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经典教案之烛之武退秦师教学目标:1、了解烛之武的说服技巧;2、了解烛之武、秦公、晋文公等人物的形象特点3、概括全文内容,归纳词类活用、古今异义、 通假字、文言特殊句式等。 教学重点:1. 准确理解和把握烛之武说退秦师的原因。2. 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积累文言词语的用法,掌握特殊的语法现象。3. 结合时代背景,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和主要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学难点:对古今异义词、被动句的掌握。 预习要求:1 、了解左传这部编年体史书的概况。2 、了解写作时代背景教学过程:1、导入:在三国演义中,有这样一则情形,不知大家还记得不? “如血残阳下,有一位衣着灰褐色战袍,胯下一匹膘壮大马、手持丈八蛇矛
2、的武将立于长板坡当阳桥头,但见他髭须倒竖,怒目圆睁,厉声喝道:“燕人张翼德在此,谁来与我决一死战?”再看对面,满山遍野,旗帜遮天,阵前一面书有斗大的“曹”字的战旗正迎风招展。原来是曹操的军队列阵在此。但见对面那些战旗被武将的断喝乱了分寸,出现了一片慌乱。武将又大喝:“张翼德在此,谁与我决一死战?”对面曹军的后阵竟出现了混乱。武将见此,又大喊:“战又不战,退又不退,却又如何?”话音未落,只见曹军中有一战将(夏侯杰)坠于马下,百万曹军如退潮的海水般“哗”地退后十几里。同学们知道这个武将是谁吗? ”教师分析: 张飞!桃园三结义之一的张飞!对,就是张飞。他在我们的印象中是一个武夫的形象,喝退百万雄师,
3、倒也不足为奇。今天我们来认识一位文人,看他是如何在温言细语中退却百万雄师,使自己的国家免于覆亡的厄运的。 这就是我们今天我们要学习的课文烛之武退秦师主角烛之武。二、解题:烛之武是一个人,而秦师,虽然我们不知道具体的数目,但是就算没有十万百万也有成千上万吧。一人退一万人,这可比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牛多了,后者只是把人挡在门外就可以了,而烛之武,本文的主角却是让这攻城的几万人老老实实的请回家了,这气魄,这能力,不平常吧!他是怎么退的,是像张飞一声大吼,用勇退,还是像诸葛亮用自己的智慧智退,这个问题相信我们通过今天的学习之后都会有一个答案的。三、相关知识介绍:烛之武退秦师选自左传,大家请看注释, 左传又
4、称左氏春秋传 ,作者左丘明。它我国第一部叙事详细的编年体史书。它记叙了东周前期 240 多年的历史、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的内容,既具有研究先秦历史的史料价值,又有很高的文学价值。它与春秋公羊传 、 春秋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 。四、课文讲解:(1)第一段原文:晋侯、秦伯围郑,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晋军函陵,秦军氾南。(请全体学生一起朗读,并回答这一段话主要讲了什么?)字词分析:1 、实词:且贰于楚也。 “贰”原为数词,这里活用为动词,属于此类活用现象,译为从属二主。 1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军”原为名词,意思是军队,在这个句子中活用为动词, 2译为驻扎,驻军。2 、虚词“以其无礼于晋”
