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数学学习资源的研究课题研究报告金坛市华罗庚实验学校 李继锋执笔 一、 问题的提出随着社会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信息技术在学校中的广泛应用和家庭电脑的逐步普及,整个社会进入了信息时代的一个崭新阶段,教育走信息化之路已成必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一书中指出,第八轮课程改革是基于现代信息技术的学习革命,对“学习”有了全新的理解,“21 世纪教育的基点是终身学习,这是一种贯穿于人的一生的学习,是不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学习,是敢于打破狭隘的专业界限面向真实复杂任务的学习,是与他人协作、分享、共进的学习,是不断进行自我反思的学习,是依托信息技术将真实情境与虚拟情境融会贯通的
2、学习,是以信息技术作为强大认知工具的潜力无穷的学习。”数学课程标准中也明确指出,“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对数学教育的价值、目标、内容以及学与教的方式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数学课程的设计与实施应重视运用现代信息技术,特别要充分考虑计算器、计算机对数学学习内容和方式的影响,大力开发并向学生提供更为丰富的学习资源,把现代信息技术作为学生学习数学和解决问题的强有力工具,致力于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使学生乐意并有更多的精力投入到现实的、探索性的数学活动中去。”我们学校的每个教室虽然拥有非常先进的现代化教学设备,但是并没有最大限度地发挥使用效益。在日常教学中,教师们仅仅用静态的实物投影代替原来的挂图和小黑板,没有充
3、分发挥现有设备的功能,造成了硬件资源的极大浪费。因此我们通过为学生提供丰富的学习资源,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提供的资源优势,增长学生的才干,培养学生的能力。二、研究的理论依据1、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建构主义认为,知识不是通过教师传授得到,而是学习者在一定的情境即社会文化背景下,借助其他人(包括教师和学习伙2伴)的帮助,获取知识的过程。利用必要的学习资料,通过意义建构的方式而获本课题是常州市立项课题,组长:李继锋,成员:王叶、居云慧、王子华、高云芳、连夕英、徐美琴、彭燕梅、杨先美、陈爱珍。得。因此建构主义学习理论认为“情境”、“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中的四大要素或四大属性。建构主义
4、提倡在教师指导下的、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也就是说,既强调学习者的认知主体作用,又不忽视教师的指导作用,教师是意义建构的帮助者、促进者,而不是知识的传授者与灌输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2、情境化学习理论。情境化学习理论认为,所有的学习都应该是情境化的,学习应该发生在真实的情境中,环境是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所不可避免的整体的一部分。利用信息技术提供的丰富的信息组织和呈现手段,创建生动、丰富的学习环境;学习者得以形成一个合作的学习群体,在融洽的环境中进行各种观点的探讨和交流,学习者的思维、智慧可以被整个群体共享。3、合作学习理论。合作学
5、习是让一群学习者共同完成某项学习任务,学习者在与同伴间的沟通、协调、合作下形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合作式学习为学习者提供了共享信息、交流合作的学习氛围,有利于学习者高级认知能力的发展、健康情感的形成及创造性思维的培养。三、研究目标1、运用信息技术选择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改变数学学习内容的呈现方式;促进学生数学学习方式的转变,培养学生能力;培养学生正确使用网络资源学习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2、转变教师的教学方式与角色行为,根据教学内容需要和学生身心特点,切实利用信息技术的优势,并选择恰当的信息工具丰富学习资源。提高教师运用信息技术进行课堂
