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上 篇,针灸基础理论,第一章 经络总论,1.经络的概念 2.经络学说的形成与发展 3.经络系统的组成 4.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 5.经络的病理变化 6.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1 经络的概念,1.1 经络概念的起源脉(经)经脉经络 1.2 经络概念的内容 内涵:经络是人体内运行气血、联络脏腑、沟通内外、贯穿上下的通路。 外延:经络是经脉和络脉的总称。,经: 指经脉,有纵丝、路径之义,为经络系统的主干,纵行的,分布在人体一定部位,分布较深,深入体内与脏腑相联系。 络: 指络脉,有网络之义,为经脉别出的分支,横、斜行的,纵横交错,遍布全身,分布较浅,多散布在体表,联系经筋和皮部。,2 经络学说的形成
2、与发展,2.1 经络系统的定义经脉和络脉相互联系、彼此衔接而构成的体系。 2.2 经络学说的定义经络学说是研究人体经络系统的循行分布、生理功能、病理变化及其与脏腑相互关系的理论体系。,2.3 经络学说的形成形成的途径:针灸等刺激的感应和传导的观察;腧穴疗效的总结;体表病理现象的推理;解剖、生理知识的启发。 形成过程:先穴后经说;先经后穴说;经穴孤立发现说。 形成的标志:战国时代黄帝内经的完成。,3 经络系统的组成,经络系统由经脉和络脉组成。其中经脉包括十二经脉、奇经八脉,以及附属于十二经脉的十二经别、十二经筋、十二皮部;络脉包括十五络脉和难以计数的浮络、孙络。,3.1 十二经脉,含义:手三阴经
3、(肺、心包、 心)、手三阳经(大肠、三焦、小肠)、足三阳经(胃、胆、膀胱)、足三阴经(脾、肝、肾)的总称,为经络系统的主体,故称“十二正经”。 命名:十二经脉的名称由手足、阴阳、脏腑三个部分组成。,体表分布规律:它们左右对称地分布于头面、躯干和四肢,纵贯全身。与六脏相配的六条阴经分布于四肢的内侧和胸腹,上肢内侧为手三阴经,下肢内侧为足三阴经;与六腑相配的六条阳经分布于四肢的外侧和头面、躯干,上肢外侧为手三阳经,下肢外侧为足三阳经。按中医自然体位,手足阳经在四肢的排列是阳明在前,少阳在中,太阳在后。手足阴经在四肢的的排列是太阴在前,厥阴在中,少阴在后,其中足三阴经在内踝上8寸以下其排列为厥阴在前
4、,太阴在中,少阴在后。图,表里属络关系:十二经脉内属于脏腑,脏与腑有表里相合的关系,阴经与阳经有表里属络关系。即手太阴肺经与手阳明大肠经相表里;足阳明胃经与足太阴脾经相表里;手少阴心经与手太阳小肠经相表里;足太阳膀胱经与足少阴肾经相表里;手厥阴心包经与手少阳三焦经相表里;足少阳胆经与足厥阴肝经相表里。互为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在体内有属络关系;即阴经属脏络腑,阳经属腑络脏,如手太阴肺经属肺络大肠,手阳明大肠经属大肠络肺等等;在四肢又通过络脉的衔接加强了表里经之间的联系。这样在脏腑阴阳经脉之间就形成了六组表里络属关系。互为表里的经脉在生理上密切联系,病变时相互影响,治疗时相互为用。,十二经脉与脏腑器官
5、的联系:十二经脉除与脏腑相属络外,尚与经脉循行分布部位的组织器官相联络。 循行走向与交接规律:循行走向: 手三阴经从胸走手,手三阳经从手走头,足三阳经从头走足,足三阴经从足走腹(胸)。,交接: 相表里的阴经与阳经多在四肢部衔接。如手太阴肺经在食指与手阳明大肠经交接,手少阴心经在小指与手太阳小肠经交接,手厥阴心包经在无名指与手少阳三焦经交接,足阳明胃经在足大趾与足太阴脾经交接,足太阳膀胱经从足小趾斜趋足心与足少阴肾经交接,足少阳胆经从足跗上斜趋足大趾丛毛处与足厥阴肝经交接。同名的阳经与阳经(指同名经)在头面部相接。如手阳明大肠经和足阳明胃经都通过于鼻旁,手太阳小肠经与足太阳膀胱经均通于目内眦,手
