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农村中小学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及对策摘要: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 “诚信”, 顾名思义是指诚实信用。诚信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作为一种道德要求,是人之为人的最重要的品质之一。 公民道德建设实施纲要把“诚信” 列为公民基本道德规范的一个重要方面。农村中小学诚信教育面临严峻的形势,加强诚信教育刻不容缓。但是近年来中小学教师学生诚信缺失的现象日益突出。本文对农村中小学师生诚信缺失现象及原因进行了分析,提出一些解决师生诚信缺失的对策。关键词:农村中小学师生诚信教育,缺失的原因,对策正文:随着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制度的建立,综合国力的增强,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支撑国民经济发展的教育也发生了
2、很大变化,教育设施不断完善,教学质量有了很大提高。但教育繁荣的背后也存在着不容忽视的教育问题,拜金主义,诚信缺失表现的尤为突出。因此,在广大农村师生中开展诚信教育,弘扬诚实、守信这一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就目前的诚信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应采取的措施谈我个人浅显的看法。一、农村中小学生诚信缺失的具体表现1、在学校诚信缺失的表现:认知与实践相脱节。学生都知道要做诚实的孩子,课本中的思想教育、品德课、等教育内容让学生记忆深刻。但是真正落实到生活实际,许多孩子却不能做到诚实相对。比如:完不成作业,他们很少有人直截了当的承认,往往是找理由为自己开脱。再如,坐班车的同学从车内向外扔垃圾,
3、被发现后谁也不承认。总之学生中诚信缺失的表现更是随处可见。归结如下:(一)是考试作弊。 (二)是涂改成绩单,冒充家长在成绩汇报单上签名。 (三)是假造理由骗假。 (四)是做错事,犯纪律,不敢面对现实,隐瞒事实真相。 (五)是说谎,随地吐痰,乱扔东西,抄同学作业甚至出钱雇同学完成作业,拾到东西不上交,称病逃避体育课,借书不还,偷去网吧等。2、在社会上:与人交往时,以自我为中心,缺乏责任感。有些学生自我中心严重,从不考虑别人的感受,不会站在别人的立场上思考问题,造成答应别人的事自己做不到,并且自己心中连丝毫愧疚也没有。又如不遵守交通规则、闯红灯、捡到钱物,据为已有3、在家里:逃避责任,造成诚信问题
4、。学生犯了错误,教师追究责任时,许多同学为了逃避老师的批评,不是从内心来反省自己的错误,而是先揭发其他同学而回避、隐瞒自己的错误,撒谎欺骗老师,想方设法逃避责任。又如讲假话,骗取家庭钱物,用于上网吧,吃零食二、农村中小学生诚信缺失原因的分析1、社会方面对学生的广泛影响。如今,企业、个人、社会组织和权力机构都在有意、无意地损害着诚信资源,各种不讲诚信、不讲信用的黑幕丑闻不断,弄虚作假,欺上瞒下之弊政,中看不中用的种种“假货、假药、假酒” 等等欺诈行为,大大影响了社会诚信氛围的形成。2、学校方面对学生的潜移默化。(1)现行的考试方式对学生的诚实品格和自尊心造成伤害。每逢重要考试,我国中小学校普遍的
5、做法是课桌反调,书包放到考场之外。有的学校做法更甚,让学生在考前互相搜身,以防夹带纸条。考试过程中,还要安排两名教师寸步不离、虎视眈眈地监考。学校的这种做法严重背离了诚信的精神,是不信任他人,无端猜忌他人的表现。(2)有悖诚信的班级管理方法使学生难以恪守诚信。一些教师经常要求家长在学生作业本上签字,以此证明学生没有抄袭作业;学校收费时,班主任要求学生在自己带来的钱上签字,以防有人使用假币;学生成绩有明显提高,教师常常怀疑是否真实。这些做法使学生形成这样一个概念:老师根本不相信自己的学生。怀疑的种子就此在学生的心中开始萌发。(3)检查考核制度使学校难保诚信形象。为了应付上级主管部门检查考核,学校
6、要求学生统一口径,而这个统一口径的过程也就成了学校“不诚信教育” 的过程。3、家庭方面的言传身教。家庭中的不规范的教育也对子女产生不良的影响。如有的父母亲等长辈不兑现的许诺、在子女面前宣扬社会上的消极面等等,均会给子女留下深深的印记。4、教师的随意性,导致诚信打折。由于教师的粗心、不经意的一句话,一个眼神,可能导致诚信打折。比如:老师布置完作业后说第二天要检查,可第二天却把这件事忘了,老师的诚信度在学生的心目中大打折扣。老师的行为时时刻刻都影响了学生,学生认为老师说话都不算话,自己也就不以为然了。三、农村中小学生诚信教育策略1、从社会方面首先应自上而下:在全国范围内开展大规模的宣传教育活动,让
7、全社会的人都认识树立诚信道德的重要性。加强全社会的诚信教育,建立起一套对诚信完整、可行的监督和约束机制,着力构筑一个诚信的环境、诚信的社会。2、从学校方面要树立以诚信为本的观念,杜绝不诚信现象的发生。对学生的诚信教育不能仅停留于口号和形式,而应从学校管理、教师形象上做起,以学校的诚信、教师的诚信来影响学生。(1)要制定诚信价值导向。首先,通过课程塑造诚信。在农村中小学中,诚信教育应纳入学校教学之中,但不一定就“诚信” 教育设立单独一门课程。在带有共性的基础课中,教师可以渗透诚信教育的内容。教师要利用学科内容,挖掘诚信教育资源,积极实时有效的开展诚信教育。对学生学习生活中的诚信事实要以肯定为主,