5、。 “以”是表示原因的连词,译为因为。 1“以其无礼于晋”。 “与”是介词,译为对。 2译文:晋文公、秦穆公联合围攻郑国,因为郑国曾对晋文公无礼,并且在与晋国结盟的情况下又与楚国结盟。晋军驻扎在函陵,秦军驻扎在氾南。教师提问:这一段只有短短的 25 个字,却蕴含了丰富的信息,哪位同学能回答一下这一段提供了哪些信息?(学生答,事件:秦晋围郑,以及事件的起因)教师分析:“晋侯、秦伯围郑” ,两个超级大国加兵一个弱国,类似于 2003 年爆发的伊拉克战争,美英联军进攻伊拉克。且秦国和晋国的关系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比一般的亲密的还要亲密,就像夫妻一样,我们不是常说“秦晋之好”嘛,这关系可比于美英两国亲密
6、多了;好了,找好帮手了,接下来要弄个师出有名。总不能一声不吭上来就打吧,理由呢,人家找的很充分,就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 ,你看,理由还不只一个,这理由够充分了吧;“晋军函陵,秦军氾南” ,这两处肯定是军事咽喉之地,从军事学角度言,秦晋联军是占尽天时、地利、人和,郑国“危矣” ,郑国呢,它该怎么办,是举白旗投降,还是谋算着把这两老大哥给请回去呢?接下来我们一起来看一下第二段,看郑国是如何解决这兵临城下的危机的?(2)第二段原文: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公从之。辞曰:“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公曰:“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
7、。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许之。(教师朗读,并提出问题,请同学们思考一下郑伯怎么说服烛之武接受任务的)字词分析:1 、通假字:今老矣,无能为也已(已,通 “矣” ,了。 )2、句式省略句 1(烛之武)辞曰:“臣之壮也” (省略主语“烛之武” )倒装句/状语后置佚之狐言于郑伯。(介词结构后置句,句意是:佚之狐对郑文公说。、判断句 3是寡人之过也(“也”表示判断, “是”为指示代词,译为这。 )、省略句 4许之。(省略主语“烛之武”。句意是:烛之武应许了他。)(教师明确译文)译文:佚之狐对郑伯说:“郑国处于危险之中,如果能派烛之武去见秦伯,一定能说服他们撤军。 ”郑伯同意了。烛之武推辞说:“我年轻
8、时,尚且不如别人;现在老了,做不成什么了。 ”郑文公说;“我早先没有重用您,现在危急之中求您,这是我的过错。然而郑国灭亡了,对您也不利啊!”烛之武就答应了。教师提问:郑伯是怎样说服烛之武接受任务的呢?(学生回答,)教师分析:在这一段出现了三个人物:佚之狐、烛之武、郑伯,我们来看一下他们在这一段各有什么样的表现?这一段主要运用了语言描写,那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些语言各自体现了他们怎样的性格特点。佚之狐:佚之狐言于郑伯曰:“国危矣,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A 佚之狐对国家所面临的局势有非常清晰的认识。这个时候如果贸然应战,无异于是一以卵击石。所以派遣使者去进行游说才是最佳的选择。这说明佚之狐
9、头脑清醒,能够准确的评估局势,审时度势。B 对于使者的选择,他认为被郑文公所冷落的烛之武有劝退秦师的才能。足见佚之狐眼光之独到,能够慧眼识英才,充当伯乐。C“见秦君”而不是晋君,发动战争的是晋国,秦国与郑国并无太大的冲突。所以从秦方面入手就较为容易。可见,佚之狐考虑周全,深谋远虑。郑文公:“公从之”,佚之狐的意见很容易被采纳,郑文公决策及时果断,并且善于采纳建议。“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面对烛之武的抱怨推辞,他将错误揽到自己身上态度诚恳。而后,又一针见血指出亡郑于烛之武也是不利的,可说是软硬兼施,迫使烛之武答应退秦。这样,一位善于纳谏,勇于认错,善于言辞
