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doc

上传人:dreamzhangning 文档编号:2612972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95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页
中国古典文献介绍.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中国历史文选与历史典籍第四單元隋唐史學發展概述隋唐時期尤其是唐代,是我國歷史上一個重要的發展階段,在學術界通常漢唐並稱或唐宋聯稱,被公認為是我國傳統文化發展史上之隆盛時代,同時也是傳統史學重要的發展變革期。這一時期所取得的史學成就,對後世史學的進一步發展產生重要影響,值得認真學習瞭解與深入研究。隋唐史學發展主要成就,如:第一,注重修史,確立官修史書之制。唐初即沿北齊之制,設史館,命宰相監修史書。唐貞觀三年太宗命把史館自秘書省著作局北魏始設秘書著作局,別置修史局。北齊改修史局為史館,移入禁中先隸門下省,後改隸中書省,使之成為獨立機構。太宗曾督促完成兩大修史工程:一是修前五朝史即梁、陳、齊、周、隋

2、史;二是重修晉史。史稱自“貞觀以后,多以宰相監修國史,遂成故事也。 ”即最終確立宰相監修國史之制,對後代官修史書之制發展影響頗大。第二,史學批評理論趨於成熟。如劉知幾的史通 ,作為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史學批評理論專著,對唐代以前的古代史學進行了系統地分析與批判,作出了全面的總結,這對推動我國傳統史學的發展貢獻巨大後面再作介紹。故近代著名學者梁啟超說:“有了左丘明、司馬遷,才有了歷史,有了劉知幾,才有了史學。 ” 第三,典制史的撰修。最早記載古代典章制度的是尚書 。唐代学者劉秩曾編撰政典 ,專記古代以來的政治制度,初具典制體規模。杜佑繼之,编撰了我國歷史上第一部制度通史通典 ,這對此後政書體文獻之編

3、著頗具開創之功,對後世史學發展影響巨大後面專門介紹。唐代編纂的其他政書文獻還有唐六典 、 唐律疏議 、 唐開元禮等,皆為治唐史之基本參考文獻。 正史文獻簡介。正史是傳統史部文獻中最基本的一類文獻。 如清修四庫全書史部文獻分類名目: 1正史,2 編年,3紀事本末,4別史,5雜史,6詔令奏議,7傳記, 8史鈔,9 載記,10時令,11地理,12 職官,13 政書,14目錄,15史評。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云:正史,大綱也。唐劉知幾 史通把尚書 春秋及後之編年、紀傳體史書均視之為正史。 明史藝文志把紀傳、編年二體並稱之為正史。至修四庫全書始正式把紀傳體史籍史記以下至明史24 種史籍定列為正史,遂有二十四

4、史之名。老一代史學家多讀正史並視之為史學研究的基本文獻。政書文獻簡介。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政書類序云:志藝文者,有“故事” 一類。其間祖宗創法,奕葉愼守者,為一朝之故事。後鑒前師,與時損益者,是為前代之故事。史家著錄,大抵前代事也。 隋志載漢武故事 ,濫及稗官。 唐志載魏文貞故事 ,橫牽家傳。循名誤列,義例殊乖不合理。今總核遺文,惟以國政朝章、六官所職者,入於斯類,以符周官故府之遺。至儀注、條格,舊皆別出。然均為成憲,義可同歸。惟我皇上制作日新,垂模冊府,業已恭登新笈,未可仍襲舊名。考錢溥秘閣書目有政書一類,謹據以標目,見綜括古今之義焉。今文獻學上所指政書,即是指記載歷代典章制度的文獻。 政書文

5、獻是研究中國政治制度史需要參考的一類基本文獻。傳世數量也較多。如四庫全書所著錄的共 169 部、存目 112 部。根據文獻內容與體例,可把政書分為兩大類。 一類是通制體的。這以“十通”為代表。 通典唐杜佑編著、 通志南宋鄭樵編著。從文獻性質來說, 通志實非政書而是一部紀傳體通史, 文獻通考宋元之際馬端臨編著,並稱為“ 三通” 。清乾隆年間設三通館位於紫禁城內武英殿西,舊為國史館,敕修“三通” 續編,成續通典 續通志 續文獻通考 ,稱“續三通”。後再修清朝通典 清朝通志清朝文獻通考 ,習稱“清三通”。三通、續三通、清三通合稱“九通” 。1921 年劉錦藻編纂清朝續文獻通考 ,遂有“十通”之稱,併

