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后现代理论概述所谓“现代 ”,按照后现代主义者和哈贝马斯等人的共同理解,从历史时期上讲是从文艺复兴开始,经启蒙运动到 20 世纪 50 年代,实际上就是指西方资本主义从产生、发展而走向现代化(modernization)的过程。“现代化”过程就是指商品化、城市化、官僚机构化和理性化的过程,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现代化的过程是一个充满发明,革新和 活力的过程。“现代性” (modernity)体现的是理性和启蒙的精神,它相信社会历史的进步和发展,人性和道德的不断改良和完善,人类将从压迫走向解放。“现代性” 通过新的技术,新的运输方式和交往方式,产品的分配和消费形式,现代艺术和意识形态而
2、散布到日常生活中去。后现代主义的理论家们认为,从 20 世纪 60 年代开始,随着科学技术的革命和资本主义的高度发展,西方社会进入一种“后工业社会”,也称作信息社会、高技术社会、媒体社会、消费社会、最高度发达社会,在文化形态上称为“后现代社会”或“ 后现代时代 ”。后现代时代在科学、教育、文化等领域经历了一系列根本性的变化,这些变化表明它是人类历史的一次断裂或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后现代 ”( postmodern)之“后”(post)具有双关性,它体现了对待“现代性”的两种不同态度。在一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 modern)”是指“非现代”(notmodern ),它要与现代的理论和文化
3、实践、与现代的意识形态和艺术风格彻底决裂。“后” (post)可以肯定地理解为积极主动地与先前的东西决裂,从旧的限制和压迫状况中解放出来,进入到一个新的领域;也可以否定地理解为可悲的倒退,传统价值、确实性和稳定性的丧失。在另一种意义上,“后现代”(postmodern )被理解为“高度现代”(hypermodern),它依赖于现代,是对现代的继续和强化,后现代主义不过是现代主义的一种新面孔和一种新发展。如何对待“现代性” ,这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以及不同的后现代主义者之间争论的主要问题之一。许多后现代主义者采用对“后现代”的第一种理解,把后现代看作是西方历史上的一个戏剧性的断裂或决裂,是
4、一种旧的东西的终结和新东西的来临。因此,他们对于“现代性”采取批判和否定的态度。他们认为,资主本义的“现代化” 给人民带来无数的苦难,工业化造成了对于农民、无产阶级和工匠的压迫,妇女被排除在公共范围之外,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采取了种族灭绝和大屠杀的政策。现代社会也产生了一整套惩罚的制度和实践,以及使它的统治方式和控制方式合法化的话语。现代性使理性走向了它的对立面,使自由走向了压迫和统治。所以,这些后现代主义者们要求用新的价值和政治学去克服现代话语和实践的缺陷,呼唤新的范畴、思维方式和写作方式。德国哲学家哈贝马斯是“现代主义”坚定的维护者,与后现代主义者们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哈贝马斯说:“我认为我们
5、不要将现代性及其计划作为一项失败的事业而放弃,而是应该从那些过分的、试图否认现代性的纲领的错误中吸取教训。也许艺术接受的类型可以给我们提供一个范例,它至少指明了一条出路的方向。”哈贝马斯认为,现代性尽管出现了许多问题,但并非走到了穷途末路。现代性仍是一项“未竟的” 事业,它仍有许多潜能还尚未发挥出来,仍需我们继续和完成。他将对“现代性”持否定态度的观点称作“保守主义”(conservatism),并进一步根据保守主义中各种不同的观点分为“老保守主义”、“新保守主义”和“青年保守主义” 。“老保守派 ”否定现代性而主张返回到前现代性(premodernity)的某种形式,怀思前工业化时代之悠情。
6、哈贝马斯说:“老年保守派 不允许自身被文化现代主义所玷污,他们悲伤地观察到实体理性的衰落,科学、道德、艺术的分化,现代世界观和它的单纯的程序上的合理性的分离,因此他们建议退回到现代性之前的位置。”因而它具有明显的反历史潮流而动的保守性,实际上不足以和现代性相对抗。“新保守派 ”接受西方社会经济的现代化,但是否定资本主义文化的现代化。他们看到了资本主义发展中的社会现代化和文化现代化之间的矛盾,正如丹尼尔贝尔在 资本主义的文化矛盾中论证的那样,西方发达社会的危机究其原因可追溯到文化与社会的分裂,他们将资主义经济和社会的现代化的困境归罪于文化的现代主义。在哈贝马斯看来,文化的现代化一方面是由社会的现