6、教学的能力,从而培养一支具有先进的现代教育思想、娴熟地运用现代信息技术、扎实地开展课题研究的教师队伍。3四、研究内容和策略。(一)运用信息技术采集鲜活的学习素材的研究1、从媒体中选择学习素材现代媒体的迅猛发展,让我们的生活更加丰富多彩,它正在改变我们的生存方式和学习方式。让我们从媒体中汲取丰富的精神食量,通过收集现实的、有挑战性的数学学习资源丰富学生的课堂, 让我们的学生来共同享受现代媒体给我们带来的丰富多彩的课堂生活。(1)从报纸中选择学习素材。我们教师要能用数学的眼光看报纸,那么报纸上就有我们许多可以选择的数学学习资源。例如我教学“条形统计图”时,为了让学生了解我国近几年经济的飞速发展,人
7、民生活水平迅速提高,我就把新华日报上介绍的张家港的经济发展编写成习题作为学生的学习资源。国标苏教版数学教科书四年级上册第 82 页习题如下:“3、下面是从 2002 年 10 月 1 日新华日报上题为张家港:四十年辉煌路中摘录的一幅条形统计图。(1)2001 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比 1978 年增长多少元?(1( 2001 年农民的人均纯收入大约是 1962 年的几倍?小卡 你还能提出什么问题? ”教学“折线统计图”时,我收集了 2005 年 10 月 23 日常州晚报上一89 17715265898010002000300040005000600070001962年 1978年 1992年 2
8、001年江 苏 省 张 家 港 农 民 人 均 纯 收 入情 况 统 计 图单位:元4幅题为我国互联网迎来第三次发展浪潮 2005 年网民将达 1.2 亿的折线统计图,让学生读统计图说自己的发现,大家都惊叹互联网的在我国的飞速发展,2001 年 1 月我国的上网用户总数约是 2250 万人,到 2005 年 1 月达到了9400 万人,预计到 2005 年 12 月将达到 1.2 亿人。学生通过交流,知道了很多同学家中都是近几年才成为互联网用户的。很显然,学生高昂的学习热情来自鲜活的学习材料。(2)从电视中选择学习素材。电视节目为学生喜闻乐见,从电视中选择有意义的素材,经过教师的加工可以变成学
9、生课堂中的学习资源。一段时间里,电视上播报了许多关于建设节约性社会的新闻,我看后收集了一条信息,即“回收一吨废纸,通过加工处理可以再造新纸 800 千克” 。我针对学生不爱惜纸张和随便乱撕纸片、乱抛纸屑的坏习惯,数学课上编了一道应用题,学生通过计算有了惊人的发现,从此我班教室的墙角多了一个收集废纸的纸箱,随手乱扔废纸的习惯逐渐得到了改变。我班学生还向全校同学发出了倡议,在学校德育处的支持下,很多班级都积极响应了,很快校园里学生中变废为宝的行为成了一种时尚。正是这样从电视中收集的一条不起眼的信息,通过教师的巧妙利用,学生在津津有味的计算中实现了自我教育,这是教师苦口婆心说教不可能达到的效果。(3
10、)从网络中选择学习素材。教学完统计图后,我给学生布置了这样的课外作业:让学生通过网络收集几个喜欢的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制作成条形统计图;或收集本地一周的天气预报情况再制作成折线统计图,了解气温的变化情况。这样的作业形式和内容最受学生的欢迎。2、从学生生活中选择学习素材我们的数学课堂应该成为伟大的教育家陶行知说的那样:“未来之学校,未来之教科书,未来之教学,必须建立在生活历上,始可谓活的学校,活的5教科书,活的教学。 ”因此学生的许多学习都应建立在他们生活经验基础之上,我们必须充分开发学生生活中的学习资源。(1)从家庭中选择学习素材。学生生活的家庭背景和文化背景各不相同,学生家庭的差异更是我们可以
11、开发和利用的资源。我在教学求“简单的平均数”时,让学生调查家中第一季度的水、电使用情况,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我挑选出比较有代表性的三位同学调查的数据,在视频展示台上展示,让学生计算和比较,哪家用水、用电更节约,学生自己收集的数据,通过计算、观察、比较、交流,更加深了对平均数的理解和掌握。2、从校园中选取学习素材。选择校园生活中的有关学习素材学生倍感亲切。苏教版数学第八册简单的统计(一) 练习七, P34 的第 4 题如下:庆丰小学第四季度水、电费交纳情况如下。十 月 份:水费 325 元,电费 560 元十一月份:水费 280 元,电费 620 元十二月份:水费 215 元,电费 852 元