6、合刻出版。另一類是斷代體如會要、會典等。會要是分門別類專記一代典制之文獻。宋朝初年,王溥續成新編唐會要100 卷。此後各朝會要續有補纂,而形成為傳統文獻之一獨立體系,如:春秋會要4 卷清姚彥渠編;秦會要26 卷清孫楷編;西漢會要70 卷、 東漢會要40 卷南宋徐天麟編;三國會要22 卷清楊晨編;晉會要80 卷、 南朝宋齊梁陳會要上海古籍社出版為南朝宋會要 、 南朝齊會要 、 南朝梁會要 、 南朝陳會要 ,清朱銘盤编;唐會要100 卷、 五代會要30 卷宋王溥編; 宋會要輯稿 366 卷輯自永樂大典 ,宋官修;明會要80 卷清龍文彬編。會典之名始見於明代,但該類文獻早有編纂。會典多以職官為綱,通

7、記一代典章。現存主要有唐六典30 卷、 元典章 60 卷、 明會典228 卷、清會典等。中國傳統史學理論简介。傳統史论關注的研究對象與內容範圍,主要包括史官、史館、史書、史家及史學史研究的理論與方法等,兼及史學功能、史學認識、史學發展、史學方法、史家素養、史家使命、歷史文獻以及史學遺產的批判繼承等内容。傳統史學理論在古代則被統称之为史評或史論、史考。在傳統目錄學著作中,史評作為文獻分類名目,首見宋晁公武所著郡齋讀書志 ,宋代三大目錄學名著之一,另兩部為尤袤 的遂初堂書目 、陳振孫的直齋書錄解題 。四庫全書也以歷代“史論所以繁也”,而特設“ 史評”之類目:1 正史 2編年 3紀事本末 4別史 5

8、雜史 6詔令奏议 7傳記 8史鈔 9載記 10時令 11地理12职官 13政書 14目錄 15史評。其序云:“古來著錄,舊有此門。擇其篤實近理者,酌錄數家用備體裁云爾。 ”並首列史通 。 四庫共著錄史評類著作 122 部其中存目100 部。张之洞 書目答問一書亦列“史評” 類,且把史評文獻分為三小類。近代學者梁啟超把中國古代史學文獻分為了十大類,所列第九類即为史學,亦進一步把史學文獻分為三小類。事實上,古代史評類著作,多兼及史評、史論和史考,即論中有考,考中有論,統謂之評。第五單元概述:五代宋遼夏金元時期簡稱宋元時期,尤其是宋代,是我國學術發展史上一個重要的歷史時期。近代學術大師王國維先生云:

9、“ 宋朝之學術文化,前之漢唐,後之元明,皆所不逮也。 ”金毓黻先生所著中國史學史云: “中國歷史上文化政治制度之大轉變有三,其一為秦漢,其二為隋唐,其三為宋遼金。宋代以後,為劃時代之一段。 ”陳寅恪先生云:“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年之演進,造極於兩宋之世” 。鄧廣銘先生亦云:“宋代的文化,在中國封建社會歷史時期之內,截至明清之際的西學東漸的時期為止,可以說已經達到了登峰造極的高度。 ”如在史學方面,朱紹侯等主編中國古代史下冊“宋代史學”一節云:兩宋時期史學研究的成就,遠遠超過前代:史學著作大量地出現,特別是大型通史和當代史的編修,取得了尤為顯著的成果;同時在史學領域里出現了新的歷史編纂體裁紀事

