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詹姆逊:历史与文本作为一种“历史地形学”的美学阐释理论2004 年第 2 期学术论坛(总第 163 期)ACADEMICFORUMNO.2,2004(CumulativelyNO.163)詹姆逊:历史与文本作为一种“历史地形学 “的美学阐释理论张军华(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北京 100024)摘要新历史主义是西方当代理论界的重要思潮之一,它以一种新的思维模式打破了传统历史主义的悖论与困境,然而,各学派在如何重新阐释历史的理路上众说纷纭.作者认为,美国新左派理论家詹姆逊极力张扬的马克思主义“绝对历史主义“ 是一种 “历史地形学“,对读者来说,其启迪意义十分深远.关键词 历史 ;文本;“历史地形学
2、“;阐释理论中图分类号B83;K0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04)0201380420 世纪以来,源于共产国际内部理论分歧而出现的“西方马克思主义 “是一种显赫的学术实践.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它一分为二,出现所谓“人道主义马克思主义“与“ 科学马克思主义 “的相互对峙.直到六七十年代,这种简单的对峙趋于有机融合与辩证统一,它是以美国的新左派理论家詹姆逊和英国的“ 新马克思主义者“ 伊格尔顿为标志的 .这些年轻的理论家以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可钦的学术勇气,竭力鼓吹一种新的社会文化批评,使之成为当代西方思想界的主流.在里程碑式的政治无意识中,詹姆逊声称,该书旨在考察“阐释活动的内在动
3、因 “,因为我们永远不可能直接面对某个作为事物本身真实而存在的文本,后人必须穿透前人所作的一遍又一遍的阐释,或是通过积淀至今的,由内化了阐释传统的人们运用的阅读习惯和技巧,我们才有可能理解文本.为此,通过广泛涉猎当今西方文学和文化研究中流行的各种理论方法,辩证地吸收阐释学的理论和分析方法,詹姆逊创造性地发展了一种新历史主义的美学阐释理论.辩证批评与事物本身真实的关系,也因此被转化为一种后结构主义的历史和文本的关系.一,意识形态与政治无意识作为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 的理论中坚,詹姆逊的理论思考是与当代资本主义发展的实际密切相关的.众所周知,20 世纪 80 年代以后,西方资本主义已经进入了一个
4、所谓的“后工业化社会“.由于大众传媒,尤其是广告的神秘化手段,整个社会的阶级结构日益被遮蔽起来,人类也越来越远离生产活动的实际,其所拥有的只是一个由人为刺激和声光电波构成的支离破碎的梦幻世界.为深刻地说明这一问题,詹姆逊吸收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理论,并把它运用到自己的历史理论中去.阿尔都塞指出,人对世界的依附(存在)关系是一种复杂的关系,在阶级社会中,这种关系主要表征为一种社会意识存在形式,它是一种“体验的“ 和“想像的“存在,具有一种能动的本质,使人们在不知不觉的同时陷入其中,并加强或改变人类对其生存条件的依附关系,从而成为它无条件的奴隶聊一城).詹姆逊进一步认为,不仅人类对世界的现实依附关
5、收稿日期20040210作者简介(1966-),男,湖南慈利人,北京广播学院电视学院 2003 级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广播电视新闻学.138系是意识形态化了,人类对世界的历史依附关系同样是意识形态化的.“我们对过去的了解总是要受制于某些深层的历史归类系统的符码和主题,受制于历史想像力和政治潜意识(又译政治无意识).“2】(由于 “政治无意识 “对人类阐释行为的制约,使人类对历史的阅读成为一系列想像性的镜像,并长久地生存在这种虚幻镜像中.人类生存在自己的历史中,也就是生存在对历史的特定阐释模式中.特定的语言阐释模式与特定的生活模式之间存在着一整套政治相似性.因此,维特根斯坦深沉地说道:“想像一
