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手三针的适应症:间谷穴:这是笔者在临床工作中发现的一个新穴,位于手阳明大肠经之三间与合谷两穴连线之中点。它的适应症是,凡三间、合谷两穴的适应症均是其适应症。尤其对颈肩肘臂指部的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突出。现将针灸聚英关于三间、合谷两穴的主治范围摘引如下:三间:主治喉痹,咽中如梗,下齿龋痛,嗜卧,胸腹满,肠鸣洞泄,寒热症,唇口干,气喘,目眦急痛,吐舌,戾颈,喜惊,多唾,急食不通,伤寒气热,身寒结水等 17 种病症。合谷:主治伤寒大渴,脉浮在表,发热恶寒,头痛脊强无汗,寒热症,鼻衄不止,热病汗不出,目视不明,生血翳,头痛,下齿龋,耳聋,喉痹,面肿,唇吻不收,喑不能言,口噤不开,偏风,风疹痂疥,偏正
2、头痛,腰脊内引痛,小片单乳蛾等 22 种病症。间谷穴之所以能治上述两穴之病症,是因为其穴在两穴连线之中点,其敏感度较另外两穴高得多。用指甲或其他小棒如火柴杆、圆珠笔头去按压该点,即会感酸胀,用同样的方法去按压合谷其酸胀度就会感到差一些,三间就更差了。敏感度高的穴,得气快,疗效速,似乎无需争议的。中渚:位于手少阳三焦经的循行线上,在手背第四、五掌指关节间后方凹陷处。其主治, 针灸聚英谓:“热病汗不出、目眩头痛,耳聋,目生翳膜,久疟,咽肿,肘臂痛,五指不得伸屈”等, 医宗金鉴谓:“四肢麻木,战振,蜷挛无力,肘臂连肩红肿疼痛,手背痈毒。 ”后溪:位于手太阳小肠经的循行线上,第五掌骨小头后方尺侧,手小
3、指外侧本节后陷中。其主治, 针灸聚英谓:“疟寒热,目赤生翳,鼻衄,耳聋,胸满,头项 强不得回顾,癫疾,臂肘拘急,痴疥。 ”医宗金鉴谓:“手足拘挛,手足颤摇不能握,中风卒然昏仆,不能言语,癫痫不省人事,瘈疭抽掣,头痛及暴发火眼, 热泪常流,行痹,腿膝腰背历节周身疼痛,项强,伤寒感冒,汗不出,不能解,牙齿腮龈及咽喉肿疼,手足麻痹,破伤受风,寝汗。 ”以上三个穴位均在手掌背侧部,且系手三阳经的循行线上,分取之可治各自的主症,合而用之更有协同作用。或三穴同用,或两穴同用,或与足三针之一两穴同用, 对于颈、肩、臂、肘、手指,及背、脊、腰、胯、腿、足、趾等部位疼痛麻木疗效甚为理想。笔者在治疗上列部位的痛症
4、肿胀,或头痛、牙痛、偏头痛、胁肋痛(肋 间神经痛、胆囊或肝部疼痛) 。常用手三针、足三针,往往有拔针而愈的效果。这三个穴位的取穴方法均以握拳少虚为度。二、足三针适应症:足临泣:位于足少阳胆经的循行线上,在第四、五跖骨结合部前方凹陷处。其主治, 针灸资生经谓:“主胸中满,缺盆中及腋下马刀疡瘘,善啮颊,天牖中肿, 淫泺, (骨行)酸,目眩,枕骨合颅痛,洒淅振寒,心痛,周痹痛无常处,厥逆气喘,不能行,痎疟日发,妇人月事不利,季肋支满,乳痈。 ”医宗金鉴临泣穴,主治歌:“中风手足举动难,麻痛发热筋拘挛,头风肿痛连腮项,眼赤而痛合头眩,齿痛耳聋咽肿症,游风瘙痒筋牵缠,腿痛胁胀肋肢痛,针入临泣病可痊。手足
