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一个教育实践者的理性思考-访南京市教育局局长徐传德教育,一个现实生活中使用频率极高的词语;教育,一项让人们如此熟悉又如此陌生的社会活动。教育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令人关注,教育的影响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巨大而深远,教育也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遭人热议、让人焦虑。教育究竟为什么,教育究竟怎么了,教育究竟走向何方? 让我们随同一位教育局长的思路一起来思考、探究。采写人:本报特约记者 薛雯(下简称记)采访对象:徐传德,南京市教育局局长(下简称徐)人人关注教育,热心关注更需科学关怀。弄清“教育是什么 ”是讨论 教育问题的起点。记:感谢您百忙之中抽出时间接受采访,现在已经是晚上 8 点多钟了,可能会影响您休息吧。
2、徐:我首先要感谢媒体对教育事业的关心和支持。在晚间看看书报,思考一些问题,和有关同志研究工作,是我多年的习惯。晚上安静,能够保持思维的连续性,相信我们今天可以讨论 得比较深入。记:教育的话题现在很热,我是外行,对教育了解不多。能否请您先谈谈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的目的究竟是什么?徐:你提出的这个问题其实也是不少教育内行长期思考的问题。按照现行教科书的通行说法,教育是一种影响人身心发展的社会活动这一点是没有争议的。但 对教育的目的问题 ,人 们却一直众说纷纭。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两种,一种是个体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影响个人的发展与幸福。例如西方文艺复兴时期的夸美纽斯认为“ 教育在于 发展健全的个
3、人 ”;启蒙时期的卢梭主张让儿童“顺其自然发 展” ;在东方,印度诗人泰戈尔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向人传送生命的气息;在我国,孙中山先生 1924 年提出“全力发展儿童本位之教育 ”。 这些都体现了个体本位的倾向。还有一种是社会本位论,认为教育的目的是培养促进社会发展的人才。例如德国的赫尔巴特从国家主义出发,强调培养社会的有用之才;法国社会学家涂尔干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塑造“社会我” 而不是“个体我”, “无论在哪里,教育首先是在满足一些社会需要” ;在我国,从孔孟的“克己复礼”,到程朱的“ 存天理、灭人欲”,到清末“ 废科举、兴学堂” 时的“忠君、尊孔、尚公、尚武、尚 实” ,都有着鲜明的社会本位
4、倾向。按照我的理解,关于教育的目的问题是否可以这样回答: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是传承社会文明的基本途径,它的目的是促进人和社会的和谐发展。以往的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要么过分强调社会要求而忽视个性发展,要么过分强调个性发展而忽视应承担的社会责任。其实,这两者如同一个硬币的两面。恩格斯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有一个著名论断, “环 境的改变与人的活动的一致,只能被看作是并合理地理解为革命的实践”。健全的社会需要健全的人格,健全的人格有赖于健全的社会,尤其是在生产关系和生产力基本适应的历史阶段,两者是互为前提的。中国教育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革。近十年是南京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记:确实像您指出的那样
5、,我们过去讨论教育问题,常常自觉不自觉地采取单一的观察视角,以至于争 论不休, 谁也说服不了谁 。那么,您 对现实的教育怎么看? 徐:我们今天的教育,追求实现促进人发展和促进社会发展的双重功能。这是教育发展的历史选择。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提出:“ 教育为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与生产劳动和社会 实践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 ,对教育的双重功能给予高度重视。纵观 20 世纪中国教育发展的历程,我认为当前的教育正在经历百年未有之变革。我有一个未必准确的 归纳:中国的现代教育长期处于“ 追随”他人的摇摆状态。五四以后追随欧美,解放后追随苏联直至“文革” 走向虚无,改革开
