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63168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10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4页
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中华文化论坛 2006?3贞观婚姻政策述评以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例李钊摘要贞观婚姻政策是贞观君臣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典型的反映了贞观君臣治国思想的旨趣与特征,体现了贞观君臣申时度势,因时,因地制宜地实施政策的政治睿智.本文选取了贞观元年和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所颁布的两次-tCr诏令为例,通过分析它们实施的社会背景以及社会效果,对贞观君臣是如何卓有成效地解决婚姻政策在思想上与最终目的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进行探索,以期获得较为理性的认识.关键词 贞观 ;-tCr 姻政策;治国思想中图分类号K242.1文献标识码 A文章编号1008 01

2、39(2006)03 一 OO4O 一05一,贞观婚姻政策研究现状述评作为中国历史上社会经济与文化发展鼎盛时期的唐朝尤以唐太宗在位时期最为光彩,唐中叶以后,历代治世者称这阶段为“贞观之治“, 进而奉为治世的典范 ,并在中国传统史学中占有重要地位,无论历史学家,社会学家,经济学家,还是法律学家,都从不同角度对其进行研究与探索,以期获得它在当时社会存在的合理性,进步性与和谐性的解释与答案.“由于中国传统历史发展的连续性,由于史官与史学在中国早期思想史上的特殊地位,使得对王朝更迭和治道兴衰的历史现象的探讨,构成了对治国理论进行探讨的核心内容“.基于此,本文试图从婚姻政策方面对这一问题进行探索.贞观婚

3、姻政策是指贞观政府在某个特定的时期针对婚姻方面存在的问题,除了唐律中的婚姻法规之外,因时,因地制宜所颁布的有关婚姻方面的诏赦与政令,与法律具有同等的效力.作为贞观期间社会历史系统中的重要一环,它与贞观君臣构建的其他相关的政治,经济,军事以及文化方面的典章制度共同打造了“贞观之治 “,这枚反映贞观期间社会发展的多棱镜 ,从不同角度折射出了当时政治,经济,伦理观念,礼仪法规等诸方面的演变轨迹,其变化的主流态势在一定程度上表现出了与当时社会演进的协同性.迄今关于唐代婚姻方面的研究论着颇为丰硕,如唐代妇女地位研究(段塔丽着,人民出版社 2000 年版),唐朝妇女观之嬗变与社会政治(孙顺华着,载文史哲2

4、OOO 年第 2 期),贞观时期的礼制改革(雷庆,郑显文着,载松辽学刊1993 年第 2 期),魏晋隋唐婚姻形态研究(李金河着,齐鲁书社 2005 年版),唐代婚丧(牛志平着,西北大学出版社1996 年版)等等,但对其研究往往都是作为社会生活,政治制度和思想文化等某个方面研究的附庸,而很少有笔墨着眼于唐代婚姻本身,尤其是对贞观婚姻政策进行专门研究的文章就更少.由于贞观婚姻政策所涵盖的内容极为丰富,需要探究的范围也极为广阔,本文仅选取了贞观元年和贞观十六年唐太宗所颁布的两次婚姻诏令为例,通过对其实施的内容,社会背景(原因),社会效果进行分析,以期对贞观君臣如何卓有成效的解决婚姻政策在思想上和最终

5、目的之间的联系这一问题获得较为理性的认识.【1 乍者简介李钊,四川师范大学历史旅游学院硕士研究生,四川成都 610068.以贞观元年 s 贞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倒二,贞观婚姻政策的实施及其社会背景(原因)述评(一)贞观婚姻政策的内容与实施贞观元年(624 年) 二月四日,唐太宗颁布了着名的有关婚姻的诏令劝勉婚嫁诏:其庶人男女无室者,并仰州县官人,以礼聘娶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丧妻迭制之后,孀居服纪以除,并须审以婚媾,令其好合一其鳏夫年六十,女年五十以上,及妇虽尚少,而有男女,及守志贞洁,并任其情,无老抑以嫁娶.刺史县令以下人,若能婚姻及时,鳏寡数量少,量准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劝导乖方,失

