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之比较郑和下西洋与张骞出使西域之比较口贾泽民郑宝善古代中国具有影响的出使有两次:一是西汉时期的张骞出西域,二是明朝时期的郑和下西洋.前者开辟了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使西汉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扩展到西域地区.后者规模宏大,历时近三十年,并有强大的武装作后盾,由于明朝处于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郑和下西洋最终未能实现明朝向海外发展势力的政治目的.这给后人留下了深刻的启迪.一,不同的方向,共同的战略张骞出西域和郑和下西洋都是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向边疆扩大中央集权的政治影响,由于历史背景不同,两者出使的方向也就不同.秦汉至隋唐时期,中国的政治中心定位于西北地区,外交活动和军事活动
2、的重点是西北,西南的少数民族政权及邻国.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向着西北,西南方向发展.这时期,造船业和航海技术还不够发达,唐朝鉴真和尚六次东渡日本,五次失败就是一个证明.变化莫测的大海限制了秦汉,隋唐时期中国向东南海外发展的空间.所以,历史选择了张骞出使的方向是西北物产丰富的西域.五代十国以来,中原战乱,西北,东北地区的契丹,党项,女真和蒙古等少数民族兴起,先后崛起了辽,西夏,金和蒙古等少数民族政权,威胁着中原中央集权的统治.中国的政治中心逐渐由西北地区向东南地区转移,促进了江南的开发和造船业,航海业的发展.宋元之际,指南针用于航海,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明朝建立后,占城,爪哇等东南亚国家纷纷谴使人
3、贡,东南沿海贫民也不断移居南洋谋生.在北方,退居关外的蒙古势力死而不僵,蒙古贵族难忘元朝统一天下之辉煌和朱元璋灭元之恨,对中原地区虎视眈眈.明成祖即位后,把军事活动的重点放在北方,修长城,征蒙古,迁都北京;把外交活动的重点放在东南,为征蒙古奠定一个稳固的后方.所以,郑和出使的方向选择了东南的南洋,印度洋沿岸各国.张骞出使西域的战略目标是联合西域各国,建立反击匈奴同盟,实现“广地万里 威德遍于四海“(史记 卷 123 大宛列传),将西汉中央集权的政治势力和疆域发展到西域地区.西汉初期,统治者实行休养生息政策,西汉出现了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国力强盛的“文景之治“ 局面 .汉武帝即位后 ,加强了中央
4、集权.削弱了地方王国的分裂势力,排除了内忧.为了进一步解除北方匈奴不断南下侵扰的外患,从公元前 133 年到公元前 119 年,汉武帝发动了一场大规模的反击匈奴的战争.为了配合这场战争,汉武帝募人出使西域,目的是联合与匈奴有杀父灭国之恨的大月氏夹击匈奴,公元前 138 年张骞应募出使西域.公元前 119 年,在反击匈奴战争胜利的凯歌声中,汉武帝再派张骞出使西域,目的是与西域大国乌孙结盟,彻底砍断匈奴的右臂.张骞二次出使,开辟了汉与西域交往的通道,这条通道最终将汉与西域联成一体.郑和下西洋的战略目标是“宣德化而柔远人“, 与东南亚各国建立封贡同盟,恢复元朝时期大一统局面,扩大明朝在海外的政治势力
