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017 年全国历史高考题分类汇编(必修二,以人教版为序)罗定中学城东学校 周荣清 整编第 1 课 发达的古代农业(2017 全国卷)26、北朝时,嗜好奶类制品的北方人常常嘲笑南方人的喝茶习俗。唐中期,北方城市中, “多开店铺,煎茶卖之,不问道俗,投钱取饮。其茶自江、淮而来,舟车相继。所在山积” 。据此可知,唐中期A、国家统一使南茶开始北运 B.、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C.、 南方经济文化影响力上升 D、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答案】C【考点】中国古代的农业、中国古代的商业、古代经济重心的转移【解析】题干信息中不能得出南茶从唐中期才开始北运,唐中期以前已经出现南茶北运完全有可能,故 A 不正确
2、。由南北皆有喝茶习俗这一事不能得出“南北方饮食习惯趋于一致”的大结论,故 B 不正确。茶叶是我国南方的主要经济作物之一,古代北方的饮茶习俗也是自南方传入的,唐朝时期,随着经济文化影响力的上升,南方的习俗也被北方人所接受,故 C 项正确。南茶北运、北方“ 贵茶”皆不足以得出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的结论,主流观点认为两宋时期南方经济水平已超越北方,D 不正确。(2017 全国卷)26 表 1土地规模(亩) 户数 户数比例20 以下 24 173%20130 103 741%131300 10 72%300 以上 2 14%小计 139 100%表 1 为唐代后期敦煌某地土地占有情况统计表。据此可知
3、,当时该地A自耕农经济盛行 B土地集中现象突出C均田制破坏严重 D农业生产效率提高【答案】A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农业的主要耕作方式和土地制度均田制度【解析】自耕农是以小块土地私有制为基础,以单个家庭为经济单位,从事耕织相结合的个体农业劳动的农户。题干材料中,100%民户拥有土地,130 亩以下占到总民户的 914% ,据此推测,自耕农经济盛行,故 A 正确。B 项的分析:占有 131300 亩的,为 72%;占有 300 亩以上的,为 14%,说明土地集中现象不很突出,故 B 不正确。敦煌地处唐朝边陲,一般授田的标准额为:丁男、中男 20 亩,当户主的小男及老男、寡妇等非丁男口10 亩,一家
4、有几个男丁就超过了 20 亩,所以,827%民户占有 20 亩以上土地,完全可能是当地均田制真实的实行情况,不能绝对说明均田制在当地破坏严重,均田制在唐代后期是遭到了破坏,但题干材料不足以证明这一点,C 错误。题干材料只有土地占有信息,没有产量、成本、收入、利润等信息, “农业生产效率”无从计算和推断,D 不正确。(2017 浙江选考)1、中国农业从远古洪荒走来,经历了“刀耕火种” 、 “牛耕铁犁”等阶段。下列项中属于“刀耕火种”阶段的耕作工具有 石斧 耧车 骨镰 曲柄锄 A. B. C. D. 【答案】 A 【考点】本题考查原始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原始
5、农业时期的生产工具非常简单,主要是石斧和骨镰,耧车在西汉时才开始出现,曲柄锄属于铁制生产工具,原始社会没有使用铁器,所以符合题目要求,故答案为 A。 (2017 上海等级)1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是研究远古社会的重要依据,通常被称为 A神话传说 B考古遗存 C实物资料 D文字实录 【答案】 A【考点】史料的分类【解析】这是一道基础能力题,解题重点是“先民的集体记忆” ,并没有说明把其写成文字资料,早期先民也没有成熟的文字,排除 D;“记忆”不是考古遗存或实物,排除 B、C;早期先民的集体记忆通过口头代代相传,成为传说,故 A 正确。第 2 课 古代手工业的进步(2017 全国卷)25 史记记载,西
6、汉前期,从事农牧业、采矿业、手工业和商业的人,通过自己的努力和智慧而致富, “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 。这反映了当时A义利观发生根本改变 B朝廷注重提高工商业者地位C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 D地方豪强势力控制了郡县【答案】C 【考点】中国古代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古代手工业、商业的进步汉初经济发展【解析】A 项出现在明朝,在商品经济的不断发展下,人们逐渐改变了原有的义利观,逐利成为风尚,汉代经济尚未发展到这种程度,同时题材料也没有涉及到当时人们思想观念的变化问题。汉代是重农抑商比较严重的朝代,所以 B 项错误。D 项是无关项,材料内容并未涉及该内容,题干表明的是富商的发展态势,