6、种语言意味着想像一种生活形式.“【3】 l然而,由于传统语言阐释学对逻辑方法的严重依赖,以致方法自身成为了行动的目的而不是一种策略.在人类的阐释活动中,对象不是成为主体所无法接近的异己客体,就是“ 理解 “的感觉与简单的心理投射并无二致.用詹姆逊的话说,即阐释活动带有深刻的意识形态观念,变成了一种持久萦绕在人类与历史关系之中的“政治无意识“. 当然,新历史主义视野中的 “政治无意识“与结构主义的想像性“ 意识形态“之间,其差异性也是明显可见的.笔者认为,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 是一种共时性的结构,而詹姆逊的“政治无意识“是一种 “历史地形学 “.前者无法真正说明其结构中的诸要素的性质与特点;而
7、后者则以现时此在为基础,开放性地包容着过去与未来的他者;前者归根结底是静态的结构,而后者则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过程.其次,在解释这种“政治无意识“逻辑和打破这种意识形态镜像的方法上,二者也是不同的.阿尔都塞直接继承了精神分析学的思想,并创造出一种独特的“依据症状阅读法 “.而詹姆逊则吸收了现代哲学解释学的思想,把马克思的“生产模式“ 与 “语言学阐释模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而对人类历史存在的共时性与历时性的统一,作出了较为合理的说明.马克思主义认为,共时的现时此在只有被投射到历时的历史发展中去,现实作为事物存在的局部状态才能在事物存在的总体性之中,获得全方位的辩证理解.因此,正是具有了这种敏锐而深
8、刻的洞察力,詹姆逊极力张扬一种“绝对历史主义“ 的马克思主义阐释学理论,作为终极的“语义地平线“ 从而超越所有旧形而上学的封闭式的历史阐释学.二,传统历史编纂学的悖论与困境从理论发展的脉络看,詹姆逊对“绝对历史主义“ 的建构 ,是通过批判传统历史主义来完成的.他认为,任何历史主义的两难困境都可以表现为必须在相同或差异之间进行特殊的,甚至是无可救药的选择,而且正是依赖这种选择,从而支撑我们与过去的联系2】(P1.所以,如果我们选择自己与客体相同的话,我们的阐释模式将陷入一种同义反复中,因为我们对客体的阐释就是对它的先验预设;如果我们选择自己与客体存在着巨大差异的话,客体将成为一种纯粹异己并无法沟
9、通的陌生对象,于是,理解和阐释成为不可能.他进一步认为,历史主义的悖论与困境的内在理由是在历史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一个弥漫着“意识形态“ 迷雾的想像界一种“政治无意识“,其实质是社会生活模式的集体幻象.通过对传统历史主义的精心研究,詹姆逊总结出四种传统的解决这种困境的尝试性方法,即“文物研究“,“存在主义历史主义“,“结构类型学“,“ 尼采式的反历史主义“2 】 脚).它们构成了这种两难困境的范例.首先,“文物研究 “方法作为经验主义“意识形态“ 的强大意象 ,是对历史主义困境本身的简单否定和批判过去的遗迹只被认为是一种个人收藏的嗜好而存在的,其真正的理论立场是对其他常规的和预先存在的历史观进
10、行无情的颠覆和消解.其次,“存在历史主义 “理论源于狄尔泰,其意识形态基础是从德国的生命哲学衍生出来的.在他们的实践中,它“所关注的历史经验延伸到包含作为历史经验的整个原始文化“【2】 ).这种历史主义通过对中心主体建构的强调和对非异化的人类本质的无限潜力的强调,使人类暂时忘却(“搁置“)了自身支离破碎的真实的现实生活经验 ,在想像性的意识形态实践中,遁人那遥远而神秘的过去.结构主义历史观对传统历史主义的抨击主要以两种互相联系的叙事模式为对象,即“目的论“模式和“本原 “模式.所谓“目的论“模式相信一种“实证 “历史和 “历史的终结“,并以此为名义来说服人们为目的的必然性“未来“ 而牺牲自己的
