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目 录第一章 总论 11.1 项目承担单位 .11.2 项目基本情况 .11.3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与范围 .31.4 项目目标 .4第二章 建设背景和必要性 62.1 项目背景 .6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 .8第三章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 123.1 自然地理状况 .123.2 社会经济概况 .17第四章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概况 204.1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基本状况 .204.2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现状 .204.3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核定 .224.4 水源保护和管理 .254.5 饮用水源地水质状况评价 .27第五章 建设方案 295.1 建设内容 .295.2 集中式饮用水
2、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及方案设计 .295.3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及方案设计 .345.4 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工程及方案设计 .375.5 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削减工程及方案设计 .59第六章 环境影响评价和环境保护措施 626.1 环境保护目标 .626.2 环境保护控制标准 .626.3 环境影响分析与 评价 .636.4 环境保护措施 .656.5 环境评价 .66第七章 劳动安全、健康、消防及节能 677.1 劳动安全、工程卫生 .677.2 职业健康 .707.3 消防 .707.4 节能 .70第八章 项目管理与实施进度 728.1 项目组织管理机构 .728.2
3、工程建设管理 .738.3 建设进度 .76第九章 工程招投标 789.1 招标工作依据 .789.2 招标方式 .80第十章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 8110.1 编制依据 .8110.2 投资估算 .8110.3 资金筹措 .82第十一章 效益分析 8311.1 经济效益分析 .8311.2 社会效益分析 .8311.3 环境效益评价 .84第十二章 风险分析及对策 8612.1 业主方自身风险分析及对策 .8612.2 项目建设参与单位诚信风险分析及对策 .8712.3 合同风险分析及对策 .8812.4 项目资金、质量和进度风险及对策 .89第十三章 结论与建议 9113.1 结论 .91
4、13.2 建议 .91第一章 总论1.1 项目承担单位于都县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1.2 项目基本情况1.2.1 项目名称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1.2.2 建设地点于都县贡江镇、祁禄山镇、小溪乡、禾丰镇、利村乡、罗江乡、罗坳镇、梓山镇 8 个贡江干流流域(贡江- 小溪河)所在集镇。1.2.3 建设内容与规模1、贡江下游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规范化建设工程界碑、交通警示牌、宣传牌等规范性基础设施,树立界碑、界标、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宣传牌、交通警示牌,安全监控系统(360度监控系统) 。2、贡江下游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防护工程铁丝网防护墙、道路水泥防护墙、取水口物理隔离和生物篱笆
5、如防护林带、湿地床及消减带;安装高 1.5 米的生态隔离防护网、临工路段水域建设防护桩等防护措施、建设生态护坡和植物篱,水源地二级保护区内设置水面物理隔离与沉水植物消减隔离带、曝气装置等。3、农村生活污水治理对流域集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村生活污水进行治理。因地制宜地采取厌氧+微动力、厌氧+ 人工湿地、氧化塘+灌溉、沼气生态利用等方式处理农村生活污水。对经济条件好但不具备纳管条件的行政村、自然村,采取农户独立建设生活污水集中处理设施的方式,积极推广沼气池、生物氧化塘建设;对大型行政村,采用分散式人工湿地、土地处理技术、微曝气技术、生物氧化塘处理技术等技术及配套的污水管网集中治理生活污水,
6、并配套建设乡村收集管网 45 km。4、集中式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农业面源污染削减工程对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内 0.8 万亩农田(年总施用化肥用量为2800 吨,年总施用农药用量为 450 吨)积极示范推广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农药和新型高效药械,以生物防治、物理防治部分替代化学防治,控制农作物虫害发生频次,减少化学农药用量。采取安置诱虫灯和杀虫灯(如太阳能杀虫灯) 、生物诱捕技术、推广生物农药等手段,全面开展植保专业化防治,建设生态农业示范工程。1.2.4 项目建设期项目建设期为 2 年,即 2017 年 3 月至 2019 年 2 月。1.2.5 投资估算及资金筹措1、本项目总投资 1850
7、万元。2、资金筹措:申请中央专项资金 1300 万元,地方政府财政资金 550 万元。1.3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与范围1.3.1 项目研究与咨询过程承担报告编制单位依据国家可行性研究报告的编制要求,参考其中论述要点和分析思路,到委托方现场进行充分调查研究项目概况的基础上,主要从宏观角度、外部性角度进行技术、社会、环境、节能等几方面综合分析,并尊重委托方的意愿,客观地编制本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1.3.2 研究工作的主要依据1、法律、法规、条例(1) 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 (2014 年修订) ;(2)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法 (2002.10)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 (2008.