6、放后先是博采众长、之后才逐步有了构建中国特色教育体系的自觉追求。改革开放以来,党中央、国务院先后召开了三次教育工作会议。 1985 年召开第一次会议,出台了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 主要解决谁来办教育的问题。1994 年召开第二次会议,出台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主要解决教育在国民经济中的发展次序问题,确定教育优先发展的地位。1999 年召开第三次会议,出台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并把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希望, 主要解决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三次会议所产生的质的飞跃是显而易见的。特别是素质教育的提出,意味着中国教育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尽管素质教育
7、的真正落实还需要走很长的路,但是, 谁也不能否认素质教育的发展方向。其实,从世界范围看,重视人的素质培养也是国际教育的共同趋向。 1996 年,国际 21 世纪教育委员会提出专题报告教育财富蕴藏其中明确宣示,让学生学会认知、学会做事、学会共同生活、学会生存和发展,是未来教育的 4 大支柱。四个“学会”的核心就是素 质的全面发展。与此同时,终身教育、个性化教育、教育民主与平等、教育信息化、教育国际化等先进理念也得到广泛推崇和积极有效的实践。可以说,今天中国教育变革的深刻性、广泛性都是前所未有的。这些变革的总体方向就是让教育更好地促进人与社会和谐发展。记:南京教育的发展轨迹怎样呢? 徐:改革开放以
8、来特别是近 10 年以来,是南京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时期。总体看,南京教育运行着从“短缺”的教育充分的教育优质的教育,从面向政治的教育面向经济的教育面向人全面发展的素质教育的轨迹。从教育普及程度看,改革开放初期,全市尚未普及小学教育,现在,全市不仅全面普及九年义务教育,高中阶段教育的普及率也已达到 92,高等教育毛入学率 52%,常住人口高等教育毛入学率约 36%,达到世界中等发达国家的水平。从教育工作的重点看,改革开放初期南京教育着力解决的难题是实现“ 一无两有”,即:校校无危房,班班有教室,人人有课桌椅; 现在,我 们不仅彻底解决了危房问题,校舍的 标准化、教育设施的现代化也都达到相当的水平
9、,工作的重点转到如何进一步扩大优质教育资源,如何全面提高教育 质量、促 进学生全面发 展上。从老百姓的需求看,过去期盼 “有学上” ,现在期盼的却是“上好学”,甚至于 “好中选优”,期盼上名牌中学、名牌大学。正如江苏省副省长王湛所评价的那 样,十六大提出的今后 20 年建立现代国民教育体系和终身教育体系的目标,在南京已经有了一个坚实的基础。记:可是,现在的舆论似乎对教育的批评比较多, 这是否反映老百姓对教育的现状还不够满意? 徐:舆论批评教育是否客观公允,不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话题。老百姓之所以对教育现状不太满意,我 认为主要有 3 种原因:一是教育滞后于社会。社会对教育的要求大大提高,教育虽然
10、发展比较快,但与人民群众快速增长的教育需求相比,还 是存在较大差距。二是社会滞后于教育。适度超前发展的教育,开始突破传统的思维定势。教育改革探索充满活力也伴生大量新的问题。社会对先进的教育理念有一个逐步认识、逐步认同的过程。三是教育、社会存在一些失序 现象。一些国家的经验表明,人均 GDP 处于 10004000 美元这一阶段,社会矛盾暴露比较充分。今天的中国正处 在整体转型阶段。社会不同阶层的变化,多元价 值理念的冲突,加之变革时期教育内部程度不同出现的认识不统一、法规不健全、政策不清晰、改革不成型等现 象, 这些因素导致人民群众、社会各界对教育的议论有所增多。但是,只要我们不怀有任何偏见,