10、本末體和綱目體。 “元代史學”一節亦云:元代的史學成就是多方面的。比較有代表性的史學著作,私修和官修的都有如文獻通考 、宋遼金三史等。除漢文的以外,還有各少數民族用自己的文字編纂的史籍如脫卜赤顏 、 白古通記等。其中,宋元時期新創史體對促進我國古代史學發展有積極推動作用。如前述會要體史書,雖始於唐德宗時期蘇冕所撰會要 ,唐宣宗時崔鉉又監修過續會要 ,但這兩部會要都不是貫通一朝的史著。直到宋初,王溥在蘇、崔兩會要的基礎上,補撰了宣宗到唐末的內容,修成貫通一朝的唐會要 ,最終創造出會要體史體。再如朱熹與呂祖謙合作撰寫的伊洛淵源錄 ,則創造出學術史著作這一新體裁後面再講。編年體文獻概述:是按年月日順

11、序記述歷史的史書。晉杜預春秋經傳集解序云:“記事者以事系日,以日系月,以月系時,以時系年,所以紀逺近,別同異也。故史之所記,必表年以首事。年有四時,故錯舉以為所記之名也。 ”劉知幾 史通二體以此種體裁“ 系日月而為次,列時歲以相續,中國外夷,同年共世,莫不備載其事,形於目前,理盡一言,語無重出”而大加讚賞。 四庫全書總目提要史部編年類序云:司馬遷改編年為紀傳,荀悅又改紀傳為編年。劉知幾深通史法,而史通分敘六家,統歸二體,則編年、紀傳均正史也。其不列為正史者,以班馬舊裁,歷朝繼作。編年一體,則或有或無,不能使時代相續,故姑置焉,無他義也。今仍蒐羅遺帙,次於正史,俾得相輔而行。編年體文獻的發展。早

12、在先秦時期,即有編年史的編纂,如墨子所言“百國春秋” 參見史通 ,大抵皆編年之史。但先秦時期的編年史,流傳下來的僅有春秋 左傳 竹書紀年等數種。而春秋雖是現存最早的一部編年史或者如舊目錄書以左傳 (參見教材上冊第 33 頁 左傳解題)為編年史之祖,但因春秋左傳 被列為經部,故四庫便首列竹書紀年 。另也有如梁啟超所云“漢紀三十卷,此現存新編年體之第一部書也”諸說。到秦漢時期,史、漢之本紀確立了編年體文獻之基本體裁,即以年月時日為經,以載錄大事為緯,所記史實涉及政治、經濟、軍事、文化、民族乃至中外交流等諸方面,揭示出一定時期社會歷史發展的基本輪廓,成功地改造了先秦編年體文獻的著述體例。而荀悅的漢紀

13、參見教材下冊第 123 頁六家篇注注,則對編年體史書的編纂產生了更為深遠的影響這也大概是梁啟超把漢紀視為“現存新編體之第一部書也”的原因。秦漢以後,歷魏晉南北朝隋唐時期,編年體著作受到了史家的格外青睞,據隋書經籍志與兩唐書藝文志之記載,这一時期編纂的此類體裁的著述不下六七十種。著名者如東晉袁宏後漢紀30 卷、東晉干寶晉紀20 卷、南朝裴子野宋略20 卷、南朝吳均齊春秋30 卷等參見教材下冊第 123 頁六家篇注以及第 125 頁注。編年體文獻的成熟則是到宋代,以資治通鑒參見教材下冊第 78 頁通鑒 題解為標誌。梁啟超說:“ 新編年體自漢人創始以後,魏晉南北朝諸學者相繼有所述造,但都停留在斷代的

14、原則上而有所編纂。而到宋代才出現司馬光之通貫古今的編年史,這是史學史上的一大創造。 ”當司馬光把通鑒上獻於朝廷時,宋神宗便論其書“賢于荀悅 ”,可知當時人已把通鑒看成是承襲荀悅漢紀體例而作得新的巨著。自宋至清,編年體文獻的編纂逐步形成為一個通貫古今的史書系列通鑒序列,可參看。如:1.宋劉恕通鑒外紀10 卷。2.南宋李燾續資治通鑒長編520 卷北宋編年史。教材下册 P164 已選,可參看。3.南宋李心傳建炎以來系年要錄200 卷南宋史。 4.元金履祥資治通鑒前編21 卷是為正劉恕通鑒外紀之失而作。 5.明王宗沐宋元資治通鑒64 卷。 6.明薛應旂 宋元資治通鑒157 卷。7.清徐乾學 資治通鑒後

