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孔子赞孔圣人,居阙里(1)。依尼山(2), 临洙泗(3 )。求真知,养浩气。开儒教,惊天地。崇大道,尚仁义。尊贤者,重孝悌。十五学,始为志(4)。一生乐,终不弃。著春秋(5),存宏 议。诗三百,无邪蔽(6)。正雅颂(7),解周易(8 )。修礼仪,明伦理。慕尧舜(9), 轻私利。宪文武(10),疗乱世。游列国,不得意。倡善政,未曾已。困陈蔡(11),奚所止。辱宋卫(12),何再起。归来兮,忘毁嫉。坐杏坛(13),课弟子。从三千(14),难胜计 。七十二(15),皆贤士。赞颜回(16),学犹是。在陋巷(17),不惟仕。导仲由(18),莫刚愎。勤思索,乃及智。许端木(19),巧乘势 。抗王侯(20)
2、,缘守己。嘉卜商(21),言有致。善解句(22),故堪启。爱曾参(23),能弘毅( 24)。日三省(25),可远忌。学不厌,诲不倦(26)。凭渊博,存灼见。聚无类(27),教无隐 (28 )。赖器识,发聪敏。推忠恕(29),播仁心。藐富贵,如浮云(30)。己不欲,勿施人(31)。人所施,勿负恩。如木铎(32),契上天。似金玉(33),振人寰。开鸿蒙,激洪声。总纲纪,集大成。举公正,行中庸。憧小康,憬大同(34)。荡荡(35)乎!孔圣人!焕焕(36)乎!其有文!巍巍(37)乎!孔圣人!炳炳(38)乎!其有仁!【注释】(1)阙里:地名。相传为春秋时孔子授徒之所,在洙泗之间。孔子时无阙里之名,其名始
3、见于汉书六七梅福传。至后汉始称孔子故里为阙里。(2)尼山:又名尼丘。在山东曲阜东南。相传叔梁纥与颜氏女于尼丘野合而生孔子,即此山。参见史记孔子世家。(3)洙泗:即洙水、泗水。古时二水自今山东泗水县北合流西下,洙水在北,泗水在南。春秋时为鲁国地。孔子居洙泗之间,教授弟子。后人亦以洙泗为儒家的代称。(4)十五学,始 为志:参见论语为政: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5)著春秋:春秋,古籍名,为编年体史书,相传孔子据鲁史修订而成。所记起鲁隐公元年,迄鲁哀公十四年西狩获麟,凡十二公二百四十二年。叙事多极简,以用文字为褒贬,今传已有
4、阙文。(6)诗三百,无邪蔽:参见论语为政:“子曰: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诗经三百首 诗,用一句话来概括它,就是思想没有邪念。(7)正雅颂 :参见论语子罕:子曰:“吾自卫反鲁,然后乐正,雅颂各得其所。”孔子从卫国返回鲁国,然后将音乐篇章整理了出来。雅、颂各自得到乐理。(8)解周易:易 传是周易的组成部分,包含彖、象、系词、文言、序卦、说卦、杂卦等,史记称易大传,是儒家学者对古代占筮用周易所作的各种解释。纬书称为孔子所作。(9)尧舜:唐 尧和虞舜,远古部落联盟的首长。古史相传为圣明之君。礼中庸说孔丘“祖述尧舜,宪章文武”。(10 )文武:即周文王、周武王。儒家成为仁君。(11 )困陈蔡
5、:据论语 、孟子等古书记载,孔子在去楚国的途中,曾经受困于陈国、蔡国之间。参见论语卫灵公:“在陈绝 粮,从者病,莫能兴。”孟子尽心下:孟子曰:“君子之戹于陈蔡之间,无上下之交也。”君子,指孔子。(12 )辱宋卫:据庄子 等书记载,孔子曾在宋国、卫国受到不公正的耻辱。参见庄子渔父:孔子愀然而叹,再拜而起曰:“丘再逐于鲁,削迹于卫,伐树于宋,围于陈蔡。”孔子在鲁国两次受到冷遇,在卫国被扫除足迹,在宋国被砍掉树木,在陈国、蔡国之间受到围困。(13 )坐杏坛:参见 庄子 渔父“孔子游于缁帷之林,休坐乎杏坛之上。弟子读书,孔子絃歌鼓琴。”孔子游观来到缁帷的树林,坐在杏坛之上休息。弟子们在一旁读书,孔子在
6、弹琴吟唱。(14 )从三千:相传孔子弟子有三千。(15 )七十二:相传孔子三千弟子中,有身通六艺者七十二人。(16 )颜回:孔子弟子。字子渊, 鲁国人。生于公元前 511 年,卒于前 481 年。(17 )陋巷:参见论语 雍也:子曰:“ 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孔子说:“真贤呀,颜回!一竹篮饭,一木瓢水,住在简陋的巷子里,别人受不了这样的贫穷,颜回却不改变他的读书之乐。真贤呀,颜回!”(18 )仲由:孔子弟子。字子路,一字季路。春秋汴(今山东泗水县东)人。生于公元前 542 年,卒于前 480 年,年 39 岁。仕卫,为卫大夫孔悝邑宰,因不愿
7、跟从孔悝迎立蒉瞶为卫公,被杀。相传子路有勇力,后人将子路作为勇士的代称。(19 )端木:即端木赐 ,字子贡。孔子弟子,生于公元前 520年,卒年不详。春秋时期卫人。(20 )抗王侯:史料称子贡能言善辩,善于经商,家累千金,所至之处足与王侯贵族分庭抗礼。曾经担任鲁、卫相。相传子贡曾在吴、越、晋诸国之间游说,有“存鲁、乱齐、破吴、强晋而霸越”的奇功。(21 )卜商:字子夏。孔子弟子。春秋时期卫人。生于公元前507 年,卒于公元前 400 年。子夏擅长文学,相传曾讲学于河西,序诗传易,为魏文侯师。(22 )善解句:参见 论语 学而: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