11、就 应该很容易回答这样几个问题:今天的南京教育与 10 多年前比,究竟是倒退了,还是进步了?市民受教育的机会与过去比,究竟是多了,还是少了?与发达国家、 发达地区比,南京教育的差距究竟是拉大了,还是缩小了?当然,对于舆论的高度关注,老百姓的议论,我们一直秉持比 较积极的态度。关注体现着重视,议论体现 着期待。 这些关注和期待,同样是促进教育发展的强大动力。 “十全十美是天堂的尺度,渴望达到十全十美是人类的尺度”。我们一方面要把人民群众的需求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努力办好让人民满意的教育,同时也要做好宣传解 释工作, 让人民群众看到,我们正朝着他们预期的方向一步一步地努力。追求教育卓越发展
12、,必须顾及“教育生存”; 高扬教育理想旗帜,必须坚持从实际出发。记:您的这番见解很有见地。可是,对于一些群众来说,他 们也许更关注自己的子女能否顺利升入一所好学校,将来找到一份好工作,过上一种好生活。他 们也许不太关心什么是素质教育,却会盘算孩子教育的投入与收益。他们对未来满怀憧憬,却更加关注现实的利益。这种理想与现实的矛盾,个人利益与国家民族长远利益的矛盾,该如何面对呢? 徐:你的这个问题非常厉害。其实, 这也正是我们常常为之苦恼、 为之困惑、为之进退两难、为之遭人诟议 的问题。 对这个问题,我的第一个观点是“知识改变命运,教育引领未来”。许 多群众对子女的教育不惜金钱,不惜心血和汗水,所求
13、无非是子女将来能立足,有发展,有出息。他们的这 种“改变命运”的追求,理所当然,合情合理,无可厚非。但是,一座城市、一个地区甚至一个国家的教育体系都围绕“高考升学 ”这个目标 来运转, 这是教育的悲哀,也是民族的灾难。科举制度曾以进步的面貌出现,却以百弊丛生的面貌而废除,给国家民族带来的深刻教训值得汲取。对于老百姓来说 ,如果把 对教育的投资局限于高考升学,必然是失望大于希望,风险大于收益。如果我们认同教育的基本目的,那么,就必须有人站在更高的层面上,以战略性的眼光来思考和规划教育发展;如果我们认同教育具有长周期、 迟效性等特点,那么,教育就不可能只考虑当下,不能为了今天而牺牲明天。教育发展并
14、非单向度服从社会发展,教育同时负有推动历史进步、引 领社会发展的使命。我始终认为 ,坚定不移推进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民群众根本的、长远的利益的体现和实现。我的第二个观点是,承认教育的现实功利性,追求教育功利的超越。 马克思说过, “把人和社会连接起来的唯一纽带是天然必然性,是需要和私人利益 ”。人的选择大多是利益的选择,教育也不例外。我国人口多,就业岗位少,生存竞争激烈。这种 竞争必然会在教育上有所反映。在 现阶段以及今后较长一段时期,必 须通过升学考试、就业、招聘考试等方式公平合理地分配就学、就 业的机会。这就是教育的现实功利性。上个世 纪八十年代,著名教育家叶圣陶先生曾经说过:“(高考) 剃
15、光头 就剃光头 好了,只要按照党的方针政策办就没错。 ”实事求是讲,大多数一线的教育工作者包括我还没有这样的气魄。我们现在还无法超然于升学率、就业率等指 标之外。不承 认这一点,就不是实事求是的态度。然而,我们 的教育绝不能仅仅 停留、局限于升学考 试成 绩、升学率或就 业率上,而必须着眼于人的全面发展和社会的和谐发展。如果认识不到这一点,我们的教育很可能重蹈“ 应试教育” 的覆 辙,很可能把正当合理的教育价 值追求异化为对学生智力的片面开发,扭曲为对 学生身心的极大伤害。 现实 已经给我们上演了多出“人间悲剧”。我们应当承认教育的功利性,这是现阶段教育赖以生存的重要条件,但是,我们的目光应当
16、更高远。教育必须立足现实, 坚定不懈地追求理想,追求“生存”之上的卓越发展。做一名理性的教育实践者。让学生在基础教育阶段奠定坚实的人生之基。记:我觉得您是一位清醒的教育理想主义者,或者说是一位充满激情的教育现实主义者。徐:我觉得自己只是一名理性的教育实践者。我虽有这样一些不一定成熟的想法,但我更关注的是如何在现实的情境中协调好各种关系,如何把正确的教育理念落实在工作实践之中。尤其在基础教育领域,我们的每一项工作都应当做得很实在。记:您觉得基础教育的特征是什么?徐:我认为基础教育最大的特征就是它的基础性。记:这个基础性体现在哪里?徐:如果说高等教育、成人教育、职业教育培养的是“ 今天”的生产力,
17、那么,基础教育培养的则是“ 明天 ”的生产力。如果说整个教育是一棵大树,那么,基础教育更像深埋于泥土的根系。基础教育的基础性突出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为整个教育体系打基础;二是为人的长远发展打基础。前者决定基础教育更加注重普及性和全面性,必须尽可能覆盖每一位社会成员,最大程度保证每一个社会成员享有公平、均衡的受教育机会。后者决定基础教育的根基性和胚胎性,必 须尽可能为学生成长输送终身受益的养分,却不必刻意追求表面的精致,过早把学生雕刻成一个个“ 盆景” ,日后却难以成为栋梁之材。记:哪些东西能够让学生终身受益呢?是不是通常所说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徐:究竟哪些东西是学生一生的“底子” ,可能没有