15、編184 卷。8.清畢沅續資治通鑒220 卷。9.清陳鶴明紀60 卷。10.清夏燮明通鑒100 卷 。 紀事本末體文獻。紀事本末是一種以歷史事件為主,而不以人物或時間為主而紀事的史書體裁。一般每一歷史事件獨立成篇,每篇按時間順序編排資料,敘述一事件之始末,展現一事件發生發展全過程。可補編年體和紀傳體史體記事之不足。其編纂體制,兼編年與紀傳兩體之長而避兩體之短,眉目清楚,旨趣明白,讀者開卷便可一目瞭然,從而獲得較為系統而完整的歷史知識。正如四庫提要所說:“經緯明晰,節目詳具;前後始末,一覽了然。遂使紀傳、編年貫通為一,實前古之所未有也。 ”著名文獻學家張舜徽先生更稱譽爲這是“一種便於記憶、檢索,

16、對初學歷史的更為合適的體例” 。梁啟超新史學列舉我國歷史上史家“創作之才”六人:一是司馬遷,二是杜佑,三是鄭樵,四是司馬光,五是袁樞梁啟超還以“善抄書者可以成創作”來評價袁樞所創紀事本末體著作之成就 ,六是黃宗羲。紀事本末體的創立,在史書編纂體裁上,結束了長期以來編年、紀傳二體互爭所長,徘徊上千年的沉悶局面,在史書體裁發展史上取得了突破性的成就,從此編年、紀傳、紀事本末三足鼎立,成為主要史書體裁,其歷史影響巨大而深遠。紀事本末體創立之後,採用此種文獻體裁而編纂的史書逐漸增多,在史部文獻中遂形成為一大部類。 集部文獻概述。集部文獻是指收錄歷代作家一人或多人的散文、詩詞、散曲等作品的集子以及文學評

17、論、戲曲等作品的著作。在傳統文獻四部分類法中,東晉李充所編晉元帝四部书目始確立集部之文獻類別。唐修隋書經籍志 ,把集部文獻分為了楚辭類、別集類、總集三類。到編纂四庫全书 ,四庫館臣則進一步把集部文獻分列为楚辭類、別集類、總集類、詩文評類、詞曲类五大類。 在四部分類法中,集部文獻為份量最重的一類文獻,如在四庫提要中大約有三分之一的篇幅是介紹此類文獻的。 下面主要瞭解別集與總集,先介紹別集文獻。別集是相對於“總集” 而言的,是收錄個人作品的詩文集,即指個人作品的彙集。別集編纂起始於漢代。魏晉南北朝時期,別集編纂獲得快速發展,如隋書經籍志即著錄集部文獻八百餘部但絕大部分已散佚,唐宋以後更日益繁富,成

18、為古籍文獻中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 四庫著錄 2529 部。 四庫總目提要云:四部之書,別集最雜。唐以前現存約 200 餘種,宋代現存約 700 餘種,遼金元現存約 300 餘種,明代現存至少在 2000 種以上,清代文集至今無確切統計。安徽教育出版社2000 年出版的清人別集總目著錄近兩萬名作者的 4 萬余部文集。總集文獻。總集是指彙聚結集多人的詩文為一集的文獻,或稱之為“流別” 。總集编纂最早為西晉摯虞所著文章流別集三十卷已佚。此後總集編纂日繁。總集按編纂體例,有網羅宏富的“ 全集式” 總集和擇優精選的“ 選集式”總集。按收錄時代,有通代總集和斷代總集。按收錄體裁,就有專輯歷代同一體裁作品的

19、總集或專輯一個朝代某一種體裁作品的總集 ;還有彙集各種體裁作品的總集,或按區域彙編的地方總集等等。 四庫全書著錄了南梁蕭統的文選等總集共 563 部(其中存目 398 部,實際著錄 165 部) 。按總集內容略舉以下重要者:全上古三代秦漢三國六朝文746 卷,清嚴可均編;全唐文1000 卷,清官修;宋文鑒150 卷,宋呂祖謙編。今有 全宋文 ;遼文匯10 卷,今人陳述編;金文最 60 卷,清張金吾編;元文類 70 卷,元蘇天爵編。今有全元文 ;明文在100 卷,清薛熙編。今有全明文 ;明經世文編 504 卷,清陳子龍編;清經世文編120 卷,清賀長齡等編。另有續編 三編 四編 新編等多種。今有

