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小学数学课堂教学方法的实践刍议小学数学探究性学习【摘要】: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究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 。新的数学课程积极倡导探究性学习,强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亲身实践、独立思考、合作探究。其目的在于将学习重心从过分强调知识的传承、轻能力的培养,向知识的探究能力过程转化,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究能力,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敢于创新的探究精神。因此,教师要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应该让学生在数学学习活动中改变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将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究性学习活动中去,充分发挥学生探究问题的主动性和创造性,在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中
2、,自主探索,发现规律,学会认知,使他们在探究中体验到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关键词】:自主探索、合作探究。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开展探究性学习呢?下面结合本人的教学实践谈几点粗浅的体会: 一、激发“探究”兴趣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如果学生们没有学习愿望的话,我们所有的想法、方案和设想都会化成灰烬,变成木乃伊。 ” 兴趣是创造思维活动成功的先导,没有兴趣,探究学习只能是空洞的,而且会让学生感觉不到数学与他的喜怒哀乐还有关系,感觉不到学数学除了会答题之外还有别的什么用处。然而,学生一旦对所学的内容产生兴趣之后,就能以积极的热情轻松地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在教学中教师要想方设法创设情境,诱导学生的
3、好奇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例如教学“能被 3 整除的数的特征”时,创设这样一个情境:同学们,请你们随意说出一个数,老师便能很快的判断出能否被 3 整除。学生“哦”的一声半信半疑。不信就试试看,学生的好奇心被激发了,想难倒老师,说了一个又一个的数,有的学生甚至把手机号也报出来了,结果教师一一做出了准确的判断。多次后,学生被老师快速回答的本领所折服,再一次好奇、惊叹!其心智过程充满了挑战,强烈的求知欲促使学生急于去探索规律,发现其中的奥妙,同时也诱发了学生的创作热情。二、 创设“探究”情景 “疑是思之始,学之端。 ”思维是从问题开始的。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动力,有了问题,思维才有了方向。在教学中
4、,创设新奇、有趣味的问题情境,能诱发认知冲突,使学生主体产生问题,点燃学生的“发现”之火、 “研究”之火、 “探索”之火,从而激发学生的探究需要,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 1、制造矛盾冲突激疑。 教师揭示矛盾冲突,设置悬念,在教学内容与学生求知心理之间创造一种“不协调” ,激发学生尝试探究欲望。如在教学“乘法应用题”时,先设计了两道求和的应用题。 “小朋友做纸飞机,一组有 6 人,另一组有 5 人,一共有多少人?” “小朋友做纸飞机,一人做 6 只,另一人做 5 只,一共做多少只?”这两题是已学过的应用题,学生很快就能根据“一共”这一特点确定用加法计算。然后出示例题:“小朋友做纸飞机,每人
5、做 5 只,4 个人一共做多少只?”学生迫不及待地回答:“用加法” 。低年级学生只学过“求剩余” 、 “求和”这两类应用题,因此,大部分学生的思维已成了一种定势,看见“一共”就加。这时,老师引导:“这题能否用加法来求呢?为什么?”同样是求“一共”却不用加法计算?使学生产生了一种矛盾心理,也使学生产生探究为什么的欲望。 2、联系生活实际激疑。 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数学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教师要紧密联系学生的生活环境,从学生的经验和已有的知识出发,创设生动的数学情境”同时还指出:“要重视从学生的生活实践经验和已有的知识中学习数学和理解数学。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如果远离学生的生
6、活实际,数学就像是个窝窝头,不是牛奶、巧克力,孩子们不喜欢吃,相反如果让数学走进生活,孩子就会抢着吃争着吃。因此,教学中要把数学与生活结合起来,创设现实生活情境或模拟现实生活情境激发学生尝试热情,促进学生尝试探究取得成功。例如,在学习“万以内连加”时,内容是计算,很枯燥,于是我这样处理,抓住学校不久前举行过体育达标测试,学生们还意犹未尽这一时机,让学生汇报一下自己 1 分钟跳绳的成绩,然后让学生帮老师算算总成绩,这一下学生可来劲了,这样学生从“帮”老师计算总成绩中,自己得出了万以内连加的计算方法。 3、借助直观手段激疑。 由于小学生的形象思维占优势, “看得见,摸得着”成为其学习的重要途径。因