18、一个权威的标准答案。我个人的体会是两句话 8 个字:以诚立德,以勤立业。基础教育的首要任务不是培养科学家、学者,而是培养公民。基础教育所要聚焦的目标,就是为学生立德、立业打好基础。立德,就是教育学生形成诚实、守信、热爱生活、崇尚自然、善于接纳他人和与他人合作等基本的道德素养;立业,就是培养学生形成善于学习、善于发现、善于创新的能力和勤奋学习的品质。德的基础是“ 诚”,业的基础是“ 勤”。以诚立德,以勤立业,诚实勤奋,立命之本。这就是我们始终强调育人重于“育分” 、激发学生求知欲重于教给学生知识的根本原因。当然,影响一个人成长的基础性东西可能还有很多。道德是做人的基础,勤 奋是做事的基础。如果在
19、基 础教育阶段帮助学生较好解决了这两个问题,对学生的影响绝对是持久而长远的。至于“双基”问题,对于学生来说确实十分重要,它是基础教育不能动摇的内容。但是,如果认为这就是基础教育的全部内涵, 则 大谬不然。让学生掌握做人的基本道理并转化为内在的信念和自觉的行为,高于“ 双基”,先于“双基” 。记:说到基础教育,高考可能是一座难以逾越的“坎 ”。请问您怎么看高考制度,怎么看南京的高考?徐:高考作为解决目前相对稀缺的高等教育资源分配问题的一种制度安排,还会长期存在下去。教育部 门在改革高考的形式和内容方面作出了不懈的努力,比较 1978 年和 2004 年的高考试卷就不难发现这一点;今天的高考其实已
20、经注意体现人的素质要求;有些地方的高考命题甚至已经直接指涉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体验,这方面的探索一定会逐步成熟。因此,尽管高考制度确有一些不 够完善的地方,我们 却不能寄望它短期内退出历史舞台,而只能寄望高考改革的深入推进。我们不能用旧眼光来看新高考,而要实事求是地研究它的动向和它体现出的教育理念,在素质教育的实践中有机地而不是生硬地、智慧地而不是简单地处理好高考的相关问题。在我看来,高考制度应当更加深入地体现素质教育的价值取向。一切有益学生发展的因素,都 应当成为高考录取“加分 ”的依据。对学生的兴趣爱好、才艺 特长、创新创造能力、道德品行、公益劳动成绩等,高考录取都应当承认并尽可能体现其价值。
21、高考制度应当把学生真正导向全面发展的轨道,不能把学生导向重智轻德、重书面考 试轻动手能力、重知 识记忆轻创新创造的轨道。高考制度应当鼓励发展学生的多元智能,鼓励学生实现多元化发展,不能把所有学生都引向“独木 桥” 。关于南京的高考情况,我想纠正一种误传很广的说法,即:南京高考成绩一塌糊涂。南京 2004 年高考成 绩虽然仍不算理想,但与往年相比,是前 进而不是倒退。从实际录取情况看,反而是历史上最好的水平。2004 年南京市高考本、专科合计录取率为 82.89%,高于全省平均水平 6.38 个百分点。南京学生多元化发展的特征较为明显,学生升学的“立交”架构已初步形成。南京学生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
22、在全国同类城市中名列前茅,与单独命题的北京、上海等城市大致相当。 传统的高考评价习惯已明显跟不上现代教育及学生多元发展的趋势。但是,我们不会因此或自惭形秽,或沾沾自喜,或以此掩盖自身不足。省委书记李源潮同志在南京调研时曾经这样说过,一级政府也好,教育行政部门也好,国家不会对你提出高考升学率的要求,但你必须努力创造让更多的人接受更多更好教育的机会。李书记的要求,是我们孜孜以求的目标。此外,我个人认为,眼下的“高考困境” 是特定历史阶段特有的“风景” ,高考竞争如此激烈的局面一定不会持久地继续下去。随着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的门槛将会越来越低。也许用不了多久,高等教育就会由现在的“ 教方市场”转变为
23、“学方市场”,一些大学的招生人员可能会像推销冰箱彩电一样登门招揽生源。高考竞争弱化了,就业的压力却有增无减,对人才综合素 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没有良好的综合素质,即使考入大学,也未必有一个理想的前程。对此,我们一定要有清醒的认识。基础教育存在三大基本矛盾。对教育热点难点问题要辩证看待。该“热”的教育问题热切期待 应有的关注。记:您的这些观点非常重要,纠正了对教育的一些认识误区。对当前社会议论较多的其他热点难点问题,您怎么看?徐:社会高度关注的教育问题除了高考之外,还有择校、收费、有 偿家教、学生课业负担等问题。正确认识这些问题,必 须立足于我 们的基本国情。 穷国办大教育,使中国的基础教育在