7、并未涉及到政治权利问题。汉初通过“休养生息”政策使经济得以恢复和发展,出现了材料中的“大者倾郡,中者倾县,下者倾乡里者,不可胜数”的现象,所以答案选择 C 项。(2017 北京卷)12、2016 年,在北京市通州区发掘出汉代渔阳郡路县城址和 800 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这些考古发现,有助于研究秦汉时期郡县的设置状况本区域古代农业发展状况汉代手工业和商业发展情况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A. B. C. D.【答案】A【考点】史学研究、战国秦汉史【解析】本题是四选三的题目,排除掉一个错误即可。在考场上运用排除法比较好。根据材料信息“汉代渔阳郡路先县城址和 800
8、 余座战国至汉代墓葬,出土了钱币及大量陶屋、陶仓等随葬品”没有体现大运河对本区域交通的影响,汉代大运河还未形成,但体现了。故本题答案选 A 项。第 3 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2017 全国卷)24.图 5 为春秋战国之际局部示意图。当时,范蠡在陶、子贡在曹鲁之间经商成为巨富,这一现象反映了A. 区域位置影响商贸发展 B. 争霸战争促进经济交往C. 交通条件决定地方经济状况 D. 城市规模扩大推动商业繁荣【答案】A【考点】古代商业的发展【解析】根据图示,陶、曹、鲁均为黄河中下游地区,经济相对较为发达,且三地距离较近,有利于商贸发展,故答案为 A 项。B 错:题干没有体现“争霸战争” ,且争霸战争不
9、利于经济的交往与商贸发展。C 错: 交通条件会影响地方经济状况,但不起决定作用。 D 错:“城市规模扩大”没有涉及。(2017 全国卷 I)27明前中期,朝廷在饮食器具使用上有一套严格规定,例如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这一变化反映了A君主专制统治逐渐加强 B经济发展冲击等级秩序C市民兴起瓦解传统伦理 D低级官员易染奢靡风气【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经济的发展及其对社会的影响 试题分析:明前中期,朝廷严格规定官员不得使用玉制器皿等,显然旨在维护专制权威和等级秩序,但是到明后期,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显然说明等级秩序受到冲击
10、,B 项正确。材料之中并没有涉及到君主专制问题,排除 A;C 项错在“瓦解”,只能是“冲击”;“连低级官员乃至普通人家也都使用玉制器皿”说明当时使用玉制器皿的现象非常普遍,并非仅限于低级官员,故 D 项错误。(2017 天津卷)2史载,清代“朱仙镇,天下四大镇之一也。食货富于南而输于北,由佛山镇至汉口镇由汉口镇至朱仙镇朱仙镇最为繁夥,景德镇则窑器居多耳” 。其中朱仙镇和景德镇位于下图中A B C D【答案】B【考点】古代中国的经济商业的发展明清时期的长途贸易(2017 浙江选考)5、日本所藏中国宋代提举两浙路市舶司“公凭” (官方文书)记载:泉州客商李充“自己船一只” , “往日本国” ,随船
11、货物有象眼四十匹、生绢十匹、白绫二十匹及大量瓷器。该史料反映了宋代A.商贸活动不再受到官府的监管 B.中日之间官民互惠贸易的繁荣 C.“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 D.“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 【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泉州客商李充携带一系列商品出海,这反映了宋代“海上丝绸之路”商品外销情况,故 D 项符合题意;当时李充的商船虽是自己所有,但他的商船是否经过政府监督(实际上应该是受到政府监督)从材料信息中不得而知,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提及当时的贸易是否是官民贸易,故排除 B 项;仅从这一个别案例不能推知“朝贡”贸易体制尚未发展起来,C 项
12、错在以偏概全。 (2017 海南卷)4 “唐初,兵之戍边者,大曰军,小曰守捉,曰城,曰镇”,镇将只掌防戍守御。宋代,诸镇“置于管下火烟繁盛处,设监官,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镇的功能变化反映了A 商品经济的发展 B 坊市制度被逐渐打破C 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 D 边患问题得到解决【答案】 A【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商品经济的发展以及其影响【解析】唐代的镇“只掌防戍守御” ,主要是军事功能,而宋代的镇位于“火烟繁盛”之处,“管火禁或兼酒税之事” ,这说明经济职能增强,这一变化反映出宋代商品经济的发展,故A 正确;坊市制度打破指的是城市布局,主要集中在像开封这样的大城市中,材料没有体现出坊市制度被打
