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藏 分享(赏)

避难硐室设计4.5.doc.doc

上传人:微传9988 文档编号:2545382 上传时间:2018-09-21 格式:DOC 页数:70 大小:616.50KB
下载 相关 举报
避难硐室设计4.5.doc.doc_第1页
第1页 / 共70页
避难硐室设计4.5.doc.doc_第2页
第2页 / 共70页
避难硐室设计4.5.doc.doc_第3页
第3页 / 共70页
避难硐室设计4.5.doc.doc_第4页
第4页 / 共70页
避难硐室设计4.5.doc.doc_第5页
第5页 / 共7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12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设 计:何 峰总工程师: 总 经 理: 辽宁工程技术大学2010 年 12 月目 录前 言 .1一、避难硐室适用范围 .3二、设计依据 .4三、避难硐室设计指导思想 .7四、避难硐室设计基本要求 .8五、避难硐室设计要求 13六、避难硐室功能及配置 22七、管理与维护 25八、避难硐室设计 27(一)、避难硐室位置确定 .27(二)、60 人避难硐室设计 .37(三)、100 人避难硐室设计 41(四)、具有钻孔的避难硐室设计 .46九、避难硐室施工安全技术措施 47十、煤矿井下固定避难硐室验收标准及评分办法(试行) 52前

2、 言近年来,全国生产安全事故逐年下降,安全生产状况总体稳定、趋于好转,但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事故总量仍然很大,非法违法生产现象严重,重特大事故多发频发;现代化煤矿生产规模大、运输距离长、工作面连续推进长、采煤工作面较长、这些都给井下人员撤离带来一定的困难。另据煤矿事故统计和救援经验,在矿井发生事故第一现场因爆炸坍塌等伤害立刻遇难的人员仅占事故总死亡人数的10%左右,绝大多数矿工的遇难是由于爆炸后其附近区域氧气耗尽、含有高浓度有毒有害气体、逃生路线因爆炸阻断、煤矿事故扩散速度快导致的危险区域大、逃生路线长,给井下作业人员安全撤离带来困难等原因而无法及时撤离到安全区域或升井而造成的。因此,在煤矿事故

3、中,无法及时转移的矿工长时间暴露于有毒有害的气体环境中导致窒息是造成人员伤亡的最直接原因给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造成重大损失。为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牢固树立安全发展的理念,把经济发展建立在安全生产有可靠保障的基础上;尤其以煤矿、非煤矿山、冶金等行业(领域)为重点,全面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国家强制推行先进适用的技术装备,煤矿、非煤矿山要制定和实施生产技术装备标准,安装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监测监控系统、井下人员定位系统、紧急避险系统、压风自救系统、供水施救系统和通信联络系统等技术装备。为贯彻国家有关在煤矿井下推广安全避险等“六大系统” 的要求,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1

4、辽宁盛达工程设计咨询有限公司组织技术人员、结合煤矿实际,坚持“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综合治理” 的方针,对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进行了精心设计。一、避难硐室适用范围避难硐室是在井下若干地点独立地设置,具有防水、防火、防爆功能,有照明并且存储有氧气、食物、水及简单的包扎用品和急救药品等。避难硐室是为突发事故而设置,安放于井下需要的位置,特别是在方便避难工作地点附近。当井下突发灾害时如火灾、瓦斯爆炸和有毒浓烟袭来等。矿工来不及逃到地面,及时进入最近的避难硐室里等待救援人员的到来。避难硐室使矿工与煤矿的灾害环境隔绝,免受致命物体的损害,有效地保护矿工的生命。避险待援是一种能为外面的救援赢得时间的有效方法。避

5、难硐室设计适用煤矿井下永久避难硐室和临时避难硐室的建设,包括新建和改、扩建矿井。其中:永久避难硐室为事先建造,其内备有供避灾人员呼吸用的供气设备、自救器、药品和饮水等救生设备;设置在井底车场、水平大巷、采区(盘区)避灾路线上,服务于整个矿井、水平或采区,服务年限一般不低于 5 年的避难硐室。临时避难硐室是指设置在采掘区域或采区避灾路线上,主要服务于采掘工作面及其附近区域,一般设置独头巷道、机电硐室或两道风门间的一段巷道附近;服务年限一般不大于 5 年的避难硐室。当此处采掘工作完成后,临时性避难硐室即被废弃,避难硐室内密封门、氧气瓶、通讯、监测仪器等设备被转移到新的临时固定式避难硐室中重复使用。