5、三针 张显臣 杂病辨治手足三针 编辑 整理 海 天 第 2 页 共 7 页”内庭:位于足阳明胃经的循行线上,第二、第三蹠趾关节前当足次趾外间凹陷中。其主治, 针灸聚英谓:“四肢厥逆,腹胀满,数欠,恶闻人声,振寒,咽中引 痛,口喎,齿龋,疟不思食,脑皮肤痛,鼻衄不止,伤寒手足逆冷,汗不出,赤白痢。 ”其中并没有关于治疗颈肩腰腿痛等内容。但笔者在临症中单刺内庭治疗大、 小腿的疼痛麻痹(特别是前侧) ,足面的肿痛、足趾痛麻等症效果特别突出。太冲:位于足厥阴肝经的循行线上,在第一、第二蹠骨的骨间隙中,当大趾本节后 1 寸 5 分凹陷中,以指轻按有动脉应指。其主治, 针灸聚英谓:“主心痛脉 弦,走黄,瘟
6、疫,肩肿吻伤,虚劳浮肿,腰引少腹痛,两丸骞缩,溏泄,遗尿,阴痛,面目苍色,胸胁支满,足寒肝心痛,苍然如死状,终日不得息,大便难,便 血,小便淋,小肠疝气痛,溃疝,小便不利,呕血呕逆,发寒,嗌干善渴,肘肿,内踝前痛,淫泺, (月行)酸,腋下马刀,疡漏唇肿,女子漏下不止,小儿卒疝” 等多种病症,大致有 7 种与本文有关。太冲对大小腿内侧的疼痛麻痹、足肿筋挛,腰卒然疼痛等痛症单刺之亦有良好的效果。纵观以上手三针、足三针的 6 个穴位,除内庭一穴没有关于颈肩腰腿病的直接记述以外,其他 5 个穴位均有着较为突出的记述。据笔者体验,内庭的主治病证,不仅仅是上述那么多,其对大、小腿前侧,足面、足趾、足心、内
7、外踝等部位的疼痛肿胀,拘急麻痹疗效比较突出,比古医籍列述的 主治病证效果更为理想。笔者在临床中发现内庭的主治病证,在针灸学教材中未见记述;而简明中医辞典 (1988 年 3 月,人民卫生版)足阳明胃经条目下有 “颈肿经脉所过处痛”的记述,虽未能明言病症,但也有所提及,笔者将关于内庭穴的肤浅体会写出来,供同道验证,这对于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 痛等疑难痛症,当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三、手三针、足三针的适应症颈肩腰腿痛的发病原因比较复杂,有的也查不出发病原因,甚至用 CT、核磁共振等先进的检查手段也查不出病因。找不出原因不等于没有病。笔者认为,只要是人 休自身感到疼痛或不适,即是身体发生了疾病。中
8、医是辨证施治,找不出原因不等于不能治。就笔者的体会,手三针、足三针对 90以上的颈肩腰腿痛有突出的疗 效,对三叉神经痛、肋间神经痛、头痛、牙痛的疗效尤为突出。不过有一小部分的颈肩腰腿痛用手三针、足三针治疗效果却并不确切,这里所说的疗效确切是指治愈 或基本上治愈,效果不确切,不等于没有疗效。比如服止痛药,痛了就吃,药力散去又痛,能说止痛药无效?可以说止痛药有效,只能止止痛,而消除不了病因。手 三针、足三针对颈肩腰腿痛止痛效果是理想的,应当说这也是疗效。四、手三针、足三针治疗颈肩腰痛的作用机理手三针、足三针的作用是通过经络传感的了解其作用机理首先应了解手足三针的 6 个穴位所在经脉之循行路线。手、
9、足三针的 6 个穴,手三针位于手的三条阳经线 上,足三针只有太冲位于足厥阴经线上,其他两个穴位均位于足之阳经线上。手三阳经的走向是从手指手背前臂大臂肩颈头面,与足之三阳经相接续。 足之三阳从头到足,阳明手足三针 张显臣 杂病辨治手足三针 编辑 整理 海 天 第 3 页 共 7 页行于前,少阳行于侧,太阳行于后。足三阴从足到腹,手三阴从胸到手,这样循环无端,息息相通,联络脏腑肢节,沟通上下内外,调节身 体各部组织器官的通路,使人体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五、手三针、足三针具有以下特点1、取穴少。手三针、足三针取穴数最多也只是手足各三针。但是在一般情况下只取 13 个穴即可,手三针足三针同用者极少极少