7、代化造成的,社会现代化越来越深刻地渗透到先前的人类存在,社会的现代化干扰着日常生活的交往基础。另一方面,文化现代性也有自身的困境,即三大自主的价值领域科学技术,道德、法律和艺术发展的不平衡性导致了工具理性的过度发展,从而牺牲了道德和艺术的文化功能。新保守派对于在启蒙运动中分化出来和取得自主发展的科学、道德、艺术进行了限制和否定,因而他们具有保守性。无论怎样,我们对于资本主义的文化现代化不能全盘否定。在哈贝马斯看来,丹尼尔贝尔、利奥塔、德勒泽等人都是新保守派的代表。“青年保守派” 在哈贝马斯看来就是彻底的“反现代性”。他们“概括了美学现代性的基本经验,带着这些经验他们走出了现代世界,在现代主义态
8、度的基础之上,他们为一种不可调和的反现代主义辩护。他们把想象的自发力量、自我经验和情绪,都移入遥远和古老的领域。他们以一种摩尼教的方式将工具理性和一个只有通过召唤才能接近的原则对立起来,这个原则是权力意志或主权、存在或充满诗意的狄奥尼索斯力量。在法国,这个学派的发展路线是,从乔治巴岱(GeorgeBataille)开始,中经福柯而到德里达。”哈贝马斯认为,福柯、德里达等人的“后现代主义” 实际上就是反现代主义或超越现代主义,即全盘否定理性主义和启蒙运动。按照后现代哲学家们的规定,后现代社会或后现代时代应该有一系列的特征。首先,从后现代的社会特征来讲,它是后工业社会、是信息和科学技术膨胀和泛滥的
9、新时代。科学技术取得了越来越重要的地位,通过高科技的力量符号化、信息化、复制化的人为的文化因素越来越压倒自然的因素。社会生产不再是前工业社会中“人同自然的斗争”,而是“人与人之间的竞争”,是信息的竞争、知识的竞争、人才的竞争。其次,后现代的知识特征是,一切知识都被信码化或数字化、符号化及商品化,不能信码化、计算机化的知识,几乎不被看作知识。同时知识全部商品化,知识的发现和传授变成知识的生产和销售,甚至知识就是为了销售而生产,学习知识成为一种知识的消费过程,完全是一种商品交换关系。掌握和传递信息成为非常重要的事情,生产和制造各种新的信息,也成为提高社会地位和扩大权力的重要途径。掌握信息成为权力的
10、象征,一个国家控制和占有信息的多少成为国力的一种象征。谁拥有更多的信息,谁就有更大的权力;相反,权力越大,经费越多,就会有更多的可能获取和垄断更多的信息,就会有更多发现真理的机会。第三,后现代的文化特征是,颠倒文化的原有定义,反对传统标准文化的各种创作原则,扬弃传统的语言、意义系统、形式和道德原则。走向零散化、边缘化、平面化、无深度,通过各种炫目的符号、色彩和光的组合去建构使人唤不起原物的幻象和影象,满足感官的直接需要。第四,后现代的心态和思维模式特征是,“后现代”所要表达的是一种“不确定性”、“模糊”、“偶然”、“ 不可捉摸”、“不可表达”、“不可设定 ”及“不可化约”等精神状态和思想品位。
11、后现代人反对传统的思维模式,后现代文化产品显示出“一看就懂”, “一看就照着做 ”的特征。因此,文化快餐像漫画、卡拉 OK 等边看边唱、边玩耍边思考的思维方式,迅速地在后现代文化的泛滥中扩散和蔓延。第五,后现代生活方式的特征是游戏式的生活。人们醉心于赌注式的游戏活动,不再遵守传统道德和规范所规定的协调祥和的生活,宁愿在不断突破传统规定的叛逆性生活方式中尝试各种新的生活的可能性。充分利用当代消费社会所提供的休闲生活条件,宁愿过着以消费旅游为基本生活方式的“游牧式”生活。将生活艺术化和美学化,不但使生活充满着艺术的气息,而且使生活本身也成为艺术。后现代人推崇中国古代老子和庄子的生活哲学,这就是一种
12、能屈能伸、从容不迫、静中有动、随机应变、引而不发、后发制人、具有阴柔特性的自由的生活方式。后现代主义哲学就是上述的社会特征、知识特征、文化特征、心态和思维方式及生活方式在理论上的反映。后现代主义的哲学转向后现代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就是对于起源于希腊的西方哲学传统、特别是继承和发扬这个传统的“现代主义哲学”的全面批判,这标志着当代哲学思维的一次重大转向。所谓“现代主义哲学”,是指从笛卡尔开始的理性主义哲学、启蒙运动,19 世纪以康德、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孔德的实证主义,20 世纪的马克斯 韦伯的哲学,萨特的存在主义,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和哈贝马斯的交往行为理论等。可以说,后现
13、代主义对于西方传统哲学的批判是整个西方哲学发展史上哲学批判和论战中最全面、最激烈、最具根本性的一幕。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用“ 分延”解构“逻各斯中心主义”德里达追随尼采和海德格尔,对西方自柏拉图、亚里士多德经笛卡尔直至康德、黑格尔的形而上学传统进行了彻底的批判。他将西方哲学的传统归结为“逻各斯中心主义”(logos centrism),这种逻各斯中心主义一方面表现为以当下存在或在场(presence )为中心的本体论,另一方面表现为口头语言即言语(speech)中心论或语音中心论的语言学。2.从纵向思维转向横向思维与传统哲学的纵向思维方式的“树状结构”相对立,德勒泽和伽塔里(Guatarr