12、根据上面的数据,完成下面的统计表。我课堂上,没有用书上的习题,而是出示了课前到学校总务处调查的本校去年第四季度的用水、用电情况。题目一出示,学生都不由自主地“啊?!”出了声,我不动声色,等待学生完成统计表后,把一名学生的统计表放在投影上展示,并组织学生交流。华罗庚实验学校去年第四季度的用水、用电情况统计表2005 年 3 月水、电费合计 水 费 电 费十月份 19026 6193 12833类别金额(元)月 份6十一月份 20846 8063 12783十二月份 21374 8739 12635学生通过观察都纷纷说,我真没想到学校每个月的水、电费会这么多!这组数据太令我吃惊了!我校的用电、用水
13、情况太浪费了!我指出:“数据令大家吃惊,那我们平时都有哪些浪费水、电的现象呢?我们还用数码相机拍摄了校园内许多浪费水电的图片展示给学生观看。由此引发了学生的热烈讨论,从他们表情中感受到学生在深刻反思日常生活中浪费水、电的不良行为,是发自内心的、是真实的。我还为学生布置了一份特殊的数学家庭作业:“话说节约水和电。 ”第二天,学生一份份作业交上来了,我把他们的作业张贴在教室的四周墙壁上,课间学生都争相阅读他人的研究成果。有“节约水、电的小窍门” ,有“中国水资源状况小调查” ,有“一次特殊的家庭会议”等可谓精彩纷呈。3、从商场中选取学习素材。很多学生从幼儿园开始,就经常跟着父母逛商场,商场中的数学
14、学习资源比比皆是。王老师在教学小数的性质时,首先实物投影仪上出示了一张在商场购物的结算清单,让学生看一看、猜一猜,你知道老师购买了哪些商品?每一种商品的价格各是多少元?学生凭着生活经验轻松回答后,教师质疑:为什么“3 元”可以写成“3.00 元” 、 “0.8 元”可以写成“0.80 元” ?让学生带着生活中的疑问参与到学习中来,学生的学习更加投入,让学生感受学习数学的价值 。教学克、千克、升、毫升等内容时,利用实物让学生充分感知,形成观念。 4、从社区中选取学习素材。社区是学生校外最主要的活动场所,社区中的数学学习资源是学生熟悉的资源。我在教学“数字和信息”这一内容时,我们用数码照相机拍摄了
15、愚池新村里的许多画面,如汽车的牌照、摩托车牌照、住宅楼的门牌号、居民信箱等等,制作成幻灯片。让学生感受数字表达信息的简洁,以及它给我们的生活带来了极大的方便,让学生在认知中享受成功,感受数学的简单美。(二)以多媒体课件为辅助教学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7采集了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课堂上要通过一定的方式呈现给学生,我们利用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并进行多媒体课件辅助教学的数学课堂教学研究。1、运用多媒体技术,激发学习动机。小学生学习数学离不开现实生活经验。然而,由于学生受认识水平和思维能力的制约,他们有时并不能自觉地调动与新知学习具有紧密联系的相关生活经验,因而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充分发挥现代信息技术的优
16、势,通过选择学生感兴趣的电视画面帮助学生激活相关生活经验储备。例如教学24时计时法时,我考虑到在电视机已进入千家万户,学生通过看电视,对 24时计时法已经有了一些感性的认识。教学时充分尊重学生的这一已有生活经验,通过让学生欣赏收视率极高的中央电视台少儿节目的大风车栏目的片尾曲,当学生说出大风车栏目的播出时间是“下午 5:30”,再回放大风车栏目片头,定格在显示“17:30”时间的画面上,沟通了普通计时法和 24 时计时法联系。在欢快的乐曲和生动有趣的电视画面中快速唤醒了学生的记忆,调动了学生的生活经验储备,发现一个时刻可以用不同的计时法来表示,初步感受到了 24 时计时法在电视中的广泛运用,而
17、且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2、运用多媒体技术,创设学习情境。数学课程标准指出“素材要密切联系学生的现实生活,运用学生关注和感兴趣的实例作为认识的背景,激发学生的求知欲,使得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与现实世界密切联系。”教学24 时计时法,我考虑学校附近街道两旁的中国建设银行、华联超市、邮政局学生非常熟悉,但是对于他们门口的营业时间牌上的时刻学生可能没有过多的加以关注。我在课前沿街拍摄上述各单位的场景以及他们门口的营业时间牌录像,到课堂上再现学生耳熟能详的大街上的场景,把营业时间牌上的时间作为学生的学习素材,让学生判断营业牌上的时间使用是否规范。学生在课堂上身临其境、兴趣昂然地