7、此,在教学中运用直观演示,可以使学生形象地感知存在的问题,从而唤醒学生探究的需要。例如,在教学“分米、厘米、毫米”一课时,先让学生猜黑板长,学生学过长度单位“米” ,很快说出 4 米多一点,再出示学生平时十分喜欢玩的游戏卡,让学生说说它的厚度是多少,这一下学生们都呆住了,它和 1 米差太远了,是多少呢?学生马上产生了一种想探个究竟的强烈欲望。 4、利用游戏活动激疑。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在教学中,教师要从孩子的心理特点出发,设计孩子感兴趣的素材,以丰富多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如讲故事,做游戏,表演,竞赛等,融教学于游戏之中,寓问题于活动之中,使学生产生高度快乐的体验,以激发其求知欲。在教学有
8、余数除法时,我与学生来了一次比赛,课件出示了一串彩色珠子,上面按顺序排列了红、黄、蓝、绿,先猜能够看到的珠子,这时学生也能很快说出几号珠子是什么颜色,可猜到十几号、二十几号时,是看不见的珠子,猜得到的学生已经很少了,到了三十几号、四十几号时已经没有人能猜到了,这时老师却还是能准确地“猜”到,这一下子吸引了学生,很想知道老师用的方法,于是下一步的探究就水到渠成了。 三、 选择“探究”方式 新课程遵循“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大力倡导建立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使学生真正体验学习成功的乐趣,让学生走向成功的彼岸。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学生探究性学习的基本方式主要有:独立探索和合作探究,两者相辅相
9、成,缺一不可。 1、独立探索 独立探索是学生探究性学习的重要方式。让每个学生根据自己的体验,用自己的思维方式自由地、开放地去探究、去发现、去创造有关的数学知识,是学生发展不可缺少的过程。因此,教师要给学生独立探索的机会,学生只有通过自己观察、操作、实验、猜想、验证、推理等“做数学”的活动,才能“再创造”出新的数学知识来。如在教学两位数和两位数的进位加法时,出示了例题“25+46=?” ,书上有计算方法,一般老师总是引导学生掌握这种计算方法,因为这种方法是大家常用的,但我在教学时,鼓励学生去探索适合自己思维习惯的计算方法。学生通过探索,说出了各种想法:25+40=65,65+6=71;25+6=
10、31,31+40=71;20+40=60,5+6=11,60+11=71;20+46=66,66+5=71 等等,这样整个数学的学习过程便成了学生的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通过学生“做数学” ,独立探究,使学生参与了知识的形成过程,从而培养了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造能力。 2、合作探究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学生的探究行为不应只是个体行为,还要加强同桌探究、小组探究等探究行为。对教学而言,合作意味着对话,意味着参与,意味着相互建构,它不仅是一种教学活动方式,更是弥漫、充盈于师生之间的一种教育情境和精神氛围。小学生具有爱与人交往,好表现自己的心理特征,开展合作探究,为他们提供思维磨擦与碰撞的环境。合作对学
11、生而言,是心态的开放,是主体性的凸现,个性的张扬,创造性的解放。让他们在合作学习小组中,与同伴共同努力,就是为学生的学习搭建更为开放的舞台,学生在独立思考的基础上集体合作,有利于思维活跃。如在教学有余数除法时,我安排了这样一次合作:小朋友过生日,妈妈买来一些糖,想分给家里来做客的小朋友们。她想分给每个人 3 块,能分给几个人呢?结果会怎样呢?她想考考做客的小朋友,如果让你分,你会吗?看看你能有什么新发现。创设了这样一个情境后,采取小组合作的形式,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些糖,但各组的糖果数量可能不同。学生的积极性可高了,马上进入了状态,兴致勃勃地按要求分起来,接着全班一起讨论分配的结果。在汇报结果的
12、过程中,有的学生就发现:从分配的结果看,可以把这些情况分成几类:正好分完的,余 1 个的和余 2 个的。老师适当引导:“会不会出现余 3 个或者 3 个以上的?”马上有学生反驳道:“不可能,够 3 个又可以分给 1 人了。”学生通过自己亲自动手分配,研究分得的结果,于是自然地从感性上明白了“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的道理。通过合作探究,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评价信息的能力及与他人合作共事的能力。 四、指导“探究”方法布鲁纳指出:“探索是教学的生命线,探索得到的知识最深刻、最难忘。 ”自主地经历探究过程,才能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培养学生掌握和运用知识的态度和能力,使每个学生都能得到充分的发展。然而