14、i)等人提出了后现代的横向思维方式的“根状茎”(rhizome)理论。从植物学上来讲,“根状茎”与树的主根的须根的结构不同,它是一种延长到地下的块茎,通常水平生长,上面生长枝条,下面产生根系,它通常还有芽和鳞片状的叶。树根结构限制和控制了它的各方面的联系,而根状茎则是非等级体系、非地域化,它在一种随意的、无规则的关系中和其他根系发生联系。德勒泽和伽塔里提出的“根状茎”的比喻,目的是要拔除传统哲学之树和它们的第一原则,消解二元对立的逻辑。因而,“根状茎”结构代表着后现代的思维方式,它是动态的、异质的、非二元对立的。根状茎方法将信息分散到非中心化的系统中,将语言分散到多重符号维度中。“根状茎”意味
15、着开放而不是封闭;是朝多个方面而不是朝一个方向流动的;既没有开头也没有结尾,永远处在运动之中。3.用差异对抗理性的总体化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于传统哲学中占主导地位的“理性”概念进行了怀疑和挑战。他们认为传统哲学是根源于理性的总体性哲学。福柯描述道,理性这个沉睡的巨人在古典世界中觉醒时,发现到处都是混沌和无序,它开始着手赋予世界以理性的秩序。启蒙运动的任务就是要使理性的政治力量多样化,把它撒播到社会的每一个领域,把理性看作是知识和真理的基础。历史和社会被看作是由中心、本质和目的支配的统一整体。但是,福柯站在后现代主义的立场上,认为作为启蒙运动神话的理性,是一种统一的、总体化、极权化的理论模式,它模糊
16、了社会领域的分化和多元的性质。后现代主义与此相对立,应该用知识形式的多样性和微观分析去超越总体性、总括性和强制性。4.注重个体性和自我关切,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后现代主义者福柯提出了“人的死亡”或“人的消失”的著名命题来反对主体性和人道主义。福柯追随尼采和海德格尔,把主体性和人道主义联系起来批判。福柯认为,尼采宣布“上帝死了”,就是人死了的先兆。因为上帝死了,人就没有了命运主宰、生活目的和价值标准,人失去了生存条件,所以人也死了。另外福柯也肯定海德格尔在关于人道主义的书信中把人道主义和主体性形而上学等同起来加以批判的做法,认为近代以来的一切人道主义都是以主体性形而上学为基础的。它们总是把人的最
17、一般的本质当作当然的、现成的前提,人被看作“理性的生物” ,“人是存在者的主人” ,这些定义都是形而上学的。海德格尔的后期哲学是坚决地反对这种主体性和人道主义的哲学,认为人不应该是存在者的主人,一切存在者的存在显现出来,并不是由人决定的,而是由存在决定的,存在自己展现自身的真理,人是在存在的近处,人是存在的邻居。5.用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取代表象论和基础主义的认识论后现代主义认为,在笛卡尔洛克康德哲学的现代主义传统中,把认识看作是心灵或精神对于外部世界的表象,心灵如同一面镜子,就象镜子反射外部物体一样,真理就是主体对客体的正确表象,主体无需中介就可接近实在,把握外部世界的本质和规律。与非中心化、
18、抛弃主体性概念相联系,后现代主义在认识论上主张透视主义和相对主义来反对现代主义的表象论和基础主义。6.用不确定性和小型叙事取代元话语和宏大叙事知识和科学的合法性问题,也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分歧之所在。利奥塔对现代主义知识求助于两种宏大叙事的合法化方式和哈贝马斯的“共识”(consensus)观念进行了深入的批判。后现代主义强调知识的不可通约性、不可预见性、不确实性、灾变性、异质性、多元性、不可修正性、混沌、悖论、差异和谬误推理(logy)。知识的获得不是接受普遍真理或同意共识,而是不断地怀疑现存的范式,发明新的范式。7.用“ 精神分裂分析”取代“精神分析”德勒泽和伽塔里提出了“精神分裂
19、分析”(Schizoanalysis)来取代“精神分析”(Psychoanalysis)。精神分裂分析对于“欲望”和“无意识”的解释与精神分析截然不同。精神分裂分析则把永不停歇的流动看作欲望自身唯一的客观性,“精神分裂症患者”(theschizoprenic)就是敢于按照欲望的规律生活的人,他反抗对欲望的压抑和扼杀,要求把人的欲望释放出来,而不致于转化为精神病。精神分裂分析认为,无意识是无人称的、前人格的、独立的、自己创造自己,无意识包含着一种“革命的分析力量”,它要把欲望的运动从等级体系的社会强加的形式中解放出来,它要打破被压抑在欲望之中的主体,创造出后现代的新的欲望主体,即“分裂主体” (
20、shizo subject)。所以, “精神分裂症患者”不是正常世界的疯人,而是疯狂世界的正常人。精神分裂不是一种疾病和生物状态,而是在资本主义条件下的一种潜在的解放的心理条件。它是个体逃脱资本主义的现实原则,逃脱压抑性的自我和超我的各种限制,逃脱奥底普斯情结的过程。精神分裂分析是后现代解放的基础。8.用微观政治学取代宏观政治学后现代主义的一些主要代表都是法国 1968 年“ 五月风暴 ”的参加者,政治运动的失败使他们对以往的政治学理论产生了怀疑,他们把这场运动的失败归罪于作为他们理论指导的传统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社会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等理论。他们主张应该拒绝这种宏观政治学而转向微观政治学
