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

上传人:weiwoduzun 文档编号:2568568 上传时间:2018-09-22 格式:DOC 页数:26 大小:55.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4页
第4页 / 共26页
鲁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第一单元教案.doc_第5页
第5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教学1、古诗两首独坐敬亭山 望洞庭教学目标:1学会本课的 7 个生字。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背诵课文,默写独坐敬亭山望洞庭。3能通过朗读和想象,感悟诗的内容和意境,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教学重难点:重点: 认字,写字,朗读,背诵。难点:看注解,想象画面感知诗的大意,能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独坐敬亭山一、导入1同学们以前学过李白的诗吗?谁来给大家背一首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一首李白的独坐敬亭山(板书诗题目)。教学2解题。敬亭山:安徽省宣州市郊外的一座大山。独坐:单独地坐。连起来题目意思是什么?二、自学古诗1出示自学提示,布置自学。读诗、找出不理解的词语。结合诗句,利用字

2、典理解词意及诗句的意思。自己弄不懂的地方和别人交流。2检查自学。指读全诗。(正音)交流自己对词和句的理解。(师生评议)(尽:没有了。孤云:孤单的云,也就是只有那一片云。闲:休闲,休息。厌:满足。)诗句意思:后两句意思怎样说才通顺?(“只有敬亭山”放前面说语意才顺。这是理解古诗诗句意思的一种方法。)(句意:一群群鸟全飞光了,天上的那片云独自飘来飘去,也找地方休息去了。只有敬亭山和我互相看着,谁也不厌烦谁。)教学3这首诗描写了怎样的景象?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全诗描绘了孤山凄凉的景象,表达了作者孤独寂寞的思想感情。)三、有感情地朗读,背诵全诗1体会作者感情,自己练读这首诗。2指读全诗,教师范读

3、指导,学生练读。3背诵全诗。四、扩展1你还喜欢我们以前没学过的李白的哪首诗?说说为什么喜欢它? 交流。2把喜欢的李白的诗抄在摘抄本上。五、布置作业:熟背独坐敬亭山。第二课时望洞庭一、导入揭题1、同学们,我们伟大的祖国山河秀丽,风景如画。前不久大家游了一回九寨沟,感受颇深,并写了非常优美的文章。今天,想带大家去洞庭湖走一走,领略一下洞庭的美景。有谁知道洞庭湖的?教学2、结合学生收集的资料来介绍洞庭湖的。生:洞庭湖位于湖南省的北部,岳阳市附近,是我国第二大淡水湖。生:著名诗人范仲淹来到洞庭,留下了“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经典之作。师:介绍得真不错,咱们一起去看看。3、多媒体出示洞庭湖的

4、画面。师:你看到了什么景象?生:夜晚的洞庭湖,天空、明月、湖水师:你能用上一些词来形容看到的景物吗?生:月明星稀、风清月朗、风月无边、皓月当空4、师送一组词,卡片出示:波光粼粼、银光闪闪、水平如镜、水天一色、迷迷蒙蒙、朦朦胧胧、宁静和谐。5、引出课题师:洞庭湖的景象非常迷人,从古至今有无数文人墨客被它吸引,写下了许多描写洞庭的美诗佳句。在一千三百多年前,唐朝有位大诗人刘禹锡来到了洞庭湖附教学近,看到了这样一幅美景,不禁诗兴大发,写下了一首千古传颂的佳作。听,他正在吟诵呢!多媒体出示诗和配乐朗诵。二、精读会意1、自读全诗,明要求。读准字音,读不准的生字看生字表,读通诗句。2、检查自学效果,正音:

5、洞 dng、潭 tn、螺lu、磨 m 3、再读,边读边思考,你读懂了哪些字或那些词,来说一说。(一)教学“湖光秋月两相和,潭面无风镜未磨。”生:我理解了“湖光秋月两相和” 。 (多媒体出示)相:相互。和:和谐、协调。湖光:湖水的光。秋月:可以看出时间是秋天的晚上。师:你理解得真不错。生:我理解“两相和”:湖水和月光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这句诗的意思是:秋天的夜晚,月光如水,水教学映月光,两者融合在一起,显得非常和谐。生:我理解了“潭面无风镜未磨” (多媒体出示)潭面:是指洞庭湖面。未:没有。磨:磨拭。镜未磨:指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没有磨拭过的铜镜给人怎样的感觉?生:朦朦胧胧、模模糊糊