10、的君主形象就跃然纸上。烛之武:先是推辞:“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今老矣,无能为也已。”言语中含有抱怨发牢骚的成分。烛之武长期不被重用,知道国家面临危难是,郑文公才任用他。有些不满的情绪无可厚非。况且郑文公所指派给他的任务意义重大,这句话其实也蕴含了试探的意味,可见烛之武的谨慎。“许之”,在郑文公的劝说下,烛之武接受任务答应前往说服秦君,足见其深明大义。既然有退秦师的人才,那么他有时怎么退的呢?接下来进入本文最精彩的环节智退秦师。(3)第三段原文:夜缒而出。见秦伯曰:“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若余郑以为东道主,
11、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阙秦以利晋,唯君图之。”秦伯说,与郑人盟。使杞子、逢孙、杨孙戍之,乃还。(全体同学一起朗读,并思考问题:烛之武是怎么样一步步说服秦公的)字词分析:1 、实词“越国以鄙远”, “鄙”原为边远地区,边疆,为名词,这里活用为动词,译为 1“把作为边境”。“焉用亡郑陪以邻”, “陪”,读 be,增加的意思。 2“若舍郑以为东道主”, “东道主”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请客的 3主人,而在本句中译为“东方道路上接待客人的主人。”“行李之往来”,
12、 “行李”,一词为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出门时所带的 4包裹等,而在本句中译为出使的人。“共其乏困”,”共”通 “供” , 供给、供应。读 gng ;“乏困”,一词为古今 5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疲劳的意思,而在本句中译为缺少的东西。“夫晋,何厌之有” , “厌”通 “餍” ,满足。 6“即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 , “东” , “西” ,名词作状语,向东,向西;“封”名词意动用法,使成为疆界。 )“若不阙秦”,”阙” ,动词使动用法,使削弱。 8“阙秦以利晋”, “利” ,名词使动用法,使获利。 9“秦伯说,与郑人盟”, “说”通“悦” ,高兴。读 yu。102 、虚词“将焉取之”,
13、“焉”译为“于何”,“在哪里”。 1“唯君图之”,“唯”是句首语气助词,表示希望语气,译为“还是”。 23 、句式省略句 1A 、若舍郑以(之)为东道主(省略介词“以”的宾主“之” )B 、 (烛之武)夜缒而出。、宾语前置句 2“夫晋,何厌之有?” , “有”的宾语“何厌”前置, “之”作为标志。翻译时要调整为“有何厌” 。(译文:夜晚用绳子将烛之武从城上放下去,去见秦伯,烛之武说:“秦、晋两国围攻郑国,郑国已经知道要灭亡了。如果灭掉郑国对您有好处,那就烦劳您手下的人了。越过晋国把远方的郑国作为秦国的东部边境,您知道是困难的,您何必要灭掉郑国而增加邻邦晋国的土地呢?邻邦的国力雄厚了,您的国力也
14、就相对削弱了。假如放弃灭郑的打算,而让郑国作为您秦国东道上的主人,秦国使者往来,郑国可以随时供给他们所缺乏的东西,对您秦国来说,也没有什么害处。况且,您曾经对晋惠公有恩惠,他也曾答应把焦、瑕二邑割让给您。然而,他早上渡河归晋,晚上就筑城拒秦,这是您知道的。晋国有什么满足的呢?现在它已把郑国当作东部的疆界,又想扩张西部的疆界。如果不侵损秦国,晋国从哪里取得它所企求的土地呢?秦国受损而晋国受益,您好好掂量掂量吧!”秦伯高兴了,就与郑国签订了盟约。并派杞子、逢孙、杨孙帮郑国守卫,就率军回国。(请同学回答刚才的问题,烛之武是怎么样说服秦公的)(学生回答:)教师分析:本段的中心是烛之武说秦君,说辞仅 1