21、,他们开始青睐女性主义、环境保护和生态团体、同性恋组织和反种族歧视等局部的和微观层次上的多元化的政治运动。与传统的宏观政治学不同,后现代的微观政治学讨论的是一些具体的政治学问题,如权力政治学、正义政治学、欲望政治学等。尽管有些问题也是宏观政治学研究的对象,但后现代政治学看待这些问题的角度和方法与宏观政治学也有很大区别。女性主义作为一种微观政治学理论与后现代主义哲学形成了一种非常复杂的关系。一方面,女性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是一致的,它赞成后现代主义对于人道主义的共相的“人” 的批判,它认为普遍的、共相的人实际上是男性统治的话语。但是,另一方面女性主义又是和后现代主义相对立的。尽管现代资本主义社会造成
22、对妇女的新的压迫和统治,但是,“现代性”也给女性主义提供了斗争的理论武器,如启蒙运动提出的人权、平等、民主自由、权力、解放等现代话语正是女性主义同性别统治作斗争的理论武器。后现代主义抛弃启蒙价值和现代话语正是对女性主义重要斗争武器的剥夺。因此,有些女性主义者坚定地站在现代主义一边。如何看待后现代主义哲学从上述的后现代主义哲学对传统哲学特别是现代主义哲学的批判中,我们可以作出以下几点评论:1.后现代主义哲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社会批判理论,它是当代西方哲学家对于资本主义社会自身发展的一种理论反省。当资本主义发展到后工业社会,产业结构、社会生活、传播方式、艺术形式和艺术风格甚至意识形态都发展了巨
23、大的变化,资本主义社会的文化矛盾暴露得更加充分,这就促使哲学家们从更高的理论层次上来反思资本主义发展的命运,反思现代化过程的利弊,反思作为资本主义现代化的理论基础的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的正确与否。在现代化过程中,由于高扬了主体性和人类中心主义,把人和自然的关系理解为统治和被统治、改造和被改造、利用和被利用的关系,人类无限制地向自然索取,使得自然环境和生态平衡遭到极其严重的破坏,地球已越来越变得不适合于人的生存。现代主义宣扬科学至上,以为科学技术可以解决人类的一切问题,然而科学的发展不仅又重新导致了人的异化或人的自由的丧失、导致了对精神文明和道德信仰的忽视,甚至科学高度发达的结果是生产出能够灭绝人
24、类的原子武器。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在反对封建神学、解放思想方面起过巨大的作用,但是理性主义的绝对统治,总体化或整体性又重新产生了近乎恐怖的思想禁锢和压迫人的意识形态。虽然说后现代主义思考的是资本主义过度的发展所导致的种种问题,与我国国情相去甚远,然而作为过来人的反省和教训,对于以为现代化有百利而无一害、甚至为了眼前利益而不顾一切后果的近视者来说,不亚于一剂极好的清醒剂。2.后现代主义哲学确实是哲学发展的一个转向。当人类进入科学技术高度发达的后工业社会、信息社会或后现代时代,社会的生产结构、文化形态和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必将引起人类的哲学思维方式的变化,哲学这种转向的特点是反对普遍化、总体化、
25、同一性、等级体系、本质论、基础论和表象论,肯定多元性、多样性、差异、非中心、零散化、机遇、混沌、不确定性、流动和生成。而这些特点的确是以往的哲学所缺乏的或者说重视得不够,这应该说是后现代主义哲学的理论贡献。后现代主义哲学是对西方哲学发展的一次深刻的理论反省,它是西方哲学企图跳出传统哲学藩篱的一次大胆尝试,显示出当代西方哲学发展的一种新的转向。3.后现代主义哲学是以批判现代主义哲学为己任的,但它并非完全是一种无所建树的、只事消解的哲学。后现代主义都力图用自己的理论去取代现代主义的学说。如果毫无建树,批判也就因为缺乏理论基础而成为不可能的。后现代主义的根本问题是过于偏激,对于现代主义采取完全否定的
26、态度,把自己和现代主义看作是完全对立的两极。在我看来,理性和非理性,总体性思维和局部性思维,横向思维和纵向思维、同一和差异,确定性和不确定性、结构和解构之间并不是一种非此即彼的关系,而应该是一种互补的关系。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在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发挥了巨大的历?纷饔茫? 蒲 屠硇匀匀皇俏颐侵泄?私裉煨枰 ?箍蔚牡胤健 J 导噬希?笙执?饕宀荒芡耆 ?档估硇灾饕澹?芎笙执?饕逭呙欠炊宰芴寤 ?乃嘉 ?绞健炊院甏笮鹗拢?撬?前选昂笙执? 庇搿跋执?浴鼻?挚?础韵执?越?信?泻头词。? 级韵执?饕宓乃嘉 ?绞浇?幸恢指? 拘缘淖?唬?獗旧砭褪且砸恢终? 寤? 嘉 ?蚣芎秃甏笮鹗路绞轿?疤岬摹 ?4.