8、多给表扬、鼓励、奖励;对出现的问题要耐心去倾听,以理解的态度和热情,加以疏导与指正,杜绝以罚代惩等手段。将诚信的价值导向作为整个学校生活的重要原则,渗透在所有的规章制度中。其次,诚信教育要让诚信者得益,让不诚信者受损,使不诚信的行为无可隐瞒。可以制定:自曝班丑不扣分,检查出有脏要扣分,或者自曝班丑后视其是否改正,再决定是否扣分等等。(2)树立教师诚信楷模。通过实践塑造诚信。亚里士多德说过,“只有采取正义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正义的人;只有采取稳健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稳健的人;只有采取勇敢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勇敢的人。 ”那么,只有采取诚信的行动,我们才能成为诚信的人。诚信教育,归根到底,只有得到
9、实践才有意义。诚信教育的重点在知行统一,关键在践行。所以,要组织各种各样的诚信教育活动。在活动中应充分体现以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教师主要充当扶助者,引路人的角色。活动内容可充分挖掘和利用传统美德中有关诚信的格言、楷模、典故、故事等,通过诵读、故事会、表演等形式,调动学生积极性。利用现实生活中的典型案例、人物、先进人物,通过报告会、座谈会、参观、走访、征文、广播等形式,给学生设置情景体验,角色扮演,行为训练使学生通过活动,在心里形成一种积极、健康的心里暗示,达到教育的潜移默化效应,逐步培养起学生对真假、善恶、美丑的正确认识和做事。明确什么可以做,什么不能做,什么必须做,怎样做,什么该积极提倡,什么
10、该坚决反对。总之,学校要充分挖掘利用德育教育资源,让学生参与多种形式的活动。还可以利用节假日、纪念日、活动周搞一些丰富多彩的礼仪、礼节、礼貌教育活动。教师必须以身作则,以诚信之心做襟怀坦荡的人,以诚信品格去感化每一位学生,才能成为学生道德上的指路人。(3)营造诚信的校园文化氛围。通过环境塑造诚信。 “一所学校对学生最大的影响并不在于教授了多少正式的课程,而是在于人们的生活发生多少变化。这即就是所谓的隐性课程,中小学校面临的挑战,是要创造一个环境,通过典范来进行诚信教育”。所以学校诚信教育应加强领导与宣传。学校要成立诚信教育领导机构,负责对诚信教育的组织与实施,保证诚信教育开展的人力、物力的投入
11、与使用。学校还要利用广播、电视、板报、橱窗等宣传媒体对诚信与做人、诚信与学习、诚信与成才的关系作全面的宣传,在校园里营造诚信的氛围,以诚信的校园环境促成良好的班风、学风、校风的形成。首先,校园的环境要净化,宣传栏、广告牌、标语、名人名言等德育环境布置要有特色,让环境起到育人的效果。其次,要充分利用主题班会,讲座、报告会的形式,也可以开展中学生对诚信问题的讨论,辩论会,以自己教育的形式让每个中学生受教育。其三,学校要及时矫正个别不讲诚信的行为,对知错就改的同学要及时肯定并做好防止重犯的工作。(4)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学生抄袭作弊等等不诚信的表现,其根源也在于应试制度。我们必须进一步贯彻落实中共中央
12、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 ,不断深化教育改革,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 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3、家庭是孩子受教育的重要课堂。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家长的一言一行都将对孩子的成长、性格的养成和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作为家长,必须要增强垂范意识,时时处处严格要求自己,做孩子的楷模,重视加强与学校和老师的联系,积极配合学校共同做好教育工作。因此诚信教育要走向社区、进入家庭。诚信教育要取得实效,仅仅停留在学校教育是不够的,要通过多种活动形式,将学校诚信教育与社会道德和家庭道德建设结合起来。我们要主
13、动与家庭、社区紧密配合,扩大学校教育对社会和家庭的影响,特别是要重视和加强对家庭教育的指导,我们可以通过家长会、至家长一封信、家校联系本校园网等途径,帮助学生家长充分认识诚信对学生成长的重要性,以身作则,积极配合学校共同抓好诚信教育,促进学生诚信素养的提高。4、通过评价塑造诚信。要建立科学的诚信教育评价体系。诚信教育评价,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诚信品质、行为给予科学的判断和认定。正确及时的评价,对学生诚信品质的养成有极大的推动力,它可以激励学生积极参与诚信教育活动,自觉地接受教育。诚信教育的评价,是对道德观念的评价,这就要求我们不能以简单定量进行评价,必须结合具体的评价对象、评价内容,选取定量或是定性的评价,并且要以定性评价为主要手段。所谓定量评价就是对受教育者的诚信事实给予数量上的认定,而定性评价则是对受教育者的诚信事实给予性质上核准,或说明美丑,说明善恶,表达优劣,表达褒贬,往往可以使用优、良、中、差的等级评定办法。从教育心理学的角度看,对受教育者的评价坚持“ 多褒少贬” 的原则,树立受教育者的自尊、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