10、。2、进针快。进针的速度快如闪电,一般不超过 l 秒。3、手法快。针如闪电一样进入穴内,手法要如疾风飞箭一徉。从进针到手法完成约几秒种。4、得气快。手法快的特殊效应就是得气快,手法到时立即得气,酸麻重胀应针而至。5、收效快。入针即效,快者几秒钟慢者 10 余秒钟,就会感到疼痛有所减轻。6、针刺时间短。针刺时间的长短,是与疗效的有与无、好与差有关。收效显著,即可出针,针感差没效果时间就可稍长一点。笔者在运用手三针、足三针时从入针到出针多在 1 分钟左右,23 分钟者较少。六、手三针、足三针的具体手法手法问题,包括针前准备、刺入、行针得气、出针等几个具体的程序。1、针前准备,针手三针时,要向患者讲
11、明,解除其紧张心情,对从未刺灸过的人,更要说明,不痛,几秒钟便可基本解决问题。患者握成虎拳,稍松弛一点;拳头 过紧,进针不畅利,不仅会加重疼痛,疗效也不好;太松了针感差,收效相对亦差。待患者握成拳头后,术者用筷子粗细的小棍,从虎口的一侧轻轻穿过尺侧即为合 适的握拳。2、穴位常规消毒后,医生的右拇、食指摄紧针体的锋端,使针尖露 11.5 厘米,先以左手拇指端稍用力向穴位点按即提起,右手之针迅疾刺入,后溪、间谷均垂直刺入,中渚倾斜 30 度刺入,足三针均倾斜 30 度刺入。3、行针得气。针体刺入到一定的深度后,医生右手拇、食、中三指摄住针柄迅疾提针到皮下,又快如飞箭一样完成另两穴的行针路线,针感即
12、至。4、行针得气后,医生松开持摄针柄的右手指,令患者活动,如颈痛,做摇头、勾头、后仰;肩臂肘痛,做手臂的各种活动,腰痛,做弯腰、侧弯等动作;腿痛做腿 的各种活动,等等。一般是行针得气后疼痛即减轻甚或消失。待活动到痛的姿势时,令患者停止活动,并保持痛的姿势,医生把针或提或左右轻旋,问是否减轻或消 失,当一个痛的姿势消失,还令其活动寻找疼痛的姿势。从行针得气到患者活动找疼痛的姿势,到收效出针一般是12 分钟。如一针即生效止痛,一针即可;如一 针疗效不显著,可再取一穴。手足三针 张显臣 杂病辨治手足三针 编辑 整理 海 天 第 4 页 共 7 页5、取穴原则手三针、足三针有其一定的取穴原则,一是以经
13、络的循行线路进行取穴,即循经取穴,二是经验取穴。一般的讲,巅顶痛、颈椎病、手颤抖、大小臂拘急、脊背痛、腰脊痛、尾骨痛、急性腰痛、扭伤、三叉神经痛、牙痛等手太阳经和督脉经的病痛,取后溪(后溪通于 督脉) 。肩前痛、肘痛,大、小臂桡侧痛麻,拇食指痛麻、牙痛等,取间谷。大小臂麻木疼痛、手指振颤、握物无力、肘痛等,取中渚。如肩周炎及肩前后的病痛, 可三针同取,亦可以间谷为主配中渚,或配后溪,总之应以疗效既好取穴又少为宜。手三针、足三针是以手三针为主,足三针为辅。本文所涉及的病症,往往取手三针即可治愈,但在不少情况下,特别是腰腿痛足(月付)足趾麻痹肿痛等,足三针是必用之穴。足三针以足临泣为主穴。后面所治