18、去判断、修正使用不规范的时间,不但及时巩固了所学知识,而且培养了学生学会用数学眼光去观察周围世界,体验数学就在身边,数学学习8是有价值的。3、运用多媒体技术,丰富学生的表象。多媒体课件进入课堂,可以使抽象的概念具体化、形象化,尤其是多媒体动态的演示,可处理其他传统教学方法难以处理的问题,并能有效地刺激学生大脑皮层的兴奋,从而增强他们的直观印象(实践证明:人的大脑对动态画面的印象要远远超过对静态画面的印象)。如“相遇问题”这一章节是应用题教学的重点和难点,学生学习这一内容普遍感到难以理解。用 Authorware 软件来制作 CAI 课件: “小强和小丽同时从自己家里走向学校。小强每分钟走 70
19、 米,小丽每分钟走 65 米,经过4 分钟,两人在校门口相遇。他们两家相距多少米?”教学时,把应用题的要素抽取出来,简化情景,建构模型并用电脑演示:随着两人走的时间逐渐增加,两个人之间的距离越来越近,当两人相遇的时候,两人所走的路程和就是两地之间的距离。这是一种解法。在此基础上,教师再提出:有没有更简单的方法?在学生讨论的基础上通过课件的“变色”和“闪烁”等手段突出重点:可以先求出两人一分钟共走的路程(即速度和),走完全程就是走了 4(相遇时间)个速度和,也就自然总结出了相遇问题求路程的基本公式:路程速度和相遇时间。这样的教学过程,不但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加深了对相遇问题特征的理解,从而突出
20、了教学的重点,提高了课堂学习效率。 (三)多媒体课件的预设与课堂动态生成关系的研究。课堂教学是预设与生成,封闭与开放的矛盾的统一,两者之间的关系是辩证的、相辅相成的。数学教学既需要预设,也需要生成,预设是手段,生成是目的。有效的生成离不开精心的预设,而精心的预设必须通过课堂的生成才能实现其价值。利用多媒体课件有时会出现预设得过多或不足,特别是年轻教师,不能及时捕捉学生课堂中生成的有效的课程资源,教师往往只注意处理和预设过程相一致的生成性资源,教学实践证明,当学生的生成性过程与预设性过程相矛盾时,也往往是学生创新思维的闪光之处,这正是我们力求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最佳时机,哪怕学生的想法是错误的。教
21、师在教学9中如何正确的处理课件预设性过程与生成性过程的矛盾,达到预设与生成的和谐统一,进而提高课堂教学效率,我们在中期评估后进行了一些探索。 1、精心预设,诱发生成。准确把握教材,全面了解学生,有效开发资源,是进行教学预设的重点,也是走向动态生成的逻辑起点。教师的预设越周密,考虑越详尽,则转换为切实有效的课堂教学实际流程的可行性越强。新课程教学要求教师可前有应付课堂可能出现种种以外的心理准备,课堂上才会游刃有余。名师的课堂常常能给我们带来以外的惊喜,常常能让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这样的效果决不是偶然所得,恰恰是课前苦心经营、精心打造的必然所致。我们的多媒体课件制作改变原来“线性”设计方式,采
22、用“菜单式”的结构设计。同时我们认识到学生灵动的学习过程和结果能用视频展台演示的,就不用多媒体课件预设,以充分应对课堂教学的生成,及时捕足课堂教学资源。例如教学梯形的认识时,学生在了解了梯形的特征后教师组织如下教学:教师多媒体呈现一些图形,并为学生的每个小组也准备了同样的图形,学生在小组里交流哪些图形是梯形。教师提供的图形是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平行四边形、菱形和圆形。学生面面相觑,露出纳闷的表情,因为信封里没有梯形。教师故作疑惑地问:“有困难吗?”一位胆子大点的学生终于忍不住了:“老师你是不是搞错了,信封里根本没有梯形。”老师说:“噢,是这样吗?你们怎么认为信封里没有梯形呢?”让学生说出梯