6、于配偶,准户减少附殿.这一诏令在唐代婚姻政策的发展上具有重要地位,可以说是整个唐代婚姻政策的总纲,其指导思想贯穿贞观之后的婚姻政策和婚姻律令 H.此后,贞观君臣采取了几项相关措施在实践中推行:第一,加强人口的普查.唐承隋末大乱,不仅人口伤亡多,隐漏逃亡的户口也为数不少,这显然不利于婚姻政策的推行.尽管早在高祖武德四年(624 年)“已卯,诏括天下户“就进行过人口普查,也就是团貌,但毕竟不够细致与规范.唐太宗即位之后,责成户部“三年一造户籍,县以籍成于州,州成于省,户部总而领焉“】,lit#1-还在户部专门设立户口使,负责全国的团貌工作.另据唐律规定“诸脱户者,家长徒三年 “;“诸里正不觉脱漏增

7、减者,一口笞四十,三口加一等,过杖一百,十口加一等,罪止三年.若知情者,各同家长法“】.这样就形成了严密的户口体系,为婚姻政策的顺利实施提供了前提条件.第二,贞观政府一方面倡导婚姻及时,扩大婚姻范围,诏令规定: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必须进行婚配;为保证育龄男女能婚姻及时,责成乡里亲戚或富有之家 ,对贫乏不能娶者,采取资送的办法,以帮助他们完成婚姻大事;另外具有生育能力的六十以下的鳏夫 ,五十以下的寡妇也要婚配.另一方面又颁布相关政策,如“诸同姓为婚者,各徒三年,缌麻以上,以奸论“,用法律的形式予以保证,使这一基本婚姻政策在唐律疏议这样的国家基本律典中得到确认与保护.第三,以婚姻的是否及时,鳏

8、寡数量的多少,户口是增是减作为考核官吏(尤其是基层官吏)的依据,这就使婚姻政策化抽象为具体,化复杂为平淡,更加切合人事,更加具体实用,从而水银泻地般地渗透并普及于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贞观十六年(640 年) 唐太宗再次颁布有关婚姻诏 4-,日:氏族之盛,实系于冠冕,婚姻之道,莫先于仁义.自有魏失御,齐氏之亡,市朝既迁,风俗陵替,燕赵右姓,多失衣冠之绪,齐韩旧族,或乖礼仪之风.名虽着于州闾,身未免与贫贱.自号膏梁之胄,不敦匹-gr.-.4u.问名惟在于窃资,结缡必归于富室 .乃有新官之辈,丰财之家,慕其祖宗,竟结婚媾.多纳货贿,有如贩鬻积习成俗,迄今未已.既紊人伦,实亏名教自今已后,明加告示,使

9、识嫁娶之序,务合典礼,知朕意焉.其自今年六月禁卖-Jtr.这次婚姻诏令是在社会经济经过多年休养生息,得到初步恢复的情况下颁布的,社会环境对其赋予了更深刻的内涵,制约并规范着贞观君臣治国思想的发展进程与价值取向.为了推行此项婚姻政策,唐太宗主要采取了两项措施:一是王妃,主婿皆取当世勋贵名臣家 ,不尚旧族; 二是重修氏族志,整肃人伦,维护名教,使社会婚嫁“务合礼典“.(二)贞观婚姻政策实施的社会背景贞观元年与贞观十六年婚姻诏令的时间相隔 15 年,典型的反映了贞观君臣治国,安国思想的旨趣与特征,显示了贞观君臣具有审时度势的政治睿智.究其实施的原因,有深刻的社会背景.1.贞观元年婚姻政策实施的社会背

10、景贞观初年内“t:g#l- 患的客观现实交织在一起导致了贞观元年婚姻政策的实施.首先,唐政府从建立到贞观初年还未形成系统-fls,指导实践的方针,政策也基本处于借鉴,摸索阶段.唐高祖李渊在位的武德年间,主要任务是进行统一战争,如何治理国家的问题还没有全面提出“, 而唐太宗李世民,由于常年征战 ,而且没有法定的皇位继承权,既没有条件也不可能过多的去考虑治国治民之事,玄武门之变后,登上皇位的李世民对于如何治理国家,应当说思想上还是缺乏准备的,这种局面就迫使贞观君臣对治国安民的理论与方略进行探讨.其次,人口的锐减,劳动力的匮乏不仅给贞观初年的经济恢复与发展造成了极大的困难,而且也使唐政府的财政收入岌

11、岌可危.经过隋末战乱以及唐初平定战争的洗礼,同时又由于武德期间的皇储4l中华文亿论坛 200d?3之争,致使以李渊为首的统治集团未能集中精力投入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而且人口骤减,社会动荡,-tg 使社会生产缺乏必要的劳动力,在这种客观条件下 ,全国经济一片萧条,“ 自伊洛之东,暨乎海岱,萑莽巨泽,茫茫千里,人烟断绝,鸡犬不闻,道路萧条,进退艰阻“.面对这种荒凉,萧条的局势,唐太宗执政后,采取了教化于民,使之休养生息的政策,他认为“国家未安,百姓未富,且当静以抚之“【l.显然,发展经济迫在眉睫,尽快使“ 国家安“,“百姓富“,然而却捉襟见肘,作为经济发展的动脉农业却面临劳动力匮乏的尴尬境地.同时.

