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洛南中学2016届语文必修三导学案过秦论导学设计(一)主备人:严军平 审核人:毛启智 2014、3、28第一课时【学习目标】1、了解课文涉及的古代思想政治观点:贾谊的反对暴政、提倡仁政的观点,这种观点同西汉初期提倡“与民休息”政策的关系,了解主张在当时条件下的进步意义及其历史局限。2、掌握课文中常用实词、虚词和一些特殊句式的知识。3、诵读全文,把握语气,与作者情感合拍共振。在诵读的基础上顺畅地背诵最后三段。【学习重难点】 、了解秦王朝兴亡过程,分析导致其迅速灭亡的原因。 2、重点理解文言文翻译的要领并培养用现代汉语翻译文言文的能力。 3、体会本课叙事时极力铺张渲染,议论时使用对比论证的写作特
2、点。【学法指津】 1、读。本文始终是按照时间的顺序来安排层次先后的,气势充沛,一气呵成。初读时不要中断,不要旁及其余,以形成整体感。 2、理。在读的基础上划分结构,理出头绪。用列表形式表示出秦的兴亡过程。如:孝公:崛起。“五王”:强大 兴(攻)始皇:统一。 二世:灭亡。 亡(守)亡因:“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 3、诵。即是深入领悟全文要旨的重要步骤。诵读时一定要注意语气。文中的铺排,要读出气势,高亢而有力;文中的对比,要读出情感,抑扬有别,褒贬分明;深责时,要义正词严;惋惜处,要让人警醒。本文虽为史论,但语言上明显地带有赋的特色,诵读时要细加品味【知识链接】 、关于作者: 贾谊(前前),西
3、汉洛阳人。西汉著名政论家、文学家,最早的汉赋作家之一。年少即以文才超众著称。岁时提出改革制度的主张,表现出卓越的政治才能,得到汉文帝的赏识,召为博士,不久提升为太中大夫。后因在政治方面多次提出改革建议,触犯权贵,被谪为长沙王太傅。四年后被召回,为文帝宠子梁怀王太傅。梁王落马而死,贾谊以为是自己失职,哭泣岁余,抑郁而终,年仅岁。贾谊在政治上有远见卓识,能洞察隐微,善于总结历史经验教训,能抓住当前社会主要问题、预见未来隐患,作出精辟分析,提出有效对策。他的政论散文过秦论陈政事疏(也称治安策)论积贮疏等,体现了新兴地主阶级政治家的远见卓识、积极进取的精神和改革现实的坚决态度。故刘向把他比为古之伊尹、
4、管仲。在思想上,以儒家思想为主,主张国家应以民为本,施行仁政,重视礼乐,严明等级;同时也杂有法家运用法术势,力主中央集权,削弱诸侯权势和道家的貌似旷达实为消极等思想。这些反映到他的政治主张上是积极进步,富有进取精神的,而在对待个人不幸遭遇方面则表现为悲观失望。他的文章峻拔锋利,针砭时弊,淋漓酣畅,有战国纵横家的风格,他的赋作趋向散文化,所以有“开汉赋之先声者”之称,对后世散文创作很有影响。其文章,辞赋以吊屈原赋、鵩鸟赋为最,明人辑有贾长沙集,另传有政论文集新书十2卷,散文作品有过秦论、鹏鸟赋、吊屈原赋等。他的为人,很为司马迁推崇,司马迁把他和不同时代的屈原相提并论,撰写了屈原贾生列传。贾 生李
5、商隐宣室求贤访逐臣,贾生才调更无伦。可怜夜半虚前席,不问苍生问鬼神。学生默读,理解。汉文帝在宣室求问被贬谪的贤臣,贾谊的才华和格调更是无可比伦。谈至深夜汉文帝挪动双膝靠近他,可惜他不垂询民生却是穷究鬼神。这是一首托古讽时诗,选取宣室召见、夜半虚前席两个细节,揭示出贾谊似受恩遇实则不遇的实质。意在借贾谊的遭遇,抒写诗人怀才不遇的感慨。诗选取汉文帝宣室召见贾谊,夜半倾谈的情节,写文帝不能识贤,任贤;揭露了晚唐皇帝服药求仙,荒于政事,不能任贤,不顾民生的昏庸特性贾 谊毛泽东贾生才调世无伦,哭泣情怀吊屈文。梁王坠马寻常事,何需哀伤付一生。学生默读,理解。贾谊怀才不遇,空有抱负,曾深情吟咏出吊屈原赋 。