8、06) ;(4) 中华人民共和国水土保持法 (2011.03) ;(5)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2010.12 修订) ;(6) 江西省生活饮用水水源污染防治办法 (2006.08) ;(7) 江西省环境保护条例 (2008.11) ;(8) 江西省湿地保护条例 (2012.03) 。2、技术规范和标准(1) 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749-2006) ;(2) 生活饮用水水源水质标准 (CJ 3020-93) ;(3) 农田灌溉水质标准 (GB 5084-2005) ;(4) 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 ;(5)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
9、J/T 338-2007) ;(6) 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标志技术要求 (HJ/T 433-2008) ;(7)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规范化建设环境保护技术要求 (HJ 773 -2015) ;(8) 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状况评估技术规范 (HJ 774 -2015) ;(9) 地下水质量标准 (GB/T 14848-93) ;(10) 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GB 15618-1995) ;(11) 农药安全使用标准 (GB 4285-1989) 。3、文件资料(1) 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1221 号) ;(2) 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赣府发2015
10、62 号) ;(3) 赣州市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4) 于都县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1.3.3 研究范围本可行性研究报告主要对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工程项目进行综合分析及评价,主要包括项目建设背景及必要性分析、建设条件与选址、建设规模与建设内容、建设方案、环境保护措施分析、节能分析、投资估算与资金筹措和项目效益分析。1.4 项目目标全面划定水源保护区,加强水质监测,实施水环境容量总量控制,使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的水质稳定达到功能要求,从饮用水源地集水区生态环境变化的趋势看,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源区污染物的产生量,污水的产生量将有
11、所增加,如不采取适当的污染物处理、回收利用的措施,将会对水源区水环境造成较大的压力。因此,通过对污染物的有效控制,通过加大水环境监控力度和水资源的有效保护和合理配置,使生活用水水源功能区水质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用水标准,其他功能基本达到水功能区水质标准。实现水资源和水生态系统的良性循环,促进城市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第二章 建设背景和必要性2.1 项目背景水安全关系每个国人的健康与生命、关系中华民族赖以生存的家园。这些年来水环境质量差、水生态受损严重困扰着九州大地上的中华儿女。党中央瞄准当前影响水安全的种种问题,为切实加大我国水污染防治力度,保障国家水安全,推进“蓝天常在、青山常在、绿水常在”的美
12、丽中国建设,国务院于 2015 年 4 月 2 日印发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国发201517 号) ,提出十条行动计划 35款、76 项、238 个具体措施,把政府、企业、公众攥成一个拳头,向水污染宣战,简称“水十条” ,出台时机可谓恰逢其时,明确要求“对江河湖海实施分流域、分区域、分阶段科学治理” ,将以环境质量为核心,对区域性、流域性等水体抓好差两头,尽一切力量保护好饮用水源地等优质水体稳定达标、持续改善。2015 年 9 月,国务院印发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该方案被视为生态文明各领域改革的纲领性文件,阐明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指导思想、理念、原则、目标、实施保障等重要内容,提出要
13、加快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此方案设定了我国生态文明体制改革的目标,也就是在“十三五”期间,构建起由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空间规划体系、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环境治理体系、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等八项制度构成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2015 年 10 月底,国家环保部对外公布国家环境保护“十三五”规划基本思路 ,初步提出 2020 年及 2030 年两个阶段性目标,在“十三五”期间,建立环境质量改善和污染物总量控制的双重体系,实施大气、水、土壤污染防治计划,实现三大生态系统全要素指标管理;提出“
14、要以质量改善为核心,优化和完善主要污染物总量控制指标体系” 。江西省作为水环境总体较好的省份,在快速工业化的进程中面临愈发严峻的水污染困境,近年来鄱阳湖水质逐渐退化,达标率显著下降,为避免走“先污染后治理 ”的老路,引导社会经济与生态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建设全国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江西样本,江西省政府于 2015 年 12 月 31 号印发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赣府发201562 号) ,主要任务中明确要“全力保障饮用水源安全,强化河湖水生态安全保护,整治城市黑臭水体,保障水生态环境安全” 。为推进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和国家“十三五”环境保护相关规划重大项目实施,国家环保部和财政部 201
15、6 年 2 月 3 日联合加急下发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的通知 (环规财201617 号)的文件,要求各地根据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 ,结合本地实际情况,制定本行政区域省级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在此基础上积极申报中央储备库。2016 年 3 月 15 日江西省环保厅和财政厅下发关于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工作方案的通知 ,指导地方各县市开展各级储备库建设。这项工作将是改变各级环保部门长期以来“不会孕育项目、拍头式”报送项目乃至无项目的被动且不成熟的工作局面,这种保障“怀胎十月”的项目自然孕育方式将对各级环保事业的健康有序发展迎来