12、作为一个以农业立国的王朝.唐政府国家财政的收入只能来自农业领域.土地税,丁口税以及徭役税构成了唐政府财政收入的支柱.与此同时,贞观政府继续推行均田制,希望借此抑制土地兼并,使大部分农民有地可耕,能安家立业,在此基础上,与之相配合的比较严密而且规范的租庸调制赋税制也基本形成,而这一切具体的操作与实施又必须以稳定的,一定数量的人口为前提.但是现实却是“贞观初 ,户不及三百万 “【l,在这种情况下,劳动力就显得弥足珍贵.为此,唐太宗为解决燃眉之急采取了多种扩大人口数量的措施.第一,赎回外来人口.如武德九年(626年)九月 ,“突厥颉利献马三千匹,羊万口;上不受,但诏归所掠中国户口 “.第二,颁布相关

13、政策,吸纳外来户,“ 诸没落外藩得还,及化外人归朝者 ,所在州镇,给之食,具状送省奏闻.化外人于宽乡附贯安置,没落人归贯,无旧贯,任于亲近附贯“.这些措施收到了显着的效果,至贞观三年(629 年 ),“户部奏言:中国人自塞外归及突厥前后内附,开四夷为州县者,男女一百二十余万口“ 【l. 第三,采取物质鼓励男口生育.贞观三年颁布诏书规定:“妇人正月以来生男者,粟一石.“【 l.至贞观五年时,5 年间共赎回,吸纳外流人口近 200 万人,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口匮乏的问题,但是人口的回流毕竟有限,要从根本上解决人口数量少的问题还是要靠人口的自然繁殖.再次,北部突厥的频繁入侵以及西北部吐蕃的崛起,都给

14、唐政府边境的安全与国内社会秩序的稳定带来了严重的威胁,而这一切都需要充足的兵源予以保证.这样与人口增殖密切相连的婚姻政策的颁布与实施,也就被贞观君臣提上了日程.2.贞观十六年婚姻政策实施的社会背景如果说贞观元年的婚姻政策出自贞观君臣的治国之道,那么贞观十六年的婚姻政策则是产生于贞观君臣的安国之道.首先,在社会经济得到逐步恢复发展和社会稳定的前提下,如何实现国家的长治久安,成为贞观君臣讨论的话题.贞观十二年(638 年),唐太宗向侍臣提出了“创业与守成孰难“ 的问题,房玄龄的观点是“天地草昧 ,群雄竞起 ,攻破乃降,战胜乃克.由此言之,草创为难“;魏征则认为“ 自古帝王,莫不得之于艰难,失之于安

15、逸,守业难矣“.贞观十五年(640 年),唐太宗再次提出守天下难易的问题.可见随着形势的变化,贞观君臣已着手进行思想,方针,政策与措施方面的调整.这种政治氛围正是贞观十六年婚姻政策产生的前提.其次,旧士族在婚姻方面的门第观念与“礼治天下“ 的矛盾冲突 ,对贞观政府内部的政治资源配置构成威胁,迫使唐太宗通过婚姻的变革,来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消弭内部隐患,防止变生肘腋.对治国理论的探讨,经过多年的实践与总结,贞观君臣采取了“礼治天下“ 的安国之道.众所周知,封建礼仪最突出的特点就是用于治国,苟子日“礼者,政之挽也,为政不以礼,政不行矣“. 治国而无礼,便好象失去了规矩绳木 ,社会秩序焉能维持,天