27、后现代主义哲学确实包含许多消极因素。例如,它主张非理性主义、相对主义、无政府主义,反对辩证法和历史唯物主义,片面强调不确定性和零散化,过分渲染现代化的弊端和恶果等。以上特征就决定着后现代主义不可能成为一种有着广阔发展前景的哲学。但是,我们也并不能把它看作是一种反动的哲学或彻头彻尾的唯心主义。事实上,我们目前对于后现代主义是知道得太少,需要进一步地了解和研究。另一种态度是认为目前在我国宣扬后现代主义是为时太早,因为后现代主义提出的是过度现代化和后启蒙的问题,而我国面临的问题是前现代和仍需启蒙的问题,因此,后现代主义不适合中国国情。这种态度的潜在的出发点是想把后现代主义作为解决中国问题的药方,只是
28、觉得这副药不太对症。这实际上是赋予了后现代主义太高的理论使命。我认为,对待后现代主义的正确态度应该是把它作为学术研究的对象,就像对待其他西方哲学思潮和流派一样,既不要对它作简单化的政治批判,也不要希望它能成为某种指导思想。:近年出版的讨论“现代性”的部分译作非人时间漫谈、完美的罪行、后现代主义幻象、全球化人类的后果、现代主义的政治反对新国教派、全球时代超越现代性之外的国家和社会、现代性与矛盾性、后现代主义文化、自反性现代化现代社会秩序中的政治、传统与美学、先锋派理论、文化批评的观念法兰克福学派、存在主义和后结构主义、现代性的五副面孔现代主义、先锋派、颓废、媚俗艺术、后现代主义、文化认同与全球性
29、过程、跨越后现代的分界线、一切坚固的东西都烟消云散了现代性体验、后现代的状况对文化变迁之缘起的探究。评论 | 10一 后现代主义的出现过去 20 年来,后现代争论占据了全世界众多学科中的文化知识活动领域。在美学和文化理论方面,围绕艺术中的现代主义是否已经终结以及何种后现代艺术将取而代之的问题,产生了争论。在哲学方面,在关于现代哲学传统是否已经终结的问题上爆发了争论。同时,许多人已开始向一种与尼采、海德格尔、德里达、罗蒂、利奥塔等人相联系的新的后现代哲学欢呼了。其结果是,这种后现代冲击不仅产生了新的社会理论和政治理论,而且也产生了对后现代现象本身的多面性加以界定的理论意图。1后现代转向的倡导者们
30、对传统文化、理论和政治进行了尖锐的批判。面对这个新的挑战者,现代传统的维护者们所作出的反应要么是置之不理或起而反击,要么是试图对其他出妥协,并吸纳他们的新话语(discourses)和新观点。后现代转向的批评者们认为,这一转向既是一种片刻狂热(Fo, 1986/7; Guattari, 1986) ,一种寻求文化资源新话语和新源泉时知识分子的华而不实的虚构(Britton, 1988) ,也是企图贬损解放性的现代理论与价值的又一种保守主义意识形态(Habermas, 1981 and 1987a) 。然而,新兴的后现代话语和辩论毕竟提出了种种问题,这些问题绝不能被简单地加以抛弃或轻而易举地将它
31、们纳入到既定范式当中。二、 “现代性” 、 “现代主义”与“后现代性” 、 “后现代主义”之分1 “现代性”的含义(1)社会现代性首先,我们也许应当在“现代性” (modernity)和“后现代性”(postmodernity)之间作出区分,前者用于描述现代时期,而后者则用于描述据说紧随现代性之后的一个新的历史时期。关于现代性的话语很多,今后讨论后现代性的话语亦将同样地多。现代性一词指涉各种经济的、政治的、社会的以及文化的转型。正如马克思、韦伯及其他思想家所阐释的那样,现代性是一个历史断代术语,指涉紧随“中世纪”或封建主义时代而来的那个时代。在一些人看来,现代性与传统社会相对立,它具有革新、新
32、奇和不断变动的特点(Berman, 1982) 。从笛卡儿起,贯穿着整个启蒙运动及其后继者,所有关于现代性的理论话语都推崇理性,把它视为知识与社会进步的源泉,视为真理之所在和系统性知识之基础。人们深信理性有能力发现适当的理论与实践规范,依据这结规范,思想体系和行动体系就会建立,社会就会得到重建。这种启蒙运动的设计也在美国、法国以及其他一些国家的民主革命中发挥了作用,这些革命旨在推翻封建社会,建立一种体现理性和社会进步的、公正平等的社会秩序(Toulmin,1990) 。(2)美学现代性美学中的现代性出现在新前卫现代主义运动和波西米亚文化中,它们反对工业化与理性化的异化向度,试图改造文化,在艺术
