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整本书导读课课堂教学环节解读一、创设情景,激趣导入。岳乃红说:“导读课的目的是“初步建立儿童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兴趣。”在教学中,要培养激发学生的兴趣,首先应从导入的环节抓住学生的眼球,像磁石一样一开课就把学生牢牢地吸引住。” 整本书导读课的导入环节,要足够有趣,足够贴近孩子,足够自然,教师可以从孩子的生活聊起,自然而然地引导孩子走进这本书,也可以通过与书关联的内容导入本节课,激发学生阅读书籍的兴趣,或设置悬念,诱发读书的兴趣。导入的方法有很多,如:1、以诗句导入;2、以书评导入;3、以精彩句段导入;4、以故事导入;5、以谜语导入;俗话说“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好的导入能更快地带
2、领学生进入课堂,进入书本。刘老师的这节课,由猜年龄导入,一个看上去二十多岁的年轻人却已经一百多岁了,比爷爷奶奶年纪还大呢!这让人惊叹的一幕,一下子就抓住了学生们的心,同时埋下了一颗好奇的种子:为什么一百多岁的杰西看上去那么年轻?他是能长生不老,还是会魔法?从学生的生活经验入手,让学生与主角产生连结,激发学生阅读的兴趣。二、导读封面,初步感知。整本书阅读通常是从封面开始的。很多时候,通过封面的图画、书名我们可以获取故事的角色,并对故事有一个大概范围的猜测,因此整本书导读的时候,可以带领学生通过读封面,对书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在书的封面,我们可以关注以下内容:1.书名,2.书的作者,3.封面上
3、的图画及选取的重要文段 4.翻译者、出版者,5.封底的书评、推荐语等等。刘老师的这节课就从封面上的书名、图画等着手,先让学生通过观察、猜测,对这本书的作者、人物等有了初步的感知。然后设置疑问,吊足学生阅读的胃口,例如:让学生观察封面的图片,引导学生猜测:这个小姑娘手里为什么捧着一只蟾蜍呢?她们之间会发生什么故事?她和不老泉之间有什么联系?不断地产生疑问正是阅读一本书最好的兴趣导向。三、走进文本,品读片段。面对整本书,如何在一节课的时间里,让学生了解更多的书本信息,如何让学生体会到阅读的乐趣,产生阅读的兴趣,让他们箭在弦上,蓄势待发呢?书本内容的取舍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刘老师的这堂导读课,就像一部
4、精彩的预告片,她选择了书中的三五个片段,通过讲述、阅读、预测等方式,制造悬念,完全吊起学生的胃口。这是一节成功的导读课的基础。 而导读课上,教师就需要根据每本书的特点,选择典型的片段让学生一起阅读,体验阅读的乐趣。 我先从切入点聊聊这节课的设计。一本书的切入点有很多,比如从封面入手,让学生质疑,引发阅读期待;从人物形象入手,引发学生阅读的欲望;从作者入手,讲述创作故事,引发阅读兴趣;从文中插图入手,讲述创作故事,调动阅读的欲望;从相关影视作品入手,激发兴趣(但要注意课前不看完整的电影,最好看完书再看)针对这节课,刘老师从以下几方面切入:1、引导学生从局部细节入手,引发话题,大胆猜测。导读课的秘
5、诀就是“读读读,猜猜猜”。刘老师在导读时就是抓住“炎热的八月发生的三件事”这个细节,通过读后设疑:这三件事好像没什么大的关联,然而这三件事却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他们可能有着怎样的关联呢?通过这些线索预测一下,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刘老师通过让学生预测、想象、阅读、思考、交流,逐步带领学生走进故事,达到了导读课“初步建立儿童与书的联系,激发学生内心的阅读兴趣”这一目的,使学生阅读整本书的兴趣更加浓厚。我们不难看出,刘老师的目的又不仅仅是激发阅读兴趣,她还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了解、掌握一些阅读策略,如预测故事,信息的收集整理运用等。2、从精彩、有特色的语言入手。不同作家的作品闪耀着截然不同的语言
6、风格,老师在导读时,可以把孩子们投入到语言的海洋中去。如,刘老师抓住温妮被绑架这一片断引导学生阅读,让学生了解作者通过丰富的语言描写来刻画人物,丰富情节的。让学生不禁好奇:绑架者怎么会向被绑架者苦苦哀求?接着刘老师引导学生声情并茂地分角色朗读,带着学生初步感知作品的语言,了解人物的经历走进故事,并猜测:梅.塔克、杰西、迈尔斯这么奇怪地绑架温妮究竟想干什么?3、以人物形象为入手点的导读设计。以人物形象为入手点的导读设计不仅能引发学生的阅读欲望,而且能引导学生在阅读作品时随着人物命运变化的过程加深对人物的了解。例如:刘老师的这节课首先从杰西的年龄入手,那位年轻的老人就这样深入每个人的心中,孩子们读
7、书时也会不自觉地留意杰西,之后刘老师又选择杰西一家人妻离子散、家不成家的这段经历让学生读,再让学生从这一家人的经历中提取信息,整理信息,根据这一家人的经历畅谈“喝不老泉水”对杰西一家是福音还是魔咒,让孩子们在初知故事的基础上适当分享自己的初读体验,既为后文“温妮喝不喝不老泉的泉水”埋下伏笔,同时话题也初步涉及到“生命”这一主题,既为后期的交流课奠定基础,又让学生带着问题有深度地去读故事。四、设置悬念,推荐阅读。导读课的最后环节,在故事最吸引人的地方戛然而止,设置疑问,激发学生进行阅读,同时也可以拓展介绍这本书的其它信息,如获奖情况,名人和媒体的评价,以及这本书的特别之处等,使学生对本书的了解更
