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古希腊教育的浅论及其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1、概述教育一词在中国最早于孟子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一句。 说文解字对教育的分字解释是“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 “育,养子使作善也” 。在西方,教育一词源于拉丁文 Educare,本义为“引出” ,意思是采用一定的手段,把某种本来就潜藏在人生上的东西引发出来,由一种潜质转变为现实状态。现在英语中,教育一词是“Education” ,就是拉丁文发展而来。1976 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发布的国际教育标准分类 (ISCEI)对“教育”的界定是:教育是一种有组织持续进行的并以引发学习为目的的交流。不论是中国,还是吧、西方,教育都不是实物名称,而是活动
2、名称,都是把教育看成一种活动形态的存在,而不是实体形态的存在。古希腊是西方历史的滥觞,持续了约 650 年(公元前 800 年 公元前 146 年) 。几乎与古希腊同时期的中国春秋战国时期(公元前 770 年公元前 221 年)则奠定了以后中国封建社会 2000 多年的发展。这一时期两地的文化都异常繁荣,涌现了一大批伟大的思想家。而教育在其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论文将以古希腊两个重要城邦雅典和斯巴达为例,来分析古希腊的教育。在分析的同时,还将得出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2、古希腊教育的浅论古希腊位于欧洲南部,地中海的东北部,包括今巴尔干半岛南部、小亚细亚半岛西岸和爱琴海中的许多小岛。.希腊半岛山脉
3、纵横,内陆的交通异常不便,自然环境恶劣。但在一个自然环境相对恶劣的国家里,创造出如此辉煌的奇迹,其中必有许多历史经验值得汲取,其中之一便是教育。1、斯巴达的教育斯巴达城位於中拉哥尼亚(Laconion )平原的南部,欧罗塔斯河( the Eurotas River)的西岸。斯巴达城是个战略要塞,三面环山,扼守着泰格特斯山脉(Taygetus) 。斯巴达以其严酷纪律、独裁统治和军国主义而闻名。斯巴达的政体是寡头政治。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斯巴达及其同盟者战胜雅典军队并霸权整个希腊。但斯巴达在称霸希腊不久便被新兴的底比斯打败,在北方的马其顿崛起后,斯巴达失去了在希腊的影响力。斯巴达的教育以培养凶悍的
4、军士著称于世。斯巴达教育以军事体育训练和政治道德灌输为主,教育内容单一,教育方法严厉,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忠于统治阶级的强悍的军人,现在多以“斯巴达教育” 作为严格而近乎残酷的教育的代名词。为了镇压奴隶的反抗和异邦的侵袭,斯巴达把每个城邦变成了一个大军营,每一个斯巴达人都将通过长期严格的军事体育训练而成为士兵。斯巴达的教育由国家控制,作为一项国家事业。教育机构有国家设置,主要有军营式的教练所和“埃弗比” ;儿童完全属于国家所有,必须服从国家的安排;教育完全由政府开支,教育者由国家官吏担任。斯巴达教育的特点是:教育目的是培养英勇果敢的保家卫国的战士;教师内容只重视军事体育,不重视文化科学知识学习;教
5、育方法是野蛮训练和鞭笞。这种极端片面的教育,虽然能把斯巴达的年轻一代训练成坚强勇敢、严守纪律的战士,却损毁了他们的个性。斯巴达虽然依靠强大的军事力量保住了国家,甚至打败过雅典,但是他们在文化上没有为人类留下任何值得一提的遗产:斯巴达没有出过一个著名的诗人和艺术家,也没有出过一个著名的哲学家。下面是一个关于斯巴达人教育内容的表格。年龄 教育内容婴儿时期婴儿时期就要接受生命的考验,父母用烈酒为他擦洗,然后还要让长老检查他们的体质是否健康。凡是经受不住考验或被长老认为是虚弱的就被抛在弃婴场。7 岁前 公民子弟在家中接受母亲的教育718 岁 718 岁进入国家的教育机构学习五项竞技(赛跑、跳跃、角力、
6、掷铁饼、投标枪)18 岁 进入青年军事训练团进行正规的军事训练20 岁 进行实战训练30 岁 通过仪式成为完全公民,有权参加公民大会,可以担任官职,战时则战斗斯巴达人的教育是培养坚韧的战士。七岁的男孩进入国家的教练所,从此他们就要经受心魄和筋骨的磨炼,以形成坚韧、勇猛、凶顽、残暴、机警和服从的品质。训练的主要形式是格斗。天刚发白,身着破烂长衬衣、骨瘦如柴的孩子们便开始在围着圆柱的竞技场上搏斗。即使一方被打倒在地,伤口流着血,另一方也不可手软。被打倒的如果能够不顾一切,顽强抵抗,坚持到底,也被认为是强者。而哀叫和讨饶则被认为是莫大耻辱。在一旁指导的队长和老人千方百计地挑动孩子把训练变成你死我活的
7、厮杀。还有一种方法,是专门考验儿童忍耐力的。任何一个儿童每年都必须经受一次严厉的鞭笞,只有那些咬紧牙关,面无惧色的人才成为合格者。训练所里的生活制度非常地严酷,孩子们一年四季光头赤足,只穿一件单衣,白天吃的是不足以饱腹的饭菜,晚上睡的是粗糙的芦席垫。能忍受或能采取抢盗方式谋生者都会受到奖励。除了军事体育训练之外,音乐和舞蹈也是斯巴达人的教育方式。他们认为音乐可以陶冶敬神尚武的情操,舞蹈可以训练和协调身体活动的节奏。还要经常接受奴隶主的道德教育,文化知识不被重视。18 岁的青年将接受正规的军事训练。青年军训团至少要组织一次军事“演习” ,即在夜间采取突然袭击的方式包围、殴打和肆意残杀奴隶,以锻炼