6、少阳三焦经和足少阳胆经均通于目外眦。相互衔接的阴经与阴经(即手足三阴经)在胸部交接。如足太阴脾经与手少阴心经交接于心中,足少阴肾经与手厥阴心包经交接于胸中,足厥阴肝经与手太阴肺经交接于肺中。,气血循环流注:由于十二经脉通过手足阴阳表里经的联接而逐经相传,所以就构成了一个周而复始、如环无端的传注系统。流注次序是: 肺大(肠)胃脾心(小)肠膀(胱)肾(心)包(三)焦胆肝肺。 作用:主要是联系脏腑、肢体,运行气血,濡养全身。,3.2 奇经八脉,含义:督脉、任脉、冲脉、带脉、阴维脉、阳维脉、阴跷脉、阳跷脉的总称。“别道奇行”,故称“奇经”。 命名:,特点:不隶属于脏腑,也无表里配合关系,但与奇恒之腑有
7、密切关系;除任、督二脉有自己独立的腧穴外,其它六条经脉本身无腧穴,只是寄于十二正经中;循行错纵于十二经脉之间,与正经在多处交会。 作用:沟通了十二经脉之间的联系;对十二经脉气血有蓄积和渗灌的调节作用。,循行及作用特点:任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胸腹正中,上抵颏部。“阴脉之海”。 督脉:起于胞中,下出会阴,行于腰背正中,上至头面。“阳脉之海”。冲脉:“十二经之海”、“血海”。带脉:约束纵行躯干诸条经脉。阴维脉:调节六阴经经气。阳维脉:调节六阳经经气。阴阳维脉主一身之表里。阴跷脉。阳跷脉:阴阳跷脉主持阴静阳动,调节肢体运动,司眼睑开合。,十四经:十二经脉与任、督二脉合称“十四经”。其具有一定的
8、循行路线、病候及所属腧穴,是经络系统的主要部分,在临床上是针灸治疗及药物归经的基础。,3.3 十五络脉,含义:十五络脉是十二经和任、督两脉各自别出一络,加上脾之大络,总计十五条,称为“十五络脉”。 分布特点: 作用: 应用:络脉诊断;原络配穴法;刺络法。,3.4 十二经别,含义:十二正经离、入、出、合的别行部分,是正经别行深入体腔的支脉。 分布特点: 作用: 应用:手足三阴经穴可治头面、五官疾病,如太渊、列缺治偏头痛,太溪、照海治牙痛、喉病。,3.5 十二经筋,含义:十二经脉之气结聚散络于筋肉关节的体系,是十二经脉的外周连属部分。 分布特点: 作用: 应用:病候:运动系统疾病;治疗:以痛为腧。
9、火针、分刺(刺肌肉)、恢刺(刺肌腱)、关刺(刺关节肌腱)。,3.6 十二皮部,含义:十二经脉功能活动反映于体表的部位,也是络脉之气散布之所在。 分布特点: 作用: 应用:诊断:经络诊察;治疗:腕踝针、皮内针、皮肤针、药物敷贴、毛刺、半刺。,4 经络的生理功能(作用),4.1 联系脏腑,沟通内外 4.2 运行气血,营养全身 4.3 抗御病邪,保卫机体 4.4 传导感应,协调阴阳,5 经络的病理变化,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皮毛孙脉络脉经脉脏腑; 脏腑经脉络脉孙脉皮毛。,6.经络学说的临床应用,6.1 说明病理变化 因为经络有传注病邪、反映病候的病理变化特点,故临床上可通过望色、循经触摸反应物、按压与穴
10、位测定等推断疾病的病理变化。,6.2 指导辨证归经依部归经:依症辨经:经络诊察:循经诊察法;经络电测定法;经络知热感度测定法;扪穴诊病法。 药物归经:,6.3 指导针灸治疗循经取穴:经脉所过,主治所及。皮部取穴:皮肤针,皮内针,腕踝针,穴位敷贴。络脉取穴:皮肤针,三棱针。经筋取穴:以痛为输。按时取穴:子午流注针法,灵龟八法。6.4 指导气功保健,第二章 腧穴总论,1.腧穴的概念 2.腧穴的起源与发展 3.腧穴的分类 4.腧穴的命名 5.腧穴的标准化 6.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 7.特定穴 8.腧穴的定位方法,1 腧穴的概念,1.1 腧穴的别称 1.2 腧穴的定义腧穴是人体脏腑经络之气输注于体表的
