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中国文化概论 纲要.doc

上传人:dzzj200808 文档编号:2605903 上传时间:2018-09-23 格式:DOC 页数:16 大小:53KB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文化概论 纲要.doc_第1页
第1页 / 共16页
中国文化概论 纲要.doc_第2页
第2页 / 共16页
中国文化概论 纲要.doc_第3页
第3页 / 共16页
中国文化概论 纲要.doc_第4页
第4页 / 共16页
中国文化概论 纲要.doc_第5页
第5页 / 共1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中国文化概论 第一章 绪 论一、 什么是文化、英爱德华泰勒原始文化:文化“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和任何人作为一名社会成员而锋获得的能力和习惯在内的复杂整体。 ”、美人类学家莱德、克鲁克洪文化的概念:“文化是历史上所创造的生存式的系统,既括显型式样,又多情包含隐型式样,它具有为整个群体共享的倾向,或是在一定时期为群体的特定部分所共享。(3) 、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文化是总体的人类社会遗产,是一种源于历史的生活结构的体系,这种体系往往为集团成员所共有。它包含集团的语言、传统、习惯和制度、思想、信仰和价值,及其在物质工具制造物中的体现。(4)蔡元培何为文化:“文化是人2生发展的

2、状况,包括衣食住行、医卫生、政治经济、道德、教育、科学诸类。 ”文化有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1、 广义的文化:人类作用于自然界和社会的所有成就的总和。包括:人类的一切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文化的机构:两分说: 物质文化、精神文化三层次说: 物质、制度、精神四层次说: 物质、制度、风俗习惯、思想与价值六大子系统说: 物质、社会关系、精神、艺术、语言符号、风俗习惯文化的四个层次:(1) 、由人类加工自然创制的各种器物,即特化的知识力量构成的物质文化层;(2)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建立的各种社会规范、社会组织构成的制度文化层;(3) 、由人类在社会实践中,尤其在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习惯性定势构成的行为文

3、化层;(4) 、由人类实践和意识活动长期蕴育出3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构成的心态文化层。这是文化的核心部分。2、狭义的文化指意识形态,即人类创造的精神财富。包括宗教信仰、风俗习惯、道德情操、学术思想、科学技术,以及各种制度和组织。我们所研究的文化主要是狭义的文化,但也常常涉及到特制文化,即人们赖以生存的衣食住行等方面。二、 中国传统文化的形成 (一) 文化是怎么生成的(1) 、中国古人说是圣人创造的周礼冬官考工记:“百工之事,皆圣人之所作也。烁金以为刃,凝土以为器,作车以为行陆,作舟以行水,此皆圣人之作也。(2) 、西方人说是神创造的柏拉图认为世上成事万物之源是“理式“,而”理式“

4、是神圣的,也是神秘的。(3) 、亚里斯多德认为文化行为是人的4模仿行为,人的天性好模仿,也善于模仿,文化事物如文艺,就是模仿而来的。(4)人类自己创造的十九世纪以来,多数论者都认为,文化是人类创造的。马克思主义认为:文化是人类通过社会实践,首先是特质劳动所创造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说:“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语言交织在一起的。观念、思维、人们的精神交往在这里还是人们物质关系的直接产物,表现在某一民族的政治、法律、道德、宗教、形而上学等的语言中的精神生产也是这样,人们是自己的观念、思想等的生产者。(二) 、中国文化形成的基本要素1、中国文化

5、形成的自然环境适宜的温带半湿润气候,使中国产生了具有多样性的农业文化,影响人们的生活方式、生活习惯、甚至语言习惯的行成及审美情趣5广袤的地理区域、不同的地理环境产生多样性的文化,封闭的地理环境使文化具有保守性和封闭性2、社会环境是形成中国传统文化的头等要素农业自然经济决定数千年来重本抑末政策、盛生崇本轻末的价值观,人们对土地的依附性和依恋性;喜稳定、不喜变革的文化心理、平均主义思想家族宗法制度;传统的伦理道德建立在宗法社会基础之上;国家是一个以血缘关系为中心的同心圆;宗法观念要深蒂固3、汉代西域文化的输入;南亚次大陆佛教文化的输入;近代西洋文化的输入三、中国文化的特点1、以汉文化为主流的多元文

6、化。中国文化的主体是汉文化,其发祥地是黄河长江流域,华夏先民在这里狩猎、放牧、,进而从事农耕,奠定的文明的根基。从夏代起,中国正式进入有文字记载的时代文明时代。殷人崇尚鬼神,率民以事6神,以神权崇拜为特色的巫卜文化化浓厚。西周人已这完全信赖天命,提出了“德”的概念,主张敬天保民,相信“皇天无亲,惟德是辅” 。出于维护宗法制度的需要,将巫卜文化改造成为一整套具有法制规范性质的礼法制度,西周文化的主导形态是具有高度现实性的史官文化和礼治文化。春秋战国,礼崩乐坏,诸子蜂起,百家争鸣,产生了与古希腊朴素人文主义相类似的人道主义思潮,带来了思想文化艺术的空前繁荣。也是在春秋战国时期,南方长江流域一带的各