15、25 个字,却是有理有据,不卑不亢,既达到说退秦师的目的,也破坏了有“秦晋之好”之称的秦晋联盟。烛之武是怎样一步步说服秦穆公的呢?我们大家一起来看一下。这一段开头写到:“夜缒而出,见秦伯曰”,这一处简写其实包含了诸多智慧。此时战争一触即发,此“夜”肯定是当夜,明天一早说不定秦晋就发动进攻了,所以是连夜即动。此外夜黑也可以掩护烛之武的行动,“缒而出”,对方只见一人下来,城门未开,没有大股部队冲出来,所以心理上不会那么紧张。“见秦伯曰”,为什么不是见“晋侯”,这是一个重大的战略决定!“烛之武退秦师”,退掉秦师,晋师随之而退,这都是烛之武意料之中的事了!如果这一步走错了,下面言辞再精彩也无济于事。这
16、一步走对了,下面的一步才谈得上,这是战术思维了。接下是怎么劝说的呢?烛之武先诚恳道出郑国必亡是明摆着的事,“秦、晋围郑,郑既知亡矣”,不去怨恨或狡辩,语气谦卑以示弱博得秦穆公好感;接下来他审时度势抓住秦穆公心理,亡郑只对晋有利,“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焉用亡郑以陪邻?邻之厚,君之薄也。”直陈弊端击中也想称霸的秦穆公的心,也拆穿了秦晋联盟的虚伪性。接着以存郑之利(述利)诱之,“若余郑以为东道主,行李之往来,共其乏困,君亦无所害”,使秦穆公掂量好处,再揭短,“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君之所知也。夫晋,何厌之有?既东封郑、又欲肆其西封,若不阙秦,将焉取之”,分析了晋国的贪得无
17、厌,欲壑难填和背信弃义,以此戳到秦穆公的痛处。使秦穆公不得不认真考虑这次出兵的意义,动摇了与晋联盟的信心。烛之武的游说的成功之处是处处站在秦国立场为秦国考虑,委婉曲折,面面俱到,步步深入主题,句句打动对方,不愧是一段非常漂亮的外交辞令。 “秦伯说”及以下,留三个大夫护郑,这是反衬烛之武的演说效果的。烛之武人物形象:1、 “夜,缒而出”烛之武当时已经是七十多岁的老人了肩负重任,只身前往说服秦伯,可见他非常勇敢,爱国,有担当,有胆识,2、郑国面临危难,通过游说来退秦师可以说是唯一化解危机的方式了,因此游说的成功与否就显得至关重要。烛之武的游说逻辑严密,条理清晰。显示了卓越的外交才能。3、烛之武是代
18、表自己的国家去的,虽然国家依已然是人为刀俎,我为鱼肉,但是他依然表现的不卑不亢。从容淡定。烛之武的游说显然成功了,秦伯退兵了,那么晋国该如何反应了,我们接下去看。(进入第二课时)第二课时第四段原文:子犯请击之。公曰:“不可。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失其所与,不知;以乱易整不武。吾其还也。”亦去之。(老师朗读,提问,请同学们思考一下为什么晋文公不愿进兵呢?)字词分析:1 、“微夫人之力不及此”,“微”,用来表示一种否定的假设或条件,非、没有;“夫人”属于古今异义现象,在现代汉语中是对已婚女子的尊称,读 frn。在本句中指那人,即秦穆公,读 frn。2 、“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
19、因”:依靠“敝”,形容词用作动词,损害。3 、失其所与,不知“知”通 “智”,明智,聪明。读 zh。老师明确译文:子犯请求晋文公下令攻击秦军。晋文公说:“不行!假如没有那人的支持,我就不会有今天。借助了别人的力量而又去损害他,这是不仁义的;失掉自己的同盟国,这是不明智的;以混乱代替联合一致,这是不勇武的。我们还是回去吧!”这样晋军也撤离了郑国。教师分析:晋文公毕竟是一代霸主啊,面对秦国的倒戈,他隐忍不发,采用了撤军的措施,他为什么不继续攻打郑国或追击秦军责问他们的违背盟约呢?如果你是晋文公,你会怎样办?(学生讨论。)明确:晋大夫狐偃请求袭击秦军,而晋文公没有答应。晋文公没有采用击秦的建议,这是