16、新的春天和体制机制上的重大革新。为积极推进国家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 江西省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江西省“十三五”环境保护相关规划重大项目实施,规范项目管理,提高资金使用效益,依据环境保护部、财政部关于开展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项目储备库建设的通知 (环规财201617号)等文件精神,着力开展本项目的总体方案设计,精心规划编制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建设方案。2.2 项目建设的必要性2.1.1 项目建设是践行国家新农村建设相关战略的实际行动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是关系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我们党重视“三农”问题一贯战略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中央
17、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推进现代化建设的重大部署,为未来农村改革发展指明了方向。 “十三五”时期是我国改革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农业和农村发展的重要机遇期。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对全局关系重大,对农村影响深远。2.1.2 项目建设是于都县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于都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总体思路是: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坚持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和“多予少取放活”的方针,按照“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要求,以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推进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加强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加快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农村社会事业,加强农村
18、民主政治和精神文明建设,全面深化农村改革,促进农村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协调发展。于都县在推进新农村建设方面提出了十大举措,其中与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密切相关的有两大举措:一是全面加强农村公共事业建设。按照公共服务均等化原则,进一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切实增加对“三农”的投入,着力解决农民生产生活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实际问题。二是加快农村生态环境建设。强化农业面源污染防治,积极发展生态农业,下大力推进农村新型能源建设,加强村庄规划和人居环境建设,加快改善村容村貌和庭院环境。2.1.3 项目建设是实现生态文明的重要体现安全的饮用水是人类发展、健康和福利的基本需求,是社会文明进步
19、的重要体现,也是落实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的基础。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我国饮用水安全保障工作,遏制区域水污染趋势、改善水环境质量、建立安全供水的保障体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实现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需要。2.1.4 项目建设是优化农村实现生态区目标的需要到 2015 年,农村环境污染加剧的趋势得到控制,农村饮用水水源地水质有所改善,农业面源污染防治取得一定进展,严重的农村环境污染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城镇生活污水处理率、生活垃圾处理率、规模化畜禽养殖场粪便综合利用率、生活垃圾定点存放清运率和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水环境质量达到功能区标准,集中式饮用水源水质达标率为 100%,村
20、镇饮用水卫生合格率达 100%,全面推广农村新能源,农村改水、改厕工作顺利推进,农村生活用能中清洁能源所占比例达 60%以上,农村卫生厕所普及率达到 70%,严重的农村环境健康危害得到有效控制;农村生活污染防治取得初步成效,生态示范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农村环境监管能力得到加强,公众环保意识提高,农民生活与生产环境有所改善,公众对环境的满意率达 98%,至 2018 年达到国家级生态县的总体目标。2.1.5 项目建设是确保赣江上游贡江流域水环境安全的需要随着于都县的工农业的蓬勃发展,于都县的人民生活质量得到了显著提高,而由于历史原因,该县也积累了大量环境问题,尤其是对赣江水环境的污染问题。于都县是
21、中国红色革命根据地,老一辈革命家毛泽东、朱德、曾山等也都曾经在于都县留下了革命的足迹。虽然,自改革开放以来,于都县人民生活水平得到了很大的提高,但该县相对还是比较贫困,目前该县享受国务院关于支持赣南等原中央苏区振兴发展的若干意见 (国发201221 号)文相关政策。本次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环境整治项目旨在解决历史欠帐,而解决本县积累了几十年的区域环境污染问题,仅靠地方财政难以达到全面、综合治理的目标,需要国家给予一定资助。通过本次项目治理的实施,可彻底改善贡水于都段区域及其下游的环境状况,杜绝跨区域水污染纠纷,维护社会的安定团结,为保护于都县集中式饮用水源地饮用水安全,赣江中下游
22、乃至保护鄱阳湖水质安全作出巨大的贡献。综上所述,项目建设是十分必要的。第三章 区域自然环境和社会经济概况3.1 自然地理状况3.1.1 地理位置于都县贡江镇、祁禄山镇、小溪乡、禾丰镇、利村乡、罗江乡、罗坳镇、梓山镇八个乡镇位于县城西南方向,贡水下游,西与赣县接壤,北邻兴国,南靠安远;其中贡江镇为于都县城所在地,距赣州市 65 公里、南昌市 422 公里。见图 3-1 行政区划图。图 3-1 于都县行政区划图3.1.2 地形地貌区内地貌以低山、丘陵、盆地为主。四周群山环抱,东、南、北地势较高,逐渐向西部倾斜,贡水流经中心区域地势较平坦,见图 3-2 卫星遥感影像图。图 3-2 卫星遥感影像图3.