14、病例,对取穴甚有帮助,可供参阅。七、病例 (一)颈椎病取双侧后溪。先针左侧,迅疾进针成“”形,患者立即感到有一股 气流从左臂冲过颈部直到上脊背;再针右后溪,颈脖即可左右旋转,前屈、后伸。(二)肩痛肩痛的病因有多种:有因风寒湿阻闭经络者,有因肩部软组织急慢性炎症者,有劳损者,有外伤者,有扭挫者等;凡此种种,手三针均可以治疗,而且收效显著。如仅仅是活动时疼痛,无粘连者或虽有粘连而较轻微者,常常针一两次即愈,即针间谷、中渚二穴,带针令其活动,疼痛明显减轻,隔日 1 次,共针 5 次而愈。(四)肘痛肘关节的疼痛或肿胀,多与劳损、外伤和风寒湿热之邪侵袭有关。西医的网球肘等属于肘关节疼痛的范畴。用手三针治
15、疗效果甚佳。针中渚、间谷、曲池,曲池穴行针成“”形。 针间谷,进针 2 寸得气后提针至皮下,以 15 度角再刺向合 谷外侧,提插旋转 3 次,令其带针活动并做针前不能做的动作,均较顺利完成,起针后令其再拿那只瓶子,可以立即拿起,并举起瓶子上下左右数次。二诊时,自述疼痛减轻大半,唯外上髁处压痛仍较明显,知其外上髁处淤滞 较重, “久痛必淤” ;再针间谷如上法,另以圆利针拨肱骨外上髁,症状均消失。(五)手指麻木,针间谷、中渚,间或加针后溪,针三穴后麻木减,隔 3 日针 1 次。针手三针配外关,隔日 l 次。针外 关时先直刺透内关,然后提针至皮下再以 30 度角先透向间使,而后再刺向腕关节,并令用艾
16、条灸所刺过之穴位,每穴温灸 1520 分钟,每早晚各灸 1 遍。用手三针治疗颈肩腰腿痛,外关是常用的一个配穴。(六)腰疼腿痛针右后溪中渚两足之临泣穴, ,入针后即感原 痛点消失,立即可做弯腰、下蹲、起立和侧身动作,即此一针而愈。手足三针 张显臣 杂病辨治手足三针 编辑 整理 海 天 第 5 页 共 7 页(八)腰椎骨质增生症笔者先在两中渚穴各刺一针,疼痛 顿减,随即又针其双太冲,行针得气后立即出针,让两人强挽两臂令其先翘伸右腿,右腿抬起 45 度并可伸屈,又抬左腿因左腿不太痛,抬伸较好。再行双中渚之针,起针后即可走动自如。但说明一点,即手三针、足三针对于骨质增生所引起的剧痛,其镇痛效果确是立竿
17、见影的。(九)骶骼关节、髋关节疼痛治疗方法。先取一支 26 号 3.5 寸的银 针全部刺入右内庭,透涌泉直达足跟之前缘;另一针刺入左内庭,同右针一样直达足跟之前缘。再先行右侧,速提速进,在足底形成“” ,再行左侧之针如右一 样,然后让患者带针自己抬腿。她像没什么疼痛一样,每条腿均抬到80 度,并反复抬落 3 次。起针后,患者翻身爬下桌来,让其在大家面前来回走动 3 次,大约 20 多米,然后又下蹲站起 3 次。这时不少人鼓掌称奇这例患者后经笔者用 中药内服,外贴“消肿定痛膏”和针灸治疗近 3 个月,基本恢复健康而后结婚。(十)手颤抖忆医宗金鉴针灸心法要诀后溪穴有“手足拘挛战掉眩”句和中渚穴之“
18、战振绻挛力不加”语,即给针后溪一针,嘱每日针 l 次。针后溪 3 次 后,症状开始减轻,又针中渚 3 次,症状大为减轻;以后中渚、后溪交替针刺,半个月后,空手时基本不再抖动。(十一)肋胁痛中渚治胁肋痛,有效者多,而亦有无效或效果不显著者;若无效,出针后再针痛侧之支沟穴,大多数可以应手而愈。在入针后能让患者深深吸气并咳嗽出声音来,这 样效果就更好。因为深吸气可使整个的胸腔腹腔扩张增大而超过常态,随着用力咳嗽整个胸腹腔就会急骤收缩,这种收缩亦超过常态。胸腹腔扩大表明呼进的氧气超 乎平常之量,在达到一定的充足之量时又在瞬间咳呼而出。这样的一瞬之间人体内的气流就会超乎常态的增强、增速,如同蓄水决堤一样