13、破,故 B 错误;。 C 项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扩大,不符合我国地方行政机构演变的事实,地方行政机构权力本就包含征收赋税,题干也未提及地方行政机构权力变化,故 C 错误;依据所学知识可知,终宋一代,边患问题始终没有得到解决,故 D 错误。(2017 海南卷)6明清时期,在江南、华南的一些地区,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传统的粮食生产比重降低。这一现象表明,明清时期上述地区A 农业生产出现衰退 B 人口变动导致粮食需求减少C 普通农户收益锐减 D 农产品商品化趋势明显【答案】 D【考点】本题考查中国古代农业、商业的发展【解析】农业生产包括的内容很多,有农业技术、产品、产量等,粮食生产比重的下降并不说明
14、上述地区的农业生产出现衰退,因此 A 选项错误;这一时期,人口增长是普遍存在的现象,人口对粮食需求量增加而非减少,B 选项错误;C 项题目没有反映,C 选项错误;明清时期江南和华南地区,商品经济相对发达,社会分工明显,经济作物更容易进入市场,成为商品进行流通,D 选项正确。(2017 上海等级)5 “市舶之利,颇助国用”这种现象的发生得益于 A张骞出使西域 B遣唐使节来华 C海上丝路繁荣 D朝贡贸易推行【答案】 C【考点】中国古代的对外贸易【解析】题干“市舶之利”是指海上对外贸易所带来的税收和经济利益;唐朝开始,政府在重要的外贸港口广州设市舶使,专门管理对外贸易。A 项是在陆路方面加强了与西域
15、的交往,不符合题意;B 项是日本来唐朝学习和文化交流,经济贸易不是主要内容,B 错误;唐、宋、元等朝代,中国海外贸易发达,海上丝绸之路是主要途径,故 C 正确;朝贡贸易往往“厚往薄来” ,目的不在于获取经济效益,而是政治上宣扬国威,D 错误。(2017 北京卷)41、伴随着古代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的开通,东西方交往不断增加。在埃及、伊朗、巴基斯坦等地,发现了大量唐代瓷器碎片,其中包括唐三彩、邢州白瓷、越州黄褐釉瓷等。在我国海南岛东南部海滩和西沙群岛海域,也发现了成捆叠堆的唐宋时期瓷器。唐宋时期,广州出现几种新行业:和香(把舶来的香料制成香品) 、解犀(把舶来的象牙和犀牛角进行切割) 、译人(翻译
16、)和舶牙(舶来品交易经纪人) 。每年进入广州的外国人约一万人次,广州出现了供外国人居住、经商的“蕃坊” 。(2)结合所学,概述海上丝绸之路对唐宋社会经济的影响。 (6 分)【答案】影响:海外贸易地域广阔,商品品种丰富,交易规模扩大;促进了以制瓷业为代表的手工业的繁荣;广州作为海上丝绸的重要港口,出现了新兴行业和外国人居住的“蕃坊” ,成为国际都市。(2017 江苏卷)21、(14 分)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在浙江湖州,每亩桑田出售桑叶可获
17、利 5 两白银,比种植水稻要高出一到两倍。当地部分养蚕人自己不种桑树,依靠购买桑叶养蚕。嘉定县因种植棉花, “不产米,仰食四方” 。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 白银) 有至百万者” ,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材料二明朝嘉靖、万历年间,民间海外贸易兴起,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隆庆元年(1567 年 ),明朝政府学开放海禁,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始终处于出超地位,
18、葡萄牙人和西班牙人不得不用大量白银来支付贸易逆差。海外白银的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以上材料摘编自卜宪群简明中国历史读本完成下列要求:(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4 分)(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 ”的原因,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7 分)(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3 分)【答案】(1)表现:经济作物大量种植;农产品商品化程度加深;商人资本雄厚;商帮( 徽商、晋商)活跃。(2)原因:中国商人主动参与海外贸易;政府开放(
19、放松)海禁;设立专门管理机构。背景:新航路开辟;殖民者掠夺美洲白银(贵金属) ;中国手工业品在海外受欢迎;外国无合适商品与中国交换,不得不用白银支付。(3)作用:白银成为主要流通货币;促进了商品经济发展(商业繁荣);加强了中国与世界的经济联系。【考点定位】古代中国的经济古代商业发展【解析】(3)问依据材料二中“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白银的流通范围。货币开始以白银为主”等信息并结合所学从“白银成为货币、商业发展以及中外联系”等角度归纳回答。第 4 课 古代的经济政策(2017 浙江选考)7、清初两淮和两浙的盐商家庭总共不及 1000 家,而到乾隆末年,盐商家庭却已产生了 280 余名进士,