23、形的特征,教师然后提出要求:你们有没有办法把信封里图形变成梯形呢?小组商量一下,哪些图形只要剪一剪刀就能变成梯形?学生小组合作动手做完梯形,教师不是演示多媒体课件,而是在视频展台上选择代表性的学生作品进行展示。教师为学生提供了丰富的学习材料,但是故意在信封里没有放梯形,学生在找梯形的过程中不但提取梯形图的表象,加深对梯形特征的认识,而且要求学生把有些图形剪一刀变成梯形,这一活动不仅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而且沟通了平面图形之间的联系,让学生初步体会图形的巧妙变换。这样的教学过程是精心预设的生成。102、调整预设,利用生成课堂教学强调即时生成,其出发点是对学生学习需要的尊重。由于种种原因,师生之间的
24、思维及其方式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教师再周密、详尽的教学预设也不可能完全代替学生的思维过程,因为它只是一种预测,只能是“大体则有,定体则无”。例如一位老师教学分数的初步认识,在学生对几分之一有了初步的了解后,教师多媒体一道开放题, 你能说出几分之一?预设学生能够说出、 、 。第一个学生说到81421了 ,学生每说一个分数,教师就用多媒体演示,并闪烁其中的一份。这时有一个学生说,我还看到了,教师一愣,显然教师没有预料到,但教师没有简单的否定,而是问该学生,你是怎么想的?学生说,电脑闪动的一份除外,还有 7 份,其中的一份占总剩下巧克力的 。教师立即肯定了学生的想法,71并给予了表扬。也许是受到该学生
25、地启发,还有学生说出了 、 ,理由非常615充分,6 份中的一份 表示,5 份中的一份可以用 表示。学生接着说出了61 51后,马上有学生说出了 、 。该教师灵活的教学机智及时捕捉了课堂生成41 431的资源,并巧妙的加以利用,没有拘泥于多媒体的预设,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放大生成资源。让学生不但理解了同样的一块巧克力可以平均分成 8 份、4份、2 份,其中的一份用几分之一来表示;而且也可以把 8 份、7 份、6 份、5 份等分别看作一个整体,同样的一份用不同的分数来表示,甚至有学生初步理解了几分之几。通过研究,我们形成了新的认识,多媒体课件的预设虽然是课堂上一时难以修改的,但是只要教师拥有一双慧
26、眼就可以敏锐捕捉有意义的生成资源,引领学生全身心地投入到知识的建构和创造的愉悦中去;只要教师拥有一颗慧心,就可以及时调整教学预设方案,为学生提供发现、交流的时空,使不同层次的学生互相学习、互相补充,获得不同的发展,使原来机械的教学预11设在师生共同创造中变得充满激情和智慧。 (四)基于数字化平台的网络教学研究。在网络教室中学生通过网络进行学习的教学,构建以学生的学为中心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认识过程中主动建构知识意义,并受到创造性思维的训练。这种教学的主要特征是开放的学习环境,即允许学生自己决定需要什么信息,采取什么方法解决问题,教师作为指导者、促进者要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1、为实现自主探究提
27、供有利工具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里这种需要特别强烈。基于网络的相关软件是自主学习有效的辅助工具,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利用辅助工具亲自动手实践,能够将体验和思维有机结合起来,使探究活动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年、月、日一课的教学中,教师提出三项探索任务:哪些月份是大月?哪些月份是小月?二月份有多少天?如何迅速判断平年和闰年?教师利用从网上下载的“万年历”网页,为学生的学习提供了生动活泼的工具和环境。学生可以轻松查找到 1900-2050 年每一年每一月的天数,通过自由地选择年份进行观察,从大量的、不同的
28、年份中发现共同的规律。由于真正地把学习的主动权、探索权、发现权还给了学生,因而学生获取知识的体验既富有挑战性又烙下了深深的印迹。2、为追求差异发展提供个性选择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使学生的学习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网络将全世界的各种信息资源连接起来,从不同角度给学生提供相同知识的学习素材和学习指导,便于学生检索学习。每个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知识基础和学习方式,自由地选择学习资源和进度,从而满足学生多样化、差异化的发展需求。12如教学有趣的七巧板,通过七巧板专题学习网站,学生可以自由进入各个模块,想学什么,如何学,可以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进行选择。特别是在拼图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三星级、四星级、五星级模块中