11、现在,即通过对“未来“ 的向往编造出一种具有欺骗性的幻觉,从而把真实的现在“搁置“ 起来.而所谓“ 本原 “模式在意识形态上与“目的论“模式具有叙事的相似性,即“目的生命线 “的叙事机制被借用到“ 本原 “模式中去 .与“目的论“建构一种虚幻的未来相反,“本原论 “模式虚构了一种想像性的过去.结构主义认为,“存在历史主义 “的实质就是这种“ 本原 “模式的翻版 .按照爱德华 ?赛义德的区分,10 世纪的“历史主义“, 主要是 “存在历史主139义“, 甚至是那种“ 本原“历史主义,并不对绝对的源头感兴趣】.这样,“本原“ 比喻只意味着事物的历时联系.然而,“结构类型学 “从根本上否认了事物的这
12、种历时联系,而热衷于对结构转变的探索.结构主义用关系属性取代了事物历时联系的存在,重新陷入了“目的论“模式的叙事视野中去.因此,“ 对结构主义的超越, 必须将结构主义的基本范畴种永恒的东西转变为历史的范畴才得以真正成为可能“ 】 .最后,“尼采式的反历史主义“既与 “文物研究 “相似,通过否定过去的真实存在来强调现在具有历史意义的优先地位,又通过对历史主义的中心主义进行结构主义式的批判,强调个人主体所具有的一种物质性情绪激情一的巨大力量.它宣称主体的心理化的欣快及物质性的情绪,如昏眩,厌烦,恶心等,都可以算作我们与历史的过去某种真正接触的可能模式,这是一种“精神分裂式 “的“狂欢“化的生存体验
13、.这种反历史主义的激进立场,从根本上消除了传统形而上学“逻各斯中心主义 “预先设定的超验性,对历史真实存在的预先设定被转换为一种结构主义的文本性.然而,理论的任务不但是纯粹的解构,它必须解决建构一个合理的阐释模式的可能性条件.因此,马克思主义历史主义模式旨在创造一种阐释理论,在詹姆逊的理论思考中,其毕生的学术理想即试图建立一种作为历史地形学的“绝对历史主义“.三,文本:一种通向历史真实存在的理想中介实质上,解决历史主义困境的四种传统方法构成了一种联合体和结构置换图式,它们彼此带着各自独特的合理性与局限性占据着某个特定的位置.詹姆逊认为,马克思主义的“绝对历史主义“ 作为一种历史地形学,是一种比
14、结构地形学更令人满意的历史与文化模式的新的结构逻辑.当然这种新的结构逻辑并不意味着对各种传统模式的简单抛弃和废除,而是开放性地把它纳入自己的体系中,借助于某一特定行为机制的作用,使它们获得辩证的修正从而非神秘化,因此,“过去消失了的生产模式仍然存在于现在模式的非共时性中“【2】). 为了实现这一宏伟的目标,作为后期“西方马克思主义“代言人的詹姆逊,比其他同时代的哲学家们的深刻之处在于:他创造性地继承了经典马克思主义的“生产模式“ 概念 ,并以此为 “绝对历史主义“阐释系140统的主导符码.他认为,“绝对历史主义 “的历史地形学既不是按照“存在历史主义 “在与之相关联的“目的论“ 模式和 “本原
15、“模式中采用的线状或进化论叙事策略,也不是按照结构主义采取的从一个结构到另一个结构的转化叙事策略;既不像“文物研究“ 那样对现在的简单否定带着令人窒息的苦恼,也不像“精神分裂症历史主义“ 那样,借助于现时当下的满足和痛苦的宣泄,通过心理治疗的临床实践,在忘记过去的同时投身到后现代主义的消解性狂欢中去;而是按照福柯的系谱学来重新建构的.但是,在詹姆逊的理论视野中,作为“绝对历史主义“ 的历史地形学,与福柯的历史地形学纯粹借助于抽象的“权力结构 “运作不同 ,它以“生产模式“的差异性存在为前提.“一个生产模式的形成 (如马克思的资本模式)从结构上以差异规划了其他可能存在的生产模式的空间,即以最初模