6、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1二、设计依据1、 煤炭工业矿井设计规范GB 502152005;2、 采矿工程设计手册3、 煤矿安全规程2010 年版;4、 防治煤与瓦斯突出规定2009 年版;5、 矿山救护规程2009 年版;6、 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企业安全生产工作的通知 (国发201023 号) ;7、国家安全监管总局 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印发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建设完善基本规范(试行) 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1133 号)8、 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安监总煤装201115 号)9、国家安全监管总局国家煤矿安监局关于建设完善煤矿井下安全避险“六大系统”的通知

7、 (安监总煤装2010146 号) ;10、国家煤矿安监局煤矿井下紧急避险系统建设管理暂行规定(征求意见稿) (煤安监司函办201029 号) ;11、国家煤矿安全监察局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煤安监司办 2010 第 9 号) ;12、国家安全监管总局组织制定的金属非金属地下矿山安全避险“ 六大系统 ”安装使用和监督检查暂行规定 ;13、 井下固定式避难硐室建设标准 ;14、 煤矿井下避难所试点建设基本要求 (试行) ;15、 关于进一步加强煤矿安全监控系统装备联网和维护使用工作的通知安监总煤装200841 号;16、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AQ6201-2006) ;17、矿

8、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 ;18、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 ;19、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 ;20、 煤矿安全规程关于压分、供水、通信系统建设规程;21、压风自救装置;22、煤矿井下供水施救系统通用技术;23、避难硐室设计所需基本煤矿资料:、矿井技术改造设计说明书及图或矿井近期的初步设计、可研设计等(必须有电子版) ;、矿井采掘工程平面图及各系统平面图(必须有电子版) ;、矿井避灾路线图;、矿井瓦斯等级及二氧化碳涌出量鉴定报告和煤炭自燃倾向性检验报告;、矿井安全监测系统平面图、系

9、统型号及布置情况;、避难硐室位置的确定;、压风系统图及压风机型号,是否满足要求;、地面蓄水池的容积、及供水系统图;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3、全矿人员情况,矿井生产能力和每班的最多工作人数及主要分布区域;、大巷、平巷及联络巷道各类保护煤(岩)柱尺寸图;、矿井历年灾害事故统计资料;、矿井地质储量报告;三、避难硐室设计指导思想1、认真贯彻安全生产方针及一系列安全法规;2、充分考虑煤矿职工的安全和健康,坚持安全第一的原则;3、坚持管理、装备、培训并重的原则;4、坚持安全设施与矿建工程同步设计、同时施工、同时投入使用的原则;5、技术岗位、高危岗位、涉险岗位职工先培训,后上岗;6、借鉴历史上

10、类似矿山安全生产的实践经验及教训。四、避难硐室设计基本要求(一)独立通风供氧要求避灾硐室在事故发生后,矿井通风系统被破坏时仍具有独立的通风供氧方式是维护最低生命保障的基本要求。应考虑多种因素,并结合井下“生命线”布设、硐室位置及外部条件而采取不同的通风供氧措施。具有紧急救灾管路(1334 无缝钢管)煤矿,一般应把避灾硐室设置在沿其管路上,采用柔性管接头联接通往各个避灾硐室。避灾硐室在灾难发生后矿井通风系统被损害时,能够独立运行起到安全通风供氧的作用。若避灾硐室建立于开采上山的位置且距离地面很近时,可用钻垂直地面的通风孔实现安全通风供氧(一般用 160200mm 的钻孔与地面连通) ,有与之配套

11、的地面压风设备,而且硐室内部设置控制地面压风的启动阀门。位于掘进工作面的避灾硐室常设置于矿井压风管路附近,可以用压风管道或通风孔连接附近的避灾硐室,配有压风自救装置等。具有敷设防尘供水管路的煤矿,要求防尘洒水管路系统采用柔性管接头联接各个避灾硐室。避灾硐室在灾难发生后,这些管道起到安全供氧及提供淡水及液体食物的通道。避灾硐室内除放置足够的自救器外还必须设置供氧或再生空气设备,并进行所需风量设计。常用的供氧装置有瓶装氧气、废气再生装置、氧化盐氧烛等化学制氧。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1(二)周围条件基本要求设立灾难硐室的目的就是在危险情况下,给井下工作人员提供一个隔绝灾害的场所。因而要