24、发展中面临三大矛盾:一是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与优质教育资源相对短缺的矛盾。二是义务教育在法律上由政府承担和实际上政府难以承担的矛盾。三是教育两大功能的矛盾,即促进人全面发展的功能和配置人的社会地位的功能的矛盾。每一个人的社会地位的配置,特别是第一次社会地位的配置是由什么决定的呢?是由受教育的程度决定的。教育择校、收 费、 负 担过重、有 偿家教等许多问题,大多由三大基本矛盾派生出来。关于择校现象,我认为这是社会、家庭普遍重视教育的体现,也是生存、就业竞争在教育上的反映。总体而言, 择校现象趋热,家庭、社会对教育提出更高要求,当是社会进步的表现。从 长远看,教育 应当尽可能增加可
25、选择性,这样才有利于落实因材施教,也有利于促进教育自身的优胜劣汰。但是,教育尤其基 础教育毕竟是一种公共产品,不能完全按照市场的原则来配置资源。在我国的现实形势下,择校现象的泛滥和膨胀,必然冲 击正常的教育秩序,拉大地区教育差距和校际差距,导致教育严重失衡,从而引发一系列社会问题。因此, 对义务教育阶段的择校行为,我们的基本态度是“四不”、 “四要”,即:不鼓励、不提倡、不刺激、不支持;要引导、要化解、要限制、要规范。学生课业负担问题与择校现象有一些同源性的原因,虽然这与教育本身的制度缺陷有一定关系,但是,归根到底,仍然是社会就业、生存竞争在教育上的反映。学习本身是一项艰苦的活动,学生 应该承
26、担合理的学习负担。任何人要想在某个方面取得成功,就必须付出辛勤的汗水。 这一点我们必须告诉学生。不能让学生误认为学习是一件轻松自在、垂手可成的事。但是,长期以来,学生的课业负担、心理负担确实较重,一定程度使学生的身心深受其累。因此,采取切实措施减轻学生的负担是必要的。 “减负”所要减去的是过重的、不合理的负担,不是什么负担都没有。不同年龄 的学生应该具有与其身心发展大致相当的学习负担。我主张,小学讲愉快,初中讲勤奋,高中讲刻苦,大学讲拼搏。笼而统之讲“减负” ,很容易产生误解。在实施“减负”的同时,还要帮助学生提高承载学习负担的能力。一个完全不能承担学习压力的人,恐怕也很难承担社会的压力。这对
27、于国家、民族来说恐怕也不是幸事。谈到教育收费问题,不少教育工作者总是面露委屈之色。应该承认,当前的教育收费工作确实显得失序, “生存型”和“发展型” 的乱收费行为都有所存在。在财政投入尚不能满足需要的现实面前,我能体会到基层学校面临的矛盾和压力。但是,教育乱收费违反了国家的有关法规、 规定,它所付出的代价是伤害群众尊重教育、关心教育的感情,恶化教育发展的外部环境,必然影响教育的可持续发展。因此,必须痛下决心,旗帜鲜明地加以治理。国家已经出台了规范教育收费的一系列措施,如高中招生的“三限”等,市政府也对合理收费与乱收费的界限作了进一步明确,教育收费工作总 体上朝作规范化的方向发展。对教育收费问题
28、,我 们一要呼吁加快健全有关法律法规,增加教育投入,严 格分清合理收费与乱收费的界限。二要严格执行现行收费政策, 坚决制止各种乱收费行为。三要 严格把好“收、管、用”三个环节,努力使有限的教育资金发挥出最大的效益。四要在遵守国家政策法规的前提下,利用教育自身的优势, 积极利用社会资源,推 动教育事业加快发展。关于有偿家教问题,曾经有人很纳闷地对我说,下一个有偿家教的“ 禁令”不就得了?有的老师也问我,在不影响本职工作的前提下,利用自己的知识优势服务社会,既满足社会需求,也能适当改善自己的 经济 状况,何罪之有?不比打麻将、上舞厅更有意义吗?十六大报告不是鼓励让一切有利于创造社会财富的资源充分涌
29、流吗?有法律专家认为,有偿家教实际上是对多样化、个性化教育需求的一种满足方式;全面禁止有偿家教,于法无据,于理不通。但是,我们对有偿家教现象绝不可以放任自流。我 们的态度是:不鼓励、不提倡,合理限制,有序规范。在相关法规尚不明朗的情形下,我们要通过加强师德建设、加强教师岗位责任考核、加强 个性化和多样化的学校教育服务等途径,有效遏制有偿家教现象。当然,有关教育的热点问题还可以列举一些。但是,我 认为这些热点只是一些表象的问题。真正应当引起全社会高度重视的教育热点还“ 热”得很不够。比如,未成年人的思想道德建设问题、中小学生心理健康问题、家庭教育问题、教 师专业化建设问题、课程改革问题 等,缺少
30、 应有的社会关注。这些问题对学生成长成才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教育也是社会生活的“ 晴雨表 ”。许多教育问题单靠教育自身很难解决。在一个充满竞争的社会,人们为 了提升自己的竞争力, 总 会想方设法争取更多更好的受教育机会,由此造就的市场需求远大于学校所能提供的教育服务。因此,解决教育热点问题,要靠社会、家庭、学校的通力配合,还要靠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教育的三大基本矛盾将在较长时期客观存在,我们在处理相关教育热点难点问题时,必 须多一些辩证思 维,少一些 “一刀切” 的做法;多一份信心和耐心,少一份埋怨和急躁。校长之“魂”要附“体”;教师之职要做到“ 无可替代 ”;家长要学会研究孩子;学生要点