7、个民族崛起,吴王夫差率大字国北上与晋国争做盟主,楚国楚庄王也问鼎中原,南北人员政治上的交往,促使整个中国向一统的方向发展,也使南北两种文化相交融。到秦汉时期,这种政治上的统一和文化上的融合就得以完成。政治上的统一是建立了大一统的秦、汉王朝,文化上的统一是建立了儒家的独尊。从战国至秦汉前后,北方游牧民族也迅速发展,与中原地区交往逐渐增多,交往7方式有两种,一是经济文化上的交流,游牧民族用他们的马匹、毛皮等物质产品与中原地区交换粮食布匹等,二是战争,通过战争掠夺中原地区的物资和人口。交往的结果是两种文化逐渐融合,经过魏晋南北朝近四百年的中原混战,南北文化、农耕文化与游牧狩猎文化也融合成了一体。游牧

8、民族向汉族学得了文化,学会了农耕,建立起了与汉人相似的国家和政治制度,学到了汉人的一些生活方式。汉人也向游牧民族学到了“胡服骑射” 。2、崇尚伦理道德的人际关系,以家庭为本位的宗法集体主义文化中国古代是一个以氏族血缘关系为纽带联系起来的宗法社会。社会以家庭为基本单位,由家庭而家族,由家族而宗族,再组成社会,组成国家。以家族为本位的社会关系的基本单元是“宗族” ,在宗族内,每一个人至少要与下下两代(父、子)发生关系,这样,父亲、自己、儿子就成了三代,这是一个以自己为核心的最基本的“宗族” 。由三代分别向上、向下延伸,8还可形成分别以自己的父亲、自己的儿子为核心的另外两个最基本的宗族,这就形成了三

9、个同心圆。如果仍以“自己”为核心的话,那这三个同心圆共括了五代,即从自己的祖父至自己的孙子形成两层圆圈。如果将这两层圆圈继续上下延伸,上至自己的高祖,下至自己的玄孙,这样就包括了九代,形成四层圆圈。这就是礼记丧服小记中说的“亲亲,以三为五,以五为九” ,至九而“亲毕”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在宗法观念下,个人被重重包围在群体之中,因此,每个人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责任和义务,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之类,个人的权利则显得不那么重要。这就是“人道亲亲” 。 “亲亲故尊祖,尊祖故敬宗,敬宗故收族” 。由尊祖到收族,整个社会就团结起来、统一起来了。 从亲亲的观念出发,可以引伸对君臣、夫妻、长幼、朋友等

10、等关系的一整套处理原则,这些处理原则都是以“义务”观念为核心的。义务的概念是:臣敬、子孝、父慈。由于传统文化重家族,轻个人,9重群体,轻个体,因而总是强调个人在群体中的义务和责任,而忽略了个人在社会中的权利,也就使得“人皆可以为尧舜”这样的道德平等意识仅仅成为一种理想。3、大一统观念影响下的持久稳定性和连续性滋生中国文化的东亚大陆,远离其他文明中心,周边多地理屏障,内部回旋任重道远 地相当广阔,这就为中国文化的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安谧、稳定的大环境,使中国文化始终保持着稳定的、一经贯之的发展系统。这种无与伦比的稳定性和连续性,除了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外,主要与以农耕经济为主所形成的“普天之下莫非王土

11、;率土之滨,莫非王臣”的这种大一统观念有联系。作为一个以农业为主的民族,在播种、生长、收获的劳作之中,受“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四季循环的启示,形成了一种“九九归一”的观念,认为政治生活中,朝代的更替,最终是“分久必合”的, “分”是过程, “合”才是终结。而人们在长期固著在土地上,过10着周而复始的生活方式,更滋生了一种永恒意识,认为世界是悠久的、静定的,这样在政治生活就形成了求稳定的大一统观念。大一统观念影响下,中国文化保持着持久的稳定性与连续性。在学术上,从先秦诸子到两汉儒学,历经魏晋玄学、隋唐佛学、宋明理学,一直到清代的朴学,一脉相承,从未间断。在文学上从先秦诗经 、历史散文、诸子散

12、文、楚辞,到涨代辞赋与散文,到魏晋诗文、唐诗、宋词、元曲,直到明清小说,不绝如缕。在经济上,从殷商西周以农耕为生活资料的主要来源起,经秦汉大一统帝国把“重本抑末”作为理国之道,到清代雍正分土地于八旗子弟亲自扶犁作示范,无一不表现出我国古代经济政策和经济结构的持久稳定性和连续性。再从社会结构看,君主专制政体之早和延续之长,在世界上也是罕见的。中国的君主专制政体从商代中期(如盘庚迁都于殷,对抵制迁徙的贵族、平民就十分专11横,盘庚当时说:对那些不听话、不恭顺的人,我要把他们统统杀光,不留一个遗种,不让他移种到新的地方。 )就已表现出来了,此后王权进一步强化,君主成为替上天“牧民”的“天子” ,拥有