11、特殊部位,既是人体疾病的反应点,又是针灸的施术部位。 1.3 腧、输、俞的区别 1.4 腧穴与经络脏腑的关系,2 腧穴的起源与发展,2.1 腧穴的起源 2.2 腧穴的发展无定名无定位定名定位系统分类秦汉 黄帝内经 160穴晋代 皇甫谧 针灸甲乙经 349穴宋代 王惟一 铜人腧穴针灸图经354穴明代 杨继洲 针灸大成 356穴清代 李学川 针灸逢源 361穴,3 腧穴的分类,3.1 十四经穴(acupoints of fourteen meridian)简称“经穴”。有固定名称、固定位置,且归属于十四经的腧穴,有主治本经病证的共同作用。共361个(单穴52个,双穴309个)。 3.2 经外奇穴(
12、extra points)又称“奇穴”。有一定名称、明确位置,但尚未归入或不便归入十四经系统的腧穴。常用40多个。,3.3 阿是穴(Ashi points)又称“天应穴”、“不定穴”、“压痛点”。无固定名称、无固定位置、无归经,是以压痛点或其他反应点(舒适感、热感、酸楚、麻窜、皮下结节、凹陷、松弛、皮肤及温度、电阻、红外显示、体表冷光变异等)作为针灸施术部位的腧穴。,4 腧穴的命名,4.1 依据所在部位 腕骨、乳根。 4.2 根据治疗作用 光明、水道。 4.3 利用天体地貌 水沟、日月。 4.4 参照动植物名称 犊鼻、攒竹。 4.5 借助建筑物名称 神阙、库房。 4.6 结合中医学理论 三阴交
13、、血海。,5 腧穴的标准化,5.1 腧穴名称的标准化中文名、汉语拼音、标准代号。如手太阴肺经尺泽,Chz,LU5。 5.2 腧穴部位的标准化GB12346-90经穴部位。如曲池,原定位(五版):屈肘,成直角,当肘横纹外端与肱骨外上髁连线的中点;标准化定位:在肘横纹外侧端,屈肘时当尺泽与肱骨外上髁连线中点。,6 腧穴的主治特点和规律,6.1 腧穴的作用输注气血反映病证协助诊断 扪穴诊病测穴诊病防治疾病,6.2 腧穴的主治特点 近治作用(local and nearby therapeutic effect)指一切腧穴均能治疗其所在部位局部与邻近组织、脏器的病证。如耳区穴治耳病。 远治作用(rem
14、ote therapeutic effect)指十四经所属腧穴除具有近治作用外,还能治疗本经循行所过处远隔部位的组织、脏器及经脉病证。此外,十二经脉中的腧穴,还能治疗相表里经脉与手足同名经脉,及其相关经脉远隔部位的疾患。如合谷不但治手腕病,还可治头面病及发热。,特殊作用(special therapeutic effect)A.双相作用 指双向调整作用,即当人体处于不同功能状态时,针刺腧穴可有良性调整作用。如天枢既可止泻,又可通便,内关调整心率,足三里调整胃肠蠕动等。B.特异作用 腧穴的相对特异性,即不同经脉腧穴其主治作用具有相对特异性;同一经脉不同的腧穴,其主治作用亦具有相对特异性。如大椎退
15、热,至阴矫正胎位,胆囊穴对胆囊运动的影响等。,6.3 腧穴的主治规律本经腧穴治疗本经病;表里经腧穴能相互治疗表里两经病;邻近腧穴能治疗局部病。各经腧穴的主治既有其特殊性,又有共同性。 分经主治规律 某一经脉所属的经穴均可治疗该经循行部位及其相应脏腑的病证。 分部主治规律 处于身体某一部位的腧穴均可治疗该部位及某类病证。,7 特定穴,7.1 特定穴(specific points)的定义十四经中具有特殊性能和治疗作用,并有特定称号的腧穴。 7.2 特定穴的分类和特点五输穴(five Shu points) 十二经脉分布在肘膝以下的五个特定腧穴,即井(Jing-well point)、荥(Xing