8、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子贡问孔子:“诗上说,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它说的是求学方法吗?”孔子说:“(端木)赐呀,可以和你谈论诗了,告诉你旧的知识,你就有了新的感悟。”(23 )曾参:春秋战国 时期鲁国人,名参,字子舆。孔子弟子。生于公元前 505 年,卒于前 435 年。汉书艺文志曾收曾子十八篇,已佚。今传有清代阮元注释的曾子,凡四卷。(24 )弘毅:参见论语 泰伯:曾子曰:“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曾子说:“士不可以不襟怀宽广,意志坚强,他肩负重任而路途遥远。他是以弘扬仁为己任的,难道不是很重大吗?他一生践行直至死后方休,难道不是很远大吗
9、?”(25 )日三省:参见 论语 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曾子说 :“ 我每天都要数次检查自己。”(26 )学不厌,诲不倦:参 见论语 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孔子说:“将所见所闻默记在心,努力学习而不知足,教育别人而不知疲倦,我哪里做到了呢?”这 是孔子自谦的话,他要努力做到的就是“学而不厌,诲人不倦”。(27 )聚无类:参见 论语 卫灵公:子曰:“有教无类。”孔子说:“我对每个人都可以教育而不区别他的出身。”(28 )教无隐:参见 论语 述而:子曰:“二三子以我为隐乎?吾无隐乎尔。吾无行而不与二三子者,是丘也。”孔子说:“你们这些人,以为我有什么隐
10、瞒而没有教给你们吗?我对你们没有什么隐瞒的。我没有一点不向你们阐述的,这就是我孔丘的品德。”(29 )忠恕:参见论语 里仁:曾子曰:“夫子之道,忠恕而已矣。”曾子说:“ 夫子学说的基本原则,就是忠恕二字。”(30 )藐富贵,如浮云:参 见论语 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孔子说 :“ 吃粗粮,喝冷水,弯着胳膊当枕头,乐趣也就在其中了。用不义的手段谋取的富贵,对我来说就像天上的浮云。”(31 )己不欲,勿施人:参见论语 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子 贡问道:“ 有一句话能使人终生奉行
11、的吗?”孔子说:“那大概就是宽恕吧!自己所不想要的,就不要强加于人。”(32 )木铎:参见论语 八佾:仪封人请见,曰:“君子之至于斯也,吾未尝不得见也。”从者见之。出曰:“二三子,何患于丧乎?天下之无道也久矣,天将以夫子为木铎。”仪地的边防官请求孔子接见,他说:“君子来到此地的,我没有不和他见面的。”跟从孔子的人安排了这次接见。这个边防官在见过孔子后出来对孔子的弟子说:“诸位何患没有官做呢?天下无道已经很久了,上天要让孔夫子来作人间的导师。”铎:古代乐器,形如大铃。铎有金铎、木铎之分:武事用金铎,金铃铁舌;文事用木铎,金铃木舌。(33 )金玉:参见孟子 万章下:孟子曰:“伯夷,圣之清者也;伊尹
12、,圣之任者也;柳下惠,圣之和者也;孔子,圣之时者也。孔子之谓集大成。集大成也者,金声而玉振之也。”孟子说:“伯夷,是圣人之中最清高的;伊尹,是圣人之中最有责任感的;柳下惠,是圣人之中最随和的;孔子,是圣人之中最能审时度势的。孔子可以说是集大成者。”(34 )憧小康,憬大同:参见礼 礼运:孔子曰:“大道之行也,与三代之英,丘之未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者有所终,壮者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今大道既隐,天下为家,各亲其亲,各子其子;货力为己,大人世及以为礼,城郭沟池以为固,礼义以为纪;以正君臣,以笃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妇,以设制度,以立田里,以贤勇知,以功为己。故谋用是作,而兵由是起。禹、汤、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选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谨于礼也。以著其义,以考其信,著有过,刑仁讲让,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势者去,众以为殃,是谓小康。”(35 )荡荡:广大,广 远。参见论语 泰伯:“巍巍乎!唯天为大,唯尧则之。荡荡乎!民无能名焉。”(36 )涣涣:光亮貌。(37 )巍巍:高大貌。(38 )炳炳:光明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