20、不是说明说晋文公宽容大度,愿意一笑泯恩仇,答案是,不。这其实恰恰体现了晋文公隐忍不发的胸怀和随机应变的能力。他冷静而清醒的分析了形式,一是曾受过秦之恩惠,翻脸不“义”,背信弃义可不是什么好名声,晋文公不愿意背负这个坏名声。二是如果这时继续攻打郑国或进攻秦军,晋军就有可能处于腹背受敌的不利境地。三是进攻秦军就意味着立刻与秦国翻脸意味着诸国征战中多树立了一个强敌,失去一个盟约国,而退一步也许还能重新再拉拢秦国,使它站在自己这边,毕竟两国的“秦晋之好”可不只是说说而已。晋文公退兵是无奈之举,可更是明“智”之举也,在这里,我们也看到了晋文公作为一代霸主的深谋远虑和独到的战略眼光。而晋国退兵也从侧面证明
21、了烛之武说退秦师的成功。课文总结:1、艺术特色:1 、伏笔与照应秦晋围郑的原因是“以其无礼于晋,且贰于楚也”,说明这一事件的发生于秦毫无关系,这就为下文的烛之武说退秦师埋下伏笔。“晋军函陵,秦军氾南”,二军既是联合,却又不驻军一处,暗示出亲近联盟并非铁板一块,还是有机可乘的。后文由烛之武揭示出秦晋有“朝济而夕设版焉”的一段历史,暗合两国联盟的虚弱。由此,郑国解围,秦晋兵退就顺理成章了。2 、跌宕起伏本文虽只有三百字左右,但情节波澜起伏,扣人心弦。例如亲近联军兵临城下,郑国倾覆在即,佚之狐的推荐令郑伯看到一线希望,读者以为谋臣必慨然出使挽狂澜于即倒,岂料,烛之武因为长年不被重用,心中存在抑郁难平
22、志气,淡然而辞,顿有手足无措之感。而此时郑伯引咎自责,又增添了剧情的戏剧性。直至烛之武“许之”读者始知虚惊一场。而本文的最后一段也同样有如此妙处。总之,一张一弛,曲折有致,既增加了文章的感染力,又能紧扣读者的心弦。3 、详略得当本文重点的烛之武说退秦师,而对攻郑、退兵等情节只做简略交代,充分展示了主要矛盾。4 、说理透辟烛之武说退秦伯的语言高超、精妙,面临亡国之危的小国使臣,在大国诸侯面前从容辞令,寥寥数句,却是面面俱到,字字珠玑,无论是亡郑之弊,存郑之利,还是秦晋历史嫌隙,一字一句切中要处,具有极强的说服力。二、人物形象:1)烛之武: 1、志士。 烛之武的外交才能通过佚之狐的话得到了充分的肯
23、定。“若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一个“退”字,尽显烛之武的才华。由于长期未被重用,烛之武满腹牢骚与委屈溢于言辞,以至于以“老矣,无能为也已”来推辞。但郑伯的一番诚意和对国家形势与个人利益关系的透彻分析,最终感动了他,他决心以国家利益为重,出使秦师。这足以说明他是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 2、勇士。 两方交战,生死未卜;出使秦师,成败难料。烛之武“夜缒而出”,勇入秦营,其知难而上、义无反顾的冒险精神也展示了他的“勇士”性格。 3、辩士。 烛之武在到了秦营之后,面对强敌,不卑不亢,侃侃而谈。他先论说灭亡郑国对秦国有害无益,只是增加了邻国(晋国)。然后承诺,保存郑国将会对秦国大有好处,“行李之往来,
24、共其乏困”,这是郑国请求秦国退兵所施予秦国的小小恩惠,既可使对方感兴趣,以权衡利弊,又不失本国尊严。一番利诱之后,烛之武就从秦晋的历史关系入手,揭示出晋文公过河拆桥、忘恩负义的本质,公开挑拨秦晋两国关系;并且用发展的眼光,引导秦伯认识到晋的贪婪会给秦国带来的危险,这就使秦伯认识到晋是敌而非友,并最终和郑国结盟。这样一来,“攻守之势易矣”。烛之武一字未提郑国的利益,却成功说退秦师,充分展现了他的“辩士”形象。“辩士”形象是烛之武形象的核心。 所以说,烛之武退秦师一文展示的烛之武是一个深明大义的爱国志士,是一个勇于出使,直入敌营的勇士,是一个机智善辩的辩士、外交家。 2)郑君:1 、善于纳谏 当佚