6、。生:我理解这句诗意:湖上一点风也没有,湖面朦朦胧胧,就像一面没有磨拭过的铜镜。师:诗中把什么比作什么?生:把(潭面)比作(没有磨拭过的铜镜) 。师:谁能美美地把这两句诗读好?(给生配乐)湖光/ 秋月/ 两相和, 潭面/ 无风 / 镜未磨。(二)教学“遥望洞庭山水色,白银盘里一青螺” 。(多媒体出示)生:遥望:远望。师:点题,可以看出诗人离洞庭湖有一段距离,所以诗的题目是望洞庭 。生:山水色:山就是指君山,这句诗意思是远远望去,洞庭湖和君山的颜色,就像“白银盘里一青螺” 。教学师(出示实物:白银盘和一个青螺):你看到了什么?生:我看到了白银盘里放着个小巧玲珑的青螺,十分惹人喜爱。师:请你与画中

7、的景象比一比,象吗?生:真美,把月夜下洞庭的山水变成了一个精美绝伦的工艺品。师:这句诗中,把什么比作了什么?生:把(洞庭湖)比作(白银盘) ;把(君山)比作(青螺) 。请生读好这两句诗。遥望/ 洞庭/ 山水色, 白银/ 盘里 / 一青螺。师:这首诗意境很美,谁能美美地把它吟诵并背诵。师:闭上眼睛,听配乐朗诵,你能想象出这样的景色吗?用上一两个形容词来说一说。生:秋天的一个夜晚,我和刘禹锡登山岳阳楼,遥望洞庭湖,银色的月光洒在水平如镜的湖面上,月光如水水如天,朦胧中那君山就象是白银盘里的一个青螺,教学十分惹人喜爱。在这个宁静和谐的夜晚,我和刘禹锡依依话别。生:月明星稀的夜晚,我漫步在洞庭湖边,那

8、柔和的月色和湖水融合在一起,整个湖面像笼罩着一层薄纱。朦胧中,那君山就像一个放在白银盘里的青螺,我被这迷人的景色陶醉了。生:三、总结:同学们,洞庭湖是我国的名胜,观光旅游的人很多,你们将来有机会一定要到湖南的岳阳市边上去看一看洞庭湖,玩一玩君山,登一登岳阳楼,好好地领略一下祖国的锦绣风光。四、作业:想象望洞庭所描绘的景色,用几句话写下来。2、桂林山水教学目标: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教学2学习课文 1、2 自然段,了解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和漓江水的特点。3对照课文观察图,学习作者的观察方法和表达手法。教学重难点:理解第二、三自然段,了解漓江水和桂林山的特点。想象“这样的山围绕着这样的水,这样的水

9、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景象。教学难点:学习课文中的写作方法,能对一种事物的几个方面进行描写,并会运用排比句式。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导入今天我们学习桂林山水这一课。桂林是世界闻名的游览胜地。那里的山青,水秀,洞奇,石异,园美。“桂林山水甲天下“ 道出了她独特的美和人们对她的由衷赞叹。教学1出示书中插图(或投影) ;2播放桂林山水录像;3教师范读课文;4学生谈谈感受。(二)学习第一自然段1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大家思考:文中哪些词语引起我们对桂林山水的向往呢?这一段在全文起了一个什么作用?2重点体会“人们都说:桂林山水甲天下“(提示:这里的“都“字,道出了桂林山水在人们心中的位置。那么,桂林山

10、水是不是人人赞美呢?还要我们在亲身感受后才能得出结论。“甲天下“就是天下第一,本段作者抓住了桂林山水总的特点,在文中起了总起的作用。 )(三)学习第二自然段1朗读第二自然段,思考:漓江的水有什么特点?2默读课文,用笔画出漓江水的特点,想一想课文是怎样把这些特点写具体的。教学3交流讨论静:感觉不到它在流动。 (感觉) 清:可以看见江底的沙石。 (视觉)绿:仿佛是一块无瑕的翡翠。 (想象)板书:3体会词语和句子。投影:“漓江的水真绿啊,绿得仿佛那是一块无瑕的翡翠。“这是什么句?说说“无瑕、翡翠“ 的意思。(这是比喻句,从色彩和质地上突出了漓江水的美。无瑕:没有一点斑点,非常纯净;翡翠:一种绿色的硬