31、燃 “发动机” 。记:您提到有些问题需要“升温” 非常重要。对那些业已存在的教育热点,把握一个合适的尺度也许就能够缓解;对潜在的热点问题,可能更需要通过学校、教师、家 长、学生协力的建设才能奏效。徐:你提出“建 设” 的概念非常好。对教育的热点问题,我们不能简单地批评,更需要以积极的、建设性的 态度来推动解决。批 评总 是简单,建 设更难。现在的批评者太多,空谈者太多。我们需要更多的建设者,需要更多的实干家。记:如何建设性地解决这些问题呢?徐:首先,校长很关键。一个好校长就是一所好学校。校长是一校之魂,这个“魂”必须附“体 ”,附着在教 书育人这个主体上。 “魂” 不附“体”,教育 质量就很难
32、保障。现在的校长很难当,有的不得不忙于各种会 议,忙于各种应酬,忙于协调处理学校发展中的各种矛盾。 这样,一些校 长本应担当的教育者、学校管理实践者的角色开始模糊:社会活动应酬多了,教育管理的精力少了;进会场的次数多了,进课堂的次数少了;忙会议、忙协调的时间多了,忙教学、忙教育科研的 时间少了。这种现象的发生,有多方面的原因。有的是校长迫不得已,也有的是主观兴趣发生了转移。我们应当致力于改善学校内外部的环境,为校长们潜心教育教学管理创造条件;同时,也要防止校 长们逐渐拉大与教育教学的距离,防止校长对学校的“主业”产生懈怠,特别要防止出现身在校长岗位、兴趣却在岗位之外的不良现象。校长应 当坚持“
33、以校为本”,全身心立于学校教育教学组织指挥者的位置,努力建立现代学校制度,构建学校自我发展的机制,依法之校,以德治校,使自己真正成为学校的灵魂,成为 高质量教育的标志和旗帜。第二,教师是根本。高质量的教育来自高素质的教师。造就一支尚德精教的教师队伍, 这是实现教育发 展目标任务的根本保证。我曾经多次说过,宁可少盖一座楼,也要拿出钱来提升教 师队伍。南京的教 师很辛苦,也很勤奋。在整个社会高度聚焦教育的形势下,他 们承担着常人难以想象的压力。姑且不论考试升学方面的压力,面对那些家长 、社会都束手无策的 “问题孩子”,他们虽然无奈却又必须勇敢担当起教育的责任。他们为此做出的奉献与他们的物质待遇是不
34、成比例的。他们可能会对一些家 长的不配合和舆论的“不懂教育 规律”发发牢骚,但发完牢骚后,就一头扎进课堂;他们可能会因“奖金发 得太少”、 “住房面积太小” 而抱怨几声,但一遇到学生渴求知识的目光,就会抖 擞精神、激情飞扬:这就是教师队伍的主流和本色。教师队伍中也难免出现个别“害群之 马”,但是,绝大多数教师以他们的人格品行、业务技能守护着教育者的尊严。我可以自豪地讲,无 论从什么角度看,南京市教育系统仍然是文明程度最高的行业,南京的教师仍然是职业素养最高的群体。虽然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利益原则、拜金倾向已无处不在,我们依然要强调教师的奉献精神。在人类社会 发展的历史长河中,教 师 承担着传承文明
35、、 继往开来、培育一代新人的光荣使命。教师以生命影响生命,以人格孵化人格,以智慧点燃智慧。教师不只是社会良知的底线,更是社会文明的高标。要做到 这一点,仅凭一种职业意识和契约精神还远远不够,必须有强烈的历史责任感和奉献精神,把教育作为事业,视同生命。这也许正是千百年来人们 尊师重教的根本原因。因此,我们一直强调“ 抓队伍重师 德” ,一直 强调“师德建设 与师能建设相结合” 。教师队伍建设应当努力追求“无可替代” 不仅专业 的功能无可替代,专业的精神和道德示范作用同样无可替代。如果什么人都可以充当教师角色,教师也就失去了应有的地位和尊严。再者,家长须“到位”。 现在的家庭普遍只有一个子女,家长
36、把自己的光荣与梦想寄托在孩子身上。 “望子成龙”、 “望女成凤”,成为人民群众普遍的心态。成功的家长指望孩子成才,子承父 业;不成功的家长指望孩子成才,弥补自己人生的缺憾。这种 炽烈的“ 育龙”心情,具体表现为对孩子成长的过高期望,表现为对学校教育的过高期望。他们不仅 不停地督促孩子,而且开始不停地督促学校。一些家长把学校视为一个无限责任公司,把孩子的学习和发展完全交给了学校,交给了老师。但是,他 们恰恰忽视了自己的教育责任,忽视 了家庭在孩子成长中的作用。他们以为让孩子吃饱穿暖就算尽到责任,恰恰忽视了自己的言谈举止、处世处事原则对孩子无形的教育影响。他们以为不惜金钱为孩子择校就算对得起孩子,
37、恰恰忽视了自己与孩子民主平等的交流、及时的引导帮助对孩子是多么的重要和必需。教育家福禄贝尔的一段 话很值得每一位家长深思,他说:“ 国民的命运,与其说掌握在掌权者手里,不如 说掌握在母亲的手里。 ”家庭是教育的起点,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与孩子朝夕相处,掌握着孩子成长的充足的第一手资料,加之天然的血脉亲情,应该 最有条件成为教育孩子的专家。但是, 现实生活中,不少家长说自己“ 太忙太忙 ”,无暇 顾及孩子的教育;不少家长说“孩子拜托您了,该打该骂尽管办” ;甚至还 有少数家长说“ 由他去吧,烦不了”,家庭教育严重缺位。中国有句古话, “养不教,父之过;教不严,师之惰”。家庭教育、学校教育