23、1.3 河流水系1、河流区内河流属赣江水系,总长度 1283 公里,密度为 0.44 公里/平方公里,水域约 108 平方公里,占全县总面积 3.73%。流域面积(含境外)大于 2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 53 条,其中大于 500 平方公里的河流有贡水、梅江、小溪河(见水系图 3-3) 。图 3-3 水系分布图贡水:古称湖水,发源福建长汀和江西于都横江镇,由东向西流经于都、瑞金、会昌等县市,在绵、湘两江汇合处始称贡水,于赣州市与章水汇成赣江。县域内流域面积 500 平方公里。梅江:古称汉水,发源于宜黄,乐安与宁都交界的王坡嶂南麓,县内流域面积 1018 平方公里,主河县域内长度 57 公里,至贡
24、江镇的龙舌咀注入贡水。小溪河:也称新陂河,源于安远县老村耙泥嶂,县内流域面积621.2 平方公里,主河长 63.8 公里,县境内河长 60.2 公里,至罗江乡白田村于左岸注入贡水。2、水库保护区内有仓前水库、上蕉水库、西冈水库、安下水库四座,总库容 1771.75 万立方米。3.1.4 气候特征于都县属中亚热带季节湿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光照充足,四季分明,无霜期长等特点。保护区内年平均气温 19.7,最高日(七月)平均气温 29. 7,最低月平均气温(一月)8.2,极端最高气温 39.9;极端最低气温-4.5 。年平均降雨量 1507.7 毫米;年最大降雨量 2309.9 毫米(197
25、5 年) ;年最小降雨量 915.7 毫米(1971 年) 。年降雨量中春季约占 19.6%;夏季占 47.4%;秋季占 21.6%;冬季占 11.4%。雨量分布不匀,旱雨季节分明。3.1.5 土壤与植被1、土壤于都地处亚热带南部,属常绿阔叶林生物气候带,地带性土壤为红壤。受地形、母质和人为活动等成土因素的影响,形成丰富多样的土壤类型。经土壤普查,保护区内土壤有水稻土、草甸土、红壤、石灰(岩)土、紫色土、山地黄壤、山地草甸土等 7 个土类。2、植被由于受地形、气候、土壤等自然条件的综合影响和人为活动等因素,全县森林植被分布不均匀,水平分布不明显,呈垂直分布。其分布随海拔高度变化而变化,低海拔(
26、600 米以下)多为针叶林和常绿阔叶林、毛竹林,中海拔(600900)米之间)为针阔叶混交林,高海拔(900 米以上)为低山灌丛草地。3.2 社会经济概况3.2.1 行政区划、人口于都春秋先后属楚,吴秦属九江郡。建县始于西汉高帝六年(公元前 201 年) ,以境内有雩山而得名雩都。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为中共赣南省委和省苏维埃政府驻地。新中国成立后迭属赣州分区行政督察专员公署,赣州地区,赣州市。1957 年改称于都。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包括贡江镇、祁禄山镇、小溪乡、禾丰镇、利村乡、罗江乡、罗坳镇、梓山镇八个乡镇,如下表 3-1 所示。表 3-1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行政区划面积/平方公里 总人口
27、农业人口 非农业人口 居委会/个 行政村/个贡江镇 154.65 59327 12 25祁禄山镇 172 12688 11620 1068 2 11小溪乡 160.8 30345 29225 1120 / 13禾丰镇 131.89 64377 61436 2941 3 23利村乡 148.22 35486 33692 1794 / 15罗江乡 117.27 38615 37594 1021 / 15罗坳镇 168 53461 51440 2021 1 18梓山镇 174 68573 65672 2901 2 243.2.2 社会经济发展概况2016 年 1-11 月,于都县经济继续平稳运行,主
28、要经济指标保持稳定增长。1、工业经济平稳发展1-11 月,全县 83 家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完成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58.81 亿元(列全市第 5 位) ,同比增长 9.2%;完成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 227.49 亿元,同比增长 8.8%;完成规模以上工业销售产值227.31 亿元,同比增长 9.2%。2、投资增速保持平稳1-11 月,全县 500 万元以上项目固定资产投资完成 167.03 亿元(列全市第 3 位) ,同比增长 17.0%,增速较 1-10 月略低 0.2 个百分点,高于全市 0.1 个百分点。其中,工业投资 55.42 亿元,增长 24.1%,比 1-10 月大幅提高 22.4
29、个百分点,低于全市 12.5 个百分点;房地产开发投资 7.05 亿元,下降 37.5%,比 1-10 月降幅收窄 4.2 个百分点,大幅低于全市 42.8 个百分点。3、消费市场较快增长1-11 月,全县限额以上企业消费品零售额完成 4.57 亿元,同比增长 26.7%(列全市第 4 位) ,增速虽比 1-10 月下降 1.4 个百分点,但仍大幅高于全市 15.8 个百分点。其中,城镇消费品零售额 3.02 亿元,增长 30.5%,乡村消费品零售额 1.54 亿元,增长 19.7%。4、外向型经济发展趋缓1-11 月,全县进出口总额 12346 万美元(列全市第 8 位) ,同比增长 6.0