5、和朝贡贸易.明朝初期,燕王朱棣不满建文帝削藩政策,起兵“ 靖难 “,攻克南京 ,建文帝纵火焚宫自杀,但民间传说建文帝借大火掩护从宫后逃出.据明史记载:明成祖怀疑惠帝逃亡到海外,想追踪他,亦想向外国炫耀武力,显示中国的富强,永乐三年六月,命郑和,王景弘等出使西洋.让我们结合明成祖在位期间的治国策略,进一步揭开郑和下西洋的神秘面纱.明成祖即位后,政治上,首先镇压政敌,诛杀黄子澄,方孝儒等建文忠臣及其族人一万多郓知研完圈人,或剥夺兵权.再次遗使出访边疆边国.元帝国瓦解后,边疆少数民族政权纷纷脱离中央.明朝建立后,朱元璋遣使边疆,发布诏令,恢复中央对边疆的统治.明成祖继承父业,在东北黑龙江地区设奴尔干
6、都司,派太监亦失哈为钦差多次巡视奴尔干地区.在西北新疆,西藏地区建立地方领袖册封制度,设立司,府军政机构;在西南贵州设立布政使司;在东南,派郑和出使西洋,与西洋各国建立封贡同盟.军事上,修长城,迁都北京,西征蒙古,镇压唐赛儿领导的山东农民起义.1409 年 4 月,明成祖遣使赴蒙古鞑靼部被杀,七月派丘福率军出征蒙古,全军覆没.从 1410 年到 1424 年,明成祖五次统军亲征蒙古鞑靼部,结果在最后一次出征时,重演“出师未捷身先死 “的悲剧.文化上,组织三干文臣儒士编篆永乐大典.纵观明成祖的治国策略,不难看出,明成祖登基后的政治目标:首先让天下臣民及边疆政权承认他是合法,有作为的明朝皇帝.明成
7、祖在给朝鲜国王的诏书中云:“高皇帝弃群臣,建文嗣位,权归好慝,变乱宪章,戕害骨肉,祸几及肤.于是钦承祖训,不得已而起兵,以清憝恶.“(李培栋主编 中国历史之谜 ,建文帝下落)其次是继承父业,以“不战而屈人之兵“为主要手段,恢复元朝大一统局面,并进一步向海外发展明朝的政治势力.郑和下西洋正是明成祖这一政治目标的一步棋.二,不同的结局,共同的启示张骞出使西域前后两次,第一次随从 1O0 余人,前后 13 年,其中两次被匈奴扣留约 12 年,返回长安时只剩下他和仆人堂邑父二人.第二次随从 300 人,每人各两匹马,带上上万匹牛羊和价值数千万的财物.张骞出使西域虽然没有达到与大月氏和乌孙结盟的政治目的
8、,但是他发现了一片物产丰富的新世界,构建了一座西汉与西域沟通的桥梁,改变了秦始皇武力扩张的政策,为中央集权势力向边疆地区发展,开创了一条“遣使互访册封和亲派官驻军“的和平新路.张骞通西域后,西汉派往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诸使外国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汉率一囡郓知研完辈.远者八九岁,近者数岁而反.“( 史记卷 123大宛列传).公元前 6O 年,西汉在西域设置西域都护,西域正式归属中央集权之下.张骞通西域不但实现了“广地万里 威德遍于四海 “的政治目标,而且还开辟了一条闻名世界的“丝绸之路“, 以纺织品为主的中国特产经西域,走向世界,取得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了中西经济文化的交流和人类社会的进步
9、.后代统治者,承继张骞开创的和平发展之路.到了清朝前期,中国成为一个拥有一千二百多万平方公里疆域,五十多个民族和睦相处,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东方封建大帝国.张骞开创的和平发展之路与古罗马帝国,阿拉伯帝国和奥斯曼土耳其帝国的武力扩张之路比较,与今日美国的霸权主义政策比较,可谓是“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古今历史学家高度评价了张骞的历史功绩,司马迁称张骞是汉和西域交通的开创者.台湾历史学家柏杨认为:“张骞的贡献只有以后哥伦布发现新大陆可以相比.“郑和下西洋前后七次,历时近三十年,每次随从近三万人,乘坐一百多艘满载丝绸,瓷器,金银财宝的大海船.郑和下西洋改变了蒙古帝国武力征服的政策,继承了张骞
