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2016 高考历史卷分析及复习探究与总结陈宗胜核心素养,是 2015 年高考以来,高中教育教学改革领域最热门的一个关键词。我在调查了解部分学生答题情况的基础上,对全国II卷(甲卷)进行初步分析评价,并谈一谈对历史学科教育、教学、复习、备考的一些思考。一、素养立意的高考试卷1、核心素养如约而至。就历史学科而言,所谓历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理解、历史解释、历史价值观等五大方面。今年高考,大多数题都不只是考查某个单一的核心素养,而是综合考查多个核心素养。特别是作为高考改革试验田的第 41 题即开放性试题,这道题实际上可以说主要是初中的内容。通过玄奘西行与鉴真东渡的图文材料,考查
2、学生对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的历史的认知,综合考查了学生的时空观念、史料实证、历史价值观等多方面的学科核心素养。其视野开阔,贯通中外,立意高远,直面热点。与往年给出观点予以评价、评析、探讨所不同的是,今年的 41 题“稳中求变”,让学生先提出见解,然后论证说明,从“学者观点”到“自成一说”, 角度更多,开放度更大。 2、试题分布规律显著。(1)试题分布:规律性。今年选择题的分布,比较稳定地呈现出“4+4+4”的格局,即中国古代史4 道题,中国近现代史 4 道题,世界史 4 道题。整体而言,厚古薄今,厚中薄西。就全卷而言,从通史的角度看,中国古代史、中国近现代史、世界史也基本上比较稳定地呈现三足鼎
3、立的格局。但就专题史而言,2016 年全国II卷文化史部分比重有所下降,政治史和经济史部分有所上升,特别是经济史部分占比较大,接近 50%。 (2)测量方式:多样性高考作为一种选拔性考试,其测量方式一直是多元的。就选择题而言, 2016 年全国II卷主要涉及概念型、数据型、推理型、因果型、比较型、图片型、阶段特征型等常见类型;就材料题而言,2016 年全国II卷主要涉及原因类、特点类、变化类、说明类 、影响类等常见类型。刘芃说:“熟知格式,轻车熟路。” 研究试题测量方式的多样性是为了更有针对性的进行不同题型的命题依据、命题特点、应对策略、作答方式研究,从而提高答题的效率和准度。(3)试题材料:
4、朴素性2016 年高考试题,从材料的呈现形式上看,越发具有朴素性和亲和力,没有“艰涩难懂”的文言文,没有“深藏不露”的图例和关键词,也没有“字数繁多”的文字材料,界面友好,通俗易懂,几乎没有阅读障碍。所以学生考完之后,感觉良好。当然感觉良好与选择正确是两码事!所以要想得高分,恐怕需要“轻轻的拿起、重重的放下”!2(4)考查内容:主干性考查主干知识,不追求考点的全覆盖是近年来高考命题的显著特点,今年也不例外,而且越发鲜明。一些高频考点如传统文化、中国古代选官制度、中国近代经济结构的变动、中国共产党与新民主主义革命、一五计划、雅典民主政治、工业革命、苏联的工业化等变换角度、反复考查,试题的考查服从
5、于能力和素养,不避热门、不考冷门,凸显历史韵味。(5)试题视野:国际性第 28 题考查中国近代人们的日常生活与世界市场联系日趋密切,第 40 题中西对比考查全球化视野下的世界人口迁移和中国历代移民问题,第 41 题考查中国古代对外文化交流,第 45 题考查西方军制影响下的晚清军事改革,第 46 题考查西方民主制度影响下的洪仁玕的政治主张等等。中国是中国的中国,也是世界的中国。所谓“立德树人”,即是要培养具有“世界视野”和“中国情怀”的现代公民。(6)价值取向:主流性历史学科作为一门社会学科,其价值引领的作用毋庸置疑。有价值引领就必然有价值取向。在这个核心素养立意的时代,高考的根本价值取向就是要
6、贯彻立德树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和党的教育方针,深入回答“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的问题。2016 年的高考题更加旗帜鲜明地体现了这一主流价值观,体现了价值观的主流性和正确性。如第 24 题过考查中国古代汉字的形式,弘扬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第 25 题通过科举制度,凸显公平公正和社会进步;第 27 题通过乾隆年间大陆移民在台湾安居繁衍,强调大陆与台湾同根同祖,血浓于水;第 29 题通过土地革命时代红色革命根据地的经济建设,回顾中国共产党的土地革命政策对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努力发展生产的巨大鼓舞作用;31 题通过一五计划时期投资额的比重变化,见证党和政府在建国初期十分艰难的情况下致力于奠定工业化
7、基础的努力;第 32 题通过雅典民主政治,强调权利与义务的辩证统一;第 33 题通过工业革命的影响,培养环境保护意识和可持续发展意识;第 40 题通过中国历代移民问题,致敬华侨华人对祖国的历史贡献;第 41 题通过中国古代对外交流史,向以玄奘和鉴真为代表的中国古代中外文化交流的使者致敬。此外,高考对人物的考查也主要以各行各业的杰出人物、正面人物为主,凸显价值引领。3、学科思维如影随形。每一个学科都有自身比较独特的学科思维。历史学科思维主要包括历史思维、整体思维、比较思维、发展思维、辩证思维、逻辑思维等。高考对学科思维的考查非常隐蔽,不易发觉,但却如影随形,无处不在。如第 24 题对历史思维和发