30、%,比 1-10 月下降 2.1 个百分点,高于全市 5.1 个百分点。其中,出口总额 10892 万美元,同比增长 8.1%。全县实际利用省外项目资金 33.61 亿元(列全市第 8 位) ,同比增长 9.8%;实际利用外资 8913 万美元,同比增长 12.7%。5、财政收支小幅提升1-11 月,财政总收入 15.75 亿元(列全市第 6 位) ,同比增长9.1%。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 11.71 亿元,同比增长 3.8%。全县税收收入完成 11.07 亿元,同比增长 6.3%;税收收入占财政总收入比重达 70.3%。一般公共预算支出 46.73 亿元(列全市第 1 位) ,同比增长 1
31、4.6%,比 1-10 月提高 1.1 个百分点,低于全市 4.3 个百分点。其中,教育支出 15.46 亿元,增长 28.2%,增速比上月提高 17.7个百分点;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 8.80 亿元,增长 28.4%;医疗卫生与计划生育支出 7.81 亿元,增长 29.7%。第四章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概况4.1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基本状况通过对于都县贡江下游集中式饮用水水源地城市社会经济基础情况、环境质量状况、污染源分布状况、生态及管理状况调查;完成饮用水水源地环境质量状况、水质安全及环境管理状况评价;并对饮用水水源保护、污染防治、监测及监控信息管理系统建设提出了规划方案,得出以下结论:于都县贡江
32、下游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环境状况良好,保护区水质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 (GB 3838-2002)III 类标准及以上,存在的主要污染源为农田面源污染、畜禽渔养殖污染、农村及位于保护区城镇居民生活污染,过境水质情况良好且存在很大环境容量。4.2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管理现状4.2.1 管理机构于都县人民政府对县城贡江下游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负责,县环境保护、水利、地质矿产、卫生、建设等部门应结合各自的职责,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实施监督管理。县自来水公司建立饮用水源保护区巡查制度,协助环境保护行政主管部门和其他有关部门开展饮用水源污染防治工作,及时制止或者向有关部门报告污染饮
33、用水源的行为。4.2.2 保护区的划分状况根据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污染防治管理规定 (2010.12 修订)的要求,由于都县人民政府根据于都县饮用水水源地现状调查的数据,依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 338-2007)的要求,已完成对县城贡江下游集中式生活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的技术划分,并上报有关部门。4.2.3 水质监测为了更好地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强环境保护的决定和第六次全国环境保护会议精神,根据省政府要求,切实将各级政府对本行政区域的环境质量负责的责任落到实处,赣州市政府从 2006 年起委托市环境监测站平均 2 月一次对县城集中饮用水断面水质(28 个指标)进
34、行监测考核。4.2.4 管理状况于都县人民政府按照法律规定在饮用水源保护区设立了禁碑,以禁止在保护区内一切排污行为。为认真贯彻执行全国第六次环境保护大会以及全国水污染防治工作电视电话会议精神,根据省、市环保局开展“整治违法排污企业保障群众健康环保专项行动”及开展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规划的部署,县环保局认真开展了饮用水水源地环境保护工作,对饮用水水源地存在的环境问题进行调查,督促相关单位对环境问题进行整改。4.3 饮用水源地保护区划分与核定4.3.1 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划分技术方法根据饮用水水源地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 338-2007)的规定,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是国家为保护水源洁净而划定的