13、绝对的权力。至公元前 221 年,秦王政以武力扫平天下,建立起以郡县为基础的高度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体,自此到 20 世纪初辛亥革命推翻清王朝,封建专制制度在中国延续了 2000 多年。4、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对外来文化的同化力、融合力中国传统文化就总体而言,是一个开放性的系统,中国的发展明显地受外来文化的影响,如果没有与中亚、西亚一些民族之间在血缘、宗教、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相互吸收,中国文化就不会有如此强大的生命力。首先,从华夏文化发展壮大的过程看,就足以证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力整合性。早在夏商周三代,中央朝廷就经常有接纳四夷的活动,并设立专门的结构掌管12蛮夷戎狄事务,通过长期的交往,

14、到周代,原来的东夷、南蛮、北狄等少数民族就融合到了华夏民族中来了。到汉代,又将西域文化吸收并整合过来。魏晋南北朝时代,北方的少数民族纷纷入主中原,这些少数民族的文化也带进了中原,但因为汉文化在当时具有无与伦比的先进性,这些少数民族入主中原后,他们不得不向汉民族学习,学习先进的生产方法和技术,学习汉族的政治体制而建立封建政权,学习汉人的礼仪等,最后这些民族连同他们的文化统统融合到了汉民族中来了,其中有的民族如鲜卑族、氐族、羯族等竟因此而消失了,就是同化为汉民族了。其次,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延续力。在人类历史上,曾经有过各种古老的文化(母文化) ,如埃及文化、苏美尔文化、玛雅文化、印度文化、

15、希腊罗马文化等,但这些文化都因异族的入侵而中绝了,印度文化因雅得安人入侵而雅得安化,埃及文化因亚历山大大帝占领而希腊化、恺撒占领而罗马化、阿拉伯人移入而13伊斯兰化,希腊罗马文化因北方日耳曼人入侵而中绝亲沉睡千年。而中国历史上曾经过历过多次少数民族的侵入,却化未发生此类现象,而延续了数千年,直到现在。再次,中国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这种凝聚力具体表现为文化心理的自我认同感和超地域、超国界的文化群体归属感。早在西周时期,中华先民便有了“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观念,表达了从文化心理特质上的自我确认。到了近代,中国人更是自觉意识到:“中华之名词,不仅非一地域之国名,亦非一血统之种名,乃为一文化之族名

16、。经此言之,华之所以为华,以文化言之可决也。 ”中国文化、中国的礼教、中国的伦理道德、中国的价值观念、人生观等均深入了每个中华民族子孙的血液之中,深入其内心深处,渗入其骨髓。一个中国人,不管他到了哪个地方,也不管他在外经历多少年甚至数代都难以改变。5、重实际求稳定的农业文化心态。中14国传统文化是一种农业文化,中国人的主体是农民。农民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躬 耕垄亩,世世代代,年复一年地从事简单再生产。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中国民众在农业劳作过程中领悟到了一条朴素的真理:利无幸至,力不虚掷,说空话无补于事,实心做事必有所获,于是造就了人们一种务实作风,这种务实作风也感染了士人, “大人不华

17、,君子务实”也成为中国贤哲们一向倡导的精神。同时,农业使农民劳动力与土地这种自然力相结合,将农民紧紧地吸附在土地上,起居有定,耕作有时,农民也就产生了一种安土重迁的固有观念,任何动乱,任何变动都将会打乱影响他们的生产和生活,所以人们希望稳定,而不喜变革,既不愿意社会发生动乱,也不愿意政治制度发生变化。5、崇尚政务,崇推崇入世、儒道互补的处世哲学。儒家思想是中国封建社会几千年的统治思想,儒家是主张积极入世的,提倡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要求人们特别是读了书的士积极入世,并把它当15作人生的最高信条。而所谓积极入世,就是投身治国平天下的政务活动,个人在政治活动中建功立业,既能在青史上留下声名,又

18、能光宗耀祖。所以中国封建社会建立了各种选拔人才的制度,如征辟制、荐举制、科举考试。在教育上则专以宣扬儒家伦理道德的四书 五经来教育培养人才。培养出来的人才,即中国的知识分子因而也极其关注国家社会和人生,历代知识分子普遍具有强烈的忧国忧民的忧患意识。 但是在中国封社会中还一直存在道家思想,道家鼓吹“自然” ,提倡出世,也曾经影响了很多的人。道家与儒家表面上是对立的,但在实际生活中却有机地结合起来了。它们开成了一种互补关系。人们在顺利的时候就积极入世,参与政治,齐家治国平天下,不顺得时则起向自然,走隐居出世之路。同时人们在为官办事,为人处世时用儒家思想,用理性、重政治、求实,在修整个人精神和内心世界的时然则尚自然,重感性。16四、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就是中华民族的民族精神1、 天人合一的理想追求。重视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2、 以人为本的人本主义3、 崇尚中、和的中庸思想4、 刚健有为的价值取向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资源标签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大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