6、梁王落马而死本是寻常之事,贾谊又何必为此自悲自责呢,抑郁而终呢?、本文选自新书,个别字句从史记和萧统文选。 过秦论是贾谊的议论文的代表作。原文共有上、中、下三篇,本文是上篇。“ 过秦”即“言秦之过”,指出秦亡国的过失。论,一种文体,古文中的所谓“论”,是论断事理,它包括 论政, 论史等文字。、时代背景: 战国时代,随着宗法制度的解体,各国竞相改革。秦国的商鞅变法最为彻底,功效卓著,秦国空前强大起来,于是以秦统一为主线的多年的兼并战争开始了。如齐魏马陵之战、秦赵长平之战等,连年征战给人民带来了极大的灾难。最后秦终于兼并了六国。 西汉初年,经历春秋战国楚汉多年的战争,社会经济遭受了五百年来的特大破
7、坏。农民大量流亡异乡,不得耕作;还有些为生计所迫,卖妻鬻子或自卖为奴。战乱使人口锐减,商业萧条。奸商囤积居奇,物价昂贵,米一石值万钱,马一匹达百金。新建立的西汉政权,府库空虚,财政困难。史载当时:“自天子不能具钧驷,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人民很需要休养生息。针对这种现实,为巩固西汉政权,贾谊借“过秦”以“规汉”,规劝汉文帝吸取秦王朝不施仁政导致覆亡的教训,防止重蹈覆辙。主张施行仁政,“与民休息”,以求经济大发展,社会的稳定。【学习过程】 一、自读课文及注释,结合课文前“预习提示”疏通课文,并给下面加点字注音:腴(y) 轸(zhn) 镞(z) 万乘之势(shng) 恬(tin) 比权量力
8、(ling) 藩(fn) 孝公既没(m) 笞( ch) 召滑(sho) 俯首系颈(x) 践华为城(hu) 劲弩(jng) 不及中人(zhng) 墨翟(d) 蹑足行伍(hng) 瓮(wng)牖(yu)朝同列(cho) 将数百之众(jing) 度长絜大(du) 一夫作难(nn) 二、师生探究 1、读全文后回答,这一篇史论的主要观点是什么?如何理解这句话? 明确: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这句话是对秦王朝所犯过失的总结,秦王朝“仁义不施”3结果导致亡国。 2、从全文看,“攻守之势异也”,“攻”“守”的不同形势在课文中的具体表现是什么?明确: “攻之势”体现在第一段到第三段,崛起强大鼎盛。“守之势”
9、体现在第三段、第四段,由统一天下到覆灭。3、学习课文第自然段: 朗读指导:体会句中的逻辑停顿,从而明白较长的主语和谓语之间要有停顿,动词和较长的宾语之间要有停顿,较长的附加成分和中心语之间、较长的联合成分之间也要有停顿,这是一般的规律。本段的动词“据”“拥”“有”之后要有停顿;“内”“外”之后还应有停顿。下面各段的朗读指导仍围绕逻辑停顿进行,不再赘述。 (2)从注释中我们知道,“席卷”“包举”“囊括”都有“吞并”的意思,“宇内”“四海”“八荒”都有“天下”的意思。那么,我们把课文中“有之意,之心”句换成“有吞并天下之心”似乎也通,但作者为什么要舍简就繁呢? 明确:意在突出秦孝公吞并六国、独占天
10、下的勃勃雄心以及秦对诸侯各国虎视耽耽的情态、咄咄逼人的气势。同时也为后文写孝公之后的历代秦君的赫赫功业张本,为后文写秦一统天下之后的顷刻覆亡形成对比并作了铺垫。总之,根据表达的需要,这里的繁笔增加了气势;同义短语的叠用,又使叙述生动形象。 (3)文章从秦孝公写起,为什么不从孝公以前的一国君(如秦穆公)写起?从本段哪些词语可以看出这点? 明确: 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本文的中心论点是“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思考和练习”一已读到),而秦的攻夺天下正是从秦孝公开始的。关于这点,本段课文已经明白论述。首句“君臣固守而窥周室”告诉我们,孝公在摄政之初仍是“固守”秦地,对“周室”亦只是暗中“窥伺”。后