20、占全国进土总数的 1.88%。这一现象反映了A.商人谋求转变社会地位 B.盐商经济实力迅速提高 C.士贵商贱观念已被打破 D.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 【答案】 A 【考点】本题考查封建时代的“重农抑商”政策。 【解析】由材料信息可知,在乾隆时期,商人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并产生了很多进士,由于封建政府长期实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人尽管经济地位较高,但政治地位依然较为低下,因而很多商人希望通过参加科举考试来提高自己的政治地位,故 A 项符合题意;在乾隆时期各个阶层都可以参加科举考试,所以这一现象和盐商的经济实力没有必然联系,排除 B 项;从盐商家庭积极参加科举考试来看,士贵商贱观念在当时还没有被打破
21、,排除C 项;盐商家庭所产生的进士占全国进士总数的 1.88%,但材料没有提供其他阶层所占全国进士总数的比例如何,故不能推知商人得到政府优厚待遇,排除 D 项。 第 5 课 开辟新航路(2017 北京卷)21、图 9 取材于欧洲画家斯泰达努斯的画作新发现(NOVA,REPERTA) 。图中所描绘的新发现A.有助于罗马帝国的海外扩张 B.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C.宣告了人文主义思想的诞生 D.标志着英国海上霸权的确立【答案】B试题分析:根据题目的“新发现 (NOVA,REPERTA ) ”以及图片中的“罗盘” 、北美洲即可知是新航路开辟。新航路开辟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B 正确。ACD 描
22、述的不是新航路开辟的内容。【考点定位】新航路的开辟、殖民扩张与资本主义世界市场的形成和发展新航路的开辟新航路开辟的影响【名师点睛】地理大发现(Age of Discovery) ,又名探索时代或大航海时代、新航路的开辟。根据这点,和题目的英文对比,然后指南针的运用有利于新航路开辟过程中航海活动的进行,即可知,新航路开辟最符合题意。第 6 课 殖民扩张与世界市场的拓展(2017 浙江选考)19、右图所示为欧洲人在亚非的贸易分布格局, 其形成的原因不包括A.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 B.海外贸易据点的建立 C.远航探险活动的开展 D. “商业革命”的兴起 【答案】 A 【考点】本题考查新航路开辟及其影响
23、。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新航路开辟易后西欧西、葡、英、法、荷都展开了海外殖民活动,B、C、D 均与欧洲人在亚非贸易分布格局的形成有关,远洋运输业迅猛发展是在工业革命之后才开始的,本题属于逆向选择题,故 A 项符合题意。(2017 全国卷)40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 1602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成立以后,荷兰人曾先后进攻澳门、台湾,遭到明朝官民的坚决抵抗而失败。1608 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董事会发出指示:“我们必须用一切可能来增进对华贸易,首要目的是取得生丝,因为生丝利润优厚。 ”1621 年,荷兰人得知西班牙人也计划占领台湾,遂于次年再次侵占澎湖,并于 1624 年侵占
24、台湾南部。1642 年,其势力扩张到台湾北部。1661 年,郑成功进军台湾,并正告荷兰驻军,台湾和澎湖列岛应由中国政府管辖,岛屿上的居民都是中国人, “他们自古以来占有并耕种这一土地” 。荷兰人试图以赔款的方式换取郑成功退兵,被拒绝。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台湾根据郡县制,设立一府二县;兴建孔庙,建立学院、府学、社学等完整的学校体系;开科取士, “三年两试,照科、岁例开试儒童” ;许多文人学士随之入台,写下了台湾第一批文学作品;大量移民涌入,台湾的人口迅速增加。摘编自陈孔立主编台湾历史纲要(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荷兰侵占中国台湾与澎湖的历史背景和目的。 (15 分)【答案】(1)历史背景:
25、新航路开辟,殖民扩张;荷兰海外贸易快速发展;与东方的贸易利润巨大;明末战乱之际,中央政府无暇他顾。目的:建立殖民据点;扩大对中国的殖民贸易,攫取高额利润;与西班牙进行殖民贸易竞争。第 7 课 第一次工业革命(2017 全国卷 I)33、表 3英国国民总收入变化表年份 约 1770 约17901793约 1830 1835数额(百万英镑) 140 175 360英国工人实际工资变化表(即按实际购买力计算的工资,1851 年为100。)年份 1755 1797 1835指数 4274 4248 7869综合表 3 可知,在工业革命期间,英国A工人实际收入与经济发展同步增长 B经济快速发展依赖于廉价
26、的劳动力C工人生活整体上没有改善 D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答案 D】试题分析:工人实际收入增长的幅度低于经济发展增长的幅度说明工业革命期间社会财富分配还是不公,导致社会贫富差距进一步拉大,故 D 项正确。材料之中“42.74”、“42.48”数据说明并没有实现同步增长,排除 A;从材料看出“42.48”到“78.69”,说明工人收入也在增长,排除 C。(2017 浙江选考)21、市场需求推动技术发明,英国工业革命中棉纺织业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典型个案:织布速度的提高,推动了纺纱技术的改进,纺纱技术的改进,又呼唤织布技术的革新。下列发明,按其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手摇纺纱机 骡机 飞梭 水力织布机
27、A. B. C. D. 【答案】 B 【考点】本题考查英国工业革命棉纺织业发展的进程。 【解析】由材料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正确顺序应是飞梭、手摇纺纱机、骡机、水力织布机,故 B 项符合题意。 (2017 上海等级)9英国工业革命时期,出现了下列那一重要现象? A手工工场建立 B城市化进程开始 C垄断组织产生 D资本全球扩张【答案】 B【考点】工业革命及其影响【解析】工业革命是机器生产代替手工劳动的过程,手工工场在工业革命前已经存在,A错误;B 项是工业革命的影响,机器的出现使工业城市也随之出现,城市化进程加快;C、D 两项都是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影响,所以错误。第 8 课 第二次工业革命(20
28、17 北京卷)37、儿童:成长、保护与发展材料二 大约在 17、18 世纪,新的儿童观念逐渐形成。卢梭认为:“ 在自然的秩序中,所有的人都是平等的。 ”“儿童时代有属于它自己的独特观察、思维、感知方式。 ” 18 世纪末,童工约占西方工人总数的 1/10,平均每天工作 13-14 小时。1821 年,法国爆发了反对雇佣童工的抗议。19 世纪,英法等国先后颁布一系列法律,限定童工的最低工作年龄及工作时间,并规定儿童要接受教育。1884 年,伦敦防止虐待儿童协会成立。在此前后,英法等国先后制定法律,保护儿童免受肉体及精神侵害;剥夺虐待儿童的家长的监护权。 1904 年,法国设立儿童福利部。1908
29、 年,英国设立儿童法庭。1924 年,第一份儿童权利宣言提出儿童应受特殊保护。1946 年,联合国设立儿童基金组织。1989 年国际儿童公约确认每个儿童均有生存权、受保护权、发展权和参与权。现已有 196 个国家签署该公约。 (2)阅读材料,概括 18-19 世纪儿童保护方面取得的成就,并结合所学分析其背景;概括 20 世纪以来儿童保护的新特点。 (14 份) 【答案】(2)1819 世纪的成就:人们认识到儿童是与成人不同的特殊群体;社会采取行动保护儿童;国家通过立法保护儿童的身心健康;注重儿童的受教育权利。背景:启蒙运动的“天赋人权”观念,成为儿童权利保护的思想基础;工业革命时期,大量使用童
30、工引起社会关注;随着资本主义制度的发展,国家直接采取措施,保护儿童。20 世纪的新特点:出现了专门保护儿童权利的国家机构和国际组织;儿童权利保护的深度和广度不断扩大;儿童权利保护成为国际共识。第 9 课 近代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动(2017 全国卷 I)28开平煤矿正式投产时,土煤在国内从一个通商口岸装船到另一个通商口岸卸货,须缴纳出口税和复进口税,每吨税金达 1 两以上,比洋煤进口税多 20 余倍。李鸿章奏准开平所产之煤出口税每吨减为 1 钱。这一举措A增强了洋务派兴办矿业的信心 B加强了对开平煤矿的管理C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 D保证了煤矿业稳健发展【答案 A】试题解析:A 项的分析:为洋务
31、企业 开平煤矿所产之煤减少出口税,有利于减少企业税负,提振企业信心,A 正确。 B 项的分析:题干材料未见开平煤矿内部管理措施,无所谓“加强”或者“ 削弱”,B 不正确。C 项的分析:开平煤矿是洋务企业,未被列强控制;题干材料未见对“列强控制的煤矿业”采取了何种措施;提振一个开平煤矿,能否“摆脱了列强对煤矿业的控制”,材料未见,事实上可能性不大,C 不正确。D 项的分析:“煤矿业稳健发展”需要多方面的条件,包括内部经营管理、技术、资金等,加上材料本身也未见其“稳健发展”。再说,一个煤矿,也说明不了煤矿业的发展情况。D 不正确。(2017 全国卷)28.1879 年以前,福州船政局所造之船均“派