12、求避灾硐室的位置要远离存在各种潜在重大灾害的地点,如:应该避免将避灾硐室设置在变电所(站) 、火药库、燃油存贮设施或者停车点。例如:加拿大政府规定,井下避灾硐室至少距离火药库、柴油存贮设施和燃料站或电池充电站 100m。井下避灾硐室应建立在距离主要行人巷道不远处,最好位于主、副连通巷道外侧,易于得到救援,而且不易于受到有毒有害气体及爆炸冲击波的直接冲击。采区内的避灾硐室必须建造在围岩无裂隙、顶板完整、支护有力的独头巷道内,能防止矿难产生的污染空气渗入硐室内。另外,避灾硐室还应该远离各种地质构造区域,例如:断层、岩层断裂破碎带、岩脉。大的地下位移(地震)可能破坏避灾硐室及其内部设备。避灾硐室如果

13、是永久固定的,就要选择在足够强度的煤层或者岩层中,而且要有足够的非可燃物料保护厚度;如果是可移动的避灾仓,就要用不可燃的高强度材料制作。避灾硐室的位置还要考虑不能设置在井下容易积水的地点,否则在有水患的时候可能对硐室内的人员构成威胁。(三)硐室强度基本要求避灾硐室要求附近的巷道顶板支护应该有足够的强度,应该达到永久支护的程度。存料场、车场、废弃的水泵房和风桥等都可以用来作为避灾硐室。如果避灾硐室服务时间太长的话,必须定期进行维修。永久性的避灾硐室一般要求用水泥做成,壁厚为 1m。另外,为减少爆炸冲击波的伤害,进入避灾硐室的通道不易取直。(四)硐室密封基本要求避灾硐室内处于正压状态,其压力一般比

14、外界压力高200300Pa。负压是不合适的,因为工人不是一次进入避灾硐室的,这就要求避灾硐室的门不停地打开和关闭,因为处于正压,这就防止了一些有害的气体进入。另外,如果避灾硐室封闭不严的话,正压也可防止有害气体进入。国外学者的研究发现,密封性不好的避灾硐室所造成的不利影响远远大于避灾硐室的门开关数十次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为达到密闭性应多设几道密闭门,另外,通用橡胶密封制品如氯丁橡胶、天然橡胶、聚氨脂橡胶等均可用来密封避灾硐室,但是这类材料一般在 200以下使用,新型的耐高温的材料有的可以抵抗600的高温。避难硐室防护密闭门抗冲击压力不低于 0.3 兆帕,应有足够的气密性,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门墙

15、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 0.2 米,墙体用强度不低于 C30 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五)避难硐室设计其他要求避难硐室的建设应综合考虑所服务区域的特征和巷道布置、可能发生的灾害类型及特点、人员分布等因素,以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需要为原则。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3煤与瓦斯突出矿井应建设采区避难硐室。突出煤层的掘进巷道长度及采煤工作面走向长度超过 500 米时,应在距离工作面 500 米范围内建设临时避难硐室。高瓦斯和低瓦斯矿井应在距离采掘工作面 1000 米范围内建设避难硐室。避难硐室容量应满足突发紧急情况下所服务区域人员紧急避险的需

16、要,包括生产人员、管理人员、检查监察人员及可能出现的其他临时人员。避难硐室应布置在稳定的岩层中,避开地质构造带、高温带、应力异常区以及透水威胁区,确保在服务期间不受采动影响。前后 20米范围内巷道应采用不燃性材料支护,且顶板完整、支护完好,符合安全出口的要求。避难硐室应具备安全防护、氧气供给保障、空气净化与温湿度调节、环境监测、通讯、照明、动力供应、人员生存保障等基本功能,额定防护时间不低于 96 小时。即具备充足的紧急救援药品(设备)(包括止血带、夹板、绷带、衣物和防腐剂等) ;紧急情况(文字说明)处理方法,例如:CO 中毒、烧伤、寒冷、水淹和断电等情形,且提醒使用过程中硐室门保持关闭状态。