11、玉,有光泽。 )4练习朗读,读出漓江水的美来,读出对漓江水喜爱赞美之情。5检查朗读,注意指导“真静啊、真清啊、真绿啊“中“啊“的正确读法。(四)作业:1背诵第一、二自然段。 2朗读第三、教学四自然段。第二课时(一)学习第三自然段1读文,看桂林的山与别处的山有哪些不同?把桂林山的特点画下来。特点:奇(拔地而起,形态万千)秀(像翠绿的屏障,像新生的竹笋)险:(危峰兀立,怪石嶙峋)2结合课文解释:拔地而起、各不相连、奇峰罗列、形态万千;屏障;危峰兀立、怪石嶙峋。拔地而起:指桂林的水不像一般的山逐渐高上去,而是仿佛从地面上突然高出来的似的。拔:高出、超出。各不相连:指桂林的山不像一般的山连绵起伏,接连

12、不断。而是各自都平地崛起,互不相连。奇峰罗列:罗列:排列。奇形怪状的山峰沿江排列。形态万千:各有各的样子。有的像,有的像屏障:起遮挡作用的东西。指桂林的山像屏障似的教学遮挡着这一带。危峰兀立:高高的山峰直挺挺地耸立着。危:高,兀:高高突起。怪石嶙峋:奇形怪状的石头,重重叠叠的样子。3练习朗读(可小组中互相读)读出桂林山的特点和喜爱之情。板书:4小结:作者在观察桂林山时用了什么方法?描写时又用了什么方法?观察:抓特点。观察时注意了山的形与色并进行了丰富的想象。描写:运用比较的方法突出了桂林山的特点,比喻句、排比句式的使用生动形象地展示了桂林山形美、色美,使人读起朗朗上口,富有诗韵。(二)学习第四

13、自然段朗读第四自然段。想象一下:“这样的山围绕这样的水,这样的水倒映着这样的山“是怎样的一种景象?体会教学“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感觉,然后说一说。(三)检查生字预习。(四)指导背诵1朗读练习。 2熟读后再练习背诵。背诵时先求熟练,后求有感情。(五)指导课后思考练习第三题。(六)作业1抄写字、词。 2背诵全文。附:板书3、记金华的双龙洞教学要求:1、通过语言文字了解金华双龙洞的特点,激发学生对大自然的热爱。2、了解作者的游览顺序。教学3、学习本课生字。掌握“浙江、杜鹃、明艳、蜿蜒、聚集、孔隙、臀部、稍微、漆黑、观赏、盘曲而上、变化多端”等词语。4、 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教学

14、重点:1、了解外洞、内洞的特点以及作者是怎样把由外洞进入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2、理清课文的条理。教具准备: 介绍双龙洞的 VCD,课文录音带教学课时: 两课时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一、 创设情境,揭示课题。1、谈话:同学们,你们喜欢旅游吗?你到过哪些城市去旅游呢?它有什么独特的风光呢?今天,我们准备跟著名作家、教育家叶圣陶爷爷到浙江省的金华去旅游,你想去吗?2、播放配乐的课文录音。教学3、出示课题,释题引入。板书:记金华的双龙洞(1)课题中的“记”是什么意思?(“记”即记录之意,记的是游览的经过情形。本文是一篇游记。)(2) 叶圣陶爷爷游完双龙洞后是怎样写这篇游记的呢,让我们随着课文再观赏这神奇的

15、双龙洞,好吗?请同学们快速朗读课文。二、 探寻游踪,理清条理。1、 文中写到洞中双龙的句子有哪些?(这是“双龙洞”名称的由来)2、 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游览顺序)3、 课文主要写了哪些景点?根据作者游览的顺序,画一张游览示意图。 (四人小组合作)板书4、 汇报交流,理清作者游览的路线。金华罗甸入山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三、 品读交流,理解深化。教学(一)品赏路上的见闻。1、 从课文中找出有关的句子来读一读。2、 交流:作者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板书:山色水声3、 引读第 2 自然段。边读边想象文中描写的景象。4、 理解句子“一路迎着变换调子。 ”(老师朗读,学生想象,播放 VCD