25、之狐荐烛之武“使烛之武见秦君,师必退”时,他立即抓住这一线希望“从之”,表现了一位君主决策的及时、果断。 2 、勇于自责“吾不能早用子,今急而求子,是寡人之过也。”将过错揽到了自己身上。 3 、精于言辞 “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郑伯完全站在烛之武利益的角度来看问题,这同烛之武后来站在秦伯场劝其退师的说辞可谓有同工异曲之妙。 3)晋侯:3、字词总结:4、(一)古今异义词 (1)行李: 古义:出使的人 今义:出门带的包裹 (2)夫人: 古义:那人 今义:妻子的尊称 (3)以为: 古义:把作为 今义:认为 (4)东道主: 古义:东方道路上的主人 今义:请客的主人 (5)去: 古义:离开,距离 今义
26、:与“来”相对的动作 (二)词类活用 (1)晋军函陵 军,名词活用作动词,驻扎 (2)既东封郑 东,名词作状语,在东边;封,使动用 法,使成为边疆 (3)越国以鄙远 鄙,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作为边疆, 把作为边境 (4)与郑人盟 盟,名词活用作动词,订立盟约 (5)退秦师 退,动词的使动用法,使撤军、退兵 (6)阙秦以利晋 利,名词的使动用法,使得到好处 (7)越国以鄙远 远,形容词活用作名词,偏远的地方 (8)若不阙秦 阙,动词的使动用法,使亏缺 (9)肆其西封 肆,形作动词,扩张 (10)因人之力而敝之 敝,形作动词,损害 (11)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亡,使动用法,使灭亡 (三)特殊句式 1、
27、状语后置句: 以其无礼于晋 于晋无礼 若亡郑而有益于君 于君有益 且贰于楚也 且于楚贰也 佚之狐言于郑伯 于郑伯言 2、宾语前置句: 何厌之有? 有何厌? 3、省略句: 晋军函陵 晋军(于)函陵 敢以烦执事 敢以(之)烦执事 辞曰:臣之壮也 (烛之武)辞曰 作业:1、联系吕祖谦东莱博议评论秦穆公退兵这一段话,思考在烛之武说退秦穆公的四个层次的理由中,哪个是真正说动他退兵的?2、请同学们根据文章所提供的有关烛之武的信息,为他写一个一千字左右的人物传记。(提示:可以从为什么富有才能的烛之武一开始没有被郑伯重用,他如此出色的说服技巧有时如何练就的呢等方面展开想象)附:课堂板书烛之武退秦师 1、开端:
28、秦晋围郑 示弱2、发展:临危受命 陈弊3、高潮:说退秦师 述利4、结局:迫晋退兵 揭短教学设计:烛之武退秦师是高中语文的第一篇文言文。文中的较多字词都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因而对字词的解释是教学过程的重点。教学课时为两个课时,主要采用串讲的教学方法,主要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能较好的理解文言文的语法和句法,以及一些字词的活用及古今差异。此外,要联系一定的背景让同学们对“退秦师”这一行为有更为正确深刻的认识,联系当今的一些实事,加深同学们的印象。教学优势:1、以字词的解释为教学重点,文言文的字词过于深奥难懂是高中生语文学习的一个老大难题,以文言字词为主要教学重点,旨在改变这一弱势状况。2、在解释字词的同时对文章的情节、人物形象进行分析,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也可以联系故事情节较好的把握文言字词的使用规律。3、联系当今时事对文章的背景进行教授,既可以深化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也许课文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4、对人物形象进行对比分析,加深同学们对课文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