20、清文海的編纂。第六單元概說。明清時期是我國傳統社會的晚期,在文化學術領域也進入古典文化的總結期。明清皇朝政府即調動巨大人力物力,對我國上下數千年浩如煙海的典籍進行了整理。其中明代即編纂了大型類書永樂大典 ,清代組織編纂了現存的四庫全書 、 古今圖書集成以及康熙字典等各類大型文獻。其他如在文獻學領域,以對古籍進行整理、校勘、注疏、輯佚等為主要內容的考據學或稱考證學或朴學取得了極大的成就,形成了著名的考据學派亦稱乾嘉學派。在史學領域,也取得重要成就,如正史編修、實錄編纂 、史評著作撰寫以及方志文獻的纂修等。還新創學案體、方略體等新的史書體裁,開闢了史學研究的新領域,成為我國傳統史學的總結與嬗變期,

21、使傳統史學具有了一定程度的啟蒙色彩,對此都值得認真研討總結。實錄文獻。實錄是記載一代皇帝在位期間重要史實的編年體資料性史冊。一般以所記皇帝的諡號或廟號為文獻名稱,如唐順宗實錄 、宋太宗實錄 、清世祖章皇帝實錄等。也有以某一王朝命名的合刊本如明實錄 清實錄等。實錄作為史籍編纂體裁之一,始於南北朝時期。 隋志著錄有周興嗣撰梁皇帝實錄 ,另有梁中書郎謝吳一作“昊”撰梁皇帝實錄 。自唐代起,實錄均為官修。此後歷朝凡新君即位,史館便據前代起居注帝王言行錄,始纂於東漢、時政記始於唐代,由宰相纂修、日歷始於宋代,由史官據起居注、時政記等纂成等檔案資料纂修先皇一朝實錄,歷代相沿遞修,成為定制。 自南北朝始,至

22、清代最後一朝實錄德宗景皇帝實錄光緒帝止,總計修成 120 餘部實錄。但因歷朝實錄修成後均藏於宮禁,不能刊印流布,於是常隨王朝興衰交替而失傳。從南北朝至元代的實錄,除唐順宗實錄5 卷及宋 太宗實錄殘本 20 卷外,其餘皆已佚失不傳。較完整保存至今的為明、清兩代實錄。 明實錄 。明朝建立後,沿前制設翰林院,置修撰、編修、檢討等掌修國史。同時建立起頗為完備的檔案收藏制度,並按會要體制,條錄成書,名欽錄簿,置銅櫃,分別收藏,一俟新君即位,輒命勳臣充監修官,閣臣充總裁官,督率翰林官憑藉這些資料纂修先朝實錄。實錄修成後,依例精鈔正副兩本,正本藏於宮中明嘉靖年間建皇史宬,正本遂移此,副本則藏於內閣,而實錄底

23、本則予以焚毀,以示禁密。明朝 270 年共 16 代皇帝,先後修成15 朝 13 部實錄其中建文帝實錄附於太祖實錄 ;第七個皇帝代宗實錄附於英宗實錄 ;最後一個皇帝崇禎帝實錄祗存後人輯補的 17 卷存留,近 3000 卷,約 1600 余萬字。明代實錄在萬曆年間曾重抄一遍,一些大官僚此時乘機私抄, 明實錄遂有多種抄本流傳於世。清實錄全稱大清歷朝實錄 ,4484 卷。按清制,實錄亦不准刊印,每朝實錄修成後,分別用滿、漢、蒙文抄錄正本、副本若干部。正本用紅綾、副本用黃綾裝幀,分儲於內廷、皇史宬、內閣、盛京崇謨阁現收藏於中國歷史第一檔案館和遼寧檔案館。1936 年偽滿洲政權委託日本人代為影印崇謨閣本