33、中寻求创造性的自我实现。通过现代艺术、消费社会的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自我实现。通过现代艺术、消费社会的产品、新技术以及新的交通运输和通信方式的传播,现代性进入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当中。现代性借以产生一个新的工业与殖民世界的动态过程,可以描述为“现代化”一个标示了个体化、世俗化、工业化、文化分化、商品化、城市化、科层化和理性化等过程的词汇,所有这些过程共同构成了现代世界。2 “后现代性”的含义(1)社会后现代性不过,现代性的建构也给许多人带来了难以计数的苦难和不幸,这些受害者包括受资本主义工业化压迫的农民、无产者和工匠,被排斥在公共生活圈之外的妇女,以及在帝国主义的殖民过程中被灭绝了的那些种族。现
34、代性还生产了一整套规戒性制度、实践和话语,从而使它的统治和控制模式合法化。 “启蒙的辩证法” (Horkheimer and Adorno,1972)所描述的正是这种理性向其对立面转化,以及现代性的解放允诺掩盖其压迫与统治形式的过程。不过,现代性的捍卫者(Habermas,1981,1987a 和 1987b)却声称现代性有着“未充分实现的潜能” ,拥有克服其自身局限和破坏性后果的资源。然而,后现代理论家们却宣称:在当代高科技媒体(high tech media)社会中,新近出现的变化和转型过程正在产生一个新的后现代社会。新社会的倡导者们声称,后现代性时代构成了一个新奇的历史阶段和一种崭新的社
35、会文化形式,需要用新的概念和理论去阐述。后现代性的理论家如博德里拉(Baudrillard) 、利奥塔(Lyotard) 、哈维(Harvey)等声称诸如计算机和媒体技术、新的知识形式以及社会经济制度的变化等,正在产生着一种后现代社会形式。博德里拉和利奥塔把这些发展解释为信息、知识和技术的崭新类型,而杰姆逊(Jameson)和哈维等新马克思主义理论家则把后现代说成是资本主义在更高阶段上的发展,其特征是资本在全球范围更深层次上的渗透和均质化(homogenization) 。这些过程同时也产生了更进一步的文化碎裂(fragmentation) 、时空经验的改变以及经验、主体性和文化的新形式。这些
36、条件为后现代理论提供了社会经济基础和文化基础,对这些状况的分析则提供了这样一些观点,凭借这些观点,后现代理论可以声称它处于当代理论发展的最前沿。(2) 美学后现代性除了社会理论领域内这种现代性和后现代性的差别外,在美学和文化理论领域内,后现代话语也扮演着重要角色。在这里,争论围绕着艺术中的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的差别而展开。2在这些话语中, “现代主义”被用来描述现代时期的艺术运动(如印象主义、为艺术而艺术、表现主义、超现实主义及其他前卫运动) , “后现代主义”则被用来描述那些出现于现代主义之后并之决裂的各种美学形式和美学实践。这些形式包括罗伯特温图瑞(Robert Venturi)和菲力
37、浦约翰逊(Philip Johnson)的建筑、约翰凯奇(John Cage)的音乐体验、瓦侯(Warhol)和劳申伯格(Rauschenberg)的艺术、品钦(Pynchon)和巴拉德(Ballard)的小说以及诸如快刀手 (Blade Runner)和蓝丝绒 (Blue Velvet)之类的电影。争论的核心是:现代主义和后现代主义之间是否存在尖锐的实质性的区别,以及这些运动的相应成就和局限是什么。(3) 认知后现代性后现代话语还出现在理论领域内,其重心集中在对现代理论的批判和对理论上的后现代决裂的论证。现代理论从笛卡儿的哲学设计,经由启蒙运动,一直到孔德、马克思、韦伯及其他人的社会理论因为
38、试图找出知识的基础,因为它对普遍化和总体化的追求,因为它傲慢地宣称能够提供绝对真理,以及因为它的被认为是虚妄骗人的理性主义,而受到了批评。与此相反,现代理论的捍卫者们对后现代理论的相对主义、非理性主义和虚无主义进行了攻击。更具体地讲,后现代理论提出了对再现理论和那种认为理论只是对现实的镜像反映的现代信念的批判,转而采取了“视角主义的” (perspectivist) 、“相对主义的”观点,认为理论充其量只是提供了关于对象的局部性观点,并且所有关于世界的认知性再现都受到历史和语言的中介。一些后现代理论因而拒斥那种为现代理论所钟爱的关于社会和历史的总体化的宏观观点(macroperspective