16、-spring point)、输(Shu-stream point)、经(Jing-river point)、合(He-sea point)穴。共60个。,2018/9/23,第一临床医学院,48,阴经五输穴表,2018/9/23,第一临床医学院,49,阳经五输穴表,原穴(Yuan-primary point) 脏腑原气输注、经过和留止于十二经脉四肢部的腧穴。共12个。络穴(Luo-connecting point) 十五络脉从经脉分出处的腧穴。共15个。,2018/9/23,第一临床医学院,51,十二经原穴与十五络穴表,郄穴(Xi-cleft point) 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中的阴跷脉、阳跷
17、脉、阴维脉、阳维脉之经气深聚的部位。共16个。,2018/9/23,第一临床医学院,53,十六经脉郄穴表,背俞穴(beck Shu point) 脏腑之气输注于背腰部的腧穴。共12个。募穴(front Mu point) 脏腑之气汇聚于胸腹部的腧穴。共12个。,2018/9/23,第一临床医学院,55,十二脏腑背俞穴和募穴表,下合穴(lower He-sea point) 六腑之气下合于下肢足三阳经的腧穴。共6个。下合穴表,八会穴(eight influential points) 脏、腑、气、血、筋、脉、骨、髓等精气聚会的8个腧穴。八会穴表,八脉交会穴(eight confluent poi
18、nts) 十二经脉与奇经八脉相通的8个腧穴。,2018/9/23,第一临床医学院,59,八脉交会穴配伍及主治,交会穴(crossing point) 两经或数经相交会的腧穴。共100个左右。如:三阴交、关元等。,8 腧穴的定位方法,8.1 骨度分寸定位法(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bone proportional Cun)主要以骨节为标志,将两骨节之间的长度折量为一定的分寸,用以确定腧穴的位置的方法。,常 用 骨 度 表,8.2体表解剖标志定位法(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anatomical landmark)以人体解剖学的各种体表标
19、志为依据来确定腧穴位置的方法,又称自然标志定位法。固定标志活动标志,(1)固定标志以人体表面固定不移,又有明显特征的部位作为取穴标志。如头面部:五官、发际、眉毛;胸腹部:乳头、肚脐、剑突;背部:脊柱棘突、肩胛骨;四肢:指甲、骨突、关节。,(2)活动标志以人体的关节、肌肉、肌腱随着活动而出现的隆起、凹陷、孔隙、皱纹等作为取穴标志。又称姿势取穴法。如颊车:咀嚼时咬肌出现隆起;肩髃:上肢上举时肩前出现凹陷。,8.3 手指同身寸定位法(acupoint-located method by finger-Cun)依据患者本人手指为尺寸折量标准来量取腧穴的定位方法。中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的 中指中节屈曲时 内侧两端纹头之 间作为一寸。,拇指同身寸 是以患者拇指指关节的横度作为一寸,亦适用于四肢部的直寸取穴。,横指同身寸又名“一夫法”,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以中指中节横纹处为准,四指横量作为3寸。用于四肢部取穴的直寸。,8.4 简便取穴法(simple method of locating acupoint) 临床中一种简便易行的腧穴定位方法。,风市,作业题:试述十二经脉的体表分布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