32、拨各省,并不索取原价分文” ;此后造船所用材料费由用船一方拨付,采取“协造”方式生产.这种变化反应了A.军用工业由官办转为商办 B.“协造”意在缓解经费压力C.军用产品市场化趋势明显 D.近代轮船制造业走出困境【答案】B(2017 海南卷)81894 年,在中国的 25 个通商口岸有洋行 552 家,其中近三分之二属于一个国家。这个国家是A 日本 B 美国 C 德国 D 英国【答案】 D【考点】鸦片战争后外国对中国的经济侵略(2017 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 “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
33、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 “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和所学知识,分析清政府与雍正年间与 19 世纪 70 年代矿业政策的差异及原因。 (15 分)【答案】 (1)差异:雍正年间限制开矿,政府垄断;19 世纪 70 年代允许开矿,官督商办。原因:雍正年间:推行重农抑商政策;清廷认为开矿影响社会稳定,政府谋取矿利。19 世纪
34、 70 年代:列强的经济侵略;洋务运动的推动;煤、铁等关系到国防、民生,需求很大。(2017 浙江选考)33、实现“中国梦”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0 分)材料一 尽管中国没有经历产业革命,但不能抹煞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中为争取中国现代化而献身的人的动人事迹。中国人自制轮船的试探,在福州船政局开办不及十载的 1875 年便已开始发动。从 20 世纪开始,中国大地上的追赶先进和推动现代大机器工业发展进行的奋勇拼搏展现出新的场面。詹天佑和他所设计的“与他国无关”的京张铁路就是这种精神的代表。詹氏早就自豪地说:“中国己渐觉醒。 ”认为“莽莽神州,岂长贫
35、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 ” 摘引自詹天佑文选 、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 材料二 回顾詹天估为代表的近代仁人志士追求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的追梦之旅,有以下两种认识可供讨论:詹氏成就得益于封建政权内部所发动的近代企业的运动及其所奠定的产业基础,由此出发有必要重新认识这一运动在西学东渐及对近代民族工业的作用。詹天佑为中国铁路事业的开拓而付出的心血和取得的成就,现在是世所公认。 据汪敬虞论近代中国的产业革命精神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所提示的角度并联系所学,指出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分析说明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路径。 (5 分) (2)阅读材料二并联系材料一,您更侧重分析
36、哪一种认识?侧重分析,请结合所学进行阐述。侧重分析,根据所学梳理詹氏贡献,并用一句话提炼概括詹天佑报国思想。 (5 分。只列观点,不说理由不得分) 【答案】 (1)时空范围:19 世纪 60 年代;沿海地区。路径:洋务派官办企业;一部分中小地主、官僚、商人等投资于近代工矿企业;部分手工工场采用机器生产转变为近代工矿企业。 (2)倾向于,选派留学生,学习西方语言、文化、科技知识;推进洋务事业,培养洋务人才;开创中国近代留学运动;创办中国近代第一批工业企业;推动中国近代民族工业兴起。 倾向于,成功建造 19 世纪末中国最长铁路大桥;主持设计建造中国人自建的第一条铁路,创造铁路史上的奇迹;报国思想:
37、维护中国铁路权益,技术报国。 【考点】本题考查中国近代经济(侧重于交通)的发展 【解析】第一小题第一问考查近代民族工业最初产生的时空范围,结合所学知识可知,近代民族工业产生的时间是 19 世纪 60 年代,多产生于沿海地区。近代民族工业产生大致有三个路径:即洋务派的官办企业,地主、官僚、商人等投资的近代工矿企业,部分传统手工工场的转变。 第二小题属于开放类设问。此类设问学生只选其一答出就可以。如果选倾向于,应结合洋务派措施对中国民族工业的推动作答。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洋务派所采取的选派留学生、培养洋务人才为中国民族工业发展提供了人才支持,他们所创办的一系列洋务企业则为中国近代产业发展奠定了一定的
