面上说是一个逐渐替代的过程二非选择题24.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材料一 今则万国交通,一切趋于尚同,而吾以一国衣服独异,则情意不亲,邦交不结矣。且今物质修明,尤尚机器,辫发长重,行动摇舞,误缠机器,可以立死辫发与机器不相容也。且兵争之世,执戈跨马,辫尤不便
26、,其势不能不去之。且垂辫既易污衣,而苗发尤增多垢,衣污则观瞻不美若在外国,为外人指笑,儿童牵弄,既缘国弱,尤迎戏侮,斥为豚尾,去之无损,留之反劳。康有为政论集(上册),中华书局 1981 年版(1)根据材料一,概括康有为的基本主张,并说明其主张的理由。 材料二材料三 从 19 世纪后期到 20 世纪初期现代化历史来看,实际历史上呈现出的,是不同时期的中国人通过自觉或不自觉的试错的方式,来试图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中国百年现代化的六次政治选择(2)根据材料二,指出近代中国社会的变化趋势,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当时中国是如何“接近这一历史性目标”的。材料四 当时一般人认为,西方的社会生活代表着社会进步
27、的方向;相比之下,中国传统的社会生活则充满着陈旧愚俗,不符合时代潮流,非改革不可。以致在民国初形成了这样一种社会心理:认为谁接受西方的社会生活习俗,谁就是文明、开化,属于新派人物,否则,谁就是保守、顽固之徒。王文泉等主编的中国近代史(3)根据材料四,归纳近代中国社会生活领域的新变化。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25阅读下列材料:材料一 “掀铁道,拔电杆,紧急毁坏大轮船。 ”义和团民众揭帖材料二 1878 年,英国一公司获得唐山煤矿开采权,报请修筑唐山至北塘之间的运煤铁路,遭到清政府多数官员的激烈反对。两年后,唐山至胥各庄的铁路以不用机车牵引为条件获准兴建。由于不允许用机车牵引,只好让骡马充当火车头,这就出现了“马拉火车”的天下奇闻。材料三 1898 年,袁世凯为慈禧贺寿进贡一辆奔驰牌轿车。不料,慈禧仅试坐一下便将其“打入冷宫”弃置不用了。原来,汽车解决不了“尊卑”问题,司机不但坐在慈禧的前面,而且还和她“平起平坐” ,有伤“体制” ,最终被闲置起来。请回答:(1)你如何理解材料一所反映的现象?(2)根据材料二、三,谈谈你对清政府面对新式交通工具所表现出来的态度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