16、)(二)游览外洞和内洞。1、 自由读第 4 自然段,外洞有什么特点?(洞口宽,洞内大)板书:宽、大2、 导读“洞口很宽,像。走进去很大,仿佛”体会打比方的独到之处。3、 我们随叶圣陶爷爷来到外洞,必须干什么?四人小组研读第 5 自然段,体会作者是怎样把从外洞到内洞的过程写具体的。4、 交流:读了第 5 自然段,你知道了什么?A:孔隙的特点窄、矮板书:窄、矮B:作者的感受好奇、险板书:险教学5、 朗读“我怀着好奇的心情就登陆了。 ”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形。6、 我们来到内洞,发现了什么?先自己理解第6 自然段,再同桌交流。A:内洞的特点黑(一团漆黑) 、奇(洞顶双龙,洞内石钟乳、石笋) 、大(比外

17、洞大得多)板书:黑、奇、大B:作者的感受变化多端、颜色各异、很大四、 情境再现,总结延伸。1、观看游外洞内洞的 VCD。2、说话训练:假如让你当游双龙洞的一个小导游,你准备怎样向旅客介绍双龙洞呢?(根据游览示意图,注意导游的用语。 )(先四人小组练说,再个别上台表演。 )3、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中你最喜欢的段落。4、 总结:叶老游完此洞后依然兴致勃勃,又沿着溪水往上走,去观赏上一个洞冰壶洞,冰壶洞另有一番美丽的风光,他写了另一篇游记,编在中学课本教学里,大家可以找来一读,也可以查阅有关的资料。第二课时一、学习生字新词。1、读准字音。多音字:“盘曲(q)而上” 、 “系(j)着绳子” 、 “像桥洞

18、(sh)的”2、注意字形。 蜒、臀3、理解新词。盘曲而上盘绕着,弯弯曲曲地上去。明艳指色彩明亮鲜艳。突兀森郁山高耸着,山上树木繁密。蜿蜒原指蛇看爬行的样子,这里用来形容洞顶的双龙弯弯曲曲的姿态。变化多端端,项目。变化多种多样。二、复习巩固。1、作者是按怎样的顺序游览双龙洞的?2、作者游览的路线是怎样的?每一处景点有什么特点?三、整体回归。教学1、简单交代第一段和最后一段的内容。2、根据图示,对照课文,按照游览的顺序给课文划分段落,归纳段意。一(1)交代游览的时间和目的地。二(23)讲路上的见闻。三(4)介绍游览外洞的情景。四(5)介绍从外洞进入内洞的经过情形。五(67)介绍游览内洞的情景。六(

19、8)讲乘船出洞。3、课文的主要内容是什么?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课文记叙了作者游览金华双龙洞的经过,表达了作者对祖国山川景物的热爱。 )四、学习写法。1、叙述有条理,贯穿全文有两条线索:一是游览的顺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内洞出洞;二是泉水流经的路线:深黑的石洞内洞孔隙外洞洞口流下山,作者正是迎着溪流上山入洞的。2、作者移步换景,情随景变,既描述出双龙洞教学的神奇景色,又表达出自己的感受。课外作业: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你喜欢的自然。4、七月的天山一、教学目标:1、培养学生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体会作者通过记叙游览天山的见闻所流露出来的热爱祖国、热爱新生活的深厚感情。2、学习抓住

20、景物特点,按照一定的表达顺序写景状物的方法。3、体会课文精当、华丽的语言特色,揣摩文中比喻、衬托等修辞方法的表达效果。教学二、教学重难点:重点: 1、掌握组织材料的顺序和方法,可以比喻、映衬等表现手法为讲析重点,学习运用贴切、鲜明、生动的语言写景状物。2、培养热爱祖国边疆的情感。难点: 1、学习如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组织得井井有条;2、体会并学习使用绚丽多彩的语言风格。四、课时安排:1 课时五、教学过程: (一)用设境式教学导语引入新课同学们,江南的山水、溶洞真实奇妙无比,引人入胜,每当想到那奔腾咆哮、一泻千里的长江黄河,那千姿百态、气势雄伟的三山五岳,一股民族自豪感便油然而生。北国的天山又