8、性格和本领。20 岁以后的青年要常年戍边习武,30 岁时才能结束教育和训练,成为一名真正的军人和公民。 斯巴达对女子也采取同样的军事和体育训练方式,如竞走、掷铁饼、投标枪、格斗等等。对女子来说,这样的训练还有另外一个重要意义,因为身体强壮的女子结婚后才能生育出健壮的孩子。因此,斯巴达的妇女也具有坚毅的性格。有位斯巴达的母亲在儿子即将出征的时候,送给他一个盾牌,叮嘱道:“带着它回来,否则就躺在上面!”鼓励儿子英勇作战,决不要贪生怕死。2、雅典的教育雅典是希腊首都,也是希腊最大的城市。雅典位于巴尔干半岛南端,三面环山,一面傍海,西南距爱琴海法利龙湾 8 公里,属亚热带地中海气候。基菲索斯河和伊利索
9、斯河穿城而过。市内多小山。雅典是世界上最古老的城市之一,有记载的历史就长达 3000 多年。雅典也是古希腊最强大的城邦之一。雅典的文化、科技、艺术都非常繁荣。涌现出一大批哲学家、思想家、艺术家。如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等等。雅典境内多山,不适宜发展农业,但是便利的海运条件使其工商业较为发达,雅典的阶级矛盾复杂尖锐,这是雅典实施民主政治的社会基础。民主政治所提供的较为宽松的社会环境,使得雅典的哲学、文学、艺术等都得到了迅速的发展,雅典在各个领域都出现了繁荣、昌盛的局面。反映在教育上也很有特色,雅典的教育在于把儿童培养成为集道德、智慧、健康、美感诸品质于一身的公民,把年轻人培养成不仅是军人,
10、而且是多才多艺、能言善辨、善于工商业事务的政治家和商人。雅典教育的特点是:目标是培养身心和谐发展的国家公民。身心和谐发展包括:身体健美,具有智慧、勇敢、节制、公正等美德。雅典对教育则采取放任政策,把教育子女视为国家和家庭的职责,学生上学是要缴费的;雅典的教育机构以私立为主,如体操学校、音乐学校、文法学校、修辞学校,以及哲学家的学园等,流派甚众,儿童有一定选择的自主权;雅典则除本国的统治阶级成员任教外,来自国外的智者充任教师者为数众多。同时雅典不重视对女子的教育。下面是一个关于雅典人教育内容的表格。年龄 教育内容婴儿时期 婴儿出生后,也要经过严格的挑选,由父亲决定是否抚养7 岁前 在家中由父母培
11、养713 岁 进入音乐学院、文法学院学习,后又在体操学院接受各种体育训练15、16 岁 少数贵族子弟进入国立体育馆接受体育、智育和审美教育1820 岁 属于预备公民阶段20 岁 授予公民称号雅典教育是兼顾个性与公民性两方面的要求。在雅典人看来,只有身心和谐发展的个人才能最好地履行公民的职责。 3、对中国现代教育的启示中国现代教育依然以应试教育为主,呈现出功利化、商业化的特点。在教育过程中普遍缺乏人性的关怀,缺少美学、音律、体育的教育。培养的学生,大都没有健全的人格,冷漠、自私、缺乏合作精神。学生没有正确的人生观、社会观、历史观,无论初级教育还是高等教育,都是如此。更有人说:“现代中国的教育用两
12、个字概括就是失败。 ”回想两千年前的春秋战国、古希腊时期,不仅使我们汗颜,还使我们感到深深地忧虑。在新世纪,中国国内安定和平将近 30 年。 “生于忧患死于安乐” ,国内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国际的环境也不容乐观。中国东方朝鲜、韩国随时都有可能引发战争。又有世仇日本的狼子野心:西方有正在崛起的印度,磨刀霍霍思报一箭之仇:南方台湾仍未收复,孤悬海外。越南、菲律宾侵占海疆,得志猖狂:北方有俄罗斯虎视眈眈,与中国貌合神离。又有美国时时刻刻都想颠覆中国,稳坐世界霸主之位。中国处于四面包围之地,情势之危机,亘古未有。中国要想摆脱困境,实现民族复兴、崛起,只有靠人才。无论科技如何发展,人永远处在第一位,人力资
13、源永远是第一生产力。结合斯巴达和雅典的教育,总结出以下的启示:斯巴达教育启示: 1.对青少年加强体育训练,培养青少年顽强、机智、勇敢、坚韧的品质; 2.注重爱国教育的培养,反对民族分裂和国家分裂,维护各民族的联合、团结和国家的统一,反抗侵略者,维护祖国的主权和独立; 3.培养团队合作精神; 4.学生要尊重师长,服从集体和国家,从公共利益出发; 5 男女平等。女子有和男子一样的各种权利; .雅典教育启示: 1.发展素质教育。注重青少年身心和谐,德智体音美全面发展;2. 教育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诱导式教育而非灌输式教育; 3.以人为本,重视人文教育,重视人性; 4.重视科学知识的发展 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曾说过这样一句话:“文明其精神,野蛮其体魄” 。毛泽东深受斯巴达精神的影响,从小注重培养自己坚韧、顽强的精神,最终领导中国人民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现代中国青少年也要学习这种精神,居安思危,为中华之崛起而读书。中国办好了教育,有了人才储备,几十年社会风气将为之一变,国力自然更强。原来中华文明圈中的国家自然不战而服,特别是日本。到时冲出岛链,与美国决战于大洋之上,鹿死谁手,其未可知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