38、经济基础。如果选倾向于,那就应列举出詹天佑对中国近代铁路交通事业的贡献。这一问结合所学知识不难答出。由材料“莽莽神州,岂长贫弱?曰富、曰强,首赖工学”可以得出詹天佑主张维护中国铁路权益,技术报国。第 10 课 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2017 全国卷)281897 年,有人指出:“中国创行西法已数十年,皆属皮毛,空言无补。至今两年来,忽大为变动,如邮政、银行、铁路,直见施行,今天津亦有小轮,风气之开,人力诚难阻隔也。 ”产生上述变化的主要原因是A维新变法运动迅速兴起 B政府大力扶持官督商办企业C列强对华资本输出减少 D政府放宽了兴办实业的限制【答案】D【考点定位】经济结构的变动与资本主义的
39、曲折发展晚清中国经济结构的变化和民族工业的兴起民族工业的初步发展【解析】维新变法运动对当时民族企业的增多没有直接联系,也不是主要原因, A 项错误;B 项是在洋务运动期间, B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列强侵华以资本输出为主, C 项错误。甲午战争后清政府放宽了对民间设厂的限制,D 正确【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整理信息的能力。材料提供了时间,这降低了题目的难度,但后边的材料又为学生解题设置了一重障碍,它没有直接提及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得到很好的发展,这也是出题者智慧的一种体现。(2017 浙江选考)12、20 世纪初叶,上海市教育局制作歌词分发各界传唱,其中有“神州大陆天产多,手工品真坚
40、固,佛山雕刻江浙丝罗,价廉物美,远胜洋货。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 。歌词意在A.提倡国货抵制洋货 B.倡导教育救国须从实业做起C.希望民族产业改进提高 D.说明沿海地区国货优于洋货 【答案】 C 【考点】本题考查 20 世纪初民族工业的发展。 【解析】由材料“提倡改良莫差过,凡事均需切实做”信息可知,作者希望民族产业有所改进和提高,故 C 项符合题意;提倡国货不一定就要抵制洋货,排除 A 项;材料没有教育救国的信息,排除 B 项;歌词之意夸赞了国货远胜洋货,但没有说明它一定就是沿海地区的国货,排除 D 项。 (2017 江苏卷)11、据统计,1948 年外国在华投资总额约 31.97
41、 亿美元,其中美国 14.10亿美元,占总量 44.10%英国 11.15 亿美元,占总量 34.88%,其他国家 6.72 亿美元,占总量 21.02%。由此可见A.英国的国际地位正在迅速地提高 B.日本在投资总额中占有相当比例C.外国资本已完全掌控中国的经济命脉 D.美国在外国对华投资中处于优势地位【答案】D【考点定位】民族资本主义的曲折发展解放战争时期的中国经济第 11 课 经济建设的发展和曲折(2017 海南卷)12下图是创作于 1950 年的宣传画拖拉机 ,该作品反映出A 农村开始走上人民公社化道路 B 农业机械化已在农村得到普及C 农业生产方式将发生巨大变化 D 农村掀起社会主义改
42、造的高潮【答案】 C【考点】新中国过渡时期的经济建设(2017 浙江选考)14、周恩来在政协某次会议上指出:“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虽然是一场革命,但可以采取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而不是在一天早晨突然宣布实行社会主义。”这里“逐步的和平转变的办法”是指A.建立国家工业化基础 B.发展农业、轻工业,更多利用沿海工业 C.改革首先在农村取得突破性进展,进而转向城市D.对农业、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答案】 D 【考点】本题考查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方法。 【解析】题目关键信息“由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涉及生产关系的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 A、B 选项只涉及发展经济,没涉
43、及生产关系变革、社会制度的变革,故排除; C 选项是改革开放后经济体制改革相关内容,故排除; D 项三大改造把生产资料私有制转变为社会主义公有制,符合题意, D 项正确。(2017 全国卷)41.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雍正时期,各地奏请开矿,清廷经常以“开矿聚集亡命,为地方隐忧”为由,下达“严行封禁” “永远封禁”等命令;对一批朝廷获利甚多的矿产,则由朝廷和地方官府严加控制。1872 年,李鸿章在一份奏折中指出,上海各工厂“日需外洋煤铁”极多, “可忧孰甚” ,他建议清政府“设法劝导官督商办,但借用洋器洋法,而不准洋人代办于富国强兵之计殊有关系” 。清政府采纳李鸿章建议,决定先在部分地