17、避难硐室的设置要与矿井避灾路线相结合,应有清晰、醒目的标示。指向避灾硐室入口的清晰醒目的标记如指示灯、发声装置、另外的方法标识出避灾硐室的位置,这些装置安装在避灾硐室外部,但能由内部控制;在硐室内安设警示牌,告知紧急情况下注意的多项流程如首先,打开通风设备,发声装置;指定负责人及时点名;保持冷静不要进行不必要的走动;节约用电;保证硐室内的人不外出,直到接到地面救援的指示。矿井避灾路线图中应明确标注避难硐室的位置和规格、种类,井巷中应有紧急避险设施方位的明显标示,以方便灾变时遇险人员迅速到达紧急避险设施。图 4.1 避难硐室图标示意图避难硐室内应有简明、易懂的使用和操作步骤说明,以指导遇险人员正

18、确使用避难设施,安全避险。500m 200m离避难硐室向左方向 500m 离避难硐室向右方向 200m 避难硐室入口五、避难硐室设计要求(一)永久避难硐室1、永久避难硐室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等构成,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结构。两道隔离门之间为过渡室,第二道隔离门以内为生存室。过渡室净面积不小于 3.0m2,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第一道隔离门上设观察窗,靠近底板附近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生存室净高不低于 2.0m,长度、宽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 1.0m2 的使用面积,设计额定避险人数不少于 20 人,不宜多于 100 人。靠近底板附近设置不少于两

19、趟的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2、隔离门、墙按不低于井下水泵房密闭门的标准建造,密封可靠,开闭灵活。隔离门墙周边掏槽,深度不小于 0.2m,墙体用强度不低于 C30 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3、硐室采用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抗静电、耐高温、耐腐蚀以便能抵抗井下煤尘瓦斯爆炸产生巨大冲击波和高温破坏。顶板和墙壁的颜色宜为浅色硐室地面高于巷道底板 0.2m。4、有条件的矿井宜为永久避难硐室布置由地表直达硐室的钻孔,钻孔直径应不小于 200 毫米。通过钻孔设置水管和电缆时,水管应有减压装置;钻孔地表出口应有必要的保护装置并储备自带动力压风机,数量不少于 2 台。避难

20、硐室还应配备自备氧供氧系统,供氧量不小于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124 小时。永久避难硐室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供电等管线在进入避难硐室前应埋设于巷底或巷壁,或采取其他措施保护,确保在灾变发生时不被破坏。埋设或保护距离不得低于 200m。(1)压风自救系统压风自救系统的管路规格应按矿井需风量、供风距离、阻力损失等参数计算确定,但主管路直径不小于 100 毫米,采掘工作面管路直径不小于 50 毫米。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 0.10.3 兆帕之间,连续噪声

21、不大于 70 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零部件的连接应牢固、可靠,不得存在无风、漏风或自救袋破损长度超过 5 毫米的现象。压风自救装置的操作应简单、快捷、可靠。避灾人员在使用压风自救装置时,应感到舒适、无刺痛和压迫感。压风自救系统适用的压风管道供气压力为 0.30.7 兆帕;在 0.3兆帕压力时,压风自救装置的供气量应在 100150 升分钟范围内。压风自救装置工作时的噪声应小于 85 分贝。压风自救装置安装在采掘工作面巷道内的压缩空气管道上,设置在宽敞、支护良好、水沟盖板齐全、没有杂物堆的人行道侧,人行道宽度应保持在 0.5 米以上,管路敷设高度应便于现场人员自救应用。(2)供水施救系

22、统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专用接口和供水阀,水量和水压满足额定避险人员避险时的需要。供水水源应引自消防水池或专用水池。有井下水源的,井下水源应与地面供水管网形成系统。地面水池应采取防冻和防护措施。.矿井供水管路应接入紧急避险设施,并设置供水阀,水量和水压应满足额定数量人员避险时的需要,接入避难硐室前的 20 米供水管路要采取保护措施。供水施救系统应能在紧急情况下为避险人员供水、输送营养液提供条件。(3)监测监控系统硐室内部和外部应分别设置安全监测监控系统传感器,对硐室内外的 O2、CH 4、CO 2、CO、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