29、自主选择题目的难度,发挥自己的想象进行拼图,改变了传统练习由教师统一组织同步化、集中化的弊端,并采用新颖的评分方式(每做对一题,就可以加 100 分),有效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3、为畅通信息交流提供广阔空间学习是信息处理的过程,信息处理离不开交流。通过交流,学生一方面可展示自己收集的信息,发表自己对知识的理解和困惑;另一方面可获取更多的信息、交流观点、相互启发,从而达到自主建构和转换知识的目的。利用网络提供的各种沟通、协作工具(例如留言簿、BBS 论坛等)实现了与同学、教师、甚至与专家自由地互动,它克服了传统教学学生在交流对象范围、信息容量等方面的种种局限,同时也会引发他们对各种理解的批判性评
30、价以及对自己原有想法的进一步反思。例如:教学旅游中的数学问题,当教师和学生商定了旅游目的地上海后,为学生提供了多种交通工具及其价格、旅馆住宿价格、一日三餐的价格、旅游景点门票价格等,让学生自己设计并计算出到上海两日游的费用,然后在数字化教学平台的留言簿上进行交流,这样每个人都可以快速了解别人的设计方案。有的学生通过交流发现,自己计算交通费只考虑了单程的价格,及时进行了修正。并对给予自己帮助的同学通过留言簿表示了由衷的感谢。4、为促进教学互动提供及时反馈 教学活动是一种信息互动反馈的过程。课堂上,师生在相互的信息传导、接收、生成、反馈中教学相长。反馈过程,既要追求师与生、生与生之间的尊重、平等、
31、合作,使学生产生自信心、自尊心,又要追求反馈形式的多样性、新颖性、美感性,激发学生的主体意识、参与意识、创造热情。网络的交互方式在实现教学互动的反馈有得天独厚的优势。例如教学年、月、日13, 当学生完成探究任务后,教师围绕教学重点精心设计了填空题、判断题、选择题,让学生在线测试,提交答案后,学生马上得到掌握情况的反馈,教师对学生的目标达成度也一目了然。通过这样的方式改变了传统教学中反馈信息单一、反馈面狭窄、反馈量过小、反馈速度偏慢的弊端,提高了反馈过程的针对性,使学生产生好奇、愉悦、兴趣倍增等心理体验。5、为拓展学生视野提供丰富资源数学新课程标准明确指出:“数学是人类的一种文化,它的内容、思想
32、、方法和语言是现代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人文引领理念,如空气中的氧气,视之无形却不可或缺,象自然界的春雨,飘飘洒洒却润物无声,呈现在教材的各个不同层面。虽然,现行的教材已经开始渗透人文教育,但由于资料的匮乏和缺少直观材料的支撑,因而举步唯艰。网络是信息流动的河床,无所不包的信息,可以弥补教材的不足。在教学圆的周长一课中,当学生通过观察、操作、思考发现了“圆的周长总是它的直径的 3 倍多一点”这个规律时,教师让学生课后到网络上阅读我国古代著名数学家祖冲之的相关资料,学生被祖冲之献身科学的精神和爱国热情深深地感动了。有时要求学生在学习新课前到网络上收集信息,例如学习万以内数的认识前一天,让学生到网
33、上收集四位数,学生收集许多有意义的数据,如黄河、长江、尼罗河等河流的长度,著名山峰的高度等,学生在收集的过程中不但学会了读写,而且培养了学生收集信息的能力,拓展了学生学习的空间,学生在数学的学习中沐浴着人文的阳光。五、研究方法:本课题采用问卷调查和行动研究法。选择课题研究班的学生采用问卷调查法,了解和分析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学习方式等现状。运用行动研究法选择适当的学习内容上研究课,进行分析,不断地调整和改进课题研究。六、研究成效(一)数学课堂充分体现以生为本的教学理念,学生的学习充满挑战和情趣。14运用信息技术选择丰富的数学学习内容,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因为教师能用数学地眼光去观察
