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即墨市华山镇语文学科课时教学案姓名 学科 语文 年级 五年级课题 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课时 2 课时教学目 标 :教学重点在 题 号前用 ,教学难 点用 标出知识能力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新词,理解由生字组成的新词。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过程和方法目标:在朗读的过程中,品味课文的语言,体会诗歌的魅力。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感受世界的绚丽多彩,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和探索大自然的兴趣。切入点和主线问题 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你是怎样来学习这绿色的课本?语言文字训练点1、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翠竹的挺拔,松柏的苍劲。用绚丽的色彩,去描绘果园的丰收,沃野的耕耘。2、鸣禽、野花
2、要和你们联欢,生活里洋溢着欢乐和温馨。祖国的山水要和你们相聚,请听一听它们心中的声音。3、青山说:攀登吧,饱览无限的风光,满怀少年的豪情!绿水说:前进吧,奔向浩瀚的大海,显示少年的胸襟!拓展读写 模仿 2、4 小节,自己再试着写两个小节;搜集描写大自然的诗歌。资料补充 推荐阅读朱自清的春课 堂 教 学 设 计学案检查初步感知课前头一天布置预习任务:1、自读课文,至少三遍以上,做到正确、流利。2、自学生字词,找出读不准,不会写的自己查阅工具书或者向同学、老师请教。小组内进行认读、检查。思考并笔答: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中有些什么?你是怎样来学习这绿色的课本?第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整体感知。1、板书“课
3、本”两个字,说说课本的用处。2、补全课题, “为什么把大自然称作绿色的课本呢?”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又该如何打开呢?你们想弄明白吗?那就让我们来读读课文吧!二、营造氛围,反复诵读。1、打开课本,好好读读诗歌,把诗歌读正确、读流利,尽量能读出自己最好的水平。(学生自由朗读诗歌,教师巡视,倾听学生个别朗读,并及时作出鼓励和指点。 )相机正音:洋溢 沃野 胸襟 芬芳苍劲 耕耘 浩瀚 绚丽【预设:劲字容易读错,反复强调。瀚字容易加一条小横,让学生多写几遍。 】2、采用多种读的方式鼓励学生在课堂上展示自己的朗读水平,营造一种乐读的氛围。个人展示: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小节来读。小组展示:小组合作朗读,读的形式
4、由小组自己决定,展示小组实力。男女生赛读:在比赛中激发学生读的兴趣,促进读的水平提高。【预设:有的学生可能因为紧张读的还不是很流利,或者有的生字会读的不准确,要对其进行纠正和鼓励,对于读得好的同学要进行表扬。】协作探究整体感知三、品味诗歌,领会“感受” 。1、从同学们的读中,我已经感受到大家是带着自己的情感在读了,下面我们以四人小组的形式展开学习,可以选择自己最喜欢的一节尽情地再读一读,用心体会,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四人小组合作学习,交流自己的感受。 )2、大自然这本“绿色的课本” ,究竟有着多少神奇的景象和奥秘,又带给我们多大的收获和欢乐?请同学们把自己的感受和欢乐与
5、大家一起分享。以小组为单位进行交流:(学生交流时,相机出示相关图片) ,学生交流时可引导学生围绕“你仿佛看见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想到了什么?”展开交流,把自己独特的体验与大家分享。【预设重点第 2 节:(1)自己边朗读边想象文字所描绘的画面。(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2)哪些词语突出表现了画面的优美动人?请说出一定的理由。挺拔:让人感觉到翠竹的高大挺直,充满力量!苍劲:可以感受到松柏的刚劲有力,蓬蓬勃勃。丰收:枝头上,果实累累,果香扑鼻而来;果树下,果农们忙着采摘,人人脸上洋溢着喜悦,果园里欢声笑语不断。耕耘:到处是肥沃的土地。人们播下希望的种子,收获沉甸甸的果实。(
6、3)朗读体会画面的神奇美好。(4)课文提示我们,要享受这美好的大自然,必须“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 。换句话说,就是要留意观察大自然,否则,必然会熟视无睹。(5)学生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预设重点第 3、4 节:(1)引导观察插图。图上画了些什么?你来到这里,仿佛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小鸟翩翩起舞,还边舞边唱,仿佛在欢迎我们的到来;各色的鲜花,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争奇斗艳,到处洋溢着诱人的芳香;鸣禽演奏着交响乐,欢迎我们的到来;野花张开了笑脸,似乎在邀请我们参加它们的联欢会。 )(2)学生自由朗读,体会“欢乐和温馨” 。(3)指名有感情朗读。(4) “鸣禽、野花要和你们联欢” ,听,
7、祖国的山水正在对你们说话呢!引读第四小节。(5)从祖国的山水的声音中,你听到了什么?怎样才能饱览风光,尽享自然的给予?要通过朗读让学生进一步感悟:要想“饱览”无限风光,尽享大自然无私的给予,还必须不怕艰难险阻,勇于“攀登” ;要想“奔向”浩瀚的大海,就要博击狂风巨浪,奋勇“前进” 。预设重点第 5 节:(1)听,又有人在热情地招呼你们了,它们是谁?(2)它们拿什么来招待我们?天空片片云锦;大地阵阵微风(3)它们是怎样的真诚、热情?给你们送去明媚的早晨;给你们留下愉快的黄昏。 (抓住“撒开” 、“片片云锦” 、 “送去” 、 “明媚” ,体会天空大地的热情好客)(4)有感情朗读。 随文学习生词:
8、温馨:温和芬芳,温暖。饱览:尽情地观赏。胸襟:志向,气度。明媚:明亮美好。四、作业。1、有感情地朗读全诗。2、完成习字册。作业设计1、根据课文内容,在括号里添上合适的词。( )的空气 ( )的绿阴 ( )的眼睛( )的翠竹 ( )的松柏 ( )的色彩 ( )的果园 ( )的风光( )的大海2、走进大自然,鸣禽、野花要和我们联欢,他们会对我们说些什么呢?仿照课文的第四节,把下列句子补充完整。小鸟说:_野花说:_板书设计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发现 挺拔 苍劲探 描绘 丰收 耕耘索 攀登 饱览前进 奔向第二课时复习导入 1、复习检查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二、再读课文,品味赏析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通
9、过上节课的学习,你们有没有发现这首诗有什么特点?(诗的第一小节与最后一小节一样。)这是一种反复的手法。让我们一起来看一看。指名朗读第一小节。学案为纲自主探究说说朗读的收获:祖国热情希望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 ,从“敞开” 、 “去吧” 、可见。祖国大地林深叶茂,鲜花遍地,祖国就像一座美丽的大花园,从“清凉的绿阴” 、 “芬芳的空气”可见。朗读体会情景的美好,召唤的热情。它们是简单的重复吗?(不是。篇首是对主题的暗示,篇末是全诗的升华。因此,我们在读的时候要注意对比)这样一来诗的层次就非常清晰了,如果让你给这首诗分层,该怎么分?一(1)写可爱的祖国召唤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二(
10、25)写只要我们勇于探索,善于发现,大自然会给我们以丰富的馈赠的。三(6)进一步号召孩子们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比喻手法。作者把大自然形象地比喻为绿色的课本。为什么大自然是课本?大自然有许多植物、动物、自然景观等等,可以让我们学到许多知识。古人说,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就是这个道理。生活中学习,学习中生活。因此,大自然是我们的课本,而且是最广博、最形象的课本。拟人手法。我们在读一些文章时,会发现有些文章中的动物、花草们会说话,会跳舞,或者有些应该是用来形容人的动作、表情的词语,却用在动物、花草、山水等身上。这些与我们在实际生活中看到的情景不一样,但我们又不觉得那些词语、那些句子用错了,反而
11、会觉得这些句子写得很有趣。这是为什么呢?这其实是一种很常用的表达方法,它叫拟人。像课文第三、四小节中的“ 联欢 “相聚“以及“ 青山“绿水“ 说的话,用的就是拟人的表达方法。用拟人的手法改写句子:小鸟在枝头叽叽喳喳地叫。 蝴蝶在花丛中飞来飞去。 3、说说诗歌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热爱、探索大自然。 )突破重难点协作探究三、超越课本,拓展升华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2、同学们,这首诗歌告诉我们,怎样就可以“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呢?(要让“明亮的眼睛去发现” 。要走向自然,走到鸣禽、野花中去,把自己也当成鸣禽野花,与它们“联欢” 。要“攀登” ,要“前进” 。要眼睛看,耳朵听,鼻子闻。要留意观
12、察大自然中的各种事物,如“翠竹” 、 “松柏” 、 “果园” 、 “沃野”等。 )3、除课文里提示的,我们还可以通过哪些途径“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又该如何对待“大自然绿色的课本”?(阅读描写大自然美妙情景的文章。写出自己置身于大自然中的所见所闻所感。用图画表现大自然的美。爱护大自然,与破坏大自然的不良行为作斗争。观赏电影、电视、书报中所表现出来的自然风光。 )4、齐读课文。拓展练习升华情感四、布置作业。1、搜集有关描写春天的古诗。2、背诵。3、模仿诗歌的形式,再试写一小节。教学反思去打开大自然绿色的课本是一首清新明快的诗歌。作者以敏锐的目光捕捉了大自然的奇趣妙景,以细腻的笔触展现了大自然
13、的绚丽多姿,召唤少年儿童热爱自然,勇于探索,从大自然这“绿色的课本”中汲取丰富的营养。 诗歌和散文相比,更有音韵美,更适合朗读,对于发展学生的想象力也更有益处。所以教学中我抓住这个有利的教学资源,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引导学生根据诗歌内容充分发挥想象。一、引导学生多种形式朗读课文。上课伊始,老师范读课文后,就让学生自由朗读课文,然后指生分节朗读课文。研读过程中朗读课文的形式更是多样:男生或女生齐读,自由练读,同桌互读,小组读在读中理解内容,感受美,欣赏美。二、以课本为载体,发展学生的想象力。比如教学第二节时,我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边读边想,这一节描绘了大自然哪些动人的画面?学生很快就从文中找到了答案:挺拔的翠竹、苍劲的松柏、丰收的果园、耕耘的沃野。然后我进一步引导:能用自己的话具体说说其中的一个画面吗?学生思考片刻后,慢慢地小手举起来了。 “我来说说丰收的果园吧”一个学生描绘了一幅果园丰收图,其他学生争着补充发言。这样在锻炼学生想象力的同时还训练了学生的开头表达能力。三、赏析诗歌,学习写作。研读完全诗后,我让学生再读全诗,思考:1、这首诗中哪些地方把物当做人来写?画出来读读,说说这样写有什么作用。2、第一小节和第六小节相同,这样写有什么好处?学生在交流讨论的过程中,学到了写作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