24、,臺灣華文書局 1964 年又重印此本。現有中華書局清實錄影印本 19851987 年出版。考證學與史考文獻。考證:學者在研究過程中,注意到同一歷史事件記載的相互歧異,經過排比、分析和考證辨偽,弄清具體史實的真相,將研究成果記錄下來,編輯成書,便成為考證學或曰考據學著作。 考證的治學方法,早在兩漢時期就已獲得發展。如劉向、劉歆在校書、高誘注戰國策等學術研究過程中,皆對史籍進行考訂辨析。司馬遷著史記 ,也對使用的文獻資料作了大量的考校辨訂的工作。班固著漢書 ,同樣作了許多同類性質的考證工作。魏晉南北朝時期,史考獲得進一步發展,主要以史注形式的史考著作大量出現。前述宋裴松之三國志注 ,除在音義、名

25、物、典故等作訓釋外,還對原著進行補闕、備異、矯妄、論辯等;三國蜀人譙周古史考 ,則依據古代典籍,對史記先秦部分所用史料進行系統地辨疑,被學界公認為我國史學史上第一部考史專著。考證學獲得飛躍發展是到宋代。此期考史之學受到學界前所未有的重視,史考不在於辯證一時一事之真偽,而是把考證作為治學之基本步驟、基本方法和著述的基本程式。如司馬光著通鑒的同時,就寫了一部通鑒考異宋代其他著名史考著作有吳縝新唐書糾謬和五代史纂誤 、王應麟漢制考 、 漢書藝文志考和通鑒地理考等,還有沈括夢溪筆談、陸遊老學庵筆記 、洪邁容齋隨筆 、王應麟困學紀聞等。考證學到清代盛極一時,湧現出一大批考據學家,留下了數以百計具有真知灼

26、見的史考著作。從清初顧炎武到乾嘉時期,考據學臻於極盛,形成以蘇州惠棟為首的吳派後繼者有江聲、錢大昕、王鳴盛等和以安徽休寧戴震為首的皖派後繼者有段玉裁、王念孫、王引之等兩大學術流派。清代最著名的考據學著作為錢大昕廿二史考異 、趙翼廿二史劄記和王鳴盛十七史商榷,被稱為清代三大考史名著。學案與學術史。學案是以記載學術發展史為主要內容的史學著作體裁按:學,是學者與學術之意,主要是指儒學人物之生平事蹟、學術活動、學術貢獻等;案,為考察、評論與考訂之意,即“辨章學術,考鏡源流” 。大約從明代中葉起,學界開始使用“學案”一詞來編纂命名學術史。如耿定向陸楊二先生學案 、劉元卿諸儒學案等,即是以“學案”為書名的

27、早期著作。現學界認為,學案既是一種古老的著作形式,同時也是古代史家所創立的最後一種史書體裁。這種著作體裁至今仍有其獨特作用而具生命力。我國學術史可追溯至先秦時期。如莊子 荀子 韓非子等書,即對當時的學術流派進行過評論,可謂中國學術史研究之濫觴。歷代正史之儒林傳或稱之為儒學傳 道學傳等都帶有學術史性質。另南北朝時期出現的“先儒傳”或謂“先賢傳” 、 “耆舊傳”等,也已初具學術專史之規模。不過需要指出的是,學術史研究雖早就爲學者所重視,成為我國古代學術的重要分支,但早期的學術研究還只是局部反映各代學術研究的一般發展概況,未能全面系統地展示一代學術發展的源流正變和學者的學術貢獻,因此也就不能稱之為真

28、正的學術史。而學案則通過對學者、學術的個案研究,集中論述其學術成就和學術源流,從而使之成為別具特色的學術史。而南宋朱熹的伊洛淵源錄十四卷,書中主要記載宋代理學家周敦頤、程頤、程顥及其門下弟子之言行,被認為已初具學術史著作之雛形。到明代,則有周汝登聖學宗傳以及孫奇逢所撰性質、體例與之相近的理學宗傳 ,也都是較好的學術源流史著作。而明儒學案的面世,則被公認為是學術史體著作正式形成之標誌,被梁啟超称誉爲“是極有價值的創作”,認爲“ 中國有完善的學術史,自梨洲之著學案始” 。(参見氏著中國近三百年學術史 ) 。繼明儒學案 ,學案體著作有:宋元學案100 卷,黃宗羲、全祖望、黃百家编;(國朝)漢學師承記