34、生活,采用多种方法从不同的渠道选择数学学习资源,让学生体验生活中处处有数学,体验数学和生活的紧密联系,享受数学学习成功的快乐。通过教师的培养,学生初步形成了利用网络资源收集信息的意识和能力,学生的信息素养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在被调查的 252 名学生中,当需要收集数学学习材料时,有 92的学生首先选择利用网络查找,在被调查的学生中有 86的家中电脑能够上网,这就为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提供了物质保障。学生的数学学习兴趣浓厚,许多学生踊跃报名参加学校组织的数学课外兴趣小组,在 2007 年 4 月举行的第十二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决赛中,金坛赛区有 11 名一等奖,我校就有 8 人获得一等奖
35、。在第十二届全国华罗庚金杯少年数学邀请赛总决赛中,我校参赛的 2 名六年级学生双双获得金牌。(二)通过研究,教师的信息素养和教科研水平有了明显提高。1、教师通过参与课题研究,培养了教师的信息意识和能力。 课题组先后有3 人自费购买笔记本电脑,有 6 人购买数码照相机。全体成员都能利用网络、数码相机等有选择地收集学生数学学习资源,人人能熟练制作成多媒体课件,课题组一共制作五十多个精美的课件,有十多个课件获得金坛市一等奖以上奖励,有 5 人具有独立管理课题网站的能力。课题组的王叶老师就今年春学期到现在,就应邀为 8 所城区、农村中小学校、幼儿园教师上信息技术培训课程,并获得了高度评价。 2、教师通
36、过参与课题研究,提高了教科研水平。 两年来,教师边学习,边研究,边反思,边总结,课题组成员撰写的十几篇相关论文在省市论文评比中获一、二等奖或省级刊物发表。1 人获得常州市评课一等奖,1 人荣获“信息技术之星”的光荣称号,1 人获得常州市数学教师基本功评优二等奖,3 人次在金坛市评课活动中获一等奖、2 人次获金坛市数学教学基本功评优二等奖。1 人被江苏省电教馆邀请,赴广西省上数学电教示范课,6 人次对金坛市以上范围上研究课,多人参与了送优质课下乡活动。课题组有 1 人两次被评为金坛市“名教师”,3 人分别被评为常州市青年骨干教师和教学能手,115人被评为中学高级教师。课题组通过经常在全校上课题研
37、究课和专题研讨活动,运用信息技术丰富学生的数学学习资源的课题成果已在学校得到了推广,课题理念已经被我校教师广泛认同和接受。近三年来,经课题组长李继锋指导的我校非本课题组的数学教师,参加金坛市数学评优课获得一等奖的就有 5 位老师。七、存在问题和讨论1、关于数字化平台教学的研究。利用数字化平台教学深受学生的喜爱,但网络教学准备时间较多,信息技术水平要求较高,课堂教学管理要求也高教学成本相对较高,因此教师面对网络是“想说爱你不容易”。在课题研究的后期,网络教学的研究相对较少,导致网络教学研究深入不够。我们今后打算在学校课题网站开通“小学生数学频道”,让校园网的专题频道成为学生的第二数学课堂,让学生
38、拥有更丰富的数学学习资源。 2、关于情境创设有效性问题的研究。利用多媒体课件,创设问题情境为我们老师所喜欢。乔纳森在学习环境的理论基础一书中讲到:“情境是利用一个熟悉的参考物,帮助学生将一个要探究的概念与熟悉的经验联系起来 ,引导他们利用这些经验来解释、说明、形成自己的科学知识。”情境创设几乎成了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数学教师的主要追求,几乎所有的公开课、示范课、观摩课,都是从情境引入,老师们大有不创设情境不开讲之势,老师们对于情境创设是“爱你没商量”。毫无疑问,好的情境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发学生的认知冲突,有效促进教学目标的达成。但是当下的课堂,情境创设偏离教材编写意图的现象时有发生,这一现象已经引起了课题组成员的关注,但是还没有能够进行广泛而深入的研究。主要参考书目:数学课程标准(实验稿)2001.7 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解读 2001.8 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6课堂焦点:新课程教学九辩,严育洪编著, 2006.6 首都 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年 10 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