38、从来就是密切联系、互为补充的的。有效的学校教育离不开恰当的家庭教育。家庭教育的缺失或失当,甚至会抵消学校教育的功效。希望我们的家长都来关注孩子的成长,认 真研究自己的孩子,与学校加 强沟通,切 实 担负起自己应尽的教育孩子的责任。最也管不了用后,学生要点燃自身的“发动机”。学生是教育的对象,也是学习的主体。他们自身主体意 识的觉醒,是教育成功的重要标志和基本保证。 现在的不少学生仿佛是一部还没有发动的汽车,老师在前面拼命拽,家长在后面拼命推。但发动 机不点燃,汽车就快不了。学生自身的 动 力问题不解决,再优越的条件,再高明的老师,再先进的方法。提到学生的学习动力,人们往往想到理想信念、人生观世
39、界观的作用, 这些因素固然非常重要,但并不意味着简单、空泛的 说教。我们要从学生的角度,贴近他们的生活,用他们容易接受的方式,激发他们的学 习动力。我 认为,人生在世,大多存在三种渴望,一是渴望得到他人认可,渴望受到尊重。一句“做得好、真能干”,往往能使孩子更加专注于做事。二是渴望改变自我命运、追求幸福生活。所谓“人往高 处走” ,乃是本性使然。三是渴望创造社会价值,在更大范围更高层次获得价值实现。这三种渴望就是极其重要的学习动力。农村孩子学习刻苦,既有管理严格的因素,也有“跳农门”的驱动作用。城里的孩子生活环境差异较大,我们要有针对性地进行教育引导。我们正在进行的课程改革,其出发点也是激发学
40、生学科学习的动力,点燃学生自身的“发动机”。我曾和上百名品学兼优的学生有过对话,他们绝大多数都有着高远的人生理想,有着两种重要的品性,一是渴望探究知识本身,渴望了解物 质或精神世界中错综复杂的因果关系;二是渴望改造世界,造福人类,渴望将科学和正义牢牢把握在手里。我们为什么不能设法让这样的孩子更多一些呢?教育行政领导首先是思想上的领导;职业性质决定我们须有基础性、长效性的工作追求; 为事业发展要勇于承担责任和风险。记:刚才您说到了校长、教师、家 长和学生。那么,作为教育领导者、教育管理者应当发挥怎样的作用呢?徐:教育行政领导首先要出思想、出思路。也就是说,教育行政 领导首先应当是思想的领导。教育
41、领导者要有正确的教育思想,要有明晰的工作思路。要在党和国家教育方针政策的指导下,善于学习借鉴国际国内先进地区的教育经验,结合本地区的实际情况和工作实践,进行深入思考,做出理性判断, 对所管理的区域或学校提出发展的思想理念和可行的工作思路。第二,教育行政领导要定政策、定规范。教育行政 领导 不同于教育理论工作者。他(她)的教育思想和工作思路必须能够最大程度转化为教育实践。教育领导者应当按照正确的思想和思路,集思广益制定正确的政策和必要的工作规范,并通过政策和规范来组织和调度各种资源实现发展目标。第三,教育行政领导要有措施、有落实。要善于开展务实的、精细化的管理,形成配套的工作措施,推进 正确理念
42、和正确政策的有效落实。以上三个方面不是孤立的、彼此分割的,而是密切联系的。作 为基层的教育领导者,我 们一定要对理念、政策、落 实三个层面作全面的考 虑,实现三个层面的联动推进。现在,一些地方热于理念,疏于制度,怠于落实,不利于促进事业的发展。理念、制度需要创新创造,落实更需要创新创 造。每一件事都可能有一百种做法,按照正确的思路和规范,把一件事精心落 实 到位, 创新创造就在其中。记:但是,在我看来,有些决策可能很难。因为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 对教育的问题形成一致的认识。仁者 见仁,智者 见智。在这样 的情形下,您和班子的同志怎么决策?徐:人们对现实的教育认识不一致,有多方面的原因。客观上看,
43、今天的教育较以往的教育更加复杂,人 们对纷繁教育现象的认识难免产生分歧;主观上看,这与不同个人的认知水平、文化背景、分析问题的思 维框架、所 处位置和观察视角、所占有的信息量不同有关。经常有一些家长给我 们来电来信,就某一教育 问题提出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其中一些人习惯于拿外地的做法来与南京的教育作比照。比如,上海中小学已经取消期中考试,南京为 什么还要考?杭州中小学生一年有 4 个假期,南京为什么不实行?浙江某小学实行“ 朝九晚五”,南京什么时候实行?某某市学校社会实践活动少,高考成绩好,南京为什么不向人家学习?似乎任何人都可以站在自己的角度,拿某个普遍的或者个别的事例来要求南京的教育仿照执行