16、下国家安能不乱?所以“ 人无礼则不生,事无礼则不成,国家无礼则不宁“.但是,及至隋末大乱,唐高祖问鼎长安,“礼典湮没“, 只能沿袭前朝礼制.唐太宗即位以后 ,这位善于学习治国理论和借鉴历史经验的政治家深知礼在治理国家中的重要作用,即礼与法同样是维护封建统治秩序,保持社会安定所不可缺少的.他审时度势,决定对礼制进行变革,使之适应社会的发展.他认为“天下无事,方欲建:LCF乐,偃武修文“. 贞观二年太宗对侍臣说“ 乱离之后,风俗难移,比观百姓渐知廉耻 ,官民奉法,盗贼日稀,故知人无常俗,但政有乱耳.是以为国之道,必须抚之以仁义,示之以威信,因人之心,去其苛刻,不作异端,自然安静“.这里唐太宗所说的

17、仁义之道 ,也就是实行礼治.他认识到,在社会逐渐趋于稳定,农业生产逐步得到恢复的情况下,加强国家管理的最好方式就是实行礼治,但是,礼制的建设跟不上经济的发展,表现在婚姻方面尤为突出.贞观时期的士族是从北魏孝文帝改姓后经过一个蜕变期逐渐形成,而又经西魏,北周,隋朝过渡42以贞观元年与交观十六年的婚姻诏令为倒到唐代重新组合的政治集团,此时虽已处于没落,衰亡阶段,然而社会意识的顽固性,使士族观念不会与这个阶层同步消灭,必然在人们的思想意识和生活习俗中,特别是婚姻关系中相当长期地残存着.他们以礼法自守亦以礼法为贵,瞧不起有胡人血统的李唐皇室,不愿与之结亲,他们为了维护昔日的尊严,必须在婚姻方面高人一等

18、,故每嫁女他族“必广索聘财,以多为贵,论数定约,同与市贾“【 筠】.而且,朝中大臣也 “慕其祖宗,竞结婚姻 “.他们不以当朝官爵为贵,自贬家门,多输钱币.以结托士族为时尚,就连太宗朝中最亲近的重臣亦不例外,魏征,房玄龄,李劫家主动找七姓十家婚媾.为此,唐太宗一方面认为“氏族之美,实系于冠冕“, 对其依靠“广索聘财“ 来维护门第的行为更是极为不满,认为这种做法“甚损风俗,有紊礼经“;另一方面,朝中信臣的行为使他警醒的认识到此种婚姻陋习给皇家的崇高地位和皇权的稳固都构成了威胁,“ 轻重失宜“,“理须改革“,借此来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复杂的关系.这直接导致了贞观十六年婚姻政策的出台.三,贞观婚姻政策实施

19、的社会效果述评无论是对客观局势的把握还是积极的发挥主观能动性,都反映了贞观君臣对自己所处时代的历史定位,也就是在历史观念构成的关于治国理论的坐标上,确立了自己时代的位置,使他们能够根据社会的发展,在客观形势与主观能动性上找到了一个适合社会发展的契和点,即推行新的婚姻政策并因时因地制宜地对其进行调整与变革.一方面,通过鼓励,尽最大可能地扩大婚嫁,解决经济发展的当务之急,扩大劳动力基础,与民休养生息发展农业生产,增加财政收入,从经济上加强与稳固国家统治基础,扩充兵源,巩固国防;另一方面,在意识形态内 ,又通过对婚姻政策的调整,变革婚礼风俗,压抑与降低旧士族门望,剥夺其把婚姻关系变成商品的资本“,从

20、而希望达到调整统治集团内部关系和加强思想统治的目的.当然不可否认的是,贞观君臣对婚姻政策的推行和调整及变革是出于维护封建统治的需要,但由于其目的性和针对性相对而言较为明确,因而产生了相应的社会效果.首先,由于贞观元年的婚姻政策的颁布体现了唐太宗的民本与农本思想,所以贞观君臣极其重视其实施的社会效果,这无疑对于尽快促进经济的恢复与发展起了积极作用.作为一个在战争中逐渐成长起来的成熟的政治家,唐太宗不仅十分注重对政治理论和文化知识的学习,而且难能可贵的是他特别注意对历史经验的总结,并努力使之与自身的政治实践相结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对于民力的认识使他确立了民本思想,国家要富强,必须圊本安民;同时他也认识到农业是国家赖以生存的根本,“国以民为本,人以食为天.若禾粟不登,则兆非国家所有“. 正是在这种民本,农本思想的指导下 ,唐太宗倍加珍惜民力,重视农业,所以颁布婚姻政策,鼓励人口的增殖,扩大劳动力基础,这些思想和措施使农业生产迅速在发展中积累,在积累的基础上又得到了巨大的发展.“贞观初,户不及三百万,绢一匹易米一斗“, 但是至贞观四年“ 斗米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