10、开创的和平外交之路,但其规模之大,时问之长,航程之远,耗资之巨,史无前例.郑和出使走出国门,征服海洋,走向世界,为人类的海洋文化史,和平外交史的发展作出了世界公认的贡献.郑和使团奉行与海外诸国“共享太平之福“的和平外交方针,忠实执行明成祖朱棣的对外政策,不以强欺弱,从而赢得了亚非许多国家对中国的信任和友谊,两洲数十个国家使者沿着郑和开辟的航路,不远万里,前往中国,与明王朝互赠礼品.在郑和下西洋时期,仅永乐六年至十八年中,就有渤泥(今加里曼丹岛),满刺加,苏禄(今菲律宾群岛南部),古麻剌朗(在今菲律宾)四个国家的亲王亲自来华访问.郑和下西洋时期,明王朝声威远播,实为历代所罕见.另外,郑和船队还歼
11、灭了海盗陈祖义,调解了各国之间的纠纷,控制了西洋的制海权,使中国与亚非各国之间的海上丝绸之路得以畅通,扩大了朝贡贸易的范围,把中国与亚非国家间的外交和贸易活动推进到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实现了ZHENGHEYANJIU郑和研究 2009 年第 4 期(总第 76 期)“宣德化而柔远人“ 的政治外交目的 ,为中国向海外发展开辟了一片新天地.遗憾的是,郑和所访之国后来没有一地成为中国疆域的组成部分,究其原因有以下两点:第一,封建末世,政治黑暗,国力衰弱.明朝是我国倒数第二的封建王朝,如西下夕阳,走向黑暗.明朝初年,朱元璋吸取历代王朝兴衰的经验教训,实行鼓励垦荒,减免赋税等发展农业生产的措施.但是经济发
12、展的成果却被倒行逆施的黑暗政治所抵消.明太祖,明成祖这两个明朝最有作为的父子皇帝,不约而同地选择了秦始皇式的皇权专制.他们设立锦衣卫,东厂等特务机构,镇压功臣异已.明太祖借“胡蓝谋反案“,诛杀文武功臣及其族人近五万人.明成祖借“靖难“ 诛杀建文忠臣及其族人一万多人.文化上推行文字狱和八股取士,禁锢知识分子思想.政治诛杀和文化专制灭尽了人才.于是明成祖转而依靠奴才,对宦官委以出使,专征,监军,分镇等军政大权.使明朝就出现了宦官专权的局面.也有了轰轰烈烈的郑和下西洋.宦官专权使明朝由盛而衰,走向黑暗和灭亡,使中国最终丧失了西洋的制海权,失去了开辟世界性航路的机会和荣誉.明成祖死后,明朝逐渐衰落.北
13、方,蒙古军南下,在土木堡大败明军,明英宗狼狈被俘.东北的女真族崛起,建立后金南下攻明,最后人关取而代之.南方,今越南北部的交趾省独立恢复安南王国.郑和下西洋停止后半个多世纪.欧洲殖民者绕过好望角,进入印度洋,南洋,侵占了中国的澳门,台湾.在东方,倭寇横行于浙江,福建,广东一带,日本发动侵略朝鲜的战争.走向衰败的明王朝,内有风起云涌的农民起义,边疆有蒙古,满州等族的进攻,外有倭寇和西欧殖民者的侵扰,停止海外封贡活动,走向关门自保成了历史的必然.但销毁郑和下西洋的资料,如同秦始皇焚书,昏庸可笑,成为中华民族的千古罪人.第二,地理条件的限制.张骞出西域走的是陆路,路程短,交通工具是马,投资成本低.通
14、道开辟后,只要没有战乱,后世就可以保持长期交往,中原地区的先进文化和生产技术,像磁铁一样将西域吸人中央集权的怀抱中.郑和下西洋走的是海路,路程远,交通工具是船,投资成本高,海盗和变幻莫测的风浪给出使带来了巨大的风险.郑和依靠强大的武装击败了海盗陈祖义,借天妃神灵的精神力量战胜了风浪.通道开辟后,封国如果没有发达的造船业,先进的航海技术和强大的军事力量,就无法跨过茫茫大海与盟主国保持长期的交往.随着明朝中后期的衰败,下西洋活动的停止,明朝丧失了西洋的制海权,海外封国也逐渐脱离了与明朝的封贡关系,海洋限制了明朝疆城的发展.三,以史为鉴,重走郑和路张骞出使西域,开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先河,结果引来了唐王
15、朝的盛世繁荣.宋元以后,由于中央集权专制制度和封建礼教的阻碍,边疆少数民族的崛起,使中国的综合国力逐渐衰落.明朝初年,朱元璋以防止倭寇和海盗勾结为由,实行禁海政策,下令“罢泉州 ,明州,广州三市舶司“禁濒海民私通海外诸国“. 明成祖即位后,一方面派郑和下西洋,另一方面规定“禁民间海船.原有海船者,悉改为平头船,所在有司防其出入“(参考毛磊主编中西 500 年比较第 36页).在闭关锁国的大背景下,郑和下西洋没能冲破朱元璋建造的海上长城.新航路开辟后,欧美殖民者借鸦片战争的炮火摧毁了明清海上长城,结束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历史,将中国推进近代化的洪流中.遗憾的是列强的侵略和中国封建专制制度的阻碍,近代
