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五个等级衡量企业 IT 成熟度企业 IT 建设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不同阶段呈现不同特征。 随着信息时代的来临,IT 已经成为企业的一种竞争优势。通过笔者对多家企业进行调研发现,行业领先企业在 IT 建设方面普遍起步较早,通过管理信息化变革有力地推动了企业的发展,如华为在 1997 年实施 Oracle 大型 ERP,其后经过了 IT 战略规划,集成产品开发(IPD)及大型 PDM 系统的建设等,目前已形成世界级的 IT 基础架构,并建立了完整的IT 管理体系,有力支撑了公司业务运作和国际化的发展。另外,一些从中小型向大型企业转变的成长型企业,随着其企业规模的扩大,企业从关注业务运作到向管理要效
2、益,IT 成为其提升企业整体管理水平的首要选择。 通过对处于不同发展阶段企业的 IT 现状进行研究,我们发现,企业 IT 建设和发展是有规律的,在不同发展阶段呈现不同的特征。本文借鉴软件开发过程中的能力成熟度模型 SW-CMM 分析方法,通过对 IT 建设、IT 治理和 IT 应用水平三方面指标的评估,将企业 IT 能力划分为五个成熟阶段:初始级、零散建设级、集成建设级、深化应用级、持续优化级。 如何评估成熟度 本文从以下三个纬度对企业 IT 能力成熟度进行评估。 IT 建设 包括了应用系统、数据和基础设施的建设。其中应用系统指所有服务于企业业务运作和管理决策的信息系统软件,如 ERP、PDM
3、、BI,数据方面重点关注数据编码标准、数据维护及管理机制,基础设施建设包括了支撑应用系统运行的网络、服务器及操作系统环境、安全管理和系统管理软件的部署等。 IT 治理 包括了 IT 定位、组织、流程和绩效。其中 IT 定位分析 IT 和业务之间的关系,以及 IT 产生的业务价值,组织包括 IT 部门组织结构设计和对人员的技能要求,流程包括 IT规划、需求管理、项目管理、运维管理及安全管理等流程体系和管理制度的建立和推行,绩效指衡量 IT 部门业绩的考核指标等。 IT 应用 衡量参与 IT 应用的人员及主要的需求。 IT 建设、治理和应用这三方面是相辅相成的,在 IT 的发展过程中,需要同步进行
4、提升,重建设轻治理,或者重技术轻应用都会使 IT 在企业的应用价值大打折扣。因此,只有在三个方面同时满足特征要求,才能开始成熟度级别评估。 初始级:基本空白 处于这个级别的企业,管理信息化基本空白,只有邮件、Office 办公系统,个别业务部门使用单机版业务处理软件,如财务管理软件等,实现了从手工向电脑化的过渡。企业内部没有专门从事 IT 的人员,只有少数兼职进行电脑硬件维护。 处于初始级的企业一般是中小型企业,企业领导层对管理信息化的价值认识不足,或者在现有企业规模下,信息化建设的动力不足。处于初始级的企业,其信息化导入可考虑以最快见效的简单业务系统或者办公自动化系统作为切入点,让企业员工加
5、深对信息化价值的理解并建立协同办公的习惯。 零散建设级:小有基础 企业建立了局部的应用系统,将一些数据量大、核算复杂、重复性高的局部业务电算化,此时的 IT 组织隶属于某一业务部门,如公司的行政部门,或者建立应用系统的业务部门。处于零散建设级的企业对 IT 价值有一定认识,但是系统使用者多限于业务操作人员,系统使用见效快,用户满意度较高,但在管理层面能够带来的价值有限;同时由于缺乏从企业全局出发进行整体规划的能力,可能导致信息化重复建设。对于零散建设级的企业信息化,需要从管理加 IT 的角度进行正确的引导和整体的 IT 战略规划。 与其他几个阶段不同,零散建设级不是每个企业必经的阶段,如果企业
6、能够更早认识到 IT和业务发展之间的关系,进行整体的 IT 规划,可以直接进入第三级,以避免信息化过程中走弯路。 集成建设级:建立平台 集成建设级的主要标志,是企业在进行整体的 IT 规划后开始进行企业的核心应用系统全面建设,如 ERP、跨部门的协作型 PDM 系统、企业范围的协同办公系统等。这个阶段一般需要一至两年的时间,是企业信息化的转型阶段。 处于集成建设级的企业在信息系统实施之前,必须建立统一的数据定义和编码规范。公司范围内大型的信息系统实施需要关注管理提升和管控要求,因此需要管理层和业务部门广泛的参与,IT 建设同时结合业务流程变革,此时 IT 部门成为独立的职能部门,同时承担业务流
7、程变革和 IT 建设两方面的工作。IT 部门内部组织一般设立规划部,其余以应用系统或者业务领域进行划分,以项目方式运作,如 ERP 组,OA 组。同时,IT 资源不足是此阶段面临的主要问题。 在 IT 流程方面,需要逐步规范需求受理、IT 项目管理体系,对 IT 项目进度、质量等进行有效管理和风险控制。同时,应保留项目管理中的重要经验和知识,建立统一的技术平台,以形成可积累的 IT 知识库。 由于大型系统的建设是一个比较长的周期,可能分阶段实施,因此除了重点关注项目管理,还需要逐步引入 IT 运维管理体系,如 ITIL 等,建立备份恢复管理、变更管理、配置管理等流程和规范,以保障 IT 系统的
8、安全和可恢复。 深化应用级:辅助决策 应用系统实施上线后需在企业全面推广以深化应用,此阶段企业重点关注现有应用如何出效果,如何体现 IT 的业务价值。随着业务运作对 IT 系统的依赖,业务部门会提出更多的IT 应用需求,需要对已有系统进行二次开发或者配置优化,业务复杂度高的企业还面临多系统间集成的问题。在管理层面,需要对已有系统数据进行提取,以进行经营分析和决策支持。 应用系统建成后,运维保障和安全机制逐步变得重要。在管理流程方面,由于应用系统复杂度的增加,企业需要建立更严格的需求受理流程,对应用需求的业务价值进行评估,对业务价值不高的需求进行过滤,以减少对已有系统的影响,同时更有效地利用 I
9、T 资源。在 IT 运维方面,企业需要建立 IT 服务水平协议(SLA ) ,以对 IT 提供的服务水平进行约定。此外,企业还需要规范和细化 IT 服务流程,保证对客户问题的及时响应和处理。 持续优化级:不断改进 进入持续优化级的企业仍需根据业务变革和新技术对 IT 建设进行规划,对应用系统进行升级和优化,以更好地支持业务。在数据方面,企业应建立完整的数据架构;在基础设施方面,企业需根据系统的性能降低或容量增加,不断对网络、服务器等进行调整扩容。 当 IT 能够持续驱动业务发展,成为企业的核心竞争优势时,在 IT 治理方面,企业应该更多地以 IT 服务为核心。IT 组织演变成为利润中心以提供对外服务,或者 IT 部门更多地趋向于业务流程变革和管理,将更多 IT 技术及运维方面的工作标准化后进行外包。在 IT 管理流程方面,企业也需建立 IT 审计流程,以进行持续改进和风险控制。 企业 IT 能力水平处于何种成熟阶段,与企业的规模大小、IT 投资多少、企业人员的 IT 应用基础有关。我国企业大部分处于零散建设级或者向集成建设级过渡的阶段,想要实现 IT能力成熟度提升,还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