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教师应更注重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归根结底,教育的目的就是促进学生健康快乐地成长、发展,教育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都是学生,从某种意义上说,学习是学生自己的事情,如果学生不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只是逃避学习,教师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教育的理想境界就是达到教师不教,学生可以进行自我教育。首先,要让学生客观地了解自己,使其有自我意识。由于思想认识的局限性,处于成长期的学生往往无法正确自我认知与自我评价。教师要通过启发等方式让学生了解自己的优点和缺点,学会洞察和理解自己的想法、言语和行为,对自己作出正确的评价。要让学生相信自己“ 能行”,同时也要让他们学会不过高估计自身的能力,意识到自己有些时候“ 不能行
2、” 。其次,要帮助学生确立自己的发展目标。有了具体明确的目标,人才会有追求,才会有动力。有明确目标的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中会更加严格要求和约束自己,能够有计划、有步骤地去做某件事情,以求实现自己的目标。再次,要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在课堂教学过程中,教师不能只顾讲,而要侧重引导学生学会自学。训练学生排除干扰、集中注意力的能力,教会学生如何进行自我管理,包括对思维、时间、策略等的管理。良好的自学能力是保证学生自我教育顺利开展的关键。最后,要教会学生自我反思。人无完人,谁都有做错事情的时候,要正确反思为何做错了。有些教师不允许学生犯错,一旦犯错便劈头盖脸地批评一顿,这样易使学生产生逆反心理。因此,教师要在学生“犯错”后鼓励学生进行自我反思,将所犯之错主动说出来,并承担责任,在自我反思中不断成长。教师对学生要不吝啬“表扬” 和“赞赏”,应常常鼓励学生。比如,每当学生解出一道难题,学会一个生僻字和一篇课文时,教师都要让他们充分感受到鼓励和支持。而当学生遇到困难时,教师要帮助他们对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激励自己攻克难题、闯过难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