8、加全面,从而产生更大的阅读期待。比如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就是在学生兴趣最浓的地方“温妮知道了不老泉的秘密,她会怎么做呢?她会喝不老泉的泉水吗”这个地方停了下来,随着问题的抛出,让学生有了打开这本书的冲动,产生了阅读整本书的强烈愿望。导读课上还可以适度自然地对学生渗透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指导,在教学时也可以把“传授方法,提出建议”做为一个环节,放在导读课中。(诸如朗读和默读的运用,精读、略读、跳读和浏览的不同要求,边读边想画面,边读边思考,以及如何抓要点,如何梳理故事情节,如何体会人物形象,如何揣摩语言的精妙,如何做摘抄、作批注、写体会等等。)老师在导读课上对这些阅读策略、阅读方法的强调和点拨,会
9、使学生读起来目的更明确,更有利于学生重点读、深入读。接下来我从“阅读策略”上谈谈对这节课的看法。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出现了三种阅读策略:一是预测,二是统整,三是生活连结。(“阅读策略”指的是为了达某些阅读目标,所采取的一系列有计划的阅读方法和技巧,因此“阅读策略”是归纳不完的。教学意义上的“阅读策略”应该是建立在“大数据”上的具有普遍性的策略。 )1.预测。预测、推论对于一个读者来说非常重要。这种能力不仅仅让阅读变得有效,更让阅读变得有趣。 我们可以在导读过程中,将学生的无意识的预感转化成为一种蓄意的行为,然后通过反复练习,将此策略融入学生的阅读习惯(或者说是风格)中。 让学生预测,首先要给线
10、索和依据。当学生在预测时,老师会追问:“你为什么作出这样的预测?”引导他们回到“文本”中去找原因,老师只强调线索和依据。刘老师的这堂导读课,她在问“这可能是一个怎样的故事”之前,先导读了封面(题目:不老泉),也介绍了主人公的年龄,还呈现了故事里的三个事件,提供了足够多的“线索”,这样有所依据的预测,和“猜想”是有明显区别的。 让学生预测,给多少线索,怎么给,也有讲究。如果信息给多了,变成“剧透”,预测过于简单,学生预测到的也只是显而易见的事实;信息给少了,学生理不出头绪,抓不住连结点,预测变得相对艰难,预测就沦为“猜测”,失去意义。而刘老师通过屏幕呈现了三个事件,初看起来,这三件事好像没什么大
11、的关联,然而这三件事却发生在同一个故事里。细听之下,就会发现福斯特、林间村,就像那个摩天轮的中心轴一样,把这些事联系在了一起。学生可以迅速调取自己“已有的背景知识”、“片段中的有用细节”、“阅读同类文本的经验”合理地进行推测。2.统整。统整的运用主要体现在刘老师让同桌合作把阅读到的信息进行整理即“喝了不老泉的泉水,带给塔克一家的是福音还是魔咒”分别列举出来,结论可以不填,因为同桌两个的结论可能会是不一样的。这个环节的处理,虽然算不上创意无限,但已经跳出了传统的导读模式,不再是读读想想说说,而是在有限的时间里给学生默读、浏览、快速阅读 机会,并根据记忆筛选、信息梳理、归纳整合这样一种静默持久独立
12、的学习方式。很多时候,我们每个人可能都会接收到一些碎片化的信息,但是我们要透过碎片信息看到事物之间的关联,要学习整合,把那些看似散乱无序的信息提升为系统化的知识。这也是一种能力。3.生活连结。我们阅读时,都会不自觉地把自己的经历或经验与书本进行连结。比如,我们在阅读时会想起:我曾经读过一篇文章,里面所表达的观点跟这篇差不多。或者曾经看到一个故事,里面的主人公的遭遇跟这个故事的主人公的遭遇很相似。这是文本对文本的连结。有时我们还会想:假如我碰到这样的情况,我会怎么做?我跟故事里的人有相似的地方吗?这就是文本与生活的连结。刘老师在这节导读课中,一开始就抛出了一个明显的“连结”类话题:根据你的生活经
13、验和经历,请猜猜图片中这个人大概有几岁?此时,学生开始根据自我经验进行衡量。不过关于生活连结,可能读书交流课比导读课要用得更多更广泛一些。比如交流课上我们会问“如果你就是书中的主人公温妮,发现了这口泉水喝不喝?”这个问题可以提醒学生从角色的角度理解故事,帮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整本书阅读教学对于我们每一位语文老师来说,已不再陌生。由刘老师的这节导读课为我们领航,让我们在接下来的时间里,一起实践,在导读课上,为孩子们打开一扇门,推开一扇窗,引领孩子们进入整本书的阅读中。最后我节选了沉砂老师关于整本书讲座中提到的误区和常用的导读方式与大家共同学习导读课的误区:1.一定得从封面开始2.总是不放过目录3.大篇幅的作者介绍4.一开课就出示各种评论5.忽视了学情(读过与否区别对待)6.片段选择过于琐碎(注重趣味性、经典性、层递性、完整性)7.让孩子在现实和文本之间进进出出8.对主题的挖掘过度(导读课点到为止,铺垫,为交流课服务)导读课教学方式:1.朗读(师生、对话、开火车、默读)2.讲述3.猜测(有依可循;选择一两处)4.比较5.话题(矛盾冲突点、价值取向不同点,引发思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