29、8 卷、 (國朝)宋學淵源記2 卷,清江藩编;清學案小識15 卷,清唐鑒编;清儒學案208 卷,民初徐世昌主编; 清儒學案新編 ,楊向奎主編;歷朝學案拾遺14 種,梁啟超等輯。方志文獻概述。 “方志” 一詞,起源甚早。 周禮記古代五類史官,其中敘“外史” 之職,“掌四方之志” 。又敘 “誦訓”之官, “掌道方志,以詔觀事”,即為王者述說四方久遠故事,說明各地風俗所忌諱的言語;王者巡狩,並隨王車左右。但方志作爲文獻史體成型於何時?則歷有不同說法。方志文獻的歸類亦歴有差異。方志或稱地志或地方志,是指以行政區劃為單位,全面記載該地區社會狀況的綜合性著作,是一個地區的百科全書。 在文獻學裏,有一類即為

30、地方文獻。何谓地方文獻?歷有不同界說,或認為地方文獻實際包括地方志和地方史,兩者不能混為一談。另在舊的目錄學著作中,常把方志歸類到地理文獻中,則是不妥的。方志起源諸說。.方志起源於史。宋人司馬光等認為方志源於周禮所記古國史。清章學誠從“志為史體” 的角度,認為春秋戰國時期那些記載地方史事的书籍如晉之乘 、楚之禱杌 、魯之春秋等應是最早的方志。故近人梁啟超也說:“最古之史,實為方志。 ”還說: “方志,一方之史也。 ”.方志脫胎於地理著作。宋代學者王存、程大昌等人認為,方志是從輿地學科即地理學和地理文獻演變而來的,他們共推禹貢或山海經為方志之祖。.方志源自霸史指稱霸一方之國史或僭偽之國史。如清代

31、學者洪亮吉即認為漢晉霸史越絕書 、 吳越春秋以及華陽國志為方志之鼻祖。.方志多源說。此説認爲方志是由史、書、志、記、錄、傳、圖、經等各種不同體裁的書籍,互相滲透和逐漸融合而形成的一種特定體裁的著作。因此,方志並非始自一源,而是起自多源。方志文獻発展史可概述爲孕育於秦漢,成形於唐宋,發展於元明,隆盛於清代,集大成於當代:1.先秦時代的方志。主要是指各諸侯國編修的國別史。秦漢時朝廷要求地方將輿地詳情上報,這就為地方志文獻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社會基礎。此期的方志文獻體裁主要為地理志主風土、郡書主人物和都邑志,皆已初具後來方志之形體。2.唐宋時期的方志。由私修一變而為官修,宋代還設立專門的修志機構“九域

32、圖志局 ”。唐代則規定,各州府每三年修一次“圖經 ”,送尚書省兵部職方司存檔。宋代方志名稱也逐步由“圖經” 改稱爲“志”,方志體例基本定型。3.元明時期的方志。元世祖至元年間詔編修大元一統志 ,明洪武初年詔編修大明志書,永樂年間兩次頒降修志條例,同時各地編纂州縣志也蔚然成風。4.清代先後三次修大清一統志 ,對地方志編纂起了巨大的推動作用。雍正年間各地還成立志局,普修志書,使一大批方志文獻斐然列著作之林。5.當代方志編修。新中國建國之初, 毛澤東主席就號召要重視修志,各省市相繼組織編修志書。20 世紀 80 年代初國家成立地方志指導小組,各省、市、縣都成立地方志辦公室,展開全國性修志工作。經過 30 多年的努力 ,已基本完成第一屆修志任務。迄今編纂出版新編志書在 5000 部以上加上部門志、行業志、專志及年鑒等總數已有數萬種。另全國第二輪方志編纂現正在進行中。按:學界一般認為,清代學者章學誠在著述和編修方志過程中,根據自己的修書實踐和總結前人修志得失,建立起了體系完備的方志學,即如梁啟超所云:“方志學之成立,實自實齋始也。 ”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