16、中国无力走上政治民主化和经济工业化的道路,也没能实行真正意义的对外开放,中国近代史成了列强侵华掠夺史,中国人民的屈辱抗争史.历史是一面镜子,唐太宗李世民说过:“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古为镜,可以知兴替;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他在位期间 ,善于吸取历史教训,抛弃了秦始皇式的皇权专制政策,建立了唐太宗式的封建开明政治模式,开创了中国封建社会少见的开明政治新局面,唐与亚,欧等国之间的交往出现前所未有的盛况,使唐朝成为当时世界上最为富强的封建帝国.马克思认为“一个国家应该而且可以向其他国家学习.“(马克思 资本论 第一卷第一版序言 1 邓小平是一个善于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马克思主义者,他在中顾委第三
17、次全会上指出:“现在任何国家要发达起来,闭关自守都不可能.我们郓知研完田怕明朝成祖时候,郑和下西洋还算是开放的.明成祖死去,明朝逐渐衰落长期闭关自守,把中国搞得贫穷落后,愚昧无知历史经验教训说明,不开放不行.“( 邓小平文选 第三卷第90 页).邓小平以史为镜,提出了改革开放的伟大决策,领导中国人民重走郑和路,打开国门,跨过大海,走向世界.与欧美日等资本主义强国开展友好的经济文化交流活动,和平解决了香港,澳门问题,开始了真正意义的和平互利的对外开放,中国重新走上通往富强的道路.地球的空间是有限的,人口的发展和人的贪欲是无限的.二战后,人类有形的生存空间,即领土已被分割完毕.在人口爆炸的和平年代
18、,我们开展纪念郑和下西洋的活动,目的是弘扬开界的郑和精神,沿着邓小平开辟的改革开放之路,为中华民族的生存与发展开拓更为广阔的无形空间.为此,我们要以史为镜,与时俱进,标本兼治.对外实行“军事防御,政治联盟,文化交流,经济扩张“的战略.对内坚持发展邓小平理论,深化政治民主化改革,克服腐败弊政;发展科技教育,提高民族素质.进而全面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建设一支有制海权能力的现代海军,有制空权能力的现代空军.打击“台独 “势力,建立最广泛的爱国统一战线,推动海峡两岸和平统一.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富强,民主,文明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推动全人类的和平与进步.中国海军“郑和舰 “出访韩国 ,日本应韩国海军和日本海上自卫队的邀请,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郑和“ 号训练舰于2009 年 10 月对韩国,日本分别进行为期 4 天的访问.2009 年 l0 月 26 日,中国海军“郑和“ 号训练舰从大连起航,访问韩国和日本.“郑和“舰是海军的训练舰,它具备在海上航海实习,学习的场所.曾经六次出访,被誉为中国“海军人才的摇篮“.与以往出访不同的是,此次出访中,2 名日本学员将乘坐“郑和“ 舰与中方学员一起进行全程航行训练.随舰出访的学员及官兵共计 365 人,其中有来自中国海军工程大学,海军航空工程学院,海军大连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