16、式性的系统变异体来使其他生产模式有自下而上的余地.“【】(通过进一步分析前述的诸种传统的历史主义模式,我们已经看到:“目的论“ 模式关于“未来“的观点在欺骗性的另一面对历史乌托邦时刻的深刻向往和冀盼,具有一种内在的冲动力,引导我们从现时此在的局限中脱颖而出;“存在历史主义“ 与 “本原 “模式对过去的复活,作为现时此在的陌生化环境,必定会使现在与过去的力量交换生产出一种令人愕然的戏剧化时刻,平庸而世俗的“现代时间“ 就在已经死去的古人发出久已被人忘却的预言时,出人意料而且生动灿烂地浮出历史地表上来;“ 结构类型学 “通过对人类存在的总体关系的强调,使我们摆脱了个人主体局部存在的有限性,把个人主
17、体置于一个更加广阔的社会背景中去.在“ 文物研究“ 中,对过去遗迹 历史事件的文物收藏,作为一种个人嗜好而获得了幽灵似的第二次生命,这种历史经验主义对个人主体独特性的殷切关注是人类存在的物质基础.在尼采式的“ 精神分裂症历史主义“ 中,对现时的巨大热忱,人类主体激情的内在强度的感受力,实质上构成了“ 绝对历史主义“ 地形学中的一段最富有振荡性的地势.总之,正是由于传统历史模式中的这些生机勃勃的因素客观地存在着,并在马克思主义历史地形学的“生产模式“ 中 ,既保持自己的独特个性以便同其他历史模式区别开来而存在着,同时又构成该“生产模式“中不可或缺的生产要素.作为一种理论形态的“绝对历史主义 “生
18、产模式的运行,就处于这样一个既共时又历时的不断生成过程之中.这样,“绝对历史主义 “生产模式对于主体而言,变成了一种文本结构即再现物.也就是说,人类总是无法直接介入历史存在的本身,而是借助文本为中介,在阐释模式中通过与历史客体的对话,从而获得新的“视界融合 “.其次,历史客体是作为一种文本形式而存在的,不是直接赋予这些对象以意义,而是将它们最初的意义改变为一种新的,提高了的意义构成.当然,这种改变不可能是一个任意的过程,也不是一种相对主义】(w.文本指向一种非文本化的无序和熵.按照罗曼?雅各布森关于隐喻和转喻之间传统语言学区分,历史地形学视野中的文本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隐喻静态排列的过程,而是转
19、喻生成机制的深刻提示和生动表征.在詹姆逊看来,马克思主义的“绝对历史主义“ 的生产模式是以现时此在为基点,借助于文本的存在并以此为对象,在不断地理解和阐释活动中,辩证地修正过去的历史经验并开放地包容未来乌托邦的理想.惟有如此,现时支离破碎的生活经验,才能获得真正的超越,我们才能真正“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 荷尔德林).四,结束语置身于当前后现代主义文化的语境中,作为时代思想家的詹姆逊,站在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立场上,借助于对社会历史的敏锐洞察力与深刻思考,无可争议地为当代理论的发展做出了极其重要的贡献.从思想渊源上讲,他不仅吸收了卢卡契“总体性“ 的概念和法兰克福学派的社会批判理论,也从当代
20、诸多非马克思主义思潮流派中吸取了有益的养分;此外,他直接继承了阿尔都塞学派的“意识形态“概念 ,并把它置放在历史主义的视野中进行考察从而超越了它.笔者认为,在詹姆逊的新历史主义美学阐释理论中,与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 “术语相类似的“政治无意识“和马克思的 “生产模式 “,卢卡契的“总体性“ 构成了三个坚实的支柱.正是由于三者之间的相互综合作用,使马克思主义历史地形学中的诸要素相互联系并产生一种紧张感,彻底打破了存在于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并使传统历史主义迷惑不解的“ 缺席原因“ 的先验神秘性 .也就是说,这个神秘的“ 缺席原因“ 必须从此“生产模式“在人类历史想像力和“政治无意识 “运行机制的总体表征中 ,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