19、,原来之结者开,凝者散, 淤者消,通则不痛也。一次不行,可连连两三次。这个让患者深吸气,用力咳的动作,在治疗其他痛症时也常常配合而增强其疗效,如颈肩腰腿痛、三叉神经痛等。(十二)大腿内侧疼痛拘急似属中医的筋脉挛急之症。针右足太冲,行针得气后即提针皮下,针尖偏向内侧,向第一跖骨后下方再针一针,当即 令患者再做针前活动疼痛的姿势,而不再觉疼痛, 。(十三)足底发热疼胀症证治要诀脚气篇责之肾虚湿著,命门火衰,失于温煦 敷布所致。以前也遇到过足心热痛的病症,且多系女性,针灸涌泉穴疗效较好。故从内庭入针透过涌泉直抵足跟前下缘,提针皮下,再向两侧刺入呈“”形而出 针。(十四)三叉神经痛笔者用针同侧后溪治疗
20、三叉神经痛,不论十年、八年之苦,多能立竿见形,少则一两次,多则八九次即可治愈。若不能立即止痛者可配合同侧翳风穴,多可立即生 效。附翳风穴之针法:第一支三又神经痛,直刺得气后提针至皮下再将针尖向上斜刺;第二支直刺:第三手足三针 张显臣 杂病辨治手足三针 编辑 整理 海 天 第 6 页 共 7 页支,直刺得气后提针皮下,再偏向下斜刺。(十五)顽固性头痛头昏针后溪治头痛头昏或眩晕疗效甚好,先针一侧,右侧痛针右后溪,左侧痛针左后溪,前额、正中、枕后可针双侧。疗效仍不显著者可先针双后溪再针哑门,怕针哑门有危险者针大椎亦可。如此配合,无不立竿见影矣。八、关于手三针、足三针疗效机理的探讨传统的针灸疗法,一般
21、是在辨证的基础上先确定主治穴位,次列配穴,再拟定针刺手法。如治肩周炎,有的针灸医生取肩贞、肩髃、肩井,再配以合谷、外关、手三 里等;有的则取肩贞、臂臑,配以合谷、外关、曲池等;入针以后一般都是让患者静坐着(笔者称之为静针) ,每隔三五分钟行针一次,或再加以温灸,或加以电针 器,过 2030 分钟起针。而用手三针治疗肩痛,如肩前痛只针间谷,肩后痛只针中渚或后溪,整个肩部均痛者,针间谷、中渚,或配后溪,针后一定要让患者活 动,寻找疼痛的角度和姿势,而无需留针,一般不会超过 2 分钟。笔者经过数以万次的观察,发现用静计(即让患者坐着不动针刺)治疗颈肩腰腿痛的疗效,远不如动针(针后让患者带针活动笔者称
22、之为动针)之疗效快速。因为不 通则痛,静针的通力缓慢而且强度太小,针后加活动就是增强和加大其经络之气的通行之力,使疗效快速而稳当。只有针在手指掌部和足趾跖部或耳、鼻、面部、头 部,肢体关节才能够活动。凡是针刺在肌肉松紧度较大的穴位都会影响肢体和关节的活动度,因一动针即弯曲。笔者的观点是否”井蛙之见” ,请同道们去验证。人之一身,有十二正经,奇经八脉,365 穴,在人体形成一个庞大的、复杂的而又有理有序、有条不紊的信息网络,这个网络内连脏腑,外络四肢百骸。人身的一 呼一息,一举一动,都要有经络来去连络支配、控制、调整。针刺就是用针刺入经脉上的穴位内,而穴位是脏腑经络气血输注出入的处所。已知十二经