11、来由于“商君佐之”,才开始有了“席卷天下”的行动,虽然在此之前,他已有了“地利”和“人和”(“君臣固守”)的条件。 (4)秦孝公在“攻”天下时,是否施行了“仁义”? 明确:贾谊所谓“仁义”,仍然是孔孟所说的“先王之道”,而不是法家的“内立法度”及纵横家们的“斗诸侯”。对后者,贾谊在过秦论(中)中称为“酷刑法”,可见在贾谊看来,这并不是“仁义”。贾谊认为“夫兼并者,高诈力;安定者,贵顺权,此言取与守不同之术也。”这也告诉我们,孝公的“攻”,不是建立在贾谊的“仁义”的基础上。 (5)集体朗读第一段。4、研习第二段第二段:写秦惠文王、武王、昭襄王的功业。 第一层:写三代秦君的功业。 第二层:写列国合
12、力对付秦国。运用对比,反衬秦国的强大。第三层:九国兵败,臣服于秦。 第四层:一笔带过孝文王和庄襄王,过度到下文。三、布置作业、熟读课文,提前背诵后三段。 、书面翻译第段。 4洛南中学2016届语文必修三导学案过秦论导学设计(二)主备人:严军平 审核人:毛启智 2014、3、29第二课时【学习目标】1、师生研读课文第、4、5自然段2、梳理文言知识3、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学习重难点】1、梳理文言知识2、背诵课文第、4、5自然段一、检查学生背诵情况1、个别背诵2、集体背诵二、研习课文第、4、5自然段:(一)研习第三段:写秦始皇的功业,即统一天下的势如破竹和巩固天下的各种措施。 第一层:写秦始皇
13、的“攻势”。详细铺叙秦始皇统一天下后至高无上的皇权,并正面铺叙其暴政,为下文的“仁义不施”埋下伏笔。 学生速读后明确:政治上“南取百越之地” 。军事上“乃使蒙恬士不敢弯弓而报怨。第二层:写秦始皇的“守势”。统一天下之后,采取了愚民、弱民、防民之策。文化上“废先王之道,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刑法上“隳名城,杀豪杰,销锋镝,以弱天下之民” , “执敲扑而鞭笞天下” ,地理防务上“践华为城,因河为池,良将劲弩守要害之处,信臣精卒陈利兵而谁何。 ”展现出秦盛极一时的气势,以反衬下段秦的迅速灭亡。 (二)研习第、自然段,了解作者对秦亡原因的见解,评说其进步性及局限性。第四段:写陈胜起义的情况和秦的结
14、果。极力详述陈涉出身低微,起义仓促,士卒弱小,兵器劣钝平凡之极。“然”字一转,突出了“小”但不可忽视,正因为人们恨秦,故仁义不施而使整个天下都是秦的敌人,终使秦王朝的守势狼狈不堪,为主题的昭彰作了铺垫。 第五段:分析秦灭亡的原因,得出结论。 第一层:指出秦的天下并没有缩小(呼应开头)。 第二层:将陈涉的实力和九国对比,呼应、段,设问导出结论,即:提倡仁政,反对暴政。 第三层:将陈涉与秦国实力对比,得出结论“仁义之不施”。 三、写作特点:叙事铺陈对比:叙事来说理,可以说是本篇最大的特点。课文前四段,按时间顺序,详略有致地概述了秦从攻到守,由兴而亡的全过程,概括地说明了秦之由盛而衰的全过程和主要现
15、象,同时还贯穿了作者本人的观点来说明其所以兴衰的关键所在。通过这种叙事手法,有利于说服读者。5用写赋的手法来写说理散文: 写赋是需要铺张和夸大的,这篇文章可以说通篇都采用了这种手法。如第一段“有席卷天下”四句,“席卷”、“包举”、“囊括”、“并吞”等词,基本上都同义。同一个意思而一连写上好几句,既有排比又有对仗,这就是写赋的夸张手法。这样,气势充沛了,读起来有劲头,有说服力。全篇对比到底:本篇精彩处在于作者用了四个方面的对比:即秦国本身先强后弱、先盛后衰、先兴旺后灭亡的对比;秦与六国的对比;秦与陈涉的对比;陈涉与六国的对比。几种对比交织在一起,主客观形势的不同,强弱盛衰难易的不同,都从几方面的