23、-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监测监控系统,实现对煤矿井下甲烷和一氧化碳的浓度、温度、风速等的动态监控。煤矿安装的监测监控系统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通用技术要求 (AQ6201 2006)的规定,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监测监控系统各配套设备应与安全标志证书中所列产品一致。甲烷、馈电、设备开停、风压、风速、一氧化碳、烟雾、温度、风门、风筒等传感器的安装数量、地点和位置必须符合煤矿安全监控系统及检测仪器使用管理规范(AQ1029-2007)要求。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要装备 2 套主机,1 套使用、1 套备用,确保系统 24 小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3时不间断运行。煤矿企业应按

24、规定对传感器定期调校,保证监测数据准确可靠。监测监控系统在瓦斯超限后应能迅速自动切断被控设备的电源,并保持闭锁状态。监测监控系统地面中心站执行 24 小时值班制度,值班人员应在矿井调度室或地面中心站,以确保及时做好应急处置工作。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紧急避险设施内外的甲烷和一氧化碳浓度等环境参数进行实时监测。(4)人员定位系统硐室入、出口处应设人员定位基站,实时监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情况。煤矿企业必须按照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使用与管理规范(AQ1048-2007)的要求,建设完善井下人员定位系统。应优先选择技术先进、性能稳定、定位精度高的产品,并做好系统维护和升级改造工作,保障系统安全可靠运

25、行。安装井下人员定位系统时,应按规定设置井下分站和基站,确保准确掌握井下人员动态分布情况和采掘工作面人员数量。矿井人员定位系统必须满足煤矿井下作业人员管理系统通用技术条件(AQ6210-2007)的要求,并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定位分站、基站等相关设备应符合相应的标准。所有入井人员必须携带识别卡(或具备定位功能的无线通讯设备)。矿井各个人员出入井口、重点区域出入口、限制区域等地点均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入井、出入重点区域、出入限制区域的要求;巷道分支处应设置分站,并能满足监测携卡人员出入方向的要求。煤矿紧急避险设施入口和出口应分别设置人员定位系统分站,对出、入紧急避险设施的人员

26、进行实时监测。矿井调度室应设人员定位系统地面中心站,配备显示设备,执行24 小时值班制度。(5)通信联络系统硐室入口处和内部应分别安设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硐室内宜加配无线电话或应急通讯设施。煤矿必须按照安全避险的要求,进一步建设完善通信联络系统。煤矿应安装有线调度电话系统。井下电话机应使用本质安全型。宜安装应急广播系统和无线通信系统,安装的无线通信系统应与调度电话互联互通。在矿井主副井绞车房、井底车场、运输调度室、采区变电所、水泵房等主要机电设备硐室以及采掘工作面和采区、水平最高点,应安设电话。紧急避险设施内、井下主要水泵房、井下中央变电所和突出煤层采掘工作面、爆破时撤离人员集中地点等地方

27、,必须设有直通矿井调度室的电话。距掘进工作面 3050 米范围内,应安设电话;距采煤工作面两端 1020 米范围内,应分别安设电话;采掘工作面的巷道长度大于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51000 米时,在巷道中部应安设电话。机房及入井通信电缆的入井口处应具有防雷接地装置及设施。井下基站、基站电源、电话、广播音箱应设置在便于观察、调试、检验和围岩稳定、支护良好、无淋水、无杂物的地点。煤矿井下通信联络系统的配套设备应符合相关标准规定,纳入安全标志管理的应取得煤矿矿用产品安全标志。5、永久避难硐室应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实现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对硐室内的 O2、CH 4、

28、CO 2、CO、温度、湿度和硐室外的 O2、CH 4、CO 2、CO 的监测。6、永久避难硐室应按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配备供氧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食品和饮用水,以及自救器、急救箱、照明、工具箱、灭火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辅助设施,备用系数不低于 20。自备氧供气系统供氧量不低于 0.3 m3/min人,并保证额定防护时间内的供氧量。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时应有减压措施,以保证安全使用。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 CO2 的能力不低于每人 0.5L/min,处理CO 的能力应能保证 20 分钟内将 CO 浓度由 0.04%降到 0.0024%。配备的食品不少于 5000KJ/人天,饮用水不少于 1.