13、,小学生他们的认识技能还很稚嫩,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还比较薄弱。因此,加强探究方法的指导非常重要。在教学过程中我尝试让学生运用以下几种探究方法:1、在操作中探究在“动手做”的过程中,学生学习到的不仅仅是一些前人的知识遗产,更多的是掌握了动手做的方法,提高了做的能力,同时获得了做的情感体验,这是最宝贵的,是学生内心的需要,是终身受益的法宝。因此,数学教学中要努力创设情境,大胆放手让学生动手操作,尽可能地让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研究问题,在探索中发现规律,得出结论。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新意识,促进了学生的主动发展。如在土地测量与计算练习课中我带学生走出课堂,我以小组为单位,一组负责测量计算操场的面积
14、,一组负责测量计算篮球场的面积,一组负责测量计算花坛的面积,一组负责测量计算教学楼的面积。在活动中有的在观察、有的在划分、有的在测量、有的在计算。虽然有些土地是不规则形状,在测量中带来一定的困难,但同学们通过割、补等方法一一解决。这节课使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活动中掌握了知识,培养了能力。2、观察中探究科学研究始于细致的观察。通过观察,才可能认识了解事物,才可能反映事物。在数学教学中可以让学生通过观察大量的事例,探究的规律,归纳规律,从中获取知识。如在4的教学中,拿出一辆小汽车玩具向学生展示,边展示边问学生“汽车有几个轮胎?”当学生回答“有 4 个”时,我转动一下小汽车位置,又问“现在你们看到了几个
15、?”学生回答“2 个”我又问“还有几个没有看到?”学生又答“2 个” ,我再次转动问“现在你们看到了几个,还有几个没有看到?”学生异口同声的说“看到3 个,还有 1 个没有看到。 ”我继续转继续让学生观察。学生在教师一次次的提问中,通过观察小汽车看到的轮胎数和没看见的轮胎数,感受了 4 的组成和分解,并且体会了有关 4 的加法与减法,体会到身边到处有数学,培养了学习兴趣,激活了学生的思维,提高了观察能力。3、讨论中探究良好的小组交往不仅能有效的激发学习兴趣,还便于他们人人参与,相互激励和共享信息。因此我们鼓励小组间要学会讨论,开展竞争。如在“长方体的表面积”练习课上,我出示一个无盖的长方体纸盒
16、。 “请同学们小组讨论,看看哪个组的方法最多将获得聪明奖”话音刚落同学们就七嘴八舌的讨论开了。有的画,有的写,有的折。最后得出多种解法,这一教学手段的运用,充分发挥小组合作的学习优势,营造出一种主动探索、全员参与的教学情境,启迪了学生的思维,发展智力,培养了能力。4、在游戏中探究爱玩是孩子们的天性。游戏是孩子们玩的最主要的诠释方式。数学游戏有利于开发孩子的智力;数学游戏可以激发孩子的求知欲;数学游戏能促进孩子的创造欲望;数学游戏可以培养孩子的合作交往能力。因此,在教学中设置游戏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除了感受到精神的愉悦之外,获得更多的东西。如在抛硬币的教学活动中,一开始就进行“石头、剪子、布”游戏
17、,选小助手、小组长。使学生在玩的过成中初步感知到有些事情发生是不确定的。接下来,进行“抛硬币”的游戏和“摸两色球”的游戏,使学生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能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做出描述。最后一个环节,进行“摸奖”游戏,学生的积极性再次进入高潮,个个都按耐不住摸了还想摸。当全班的同学没有一个摸到黄球时,大家不约而同的说里面根本没有黄球。学生在玩中自然而然的体验到有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同时也知道了一些街头和小店里的摸奖游戏是骗人的。整个教学环节中以游戏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游戏中使知识、能力、情感等方面都得到了发展。真正落实了“让孩子在快乐中学数学”的指导思想。五、 体验“探究”乐趣 小学
18、生的智力发展水平有差异,这在低年级就已经显现出来。一些学生的智力发展快,另一些学生智力发展较迟缓,如果经常“一刀切” ,后进生几乎尝试不到成功的乐趣,甚至会失去探究的信心和勇气,更谈不上创新了。因此,教师教学时应针对差异,精心设计,分类指导。课堂上,简单的问题让后进生回答,简单的习题让后进生板演,答对了,给予热情洋溢的表扬;对优等生要鼓励他们求异创新,培育创造思维火花。另外,学生对探究成功的体验还来自于教师的评价,教师的一个微笑,一个眼神,有时也是对学生进行探究的莫大鼓励。因此,教师对学生探究过程中的点滴成绩,要及时表扬鼓励,要正视学生之间差异,实施分层评价,使每个学生都能获得探究成功的体验。
19、在教学中,有时学生很“调皮”又很“天真” ,当老师肯定了他得出的结论时,他会兴奋地说:“ye!” ,更甚者会蹦了起来。这时我会对他报以一个微笑,有时甚至跟他一块说:“ye!” 。学生需要把成功的喜悦表现出来,作为老师,在学生获得成功后,要与他们一起分享成功的快乐,这样更会促动他们再次追求成功的力量。 总之,小学生探究性学习是适应新课程理念的学习方式。在数学教学中,教师要积极创造条件,为学生创设营造愉快、轻松、自主、开放的学习活动空间,让学生进行自主性、探究性的学习活动,让学生以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这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重要意义。不仅可以促进学生掌握现代学习方式,而且可以促进教师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的改变,有助于教师寻找到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切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