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绯红鹦鹉毛滴虫及念珠菌混合感染.doc

上传人:cjc2202537 文档编号:257498 上传时间:2018-03-25 格式:DOC 页数:4 大小:87KB
下载 相关 举报
绯红鹦鹉毛滴虫及念珠菌混合感染.doc_第1页
第1页 / 共4页
绯红鹦鹉毛滴虫及念珠菌混合感染.doc_第2页
第2页 / 共4页
绯红鹦鹉毛滴虫及念珠菌混合感染.doc_第3页
第3页 / 共4页
绯红鹦鹉毛滴虫及念珠菌混合感染.doc_第4页
第4页 / 共4页
亲,该文档总共4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1、绯红鹦鹉毛滴虫及念珠菌混合感染54 中国兽医杂志 2006 年(第 42 卷)第 7 期果不确实.(2)7 日龄接种新城疫,法氏囊和禽流感油苗系黑市疫苗,疫苗质量存在问题,导致免疫失败.(3)环境污染严重 ,病死鸡到处乱扔,饲养场吃病死鸡的狼犬在鸡场到处乱串,导致疾病迅速传播且很难根除.因此,在临床实践中,要想有效控制该类型疾病的发生,必须采取以下措施,方能防止类似事件的发生:(1) 饲养场必须采取严格的生物安全措施,杜绝外来疾病的入侵.(2)疫苗的质量,运输过程的管理以及合理的使用方法才能保证疫苗免疫的使用效果.(3)科学的饲养管理是降低饲养成本,提高鸡群抵抗疾病的根本保证.绯红鹦鹉毛滴虫及

2、念珠菌混合感染黄勉,陈绚姣,蔡勤辉(广州动物园,广东广州 510070)2004 年 12 月,广州某动物广场饲养的绯红鹦鹉发生了一起以口腔溃疡,下痢,逐渐消瘦为主要特征的疫病,经流行病学调查,病理剖检,实验室检验确诊为毛滴虫及念珠菌混合感染,报告如下.1 发病情况 2004 年 5 月,某公园的动物广场从外地购进 30 羽鹦鹉,其中绯红鹦鹉 15 只,蓝黄鹦鹉 15只,混养在检疫笼内,笼舍通风透气,采光性好,地面干燥.1 周后发现 1 只绯红鹦鹉出现拉稀,口腔溃疡,经口服氟哌酸和喷西瓜霜治疗,腹泻停止但白色溃疡灶未见好转.停药后该鹦鹉表现时好时坏,并出现进行性消瘦,但其他鹦鹉未见任何眼观病症

3、;9 月下旬,这批鹦鹉被迁往动物广场旁的笼舍内饲养,笼舍阴暗潮湿,通风不良,加上为了便于驯化,饲养员每天用手直接投喂葵瓜子.至 10 月份又先后有 7 只绯红鹦鹉出现类似症状.当时怀疑是毛滴虫和念珠菌病,用甲哨唑,制霉菌素等药物治疗 5 天后,病鸟体重明显增重,但食欲减退,遂停喂上述药物,改用蜂乳,小施尔康等保健药物,病情基本稳定,也未出现新的病例;至 12 月份由于广场改造,又被迁到环境更差的笼舍内饲养,12 月 24 日,病鸟中有 1 只出现嗉囊高度胀大,当时怀疑可能是嗉囊阻塞,行嗉囊切开术,切开后发现嗉囊内有大量紊状或多乳头状灰白色增生物,取嗉囊作病理组织学检查,发现嗉囊过度角化,但未见

4、毛滴虫虫体,2005 年 1 月 2 日至 6 日,1 周内又先后发现病鸟中有 2 只病情恶化,表现嗉囊高度胀大,并相继死亡.取死亡鹦鹉咽部和嗉囊内的分泌物镜检,发现有毛滴虫活虫体和菌丝体.2 临床症状病鸟初期精神欠佳,羽毛粗乱无光,口腔,咽等多处有溃疡灶,反复腹泻,眼睛有水汪汪的分泌物;中期喜饮水,采食量减少或不食;拉绿色稀粪,体重明显下降;后期表现精神委顿,吞咽困难,嗉囊积食扩张下垂,触摸松软,倒提时流出带饲料的黏性液体,严重腹泻,部分鹦鹉脱肛;濒死期,病鸟站立不稳,不断点头伸颈,发抖,最终衰竭死亡.3 剖检变化咽,腺胃前有突起的灰白色结节和溃疡灶;嗉囊高度胀大,壁变薄,无弹性,内有大量大

5、小不等,分布不均的灰白色紊状或多乳头状增生物突出于黏膜的表面,并积满未消化酸臭的葵瓜子;肠道有出血性炎症,其余脏器未发现明显的病理变化.4 实验室检验(1)刮取病死鹦鹉口腔上腭,食道,嗉囊黏膜上附着物少许置于载玻片上,加 12 滴生理盐水,用牙签搅拌均匀,加上盖玻片,镜检可见有活动迅速,呈犁形或纺锤形透明的虫体,还见到菌丝体.(2)取上述分泌物接种于普通肉汤和琼脂培养基上,37C 培养 24h 后未见任何菌落,继续培养 5h 后发现琼脂培养基上长有边缘整齐,表面光滑呈絮状湿润的乳白色大菌落.根据以上情况,初步诊断为毛滴虫与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5 防制措施(1)立即隔离病鸟,用 1 百毒杀溶液消

6、毒笼舍及饮水器械,栖架用火焰消毒.(2)鸟群用0.05 灭滴灵和氧氟沙星饮水,连用 5 天,停 3 天,连用 3 个疗程.同时,改善饲养环境,对全群鹦鹉用赖氨酸,蛋氨酸按 0.1 浓度和多维按 50mg/kg 体重剂量拌料饲喂.加强对病鸟的护理,吞食困难者采用灌喂或填食方式强迫投喂药物和饲料.(3)经上述处理后,8 只发病的绯红鹦鹉中,除 3 只因病情过重死亡外,其余疫情得到控制,1 个月后病鸟临床症状完全消失,也未见有类似新病例出现.6 讨论与小结6.1 根据上消化道黏膜特征性病变,实验室检验结果和治疗效果可确诊为毛滴虫及白色念珠菌混合感染.过去毛滴虫和念珠菌病多见于鸽,有时也见于鸡和火鸡,但未见有鹦鹉感染的报道.6.2 由于毛滴虫的破坏作用,为白色念珠菌的增殖创造了机会,加剧病情的发展,而抗真菌药的毒副作用大,往往影响病鸟的食欲,降低其抗病力.因此,我们在本病的防治上首先是要想办法杀灭毛滴虫,补充营养以提高机体自身的抗病力,实践证明是行之有效的.对病鸟采用灭滴灵和氧氟沙星饮水治疗,具有疗程短,见效快,成本低的特点,能迅速控制病鸟死亡,且鹦鹉群无任何不良反应.6.3 值得一提的是本病只侵害绯红鹦鹉,而同期引进的蓝黄绿鹦鹉不发病.这可能与不同种的鹦鹉对毛滴虫的易感性不同或年龄差别有关.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高等教育 > 教育学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