35、加以特殊保护、防止污染和破坏的一定区域。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地表水源保护区和地下水源保护区。按照不同的水质标准和防护要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可分为一级保护区和二级保护区,必要时也可在二级保护区范围外设置准保护区。保护区范围又分水域范围和陆域范围。1、一级保护区划分(1)水域范围划分方法一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划分采用经验方法。水域长度:为取水口上游不小于 1000 米,下游不小于 100 米的河道水域。水域宽度:为 5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2)陆域范围划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陆域沿岸长度不小于相应的一级保护区水域河长。陆域沿岸纵深与河岸的水平距离不小于 50 米,同时应满足饮用水水源卫生防护规
36、定的范围。陆域沿岸长度等于相应一级保护区水域河段长度,陆域沿岸纵深为一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外延 100 米。2、二级保护区划分(1)水域范围划分方法二级保护区水域范围划分采用经验方法。水域长度,在一级保护区上游侧边界向上游延伸原则上不小于3000 米;水域宽度,以河堤两岸为控制包括整个河面宽。(2)陆域范围划分方法陆域沿岸长度等于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陆域沿岸纵深为二级保护区水域边界线外延 100 米。3、准保护区划分根据流域范围、污染源分布及对饮用水水源水质影响程度,需要设置准保护区时,可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准保护区的范围。4.3.2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的划定依据饮用水
37、源保护区划分技术规范 (HJ/T 338-2007) ,参照二级保护区的划分方法确定准保护区的范围。应用二维水质模型计算得到。水域范围:准保护区上游侧边界到二级保护区上游边界的距离应大于污染物从 GB 3838-2002类水质标准浓度水平衰减到 GB 3838-2002 类水质标准浓度所需的距离。一般河流水源地,准保护区长度从二级保护区的上游边界向上游(包括汇入的上游支流)延伸不得小于 2000 米,下游侧外边界距准保护区边界不得小于 200 米。准保护区水域宽度:准保护区水域向外 10 年一遇洪水所能淹没的区域,有防洪堤的河段二级保护区的水域宽度为防洪堤内的水域。陆域范围:准保护区陆域沿岸长
38、度不小于二级保护区水域河长。准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不小于 1000 米,具体可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需要确定。对于流域面积小于 100 平方公里的小型流域,准保护区可以是整个集水范围。当面污染源为主要水质影响因素时,准保护区沿岸纵深范围,主要依据自然地理、环境特征和环境管理的需要,通过分析地形、植被、土地利用、地面径流的集水汇流特性、集水域范围等确定。当水源地水质受保护区附近点污染源影响严重时,应将污染源集中分布的区域划入准保护区管理范围,以利于对这些污染源的有效控制。经于都县政府初步核定,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饮用水源地准保护区位于梓山镇贡江沿线流域;于都县应急水源地,确定为贡江镇的仓前
39、水库,见图 4-1。图 4-1 于都县贡江下游集镇准保护区及应急水源地空间分布图4.4 水源保护和管理4.4.1 饮用水源地保护基本规定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应根据饮用水水源地所处的地理位置、水文地质条件、供水的数量、开采方式和污染源的分布划定。饮用水地下水源保护区的水质均应达到国家规定的生活饮用水卫生标准 (GB 5479-2006)的要求。各级地下水源保护区的范围应根据当地的水文地质条件确定,并保证开采规划水量时能达到所要求的水质标准。本次工程严格按照以下对一级、二级和准保护区的规定要求执行。4.4.2 一级保护区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位于开采井的周围,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一定滞后时间,以防
40、止一般病原菌的污染。直接影响开采井水质的补给区地段,必要时也可划为一级保护区。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与供水设施和保护水源无关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一级保护区内从事网箱养殖、旅游、游泳、垂钓或者其他可能污染饮用水水体的活动。4.4.3 二级保护区饮用水地下水源二级保护区位于饮用水地下水源一级保护区外,其作用是保证集水有足够的滞后时间,以防止病原菌以外的其它污染。禁止在饮用水水源二级保护区内新建、改建、扩建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已建成的排放污染物的建设项目,由县级以上人民政府责令拆除或者关闭。