29、5 升/人天。除此外,各硐室内部应备有供最多避灾人数,可维持四天的方便、易储存的压缩食品。维持硐室温度不大于 35,以防诱发硐室内人员中暑。7、避难硐室过滤清理系统人体要消化食物,就会产生各种异味、臭味,排出的气体一旦积聚到相当程度并弥漫开来,就可能会招来意外。因而要安装防臭过滤器来除去人自身所产生的气味。一般间隔数小时就要对硐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清理,除去异味。另外,人呼吸要产生 CO2,维持人员生存硐室内的 CO2 浓度不应高 2%,最好在 1%以下,CO 的浓度要低于0.4%。8、永久避难硐室施工时,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报企业技术负责人批准后方可实施。施工中应加强工程管理和过程控制,确保施

30、工质量。施工完成后应组织工程验收。9、永久避难硐室施工、安装完成后,应进行各种功能测试和联合试运行,并严格按设计要求组织验收,满足规定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二)临时避难硐室1、临时避难硐室由过渡室和生存室等构成,采用向外开启的两道隔离门结构。过渡室净面积不小于 2.0m2,内设压缩空气幕和压气喷淋装置,第一道隔离门上设观察窗,靠近底板附近设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生存室净高应不低于 1.8m,长度、宽度根据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以及内配装备情况确定。每人应有不低于 0.9 m2 的使用面积,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应不少于 10 人,不宜多于 40 人。靠近底板附近设置不少于两趟的单向排水管和单向排气管

31、。2、隔离门应不低于井下密闭门的标准,密封可靠,开闭灵活。煤矿井下避难硐室设计辽宁工技术大学 7隔离门墙周边掏槽,墙体用强度不低于 C30 的混凝土浇筑,并与岩(煤)体接实,保证足够的气密性。3、临时避难硐室采用锚网、锚喷、砌碹等方式支护,支护材料应阻燃,硐室地面应高于巷道底板 0.2m。4、临时避难硐室接入矿井压风、供水、监测监控、人员定位、通讯和供电系统。接入的矿井压风管路,应设减压、消音、过滤装置和带有阀门控制的呼吸嘴,压风出口压力在 0.10.3 兆帕之间,连续噪声不大于 70 分贝,过滤装置具备油水分离功能。接入的矿井供水管路,应有接口和供水阀。接入的安全监测监控系统应能对硐室内的O

32、2、 CH4、CO 2、CO 、温度等进行实时监测。硐室入、出口处应设人员定位基站,实时监测人员进出紧急避险设施情况。硐室内设置直通矿调度室的固定电话。5、临时避难硐室应配备独立的内外环境参数检测或监测仪器,实现突发紧急情况下人员避险时对硐室内的 O2、CH 4、CO 2、CO、温度、湿度和硐室外 O2、CH 4、CO 2、CO 的监测。6、临时避难硐室应按设计的额定避险人数配备供氧和有害气体去除设施、食品和饮用水以及自救器、急救箱、照明、工具箱、灭火器、人体排泄物收集处理装置等辅助设施,备用系数不小于 10。自备氧供气系统供氧量不低于 0.3 m3/min人;采用高压气瓶供气系统时应有减压措

33、施。有害气体去除设施处理 CO2 的能力应不低于每人 0.5 L/min,处理的能力应能保证 20 分钟内将 CO 浓度由 0.04%降到 0.0024%。配备的食品不少于 5000KJ 人 天,饮用水不少于 1.5L/人天。除此外,各硐室内部应备有供最多避灾人数,可维持四天的方便、易储存的压缩食品。维持硐室温度不大于 30,以防诱发硐室内人员中暑。7、避难硐室过滤清理系统人体要消化食物,就会产生各种异味、臭味,排出的气体一旦积聚到相当程度并弥漫开来,就可能会招来意外。因而要安装防臭过滤器来除去人自身所产生的气味。一般间隔数小时就要对硐室内的空气进行过滤清理,除去异味。另外,人呼吸要产生 CO2,维持人员生存硐室内的 CO2 浓度不应高 2%,最好在 1%以下,CO 的浓度要低于0.4%。8、临时避难硐室施工时,应有专门的施工设计和作业规程,硐室建设完成后,应进行各种功能测试和联合试运行,并按要求组织验收,满足规定要求后方可投入使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猜你喜欢
相关搜索

当前位置:首页 > 学术论文 > 大学论文

本站链接:文库   一言   我酷   合作


客服QQ:2549714901微博号:道客多多官方知乎号:道客多多

经营许可证编号: 粤ICP备2021046453号世界地图

道客多多©版权所有2020-2025营业执照举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