44、区试办“开采煤铁事宜” 。摘编自载逸主编简明清史等材料二新中国“一五”计划指出:“矿产资源的勘查和它的勘查进度,资源供应的保证程度,是合理的分布生产力、建立新工业基地、正确地规定工业建设计划的先决条件。 ”为此国家要求“有计划地展开全国矿业的普查工作” , “加强对某些从前没有发现或很少发现的和目前特别缺乏的资源(例如石油)以及在地区上不平衡的资源的普查工作和勘探工作” 。建国以来重要文献选编(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与清代矿业政策相比,新中国“一五”计划期间矿业政策的特点,并简析其意义。 (10 分)【答案】 (2)特点:列入国家发展计划;服务于国家工业化建设;独立自主开发;特别重视
45、当时缺乏的矿产资源的勘探。优先进行矿产资源的勘探;有计划地开展矿业普查和勘探工作;重视对特缺乏资源的普查和勘探。意义:奠定了新中国矿业发展的初步基础;促进“一五”计划顺利完成;有利于国家工业体系的建立;体现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意义:有利于改变我国工业落后面貌;为“一五”计划优先发展重工业提供支持。第 12 课 从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2017 全国卷 I)311990 年,一份提交中央的报告说,理论上的凯恩斯主义和实践中的罗斯福新政,实际上是把计划用作国家干预的一种手段,从那时候起,计划与市场相结合成为世界经济体制优化的普遍趋势。据此可知,该报告的主旨是A肯定国家干预经济的发展模式 B阐明融
46、入经济全球化的必要C主张摆脱传统经济模式的束缚 D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答案 C】试题分析:题旨材料 1990 年,是战后资本主义新变化这一考点的扩展时期的混合经济时代,主张减少国家对经济的干预,既有市场调节,又有政府干预的经济。A 选项中的肯定字样,在材料中对于凯恩斯主义与罗斯福新政的表述上看不出肯定与否定的判断性词语,故 A 选项错误;B,材料中主要是经济政策问题,并没有涉及经济全球化的词句,故 B 选项错误;第一次石油危机爆发后,由于能源价格上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 19741975 年陷入危机,标志二战后经济繁荣时期结束和滞胀(经济停滞、高失业率和高物价上涨率并存)阶段的到来。面对滞
47、胀现象,凯恩斯主义束手无策。各国纷纷放弃凯恩斯主义,导求新的经济发展模式,故 C 选项正确;D 选项剖析西方经济体制的实质:私有制经济为主体经济的社会经济运行系统,在材料中并没有体现。 (2017 北京卷)18、据图 8 判断,下列选项正确的是A.工商业社会主义改造导致服务网点锐减B.第一个五年计划推动了北京服务业发展C.经济体制改革极大激发了北京市场活力D.加入世贸组织使北京商品供应更加多样【答案】C试题分析:“三大改造”进行于 1953 年至 1956 年,A 错误。第一个五年计划进行于19531957 年,B 错误。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单一的经济体制转变为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经济成分并存的经
48、济体制,这大大促进了市场的活力,C 正确。2001 年加入世贸组织,D错误。【名师点睛】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准确识记。依据已学知识可知,1985 年开始,城市改革全面展开,重点是国有企业的改革。基本建立了现代企业制度国企改革始终是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其过程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1978-1986 年为计划经济体制占主导地位前提下的放权让利改革阶段,主要目的是通过扩大企业自主权和物质刺激,调动企业的生产经营积极性 1992 年至今,主要是在市场经济运行机制逐渐占据主导地位条件下,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党的十四大以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1993 年中共十四届三中全会正式确定,把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作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和目标。(2017 浙江选考)15、把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和市场经济体制紧密结合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