16、对比中显现出来。 四、文言知识归纳(一)通假字1.威振四海(振,通“震”,震动)2.倔起阡陌之中(倔,通“崛”,突出,举起)3.非抗于九国之师(抗,通“亢”,高,引申为强大)4.孝公既没(没,通“殁”,死)5.合从缔交(从,通“纵”,合纵,战国时期六国联合共同对付秦国的的策略)6.赢粮而景从(景,通“影”,影子)7.百有余年矣(有,通“又”,用在整数和零数之间)8.陈利兵而谁何(何,通“呵”,大声呵斥)9.约从离衡(衡,通“横”,连横,战国时期秦国离间六国,各个击破的的策略)10.秦有余力而制其弊(弊,通“敝”,弱点,毛病)(二)古今异义1.国家古义:指诸侯封地(诸侯国) ,大夫封地(家) ;
17、今义:一个国家的整个区域(全国)2.爱人古义:爱护别人,体贴别人;今义:指丈夫或妻子,或指恋爱中的一方3.以为古义:把作为,把 做成;今义:认为4.山东古义:崤山以东,即东方诸国;今义:指山东省5.河古义:黄河;今义:指一般河流6.橹古义:盾牌;今义:指外形似桨的一种用人力推进船的工具。7.池古义:护城河;今义:池塘8.赢古义:担负,背负;今义:胜或获得9.以致古义:用来招纳;今义:连词,用在下半句的开头,表示下文是上述原因所形成的结果(多指6不好的结果) 。(三)词类活用1.名词作状语 有席卷天下,包举宇内,囊括四海之意(席,像席子那样;包,像包裹那样;囊,像口袋那样) 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
18、景从。 (云,像云那样;响,像回声那样;景,像影子一样) 南取汉中,西举巴蜀,东割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南,向南;西,向西;东,向东;北,向北) 南取百越之地,以为桂林、象郡。 (南,向南) 乃使蒙恬北筑长城而守藩篱(北,向北) 内立法度,外连横而斗诸侯。 (内,对内;外,对外)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瓮,用破瓮;绳,用绳子)2.名词作动词 陈涉瓮牖绳枢之子 (牖,当作窗户;枢,当作门轴) 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帝王,称帝称王) 外连横而斗诸侯(连横,采取连横的策略) 履至尊而至六合(履,登上) 将数百之众(将,带领) 序八州而朝同列(序,招致,使依次序排列) 会盟而谋弱秦(盟:结盟)3、动词
19、作名词追亡逐北(亡,逃跑的军队)4、动词的使动用法 外连横而斗诸侯 (斗,使相斗) 伏尸百万,流血漂橹(漂,使漂浮) 吞二周而亡诸侯(亡,使亡,灭亡) 序八州而朝同列 (朝,使朝拜) 却匈奴七百余里(却,使退却) 约从离衡(离,使 离散)5、形容词作名词 崤函之固 (固,险固的地势) 因利乘便,宰割天下 (利,有利的形势)6、形容词作动词且夫天下非小弱也 (小,变小;弱,削弱)7、形容词的使动用法 诸侯恐惧,会盟而谋弱秦(弱,使 弱,削弱) 焚百家之言,以愚黔首 (愚,使 愚昧) 士不敢弯弓而报怨(弯,使 弯)(四)特殊句式1、判断句 7此四君者,皆明智而忠信,宽厚而爱人,尊贤而重士(者,表判断)然陈涉瓮牖绳枢之子,氓隶之人,而迁徙之徒也(也,表判断)关中之固,金城千里,子孙帝王万世之业也(也,表判断)(五)倒装句1.介词结构后置句(状语后置句) 余威震于殊俗 陈涉之位,非尊于齐、楚、燕、赵、韩 谪戌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锄櫌棘矜,非銛于钩戟长铩也2.宾语前置句 且夫天下非小弱也,雍州之地,殽函之固,自若也。 陈利兵而谁何(三)被动句 谪戍之众,非抗于九国之师也 身死人手,为天下笑者(四)省略句 商君佐之, (秦孝公)内立法度(省主语) 以(之)为桂林、象郡(省介词宾语) 聚之(于)咸阳(省介词) 委命(于)下吏(省介词)五、布置作业: 、完成课后练习题。、背诵后三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