23、脉的气血的多 寡是不一样的:手、足阳明经为多气多血之经脉;手少阳、足少阳、手少阴、足少阴、手太阳、足太阳此六经为多气少血之经脉;手厥阴、足厥阴、手太阴、足太阴 四经为多血少气之经脉。各条经脉的气血多少虽不相同,但却说明了每条经脉都与气血运行有关。如同长短深浅不同的水沟一样,都有或宽或狭或深或浅的水流。气 为阳有质而无形,血为阴有形而又有质。这两者相互滋生、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辅相成地构成人体的内在物质基础,人体生命的原动力,气为阳,血为阴,气为 血帅,气行则血行,气郁则血凝。气行之速,血相应地行亦速,气行之缓,相应地血行亦缓。由此推想,气与血在人体的经络之中必须达到一定的态势,即阴平阳秘之势
24、,人身才会达到正气充盈,病无以生的佳境。经脉中气的状态,与气速、气量、气质三者 有关。打个不恰当的比喻,如同江水一样,流速、流量、流质构成了江水的水势;针刺穴位就是向被针刺的经络求得这种可以流动并带有一定的力和量的气态,即 “得气”状态,借以达到气行血行,使结者开、淤者消、凝者散而达到通则不痛的目的。针刺某经络上的一个或两个穴位,使该经络激发出足以达到疗效目的之气态,起决定作用者是针刺的力度。针刺力度的强弱与医生的针刺手法是密切相关的。手法问 题是一个技巧问题,十个书法家,用同一支笔,同样的墨汁,同样的宣纸,要他们写同一种字体的同一首诗词,其不同就会显示出来。针刺也是这样,小小一支银针 其治疗
25、效果如何,不能不说手足三针 张显臣 杂病辨治手足三针 编辑 整理 海 天 第 7 页 共 7 页是一个高难度的技巧问题。在多次的骨质增生学习班上,笔者总是不厌其烦地讲解和演示手三针、足三针的针刺方法和手法,绝大多数人 都能较好地运用于临床并取得预期的效果,而有一部分人疗效就较差。由此看来针灸医生的针刺技巧决定着治疗效果的优劣。因此可以说,针刺治疗疾病的关键,就是针刺的质量。笔者体会,用针刺治疗痛症,取穴的多少,与针刺的质量并不成正比例;针刺时间的长短与针刺的质量也不成正比例。在治疗上述痛症时,笔者在很多情况下只取一 个穴位,或两个穴位,三个穴位同取者很少。取一个主要穴位,按照笔者所述的上述针刺
26、方法进行针刺,哪怕是只有几秒钟,只要激发起经络在瞬间的单位时间内所 释放出来的能量达到了治疗能量,即达到了一定的气态,就会收到满意的效果。反之,如果选用三四个穴位,或者更多的穴位,留针 30 分钟,但激发不出经络在相应的单位时间内释放出治疗能量,则疗效是比较差的,甚至毫无疗效。因此,笔者认为,用针刺治疗痛症,取穴越多,留针时间越长,往往疗效越差;特别是让患者固定在一种姿势而不让其活动的长时间的留针,则疗效会更差。因为这种静止给经络的疏通带来了阻力。笔择推想,针刺止痛,是针刺经络上的穴位激发起经气,经气传入大脑,大脑立即进行人体的自我调节、自我整合,这一过程即是大脑的兴奋过程。兴奋属阳、属 动,动则通,通则不痛。兴奋的质量越高,通的速度就越快,越快带来的冲击力越大,借着这一瞬间的冲击之力,使淤消结散疼痛消失,缓解,减轻。既然有兴奋的快速强烈,就有兴奋的缓慢低弱;快速强烈属阳,缓慢低弱属阴。如兴奋不起来,就达不到一定程度的气态,就会被阴所抑制,就冲不开痛结,而止痛的效果就差,或者根本无一点效果。以上论述是笔者的一孔之见,正确与否,有待行家教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