21、是一番怎样的景象呢?唐代大诗人李白有诗云:“明月出天山,苍茫云海间。 ”清代诗人洪亮吉也有诗云:“地脉至此断,天山已包天。日月何处栖,总挂青松巅。 ”现代散文家汪曾祺也在早发乌苏望天山一诗中赞道:“苍苍浮紫气,教学天山真雄伟。陵谷分阴阳,不假皴擦美。初阳照积雪,色如胭脂水。 ”这些名诗人笔下的“天山”令人神往。著名作家碧野描写天山绵亘数千里,地域广袤,景物丰美。那就让我们随同七月的天山的作者碧野一同走进天山里去看一看、游一游吧!(二)出示课题,明确学习任务1、读课题,学生利用资料介绍天山,教师演示课件,小结:2、解题,了解作者,明确学习任务:七月的天山是一篇以描写山川景物为主要内容的游记散文,

22、选自于天山景物记 ,作者碧野。 (简介作者)“阅读课文,想想文中主要描写了哪些景物,它们有什么特点。如果有兴趣,还可以把自己喜欢的优美语句摘抄下来。 ”(学习要求抓住景物特点,积累语言) 。3、提出学习方法(演示)(三)根据“阅读提示”速读全文,理清全文所记叙的游览顺序,引导理解内容1、学生根据提示自读课文;教学2、引导阅读:(1)课文是按照什么顺序来写的?(观察点的移动,由山外到山里。 )让学生找出课文的脉络句,即地点变换的句子。 (“进入天山” “再往里走” “走进天山深处” )这些句子表示空间的转换,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2)学生朗读(或配乐朗诵)课文第二自然段;课文描写了哪些景

23、物?主要采用什么方法写的?(让学生议论,然后交流)(明确:写了雪峰、云影、雪水、溪流、森林、野花等美景。描绘方法:A、衬托,如:以蓝天和云影衬托雪峰之高大、静美;以溪流、游鱼的活跃衬托天山的寂静。B、比喻,如:说白云在雪峰上留下一朵朵“暗花” ;溪流的浪花似盛开的“白莲” 。 )(3)第三段集中写天山的原始森林。引导学生思考交流:这段抓住森林的哪些特点来写的?(明确:用“蜿蜒无尽” ,写森林之广大。以马蹄溅水,几声鸟鸣来衬它的幽静。以林间“只漏下斑斑点教学点细碎的日影”来衬它的稠密。以林外阳光灿烂和林中闪着烟头的红光来衬它的幽深。最后,以“这天山上有的是成群的野羊、草鹿、野牛和野骆驼”来突出森

24、林之富饶。 )(4)朗读四自然段(或放配乐朗诵)自读交流:作者抓住野花的哪些特点进行描绘的?(学生用笔在书本上做出标记)学生边交流,教师演示。(“红、黄、蓝、白、紫,五彩缤纷”描其色;“像织绵彩霞长虹”绘其艳;“赛八寸的玛瑙盘”状其大;“马走在花海中” “人浮在花海上”显其多;“用不着离鞍” “一伸手”就可以“捧到”夸其高;)(四)细品语言文字,小结学习内容1、课文主要是由外到里,由高到低。表现方法主要运用衬托和比喻。2、引导学生从描写景物形态、描绘声音、描绘动教学态、描绘色彩、描绘感觉上去找比喻句、体会精妙之处。3、积累自己喜欢的字词和句子4、课外阅读天山景物记(五)拓展训练1、归纳写作特点、然后进行小练笔:(1)十分讲究写景的顺序,全文从总体上说,以游踪为序,从山的外围写到山的深处,或由远及近,或自上而下,写出了景物的变化,显得繁而不杂。2、小练笔:练习写景状物作文,要求写一段特定环境下的景色,如校园的早晨、公园的景物、节日的夜晚等,能抓住景物的特征,安排明确的线索,采用合理的顺序和即景抒情。课后小结: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初级教育 > 小学课件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