39、s) ,赞成微观理论(microtheory)和微观政治(micropolitics) (Lyotard, 1984a) 。后现代理论还拒斥现代理论所预设的社会一致性观念及因果观念,赞成多样性、多元性、片断性和不确定性。此外,后现代理论放弃了大多数现代理论所假定的理性的、统一的主体,赞成被社会和语言非中心化了的(decentred)碎裂的主体。三、后现代(主义)概念的来历及其含义我们将会发现,那些后来得以通行的观点或术语在很早以前就曾有人想到或提出过了。例如,早在 1870 年前后,英国画家约翰瓦特金斯查普曼(John Watkins Chapman)就曾提到过“后现代绘画”一词,用来指称那些
40、据说比法国印象主义绘画还要现代和前卫的绘画作品(Rodolf Pannowitz) 。在1917 年出版的鲁道夫潘诺维茨(Higgins, 1978:7)的欧洲文化的危机(Die krisis der europaische kultur)一书中, “后现代”一词被用来描绘当时欧洲文化的虚无主义和价值崩溃(引自) 。像尼采那样,潘诺维茨描绘了代表军国主义、民族主义和精英价值的新“后现代人”的形成过程。他所描述的这种现象不久便和法西斯主义(法西斯主义也呼唤与现代西文文明决裂)一起道貌岸然地出现了。同现代时期相决裂的“后现代”概念,出现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 D. C.萨摩维尔(D. C. Somer
41、vell)为英国历史学家汤因比(Arnold Toynbee)的历史研究之前六卷所撰写的一卷本的概论中。此后,汤因比本人也在他的历史研究的第八和第九卷中采纳了这一概念(1963a and 1963b;)。萨摩维尔和汤因比建议用“后一现代”时期这一概念来描述西方历史从 1875 年以来的第四个阶段,此前的三个阶段分别是:黑暗时代(675-1075) ;中世纪(1075-1475) ;和现代时期(1475-1875)(Somervel,1947:39)。按照这种说法,西方文明大约从1875 年起就已经进入了一个汤因比称之为“后现代时期”的新的转型时期,这是一个剧烈变动的时代,充满了战争、社会骚乱和
42、革命,与现时代形成了断裂。汤因比把这个时代描述为一个无政府主义的、彻底相对主义的时代,而把此前的现代时代描述为以社会稳定、理性主义和进步为特征的中产阶级的资产阶级时代这是资产阶级的中产阶级对一个明显充满着危机、战争和不断革命的时代的典型理解方式。与此相对照,后现代是一个以理性主义和启蒙精神之崩溃为特征的“动乱时代” (Time of Troubles) 。不过,汤因比并没有发展出关于这个新的后现代纪元的系统化的理论,并且,由于他的普遍主义(universalistic)历史哲学认为历史只是文明的兴衰交替的循环过程,以及由于他的唯心主义哲学和他的分析中所暗含的宗教色彩,致使他的后现代性概念同当代
43、场景下人们所使用的后现代性概念毫不相干。不过,汤因比的这种观点在某种程度上使人联想起了尼采的权力意志和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这两本书对现时代的社会与文化虚无主义特征的描述。这三个人都预言了历史的倒退过程,并提出了不同的文化复兴计划。他们都看到了现时代正在迅速走向终结,并把这一现象看作是既有的传统价值、制度和生活方式的一场灾难性变革。20 世纪 50 年代,在美国的许多学科中,出现了一些关于新的后现代时代的历史社会学观点。文化历史学家勃纳德卢森堡(Bernard Rosenberg)在他的一本很通俗的文集大众文化的导言中,用后现代这个词汇来描绘大众社会中的一种新的生活状况(Rosenberg an
44、d White,1957:4-5) 。卢森堡声称,在社会和文化领域中,某种根本性的变化正在发生:随着汤因比的西方飓风(Toynbees Great West Wind)迅速席卷了全球,引起了整个世界的迅速城市化和工业化,随着出生率的下降和人口的膨胀,某种趋同现象正在全球各个角落发生。克莱蒙特格林伯格(Clement Greenberg)意味深长地提到了一种全球性的大众文化(当然是太阳底下的新事),它将约翰内斯堡的居民同他们的远在圣胡安、香港、莫斯科、巴黎、波哥达、悉尼以及纽约的邻居联为一体。非洲土著人,例如理查德莱特(Richard Wright)在最近的一本书中提到的那些土著人,一下子从他们