44、。其实,我们对外地的教育工作经验并非一无所知, 对世界不同国家的教育政策也有一定的了解。譬如学生负担问题,澳大利 亚的学生普遍比较轻松,由于就业容易,不少高中学生对上大学没有兴趣;而在新加坡,小学四年级学生就必须参加全国统考,然后按照考 试成绩分成“特长班”、 “快班 ”和“普通班” ,被分到“普通班”的学生实际 上意味着将来很 难进入大学学习,最后能够上大学的被认为是“优等生中的优等生” ,学生的压力可想而知;德国也是 实行小学后分流制度,小学毕业生分别进入主体中学(培养技术工人)、实科中学(培养技术管理人员)和文理中学(培养高校预备人才),学生负担轻重不一。又如学生上学时间问题, 许多发达
45、国家实行“ 朝九晚五” 工作制,但学生上学时间却有较大差别,德国、日本小学生 8 时到校,美国 8 时 45 分到校,英国公立学校 9 时孩子上学;日本全国实行 5天工作制后,学校在较长时间 仍然实行 6 天学习制,现在虽然改为 5 天制,但周六一般安排学生小组活动。再如教师待遇问题,同 样 属于公务员,日本教 师的工资待遇优于一般公务员,英国、法国教师的工资待遇 则低于同级的图书管理员和警察,法国大学教授的最高工资仅相当于同龄工程师的 60。外地也好,外国也好,他们 的经验可以为我们 所借鉴,但不能生搬硬套,盲目跟 风,一定要从南京教育的实际出发;同样,社会各界的意见和建议可以为我们所参考,
46、但不能人云亦云,失去主见,一定要经过理性思考后作出专业的判断。人人关注教育并非坏事,但若人人都来指挥教育,那我们的工作该怎么干? “你有千百计 策,我有一定之规”。对于各种声音,我们要认真倾听,虚心 请教;对于海量信息,我们要 进行审慎的分析、甄 别、 权衡和筛选。这对我们的认识水平、思想水平、行政能力都是很大的挑战。这也是我 们之所以强调“教育行政领导首先是思想领导” 的重要理由。决策意味着权力,也意味着风险。面 对复杂局面,我们既要善于决策,也要勇于承担决策的责任和风险。比如,我们开通农村校 车,确 实为农村学生做了一件好事,但我们自己却增加了学生交通安全的责任。如果回避个人的风险,把 这
47、些孩子上学、放学交通交给 家庭、社会和市 场,我们 是“安全”了,孩子 们则会面临更多的风险。实施“名校放大”计划,我们靠 1 亿多元的负债吸纳了 6 亿元的社会资金,创办了 3 所名校分校,其固定资产在两年之内迅速增值到 15 亿元,使国有优质教育资源迅速扩大,满足人民群众对优质教育的需求。但是,又有人不分析资金的性质,不明了机遇的价值,批 评我们不注意教育的均衡,发展的步伐走得太急。我想,教育者的奉献精神,也许并不在于经济上的一些损失,而在于明明可能受误解,遭指责,有风险,却义无反顾地做出抉 择。把个人的得失进退考虑得少一些,把教育发展考虑得多一些;把自身的名利考虑得少一些,把学生的发 展
48、考虑得多一些,我 们的两 难决策就会迎刃而解。记:您作为教育局长,如何看待自己的职位和责任?徐:我有幸走上这个岗位,感到使命在肩,责任重大,常有战战兢兢、如履薄冰的感觉。 这个岗位有着很大的做事机遇、创造空间 ,每一天都使我充 满责任的激励和事业的激情。但是,由于教育变革发展阶段矛盾多、难度大,有时我也会产生一些急躁、焦虑的情绪 。即使在工作比 较顺利的 时候,我也常常想着 还有哪些问题没有觉察,还有什么更好的办法没想到,唯恐自己的些微疏忽给教育事业和学生发展带来不利。这样 ,我和我 们班子的成员就会感到比较累。当精心推 进的工作遭到轻率非议时,我 们也会产生委屈、埋怨的情绪。有 时候我也想,
49、如果我不是搞教育的,可能未必这样累、 这样辛苦。但是,我觉得这种累又是值得的。我们虽然少了一些“ 潇洒”,却 拥有更为充实的人生。当看到因为我们的努力而使学生获得了更好的就学机会、更好的学习环境、更快的发展时,我 们就会感到由衷的欣慰。作为教育工作者,可能都有一种 业外人难 以体会的“ 实惠”这就是“精神回报”。这种回报使我们产生满足感、充实感和幸福感。记:在工作中您有过困惑或者痛苦吗?徐:有,肯定有。今天从职教育事业,不但需要吃苦精神,而且需要勇于探究、勇于创新的精神。工作中常有的一种痛苦是,看出了 问题,想出了 办法,也知道这办法一定有效,却因为诸 多掣肘因素不能推行,因为种种压力良机错失。特 别是看着自家的“ 墙内之花”在别的地区争奇斗艳, 这是我最大的痛苦。但是,这些痛苦并不能使我们丧失信心和进取之心。美国的从教者誓言有这样一段话:“我 认识到有时 我的努力可能会冒犯特权 和有地位的人,我也 认识到我将会受到偏见和等级捍卫者们的反对,我还认识到我将不得不遇到那些有意使我感到灰心、使我丧失希望的争论。但是,我将仍然忠于 这一信念这些努力和对目标的追求使我坚信它与我的职业是相称的。 ”在业外人看来,这段话可能难以理解。在我看来,这是真正的教育工作者的心灵写照。鼓励“干”,允许“ 试” ,不争论。给教育多一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