8、展思维的考查,第 25 题对比较思维的考查,第 28 题、40 题、41 题对整体思维的考查,第 32、45、46 题对辩证思维的考查,第 45 题对比较思维和发展思维的考查,第 24 题、27 题、30 题、31 题对逻辑思维的考查等。我认为,历史学科思维也应是核心素养之一。从某种意义上说,学科思维的品质决定着学科素养的高低。34、时代气息扑面而来。有人说,三年一代人;我以为,一年一代高考题。每一年的高考题都有其鲜明的时代特征和年代气息。如前所述,2016 年高考宣告核心素养立意时代正式到来,除此之外,2016 年高考体现的学术热点还包括第 22 届国际历史科学大会主题“全球视野下的中国”、
9、唐宋变革论等,社会热点包括“一点四面”、“一带一路”、“军改”等。对正处于社会转型关键时期的中国来说,高考的时代特征还体现为对古今中外社会转型时期的重点关注。如第 25、26、41 题对唐宋变革的关注,第 28、40、45、46 对晚清中国经济、政治、军事、人口等方面转型的关注。第 33、34、40、41 题对西方社会转型的关注等。二、“简约而不简单”的高考试题2016 年高考题虽然考点主干化、材料朴素化、界面友好化,部分材料更有似曾相识之感,但其考查的角度和落脚点却往往出乎师生们的意料之外,与学生答完之后的轻松相比,对完答案之后略显沉重,可谓“简约而不简单”。 三、焦点转移的高考复习今年的高
10、考已经落下帷幕,掩卷长思,思绪良多。时代的发展,高考在变化。通过高考所反映出来的复习备考、教育教学方面的问题有一些是令人惊讶的。例如学生历史常识、社会常识和生活常识的匮乏、时空观念的错乱、概念的模糊化、知识的零碎化和污染化、方法的单一化、思维的简单化、跑偏化、阅读的快餐化、网络化和泡沫化等等。反思当下,展望未来,真的是时候对以教师为中心,以“题海战术”为方式的传统高考复习方案进行深刻反思和大胆改革了。1、复习主体:从教师为本到学生为本(1)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我认为,教师的知识结构不等同于学生的知识结构,教师的情感体验不等同于学生的情感体验,教师的认知水平不等同于学生的认知水平,教师的社会阅历更
11、不等同于学生的社会阅历。因此,要提高学生的学科素养,就必须改变过去以教师为中心的复习模式,让学生深度参与课堂,落实其学习主体地位,真正的参与对知识、能力、素养的体验。(2)重视学生的文本阅读这是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这是一个大数据的时代,也是一个阅读快餐化、网络化和泡沫化的时代。看似信息量、阅读量大了,然而深度和广度的阅读特别是文本的阅读非常欠缺。导致学生的阅读能力、提取材料关键信息和有效信息的能力不升反降!所以应该重视和鼓励学生的文本阅读,广泛涉猎,即便是在高三复习的紧张时刻。2、复习方案:从以本为本到纲本结合(1)以考纲为依据 不要“瞎跑”(2)以教材为根本 不要“裸奔” (3)以真题为载
12、体 不要“跑偏” 43、复习内容:从关注知识到关注生活(1)关注命题者的研究生活高考是与高考试题对话,也是与命题人对话。适当关注命题者的研究生活,包括研究领域、研究成果、主要观点等,对高考的复习备考、核心素养的养成都是大有裨益。特别要关注刘芃、杨宁一、吴伟、曹大为、何德章、芮信、郭小凌、孙燕京、朱汉国、李少兵、叶小兵、王奇生等命题人的研究生活。推荐大家关注刘芃的考试文集和杨宁一的历史学习新知识新视野。(2)关注社会生活为什么我们的学生在高考中和生活中表现出对社会常识和生活常识的严重匮乏,以至于很多老师发出学生“有知识无常识”的哀叹和感慨?这不仅仅是我们的老师和学生需要反思的问题,更是我们的整个
13、教育和整个社会需要反思的问题!在学生们漫长的求学生涯中,他们被保护在象牙塔中,几乎被社会隔离,与社会脱节!尤其是到了高三,很多家长以高考为由,“关其手机,收其PAD,拔其网线,断其wifi,卸其QQ,封其微博,删其微信,拒其看电视”!诚然,这些社交方式有其弊病,但这种简单粗暴的做法也使其联结社会、了解社会的最后一条通道也被堵死了,哪里来的社会常识和生活常识呢?!4、复习层次:从关注史实到关注认知学科核心素养时代的高考已经主要不是考查学生对史实的简单记忆了,而是关注学生的认知能力、认知水平。唯其如此,历史学科“以史为鉴”、“经世致用”的功能才能得到落实和发挥。5、复习安排:从注重强度到注重素养高强度的“题海战术”,以三轮复习为模式的传统高考复习方案是不是真的有效?高考成绩其实早已给出答案,只是思维的惯性和责任的不敢担当,延缓了改革的步伐。如今,核心素养时代已经来临,我们可以大胆地预测,在今后的一段较长的时期内,核心素养都一定是课程改革、教材改革、高考改革的方向。因此,我们必须要处理好素养与进度的关系、复习与练考的关系、资料与教学的关系、命题与讲评的关系、学科与学科的关系等。2016 年 6 月 27 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