45、的过去跳跃出来直接走进了电影院。很可能他们或许也会像我们一样被那里的一切迷住。被商品所包围的后现代人,本身也变成了整个文化过程中的一个可以被互相置换的部件。当苏维埃公民暂时地从他们矫揉造作的文学作品(kitsch)中摆脱出来时,他们似乎也和他们的美国对手一样,对流行音乐异常兴奋。正如有人可能会说的那样,在我们这个时代,人 类最低层次上的国际一致性的基础似乎已经形成(1957:4)。卢森堡描述了这种新的后现代世界的两可性:既充满希望,又遍布危险,并总结说:“总而言之,后现代世界给人们提供了一切东西或者什么也没提供。对其可能性所作的任何理性思考都会使人产生这样的担忧,担心我们会被业已困扰着人类的各
46、种社会狂暴行为所压倒。(1957:5)在同一年,经济学家彼得德鲁克(Peter Drucker)出版了明天的里程碑(The Landmarks of Tomorrow)(副标题为“关于新的后现代世界的报告” )一书。德鲁克在书中描绘的后现代社会大体上等于后来所说的“后工业社会”(postindustrial society),而且事实上他后来也认同了这一看法。不过,在他的 1957 年出版的这本书中,他却写道:“在过去的 20 年中的某个并不明显的点上,我们不知不觉地走出了现代阶段,进入了一个新的、尽管至今尚没有相应称呼的时代”(Drucker,1957:ix)。他描述了这样一项哲学转变:从现
47、代的笛卡儿式的世界观向一种“新的模式、目的和过程世界观”的转变;转向用新的技术和力量去统御自然并承担相应的责任与危险;以及以教育和知识的普及来实现社会的转变。带着后工业社会理论家的乐观精神,德鲁克相信在现代世界中将会看到贫穷和愚昧的终结,看到民族国家的衰落,意识形态的终结,看到一个全球范围内的现代化进程。关于新的后现代时期的较为消极的观点出现在 C.莱特米尔斯(C. Wright Mills)的社会学的想像力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一书中。米尔斯声称:“我们正处于所谓的现代时期的终结点上。正如在古代(Antiquity)之后出现了长达几个世纪的由东方文化占
48、支配地位的、西方人所谓的黑暗时代一样,如今,现代时期正在被一个后现代时期所取代。 ”米尔斯相信, “我们关于社会和自我的基本定义正在被现实推翻” ,因而有必要对这种正在发生的变化作概念上的界定,以便“抓住这个我们可能正在进入的新时代的轮廓(C. Wright Mills,1959:165-166) 。在对当前的变化局势进行概念界定时,他宣称:许多过去的期待与想象,以及思想和情感的通用范畴已不再适用。尤其是,他相信马克思主义和自由主义已不再令人信服,因为这两种理论都恪守启蒙运动的信仰,相信理性和自由之间有着内在联系,认为理性的增长将会带来自由的增长。相反地,米尔斯声称,在今天这个时代作这样的假设
49、已不合时宜了。在一项类似于法兰克福学派的分析中,米尔斯指出,从某些方面看,社会理性化的增加正在导致自由的缩减,他描绘了“快乐的机器人” (cheerful robots)这种社会怪物,它可能非常渴望或者心甘情愿地顺从于不断增长的奴役状态。不过,像汤因比和其他方才提到的那些理论家一样,米尔斯也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现代主义者,习惯于用普遍化的扫帚横扫一切社会学领域,对社会学和历史学作总体化的研究,而且相信社会学想象力能够说明社会现实并变革社会。由此看来,后现代这个术语在社会理论和文化理论中的早期用法,并没有出现标志着理论层次上发生了后现代转向的实质转变。然而,在发表于 1961 年的西方思想的革命 (The Revollu-tion in Western Thought) (1982)一文中,休斯顿斯密斯却指出,朝向后现代概念的转变已经极大地影响了当代科学、哲学、神学和艺术。在斯密斯看来,20 世纪给西方思想带来了一场巨变,从而把一种“后现代精神”推上了前台。他描述了现代世界观向后现代世界观的转变(前者认为现实是受规律支配的,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